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城镇化_第1页
第十章城镇化_第2页
第十章城镇化_第3页
第十章城镇化_第4页
第十章城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城镇化第一节城镇化概述城镇化是社会变迁的一种表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形态日益演进的过程,城镇化有不同的范畴。一、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一)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蛮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城镇化是一个复杂和多方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一方面是作为一个独立有机体的城市的发展,城市在社会中作用的提高,新城市的涌现和城市人口中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诸多因素在社会特别是农村的传播,新式城市居民的增多及其市民角色的确立。城市人口数量在人口总量中的比重,以及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状况,一直是衡量城镇化程度的基本指标,但这是量的,较为直观的一面,城镇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质的,深层的变化,即内涵的成长,个体的市民角色的确立及其文明素质的提高,以及城乡协调发展与融合,量的指标是平面的,质的指标是立体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考察,才能对城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世界城镇化演进模式10世纪中时,英国的产业革命进程带动了城镇化,越来越多的人口离开乡村,迁入城镇和城市。世界城镇化进程中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欧美模式和墨印模式,欧美模式属于市场主导型城镇化,其起始和演进是产业革命引导的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化的自然结果。另一种是墨印模式,属于政治主导型城镇化,由于摆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希望尽快发展经济,在政府主导下向发展工业和少数城市倾斜,工业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这就是发展经济学中所增的典型的无工业化的城镇化,是与西欧资本主义城镇化截然相反的低水准的城镇化、(三)当代城镇化的特征城镇化是世界社会文化变迁的突出体现,不是时期有所不同,战后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是:1、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速度超过了部分发达国家城镇化的速度,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出现了世界城市和城市群,32、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出现了世界城市和城市群,3、知识经济,科技,物流,信息,通讯和其他活动领域的不断创新提升了城镇化的内涵,4讯和其他活动领域的不断创新提升了城镇化的内涵,4、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5、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百入了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6、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其城镇化仍以乡村城市移民为主,城镇化的乡村城镇化,但又是以城乡以及城市相互接触,融合为前景的,城镇化的这些特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产生某些质的差别。二、世界城镇化的推一拉理伦世界城镇化发轫于10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趣之时,英国是工业革命的策源地,19世纪起来,它率先实现了城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镇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殖民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以后,更是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发展经济和促进农村人口流动,不断发展传统手工业,新兴工业和商业,从而大大加快了世界城镇化的进程。推一拉理论最简单的表述就是人口流动过程中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理论。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表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现象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代替人力等而不断产生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中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城市是工业革命的摇篮,反过来,工业化又极大地刺激了城市化的进程。三、城镇化的类型世界各国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和地理环境等不同,其城镇化类型各异,如依城镇化发展水平,可分为初步城镇化,中等城镇化,成熟期城镇化和高度城镇化,若根据经济体制,可分为计划型城镇化和市场型城镇化,现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城镇化可分为同步城镇化,过度城镇化,滞后城镇化,低度城镇化和逆城镇化五种类型。1、同步城镇化,指城镇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镇化。发达国家在城镇化加速时期,其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呈两条故态复还升的曲线,基本上属于同步城镇化。2、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过度城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而政府又没有及时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这种城镇化类型。3、滞后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镇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城镇化,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镇化就是这种城镇化的突出代表。4、低度城镇化,指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基础薄弱的城镇化,如东非,西非,中非和东亚,东南亚及南亚等地区的国家。 。。5、逆城镇化,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镇化,所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人口在向城市外围蔓延和向卫星城迁移,城市中心日渐萎缩。四、世界城市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指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处于最高层次,能够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全球性影响的国际城市,又称全球城市,世界城市包括跨国企业总部基地,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的产业中心,全球性信息中枢,交通运输枢纽,技术和咨询服务等基本要素。世界城市历史上早就存在,古罗马,中国古代的长安,洛阳,北京等都可称为当时的世界城市,世界城市大体经历了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三个发展阶段,各自己有一些自己特征。前工业时代,世界城市是国际商品的聚集地,围绕商品集散功能,运输,金融,保险业等行业迅速发展,区位优势和交易能力是其竞争力的集中表现,工业时代,世界城市是国际工业资本,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聚集场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服务于商效率的工业化生产,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精神文明,获取最大的物质利益,高度现代化,物质财富创造能力和国际经济控制力是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进入后工业时代,世界城市最大的变化在于服务业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行业,世界城市成为服务性城市和全球信息的聚集地。