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化学储能系统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目 次前 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符号和缩略语45技术要求45.1一般要求45.2使用环境要求45.3功能要求55.4状态参数检测精度要求65.5计算要求75.6电池故障诊断75.7绝缘性能要求75.8电气性能要求85.9环境适应性能85.10电磁兼容性能96试验方法106.1试验条件106.2状态参数检测精度106.3计算精度116.4均衡测试116.5电池故障诊断116.6绝缘性能116.7电气适应性能126.8环境适应性能126.9电磁兼容性能137检验规则147.1检验分类147.2出厂检验147.3型式检验148标志、包装、贮存和运输148.1标志148.2包装168.3贮存168.4运输16附录A(规范性附录)SOC、SOE计算精度测试方法17附录B(规范性附录)均衡测试方法19附录C(资料性附录)电池系统典型充放电工况20IPAGEPAGE11PAGEPAGE10电化学储能系统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化学储能系统用电池管理系统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贮存和运输要求。池管理系统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24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循环)GB/T2423.17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GB/T2423.22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N:温度变化GB/T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17626.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17626.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GB/T17626.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17626.11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GB/T17626.1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振铃波抗扰度试验GB17799.4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发射GB/T34131-2017电化学储能电站用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技术规范GB/T36276-2018电力储能用锂离子电池3 术语和定义GB/T34131-2017、GB/T36276-20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电化学储能系统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采用电化学电池作为储能元件,可进行电能存储、转换及释放的系统。3.2n小时率 n hour rate放电率为n小时放电率。3.3能量型电化学储能系统 energyenergy system根据高能量应用需求设计的电化学储能系统,电池以小于或等于1小时率额定功率工作。注:改写GB/T36276-2018,定义3.1.9。3.4功率型电化学储能系统 powertypeelectrochemicalenergy storage system根据高功率应用需求设计的电化学储能系统,电池以大于1小时率额定功率工作。注:改写GB/T36276-2018,定义3.1.10。3.5电池单体 cell作电芯。[GB/T36276-2018,定义3.1.1]3.6电芯组 cellblock一组并联连接的单体蓄电池,是电池管理系统的最小监测对象。3.7电池模块 battery module括外壳、管理与保护装置等部件。[GB/T36276-2018,定义3.1.2]3.8电池包 battery pack装配有使用所必需的装置(如外壳、端子、连接线、端口等)的一个或多个电池模块的组合。3.9电池簇 battery cluster电池组合体,还宜包括电池管理系统、监测和保护电路、电气和通讯接口等部件。