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高三五月校际联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高三五月校际联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高三五月校际联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高三五月校际联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高三五月校际联考(三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本试卷共12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元明之际,因政局混乱以及思想控制的松动,文人的思想活力获得极大释放,一个传统的诗学话语——“穷而后工”被旧话重提。值得玩味的是,此际文人非但丧失仕进的机会,甚至穷困潦倒,避乱山林,却反对“穷而后工”,这来源于易代文人特有的儒者心态与生命意识。哀世有变风变雅之音本属正常,却招致一些文人的反对,以“穷而后工”为非。刘永之、刘崧等人主张“诗非穷而后工”,其理论内涵有两点:一是超越个人穷达富贵,主张不为物累的超越性人格,如此为诗而易工巧;二是反对困厄无聊之辈的凄然愁苦之辞,倡导豪迈隽伟、怡然自得的审美趣味。“诗非穷而后工”说虽受到元延祐以来雅正诗风的影响,但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文人心态与出仕态度的变化。由于元代汉人出仕艰难,南人尤甚,因此,江南文人普遍经历由积极仕进到甘守山林的心态历程,但其间亦有区别:有些文人仕进不能,加之遭遇元季战乱,便遵循儒家待时而动的处世哲学,蛰伏山林以待世运清平,宋濂、刘崧诸人可归于此类;有些文人则彻底断绝仕进的念头,怀道而隐,讲经论史以践行儒者之道,刘永之、梁寅诸人可归入此类。这两种心态,既是年齿不同之故,例如刘崧时值壮年,而梁寅则垂垂老矣,又在于他们对行道方式的态度差异。两种士人心态与出仕态度皆可导出“诗非穷而后工”说。待时而动的文人则倾向于强调儒者在遭遇低谷时的生命力,刘崧“乱石满江滩路浅,唱歌踏水负薪来”之语正是此种生命力的展现。因此,刘崧诸人否定“穷而后工”,实际上隐含着对身居清要之职而行儒者之用的向往。怀道而隐的文人倾向于模糊穷、达二者的界限,具有超越个人际遇的儒者胸怀。刘永之对“穷而后工”说的反对,实际上是对儒者因志不获伸而哀叹穷苦之辞的人生模式的否定,进而反对此种诗风。(摘编自陈光《论元明之际文坛的“诗非穷而后工”说》)材料二:“穷而后工”这一命题的复杂之处在于:“穷”还存在着外部环境之穷、个人处境之穷和个人体验之穷的区别。在对穷而后工的讨论中,会出现个人处境与外部环境不一定完全相合,个人体验与个人处境也不一定穷达一致,更不用说个人体验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逆的可能。那么,穷而后工这个命题本身便存有三个根本困境:第一,穷而后工与时运、诗运关系评价体系的矛盾。穷而后工既然强调环境,那就不可避免地指向与时代的关联。乱世、亡国的大环境,诗人自然是处穷无疑。在传统诗学观念中,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时运与诗运关系,乱世之音、亡国之音,自是变风。变风虽然也不能说不工,但终究价值低于正风,作为对个体感受和创作的激励,肯定抵不过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期待。所以,“工”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程度,难以定论。而另一方面,盛世中处穷也是常见,这个处境中的诗人,其诗之工是否归功于“处穷”?那么个人处境之穷与盛世之矛盾,该如何解决?第二,穷而后工与“诗可以怨”复杂的离即关系。“诗可以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诗歌对主体情绪的表达功能,但必须是“怨而不怒”。那么,无论是诗人的个人处境、个人体验还是外部环境,诗人对“穷”的表达,究竟需要限制在什么程度,才被称为“工”?一旦诗歌变成了诗人“境遇”的写照,诗歌评价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就会有或内容上或风格上的误会,也容易被置换为“穷苦之言易好”。如侯方域为宋荦作序时提出:穷而后工的价值判断,使得很多人无病呻吟,特别是富贵者作穷愁语,这显然与温柔敦厚相悖。富贵者作穷愁语是错误理解了穷而后工,只不过是用诗歌表现“穷”状,发“穷苦之言”而已。穷而后工没有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自身的价值。第三,“工”的价值难以定位。欧阳修提出穷而后工,实则是建立在“写人情之难言”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即处穷之诗人在对自身处境的感触和表达上,特别是涉及到难言之情状,会更具观察力,也有发言权。当时,“工”是一个大家约定用来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语汇,但绝对不是最高一级的,或唯一的对“好诗”的评价。而由于清人对“好诗”的具体标准,如“高古者格,宛亮者调”之类一一摒弃,致使“工”的重要性逐渐上升。以不指向任何确定性风格和表现方式的“工”,作为诗歌较高甚至最高一级的判语,似乎是整饬诗坛较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当清人在讨论穷而后工的时候,他们的言论也可能同时暗含着对诗歌审美价值最高一级评价的问题。(摘编自唐芸芸《清代唐宋诗之争中的“穷而后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政局混乱的元明之际,身处穷困境地的文人重新提起“穷而后工”,但他们对这一传统诗学话语有不同的看法。B.对不为物累的超越性人格和豪迈隽伟、怡然自得的审美趣味的追求,是元明之际“诗非穷而后工”的理论内涵。