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朝与诸侯不记时秦国纪年考实_第1页
周王朝与诸侯不记时秦国纪年考实_第2页
周王朝与诸侯不记时秦国纪年考实_第3页
周王朝与诸侯不记时秦国纪年考实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王朝与诸侯不记时秦国纪年考实

一周朝时期,附对秦人的地位从西汉到春秋,中国非常重视史料。每个君主都会说普通话和习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这种记载反映了西周及其以前的情况,“王者”即天子是有史记的。据孔颖达的解释,左史书动、右史书言为确,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非是。当时各诸侯国直接遗留下来的文献十分罕见,现存文献中关于各诸侯国的历史记载极其简略,据此以推,各诸侯国似乎尚无史记。春秋时期,不仅周天子继续保留着史记传统,而且诸侯国也陆续产生了史记。关于这时诸侯国置史的问题,刘知几已明言之:“当春秋之世,诸侯国自有史”。由此可见,从西周到春秋,从周王朝置史到诸侯国亦置史,经历了一个由上而下的发展过程。西周与春秋时期,周王朝与诸侯国以下的政权单位是附庸与陪臣。所谓附庸,就是“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郑玄解释这段话说:“不合,谓本朝会也。小城曰附庸。附庸者,以国事附于大国,未能以其名通也。”这说明附庸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仅居一城之地,二是本身不能独立而以国事附于诸侯;三是没有资格与诸侯集合朝会天子。可以想见,这种小国的政治地位必然十分低下,政权机构也一定非常简单,肯定不会有自己的史官与史记。所谓陪臣,就是“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自称曰陪臣某”,“诸侯之臣于天子,故曰陪臣”。春秋时期陪臣对国家的史记是非常轻视的,史称“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陪臣既对国家史记采取这种放纵态度,很难设想其私人再有史记。陪臣个人置史,是战国后期出现的历史现象,例如“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秀史,主记君所与客语”。可见西周与春秋时期,附庸与陪臣均无史记。西周时期的西方秦人,政治地位十分低微。最初这支秦人居住在今甘肃天水地区,大概只是一支普通的戎边之民。到了秦非子时候,周孝王召他管理与驯养马匹,非子与一部分秦人才离开西土,来到今陕西眉县与扶风一带。非子由于为周养马有功,所以“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即在今甘肃清水县的秦亭附近定居下来,成为西周的附庸。周宣王时,秦仲为大夫,后来其子庄公为西陲大夫。周时诸侯的上大夫又称卿,要由周天子加以委任;秦仲与庄公的大夫之职,正是由周宣王加封的。周时诸侯的臣属有以地名为大夫之称者,例如春秋时晋国的“赵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原、温皆其守地,秦仲与庄公因守卫西陲而被命为西陲大夫,应该属于相同的情况。“襄公始为诸侯,襄公之先不过大夫而已。称庄公者,《诗·秦风谱》疏云‘盖追之’,理或然也。或曰承非子之初封,僭称为公,犹非子之子称秦侯耳”。这说明,西周末年的秦人只能臣属于西方某一诸侯,实际处于周天子的陪臣地位。直至周平王东迁后的第二年(公元前七七〇年),秦始立国为诸侯。至此可知,西周时期的秦人,一方面由于受到周王朝礼仪制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因自身低下的政治地位所决定,是没有自己的史记的。秦建国以前,“没有文字,没有自己的典籍”,“秦既无‘史’,民也未‘化’”。西周时的秦人既无自己的历史,当然也谈不上有自己的纪年。二秦第四,民事主体的年数秦国在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记事”。秦文公所置秦史,当即后来的《秦记》。“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这说明《秦记》记事始自秦襄公时期。秦襄公元年至秦文公十三年共有二十五年,秦文公所置《秦记》要追溯秦襄公时期事,庶有可能。“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仅言《秦记》无日月,可见《秦记》是有纪年的。这又说明,《秦记》纪年也始自秦襄公时期。事实上,《秦记》不仅有纪年,而且纪年正是始自秦襄公。秦行历法为时甚晚。“秦无历数,周世陪臣。”秦为周世的陪臣时,即指西周时期。此言西周时期,秦人尚无历法。秦行历法,应始自秦襄公。“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其意。”秦襄公初立国时,即僭天子祭天地之礼,作西畴以事上帝。其于事关大计的历法,亦必有所施。事实上,当时的祭祀已经懂得按照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牺牲,即所谓“春夏用,秋冬用。”这里一年四季的观念与划分十分明确,足见已有简单的历法是无疑的。秦自襄公至德公时期的历法,无置闰之制。当时各国出现了多种历法,据说“有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这些历法置闰时有不确,例如“周襄王二十六年闰三月,《春秋》非之”,“周,天子不班朔,鲁历不正,置闰不得其月”,“春秋不应置闰而置者凡二,应置闰而失不置者凡三。”