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汇编篇)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推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随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相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依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依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日我们就来接着探讨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学问的学习做打算。)
二、探究沟通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视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依据学生汇报板书:②探讨: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视察上图,在小组中探讨,然后沟通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详细位置。
探讨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比照图示指一指,确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改变。这就是今日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洁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在详细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一些实际问题的须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习求简洁数据的平均数。
3.感悟数学学问的现实性,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通过对任教的三年级(2)班学生进行课前调研,了解到全班59.1%的学生面对“比总数不公允”的情境,能够想到“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的建议,但没有学生能够清楚地回答“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再比较就公允了?”。退一步说,就算学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意义,那么“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是否就能干脆与“每人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画上等号?微小的文字表述差异的背后,又表征着学生怎样微妙的思维差异呢?
事实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活动的表征往往是“先求总和,再除以人数”。而这一心理运算对学生而言,其直观背景非常模糊。至于其最终运算后得出的结果又是如何成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的,其意义的“联结点”对学生而言更是很难干脆建立。由此可见,仅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且老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于是,老师将备课的思维焦点再次落到“数据的代表”上来。能不能从“数据的代表”的角度,重新为平均数找寻一条诞生的新途径?于是,便有了本节课的尝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驾驭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教学过程
活动1一、建立意义
(一)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1.谈话:
(1)上个星期,于老师和体育来老师竞赛投篮,1分钟看谁投得多。
(2)想不想知道竞赛结果?我给同学们供应一些数据,请你推断一下,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课件分别依次出示来老师和于老师三次1分钟投篮的成果)
2.提问:
(1)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为什么?
预设:分别计算出两位老师三次投篮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小结: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要想比较谁的水平高我们常常先把总数算出来,看总数谁多。
(2)视察视察数据,还有别的方法很快地比较出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吗?
预设:干脆将两位老师每次投篮的个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提问:为什么干脆比5和3?
小结:假如每一次投篮的数量一样,那在这种状况下我们选一次的成果作为我投篮水平的代表就可以了。
提问:选择哪个数量来代表来老师的投篮水平呀?那于老师呢?便利不便利?
(二)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谈话:不过,我可不服气,就找了一个理由:你是体育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要求再多投一次,结果来老师还真同意了,我就又投了一次。
2.提问:
(1)你们说于老师再投一次的话,会不会对我目前投篮的成果有影响?
(2)想不想知道于老师最终一次投篮的结果?(课件出示于老师第四次1分钟投篮的成果)
(3)我这次1分钟投了几个?我太兴奋了,我为什么兴奋呀?你们认为来老师会同意我的观点吗?
(4)你认为在这种状况下应当怎么比?
(5)我平均每次投中了几个?
a.谈话:有许多同学有自己的想法了,请你试着在图上圈一圈、画一画,或者在图下面写一写、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b.谁情愿跟大家沟通一下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
预设:从第四次投的7个中拿出3个分别给前3次各1个,就得到平均每次投中4个。
谈话:你这个方法可真好!这样一移实际就是把几次不相等的数匀乎匀乎,看起来每次都一样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有个名字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方法二:先合后分
提问:还有同学用计算的方法算出了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的个数。谁情愿给大家介绍一下?
预设:3+3+3+7=14(个)16÷4=4(个)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了4个。
谈话:事实上就是把于老师四次投中的个数先全部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板书:先合后分)
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就是要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了,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3、3、3、7的平均数是4。
提问:再来看看,来老师水平高还是我水平高,这种状况下我干嘛要用到平均数来比较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呀?
活动2二、深化理解
提问:
1.那你们觉得于老师要是再投一次的话,这个平均数会不会发生改变?为什么?