世界城市承担着全球经济指挥中心,金融和专业化服务中心,主导工业生产和工业创新中心,产品和创新技术市场的职能,世界城市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控制力和辐射力,纽约,伦敦,东京是国际公认的三个世界城市,它们都拥有世界级的股市,而且各个之间正好相隔八小时的时区,三个城市绕地球三周形成24小时不间断的世界股市链。2009年,北京国际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指出,世界城市与国际城市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从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看,国际城市大致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世界城市,也被称为全球性国际城市,如纽约,东京等,第二层次是区域性国际城市,如巴黎,香港等,第三层次是国家性国际城市,也被称为国家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五、世界城市群一)城市群概念城市群,又称都市圈,都市带,都市丛,大都市连绵区等,是指人口规模在2500万以上和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50人的城市集聚区,这是牛津大学地理学学院主任,国际著名城市地理学家琼,戈特曼最早提出的概念。城市群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城市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通过极化效应聚集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得到迅速的发展,随着工业化的回事和人口规模的扩大,区域中心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的都市带或都市圈(二)城市群分类从规模和层次角度,城市群可以划分为超级城市群(顶级城市群,特级城市群,超大城市群),一级城市群(大型城市群),二级城市群(中型城市群)和三级城市群(小型城市群)等。几个三级城市群构成一个二级城市群,几个二级群构成一个一级城市群,或者说一个一级城市群可以包含几个二级城市群,一个二级城市群可以包含几个三级城市群。从形态和结构角度,城市群可以分为单核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和多核城市群。(三)城市群研究城市群研究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应有之义。 20世纪,20,3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化已基本实现,群体研究开始萌发,其后城市群研究理论逐步治理,方兴未艾。1、田园城市,1898年,英国城市学家E霍化出版《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一书,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他主张田园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 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城市,在他的改革理论中,城市不再是一张无限摊大的钢筋水泥饼, 而是被绿带环绕的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小城市群,城市道路不再是拥挤不堪而毫无人性头发的城区切片,而是绿意盎然的林荫大道,城市与乡村之间有便捷的穿越在田园景致上的疾速, 城乡一体化,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再有文明的差距。2、 组合城市,1915年,英国生活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和现代城市研究与区域规划理论先驱帕特里克,格迪斯创造了城市学概念,他编著的《进化中的城市 -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导论》一书,运用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对城市地区进行综合研究,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 的整个区域,他提出的组合城市概念,描述分析了英格兰和苏格兰镇密集区和大伦敦城市群等新的城市空间形式, 并预言了英国大西洋绵延500英里的海岸线和五大湖区将出现巨大的城市趋势,他从区域的层面上分析区域规则,提出城市深化三种形态,即城市地区,集合城市,世界城市,集合城市被看作是拥有卫星城的大城市。3、区域整体发展理论,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继承了格迪斯区域规划思想,创造性地提

出区域整体发展理化,他提出城市并非孤立的空间存在,它与其所在的区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城市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区域产生城市,城市反作用于区域,每一个城市都有与其相应的地域产生物质与人口的交换作用,而一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也受到相关区域的资源与其他发展条件的制约,这三种学说理论是早期的区域规划的思想,由此奠定了他区域规划的理论的地位。4、城市集中发展理论。法国建筑学家和城市理念学家勒,柯西耶从城市规划视角角度提出了城市集中发展理论,这一理论把工业化的思想带入了城市研究领域,主张用全新的规划与建筑方工改造城市,其理论基础在于经济活动的聚集,人口在这种聚集效应的失去下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的中心优势将得到进一步体现。5、城市群理论。20世纪40年代,琼,戈特曼首先对美国东北部海岸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五个较大都市区进行了研究。1957年,戈特曼发表了著名的《城市群,东北海岸的城市化》论文,将其研究对象称为“连绵的大城市链条”或城市链。1976年和1989年,戈特曼在《全球大都市带体系》和《大都市带》著作认为当时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部城市群和正在成长的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6、城乡融合区。20世纪80年代,麦吉等人对印尼,泰国,印度,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大都市周边地区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心城市主体及周边地区一直形成了扩展大都市区。第二节中国城镇化进程一、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背景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现代意义的中国城镇化始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商业化先于工业化而又不能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以推一拉理论检验中国控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可以看到:一,从城市的拉力看,西方以工业化为主,城市拉力大于农村的推力,而中国则以商业人为主,农村的推力大于城市的拉力,二,从农村的推力看,中西之间也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西方资本主义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同时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正是农业的资本主义化和城市的工业化,才使资本主义的城市化有了快速的发展。民国时期城镇化呈现出如下四个特征:1民国时期城镇化呈现出如下四个特征:1、商业化强于工业化,工商业和城市及城市人口高度集中于沿海。2、大城市寥寥无几,城市发民畸形,臃肿。3、城市道路设施极其落后,4、城市性质多为消费寄生,成为帝国主义,官僚买办和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人民的据点,形成严重的城乡对立,沿海与内地的对立,等等,全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滞缓状态,人民生活长期牌艰难困苦的境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二、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六十余年来,城镇化道路跌宕起伏,大体经历了平衡起步,大起大落和加速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为平衡起步阶段,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全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会议决议提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建设的总方针总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把消费的城市变为生产的城市。