C.“穷而后工”中的“穷”有多种情况,且这些情况之间并不能够完全相合,因此“穷而后工”命题本身便存有困境。D.“工”在欧阳修所处的时代可以作为一种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依据,到清代则成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身处人生阶段和践行儒者之道方式的不同,元明之际的江南文人由人世转向退隐的心态也有所不同。B.待时而动者和怀道而隐者主张“诗非穷而后工”受到雅正诗风的影响,可见诗风决定诗学理论的发展。C.乱世之中人们更期待反映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这就意味着抒发个人感受的作品无法使用“工”进行评价。D.只要明确了诗歌表达“穷”的程度以及“工”的价值,就能破解“穷而后工”这一命题本身的根本困境。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非穷而后工”观点的一项是()A.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指出“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B.欧阳修《薛简肃公文集序》中指出“矢志之人,穷居隐约”,认为他们“有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C.方孝孺《逊志斋集》中指出“困折屈郁之谓穷,逐志适意之谓达”,而“人之穷达,在心志之屈伸,不在贵贱贫富”。D.张潮《幽梦影》中指出富贵中人如果想写出好诗歌,可以通过出游增长见闻,“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4.从诗人个体的角度看,应如何让诗达到“工”?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5.袁宏道在《谢于楚历凷草引》中说,假设真的是“穷而后工”,那么曹氏父子就应当是鄙贱之人,谢灵运也就不会写出清新秀丽的诗篇。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袁宏道这一看法的理解。【答案】1.D2.A3.D4.①诗歌所写的内容与抒发的情感要超脱个人际遇与环境的影响。

②抒发个体情怀时应结合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期待。

③在表达个体情绪时,应规避对个人愁怨与困顿境遇的过多书写。5.①袁宏道的话表明他认为“诗非穷而后工”。

②曹氏父子、谢灵运都身处乱世,但他们的个人处境、个人体验与外部环境并不相合,他们在文学上的建树,并不能归功于“处穷”,表明了“诗非穷而后工”。

③曹氏父子和谢灵运的文学风格并不相同,但袁宏道对他们的文学成就都持有肯定态度,这说明“工”是诗歌审美价值判断的一种标准,可以用来表明诗歌具备某种价值。【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到清代则成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错,原文信息是“当时,‘工’是一个大家约定用来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语汇,但绝对不是最高一级的,或唯一的对‘好诗’的评价。而由于清人对‘好诗’的具体标准……之类一一摒弃,致使‘工’的重要性逐渐上升……作为诗歌较高甚至最高一级的判语,似乎是整饬诗坛较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当清人在讨论穷而后工的时候,他们的言论也可能同时暗含着对诗歌审美价值最高一级评价的问题”,可见“唯一”的说法有误,选项曲解文意,表述绝对。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B.“……受到雅正诗风的影响,可见诗风决定诗学理论的发展”错,原文信息是“‘诗非穷而后工’说虽受到元延祐以来雅正诗风的影响,但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文人心态与出处态度的变化。……但其间亦有区别……”,纵观两则材料,并未谈到“诗风决定诗学理论的发展”,选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C.“……这就意味着抒发个人感受的作品无法使用‘工’进行评价”错,原文信息是“变风虽然也不能说不工,但终究价值低于正风,作为对个体感受和创作的激励,肯定抵不过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期待。所以,‘工’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程度,难以定论”,可见“无法使用”的表述无中生有,判断绝对。D.“只要……就能破解……这一命题本身的根本困境”表述绝对,原文信息是“那么,穷而后工这个命题本身便存有三个根本困境”,另外结合材料二分析也难以明确诗歌表达“穷”的程度以及“工”的价值,即便明确了二者,也不能破解“穷而后工”这一命题本身的根本困境。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ABC三项内容均证明了“穷而后工”,D项强调“可以通过出游增长见闻”“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不能表现“穷而后工”,自然能证明“诗非穷而后工”。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其理论内涵有两点:一是超越个人穷达富贵,主张不为物累的超越性人格,如此为诗而易工巧;二是反对困厄无聊之辈的凄然愁苦之辞,倡导豪迈隽伟、怡然自得的审美趣味”得出答案①诗歌所写的内容与抒发的情感要超脱个人际遇与环境的影响。由“变风虽然也不能说不工,但终究价值低于正风,作为对个体感受和创作的激励,肯定抵不过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期待”得出答案②抒发个体情怀时应结合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期待。