2.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吧,假如我第五次就投了1个,你们觉得于老师投篮的整体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果)
3.你可没算,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告知我下降了呢?你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4.那我要想让我的投篮水平再上涨一点儿,你们觉得我得投几个?算算我投篮的水平上涨了没有?(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果)
5.要想让我投篮的整体水平上升点,你觉得我这次得投几个才行?(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果)
活动3三、拓展提升
(一)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1.估计平均数(课件出示)
提问:
(1)不能算,干脆看,有这样5个数据,估计一下平均数可能会是几呢?
(2)为什么一下就能想到平均数是5呢?平均数可不行能是2,为什么?
(3)真的是5吗?你怎么知道是5?用计算的方法会算吗?怎么算?
2.推断直条所在位置(课件出示)
提问:
(1)细致视察、仔细思索,第五个数据假如我也要画一个直条,它会在这条红线上面?还是在红线下面?请同学们用投票器进行选择。
(2)来选一个代表,谁情愿告知大家为什么在红线的下面?
(二)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平均身高
提问:
(1)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可是他的身高才155厘米。你觉得可能吗?
(2)那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每个人都是160厘米吗?
(3)既然李强的身高是155厘米,依据这个信息猜想一下,可能有的同学身高是多少厘米呢?有可能超过160厘米吗?为什么?
2.平均水深(课件出示)
(1)提问:
a.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冬冬身高130厘米池塘平均水深115厘米)
b.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130厘米,下水游泳肯定没危急。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c.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2)谈话: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真实的情形吗?(利用课件,呈现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3)小结:虽然平均水深能够很好地反映这条小河水深的总体状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小河某一处的深度。看来,平均数也不是万能的,假如运用得不恰当,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发生危急,今后我们还会探讨中位数、众数……在详细应用的过程中还要联系实际去思索,平均数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3
铅笔有多长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内容,事实上是《毫米、分米的相识》。
学生在一年级下半学期的时候已经相识了厘米、米,以及简洁的估测和测算。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千米、毫米和分米,驾驭他们之间的简洁换算,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间的实际长度。
为三年级上学期相识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铺垫。
1、通过估计与测量等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观念,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实力。
2、通过活动体验和实际测量,相识并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议一议”、“找一找”等合作沟通活动,提高学生参加学习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估测实力。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亲身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我在教学中将激励学生采纳自主学习、同桌互学和小组研讨的方式来学习。利用学生已有的测量阅历,在教学分米和毫米的相识时,以动手操作、亲自感受为主,辅以练习、嬉戏等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谜语引入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说个谜语,你们猜猜它是谁好吗?(略)生:铅笔。师:猜对了,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铅笔有多长》。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相识分米
1、估一估。师:请大家把桌上的铅笔拿起来,结合已有的测量阅历估算一下,这只铅笔有多长?师:谁能说说这只铅笔大约有多长呢,你是怎么估出来的?生:回答。
2、量一量。师:看来同学们估的长度都不一样,要想知道这支铅笔究竟有多长,你能想出好方法吗?生:用尺量。
师:下面我们就亲自用小尺测量一下铅笔的长度,并把结果填在书中的表格里。生:汇报结果。
3、说一说。师:你们能用手表示一下10厘米是多长吗?那么谁还可以用另一种长度单位来表示呢?生:分米。
师:对,这枝铅笔长1分米,因为10厘米就是1分米。(课件)师: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分米。
师:谁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出分米与厘米的关系?指名说。(课件:1dm=10cm)生:齐读公式。
师:2分米等于几厘米?生:2分米等于20厘米。师:5分米等于几厘米?80厘米等于几分米?生:(略)师:(出示课件:相识分米)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呢?生:从0到10之间长1分米;从10到20之间长1分米(课件演示)师:和同桌一起在自己的小尺上找一找吧!生:同桌一起指出格尺上的1分米。
师: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师:请大家细致找找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生:汇报。
生:齐读公式。师:2分米等于几厘米?生:2分米等于20厘米。
师:5分米等于几厘米?80厘米等于几分米?生:(略)师:(出示课件:相识分米)快速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呢?生:从0到10之间长1分米;从10到20之间长1分米(课件演示)师:和同桌一起在自己的小尺上找一找吧!生:同桌一起指出格尺上的1分米。师:伸出你的两指比一比多长是1分米。
