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第3讲史料研习-六大途径获取解读信息教师用书_第1页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第3讲史料研习-六大途径获取解读信息教师用书_第2页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第3讲史料研习-六大途径获取解读信息教师用书_第3页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第3讲史料研习-六大途径获取解读信息教师用书_第4页
统考版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二部分第3讲史料研习-六大途径获取解读信息教师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史料研习——六大途径获取解读信息《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应用。”这表明获取和解读信息是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重要目标。2021年高考,27个省份使用全国卷,高考材料型试题一统江山,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大量引入试题。立足材料,着眼讲练,例谈方法,可帮助学生学会快速、全面、准确地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科素养,使备考卓有成效。途径一咬文嚼字——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有效信息『方法感悟』所谓“主题语”就是一道题中最关键的部分,也可以称作“题眼”。“题眼”是题中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信息,如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否定词、阶段特征等。在阅读材料时,要善于寻找“题眼”,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弄清试题究竟要判断什么或者要求回答什么。在诸多信息中,“主题语”的信息最关键。从试题“主题语”中获取信息要牢牢把握以下四个环节:[典例]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尝试应用』1.[2022·黄冈中学二模]哥伦布的到来使这颗行星上原本分离的两半球重新相逢,美洲印第安人便有生以来第一次,迎面遇上他最可怕的大敌:不是那个白人,也不是这位白人的黑人仆从,而是那些看不见的杀手,潜伏在这些人的血液内、气息中,被他们带上岸来,这些潜在杀手就是疾病。据此可知()A.西方的殖民者利用疾病进行殖民扩张B.人类文明的交流为疾病传播提供可能C.文明的交流必然加剧文化的不断冲突D.新航路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途径二点石成金——从材料出处和注释中获取有效信息『方法感悟』在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每则材料后,一般要注明该史料的来源或出处,这是出于命题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考虑。引文出处是对所引(选)用材料(史料)的来源进行的说明(解说),材料的引文注释往往包含了解题的关键信息,包括引文的出处、作者、文章写作的时间、文章的题目等。这些出处(说明)对于我们理解材料往往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经常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材料的内容与思想。直接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材料出处——在材料的诸多信息中有效信息最重要,“材料出处”往往包含着时间、时代背景,结合材料出处大体可以了解人物或事件,掌握材料的内涵和外延,以界定考查意图,弄清考查的知识点。材料注释——“注释”则对事件或事物进行进一步阐释,获取信息是解读的前提,通过对有效信息的解读,能准确回答问题。[典例][2022·绵阳市二模]据《汉书》记述,西汉中后期地方家庭常以土地和资产分给亲戚、贫穷邻居、村民,还建立起对本地名山、神灵祭拜的控制权。国家对其管理难度也逐渐加大。据此可知,西汉中后期()A.自耕小农数量减少B.地方监察制度缺失C.思想统一进程受阻D.庄园经济基础动摇『尝试应用』2.[2022·资阳市二模]1905年康有为在《物质救国论》中说:“推欧人之学说,拨千年黑暗而致万里光明者,则培根创实验学派为之先驱,而自洛克、霍布士、弥儿以至于斯宾塞,凡英国之学派皆偏重物质,故能致此大效也。”这说明康有为()A.赞成“科学万能说”B.仰慕西方的科技文明C.主张先器物后制度D.反对欧洲的技术垄断途径三删繁就简——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方法感悟』近几年各地高考题都紧扣课改精神,采用多样化的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彰显了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新鲜活泼的材料,新颖灵活的设问,使考生耳目一新,体现了较好的原创性,也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反映出命题者取材视野的广阔性和独具匠心的命题技巧。在选取材料命制试题时,命题者都会面临材料内容多、如何取舍的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省略号”的方式进行取舍。“省略号”省去的一般是无效信息,留下的是有效信息,“省略号”前后又反映不同层面的信息。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省略号的妙用——近几年高考试题基本上是材料题一统天下,很多材料都有取舍,省略号随处可见。在所选取的材料中,省略号前后的信息极为重要,若不是有效信息就会继续省略。关注省略号——在研读材料时首先应注意一段话中的省略号,应抓住省略号前后的有效信息,关注省略号,妙用省略号,是研习史料的重要途径。[典例][2022·宜宾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高粱、玉蜀黍、番薯等开始普及,“燕、秦、晋、豫、齐、鲁诸道,蒸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梁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粮食生产以外,也有为满足衣着生产的棉、麻、苎等,还有染料蓝靛、红花等以及其他手工业生产原料,蚕桑的栽育几遍天下。棉花种植,“江花出楚中”“北花出畿辅、山东”“浙花出余姚”“姚邑之北乡濒海……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闽粤,西达吴楚,其息岁以百万计,邑民资是以生者,十之六七”。——摘编自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材料二1920年《北四省灾区视察记》道:“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棉花的需要既多,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粮食遂陷于空虚状态。”据部分地区1921~1925年农家调查材料表明,农民消费资料中,自给部分占65.9%,购买部分占34.1%,而在购买品中,如山西,“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1933年,湘、鄂、皖、豫、赣五省主席联电国民党中央,称:“外洋米、麦同时输入倾销……(国米)销愈疲,价值愈落,农民所需耕种各费罄谷之值,不能抵偿。”