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附答案)_第1页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附答案)_第2页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附答案)_第3页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附答案)_第4页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现象做描述和解释,通常以神为主人公,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2、《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编选而成的。全书共18卷,分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四部分,内容驳杂,保存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多方面资料。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地理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中。简答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①体现了慎重的忧患意识。比如女娲、后羿和大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出境,主人公们则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Iran灾难。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于现身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中国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女娲、后羿、龙、凤等;中国神话充满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炎黄二帝为了百姓不惜以身试毒;中国神话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如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掌管日月,还要“敬授人时”,以利生产。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生存环境的艰苦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天帝的神话英雄,如精卫填海、刑天段首仍对天地大舞干戚,体现了先民顽强的抗争精神。神话的思维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己和自然界分开,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转移到自然直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如以“共工触山”神话解释星系为何多偏移西北、中国地理形势为何西北高东南低。②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发达,因此他们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例如先民创造了“日出暘谷,至于蒙谷”的神话来说明太阳位置的变化;神话思维中也有对事物的综合,但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抽象,例如“龙”的形象就是由多种动物组合而来。③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先民认为神秘莫测的自然也具有人类的情感,例如《山海经》每当龙凤出现时,总伴随歌舞音乐,显示了祥和安乐的情感体验。④神话思维是一种隐喻和象征思维。原始神话是由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合系统构成的,如生殖崇拜、龙的形象构成等。神话的变化发展神话的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看成史实,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其发展谱系。神话历史化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删除:在正统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半人半兽的神性形象被抹杀,其他一些触犯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被删除;另一个方法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改造的结果是使大量神话消亡,历史向前眼神,各族的谱系更加严密。这种例子在《尚书》、《左传》、《国语》、《史记》中比比皆是。被道教改造中国古代神话发展的另一条道路,就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在仙话中我们能发现不少神话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黄帝和西王母。仙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品质,都被严重地削弱了。4、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第二章《诗经》名词解释:《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作品。大部分产生于黄河流域,少部分产生于江汉流域。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秀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诗经》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这被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诗六义指风、雅、颂和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风是各地的民歌,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有诗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分“周颂”、“鲁颂”、“商颂”。赋、比、兴指的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鲁诗出于鲁人申培,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于西汉时立于学官,兴盛一时,今皆失传。《毛诗》属“古文诗”,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处,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影响很大,流传至今。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305篇作品。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4、《诗经》共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共160篇。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篇。6、《诗经》中的“颂”包括商颂、周颂、鲁颂,它们分别有5篇、31篇和4篇作品,共40篇。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今文:鲁人申培的鲁诗、齐人辕固的齐诗、燕人韩婴的韩诗、古文“毛诗”

