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民族保护的动态_第1页
文化传承与民族保护的动态_第2页
文化传承与民族保护的动态_第3页
文化传承与民族保护的动态_第4页
文化传承与民族保护的动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传承与民族保护的动态

作为国家社会社区独特的核心,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对维护民族关系、共同发展、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开展民族经济活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成为决定许多重大经济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位学者认为,文化传承具有社会强制性和不可选择性,并将其归结为文化传承的本质。果真如此吗?客观地说,在传统社会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确实具有这种特征;可是,在现代社会里,就不然了。也正是因为文化传承失去了这两个特征,才使得文化传承链出现了断裂,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一场危机。由于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便宜的、可批量生产的衣物及家庭用具等,地方物质文化的消亡将成为一种普遍的情形(P114)。任何对自己文化有责任心的人,都会有一种民族文化传承的紧迫感。文化传承的媒体和方法(一)该媒体1.科技手段传承在过去,民族文化典籍的保存与流传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发生。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得以使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留声、摄像等)来保存相关民族文化资料。国内外试图通过民族文化博物馆将民族文化典籍、文物等通过传统及现代的方式保存并流传后世。这种传承方式,属于静态的文化传承。进入21世纪后,这种传承方式受到了学术界及其他人士的质疑。于是,动态传承,或者说活态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开始深入人心。2.文化磁场中的少数民族文化赋能宗教仪式、传统节庆活动、现代节庆活动的举行,产生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磁场。在这个磁场里,文化的能量得以释放,少数民族文化因子运动加快,“文化势能”(P43)得以产生。这种文化势能的存在使得文化以一种比平时强烈得多的方式集中地进行着文化的传递。3.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众媒体以及大众文艺生活也是文化传承的媒介之一,换言之,在某些情况下,文化传承通过大众媒体及大众文艺生活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实现。这方面,舞蹈《云南映象》便是一个明证,她推动或者说激发了许多中外人士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这些活动为少数民族文化培育了市场,从而为其传承和发展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一般说来,公众与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与重视能激发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自信,明白本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意义,从而产生文化自觉行为。这一点已经被中央乐团著名作曲家田丰先生的“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人类学家尹绍亭教授主持的“民族文化生态村——云南试点项目”以及著名词曲作家陈哲先生所主持的“土风计划——村寨文化传承项目”等几个开拓性的、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传承实践活动所证明。4.民族文化旅游旅游业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之一。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尤其是其中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就需要去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从中选取可向旅游者展示的部分,在丰富旅游者体验的同时,也促进少数民族群体重新审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在面临文化移入之时所作的权衡取舍更具有理性。(二)方法索晓霞在研究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后,指出了几种具有普适性的传承方式。1.注重传承文化因子一对一的传承是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主要文化传承方式。这种传承多体现于日常社会、生产技能及某些特殊技艺的传承。完成和实现语言、饮食、服饰、建筑、生产等文化因子的世代相袭。这种方式偏重于民族物质生产文化。2.最好是主人一对多的传承也是一种经常性的传承方式,传承的是宗教意识、民族意识,可概念化为文化模式、文化观念,偏重于精神文化的范畴。3.规范化的传承多对多的传承是一种群体内部相互之间的传承,在这种传承中,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都是民族文化传承不可缺少的要素。这种传承方式主要体现为通过规范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无形的调控,客观上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以上是以人为载体的传承,不以人为载体的传承主要体现为各民族通过规章制度和习惯法来进行的文化传承。大环境中的文化传承一般是多对多的方式;小环境中的文化传承可以是一对多,也可以是多对多。还有一种一对一的方式,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适用的。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乡巴卡小寨,民间艺人杨老先生的妻子便将其吟唱的民歌传给儿媳。特殊技艺的传承,除可以采取一对一的传承外,也可以采取一对多的方式。民族文化传承社会机制的概念索晓霞在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运行机制进行动态分析后得出结论:制度和法规形成的社会强制,民族社会生活中的潜移默化,道德和禁忌形成的心理约束,正是隐藏在各种文化传承现象背后的“看不见的文法”。赵世林将民族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以家庭为中心的亲亲强制、以村寨为单位的社会监督、特殊状态(战争)下的高强传承、族际交往中强化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义务延续的祖先崇拜、宗教意识(P86-100)。何谓机制?机制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P582)。机制是一种应用于特定社会群体的既定模式,它通常采取有规则的协作形式。从机制的定义来看,机制应是一个抽象概念,而非某种具体的方式。赵世林先生所说的6种机制,与其说是“传承机制”,不如说是“传承方式”;索晓霞女士所谓“看不见的文法”依然有“传承方式”、“传承渠道”之嫌。基于这些考虑,本文拟从以下方面来探讨:(一)传承文化的要素民族文化传承机制内在地包含了主体的选择机制。