由“所以,‘工’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程度,难以定论。而另一方面,盛世中处穷也是常见,这个处境中的诗人,其诗之工是否归功于‘处穷’?那么个人处境之穷与盛世之矛盾,该如何解决”“穷而后工的价值判断,使得很多人无病呻吟,特别是富贵者作穷愁语,这显然与温柔敦厚相悖。富贵者作穷愁语是错误理解了穷而后工,只不过是用诗歌表现‘穷’状,发‘穷苦之言’而已”得出答案③在表达个体情绪时,应规避对个人愁怨与困顿境遇的过多书写。【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分析问题提出个性化见解并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由“穷而后工与时运、诗运关系评价体系的矛盾。穷而后工既然强调环境,那就不可避免地指向与时代的关联。乱世、亡国的大环境,……变风虽然也不能说不工,但终究价值低于正风,作为对个体感受和创作的激励,肯定抵不过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期待。所以,‘工’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程度,难以定论。而另一方面,盛世中处穷也是常见,这个处境中的诗人,其诗之工是否归功于‘处穷’?那么个人处境之穷与盛世之矛盾,该如何解决”可见袁宏道在《谢于楚历凷草引》中说,假设真的是“穷而后工”,那么曹氏父子就应当是鄙贱之人,谢灵运也就不会写出清新秀丽的诗篇,也就是说曹氏父子和谢灵运仕途是通达的,身居高位的,他们的诗篇的艺术成就、思想价值与本人仕途和为人的特点不能契合“穷而后工”说,从而得出答案①袁宏道的话表明他认为“诗非穷而后工”。由“‘穷而后工’这一命题的复杂之处在于:‘穷’还存在着外部环境之穷、个人处境之穷和个人体验之穷的区别。在对穷而后工的讨论中,会出现个人处境与外部环境不一定完全相合,个人体验与个人处境也不一定穷达一致,更不用说个人体验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逆的可能”得出答案②曹氏父子、谢灵运都身处乱世,但他们的个人处境、个人体验与外部环境并不相合,他们在文学上的建树,并不能归功于“处穷”,表明了“诗非穷而后工”。由“当时,‘工’是一个大家约定用来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语汇,但绝对不是最高一级的,或唯一的对‘好诗’的评价”“所以,当清人在讨论穷而后工的时候,他们的言论也可能同时暗含着对诗歌审美价值最高一级评价的问题”得出答案③曹氏父子和谢灵运的文学风格并不相同,但袁宏道对他们的文学成就都持有肯定态度,这说明“工”是诗歌审美价值判断的一种标准,可以用来表明诗歌具备某种价值。(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史证聂鑫森湘楚市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沈君默,满六十岁这一天,一上班就拿着申请退休报告,急步走向馆长刘政和的办公室,似乎在这里一刻也不想驻停了,真是咄咄怪事。沈君默个子不高,微胖,慈眉善目,满脸是笑,远看近看都像一尊佛。他不留胡须,下巴总是泛着青光,也不留头发,一年四季都是光头。他说搞古籍修复,图的是一个干净,以免工作时为掉落的一根两根须发分神。这辈子他修复过多少珍本、善本?数不清。无论古籍损坏到什么程度,他都能令其起死回生。沈君默的爷爷、父亲都是干这个行当的,他是从十八岁一直干到六十岁,整整四十二年。儿子沈小默从大学的历史系本科毕业后,特招进馆跟着他参师学艺,一眨眼也三十出头了。沈君默有孙子,刚刚四岁。有人问:“你孙子长大了干什么?”“还能干什么?干祖传的手艺。”修复一本破损的古籍,就有十几道工序:拆解、编号、整理、补书、拆页、剪页、喷水、压平、捶书、装订……不光是补虫眼、溜口(补书口),这很容易。难的是把经水浸后整本书页粘在一起的古籍,如“旋风装”“蝴蝶装”等,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逐页分离修复,而且要修旧如旧,非高手不可为。沈君默来到长廊尽头的馆长室门前,正要举手叩门,门却忽地敞开,走出笑吟吟的刘政和。“沈先生,我在等着你哩,请进!托朋友从杭州买来的龙井‘明前茶’,已经给你沏上了。”“谢谢。”刘政和原供职于历史研究所,调到博物馆来不到三个月。为人谦和,腹笥丰盈,而且不徇私情,全馆上下对他印象颇佳。前任馆长章扬升迁为文化局副局长,在刘政和上任几天后,忽然来馆里检查工作,顺带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立马回绝,说:“章局长,这是不行的,你可以到这里来读,但古本书是严禁外借的。你是这里出去的,应该知道这个规矩,请海涵。”章扬哈哈一笑,说:“我是想试试你,果然坚持原则。”沈君默和刘政和,在一个古拙的茶几边坐下来,玻璃杯里的龙井茶飘出清雅的香气。“沈先生,请尝尝。”“好。嗯,不错,是正宗的龙井村那块地方的货色。”“沈先生,我知道你口袋里肯定揣着退休的申请报告。可你不能走啊,我想延聘你一段日子。”“唉,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再说,馆里有我的学生、我的儿子,在修复古籍上可以独立操作了。”“恕我直言,他们比你还差点儿火候。馆里有一大册本地前代名人写的《归隐录》,年代久远,水浸、虫蛀,不但粘连在一起,还破损厉害,你不想修复?”沈君默摇摇头,叹了口气,说:“不……想,想也是白想。”刘政和解开中山装的领扣,喉结上下蠕动,目光变得锐亮。大声说:“我调查过,你曾向章扬提出申请要修复这本古籍,他说这书没什么价值,不批准。还说,库里要修复的古籍多着哩,你为什么要单挑这本?你怎么回答?”“我不能说。”“我现在来替你说。我在历史研究所厮混多年,读过不少书,尤其是有关乡邦历史的书。《归隐录》的作者,叫章道遵,字守真,清道光朝的史部官员。官方史书上称他为能臣、廉吏,风头很健,五十四岁时,皇帝忽然下诏,允其多病之身告老还乡。