——摘编自刘彦威《世界市场体系下的近代中国农业》(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出现的变化及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尝试应用』3.[2022·泸州市二模]通讯手段与社会发展材料一清代的邮驿,在中央由兵部车驾吏司主管,在地方归各省按察使司主管。清代邮驿,由驿、站、塘、台、所、铺六种组织形式构成。驿站的驿夫、马、车、船、经费等,都有一定的数目。公文传递由驿站传送、专差传送、急递传送三种方式。……清代共有2000多个驿站,7万余名驿夫,14000个递铺,4万多铺兵,其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效率之高,可谓空前。——摘编自白刚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材料二自1861年起,俄、美、英等国不断向总理衙门提出铺设电报线的要求,都被一一拒绝……1868年,上海美商旗昌洋行利用雷诺准备的器材,在上海虹口该行所在地至法租界金利源码头货栈之间,建成一条作为内部通讯之用的电报线路,“这是上海地区建成的第一条陆上电报线路”,也是外商在中国建设的第一条电报陆线,“是为租界电报业端”。……1880年11月李鸿章在天津成立津沪电报总局,领导津沪电线的架设。津沪电报总局的成立,意味着清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以管理中国的电报架设,中国电报主权亦有了切实维护之机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邮驿制度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于铺设电报线问题的态度变化,分析其原因。途径四有章可循——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有效信息『方法感悟』数据对比和变化中包含的有效信息主要体现在“这些数据是在什么背景下变化的”“这些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数据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时,要注意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分析数据变化的趋势,同时要注意看整体,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时期或时间段,而应全面理解数据对比和变化所反映的问题。“四读”法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典例][2022·南充市二模]下述数据说明1956年底,全国农村和城市的一组数据()项目农村入社户手工业者入社私营工业者入社人数私营商业者入社比例96.3%90.49%99.06%85.8%A.新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B.我国私有制度已经被取消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完成D.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巨大『尝试应用』4.[2022·鹰潭市三模]如图是1841年至1910年进口鸦片所占中国总进口货物的比重变化(单位:%)示意图。由图中数据变化可推断()A.西方列强停止向中国输出鸦片B.列强扩大了对华的商品倾销C.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D.中国成为了世界市场的中心途径五条分缕析——从材料包含的层意中获取有效信息『方法感悟』准确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一段材料往往有多层含义,应注意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并归纳层次大意,特别要关注材料中的转折词、并列词,因为这些词是划分层次的依据。材料段落结构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总分结构—第一句话是中心句,然后分角度论述分总结构—先分别论述,最后一部分是总结总分总结构—第一句是总述,然后分述,最后再总结阅读材料时,既要注意各层次表面信息,也要注意其隐性信息。只有读透材料,把握设问,才能准确作答。[典例][2022·乐山市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重新实现统一的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读书识字的人增多,单靠抄书、手写已难以满足社会对书本的需要,特别是在唐朝,科举制的推行,刺激了更多的人读书。读书人对工具书、各种教材的参考读物的需要,使得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也刺激了印刷术的发展。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发展的高峰,佛教的迅速传播使得佛经和佛画的需求量激增,手抄复制的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雕版印刷术才能得到发展。材料二北宋时期,雕版印刷术盛行的同时又出现了活字印刷,师生们不必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抄写各种书籍,而是将主要精力与时间用于教书和学习上,这为宋代书院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在宋代,成书于汉唐年间的10部数学著作《算经十书》以及北宋著名土木建筑家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皆因北宋雕版印刷术极为发达,而刊行全国。唐宋以后,中国与外国的往来不断加强,印本书也随之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出口对象有朝鲜丰岛、日本、越南等,因此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中,1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印刷品贸易的国际市场。——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颖《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演变及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雕版印刷术发展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以后印刷术发展的历史影响。『尝试应用』5.[2022·柳州市二模]民以食为天,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材料一北宋东京当时的饮食文化,被视为中国饮食文化史上辉煌的里程碑,在烹饪文化方面,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市场上有正店(酒楼)、食店、拍户、脚店,分等划类,遍布全城。南食、北食、川饭胡饼,各地风味竞相献艺,坊、市不分,夜禁取消。大型酒楼达72家,规模宏伟,每店均可容千人以上宴饮。设备精良,各正店(酒楼)设施豪华,均以银器待客,成为中国烹饪史乃至世界烹饪史上社会酒楼的独例。在服务方面,博士卖酒,响堂行菜,歌舞伴宴,换汤斟酒;外办宴席,则“四司六局”全套服务。品种、技术各有特色,酒楼菜肴、食店小吃、川饭、分茶、胡饼、素馔,异彩纷呈,难以尽数。