第二阶段《1958-1977》,为大起大落阶段,这20年,国家几经动荡,国民经济时起时落,城镇化进程历经曲折、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会国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议,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为加速为、中国城镇化创造了良好条件。第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业持续增产增收,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前提。第二,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出来了,他们不约而同地要寻找非农职业,这是城镇化的巨大推力。第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大发展,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化开拓了新的途径。第四,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区域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注入,以及长江三角洲等城市群的生长,将技术,知识,人力,土地,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聚集,重组,形成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的优势与重要空间载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劳动力转移机会,这是城镇化的巨大拉力,第五,原有城市的扩大和升级,特别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卫星城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第六,户籍制度循序渐进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的扩大,为人口流动打开了闸门,第七,文化观念的变化,打破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和铁饭碗思维方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营造指引了方向,这七个方面有农村的推力和拉力,也有城市的拉力和推力,彼此互动汇合为一般动力,加速了我国新时期的城镇化的步伐总而言之,城市数量,规模获得了很大发展,旧的城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一些落后的历史城得到了复兴,涌现了大量新兴城市。比较多的城市职能逐步从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开始转变为以一两个职能为主导的专业性质的城市,如政治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工矿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等。城镇化日益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构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成为决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生进步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三、中国城市群的规划与演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从城市单一发展向城市集群发展。中国城市群从规划到实施,量的速度很快,但在质的内涵建设上远未完善,综合实力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人为因素过大,行政干预过高,缺乏市场机制的自然发育期,第二,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依然受限于现存行政体制的束缚,彼此求大求全,缺乏产业分工,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易发,降低了整体和各自的效率和效益,第三,城市群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还不高, 对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拉动还有限,第四,城市群内部结构还不完善,大中小城市还比较少,缺乏连接中心城市与众多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之间的中间环节,第五,城市群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人口和经济分布不协调,产业结构重叠严重,等等。第三节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小城镇的建议一、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的不同观点中国城镇化选择什么道路,一直是国内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其中以城镇发展规模为基础的城镇化道路的讨论有四种观点:大中城市化,均衡发展伦,多元模式论和小城镇重点论、1、大中城市论。该理论认为,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在相当长,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将来源于大中城市的扩张。大城市一般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力量,交通发达,市场容量大,有着很强的经济,政治,文化功能,是整个社会的中心点,中等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中国城市体系中处于关键的中间环节,是沟通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桥梁,可以说发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2、均衡发展论。又称城市体系网络论。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的城镇化应该建立以大城市为领导,以中等城市为骨干,以各类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网络系统,中国应走一条建立在区域综合发展基础之上的城镇化道路,所谓区域综合协调发展,从城镇化的角度来看,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完善城-镇-乡建设体系,以及合理地配置好各类不同规模的城市结构,以形成合理的城市等级规模序列。3、多元模式论,主张城镇化道路应该考虑到巨大的地域差异性,认为纯粹强调发展大中城市或是小城镇,这是一刀切的方法难照顾到各地具体情况的差异,应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在不同地区实现不同的城镇化政策,而且实施城镇化战略不能完全借用行政手段来直接干预,通过城市的开放,使其按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发展。4、小城镇重点论。该理论是对费孝通的《小城镇大问题》等系列性的调整报告和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课题撰写的学术论文基础上归纳总结、其主要观点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从根本上看,首先要把三分之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方面上去,使整个国家的多数人口成为非农业劳动者。这四种观点,彼此并非完全对立,实际上存在不少兼容,只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二、中国城镇化的方针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针对大城市社会问题严重,小城镇长期发展缓慢的状况,于1978年提出控制大城市,多搞小城镇,的城镇化方针。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其中第十章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对原有城镇化方针作了修正,适当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发展大城市的卫星城市,积极适当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并同时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组织城乡综合开发与建设,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小城镇有力地促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