中国古籍的分类与整理_第1页
中国古籍的分类与整理_第2页
中国古籍的分类与整理_第3页
中国古籍的分类与整理_第4页
中国古籍的分类与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籍的分类与整理

一古籍的数量有所增加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代文明国,文化发达,文物繁荣。保存和保存的古籍数量很多。我国古代的书籍,最早的是竹木简册,稍后是手抄的卷子,宋朝以后木刻印本兴起,成为书籍的固定形式。据有关专家们的估计,我国现存古籍约有8万种左右。清朝乾隆时候官修的《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我国古代的重要著作,所著录的书籍(连同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共10254种。自此以后,古籍的种数又有大量的出现与增加。据《中国丛书综录》的统计,它所收录的2797部丛书中,含有38891种著作。未收入各种丛书中的著作,当然不包括在内。又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著录,共得56884种。这全是公家所藏的书籍,私人所藏不在其内。古籍的下限,一般断至辛亥革命(1911年),但近来有下延的趋势,一些由清入民国的著作也归入了古籍。因此,古籍的数量相应有所增加。框架分类的修订我国古籍的分类,传统的分法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每部下面再分若干门类。举《四库全书》的子部分类为例,下面就分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十四类。每类下面,再分若干小类。如杂家类下面,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等六个小类。现代则采取文、史、哲和科技等的分类法。如《丛书集成》初编的分类,就打破旧的四部分类法,而是分为:总类、哲学类、宗教类、社会科学类、语文学类、自然科学类、应用科学类、艺术类、文学类、史地类等十大类。每大类下,再分若干小类。如宗教类下,分宗教论文、佛教、道教、神话、寺观等五个小类。四部(或者加丛书部,成为五部)的分类法,虽然旧一点,但对于中国古籍,就其内容而言,比起《丛书集成》那样的新式分类法,还是更为方便。所以像《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大型版本目录书的分类,仍旧沿用四部(或五部)分类法。不过,新的分类法也应重视。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制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采用七类分类法:文学、语言、历史、哲学、综合参考、今译、专著。古籍整理出版规划我国的古籍,数量既是如此浩繁,内容又是如此广博,为了便于今人以及后代的阅读、研究,将古籍加以整理出版,便成了十分重要的工作。整理古籍或古籍整理这个名称,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启用的。过去叫作整理国故,意思也大致相同。古籍整理的范围有哪些呢?严格地说,整理只包括三种工作:标点,校勘,注释。但是,现在古籍整理的范围已经不限于这三种工作。根据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制的九年规划(1982—1990)的说明,整理古籍,一方面要满足专业人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向社会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普及工作。因此,古籍整理工作的范围,除了标点、校勘、注释之外,还要包含今译、选注、专著、汇编(包括重编)、辑佚等。影印虽然不需要校勘、标点,但要选择和鉴定底本,要检查缺页、漫漶,要做配补描修等工作,所以也属于古籍整理的范围。建国以来,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和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为中心,巳整理出版和影印古籍两千余种。自1958年国务院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后,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走上正轨,若干种重点项目(如《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得到落实,整理质量也有显著提高。但从数量上来说,巳完成的工作与我国丰富典籍应该整理出版的还相差很远。“文化大革命”期间,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完全遭到破坏,大量古籍被抄被焚,或者低价卖作废纸,书籍遭到很大损失。广大读者以及教学人员、研究人员,普遍感到“书荒”,其中也包括对古籍整理出版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工作拨乱反正,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也得到恢复。