[GB/T36276-2018,定义3.1.3]3.10电池阵列 battery array集合,也称作电池堆。3.11电池管理系统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BMS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信息,并对电池的状态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装置。[GB/T36276-2018,定义3.1.4]3.12电池管理单元 battery management unit ,BMU管理一个电池模块或者电池包,监测电池状态(电压、温度等),并为电池提供通信接口。注:改写GB/T34131-2017,定义3.5。3.13电池簇管理单元 battery clustermanagement unit,BCMU控制、管理、检测或计算电池簇的电和热相关的参数,并提供电池和其他设备通讯的电子装置。3.14电池阵列管理单元 battery arraymanagementunit,BAMU通信接口。3.15电池均衡 battery-balancing通过电池之间的电量转移措施,减少电池间的容量和电压差,保持不同电池间电量的均衡。[GB/T34131-2017,定义3.8]3.16被动均衡 passive balance通过放电的方式消耗高电量电池的能量,保持不同电池间电量的均衡,也被称为耗散型均衡。3.17主动均衡 active balance通过电池间电量转移的方式,保持不同电池间电量的均衡,也被称为非耗散型均衡。3.18额定容量 rated capacity在规定条件下测得的并由制造商申明的电池容量值。3.19可用容量 available capacity在规定条件下,从完全充电的电池中释放的容量值。3.20荷电状态 state-of-charge,SOC当前电池按照规定放电条件可以释放的容量占可用容量的百分比。3.21功率状态 state-of-power,SOP当前电池按照规定充放电条件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输入/输出的最大功率。3.22能量状态 state-of-energy,SOE电池实际(剩余)可放出的瓦时容量与可用瓦时容量的比值。[GB/T34131-2017,定义3.7]3.23健康状态 state-of-health,SOH描述电池随着使用过程不断衰退的性能指标,一般采用容量的衰减和内阻的变化两项指标。注:能量型电化学储能系统的电池健康状态宜采用当前电池按照规定放电条件最大可放电容量与额定容量的比值,功率型电化学储能系统的电池健康状态宜采用电池的功率状态或内阻变化间接表示。4 符号和缩略语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FS:满量程(FullScale)I1:1小时率放电电流,AI3:3小时率放电电流,AI10:10小时率放电电流,A5 技术要求5.1 一般要求5.1.1 电池管理系统宜采用分层的拓扑配置,应与PCS的拓扑、电池的成组方式相匹配与协调,并对电池运行状态进行优化控制及全面管理。5.1.2 电池管理系统功能要求中各功能具体实现层级由电池管理系统的拓扑配置情况决定,宜分层就地实现。包含电池模块、电池簇和电池阵列的储能系统宜采用三层架构的电池管理系统,见图1。5.1.3 电池模块和电池管理单元宜采用标准化设计,电池模块的设计要考虑重量、尺寸、安全电压、电池串数等因素,便于维护。5.2 使用环境要求5.2.1 电池管理系统工作温度范围为-20℃~55℃。5.2.2 电池管理系统工作相对湿度为5%~95%,设备上不应出现凝露。5.2.3 电池管理系统工作海拔高度≤2000m,当海拔高度>2000m时,应设计高原型设备。5.2.4 电池管理系统安装使用地点应无腐蚀性气体及导电尘埃、无严重霉菌、无强烈振动和冲击、无强电磁干扰,外磁场感应强度不得超过0.5mT,有防御雨、雪、风、沙及防静电措施。5.2.5 电池管理系统供电电源的额定电压宜为24V,应不超过60V。电池阵列管理单元电池阵列管理单元电池簇管理单元电池簇管理单元电池簇管理单元电池管理单元电池管理单元电池单体电池单体电池单体电池单体电池单体电池单体电池管理单元电池管理单元电池单体电池单体电池单体电池单体电池单体电池单体电池模块电池模块电池模块电池模块电池簇 电池簇电池阵列图1 电池管理系统典型架构5.3 功能要求5.3.1 电池管理系统应能实时监测电池的电和热相关的数据,至少包括电池簇总电压、电池单体电压或电芯组电压、电池簇电流、电池模块内部温度。5.3.2 电池管理系统宜具有电池系统绝缘电阻的在线检测功能,并可根据需要开启和关闭此功能。5.3.3 电池管理系统应具有SOC/SOH、充放电电能量值的计算功能,宜具有SOE/SOP计算功能,计算数值应具有掉电保持功能。5.3.4 电池管理系统应具有均衡功能,宜采用高效的主动均衡方式。