宫廷宴会用酒9盛,佐食品种精美丰盛,每盏酒后有歌舞、杂技、相扑、踢球表演,场面宏伟。——摘编自刘洋《宋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期》材料二当时就出现两个名词,一个是大食堂、一个是小吃店,1956年以后公私合营并店,过去的小企业,二三十人、四五十人的小企业一下变成一个大食堂,一二百人了……公私合营以后由小变大,就是综合起来了。比如我在菜市口这一片,当时卖小吃的挺多,就集中起来一个大店,变成小吃店了,所有小吃都集中起来了,原来你那一个小摊儿、他那一个门脸儿,这样集中起来便于管理。使这些人既有生意,又有营生之道,统一实行工资制。这样这个企业本身,各种风味虽然都在一起,但是实行工资制度,不是你自己经营了,就是合营了。那么一些大的饭馆呢?也是几家合在一起,就变成一个大食堂。——摘编自杨原《变迁中的北京“勤行”:陈连生口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饮食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餐饮业出现了什么新形式,并分析原因。途径六去伪存真——灵活迁移捕捉隐性有效信息『方法感悟』在材料信息的获取上,材料的表层信息很直观,较易获取,而材料涉及的隐性信息因需要归纳、迁移才能获得,这类信息往往不被考生所洞察。怎样获取有效信息,可从论述的观点中获取暗示作者主张的隐性信息,从材料关键词或结合所学知识获取相关隐性信息,从学科常识中获取相关隐性信息,这些隐性信息往往制约着答案是否全面与正确。在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时,一定要注意这些隐性信息。灵活迁移捕捉隐性有效信息的关键:创新思考—坚持“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高考命题的新亮点,针对这一命题趋势,应注意创新思维。巧妙辨别—高考命题者往往巧妙地将材料进行加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材料隐含着重要历史信息,再加上中国语言博大精深,特别是很多字词古今差别很大,还有从西方翻译过来的“译文”材料,保留了西方人“含而不露”的表达方式、幽默性的“欧化语言”技巧,针对这一命题趋势,应注意对材料的巧妙辨别,获取有效信息。隐性挖掘—高考命题选取的新材料信息量大,对其中的隐性信息应当学会独到分析、仔细品味,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典例][2022·濮阳市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平凡的世界》描写了西北农村从1975年到1985年间的社会变革,真实地重现了中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题的改革大潮。小说描写了孙少平、孙少安、田福军等人的生活历程和情感发展及思想成长过程,通过小说的论述,给读者带来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摘编自杨效砼《小说〈平凡的世界〉的社会价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平凡的世界》所描写的中国社会变化加以阐释。『尝试应用』6.[2022·上饶市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次序时间概况第一次1953年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5.82亿人,这是新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调查方法开展人口普查第二次1964年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6.95亿人,首次将“文化程度”“职业”等加入普查项目,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了可靠依据第三次1982年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10.08亿人,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是中国现代人口普查工作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第四次1990年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11.34亿人,调查项目增多,拓展到了21项,汇总资料丰富第五次2000年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12.65亿人,不仅是首次使用光电录入技术(用光电直接扫描报表,把图像转授成数据进而形成数据库)并建立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也是首次采用了长短表结合的调查方式第六次2010年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13.39亿人,首次将居住在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第七次2020年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人口为14.12亿人,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安全等核心技术和能力、应用更加智能化、高效率的电子化普查登记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从表中提取三条相关信息,围绕中国“人口与人口普查”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第3讲史料研习——六大途径获取解读信息途径一[典例]解析:本题以历史史实为依托,灵活考查日本帝国主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其实质。题干主题语获取信息结论“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联银券”流通于沦陷区A、C两项错误发行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发行“联银券”“军用票”都是为了“以战养战”,转嫁战争负担B项正确“联银券”“军用票”都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掠夺举措“联银券”“军用票”不是物资管制D项错误答案:B尝试应用1.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哥伦布到达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可怕的疾病,这说明人类文明的交流为疾病传播提供可能,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的交流为疾病传播提供可能,不是西方的殖民者利用疾病进行殖民扩张,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的交流为疾病传播提供可能,无法得出文明的交流必然加剧文化的不断冲突,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的交流为疾病传播提供可能,不是新航路开辟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排除D项。答案:B途径二[典例]解析:西汉中后期,地方家族通过分土地、资产给邻居、村民和建立对本地神灵的祭拜控制权等,充分说明土地兼并日渐严重,家族影响力扩大,自耕农数量减少,A项正确;汉武帝用刺史监察地方,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儒学独尊,排除C项;豪强势力发展是庄园经济形成的基础,排除D项。