创办整理出版规划1981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指出“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工作”;“整理古籍是一件大事,得搞上百年。当前要认真抓一下,先把领导班子组织起来,把措施落实下来”。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国务院恢复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制订了1982—1990年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随之各省市也相继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分别制订了各自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同时,各地还相继成立了专业的古籍出版社(名称不一,有的冠以地名,如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有的称为书社,如齐鲁书社、岳麓书社),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保持品牌建设的领导者整理古籍,需要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人才;出版古籍,也需要有专业的审稿和编辑人员。中央的指示中指出,“整理古籍,需要有一个几十年陆续不断的领导班子,保持连续的核心力量”;“从事整理古籍的人,不但要知识基础好,而且要有兴趣”。这对于出版古籍的出版社和古籍编辑来说,同样是重要的。而要做一个胜任的古籍整理编辑,第一要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也就是要练好基本功;第二要有从事这项工作的兴趣,也就是要有事业心。二者缺一,都是做不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二古代印刷技术在探讨当前我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时候,有必要先回顾一下解放前的古籍整理出版情况。其间有些方面与现在有着直接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由于古代留传下来的书籍大都是木刻印本(有一小部分是抄本和铜活字本),而现代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发达,重印这些书便可以采用铅字排印和照相影印两种方法。我国出版界在20年代至30年代,采用这两种方法大量出版了各种古籍。既有古籍的整理与出版是一个特点工程,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经校、标记、断句、背景本、古典名著等4个古籍,或自然年以铅字排印来说,那时出版的大型古籍丛书,有商务印书馆的《国学基本丛书》,中华书局的《四部备要》,上海杂志公司的《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等。这类古籍的特点是照本排印,不改一字,不统一异体字,不改正错字别字。这样做固然是忠实于原本,避免了妄改的错误,但原本的许多错误也继续保存了下来。这虽然不符合我们今天所要求的整理古籍的原则,但既然经过选择、重编、排印,从广义地说这勉强也可算作古籍整理的一种形式。但是应该指出,以这种形式出版的古籍,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不采用新式标点,不分段落,至多只采用断句的方法(就是以句号或黑点来断句)。而像《四部备要》,先出的线装本连断句也没有,后来出版的精装本方才加上了断句。30年代也出版了一些经过校勘、标点的具有高水平的古籍,如开明书店出版的《文心雕龙校注》(范文澜),亚东图书馆出版的一套古典名著小说(汪原放),等等。这类古籍大都经过精密的校勘,标点分段,为读者阅读提供了方便。当然,由于校勘不慎,改错了的地方也是有的。如《红楼梦》中有一种菜叫“炒瓜子”,亚东版把瓜字改成了爪字,闹了笑话。这说明做古籍整理,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出版了古籍印迹书,特点如下采取影印的办法出版古籍,商务印书馆的成绩最大。它一方面广收善本,使许多原来散在私人藏书家手中的珍贵版本,得以公之于世;另一方面又制订了宏伟的影印出版计划,付之实施,编成一套套的大型丛书,便于读者购置、阅读和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刊》正续三编,还有《百衲本二十四史》、《四库珍本丛书》等,至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使用。中华书局影印的古籍不多,但它影印的《古今图书集成》,也是一部规模很大的丛书。世界书局出版的古籍影印书,以实用为主,如《十三经注疏》、《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经籍撰诂》等,加上断句,采用16开精装缩印形式,定价比线装本低廉,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开明书店影印出版了《二十五史》,将庞大的卷帙拼贴缩印成16开精装九册(字典纸本只有六册),这是影印古书的一个创举,缩小了古书的体积,便于收藏,定价适应个人的购买力。