5.3.5 电池管理系统应能对充放电进行有效管理,应确保电池不发生过充电、过放电。5.3.6 电池管理系统宜具备温度管理功能,应能提供电池温度信息及其他控制信号,协助热管理系统控制电池间温度差。5.3.7 电池管理系统应具备对时功能,能接受IRIG-B(DC)码对时或网络对时。5.3.8 电池管理系统应具有自检功能,对严重影响使用和安全的功能异常给出告警。5.3.9 电池管理系统应具备电池的过压保护、欠压保护、过流保护、过温保护、绝缘保护等电气保护功能,并能发出告警信号或跳闸指令,实施就地故障隔离。5.3.10 电池管理系统宜具备预警功能,应能根据电池的健康状态、一致性等信息进行电池状态预警,便于电池维护管理,提高系统安全性。5.3.11 电池管理系统应能对电池运行参数、报警、保护定值进行整定,且具备就地和远程修改功能。5.3.12 电池管理系统应具有操作权限密码管理功能,任何改变运行方式和运行参数的操作均需要权限确认。5.3.13 电池管理系统应具备事件记录功能,应能储存不少于5000条事件。运行参数的修改、告警信息、保护动作、充电和放电开始/结束时间等均应有记录,且时间记录应精确到秒。事件记录应具有掉电保持功能。每个报警记录应包含所定义的限值、报警参数,并列明报警时间、日期及报警值时段内的峰值。5.3.14 电池管理系统应具有数据存储功能,应可在线存储30天的信息,存储周期不大于60秒,宜采用队列方式存储。5.3.15 电池管理系统宜具有显示功能,应能显示确保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所需的信息,如相关定值、模拟量测量值、事件记录和告警记录等。5.3.16 电池管理系统应具备内部信息收集和交互功能,能将电池信息上传监控系统和功率变换系统,可接收监控系统和功率变换系统的控制和状态信息。5.3.17 电池管理系统应具备满足储能系统要求的通讯接口:——电池管理系统与功率变换系统的通讯接口宜采用CAN或RS-485,宜支持CAN2.0B/Modbus-RTU通信协议,同时宜具备一个硬接点接口。——电池管理系统与监控系统宜采用以太网通讯接口,宜支持ModbusTCP/IP或DL/T860或DL/T634.5104协议,接受电网调度的储能系统宜采用双网冗余设计。——电池管理系统宜有备用的RS-485/CAN通讯接口以及开关量输入和输出的硬接点接口,可实现与消防系统、空调系统等设备进行信息交换或安全联动。5.3.18 两簇以上电池直流端并联的储能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宜具有簇间防环流控制功能。5.3.19 电池管理系统宜具备控制电池簇的投退功能和电池簇维护功能,支持电池簇的投入或退出运行。5.4 状态参数检测精度要求5.4.1 电池簇总电压电池簇总电压检测精度应满足表1要求,采样周期宜不大于200ms。表1 电池簇总电压检测精度要求电池簇总电压<1000V≥1000V误差要求±1%FS(满量程)±0.5%FS(满量程)5.4.2 电池簇总电流总电流采样周期不大于50ms,检测精度应满足表2要求。表2 电池簇总电流检测精度要求应用场景典型应用高精度要求场景误差要求±1%FS(满量程)±0.2%FS(满量程)5.4.3 单体电压单体电压测量误差应不大于±0.3%FS(满量程),采样周期宜不大于200ms。5.4.4 温度量的三分之一。5.4.5 绝缘电阻具有绝缘电阻值检测功能的电池管理系统,绝缘电阻检测精度应满足表3要求。表3 绝缘电阻检测精度要求绝缘电阻>50kΩ≤50kΩ误差要求±20%±10kΩ5.5 计算要求电池管理系统各参数计算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a)误差应不大于10%;b)SOE估算精度应不大于8%,计算更新周期应不大于3s;c)电能量计算误差应不大于3%。5.6 电池故障诊断电池管理系统应能记录电池系统的故障信息并能够进行故障诊断,根据具体故障内容完成相应的故障处理,如故障信息上传、实时告警和故障保护等。根据故障严重程度,电池系统的故障类别由低到高分为表4中的三类。厂家根据故障状态确定故障分类,并做相应处理。表4 电池系统故障分类表故障类别(由低到高)故障表述Ⅰ类告警,不限功率运行Ⅱ类告警,限功率运行或者待机Ⅲ类退出电池管理系统对于电池系统进行故障诊断的基本项目和可扩展项目分别见表5和表6。表5中所列的故障诊断项目是基本要求。根据电池系统的具体需要,电池管理系统的具体诊断内容可以不限于表5和表6所列项目。表5 电池系统故障诊断基本要求项目序号故障状态电池管理系统的故障诊断项目a1电池温度大于温度设定值1电池温度高2电池温度小于温度设定值2电池温度低3单体电压大于电压设定值1单体电压高4单体电压小于电压设定值2单体电压低5簇内单体电压压差大于设定条件单体压差大6充电电流(功率)大于最大充电电流(功率)值充电电流(功率)大7放电电流(功率)大于最大放电电流(功率)值放电电流(功率)大a制造商根据系统设计要求自行规定故障项目的具体名称、故障等级划分以及相关故障条件的设定值。