在文化发展中,主体依据环境的变化而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判断,对原有文化进行创造和超越,把其精华整合为新的文化资源,使文化传承永远具有吐故纳新的自我发展能力。作出选择时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严格地说,决非上面所说的“依据环境变化”那么简单。作出选择势必涉及到价值判断,从而引出价值观问题,触及“文化的核心”(P14),而文化的核心或者说文化的本质是“社会化了的一系列从肯定到否定的标准”(P9)。(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适应功能。在现代社会文化适应,指人如何适应文化或文化如何适应人(P79)。此处说的“适应”具有这两层含义:1.指的是对外来文化或者说移入文化的适应(人对文化的适应)。文化移入必然产生适应的过程。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每个群体或个体都必然会面对两个现实问题。第一,是否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认同性?第二,是否与其他民族及其文化接触?根据人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Berry识别出4种适应文化移入的方式——整合、边缘、同化、分离。2.指本民族传统文化之于现代生活的适应(文化对人的适应)。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于现代生活的适应性,也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依据适应性进行分类,是有必要的。洪朝栋等根据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否协调的情况,将民族传统文化分为4种类型:(1)与现代生产生活相适应或相协调的文化。包括民族文化传统中科学合理的成分以及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格、传统风俗、伦理观念中的优秀成分。(2)在历史上存在,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或者作为历史遗存,有助于了解和认识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演变的证据的文化。(3)过去存在,其本身没有科学意义的文化,如信鬼、祭鬼等。这些只是人类处于蒙昧时期的认识产物,在现代社会里不仅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而且完全起消极作用,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矛盾。(4)该传统文化类型具有复杂的作用,或者对于现代化起着双重作用,或者说处于中性状态(P198-200)。这个划分显得脉络清晰,不过,应当指出的是,第三种所谓“本身没有科学意义的文化”尚有值得商榷之处。我认为,对这种文化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至于所谓“生病不到医院治疗而希图求神撵鬼来解决问题”之类的现象,自然应通过宣传教育,帮助人们清除。可是,祭祀鬼神也有其积极合理乃至符合现代生态观、伦理观、价值观的一面。学界清楚的一个事实是,由少数民族的自然崇拜而产生了“神山”、“神水”、“神林”等,客观上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一种保护作用。以上两种适应所形成的机制对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扬弃起着决定作用。(三)他文化之元素文化采借,指一种文化经选择而接受其他文化之元素的过程或现象。一个文化正是通过不断地采借并改造异文化元素才得到发展的(P79),(P82)。(四)客位的介入文化主体的自觉是传承的关键,而要形成这种自觉性,需要外界力量的参与,包括政府、学界等多方参与。在很多情况下,族人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往往熟视无睹,客位的介入可以起到增强文化自觉意识的作用。当然客位不能越俎代庖,我们应该以主客位的多种视角来思考现实,在充分尊重民族的基础上进行客位的介入。上述4种机制中,采借机制因为含有选择的过程,因而容易与选择机制混淆。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选择机制中的“选择”的指向是本民族传统文化;而采借机制中的“选择”的指向是异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一)文化感染的目家庭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场。家庭既是生产组织体,又是一个人成长的栖息地,更为重要的是儿童接受文化熏陶,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发挥了关键作用,各地涌现的音乐世家、舞蹈世家、文学世家等等,就是对家庭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重大作用的最好体现。(二)在民族教育中寻求新的传承场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已成为人的社会化的一种主要途径。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把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在多民族国家中与主体民族文化取得同样的平等地位。多元文化教育作为现代的一种教育方式和理念,其所倡导的多元文化性,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现代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应有较大的作用,它使民族文化的书面传承获得了更大的可能。但现在它和以传承民族文化为目的的民间教育是脱节的,因此,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极为必要。在民族地方的学校教育中应加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使学校成为新的民族文化传承场。学校不仅要传授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也要传授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吕虹在对建立贵州多元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机制的思考中指出,应确保民族学校专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经费,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民族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为确保民族学校能长期顺利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各地政府应将专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靳丽芬等论证了高校开始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必要性,探索了具体的方法与途径。金娜也指出,高等音乐教育应该走出西方模式,在民族音乐文化“活化传承”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范立芝提出应深化高师教学改革,使之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镇。如果说学校教育是人的早期对民族文化的学习,那么,外部的传承就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大环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磁场。这两种传承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是传承的小环境,而民族地区则是传承的大环境,构成了传承的社会环境。