其他还有些书店,如扫叶山房、会文堂,是专出古书的,也有一些书采用影印方法,但不讲究版本,除个别几种书较好外,大部分影印书粗制滥造,以误传误,不为人重。更早的还有同文书局,影印多种清朝武英殿刻本,那是属于我国早期的古籍影印书。影印书虽以线装为主,但收藏、查阅,则以平装或精装方便。所以《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备要》等,原来是线装,后来也都出版了平装与精装本。据香港和海外一些读者和图书馆负责人的反映,他们并不欢迎线装本,一是价格昂贵,二是不便插架查阅。排印和印染并举的格式排印与影印,是两种不同的印刷方式,应该说各不相涉。但是商务印书馆创造了在一部丛书内,排印与影印并举的格式,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丛书集成》初集。它收录100种丛书,去其重复,有的用排印(加黑点断句),有的用影印。这个例子说明出版可以不拘一格,只要定出一定的体例就行了。30年代的出版界,在这方面的创造性,是应该肯定的。三古籍的编辑加工古籍编辑工作的对象,虽然是古籍,但不是原封不动的古籍,而是经过整理加工或挑选鉴定的古籍。一般地说,经过整理加工的古籍属于排印的范围,经过挑选鉴定的古籍属于影印的范围。当然,可以影印的书,也都是可以排印的,因为需要与作用有所不同,而采取影印的方式。古籍,不论是整理加工的排印,还是挑选鉴定的影印,目的都是为了给读者提供阅读或保存的便利。古籍编辑工作,就是把这些经过作者整理加工和挑选鉴定的书稿,加以审读,提出意见,帮助作者作必要的修改,然后进行编辑的再加工,发给印刷厂排印或影印。为方便起见,下面就古籍编辑工作的对象,分几个类型来谈。必要的评论(一)投资新材料编码结构标点大体上相当于前人说的断句或句读,这是整理古籍的第一关。一部古籍,可以有校勘,有注释,但是绝大部分没有句读。但是现在整理古籍,校勘或注释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而标点则是必不可少的。除掉影印可照原本不动。标点,包括分段,以及应用新式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句号、顿号、分号、冒号和问号、惊叹号等来断句。重要的古籍,还应加上人、地名线和书名线(总称为专名线)。古人的著作,逻辑性不强,有时段落不清,因此分段时某些句应属上、应属下,颇费斟酌。古人对句读是很重视的,清朝的顾亭林就说过句读不通成为千载笑端的话。但古人作文,自己不加断句,后人各自对文义的理解程度不同,某字属上、某字属下,就会产生争议。甚至有些文句,至今各有解释,未能一致通过,这在古书的标点上是常见的。今人标点古书,严肃认真的居多数,但是也有人掉以轻心,认为圈圈点点,可以马虎从事,因而发生错误,标点不当,成为“破句”,或者专名线标错。有的虽然谨慎从事,也有一时疏忽,标点不当。多读古代藏书、多问古籍编辑工作,首先就是要把好标点这一关,审查书稿的分段是否适当,各种符号的应用是否恰当。做一个古籍编辑,不可能读懂读通所有的古书。但是只要多查(遇到疑难要勤查书,不要怕麻烦),多看(多读些古书,多注意报刊发表的关于古籍整理中的差错文章),多问(多向有经验的老编辑请教,多向专家学者请教),就可以把书稿中的标点错误,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也同样适用于书稿的其他方面。重要的证据研究工作非常重要(二)不同版本的防控古书传世年代久远,历代多有刻本。版本有先后,字句有异同,这就需要进行校勘。校勘有底本、校本、参校本的问题。底本的选用标准,不外是:第一,刻印最早的;第二,内容最为完整的;第三,经前人整理较可靠的。校本或参校本,则选取重要的不同版本。异字、异文或衍文、错简,是古书校勘中最为复杂的问题,不能轻易给以裁断判定。例如陶渊明的一句诗“刑天舞干戚”,有的刻本作“形夭无千岁”,谁是谁非,自宋朝以来就开始争论。唐诗“黄河远上白云间”,有的本子“黄河”作“黄沙”,应作什么,也是各执一词。遇到这些问题,古籍编辑要了解各种版本的源流异同,不主一说。也不要以一己之见,来判断是非,或者任意修改。校勘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古籍编辑具备文字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三)旧注本,新注古籍的注释。有旧注和新注两种。前人的注释,统称旧注;今人的注释,统称新注。现在出版的注释本,旧注、新注都有。如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太白集>》,用的是清朝的王琦注本,这就是旧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剑南诗稿校注》,是今人的注释,就是新注本。同一种注本注释,要求具备有关这一古籍的专门知识,还要有相应的辅助知识。譬如为《墨子》做注释,不懂先秦文字的使用,不懂墨家哲学,不懂一点科学,注释起来就很困难。建国后出版了大量的新注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有一定数量的新注本,从总体看,似乎没有多大毛病;而从单独的注释词条分析,有的因循旧注,以误传误,有的望文生训,随意解释。注释的质量不高,甚至出现错误,会把读者引入歧途,这是不能允许的。