5.7 绝缘性能要求5.7.1 绝缘电阻电池管理系统不工作时与电池相连的带电部件和其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值应不小于2MΩ;关闭绝缘电阻检测功能后,电池管理系统工作时与电池相连的带电部件和其壳体之间的绝缘电阻值除以它的最大工作电压,应不小于500Ω/V。表6 可扩展的故障诊断项目序号故障状态电池管理系统的故障诊断项目1绝缘电阻小于绝缘电阻设定值绝缘电阻低2SOC值大于SOC设定值1SOC高3SOC值小于SOC设定值2SOC低4SOC值发生不连续变化SOC跳变5簇总电压小于总电压设定值1总电压低6簇总电压大于总电压设定值2总电压高7外部通信接口电路故障外部通信接口故障8内部通信接口电路故障内部通信接口故障9电池系统内部温度差大于温度差设定值电池系统温差大10单体电压采集线脱落采集线掉线电池簇高压直流回路异常高压回路异常5.7.2 绝缘耐压电池管理系统按6.6.2进行绝缘耐压试验,在试验后应能正常工作,且满足5.4中检测精度的要求。在试验过程中应无击穿或闪络等破坏性放电现象。5.8 电气性能要求5.8.1 过电压运行电池管理系统应能在6.7.1要求的电源电压下正常工作,且满足5.4中检测精度的要求。5.8.2 欠电压运行电池管理系统应能在6.7.2要求的电源电压下正常工作,且满足5.4中检测精度的要求。5.8.3 反向电压精度的要求。5.9 环境适应性能5.9.1 低温运行电池管理系统按6.8.1进行低温运行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及试验后应能正常工作,且满足5.4中检测精度的要求。5.9.2 高温运行电池管理系统按6.8.2进行高温运行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及试验后应能正常工作,且满足5.4中检测精度的要求。5.9.3 耐温度变化性能的要求。5.9.4 耐盐雾性能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应用的电池管理系统应能承受6.8.4规定的盐雾试验,在试验后应能正常工作,且满足5.4中检测精度的要求。5.9.5 耐湿热性能求。5.10 电磁兼容性能5.10.1 静电放电抗扰度电池管理系统按6.9.2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GB/T17626.2标准第9条中a类要求。5.10.2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电池管理系统按6.9.3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GB/T17626.3标准第9条中a类要求。5.10.3 电快速瞬态脉冲群抗扰度电池管理系统按6.9.4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GB/T17626.4标准第9条中a类要求。5.10.4 浪涌(冲击)抗扰度电池管理系统按6.9.5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GB/T17626.5标准第9条中b类要求。5.10.5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求。5.10.6 工频磁场抗扰度电池管理系统按6.9.7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GB/T17626.8标准第9条中a类要求。5.10.7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电池管理系统按6.9.8进行试验,电池管理系统应能承受所选试验等级的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在试验后应能正常工作,且满足5.4中检测精度的要求。5.10.8 振铃波抗扰度电池管理系统按6.9.9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GB/T17626.12标准第9条中a类要求。5.10.9 发射要求正常工作的电池管理系统按6.9.10进行试验,电磁发射应不超过GB17799.4规定的发射限值。6 试验方法6.1 试验条件6.1.1 环境条件境中进行。6.1.2 供电电源试验时供电电源电压采用电池管理系统厂家规定的工作电压,额定工作电压为24V的电池管理系统供电电源电压采用24V±0.4V。6.1.3 试验用仪表于被测参数允许误差的1/3。6.2 状态参数检测精度6.2.1 检测要求将电池管理系统按正常工作要求装配、连接或者通过模拟系统提供电池管理系统需要监测的电气将电池管理系统采集的数据(单体电压采集通道数不少于12个,温度采集通道数不少于4个)与检测设备检测的对应数据进行比较。