答案:A尝试应用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培根开创的实验学派产生了拨开欧洲“千年黑暗而致万里光明”的力量,可见他对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仰慕之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科学万能说”,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器物与制度的先后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提到欧洲的技术垄断,排除D项。答案:B途径三[典例]解析:(1)发展状况:根据材料“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高粱、玉蜀黍、番薯等开始普及”可知,外来农作物开始普及;根据材料“燕、秦、晋、豫、齐、鲁诸道,蒸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梁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可知,小麦种植主要在北方;根据材料“粮食生产以外,也有为满足衣着生产的棉、麻、苎等,还有染料蓝靛、红花等以及其他手工业生产原料”可知,经济作物种植品种多;根据材料“蚕桑的栽育几遍天下”可知,蚕桑栽育普及;根据材料“‘江花出楚中’‘北花出畿辅、山东’‘浙花出余姚’”可知,区域性棉花种植中心形成。成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从国家层面看,统治者实行重农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传统与自然环境影响;根据材料“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闽粤,西达吴楚,其息岁以百万计,邑民资是以生者,十之六七”可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民交纳赋税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2)变化:根据材料“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棉花的需要既多,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粮食遂陷于空虚状态”可知,棉花种植增多、粮食生产陷入困境;根据材料“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可知,外国商品倾销。影响:根据材料“据部分地区1921~1925年农家调查材料表明,农民消费资料中,自给部分占65.9%,购买部分占34.1%”可知,自然经济不断走向解体;根据材料“棉花的需要既多,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粮食遂陷于空虚状态”可知,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外洋米、麦同时输入倾销……(国米)销愈疲,价值愈落,农民所需耕种各费罄谷之值,不能抵偿”可知,冲击农村经济,造成农民日益贫困;根据材料“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可知,密切了与世界市场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3)建议:开放型试题。从整合土地资源、重视粮食品种改良、重视粮食安全、优化种植结构等角度分析。具体而言:有效整合土地资源;重视粮食优良品种培育推广;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有序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答案:(1)发展状况:外来农作物开始普及;小麦种植主要在北方;经济作物种植品种多;蚕桑栽育普及;区域性棉花种植中心形成。(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成因: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政策;农业传统与自然环境影响;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交纳赋税的需要;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变化:棉花种植增多;外国商品倾销;粮食生产陷入困境。(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影响:自然经济不断走向解体;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冲击农村经济,造成农民日益贫困;密切了与世界市场联系;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3)建议:有效整合土地资源;重视粮食优良品种培育推广;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有序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尝试应用3.解析:(1)作用:依据材料“清代的邮驿,在中央由兵部车驾吏司主管,在地方归各省按察使司主管”“清代共有2000多个驿站,7万余名驿夫,14000个递铺,4万多铺兵,其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效率之高,可谓空前”并结合所学从保障政府公文传递的高效;提高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水平;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角度分析。(2)变化:依据材料“俄、美、英等国不断向总理衙门提出铺设电报线的要求,都被一一拒绝”“津沪电报总局的成立,意味着清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以管理中国的电报架设”可知,从拒绝到接受。原因: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顺应社会近代化的发展;依据“上海美商旗昌洋行利用雷诺准备的器材,在上海虹口该行所在地至法租界金利源码头货栈之间,建成一条作为内部通讯之用的电报线路”并结合所学可知,认识到西方电报技术的优势;依据“津沪电报总局的成立,意味着清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以管理中国的电报架设,中国电报主权亦有了切实维护之机构”可知,清政府维护中国电报主权的需要。答案:(1)作用:保障政府公文传递的高效;提高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水平;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变化:从拒绝到接受。原因:顺应社会近代化的发展;认识到西方电报技术的优势;清政府维护中国电报主权的需要。(言之有理即可)途径四[典例]答案:A尝试应用4.答案:B途径五[典例]答案:(1)背景: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科举制盛行;佛教广泛传播。(2)影响:促进了知识分子阶层的壮大;推动了书院的兴盛;促进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尝试应用5.答案:(1)特点:分布广泛,遍布全城;店铺林立,种类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