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固穷主题
南宋唐汉关于陶靖节先生诗集的评论(第109页):“元明诗中的意境稀疏而艰难。”的确,在陶渊明现存一百二十多首诗歌中,涉及“固穷”安贫这一主题的竟占三分之一强。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固穷’和‘安贫’的思想并不新鲜,但‘固穷’和‘安贫’主题却是新鲜的,在陶渊明之前还没有一位诗人如此集中的写过。这也是他的独创。”(P117)但这一独创多年来似并不为学界所重,这不能不说是陶诗研究中的一个小小的缺憾。笔者以为,在物质高度繁荣,心灵日益荒漠化的今天,对陶渊明诗文中以贫傲世,固穷守志的伟大人格进行思考分析,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发展和自我完善,应该说是有特别意义的,很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一、岩肉的贫困处境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渊明经历了几次仕与隐的反复之后,辞去彭泽县令,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田园故居,开始了长达二十三年躬耕自资的生活。在归田之初,逃脱牢笼的喜悦,生活的相对安裕,邻里亲朋的纯朴交往,使他仿佛真的变成了一个飘逸的隐士,他确实因为“矰缴奚施,已卷安劳”而感受到“日夕气清,悠然其怀”(《归鸟》)的超脱与宁静,创作了像《归园田居》等一些表现超逸情怀的田园诗。可是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尤其是义熙四年的那场大火使诗人本不富裕的生活急转直下,“一宅无遗存,舫舟荫门前。”(《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家境日渐萧条。加上浔阳一带战乱不断,又频遭水旱风虫之灾,以致走断炊乞食,生活悲惨。可以说,贫困是对陶渊明晚年人生态度的最大考验,也是他内心始终处于焦灼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诗人坚持躬耕,并固执地认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劝农》),但要靠他自身的能力谋求一家人的温饱,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在诗里描写贫困生活的诗句几乎俯拾皆是。陶渊明集中那些“固穷”和“安贫”之作,也大多写于他的晚年,真实反映了陶渊明苦闷、矛盾、挣扎、追求的心路历程。陶渊明晚年的思想心态并非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日益趋于平淡,相反,由于政治气候和生活处境诸方面因素,其心境较之中年显得更为激烈,他不仅写了如《拟古》、《述酒》、《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等一系列反映易代之悲的“金则怒目”式的作品,而且写了如《咏贫士》、《杂诗》(其中一部分)、《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岁暮和张常侍》、《有会而作》、《乞食》等表达固穷之志的诗文,突出表现了他以贫傲世,固穷守志,坚决维护贫者的尊严,与世俗决不妥协的人生态度。晚年的陶渊明对贫困处境的描写,往往是非常具体而细微的。这和他中年时期的诗作鲜有直接渲染贫苦生活的情形形成相当鲜明的对照。也可以说,归隐前和归耕初期的陶诗主要写的是“本志”,表达的是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即使写到贫穷困苦,也多是和官场的黑暗相对照,用以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如:“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收获的喜悦和坚持理想躬耕而食的心安理得。但拼命劳作,却不能维持起码的温饱,这使诗人对自己的躬耕之路产生了怨叹:“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作于义熙十四年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这一时期困窘的景况和不无矛盾的心情: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黾亻免六九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这是陶渊明对以往人生的一次带有疑虑的总结。他回顾了归耕以来,一家老小日愈困苦的生活,其情调的悲苦远过于以往的作品。“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这种真实凄惨的情境超越千百年后的时空,依然让我们禁不住嘘唏感叹。诗人内心对天道不明和自己的命途多舛深有所感,老子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而诗人“结发念善事,黾俛六九年”却遭遇如此,使他对天道提出了质疑,对身后之名,也更加淡然,“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饮酒诗》其十一)诗中没有了归田初期的悠然和欣悦,残酷的生存现实对诗人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们看到的是陶渊明内心的波涛汹涌、哀伤怛恻,听到的是一个不屑于羁绊而不得不孑然独处的遁世者生存艰辛的沉重哀叹,体现了正直守道的诗人的一片愤世情怀。诗中也没有了前期诗歌那种田园牧歌式的静穆之美,而充溢着以贫傲世的激楚之音。这种失意感慨,也反映在同一年所写的《岁暮和张常侍》一诗中。