6.2.2 电池簇总电压在-20℃±2℃、25℃±2℃和55℃±2℃温度环境下,用BMS分别检测25%、50%、75%、100%满量程总电压,将电池管理系统采集数据与检测设备监测数据进行比较。6.2.3 电池簇总电流将电池管理系统采集数据与检测设备监测数据进行对比。6.2.4 单体电压3.6V、4.5V单体电压,将电池管理系统采集数据与检测设备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对于铅酸蓄电池和铅炭蓄电池,在-20℃±2℃、25℃±2℃和55℃±2℃温度环境下,用BMS分别检测1.5V、2V、2.5V(或者9V、12V、15V)单体/模块电压,将电池管理系统采集数据与检测设备监测数据进行比较。6.2.5 温度将BMS置于-20℃±2℃、25℃±2℃和55℃±2℃温度环境下,通过电池管理系统测温装置探头与检测设备传感器探头置于-40℃、0℃、25℃、40℃、125℃下测量温度值,将电池管理系统采集数据与检测设备监测数据进行比较。6.2.6 绝缘电阻在40%、60%、80%、100%电压满量程下,将电池总正对地及总负对地分别接入绝缘电阻阵列,按照采集数据和绝缘电阻阵列实际电阻值。6.3 计算精度6.3.1 SOC和SOE估算精度试验按附录A的规定进行SOC和SOE估算精度试验。6.3.2 电能量计算精度试验试验通则要求见附录A.1,电能量试验装置按GB/T36276-2018附录A.1.2要求,试验按GB/T36276-2018附录A.4.2进行,记录被测电池管理系统的电能量值,与电能量试验装置的电能量值比较。6.4 均衡测试均衡功能按照附录B的测试方法进行。6.5 电池故障诊断通过模拟系统,建立满足表5和表6所列故障项目的触发条件,记录相应故障项目及其触发条件。6.6 绝缘性能6.6.1 绝缘电阻6.6.1.1 在与电池相连的带电部件和其壳体之间按照表7施加直流电压,持续时间60s。6.6.1.2 在完成6.8.5湿热循环试验后,在室温中放置0.5h,在与电池相连的带电部件和其壳体之间按照表7施加直流电压,持续时间60s。表7 绝缘电阻试验电压电池簇最大工作电压U(V)绝缘电阻测试仪器的电压(V)U<500500500≤U<100010001000≤U<15002500注:如果被测对象具有绝缘监测功能,进行测试时须将其关闭。6.6.2 绝缘耐压6.6.2.1 在电池管理系统的电压采集电路(对应电池系统的正极)和其壳体之间施加频率为50Hz的正弦波形交流电压或等于规定交流电压峰值的直流电压进行试验,试验电压(有效值)按照表8施加,历时1min。6.6.2.2在电池管理系统的供电电源端子和与其最近的电压采样电路之间施加频率为50Hz的正弦波形交流电压或等于规定交流电压峰值的直流电压进行试验,试验电压(有效值)按照表8施加,历时1min。6.6.2.3 在电池管理系统的通信线路和与其最近的电压采样电路之间施加频率为50Hz的正弦波形交流电压或等于规定交流电压峰值的直流电压进行试验,试验电压(有效值)按照表8施加,历时1min。等效直流试验电压是交流电压值的1.41倍。表8 绝缘耐压试验电压电池簇最大工作电压U(V)试验电压-交流有效值(V)试验电压-直流有效值(V)≤601000141560<U≤30015002120300<U≤69018902570690<U≤80020002830800<U≤1000220031101000<U≤1500270038206.7 电气适应性能6.7.1 过电压运行数据,并与检测设备检测的对应数据进行比较。6.7.2 欠电压运行数据,并与检测设备检测的对应数据进行比较。6.7.3 反向电压备检测的对应数据进行比较。6.8 环境适应性能6.8.1 低温运行将电池管理系统放入初始温度为室温的低温箱中,按3℃/min的速率进行降温,达到工作温度下限且稳定后,再通电启动运行,持续运行1小时。试验过程中记录电池管理系统采集的数据,并与检测设备检测的对应数据进行比较。6.8.2 高温运行将电池管理系统放入初始温度为室温的高温箱中,按3℃/min的速率进行升温,达到工作温度上限且稳定后,再通电启动运行,持续运行1小时。试验过程中记录电池管理系统采集的数据,并与检测设备检测的对应数据进行比较。6.8.3 耐温度变化性能电池管理系统按GB/T2423.22中试验Na规定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时的高温和低温分别设置为工进行比较。6.8.4 耐盐雾性能按GB/T2423.17中的规定进行耐盐雾试验。电池管理系统在试验箱内按储能系统实际安装状态或其基本等同条件安装,接插件处于正常插接状态。试验持续时间为16h。恢复到室温后,使电池管理系统处于工作状态,记录电池管理系统采集的数据,并与检测设备检测的对应数据进行比较。6.8.5 耐湿热性能按GB/T环(48h)。恢复到室温后,使电池管理系统处于工作状态,记录电池管理系统采集的数据,并与检测设备检测的对应数据进行比较。