师:请大家细致找找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生:汇报。活动二:相识毫米1、量一量。
师:请大家先估算一下数学课本的宽、厚大约是几厘米,再用尺量一量,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生:测量、汇报。
师:用厘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有时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更精确,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
谁知道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多少?生:毫米。2、说一说。
师:1毫米有多长呢?生:1厘米中间的1个小格就是1毫米。师:对,1个小格是1毫米,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mm来表示毫米。
师: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数一数1厘米之间有几个小格?是几毫米?生:回答。(课件:10毫米就是1厘米)师:谁能用我们数出的结果说一个等式来表示厘米与毫米的关系?生:1cm=10mm师:大家已经相识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现在我们以毫米为单位再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度。
看看这次量的结果与起先比,哪一个数据更精确呢?生:汇报。3、估一估。
师:请拿出1分硬币,估计一下,这枚硬币的厚度是多少?再捏一捏、量一量。生:汇报。
师: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估一估大约是几毫米?生:汇报。
三、阶段小结
1、议一议。
师:现在我们相识了4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会是什么关系呢?请你们四人小组视察米尺,一起探讨,看哪个小组的有新的发觉。生:汇报探讨结果。
(课件)
2、看一看。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42—43页,这就是我们今日学习的内容。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巩固练习师:接下来老师送给你们一个闯关嬉戏。用今日学过的学问来闯关。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7m=()dm3cm=()mm90dm=()m60cm=()dm2m=()cm800cm=()m
2、画线段。
我们要想精确地画出线段。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4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干脆影响着学生参加的爱好。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识的和感爱好的、能引起学生主动思索探究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本课的导入通过我和学生比高矮这样一个同学们感爱好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千米的学问,了解学生已有的学问阅历,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开展下面的活动。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入新知,可以消退学生对数学学问的生疏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实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爱好。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学问基础上,强调新、旧学问的融会贯穿。在形成1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我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起先,在新旧学问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学问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再说说15分钟能从学校门口到哪儿?再出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让学生推断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整个过程,我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验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特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
最终我留了10分钟时间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让孩子们在跑道上量了50米,再体验走了20个来回,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本P49—P50
教学目标:
1.经验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驾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学问的迁移,感受数学学问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育学生迁移类推的实力和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实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中体验胜利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念,发展对数学的主动情感。
教学重点:
驾驭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复习铺垫:
1、口算热身:
15×6=35×2=23×30=
36×20=42×19≈58×41≈
2、竖式练练手:42×26=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并思索: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心得可以与大家沟通一下?
二、自主参加、探究新知:
(一、)新知学习
1、教学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去北京,特快列车每小时行使160千米,一般列车每小时行使106千米,该两种列车30小时各行使多少千米?
2、提问:这两种列车30小时后各行使多少千米吗?
你能解决吗?
160×30=(板书:160×30=)
106×30=(板书:106×30=)
师:视察这算式,你发觉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3、你能运用估算学问猜一猜:这两种列车30小时后各行使多少千米吗?
3、你能用竖式计算出精确答案吗?