他回乡后,意气消沉,关门谢客,写了这本《归隐录》,没有付梓刻印,只是聘人手抄了十本,故传世稀少。他是六十岁时辞世的。”“对。”“但在当时的野史中,也有人说到他任吏部要职时,暗中收贿,在老家置办田产、房产。但没有佐证的史料,他的形象依旧光彩照人。因章道遵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敬儒知耻,我揣测是不是《归隐录》中,有关于这方面的文字。”“当然有!”沈君默蓦地站起来,大声说。“你读过这本书?”“我家有《归隐录》的半本残页,是我爷爷解放前收藏的,中间有数则写他忏悔平生有过的不洁言行,以及皇上对他的宽宥,让他体面地回乡养老。”刘政和喝一大口茶,拍了拍脑门,说:“我明白了,为什么章扬不让你修复此书,为什么我任职之初他要借此书回家研究。他虽未读过此书,但害怕书中有什么不利先祖的文字。因为,章道遵是章扬的先祖,章扬曾写过文章力赞先祖的德行。”“刘馆长,章扬的为尊者讳,可笑。他的先祖却敢自揭其短,倒是令人钦佩。”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缓缓地说:“恕我直言,你也把我小看了。我想延聘你修复《归隐录》,你愿意吗?”沈君默低头不语。“你在想,博物馆隶属于文化局,章扬是分管我的领导,我定然不敢同意,是不是?”“是。”“还原历史的真相,是我们的责任。文天祥《正气歌》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个节操,我还是有的,有什么可怕的。你有什么条件,请讲。”“我没什么条件。我到退休年纪了,请批准;延聘多长时间,由你定。我照常上班,每月拿退休工资,不拿任何补贴。”“我都依你。来,让我们以茶当酒,碰个杯,祝诸事顺吉!”“好!我自个儿的归隐录,今天就是开篇第一章。”……半年过去了,《归隐录》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的有关部门。为此,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请贵宾手中的请柬,都是刘政和用漂亮的小楷所书。贵宾中只有章扬没有到场。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问沈君默,孙子长大了干什么,沈君默说,长大了“干祖传的手艺”,这凸显了沈君默对“古籍修复”事业的热爱。B.章扬想要借走古籍《归隐录》,被回绝,但他并未责怪,而是哈哈一笑,赞扬刘政和坚持原则,说明他对刘政和的做法由衷认可。C.“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是沈君默面对馆长挽留的肺腑之言,他愿意退休,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的学生和孩子。D.刘政和亲自用漂亮的小楷书写请柬,既是对沈君默付出的肯定,也表明对发布会的重视,更是为了突出自己尊重历史真相的气量。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写沈君默“似乎在这里一刻也不想驻停了,真是咄咄怪事”,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章运用插叙手法,补充交代了背景材料,有助于读者对事件和人物的全面了解,使行文有起伏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C.文章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这一细节,写出了他心机颇深、性格高傲的特点。D.本文不以演绎一个故事的全部为长,而是着力写一个片段,既讲究张力,又进行“控制”,余味绵长,令人回味无穷。8.简要分析《归隐录》在小说中的作用。9.文艺评论家曾评价聂鑫森的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芬芳”,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A7.C8.①《归隐录》是小说的线索,使情节更加集中;②小说围绕《归隐录》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如遵道守真、敬儒知耻的章道遵,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沈君默,坚持原则、勇于担当的刘政和等;③借《归隐录》凸显了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的主题;④《归隐录》是佐证的史料,巧妙地照应题目。9.①选材:选择富有传统文化品位的古籍修复工作;②人物:塑造具有传统文人风骨的人物,如沈君默和章道遵等;③环境:描写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场所,如湘楚市博物馆,刘政和的办公室;④语言:古朴典雅,如腹简丰盈、敬儒知耻、海涵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能力。B.“对刘政和的做法由衷认可”错误。章扬的这种做法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台阶,避免自己的尴尬。C.“肺腑之言,他愿意退休,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的学生和孩子”错误。这并不是他的肺腑之言,他想要修复《归隐录》,但是又怕刘政和拒绝,所以这句话体现出他的无奈。D.“为了突出自己尊重历史真相的气量”错误。突出应是还原历史真相的责任。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心机颇深、性格高傲”错误。刘政和嘴角的一丝冷笑是因为沈君默认为自己怕得罪章扬而不敢修复《归隐录》。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物象的把握能力。文章写到沈君默退休之前想要修复《归隐录》,但是遭到了当时的馆长章扬的拒绝;刘政和当时馆长之后,章扬提出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拒绝了章扬的要求。