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

“毛诗”,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诗集传》是南宋朱熹注的。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宴飨、怨刺、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论述。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5篇。13、《诗经》的编集,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14、《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其章法被称为(重章叠句)。15、“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明《诗经》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简答:1、孔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谈谈你的理解。孔子看来,文艺所表现的情感不但要具备道德上的纯洁性和崇高性,而且要受到理智的节制,讲究适度、平和,不能过于放纵、任其泛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表达的正是中和之美,欢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伤痛。《关雎》中的君子为“窈窕淑女”“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却并没有放纵自我、沉沦其中,而是以美好的幻想结尾,表达了恋者纯洁无暇、充满希望的追求。正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体现。2、《关雎》的艺术特色①起兴含蓄优美,雎鸠鸣声和美,引起希求佳偶的希望,为全篇渲染气氛,烘托主题。②用韵自然和谐,善用叠字和双声、叠韵,使诗歌富于音律美、修辞美、能够很好地刻画细微的情感,表现自然界的形象。③以幻想来表现恋者敏感细腻的心理和纯洁无暇的追求,展现了爱情的美好。论述题1、请将《蒹葭》、《汉广》、《关雎》作对比,谈谈你的审美感受。一、题材与主题1、相同:都是恋爱题材,主题都与“追求”和“距离”有关。在表达内容时都与“水”有关,而且有两篇直接将水作为追求不能实现的关键意象。2、不同:在表达这个题材方面,《汉广》说得最实,《关雎》次之,《蒹葭》最虚。在表达这个主题方面,《蒹葭》最强烈动人,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对追求过程的描写:《蒹葭》笔墨用得最多,写出了主人公全身心的付出和努力,凸显了“追求”与“距离”的主题;《关雎》写出了追求过程中的典型形态和心理,较为动人;《汉广》没有过程描写,只强调障碍的巨大。对追求不得的结局:《关雎》以美好的想象化解,归于纯正平和。(符合诗教)《汉广》对结局的处理,事实的叙述、认知多于形象的刻画和意境营造,艺术韵味有些薄弱。《蒹葭》全篇都以生动的形象描写将追求对象与追求者置于动态、变换却始终对立、可望不可即的两极地位(富于张力),让两者呈现出一种似乎相互吸引、召唤却又始终不及的矛盾境界。(注意对“伊人”的描写和“淑女”、“汉女”不同)展现了心灵追求的丰富层面(哲学的、辩证的),凸显出人类追求活动的永恒性与矛盾内涵。二、艺术手法和意象、意境营造1、相同:三首诗都运用了“赋”、“兴”的手法,《关雎》、《汉广》都用到了“比”。三首诗可说都能触景生情,其意象营造也都有所体现。2、不同:《关雎》、《汉广》开篇都用了比兴,都触景生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影响读者。《关雎》意象较《汉广》为佳。但从意境营造上看,它们的情与景之间,只是部分的相合。《蒹葭》虽谈不上用比,但其意象的塑造和意境的营造更成功。因为《蒹葭》对于理想对象的意象营造体现出模糊、简约、朦胧的特点,使得诗歌富于象征意味和概括力。《蒹葭》对于意境的营造:其景物描写是整体性的氛围、意境的营造,是心物交融的完美意境。2、《诗经》的艺术特色①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的内容立足于现实社会,没有虚妄怪诞,所叙写的祭祀、宴饮、农事、战争、婚姻,展开了当时政治、社会、民俗风情的画卷,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国最早的富有现实精神的诗歌。②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直叙,能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发情感,如《七月》就以赋的手法叙述了农夫一年十二个月的生活;比则是比喻、比拟,《卫风·硕人》连用一串比喻来形容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美貌,十分生动鲜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如《周南·桃夭》即以桃花盛开来引起对出嫁女子的祝福。③《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双声叠韵。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则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具有音韵美和修辞美。例如《周南·芣苢》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苢的整个过程,在意义和形式上构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④风、雅、颂的不同语言风格。雅、颂多数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而国风则杂言较多,而且善用“兮”“之”“止”等语气词,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风雅颂不同的风格,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了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3、《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①奠定了中国文学“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②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诗的传统。《诗经》中所产生的抒情诗的数量之多,成就之大,在世界各国文学中是罕见的。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③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④启示后人向民间文学学习,从人民、社会生活中吸取养料和创作题材。《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名词解释《春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按编年顺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的历史,记事很简,维护周礼、反对越礼行为、斥责暴行邪说是其主要思想倾向。《春秋》以一字寓褒贬来表现作者政治态度的“春秋笔法”为后世文学所继承。《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质上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还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4、《国语》是一部国别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分别记载周、鲁、齐、晋等八国史事,是战国早期人对各国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哀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由西汉刘向整理,书名亦有刘向所拟。《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其文风辩丽横肆,长于铺张渲染,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别名(前身)本是周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左氏春秋》体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史书国别体史书写作时间春秋末年战国初年作者孔子整理旧传是左丘明所作战国早期人对各国史料的汇编由刘向整理,书名由刘向拟定主要内容按照编年顺序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间的历史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以记言为主,分为记载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时期周、鲁、齐、晋等八国史事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上起春秋,下至秦并六国,主要记载春秋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思想倾向维护周礼、反对越礼行为、指斥暴行邪说倾向于儒家——尊礼;崇德;敬神;重民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兴起成就“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为后世史家所继承文学;史学;思想文风辩丽横肆,长于铺张渲染,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应用的新水平。二、填空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甲骨卜辞。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是商周铜器铭文。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夏)(商)(周)四部分。其中《尚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韩愈所讲的“诘屈聱牙”,就是指《尚书》文字具有古奥的特点。4、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是《春秋》。5、《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6、《左传》最突出的成就在战争描写,描写的重大战争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7、《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是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春秋三传”指的是《左传》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它们都是(编年)体史书。8、叙事散文中以记言为主的著作是《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它是以记(言)为主,对(晋)国历史记录篇幅最长。9、突出表现纵横家思想和纵横家人生观的史书是《战国策》。是由西汉人(刘向)定名的。所记年代起于(《春秋》),止于(秦统一)。它的思想价值,在于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战国策》的叙述语言,长于(铺张)渲染,因此其文风显得辩丽横肆。三、论述题