4、学生独立思索,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尝试算出160×30和106×30的结果,并比照估算的状况,算一算估算值与精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5、老师巡回指导,特殊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6、沟通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1)、同桌之间沟通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与同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
(2)、全班沟通,汇总方法
(3)、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法,驾驭方法。
应说以下几点:1.(1)、数位对齐;(2)先算0×160;(换句话说: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3)再算3×160;(换句话说: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⑷、最终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2.(1)、数位对齐;(2)先算0×106;(换句话说: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3)再算3×106;(换句话说: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⑷、最终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三、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1、用竖式计算。
142×23214×34
(先完成前一个反馈后再练习,最终将214×34改为34×214)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反馈沟通。)
(小结:1、数位对齐;2、分位相乘;3、合并相加;4、满十向前一位进1)
2、当当小医生(完成教材51页练习七第7题)
3、学校打算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须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4、思维训练:
(1)、教材51页练习七第6题
(2)、教材51页练习七第8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
1、数位对齐;
2、分位相乘;
3、合并相加;
4、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五、课堂作业:课本50页练习七第3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视察、操作等活动相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驾驭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究阅历,增加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加数学的爱好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风光 、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教学打算:
每生打算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打算教学道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图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洁的图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
生:点、线
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
生:黑板、面
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二、新授
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假如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态?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觉?棱是怎么形成的?顶点是怎么形成的?
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洁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怎样有序地数?
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6个
师:谁能有次序地数出这些面?
师:谁能用详细的方位名词有次序地数出来?
师:长方体有6个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师:还可以怎么数?
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视察物体,现在试着从一个角度视察我手中的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3个
师:这三个面的对面都看不到,所以用3乘2就是总数。用这样的方法也能数出长方体的面数。
师:每个面是什么形态?
生:长方形,有的长方体中也有正方形。
师: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别状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长方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生: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上面和下面
师:你们说的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都是相对的.关系,所以简洁说就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我们是看出来的。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有看错人的时候,所以用眼睛看出来的不肯定正确,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吗?
生:可以把长方体拆开,拿相对的面对比,假如完全重合,就说明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你的方法真棒,那我们就一起来操作和证明一下。
师:相对的两个面放在一起完全重合了,说明大家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完全相同?完全相同的两个面,它们的面积相等,周长相等,长相等,宽也相等。
师:关于长方体的棱,你们知道有几条吗?
生:12条
师:谁能有次序地、不重不漏地数出来?
请学生来数
师:刚刚那位同学的数法我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细致视察,他是分成几组来数的?每组有几条?
生:三组,每组有4条。
师:为什么要这样数?
生:因为每一组中的棱长度是相等的。
师:哪些位置的棱长度相等呢?
生:位置相对的棱
师:我们用尺子量一量是否相等。
师:的确,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师展示长方体框架:假如这个框架中缺少了一条棱,你能想象出缺的这条棱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以通过相对的棱想象缺的那条棱的样子。
师:假如在一组相对的棱中去掉三根,剩一根,你能想象出去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能,可以通过剩下的那根,想象出跟它相对的其他三条棱的样子。
师:按这样的道理,我们在每一组棱中都去掉三根,依旧可以想象出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我来试试去掉这些棱后,会是什么样子。
生:只剩下三根棱。
师:这三根棱有什么特别?
生:它们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对。这是三条特别特别的棱,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作长方体的“长”“宽”“高”。也就是说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一个长方体中,我们通常把竖着的这条棱叫做“高”,正对着我们的棱叫做“长”,“长”旁边的那条是“宽”。大家来指一指我手中的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状况下的长、宽、高,体会同一个长方体因摆放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长宽高的改变。
师:依据相对的棱相等,所以“长”对面的棱也是“长”,“宽”对面的棱也是“宽”,“高”对面的棱也是“高”,由此可知,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共计12条。
师:假如让大家利用小木棒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思索一下须要几组木棒,共几根?在下面给出的木棒中你可以如何搭配来组建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出示例题:
四根8厘米,八根3厘米,四根6厘米,两根5厘米。
生1:长8,宽3,高6
生2:长8,宽3,高3
生3:长6,宽3,高3
师:生2和生3搭建的长方体都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别长方体,想象一下,把长缩短到3厘米,这个长方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变成了正方体
师:对,变成了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正方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正方体,正方体是一种特别的长方体
师:关于面、棱、顶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棱和面有什么关系?棱和顶点有什么关系?