沈君默到了退休的时候,刘政和对沈君默进行了挽留,并且提出要沈君默修复《归隐录》的请求,最终沈君默答应了刘政和的延聘。半年之后,《归隐录》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的有关部门,并且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以本文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归隐录》展开的,《归隐录》是小说的线索,使情节更加集中。本文描写了很多人物,如《归隐录》的作者章道遵,他在《归隐录》中写到他忏悔平生有过的不洁言行,以及皇上对他的宽宥,让他体面地回乡养老,刻画了一个遵道守真、敬儒知耻的形象。沈君默干古籍修复一直干了四十二年,退休之前想要修复《归隐录》,还原历史真相,最终将《归隐录》进行精心修复,刻画了一个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形象。刘政和当上博物馆的馆长之后,拒绝了分管领导章扬提出的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的请求,并且延聘沈君默修复《归隐录》,刻画了刘政和坚持原则、勇于担当的形象。这些人物的刻画都是围绕《归隐录》的。章扬之所以不让沈君默修复《归隐录》,是因为《归隐录》中写有对章扬先祖章道遵不利的文字,章扬的为尊者讳的行为让人觉得可笑,而章道遵能够揭开自己的短处的做法让人敬佩。刘政和和沈君默修复《归隐录》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所以本文借《归隐录》凸显了正视历史、尊重历史的主题。本文的题目“史证”,而《归隐录》是佐证的史料,所以《归隐录》能够巧妙地照应题目。【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选材:本文写到沈君默退休之前想要修复《归隐录》,但是遭到了当时的馆长章扬的拒绝;刘政和当时馆长之后,章扬提出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拒绝了章扬的要求。沈君默到了退休的时候,刘政和对沈君默进行了挽留,并且提出要沈君默修复《归隐录》的请求,最终沈君默答应了刘政和的延聘。半年之后,《归隐录》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的有关部门,并且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以本文选择富有传统文化品位的古籍修复工作。人物:本文主要刻画了《归隐录》的作者章道遵以及古籍修复家沈君默。章道遵在《归隐录》中能够揭开自己的短处,而沈君默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只拿退休工资,不拿任何补贴修复《归隐录》,这两个人都具有传统文人的风骨。环境:整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湘楚市博物馆,并且刘政和和沈君默的谈话是在刘政和的办公室,而对刘政和办公室的描写为“古拙的茶几”,并且二人喝的茶是具有清雅香气的龙井。所以环境描写充满传统文化气息。语言:文中有很多词句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如“腹笥丰盈”“请海涵”“恕我直言”“敬儒知耻”等等,所以语言上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泰博学,善谈论。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泰许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或问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泰尝举有道,不就,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然犹周旋京师,诲诱不息。陈留仇香,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且母养人遗孤,不能成济,若死者有知,百岁之后,当何以见亡者!”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河内王奂署香主簿,谓之曰:“闻在蒲亭,陈元不罚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香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故不为也。”奂曰:“枳棘之林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符融赍刺谒之,因留宿;明旦,泰起,下床拜之曰:“君,泰之师,非泰之友也。”香学毕归乡里,不应征辟,卒于家。(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填涂正确的答案。初A游洛阳B时C人D莫识E陈留F符融G一见H嗟异I因以介J于河南尹李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师,指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文中“经师”跟《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同一类老师。B.有道,汉代举士科目,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官。文中“有道”与《论语》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意思不同。C.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陈情表》中“沐浴清化”的“化”与文中的“教化”意思一致。D.