《左传》的叙事特征有哪些?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再像《春秋》那样以一字寓褒贬,而是通过对史事的生动叙述和人物的描绘来体现道德评价;《左传》还以“君子曰”的形式来表明作者的道德态度和政治立场。《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②左传巧妙运用插叙和预叙的手法,是其重要特色。例如秦晋殽之战蹇叔在秦出师之前,就已经预感到了秦师的失败,而结果果然应验。③《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是其战争描写。《左传》一书记载了城濮之战、鞍之战、殽之战等几百次战争,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左传》描写战争不仅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描写,还十分注重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和后果。例如写城濮之战,对战争的背景和起因都有交代,而且不断展示晋国上下齐心,而楚国却君臣分歧,主帅恃兵而骄,一意孤行,以此进行对比。对战争的结果——晋文公称霸,楚子玉战败自杀也写得很清楚。④注意故事性、情节性,故事生动有趣,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活。在历史史事的描写中,以合理想象、虚拟的成分(如介之推与母的对话,密室之谋、床笫之私等),来追求故事趣味;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形象,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如《晋公子重耳之亡》所选择的故事富于戏剧性,过卫乞食于野人,以戈逐子犯,在秦得罪怀嬴而自求请罪等,把重耳十几年流亡过程写得跌宕起伏,饶有趣味)2、《左传》的文学成就:①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写得最为出色的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五大战役,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这种叙事能力对后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善于用写人叙事的手法,把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用简练、有力、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层次分明,结构缜密,条理清楚;使人对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个完整具体的了解。③善于纪录、表达当时代精彩的外交辞令,真实地再现了春秋之时交际辞令的巧妙有力。(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节,全篇说辞不到两百字,却抓住秦国企图向东发展而受到晋国阻遏的处境,剖析各国关系,挽救了已经必亡无疑的郑国,至今读来仍然无懈可击)④注意故事性、情节性,故事生动有趣,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活。在历史史事的描写中,以合理想象、虚拟的成分(如介之推与母的对话,密室之谋、床笫之私等),来追求故事趣味;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形象,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如《晋公子重耳之亡》所选择的故事富于戏剧性,过卫乞食于野人,以戈逐子犯,在秦得罪怀嬴而自求请罪等,把重耳十几年流亡过程写得跌宕起伏,饶有趣味)4、《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有哪些?①富于文采。《战国策》语言明快流畅,委曲尽情,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②描写人物的特点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更显生动活泼。《左传》写人,大多是简笔勾勒,而《战国策》则更注意运用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的描写,更有利于塑造生动的形象(例如《荆轲刺秦王》一篇,易水送别一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写得激动人心,异彩纷呈)③善用寓言故事,以文学手段来帮助说理。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5、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哪些?①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汉纪》、《资治通鉴》继承了编年体;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部正史是在编年体、国别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纪传体;《春秋》、《左传》的重民、尊王攘夷等思想影响了史书的撰写;《左传》、《战国策》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左传》简练蕴藉的语言风格为后世史家继承,而《史记》明显受到《战国策》辩丽文风的影响。②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左传》的文风尤其受到唐宋以来的古文家,乃至清代桐城派的激赏,认为“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国语》则影响了汉初散文的风格。《战国策》的文章对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都是极好的借鉴。③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形成都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例如春秋笔法寄寓褒贬于一字之内,插叙倒序等方式追述事件的起因等,都是先秦叙事散文形成的传统。《庄子》、《孟子》等先秦说理散文名词解释说理散文所谓先秦说理散文,也就是指先秦诸子散文。这是指先秦时代留下来的一批反映个人或者学派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伦理道德思想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有的属于弟子后学对先师言论的记录,如《论语》;有的是个人的著述加上弟子后学的补充,如《孟子》,也有的则完全是个人的著作,如《荀子》。先秦诸子散文成就辉煌,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是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成书在战国初年。全书包括《学而》、《为政》等二十篇。《论语》所记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其主要的特点则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完成,记录孟子言行的一部先秦著作。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等七篇。《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长于辩论、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庄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寓言丰富,想象奇诡,文风汪洋恣肆,有很高的文学成就。《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填空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历程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语录体。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的主要形态。2、《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但《老子》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但它和《论语》都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3、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中逐步发展成熟。《孟子》散文也是语录体,但全书不仅记录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4、时代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则显示出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子墨子曰”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论述,但是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5、《庄子》中许多篇章虽然围绕论题仍有不少对话,对许多篇章不是以问答的形式,而是以多则巧妙的寓言串联,可以说是抒情性的说理文。6、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说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4、《孟子》散文的特点是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气势浩然的文风。