生:两个面相交的位置是棱,两条棱相交的位置是顶点。
巩固练习
书上例题1、2
小结
作业布置
练习册《长方体的相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7
一、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18页。
1、自然数有两方面的含义,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时,称为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称为序数。
本节教学自然数的另一个含义:序数含义。在学生了解了1-5的基数含义的基础上,教材通过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引入序数含义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初步感知自然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并能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熬炼、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化。
(3)让学生在开心的嬉戏中理解、运用学问,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参加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区分5以内的几个和第几个,这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对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是教学的难点,可通过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探究、思索、沟通,从而获得学问。同时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参加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为全面精确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本着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教学时将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时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亲密联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自然的驾驭第几和几个的概念。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探究、思索、沟通,来获得新的学问。同时创设嬉戏,让学生在玩的同时自然的获得学问,而且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参加意识。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谈话:小挚友们,你们喜爱开运动会吗?今日,老师和小挚友们在教室里实行一次小小的运动会吧!支配学生看运动员跑步的快慢,看看谁跑得最快?谁跑得最慢?让学生在给运动员排名次的过程中,自然的驾驭第几的概念。
(二)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运动员根据跑步的名次站成一排,老师找几个平常接受学问较慢的或课堂上不爱参与活动的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发奖牌,从中了解他们对学问的驾驭状况,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1、发奖。师说:跑步竞赛结束了,现在我们要实行发奖仪式,请学生代表给运动员发奖牌。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请你给第一名的运动员发奖牌;请你给其次名的运动员发奖牌等等。2、送水。运动员很辛苦,现在他们正在休息,你能把这杯水送给第3个运动员吗?(这时运动员已经打乱跑步名次,与同学们面对面坐着。学生在给运动员送水的时候发生了分歧,一个学生给从左数的第三个运动员送水,另一个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把水送给另一个运动员。在学生辨别不清的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送水的理由,在两个学生的争辩中,同学们理解了从左数和从右数的含义,同时也意识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同时巧设练习,把学问的难点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探究、思索、沟通,从而获得学问。
(三)分组合作,运用新知
让学生在开心的嬉戏中理解、运用本节课的学问,而且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参加意识。师说:运动会还在进行着,天真热,老师打算了一些太阳帽,请各小组长把帽子发给同学们吧。要求:让小组成员按肯定的依次排成一队,组长仿照老师刚才组织同学给运动员送水的嬉戏,组织本组的同学玩分帽的嬉戏,要求每一个同学都有参加活动的机会。组长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戴帽子。如:给从左面数第4名同学戴帽子,给从右面数第2名同学戴帽子,给从左数等。
(四)再设练习,扩展学问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第几和几个的概念更深的驾驭,同时培育学生的创建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师说:运动会结束了,同学们表演了团体操,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着解答:(1)小林的前面有2人,后面有3人,小林这排一共有几人?(2)小红从前面数排在第2,从后面数排在第3,小红这排一共有几人?让个小组探讨,提示学生可以演示,找出规律,全班沟通。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验初步相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相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索,提高解决问题的实力,培育学习数学的主动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打算: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依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其次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其次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其次行要摆2个3,其次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其次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其次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其次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其次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其次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察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其次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其次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其次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其次行摆了2个3。
5、假如老师要求你们其次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假如是6倍呢?1倍呢?(学生依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其次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其次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其次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其次行摆()个(),其次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其次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其次行摆()个(),其次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其次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其次行摆了()个()。
(4)其次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其次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干脆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假如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索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依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事?跟同桌沟通一下你的想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驾驭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沟通法
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近似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
(二)探究沟通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精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近似数是多少?小组探讨后指名汇报。
(依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刚好将学生的想法呈现在课件上)
2依据汇报结果,分别详细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近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沟通,找不同说缘由。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位小数,表示精确到非常位。
①一位②两位③三位