注释古书发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古今的文字、音韵、词汇等产生了很大的差别,古代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今人注释时不够审慎,一知半解,任意猜测,以今证古,便容易发生差错。例如“下官”一词,今人有的注说:“有官职人的谦称”。其实“下官”是六朝以迄唐宋时期的俗语词,不论地位和男女都可用。编辑审读注释书稿时,要尽可能地协助注释者减少这一类的错误或不准确处,特别要避免发生常识性的错误。今天的翻译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四)关于古籍的研究整理古籍,一方面要逐步满足专业人员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向社会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普及工作。普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手段,就是对古代文史哲名著进行今译,以便尚未掌握古代汉语的读者可以读懂,从而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大中小学生,应该培养和提高他们阅读古籍的能力。教育部所发《关于开展古籍整理研究、培养整理人才的意见》文件说:“我国大中小学在校学生达两亿多人,我们应当针对不同对象,精选一批古籍或古文,做好今译,以便普及。”由此可见,今译也是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但是学术界也有一种意见,认为今译的工作不宜做得更多,他们担心,有了今译,就无人再读原书了。专家学者的意见,我们固然应该尊重,但是从出版的角度来看,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读者的需要,都应受到照顾。所以,今译在编辑工作中,同样应该受到重视。今译建议的语言古文、古诗的今译标准,同样可以适用严复所提出的、著名的“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达,就是明白无误地传达或表达。雅,就是译文语言的高雅优美。按照当前的今译水平,能够做到信和达,已经不错;对于雅的要求,只要译文基本上做到准确、通顺、流畅,也就可以了。古文、古诗的今译,也是一种专门的学问,首先要求准确地理解原文。其次,文言与白话虽然语法结构不同,字义词义有简繁的差别,但二者仍有一定的继承性,今天的白话文中保存文言的成分是相当多的,有的文言成语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词汇,事实上已是白话文的组成部分。今译时象这部分词语就不必再增字翻译,或是非翻成大白话不可。因此,有的今译,把愚公译成“傻大爷”,智叟译成“乖老头子”,东海译成“东方的大海”,南冥译成“南方的大洋”,天池译成“老天爷的池塘”,等等,就显得多此一举了。当然,审读书稿时遇到这类问题,要提出同作者商榷,但要尽量尊重作者的意见。选自印刷书籍的基本信息(五)工艺印书为古印本影印书大体上包括三类:一类是卷帙浩繁的资料书、工具书,如《全唐文》、《清实录》、《佩文韵府》等。这些书或只供查考之用,或只供进行学术研究作为参考,没有必要和文史哲名著一样,逐字逐句地校勘、标点。而且如果点校排印,花费时间过长,势必旷日持久,因此只能采取影印办法。第二类是古籍中的善本、孤本。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第五项指出:“现在有些古籍的孤本、善本,要采取保护和抢救的措施”,散失在国外的古籍资料,也要设法复制,“同时要有系统地翻印一批孤本、善本”。这一类古籍的影印,主要在于保存版本,使一些不可多得的宋、元本古籍和明清刊善本,得以广为流传。第三类是一些常用书、必备书,如《十三经注疏》、《二十五史》、《四书五经》、《二十二子》、《康熙字典》、《经籍撰诂》等,这些书读者和研究者都很需要,但是或者是排印本一时出不来,或者是排印本体积大、价格高,或者是原来较易买到的书,经过十年浩劫也成了稀见的珍本,因此为了供应学术界和读书界的迫切需要,有必要把这类书赶快影印出来。以上三类影印书,不管是哪一类,影印前都必须选择好底本,底本一定要选定有价值的版本。选定版本,要多征求专家的意见。有的出版社单方面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影印出版了一些书,却不注意底本的选择,以致出现影印《百子全书》用的是扫叶山房的石印本,影印《太平广记》用的是《小说大观》石印本,这都是错误百出的本子。这种盲目影印不加选择的做法,是不足取的。配补描修的技术古书由于流传时间长久,辗转众手,加之受气候燥湿的影响,鼠啮虫蛀的祸害,常会出现残缺不全(缺页缺字)。古书由木版刷印,刷印遍数一多,后印本的字体常会模糊不清,这在版本学叫作漫漶。遇到缺页缺字或漫漶现象,影印编辑就要进行细致的技术处理。缺页缺字,要在底本之外再选择一种较好的本子,作为配补,也可抄补。漫漶的字,则进行描修。不论是配补,还是描修,都要慎重对待。因为稍一不慎,都会造成差错。过去著名的《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在描修上就出现过差错。所以,有一派学者反对描修,认为选定一种版本,就应存其原貌,任何加工都是对古书的侵渎。两种主张,各有利弊。描修过了头(注意:热衷描修会引起欲罢不止、无法自制的情况),确会造成古书的失真。但一概反对描修,也会造成读者阅读的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