5、“养气说”的本质意义是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体认“道”的人生。

7、“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意思是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文”(《寓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8、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是荀子。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

9、先秦作家中大量引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是韩非子。

韩非子师承荀子,进一步发展为刑名之学。强调法、术、势三者为一。10、先秦寓言数量最多的说理散文是《韩非子》。但韩非子的寓言不像《庄子》取材于现实之外,主要都是历史事迹和现实。论述题孟子的主要思想①“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其思想基础:“性善论”孟子见梁惠王多次论及仁政,认为“王天下”才是正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文艺观(1)以意逆志(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理解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了解一个人要了解它所处的时代和环境)(3)知言、养气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观点鲜明,感情强烈,富于论辩色彩。《孟子》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欲擒故纵、反复诘难,将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中孟子连问两个问题:臣子周游四方使妻子冻馁、将领不能御下应当如何?得到梁惠王的答案后,又再问国家治理不好如何,使梁惠王陷入自我否定之中,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成功地以齐人的言行比喻官场中钻营富贵之徒,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气势源于孟子自身人格修养的力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在文章上情感激越、大气磅礴。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章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庄子》散文的风格特征(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①以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庄子》一书,大多用卮言、重言、寓言这“三言”形式说理,其中寓言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庄子》章法散漫、变化无穷,但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通过寓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展示文章的主旨。如庄周梦蝶、蜗角之国、运斤成风、呆若木鸡。②出人意表的虚构和想象:《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可以说,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毫无界限,想象奇特,伟大丰富。③形象恢诡的论辩:《庄子》奇特的想象,一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浑沌,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地说明了“有为”之害。一是反映了庄子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了批判精神。如蜗角之中触蛮相争,伏尸百万,这正是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的社会现实的反映。④异趣横生的语言语言富赡,运用自如,富于变化。善于用不同的语言描写事物、刻画形象,展开论辩。无论摹物叙事,抒情议论,皆能意到笔随,信手挥洒。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知北游》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代的影响①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作品的审美风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之一。章学诚《文史通义》:“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后世所有的文体都能在战国的散文中找到先例、萌芽。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说理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②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语录体”从扬雄模拟《论语》而作的《法言》,到后来佛教语录和理学家语录,都与《论语》一脉相承。“专论体”成熟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更是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在体制上和说理方法上都对后代的说理文有深远的影响。③大量的寓言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先秦说理文中的大量寓言由于独特的艺术特征,能够脱离说理文而独立,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对古代小说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庄子》、《韩非子》④先秦说理文各具特色,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风格。《孟子》之文深得唐宋古文家的推崇,“韩文出于孟子”、“东坡文亦孟子”、“王介甫文取法韩、孟”。韩愈、东坡、王安石的创作都深受孟子文的影响。魏晋时期的游仙诗、玄言诗、山水田园诗,李白的诗歌,苏轼的散文,以《牡丹亭》为代表的古代戏曲和《红楼梦》为代表的小说,都与《庄子》的精神和气质一脉相承。《韩非子》属于集大成之作,后世许多作家的议论文如柳宗元、王安石都是学习韩文的。⑤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在先秦说理文中都有具体表现。后世文学或平实或华丽的语言风格,在先秦说理文都可见端倪。先秦说理文还为后代文学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其中不少还活在现代汉语之中。屈原与楚辞名词解释1、楚辞:泛指楚地歌辞,后主要指以战国楚人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它是楚国诗歌的代表,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物土产等,而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表现为“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它的句式比较自由,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继《诗经》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汉代人还普遍称楚辞为“赋”,如《史记》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离骚屈原代表作,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余字,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司马迁题解“《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反应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热爱祖国愿为之效力却不得的悲痛,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待遇的哀怨。(政治黑暗,报国无门,遭遇不公)填空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楚辞。2、屈赋的代表作品是《离骚》、《九歌》、《天问》、《招魂》、《九章》。3、从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中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屈原的作品共23篇。4、屈原在《离骚》中所创造的象征手法是“香草美人”。5、《离骚》的主旨是忠君和爱国。6、被称为骚体的屈原作品在形式上的特点是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7、《九章》。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时期,《九章》的大部分都反映了屈原(流放)生活的经历,内容与主题和《离骚》相似。但每一篇的篇幅较《离骚》短得多;所涉及的事实是生活中具体的片段,不像《离骚》是综合性的自叙;使用的手法以纪实为主,较少采用幻想的表现。《橘颂》的内容和风格都比较特殊。作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橘树的灿烂夺目的外表和“深固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