6.9 电磁兼容性能6.9.1 一般规定记录电池管理系统采集的数据(单体电压采集通道数不少于12个,温度采集通道数不少于4个),并与作电流应不小于5A。6.9.2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按照GB/T17626.2的规定进行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试验等级为3级,即空气放电8KV和接触放电6KV。6.9.3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按照GB/T17626.3的规定进行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试验等级为3级,试验场强10V/m。6.9.4 电快速瞬态脉冲群抗扰度按照GB/T6.9.5 浪涌(冲击)抗扰度按照GB/T验等级为线对线±1KV,线对地±2KV。6.9.6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按照GB/T17626.6的规定进行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试验等级为3级。6.9.7 工频磁场抗扰度按照GB/T17626.8的规定进行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试验等级为4级。6.9.8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按照GB/T17626.11的规定进行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试验等级应能承受所选附录B中规定的电磁环境。6.9.9 振铃波抗扰度按照GB/T17626.12的规定进行振铃波抗扰度试验,试验等级为3级。6.9.10 发射要求试验电池管理系统的电磁发射试验按GB17799.4规定的方法进行,正常工作的电池管理系统的电磁发射应不超过GB17799.4规定的发射限值。7 检验规则7.1 检验分类检验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7.2 出厂检验7.2.1 电池管理系统应经制造商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并附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7.2.2 组批:按每天生产的产品进行组批。7.2.3 检验项目:出厂检验至少完成表9规定的项目。7.2.4 在出厂检验中,若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不合格时,应将该产品退回生产部门返工普检,然后再次提交验收。若再次检验仍有一项或一项以上不合格,则判定该产品为不合格。7.3 型式检验7.3.1 在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 新产品试制定型鉴定时;b) 正式生产后如结构、原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c) 产品停产1年以上,恢复生产时;d) 转厂;e) 批量生产的产品,每隔5年进行一次型式试验;f)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一次型式检验的结果有较大差异时;g) 当合同提出要求时;h) 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7.3.2 电池管理系统检验项目的分组及顺序见表9,型式检验时,同一样品不同检验项目的检验顺序可由制造商和检测机构协商决定。7.3.3 在型式检验中,若有不合格项目时,则应从该批电池管理系统中加倍抽样对不合格的项目进行复检,复检再不合格则该次型式检验为不合格。8 标志、包装、贮存和运输8.1 标志8.1.1 电池管理系统各装置应在显著部位设置持久明晰的标志或铭牌,应有下列标志:a) 产品名称及商标;b) 产品型号或规格;c) 制造厂名称;d) 制造日期或代号。