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语文(第4册)》教案 第一课 审思明辨思维争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_第1页
《实用语文(第4册)》教案 第一课 审思明辨思维争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_第2页
《实用语文(第4册)》教案 第一课 审思明辨思维争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_第3页
《实用语文(第4册)》教案 第一课 审思明辨思维争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_第4页
《实用语文(第4册)》教案 第一课 审思明辨思维争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6 PAGE6PAGE7 PAGE7《实用语文(第2版)》教案课时分配表章序课程内容课时备注1审思明辨,思维争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82科技千年,大国气象——古代科技著述选读83含英咀华,美文共赏——中外文学作品研读10合计26

课题第一课审思明辨,思维争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课时2课时(90min)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具体内容(2)通过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够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逻辑和方法素质目标:培养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独立判断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与方法教学难点:学习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设计第1节课:传授新知1(15min)传授新知2(20min)第2节课:互动导入(5min)

传授新知(25min)课堂讨论(10min)课堂小结(3min)

作业布置(2min)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设计意图第一节课考勤(2min)【教师】使用文旌课堂APP进行签到【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互动导入(8min)【教师】通过提问,导入课题当你看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时,或许会有一些疑问:什么是“思辨性”?为什么在“阅读与表达”前冠以“思辨性”?这二者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些疑问和思考,其实就是思辨的一种状态。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是理性的动物”,帕斯卡尔认为“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这些著名的观点均是思辨的产物。那么,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呢?【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通过互动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授新知1(15min)【教师】通过大家的发言,引入新的知识点,讲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相关内容一、什么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需要经历哪些环节呢?《礼记·中庸》曾对此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与“辨”被明确地囊括其中。其中,“慎思”是指细致谨慎地分析、思考所学知识,“明辨”是指要明确是非,辨析真伪,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实际上,“思辨”近似于我们经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要在充分考察事物的具体背景、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做出具体的判断。由此可知,不同于感性的、重视知觉体验的、浅层次的阅读与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本质是以思辨、批判为主的理性活动,它以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为主,旨在发展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指导我们用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精神去面对和发现这个世界,以重新构建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二、为什么要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缺乏思辨能力的主要原因有什么?【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在我国,很多人仍然欠缺一定的思辨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理性精神较为欠缺,人们的思维方式缺乏以分析、求证为特征的逻辑意识;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报纸、书籍等传统纸媒被逐渐忽视,传统阅读方式也日益暗淡,时下网络媒体上传播的碎片化信息、各类短文等浅阅读和娱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这就导致人们很难去理性对待这些阅读内容,思维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理性思维具有极高的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和社会意义,我们需要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去中和主观、片面的感性思维,提高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可以帮助我们改善阅读现状,节制感性主义,促进深度阅读,还能促使我们冲破权威的、固化的观念,摆脱盲从的思维惰性,对某一问题或观点进行深入思考,自主发现,逻辑求证,理性思辨,加深对社会与人生的认知,进而促进我们自身学识素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发展。……(详见教材)【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你认为我们有必要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吗?请说明理由。【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知识链接】未来公民的七大素养2016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共同发布了《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研究报告。报告以包括中国在内的24个经济体和5个国际组织的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为分析对象。结果显示,最受各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重视的七大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三、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强调阅读的思辨性和批判性,其实质是强调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这种阅读方式需要实证、判断、推理、批判、辨析等思维能力的参与,指向发现与阐释、分析与评价两个层面,是进行多元解读、认知建构的一种深度阅读。具体而言,思辨性阅读可以分为分析式、推理式和评价式三种方式。分析式思辨性阅读就是通过归类、比较、阐释等方式分析文本在内容表达、情感抒发、构思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这种阅读方式可以通过具体问题来促进深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促进由单一知识学习向多样化知识学习的转变。推理式思辨性阅读就是通过质疑、假设、推论、阐述、论证等方式有理有据地进行推理,从而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内容等。例如,质疑文本的矛盾之处、文本与自身体验不符之处等,并通过分析、查证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评价式思辨性阅读就是对自我或他人的观点进行验证与评判。验证与评判的依据主要来自文本信息,这样才能判断阅读的正确与否、深刻与否。需要强调的是,评价式阅读并不仅仅是在阅读结束之后,还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即对思辨性阅读的思辨,主要体现为对思辨性阅读的方法、内容、观点等的评价。……(详见教材)2.如何进行思辨性表达思辨性表达有口语表达(即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即写作)两种形式。其中,思辨性的口语表达有讨论、辩论、演讲等,思辨性的书面表达有议论文、时事评论等。思辨性的口语表达是反映思维的反应能力、思维深度的直接方式,书面表达则是最能集中和全面地体现思维活动过程的方式。这两种表达方式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具体来看,在讨论或辩论时,应当努力寻求有条理、有逻辑的分析论证过程,以便于他人直观明晰地理解我们的观点。同时,也应注意以宽容、开放的态度和审慎、警惕的精神,去听取他人观点,如此一来,才能够使表达与交流的过程顺畅、有效。同理,在写作议论文或时评时,也应先梳理思路,通过反复“咀嚼”构建基本逻辑,对某一问题或观点进行逻辑分析,用充实、有力的论据与严谨的论证,从而得出合理、准确的结论。……(详见教材)【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你是否进行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请与同学们分享你的经验。【学生】聆听、思考、回答【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录通过教师讲解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含义、目的与方法等相关内容传授新知2(20min)【教师】介绍《过秦论》的写作背景、作者等,并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一、写作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二、作者介绍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初年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其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本文回顾了秦的兴起及灭亡过程,总结强秦遽亡的历史教训,鲜明地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表达了深刻的政治思考。三、整体感知【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本文按表达方式可分为两部分:(1)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2)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四、分析课文主要情节问题1: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答案: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问题2:题目是“过秦”,这两段说到秦的过错了吗?如果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答案:这样的写作手法是为下文作铺垫,以统—过程中的强大跟后来的迅速灭亡做对比。【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作者总结的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说明理由。【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问题3:写秦始皇的对内政策这—层的要害是什么?答案:施行暴政,“不施仁义”,为结论张本。问题4: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答案: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请说说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问题5: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答案:“施仁政,行仁政”。【教师】提出以下问题: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思想内容的表达起了怎样的作用?【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录通过教师讲解和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内涵第二节课互动导入(5min)【教师】通过提问,导入课题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学生】聆听、思考、回答通过互动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授新知(25min)【教师】介绍《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作者等,并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一、写作背景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二、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本文中,作者以小见大,通过比喻来谈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并为之折服。同时,作者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阅读本文时,注意把握文章的论点,弄清什么叫“拿来主义”,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和意义。三、整体感知【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聆听、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7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第二部分(第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四、分析课文问题1: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答案:“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问题2: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答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问题3: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答案: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问题4: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答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问题5: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答案:“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问题6: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答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