太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文中的“太学”与《送东阳马生序》“在太学已二年”中“太学”都是古代最高学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膺欣赏郭泰而与之结交,儒生们送郭泰归乡至河边时,李膺和郭泰同舟渡河,被众人看成神仙般的人物。B.魏昭认为郭泰是难得的“人师”,甘愿侍奉左右;他为郭泰做粥,虽被多次为难,仍脸色不变,终获郭泰认可。C.陈元被母亲控告不孝顺,仇香认为陈元并非恶人,用伦理孝道、祸福之理教导他,最终陈元成为孝子。D.仇香品行卓绝,像鹰鹯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但他认为鸾凤不应栖在枳棘林中,不愿应征,故被郭泰奉为老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2)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14.郭泰为什么被誉为“鲜见其俦”?请简要说明。【答案】10.BEI11.A12.D13.(1)同郡人宋冲一向佩服郭泰的德行,认为从汉初以来,没有见过和他匹敌之人,曾经劝他出来做官。(2)你守寡而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而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14.聪明博学,高雅通达;明达知人,奖训士人;谦逊自知。【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起初游学到洛阳,当时的人没有人知道他,陈留符融一见到他就感叹与众不同,于是把他介绍给河南尹李膺。“初游洛阳”中,“初”为“游”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游洛阳”为“游于洛阳”的省略,语意完整,故B处断。“时人”为“莫识”的主语,后省略宾语”郭泰”,故E处断;“陈留符融一见嗟异”为连动句,中间不断开,其后断开,故I处断。综上,BEI处断。【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是同一类老师”错误。文中“经师”指的是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指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老师,二者不同。句意:教授经书的老师容易遇到。/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B.正确。“有道”,有道德、才艺。/有道德的人。句意:郭泰曾因颇有道德和才艺被推举。/接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学习,以改正自己的错误。C.正确。句意:应当是教育感化没有达到(要求)罢了。/蒙受清平的教育感化。D.正确。句意:让他进入太学学习。/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像鹰鹯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错,仇香被任命为主簿是因为品行卓绝,“像鹰鹯般忠勇”是王奂对他的期许。“但他认为鸾凤不应栖在枳棘林中”错。这是王奂的观点,而非仇香。“故被郭泰奉为老师”强加因果,被郭泰奉为老师是之后的事,如文中写道“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符融赍刺谒之……”。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素”,一向;“匹”,匹敌,此处活用为名词,匹敌之人;“尝”,曾经;“仕”,做官。(2)“奈何”,怎能;“忿”,恼怒;“历”,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可得出:聪明博学,高雅通达;由“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可得出:明达知人,奖训士人;由“君,泰之师,非泰之友也”可得出:谦逊自知。参考译文:郭泰学识广博,善于讲论。起初游学到洛阳,当时的人没有人知道他,陈留符融一见到他就感叹与众不同,于是把他介绍给河南尹李膺。李膺与他相见,说:“我见过的士人多了,没有赶上郭林宗的。他灵敏卓识通达朗悟,高尚雅致精到渊博,当今华夏,很少看到能与他相比的。”就同他结为好友。于是,他的名声震动京师。后来回归乡里,士绅儒生一直送到河边,送行的车辆有数千辆,李鹰同郭泰同船而渡,各位宾客远望着他,以为他是神仙。郭泰善于识别人,喜好称赞开道读书人。陈国少年魏昭向郭泰请求说:“教授经书的老师容易遇到,但传授做人道理的老师却难遇到。我愿意跟随在您的身边,给您洒扫房屋和庭院。”郭泰答应了他。后来,郭泰曾因身体不适,命魏昭给他煮稀饭。稀饭煮好以后,魏昭端给郭泰,郭泰大声喝斥魏昭说:“你给长辈煮稀饭,不存敬意,使我不能进食。”将杯子扔到地上。魏昭又重新煮好稀饭,再次端给郭泰,郭泰又喝斥他。这样一连三次,魏昭的态度和脸色始终没有改变。于是郭泰说:“我开始只看到你的表面,从今以后,我知道你的内心了!”就把魏昭当作好友,善意对待。有人问汝南范滂说“郭林宗是怎样一个人呢?”范滂说“隐居像介子推一样不违反母亲的意旨,出仕像柳下惠一样,贞忠而不矫情绝俗。天子不能把他看做臣仆,诸侯把他看做朋友。我就不知道他的其它情况了。”郭泰曾因颇有道德和才艺被推举,但他没有赴任,同郡人宋冲一向佩服郭泰的德行,认为从汉初以来,没有见过和他匹敌之人,曾经劝他出来做官。郭泰回答说:“我晚上观看天象,白天考察世态人事,天命要废弃的事物,是不能支配的,我就悠闲度日罢了。”但他仍然周游于京城,教诲他人不止。仇香,是陈留人,有高尚的德行,但沉默寡言,乡里无人知道他。四十岁时,担任蒲亭亭长。有个叫陈元的老百姓,一个人和母亲同住,他的母亲向仇香控告陈元忤逆不孝。仇香吃惊地说:“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说明他不是一个恶人,应当是教育感化没有达到(要求)罢了。