历法史上出现的这种混乱状况,显然不会促使秦国积极置闰。春秋前期,秦人基本上仍处于游牧生活状态。例如秦文公三年,“以兵七百人东猎,至汧渭之会”,并且“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当时秦人的文化科学水平十分低下。而历法的实施尤其闰月的设置,是需要相当精确的科学知识的。“此圣人知命之术也,非天下之至材。其熟与焉。”“推余分置闰,以定四时,非博学妙思不能考也。”可见秦人要准确地推算历法和设置闰月,并无应有的经济基础与必要的科学条件秦襄公至秦德公时期秦历无闰,“盖无闰则时不定,时不定则岁不成。三年不闰则差一月,而以正月为二月;九年不闰则差三月,而以春时为夏时。”这时秦国的历法必然是纯阴历,其纪年也必然是阴历年,每一年为三百五十四天。而当时周王朝及其他诸侯国的历法却是阴阳合历,其纪年为阳历年,每一年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此可见,《秦记》、《史记·秦本纪》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记这段时期的秦国纪年,较之同一时期周王朝及其他诸侯国的纪年每一年中要少十一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这段时期秦国的纪年年数,要比同一时期周王朝与其他诸侯国的纪年年数大致多三年。根据这个事实,可以将《秦记》、《史记·秦本纪》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记秦襄公在位年数折合成阳历年年数,首先求得秦襄公实际应有的纪年。然后再将《秦记》、《史记·秦本纪》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记这段时期秦国其他各君在位年数折合成阳历年年数,在秦襄公实际纪年的基础上逐一推衍,求得秦国其他各君实际应有的纪年。这样就可以得出自秦襄公至秦德公时期各君的实际纪年。三秦宣公至秦二世周王朝与周朝各作品的u.年数不同秦历置闰始于秦宣公,证据是《秦记》所载秦宣公时“初志闰月”。这条资料,杨宽教授与吕思勉先生都曾作过肯定,应属秦国的信史。“志”易释为“记”。如以秦自宣公时开始记录闰月,记录闰月与制定闰月不是一回事,那么秦人为什么不从开始制定闰月时加以记录,又为什么秦宣公以后秦之闰月史无一见,这些问题都难以作出园满解答。“志”,疑原作“制”。秦始皇自其即位二十六年独以王命称“制”,以后他事不得言“制”,故此将“制”以音同通假之例易以“志”字。这种情况,有如古人原不分尊卑贵贱皆可称“朕”,至秦始皇独自称“朕”以后,他人皆不得称“朕”一样。清·顾炎武说:“《史记·秦始皇本纪》末云,宣公‘初志闰月’,然则宣公以前皆无闰,每三十年多一年,与诸国之史皆不合矣。”可见,秦确自宣公时始置闰月。秦宣公置闰以后,秦历始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演变规律,这时尽管每个阴历年的天数仍然少于每个阳历年的天数,但每三个阴历年加上闰月的天数已经大致等于每三个阳历年的天数。也就是说,这时三个阴历年加上闰月以后平均每个阴历年的天数,已经大致等于每个阳历年的天数。因此,阴历年与阳历年能够协调配合起来。由此可见,秦自宣公开始采用的历法,已经由单纯的阴历改为阴阳合历,与周王朝及其他诸侯国的历法相同;此后秦国纪年的每一年相当于每一个阳历年,与周王朝及其他诸侯国纪年中的每一年相等。秦宣公“初志闰月”时,没有任何妥当办法可以消除秦自襄公至德公时期的纪年年数,比同一时期周王朝与其他诸侯国的纪年年数大致多出的三年。在秦宣公置闰以后,这多出的三年实际上是继续存在的。秦国纪年的这种情况,完全符合从春秋以迄于战国各国的历史纪年互有不同的事实。清·钱大昕说:“古者列国各有史官、纪年之体,各用其国之年,孔子修《春秋》亦用其法。”不过秦国纪年所多出的三年,虽然是秦襄公至秦德公时期的历史产物,但在《史记》一书的记载上,却在这一时期未能反映出来。这是因为,《秦记》、《史记·秦本纪》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记这段时期秦国纪年年数皆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记这段时期秦国纪年年数又与其所记同一时期周王朝与其他诸侯国纪年年数对应相等的原故。正由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记这段时期秦国纪年年数与其所记同一时期周王朝与其他诸侯国的纪年年数严格对应,这就把这段时期秦国纪年中所多出的三年向前推进了。所以这段时期秦国纪年中所多出的三年,能够从秦德公以后的秦国纪年中得到反映。由此可见,在秦宣公至秦二世这段历史时期,秦宣公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的秦国纪年年数,应比同一时期周王朝与其他诸侯国的纪年年数多三年。秦宣公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这种纪年,恰好能够弥补秦襄公至秦德公时期秦国纪年由阴历年折合成阳历年后所短少的年数,从而使秦襄公至秦二世时期的秦国纪年年数,与同一时期周王朝及其他诸侯国的纪年年数相等。在《史记》一书的记载中,《秦记》所记秦衷公的纪年原作三十七年,比《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记三十六年多一年;《秦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