(2)假如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①分②百分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12.0061.0987
(2)精确到非常位
3.720.58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探讨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呈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日我们学习的是课本73页的学问,打开课本,仔细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须要驾驭的学问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0.984≈0.980.984≈1.00.984≈1
小于5,舍去大于5,向前一位进1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近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课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大小比较的学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驾驭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培育学生的探究实力。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关注对旧知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上课伊始,设计几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回顾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为下面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2、关注方法的类比,实现学问的迁移。
类比是依据两种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像,得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像的结论。它是一种创建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在驾驭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本质、探究解题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行忽视的作用。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它与整数的大小比较在方法上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将探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探讨、合作沟通,类比整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驾驭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实现学问的良好迁移。
3、关注习题设计的实践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设计练习时,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详细的情境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课前打算:
老师打算PPT课件卷尺
学生打算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打算。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请你们在各题的___里填上“>”“<”或“=”,并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1001___999654___5438321___8436
(1)引导学生明确: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当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起先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大,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时,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以此类推,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2)老师的身高是1米7分米,假如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7米)小明的身高是1米4分米,假如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1.4米)
请同学们视察身高,谁高谁矮?(老师高,小明矮)看来小数也是有大小的。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那么你们想知道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好玩味性的问题情境,抓住新旧学问之间的联系,设置复习题,将整数的大小比较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有机的连接,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沟通,解决问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学校的运动会上,小明、小刚、小强和小林正在跳高场地上进行竞赛,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得荣誉,班里的同学们也在为他们呼喊助威。竞赛结束,成果如下:
姓名
小明
小刚
小强
小林
成果/米
0.8
1.2
1.1
0.9
2、提问:你能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3、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沟通:你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
4、学生汇报探讨结果。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留意收集信息,并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小数的含义来比较。
因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8米是8分米,0.9米是9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二化成厘米后比较。
因为1.2米是120厘米,1.1米是110厘米,0.8米是80厘米,0.9米是90厘米,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80厘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三借助测量工具进行比较。
在卷尺上找到每个人跳高成果的刻度,依据卷尺上的位置来比较大小。视察卷尺上的数据,得出1.2米>1.1米>0.9米>0.8米。
师小结:同学们能把新的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学问进行解决,是一种特别有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常常用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1
: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结合问题解决的绽开,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
:
使学生经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
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
主题图、小棒
一、复习铺垫(媒体显示):
1、口算
2、才智闯关
第一关,比视力
(1)、第一行:
其次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次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其次行应当摆()
(2)、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个数是的3倍,□应当画()个
其次关:比才智
8里面有()个212里面有()个6
15里面有()个514里面有()个2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教学例1
1、实物台展示老师用小棒摆的飞机。(请学生拿出小棒尽摆飞机,看能摆几架。)
2、视察思索
①小A摆两架飞机用了多少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一个同学摆的)
那么,同学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2倍)师:小A摆两架飞机用了2个5根,用我们已学“倍”的学问,我们就说小A用的根数是老师的2份(1份,也就是我们说的1倍),所以小A用的根数是老师的2倍。
②再出示小B摆的图。你能给小挚友提个求倍数的问题吗?
生:我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为什么?
(出示说理提示)
生:我是这样想:小B用的根数和和老师用的根数比,老师用的根数为1份,小B用的根数是老师的3份,所以小B用的根数是老师的3倍。
师:大家能解答吗?说说你的理由。(多人说)
师:小挚友真会动脑筋!要求小B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就说15是5的3倍,也就是求15里面有3个5。用除法计算。
点名完整说说算理。
3、列式计算
板书:15÷5=3
强调:倍是一种数量关系,并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式子后面不用写上。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小挚友,你们摆了几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你们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请你自己算一算。(同桌互说想法和算法)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4、做例2后面的“做一做”。
①摆好两行三角形。
第一行:△△△△△△△△△△△△△△△△
其次行:△△△△
②思索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把1份的圈,看第一行有几份。
③“第一行△的个数是其次行三角形的()倍”,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主题图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挚友们为庆祝自己的节日,实行了歌舞联欢会,你从图中发觉了哪些数学信息?