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今年纪已老,怎能因为一时的恼怒,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况且你辛苦养大孤儿,却不能成全补益他,倘若已故的人有灵知,你百年之后亡故,怎么去面对先人!”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辞。于是仇香亲自来到陈元家里,趁机向他陈述人伦孝行,用不孝生祸、行孝得福的话做喻感化他,陈元感动省悟,终于成为孝子。当时考城县令河内人王奂想委任仇香当主簿,他对仇香说:“听说在蒲亭,陈元有了过错,不治罪而去感化他,莫非缺少鹰鹤一样威猛的心志吧?”仇香说:“我以为鹰鹑虽威猛但不如鸾凤美好,因此不想为官。”王涣说:“枳树荆棘不是鸾凤栖息之处,百里之路哪里是你这样的大贤人走的路呢。”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郭泰、符融携带名帖来拜访仇香,仇香于是留下他们住宿;第二天早上,郭泰起身,下床拜叩仇香说:“您是我的老师,而不是我的朋友。”仇香在太学学成,回归乡里,不接受官府的征召,后来在家里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画鱼歌①苏轼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钩画水如耕犁。渚蒲拔折藻荇乱,此意岂复遗鳅鲵②?偶然信手皆虚击,本不辞劳几③万一。一鱼中刃百鱼惊,虾蟹奔忙误跳掷。渔人养鱼如养雏,插竿冠笠惊鹈鹕。岂知白挺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注】①熙宁五年(1072年),诗人作本诗于湖州道中。纪昀评曰:“喻诛求之殚民也”。画,通“划”。古时,南方有用带钩的棒子划水捕鱼的方法。②鳅鲵:小鱼。③几:通“冀”,希望。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交代环境特点和鱼在泥里的情况,自然地引出渔民“短钩画水”的行为。B.渔民捕鱼时把水草弄得一片狼藉,就连小鱼也不留下,这种做法无异于竭泽而渔。C.诗人用养鱼与养雏类比,并写渔民戴斗笠惊吓捕鱼的鹈鹕,表现了渔民养鱼的用心。D.本诗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渔民划水捕鱼一事,深刻地反映了民生疾苦,引人思考。16.叙事诗一般不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将其蕴含在叙述之中,形成情、事交融的叙述风格。请结合内容,分析这一特点在本诗中的体现。【答案】15.C16.①诗歌叙述了渔民“画鱼”这一事件,交代了当时的环境、捕鱼的情况和渔民的艰辛。②通过描写渔民在寒冬时节还要捕鱼,虽尽心养鱼但鱼已稀疏,连小鱼都要打捞,表达了诗人对渔民苦难的同情,对官府征收赋税之多的批判。③诗人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自己的感情寄寓在叙事中,不露痕迹,使情与事融合在一起。【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渔民戴斗笠”错,应该是在养鱼处插上竿子,上面戴个竹笠,让它象个人的模样,借以惊吓鹈鹕之类食鱼的水鸟。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诗歌叙述了渔民“画鱼”这一事件,“天寒水落鱼在泥”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天寒水落”、“短钩画水如耕犁”渔民“短钩画水”捕鱼的情况和“”渔民的艰辛。②“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钩画水如耕犁”描写渔民在寒冬时节还要捕鱼;“渔人养鱼如养雏,插竿冠笠惊鹈鹕”用养鱼与养雏类比,并写渔民插竿冠笠惊吓捕鱼的鹈鹕,表现了渔民养鱼的用心;“岂知白挺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虽尽心养鱼但鱼已稀疏,连小鱼都要打捞。表达了诗人对渔民苦难的同情,对官府征收赋税之多的批判。③诗人没有直抒胸臆,而是描写渔民划水捕鱼一事,以小见大,深刻地反映了民生疾苦,将自己的感情寄寓在叙事中,使情与事融合在一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了比兴手法,由此转向了对女主人公婚后不幸生活的描写。(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被焚,包含着作者对阿房宫化为灰烬的惋惜和愤慨。(3)衬托可使主体事物更突出、更鲜明,在古代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这一手法,如《鸟鸣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桑之落矣②.其黄而陨③.楚人一炬④.可怜焦土⑤.蝉噪林逾静⑥.鸟鸣山更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陨、炬、噪、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学者认为《悯农》(锄禾日当午)的作者不是李绅而是聂夷中,并举出如下埋由:一、宋刻本《全芳备祖》将该诗收在聂夷中的名下;二、聂夷中出身贫寒,及第后仅做过县尉小吏,能体察民间疾苦;三、《全唐诗》所收的聂夷中诗,有四分之一是描写农民生活和农村景象的。事实上,从唐迄清,几乎是①,将此诗作者指为李绅。再加上对大量的接近原始证据的分析,我们不难判断,李绅对此诗拥有著作权②。即使从个人经历上说,也不能肯定聂夷中而否定李绅。试问,与白居易等人过从甚密,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实践者,白居易可以写出《卖炭翁》之类同情百姓的诗篇来,李绅就写不出“粒粒皆辛苦”吗?