表9 电池管理系统检验项目的分组和顺序序号检验项目要求条文号检验方法条文号出厂检验型式检验型式检验样品分组1总电压测量精度5.4.16.2.1√√全部2总电流测量精度5.4.26.2.2√√3单体电压测量精度5.4.36.2.3√√4温度测量精度5.4.48.2.4√√5绝缘电阻测量精度5.4.56.2.5√√6计算精度5.56.3√样品17均衡测试5.3.46.4√样品18电池故障诊断5.66.5√√全部9绝缘电阻5.7.16.6.1√样品210绝缘耐压5.7.26.6.2√样品2过电压运行5.8.16.7.1√样品312欠电压运行5.8.26.7.2√17反向电压5.8.36.7.3√18低温运行5.9.16.8.1√样品219高温运行5.9.26.8.2√21耐温度变化5.9.36.8.3√22耐盐雾5.9.46.8.4√23耐湿热5.9.56.8.5√24静电放电抗扰度5.10.16.9.2√样品225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5.10.26.9.3√26电快速瞬态脉冲群抗扰度5.10.36.9.4√27浪涌(冲击)抗扰度5.10.46.9.5√28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5.10.56.9.6√29工频磁场抗扰度5.10.66.9.7√30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5.10.76.9.8√31振铃波抗扰度5.10.86.9.9√32发射要求5.10.96.9.10√8.1.2 包装箱上印不易洗刷或脱落的涂料做下列标志:a) 产品名称、型号或规格和数量;b) 产品标准编号;c) 包装箱的外形尺寸和毛质量;d) 由标明符合GB/T191规定的“防震”“防潮”等标志。8.2 包装8.2.1 电池管理系统各装置包装时应用塑料制品作为内包装,周围用防震材料垫实放于外包装箱内。8.2.2 包装箱应符合GB/T13384的规定。8.3 贮存8.3.1 包装好的电池管理系统各装置应贮存在环境温度为-20℃~+55℃,相对湿度不大于95%,周围空气中不含有腐蚀性、火灾及爆炸性物质的室内。8.3.2 产品运到工地后,应按制造厂规定贮存。8.4 运输8.4.1 包装好的电池管理系统各装置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为-20℃~+55℃,相对湿度不大于95%。8.4.2 产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应有剧烈振动、撞击、倾斜或倒置。附 录 A(规范性附录)SOC、SOE计算精度测试方法A.1 通则A.1.1可按正常工作要求装配被测最小电池系统。A.1.2在10℃±2℃,25℃±2℃个温度环境分别进行试验,分别依顺序进行A.2,A.3内容。A.1.3当环境温度改变时,需在新环境温度下静置至少8h,直到被测最小电池系统内电池单体的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值小于2℃。A.1.4A.2 可用容量测试A.2.1 锂离子蓄电池按照以下步骤进行:a) 以(1I3)A电流放电至制造商规定的放电截止条件,后静置;b) 以(1I3)A电流恒流充电至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后静置;c) 采用A.2.1a)步骤进行操作,并记录总放电量Q01(单位Ah)和E01(单位Wh)。d) 重复A.2.1b)~c),并记录总放电量分别为Q02、Q03和E02、E03,则三次放电量的算术平均值为Q0。如果Q01(E01)、Q02(E02)和Q03(E03)与Q0(E0)的偏差均小于2%,则Q0(E0)为该电池系统的可用容量(能量)。如果Q01(E01)、Q02(E02)和Q03(E03)与Q0(E0)的偏差有不小于2%的情况,则需要重复进行可用容量测试过程,直至连续三次的放电量满足可用容量确认的条件。A.2.2 铅酸蓄电池、铅炭蓄电池按照以下步骤进行:a) 以(1I10)A电流放电至制造商规定的放电截止条件,后静置;b) 以(1I10)A电流恒流充电至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后静置;c) 采用A.2.2a)步骤进行操作,并记录总放电量Q01(单位Ah)和E01(单位Wh)。d)重复A.2.2b)~c),并记录总放电量分别为Q02、Q03和E02、E03,则三次放电量的算术平均值为Q0和E0。如果Q01(E01)、Q02(E02)和Q03(E03)与Q0(E0)的偏差均小于8%,则Q0为该电池系统的可用容量。如果Q01(E01)、Q02(E02)和Q03(E03)与Q0(E0)的偏差有不小于8%的情况,则需要重复进行可用容量测试过程,直至连续三次的放电量满足可用容量确认的条件。A.3 SOC和SOE误差测试A.3.1 锂离子蓄电池按照以下步骤进行:a) 以可用容量测试时所采用的充电规范将电池系统充电至满电状态,后静置;b) 以1Q0(A)放电6min,后静置;c)采用0.25Q0恒流(或25%恒功率)放电工况,将电池系统放电至实际SOC接近10%,或采用附录C中的循环工况加0.25Q0恒流(或25%恒功率)放电工况,将电池系统放电至实际SOC接近10%,后静置;d) 采用0.25Q0恒流(或25%恒功率)充电工况,将电池系统充电至实际SOC接近90%,或附录C中的循环工况加0.25Q0恒流(或25%恒功率)充电工况,将电池系统充电至实际SOC接近90%,后静置;e) 按c)~d)循环5次,第5次循环充电时采用0.25Q0恒流(或25%恒功率)充电工况,将电池系统充电使实际SOC处于40%~80%之间,后静置;f) 记录电池管理系统上报SOC和SOE值;g) 以可用容量测试时所采用的放电规范将电池系统放电,记录放电量Q1和E1;h) SOC真值按(Q1×100%)计,SOE真值按(E1×100%)计。