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碳经济发展新措施一、我国走低碳经济之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现有的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论文的基本保证,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促进产品低碳开发,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有资料显示,我国l亿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12.03万吨标准煤,大约是日本的7.20倍、德国的5.62倍、美国的3.52倍、印度的1.18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28倍,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0%。能耗过高不仅给我国带来日趋紧张的资源危机,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一)走低碳经济之路是维护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主要有: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石油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 ;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其对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但是我国的煤炭产量已经接近极限,对于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从近期看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从长远看可能会带来相当大的能源安全隐患。走低碳经济之路可以有效缓解我国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的约束状况。我国的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源等低碳或无碳能源蕴藏丰富,但利用率一直很低,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走低碳经济之路就是要逐步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型能源的消费比重,在能源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改变当前我国能源结构性缺陷,提高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性。(二)走低碳经济之路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能耗物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十五”期间,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领域的目标基本上都未完成,全国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均在2003年后出现反弹。发展低碳经济论文,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可以显著减少废水、废气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破坏。总之,走低碳经济之路是实现我国“十一五”各项目标的重要措施,是我国协调经济发展、维护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方法,是打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主要的制约因素(一)能源结构不合理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储量达到94%占有绝对优势,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占5.4%和0.6%。这种“煤富、油贫、气少”的能源结构特点,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不可避免的长期存在。过去20多年,中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1年的66.7%。但近年随着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攀升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有回升势头,2006年达到69.4%的水平。由于煤炭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尽管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但其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一直很低,到2006年总共只占到总能源消费比重的7.2%,远不能满足我国生产和消费的需要。由于能源结构调整的难度大,中国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将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多的困难。(二)经济发展阶段不适应中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对投资依赖性大。同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工业发展战略也使投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导致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一方面,从工业发展来看,投资增加加快了重工业的发展,对能源、交通的需求也增加,碳排放随之增加;其次,从居民生活来看,随着经济增长、人均GDP增加,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碳排放水平也增加。尤其在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刚刚起步,碳排放增加速度很快;另外,由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以砍伐森林、破坏环境为代价,使得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而增加。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拥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如何统筹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一个重要而艰巨的课题。(三)资金投入缺口大我国用于节能减排的投入严重不足。2007年中央财政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以来,当年安排预算235亿元,其中用于促进节能产品与技术的创新、示范、推广及重点节能工程的实施仅90亿元人民币。2008年节能减排资金增加到了270亿元,其中用于节能方面的资金为125亿元,包括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60亿元、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40亿元,建筑节能补助资金15亿元,支持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和支持节能能力建设资金lO亿元。在2009年的财政预算报告中,财政部明确提出将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专项用于支持节能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资金将有单达到495亿元人民币。?从投入力度上看,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论文转型过程中,引进技术的年需资金应当达到250亿美元(约合1700亿人民币),只有近500亿的财政支出预算显然不能满足这个需求。巨大的资金缺口将可能成为我国走低碳经济之路的重大障碍。三、中国走低碳经济之路的对策建议(一)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打造低碳经济模式1、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服务业落后生产能力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源头,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与工业的高能耗高污染特征相比,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拉动能力强、能耗低排放少等特点。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但除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刚刚超过50%以外,绝大多数省市第三产业比重还很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2006年时,上海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就已经达到全市GDP增加值的51%,位于中心城区的卢湾区第三产业比例更是达90%以上,其万元GDP能耗只有0.24吨标准煤,而当年全国平均万元GDP能耗是1.21吨标准煤,平均能耗最高的宁夏更是高达4.099吨标准煤。可见,实现同等价值所消耗的能源,服务业将远低于工业。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商务、文化等服务业。2、推动技术创新,改造高碳产业在向低碳经济论文转变过程中,我们需要着力对钢铁、水泥、电力等工业部门的低碳技术改造,提高其生产流程效率,实现产业的结构性升级。在能源结构方面,当前世界各国的共识是把创新低碳技术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任务之一,各国都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廉价、清洁、高效新能源技术。