(1)小组探讨。
(2)小组汇报结果。
(3)把这幅图的信息整理成文字了,你还能从中找到数学信息并提出与今日学的内容问题吗?
板书:①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②唱歌的人数是观众的几倍?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为什么这样算?
学生板书:35÷7=535÷5=7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板书:用除法计算
三、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结合详细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分辨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实力目标:借助分辨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分辨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分辨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依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视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学问,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老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老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老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老师让学生视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相识的方向有什么特殊之处。老师让学生探讨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老师引导学生发觉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探讨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老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终老师总结。在教学中应当订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老师巡察指导。老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老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运用方向板时,老师应让学生留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沟通,汇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3
设计教学目的:
1、驾驭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育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3、渗透学问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驾驭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圆的画法的驾驭。
教具打算: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学具打算:各种不同的圆形实物、剪刀、彩笔、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
教学主要过程:
一、结合实际、谈话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今日特别兴奋能和六(五)班同学一起来学习、探讨一个数学问题。
我们以前已经初步相识了圆,你能找诞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态是圆的吗?(生举例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师:看来大家平常特别留心视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打算好了吗?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相互看一看。
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圆是没有棱角的,边是弯的;圆的边是一条曲线。)师:同学们视察得真细致。
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日我们就来探讨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新知
1、导:圆里原委藏有什么隐私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试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觉,并把你的发觉在小组里汇报。
最终看看谁的收获多。(1分钟)
2、学生动手操作,探讨沟通。
几分钟后分别从圆心、半径、直径各方面纷纷展示汇报。(5分钟)师:你们组视察得真细致!大家的发觉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觉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
。结合多媒体课件协助,完整相识圆的特征(8分钟)谁来告知老师,你有哪些新发觉?那是什么缘由呢?你怎样发觉的?结合学生沟通、汇报探究结果,刚好引导梳理。
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相识。这里特殊要留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预设板书:
圆的相识——平面曲线图形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半径(r):线段连接圆心到圆上随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直径(d)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d=2rr=d/24、学习画圆(5分钟)你是如何画圆的?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当留意些什么。——揭示圆大小位置的确定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三、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推断和识别
2、应用练习。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假如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
〈2〉你能用今日学习的圆的学问去说明一些生活现象吗(实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安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改变?为什么?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看来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须要我们不断地探究,来相识它,说明它、运用它。
〈3〉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迷语。
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先请同学们揣测一个字。
(许多学生都说可以猜“样”)再学生猜两个字的水果名,学生在启发下猜出草莓(草没的谐音)师:羊吃草的状况与今日学的学问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状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假如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假如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半径确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确定圆的位置。)
四、总结全课(3分钟)
1、质疑(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变更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句号是圆形的)延长:
1、用圆作画
2、谈谈我眼中的圆。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14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渗透思想品德教化。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状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育学生的视察、思维和语言表达实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打算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启发谈话,激发爱好
小挚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簇新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光明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很多数学问题,学习许多的数学学问,大家兴奋吗?让我们来相互相识一下。
1.师生相互介绍。
2.老师简洁介绍我们的校内及小学生活。
3.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物分析与检验技术》课件-UV-vis法测定药物含量的计算
- C语言课程设计运用软化
-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课件-测绘技术发展
- plc课程设计节日彩灯
- 中学生涯课程设计
- vb课程设计实践报告
- 互联网领域课程设计
- 肺叶切除手术
- spss课程设计任务书
- vf课程设计仓库管理
- 浙江省j12联盟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 《我的白鸽》课件
- 国开2024年《中国法律史》平时作业1-3答案
- MOOC 国际私法-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参赛作品
- GB 17790-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空调器安装规范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人教版(共15张PPT)
- 手术室护理常规
- 学困生的分类及特点
-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PPT参考课件.ppt
- 品管圈(产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