没有传承的社会环境,小环境显得孤立,无法持久;而没有小环境,传承的大环境又变得空洞,没有基础。(三)发达的文化传承村寨中的文化活动场所如寺庙等,这是较为正式的。寺庙教育是人类在没有学校教育以前最完整、最发达的文化传承方式。由于它有巫师、祭师、僧侣等专门的文化传递者,有相对固定的文化传承场和规范的传承制度,又有统一的教义或经典,所以对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产生了极大影响(P107)。民族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此外,宗教仪式场地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场。(四)市场是民族文化传播的纽带市场是文化传承、传播、冲击和融合的大舞台。从文化的视角看,市场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场。作为文化传承场的市场是强劲的。在市场上不仅进行着本民族的文化传递,而且还有其他民族文化的传播。市场是文化纵向和横向运动的场所。市场是维系各族人民情感的纽带(语言的借用、互用),展示各民族文化的窗口,民族文化的启蒙场(商品经济观念的发展)。共同的经济生活还引起民族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的某些变异,依稀可见自然同化和民族融合的遗迹。(五)民族文化的传承总结了异地传承的成效之后,研究者、实践者的目光投向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源头——民族村寨,进行了不离本土的文化传承实践。现代社会里,村委会、文化站、民间艺人群体及相关机构等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如云南省石屏县慕善村的花腰彝老人孙正尧投身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组建了“文化室”,并且办了一个拥有80多人的“传承班”。文化生态的发展(一)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与选择在少数民族传统社会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下传承的,文化的承者几乎毫无选择性可言。在传统社会的文化传承中,文化传承主体是在没有选择余地的社会环境中被动实现的,文化的传承主体缺乏比较和选择的可能。同时,文化的承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还伴随着强烈的、明显的生存、安全及归属的需要。而在现代社会里,这些情况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通过现代社会各种设施,个体可以轻易接触到他者文化,尤其是国家的主流文化,有了根据现实生活需要进行比较、选择的可能。与过去相比,承者对于传统文化的需要也不再属于基本需要(如生存及安全)的范畴,而可能出于民族心理或“民族意识”的原因、属于发展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的范畴。(二)文化传承的外部大环境除了整个自然生态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演变之外,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环绕某些文化事项的小生态也发生了改变即物态传承场的消失或转换。如火塘,作为取暖设备,从固定的坑演化为可以随意搬动的活动火盆,有的被取暖器、强御寒衣物所取代;作为文化活动的中心,电视房取代了它。单村的小歌场让位给了现代娱乐设施,但与村寨相沟通的大歌场在各地政府的扶持和民间的努力下蓬勃兴起。这些表明:传统的文化传承场被破坏了,新的传承场又建立起来。文化传承的外部大环境变了,传承的方式也得作相应的变化。否则,这传承就会出现断裂。对于传统文化,广为接受的观点是要辩证地扬弃。通过节日、仪式等传承,因其满足了人们对喜庆的需求以调节日常平淡的生活并满足了对复杂性和多样性的需要,在现代性的背景中仍可使用。享受民族优惠政策的人员应承担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义务。可以考虑的具体措施如:小学升初中阶段,要对民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素质考试;四类人员(民族地区的民族干部到民族社区开展工作时、享受政府补助的民族地区的学生在上课及学校重大集体活动时、民族学校的民族教师与民族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在工作时间内)应当穿民族服装。旅游产业: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的融合功能学派大师马林诺斯基在他的《文化论》中指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者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而费孝通先生进一步解释到:文化是为人们生活服务的体系。人是体,文化是用,体用分明。对这些话语,还可以从抽象和具体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具体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村寨旅游视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服务于少数民族同胞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有效的方式,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于其现实生活似乎可有可无的微妙境遇下。李绍明提供了一个案例,表明了开展村寨旅游之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效用。在近100年的时间里,台湾泰雅人社会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断的社会、文化变迁与调适。近20多年来,泰雅人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时,注重下一代的双语教学,开办了泰雅文化和语言课程,开展了传统技艺学习,以各种方式挽救传统文化,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传统乡土聚落的旅游转型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一种途径。民族文化曾经有着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然而,随着乡村社会的变迁,民族文化从乡村社会文化的主流地位退隐,并且逐渐失去了昔日的文化受众,出现极为严重的文化传承危机。民族文化的传承空间越来越狭窄,年轻的文化消费群体越来越远离民族文化。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发展旅游,建立民族文化旅游人文生态村(社区),借助旅游这个平台来传承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转换成为文化商品,产生经济效益,给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带来经济上的实惠,使民族文化由被动传承变为主动传承。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主义者所提倡的静态保护不同,它强调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发展民族经济的同时,也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村寨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旅游经济通向现代性的重要依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