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综合练习(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对意象描绘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红遍"修饰“万山”,用“尽"描绘“层林”,象征革命烈火越烧越旺。
B.用“碧透"、“争流”描绘江水与船只,一动一静,对比鲜明。
C.用“击"来写鹰的矫健有力,用“翔”写鱼的轻快自由,诗人从高到低写出了充满生机活力的意象。
D.用“竞"概写万类霜天,意在劝导人们要像大自然一样具有竞争的意识。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
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3.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使用了借代,用“江山”代“国家"。
C.粪土当年万户侯: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军阀、大官僚比喻为万户侯。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设问,下阕回答了上阕的问题
4.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用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形象地写出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
B.“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
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
D.“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百舸竞发、争先恐
后的热烈场面。
5.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思考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阕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诗歌阅读
甲文: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6.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词上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看"字总领七句,由虚到实,描绘了词人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万山、碧水、雄鹰、鱼儿这些客观物象,一融入词人的主观情趣,就成了种种美的意象,词人借此抒发
了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感受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C.词人在意象的选取和描写角度方面匠心独运,既有远眺,又有近观;既有仰望,又有俯视;动静结合,红绿相衬。
D.词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7.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B.“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竞”,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
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C.词的上阕“看"字,总领全词,上阕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和下阕风华正茂的“少年学子图",都由“看”引领而出。
D.全词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
8.试推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击"和“翔”的精妙之处。
三、情景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___,___”两句引出毛泽东对往昔生活的追忆。(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两句是“___,______"。
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
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2.这首词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突出了秋色之深?
3.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意进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2)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
三、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
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七律·长征》),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
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D.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9.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我们应如何评价古代帝王。《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对意象描绘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红遍”修饰“万山",用“尽”描绘“层林",象征革命烈火越烧越旺。
B.用“碧透”、“争流"描绘江水与船只,一动一静,对比鲜明。
C.用“击”来写鹰的矫健有力,用“翔"写鱼的轻快自由,诗人从高到低写出了充满生机活力的意象。D.用“竞”概写万类霜天,意在劝导人们要像大自然一样具有竞争的意识。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
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
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3.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使用了借代,用“江山"代“国家”。
C.粪土当年万户侯: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军阀、大官僚比喻为万户侯。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设问,下阕回答了上阕的问题
4.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用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其中“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则形象地写出了岳麓山一带枫林的红色仿佛人工染成的。
B.“鱼翔浅底”的“翔"字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状态。
C.“鹰击长空”的“击"字准确地描绘出苍鹰展翅、矫健勇猛的雄姿。
D.“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其中“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清澈和江水满溢之状,“争”活现出百舸竞发、争先恐
后的热烈场面。
5.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思考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阕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答案及解析】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说“象征革命烈火越烧越旺”不当。
B项,说“‘碧透’‘争流’一动一静"不当,应是一静一动。
D项,说“意在劝导人们要像大自然一样具有竞争的意识”牵强附会。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文学体裁类、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都分为上下两阕"错,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原词信息。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借代手法的把握能力。题中选项C项,“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军阀、大官僚比喻为万户侯”错误,这里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万户侯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借代: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能力。
D.“‘透’字写出……江水满溢之状"错,“漫”表现满溢状态。
故选D。
5.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D.因为作者提问完后就结束了全文,可见作者并没有正面直接回答,而是通过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让读者自然地产生联想,得到答案。
故选D。
二、诗歌阅读
甲文: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6.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词上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看"字总领七句,由虚到实,描绘了词人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万山、碧水、雄鹰、鱼儿这些客观物象,一融入词人的主观情趣,就成了种种美的意象,词人借此抒发
了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感受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C.词人在意象的选取和描写角度方面匠心独运,既有远眺,又有近观;既有仰望,又有俯视;动静结合,红绿相衬。
D.词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7.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B.“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竞”,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C.词的上阕“看"字,总领全词,上阕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和下阕风华正茂的“少年学子图",都由“看”引领而出。
D.全词中心意象应该是“独立寒秋"的“我”,其他意象则是在这一中心意象的“辐射"下形成的。在这里,胸怀博大的看风景人也便成了“风景”。
8.试推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击"和“翔”的精妙之处。
【答案】6.A
7.C
8.“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这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击”字有撞击、搏击的意思,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字写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就像在天空中飞翔--样,表现了鱼游水中的那种轻快自在。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写作特色的能力。
A.“由虚到实”错误,根据原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可知,一个“看”字,总领七句,由实到虚,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行文结构的能力。
C.“词的上阕‘看’字,总领全词”,根据原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可知,“看”字总领上阕;下阕由“忆"引出风华正茂的“少年学子图”。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鹰击长空",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击”,搏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鱼翔浅底",鱼在清澈的水里游,“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
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写出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三、情景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____________(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两句是“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___,___"两句引出毛泽东对往昔生活的追忆。(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两句是“___,______”。
【答案】
9.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鹰"“翔”“浅"“携”“侣"“峥”“嵘"“稠”“激"。
提升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
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
为上下两阕。
2.这首词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突出了秋色之深?
3.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意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D
2.上阕写暮秋景色,“红遍”和“尽染"两个词中的“遍”和“尽"字,突出了秋色之深。
3.①“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搏击长空的矫健雄姿。
②“翔"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都分为上下两阕”说法太绝对,词长短皆有,短则一阕,长则几阕。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秋色之深"的表述,表现“秋色之深”的内容应从上阕写景的语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筛选出,这些词应是表示“程度”的副词,而其中的“遍"和“尽”两字符合这样要求。“遍"表明山上的枫叶已经差不多都红了,而这正是深秋的表现;“尽”是全部的意思,写树林仿佛都被红色染料所浸染,也是表达了“秋色之深"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意思: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
“击",搏击。是一种力量的象征。此处引申为振翅飞翔。这里形容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搏击长空的矫健雄姿。“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采用移就修辞手法,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翔"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2)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
【答案】
(1)①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②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像雷鸣一样震耳。③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④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
(2)“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①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②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③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④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题就是问“上阕”的艺术手法,但要求两种即可,降低答题难度。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七律·长征》),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
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
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试用期销售合同范本(3篇)
- 心理疏导服务团队方案(3篇)
- 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三10个长效热点综合专项训练热点3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含答案
- 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地理试卷
-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科学试题(无答案)
- 2025年高考物理专项复习:机械波及光的运用(分层练)(解析版)
- 广告制作合同范本怎么写
- 2024年证券交易市场委托交易规则
- 绿色环保课程设计
- 农贸市场摊位租赁条款
- 空调设备维保前检查报告
- 入户门技术标准要求
- HXN5型机车常见故障处理指导书
- 水泵技术规格书精编版
- 《剖腹产》PPT课件
- 头颈部体格检查评分标准(共3页)
- 电子琴伴奏及音色中英文对照表
- 苏教版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教案
- 火灾报警系统技术规范书
- 鱼塘租赁合同
- hydac压力继电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