针对当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短期内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技研发上我们首先应当着眼于发展清洁煤技术。借鉴英国、美国的经验,建设低碳示范发电站,加大对发展清洁煤技术、收集并存储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的资助。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对经过示范验证可行的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商业化推广,使新技术具有市场竞争力。随着旧电厂逐步退役,我国应逐步降低新建电厂的碳排放标准,推动高效清洁煤炭技术的商业化,同时加速下一代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及示范推广。同时,应当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核能、风能、水能、太阳能等低碳或无碳能源。由于风能、太阳能发电在短期内尚难形成规模,当前可以适当加大核能发电和水电的装机容量。但是,不少新能源开发始终受到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的困扰。因此,在下一阶段的技术创新中应把重点放在降低成本,开发出适合大规模生产和使用的经济型新能源上。(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支持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由于发展低碳经济涉及到很多经济结构转型中深层次问题,而且前期资金投入相当巨大、技术改造难度很高,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制订出一套完整而有效的财税政策体系将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1、调整支出结构,增加财政投入发展清洁能源、改造传统落后产能都需要充足的财政资金安排。从2009年财政预算报告看,国家专项用于这部分的资金将达到495亿元人民币。然而,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论文的瓶颈,在未来仍要加大对节能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支持力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1%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平均为2.9%。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发投入比重不断下降,1997年仅为0.54%,近几年有所上升,也不足1%。因此,应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进一步向节能减排领域,尤其是技术研发领域倾斜。目前我国已经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政府应该继续整合各部门专项,由财政部统收统支,避免财政资金平均分配和“撒胡椒面”现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可考虑设立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新能源开发等预算科目,用于专门核算低碳改造和研发方面的收支情况。2、改进投入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政府应该改进资金投入方式,采取政府采购、建立基金、贷款贴息等办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自2004年起,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节能环保产品采购的鼓励政策。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节能产品政府采购金额占到同类产品政府采购金额的比重达到60%;在此基础上,2007年国务院对节能产品实行了强制采购政策,全年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达164亿元,占采购同类产品的84.5%。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采购招标的引导、管理和监督必须坚持效率性、公开性、公平性、竞争性原则,认真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扩大政府环保产品采购的引导和示范效应。财政贴息和补贴则可以通过少量财政资金的投入,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中来。当前,江苏、广东、山东等地纷纷出现了由财政投入资金,地方政府管理的“节能减排专项基金”或“循环经济专项基金”,这些专项基金的目的是帮助和鼓励企业发展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成立“国字号”的“中央低碳经济发展基金”,由财政部出资,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共同管理。该基金的核心任务应当是按照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要求,紧密结合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通过对碳密集产业的改造,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建立低碳试验区,达到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示范效果,同时吸引私人投资、银行资金进入节能技术和低碳技术领域。设立该基金,财政部可以先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引入市场化运作方式,保本经营,滚动发展。基金的投资方向可以是在节能减排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产品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这些企业加速研发有利于低碳经济论文发展的新产品、新工艺。同时该基金还可以以股权投资等手段参与传统企业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及循环经济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规模化推广项目等等。在技术改造完成或企业形成规模效益后以股权交易、转让等方式退出,所得收益再用于投资其他项目,实现基金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3、完善税收政策,鼓励经济转型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也对资源税和消费税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但是由于这两种税收的作用对象狭窄,因而对我国节能设备和节能产品的生产推广及使用收效不大。针对我国当前过于倚重鼓励性政策的税收体系,我们应当引入有奖有惩、奖惩并重的政策。资源税是与节能减排事业关系最紧密的税种,我们应着力改革现有资源税制度,从征税对象的角度来看,将一些尚未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的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这样,可以实现对资源的全面保护;从税额计算来看,适当提高资源税的税额,甚至可以尝试从量定额征收与从价定率征收相结合的征税办法。企业所得税是调节范围最为广泛、作用最为直接的税种。我们应该以我国目前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和各企业节能减排的自身特点为出发点,将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相结合,将减税基与降税率相结合,设计出既科学合理又简便易行的企业所得税体系,充分发挥企业所得税制度在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效应。此外,还可以考虑增加新税种,例如开征环境税、碳税等等,将一些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高污染高排放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加大这类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利润空间,遏制生产冲动。同时引导社会投资向节能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公务员之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尽管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论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我们仍然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厂施工合同范例
- 度物料制作合同范例
- 2024年度文化艺术展览馆租赁及运营合同2篇
- 2024年度图书库存管理及物流配送合同2篇
- 2024年度物流服务合同物流服务费2篇
- 2024年度绿色环保型商品混凝土采购供应合同3篇
- 2024年度施工安全环保合格产品采购合同2篇
- 2024年度运输合同:国际物流运输及保险服务协议
- 2024年度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软件实施合同3篇
- 2024年度绿色环保型办公楼带全面物业管理租赁协议3篇
- 股权合作协议范本三篇
- 《田间试验》课件
- 【MOOC】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人生课件路遥
- 2024年新疆中考化学真题【附答案】
- 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解读
- 《技术经济学》练习题集
- GB/T 44580-2024热塑性塑料阀门疲劳强度试验方法
- 小区智能化安防项目设计总体说明
- 入团志愿书(2016版本)(可编辑打印标准A4) (1)
- GB∕T 39757-2021 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 混凝土泵和泵车安全使用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