E0A.3.2 铅酸蓄电池、铅炭蓄电池按照以下步骤进行:a) 以可用容量测试时所采用的充电规范将电池系统充电至满电状态,后静置;b) 以0.25Q0(A)放电48min,后静置;c) 采用0.125Q0恒流(或12.5%恒功率)放电工况,将电池系统放电至实际SOC接近20%,后静置;d) 采用0.125Q0恒流(或12.5%恒功率)充电工况,将电池系统充电至实际SOC接近80%,后静置;e) 按c)~d)循环5次,第5次循环充电时采用0.125Q0恒流(或12.5%恒功率)充电工况,将电池系统充电使实际SOC处于40%~80%之间,后静置;f) 记录电池管理系统上报SOC值和SOE;g) 以可用容量测试时所采用的放电规范将电池系统放电,记录放电量Q1和E1;h) SOC真值按(Q1×100%)计,SOE真值按(E1×100%)计。E0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均衡测试方法a)将每只电池单体或电芯组以规定的放电终止条件时停止放电;b)静置不低于30min或制造商规定的搁置时间(不高于60min);c)每只电池单体或电芯组以1I1(A)电流恒流充电,充电容量达到0.5Q0时截止。d)静置不低于30min或制造商规定的搁置时间(不高于60min);e)将其中4电池单体或电芯组分别做如下处理1只电池单或电芯组以115min,1只电池单体或电芯组以1I1(A)放电9min,1只电池单体或电芯组以1I1(A)充电15min,1只电池单体或电芯组以只电池单体或电芯组宜散乱的分布在24串中;f)静置不低于30min或制造商规定的搁置时间(不高于60min);g)将所有电池单体或电芯组连接成组,接入电池管理系统;h)以(1I1)A电流恒流充电至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i)静置不低于30min或制造商规定的搁置时间(不高于60min)j)以1I1(A)电流放电,达到电池系统的单体电压保护下限,记录放电结束时刻电池单体或电芯组的最大压差Vd和该放电过程成组电池的放电容量Qd;k)静置不低于30min或制造商规定的搁置时间(不高于60min);l)重复10~20Vim)和成组电池放电容量Qd1、Qd2…Qdn,并作比较,观察均衡效果。附 录 C(资料性附录)电池系统典型充放电工况充放电倍率百分比(%)%%%%充放电倍率百分比(%)%%%%-50%-10%-15%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步骤时间(s)充放电倍率百分比(%)步骤时间(s)充放电倍率百分比(%)步骤时间(s)充放电倍率百分比(%)160-35%91600%1816067%26031%92600%182600%3600%93600%183600%4600%94600%184600%560-35%956034%185600%6600%96600%186600%7600%97600%18760-35%86032%98600%18860-53%96065%9960-35%189600%106053%10060-37%190600%116087%10160-71%191600%126022%10260-39%19260-35%13600%103600%193600%14600%1046031%194600%1560-35%10560-35%19560-35%16600%10660-35%196600%1760-35%10760-69%197600%18600%108600%198600%步骤时间(s)充放电倍率百分比(%)步骤时间(s)充放电倍率百分比(%)步骤时间(s)充放电倍率百分比(%)19600%10960-35%199600%20600%1106034%20060-21%21600%1116039%20160-35%22600%1126014%2026032%23600%1136032%203600%2460-35%114600%204600%25600%1156066%205600%2660-35%1166038%2066036%27600%117600%2076038%28600%1186032%208600%29600%1196070%209600%30600%120600%210600%31600%121600%211600%3260-34%12260-35%212600%33600%123600%213600%34600%124600%214600%356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