接受儒学民本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无论个人境遇如何,对人间苦难耳闻目睹,拥有③之心,当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情怀。因此,()。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结合语段内容,用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简要概括得出“《悯农》的作者是李绅”这一判断的依据,每个短语不超过10个字。20.请针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内容及与其相关的批驳,在括号内补出一个结论性语句。要求使用否定句式,不超过40个字。【答案】18.①众口一词②毋庸置疑③悲天悯人19.①根据已有观点②分析原始证据③借助逻辑分析20.不能根据作者生平遭际与某题材的诗歌所占比例来判定一首诗歌的作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说,从唐迄清,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悯农》的作者是李绅,可用成语“众口一词”。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第二空,语境是说,经过对大量的接近原始证据的分析,李绅对《悯农》拥有著作权的理由是充分的,无需怀疑。可用成语“毋庸置疑”。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第三空,语境是说接受儒学民本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对苦难百姓的态度,可用“悲天悯人”。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引申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要点的能力。依据“从唐迄清,几乎……”可概括为:依据已有观点。依据“再加上对大量的接近原始证据的分析……”可概括为:分析原始证据。依据“试问……白居易可以写出《卖炭翁》之类同情百姓的诗篇来,李绅就写不出‘粒粒皆辛苦’吗?……”可概括为:采用逻辑分析。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观点及选用句式的能力。文段中以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的题材来证明《悯农》是聂夷中所作,使用否定形式辩驳,即以否定这种证明方法作答即可。可以采用“不能”“不足以”等词,或内容上表明否定观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矿物颜料制作技艺在我国古已有之,比如古文献记载了朱砂的探寻、挑选、提取的方法,并区别药用和艺用。(甲)石色的制作需经过选矿、分类、粉碎、研磨、漂洗、沉淀、分色……等工序,其核心可概括为“淘澄飞跌”。需要先将矿石敲碎,用水淘洗去除杂质,乳钵研细,①,飞去上浮的淡色,摇荡留下重色。(乙)根据漂洗和研磨程度的不同,可划分出多个色阶。如朱砂可制出头朱、二朱、三朱和朱磦,②,颜色最深,而朱磦细腻却色浅。(丙)天然矿石经粉碎、研磨后,仍以一种细微的颗粒状呈现,颗粒越大,光线的反射和折射力越强,色相越稳定。大颗粒颜料具有耐光性强、不透明且质感粗糙等特点;③,耐光性较弱、透明度较高、表面细腻而富有流动感。(丁)这些颜料颗粒与胶调和后附着于壁面之上,如同无数跃动的音符,在相互碰撞中奏出美妙的色彩旋律。21.下列对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处的省略号使用不当,与后面的“等”字在表意上重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应该删掉省略号。B.乙处有两处语病,一是“漂洗”“研磨”语序不当,二是“可划分出”前缺少主语“同种矿石颜色”。C.丙处应该删掉,原因有二:一是内容上与后面的耐光性、透明度重复,二是与上下文衔接不紧密。D.丁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音符比喻颜料颗粒,形象地阐释了颜料颗粒的重要作用和神奇效果。22.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C22.①再兑水澄清②头朱颗粒最粗③细颗粒则反之【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修辞、辨析并修改病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C.丙处不需要删去。后面具体介绍了大颗粒颜料和细颗粒颜料的特点,是对此句话的具体说明,与后面的耐光性、透明度并不重复,衔接紧密。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是说研细之后的做法,根据“飞去上浮的淡色,摇荡留下重色”可知,需要用水澄清,可填“再兑水澄清”;②前面说“朱砂可制出头朱、二朱、三朱和朱磦”,而“朱磦细腻却色浅”,可知,头朱颗粒粗,颜色深,再结合“颜色最深”的句式,可填“头朱颗粒最粗”③此处与上句大颗粒颜料的特点相反,故填“细颗粒则反之”。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到2025年,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不断成长为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堪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重任的有生力量。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请结合材料,以“志气、骨气、底气”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