在晋末肃杀的政治气候下,诗人有感于多少流俗之辈,如草向风,随世俯仰,在权势面前,不惜放弃人格操守和素来的处世准则,竞为随阳之鸟,追逐稻粱。而那些真正能在厉厉严寒,众芳芜秽之时葆有一份岁寒之心的坚持理想之士,唯有孤独寂寥,独守困穷而已。正是这一年,陶渊明坚辞尚书郎不就,表现了他的傲骨。他晚年叹老嗟贫、固穷守节的反复诉说,都与他所处的现实以及诗人内心时刻萦绕的焦灼感有着无法分开的联系。二、孤独孤独,固穷固穷社会动乱的触动,躬耕生活的艰难,岁月流逝的无奈,老大无成的悲哀,后代不肖的绝望,世无知音的孤独,使诗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固穷之志能否守下去,躬耕之路能否走到底,这些都促使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入的反省思考,晚年所作《咏贫士》真实反映了陶渊明内心激烈的矛盾和挣扎,是他后期生活态度和固穷之志的集中体现,凸现出诗人伟大的人格。其一云:万族自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万物有托,孤云无依,诗人以孤云自比,表现它与众不同的孤独和异趣。这朵晴空漂浮的孤云象征了诗人的处境和命运。它孤独无依,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还将无声无息的消逝,但它永远保持自己的高洁和自由。“孤云”是极有创造性的一个意象,象征着诗人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表现了对污浊现实的不屑和不满。中间四句以孤鸟和众鸟相比,众鸟竞进奋飞,倦鸟迟出早归以示自甘贫寒之志,后四句直接抒怀,表示量力守道,自甘贫寒。知音不得,不足为悲。这首诗是这组诗的序曲,以比兴象征之法,委婉写出当时之时势,并借“迟迟出林翮”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因守道独行,世无知音而感到的无限孤寂苦闷。其二: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诗真切地写出了陶氏晚年生活的惨淡与艰辛。“凄厉”二字写出饥寒交迫的诗人对人生彻骨的痛楚感。“诗书塞座外”二句,暗示诗人在艰辛的困境中,对圣人之道的怀疑与迷惑;“闲居非陈厄”二句,更写出其内心的不平。孔子当年绝粮,暂厄于陈,子路就为“君子亦有穷乎”愤愤不已;而诗人经年长贫,终日抱饥,心中的愤懑痛楚当然是有过于子路的。而且孔子身边还有至死追随的学生同道,而诗人不但在生活上是孤独的,在精神上也是孤独的。“世路多端,皆为我异……寝迹穷年,谁知斯意”(《读史述九章·张长公》)。从陶渊明的交往中可以看到,他虽有一些朋友,如刘遗民、周续之、颜延之等,但在义熙末年,殷景仁、颜延之等已入朝为官,成为新贵,与陶渊明同号“浔阳三隐”的周续之,也应刺史檀韶之请,出而讲《礼》,为统治者粉饰太平。所以,“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与殷晋安别》)诗中“独”字多次出现:“静寄东轩,春醪独抚。”(《停云》)“偶影独游,欣慨交心。”(《时运》)“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九日闲居》)“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归国田居》之五)“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十二首》之二)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又能怎样呢?“在此种情况下,他把目光投向了历史,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去寻求隐居守志、固穷安贫的古贤,引之为同调,以慰藉其复杂凄楚的心灵“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此诗手法高妙,“通篇极陈穷苦之状,似觉无聊,缺忽以末二句拨转,大为贫士吐气。”(P270)第三首到第七首,诗人塑造了荣启期、原宪(其三)、黔娄(其四)、袁安、阮公(其五)(其六)、张仲蔚、黄子廉(其七)等七位贫士古贤形象,从不同侧面展示君子固穷之节,实际上也对自己的人生信念作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肯定,为自己的守道固穷找到了历史的依据。“他歌咏那么多古代的贫士,其用心也不外乎是借古人以明自己的心曲,并从先贤那儿寻求精神上的知己和慰藉,使自己获得一种内在的坚定性。”(P40)他在现实中是孤独的,但历史上为保持人格完成自我而不惜付出饥寒交迫的代价的先贤不乏其人。陶渊明从历史上甘居贫困的亮节修身之士身上找到了精神上的理解和安慰。“谁云固穷难?逸哉此前修。”(《咏贫士》之七)现实生命的孤独并没有让陶渊明感到空虚与绝望,他以古人自慰,以道的追求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这也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现实的孤独困苦在他看来已算不得什么,他超然自得,乐以忘忧:“岂不实辛苦,所惧非饥寒”(《咏贫士》其五)、“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咏贫士》其六)显然,陶渊明对于生命孤独的体验,已远远超过孤独本身,对生命孤独的体认,也已远远超过同时代人。总之,《咏贫士》表现了陶渊明晚年面对世风日下的社会与老病穷愁的生活,内心波澜层层,疑惑种种。通过对古代固穷的贤人君子的标举认同而得以平抚慰解。是陶渊明的孤独自白,也是对现实人生的批判。“尽力展示的在于一种隐居不仕、固穷安贫的道德精神理念,以及这种理念所产生的力量,而复杂生命情感的抒写则处于一种被消解的状态。”此后他不仅进一步坚定了固有的人生信念,进而还将中年以来对穷达、贫富、贵贱视之如一,不喜不惧的冲和风度,微妙地变为摒弃荣贵,以贫自傲的高傲孤洁心态,不再希冀世人的理解。由于这种以贫自傲的心境,一方面陶渊明不仅在诗中从不讳言自己的贫窘之状,不以乞食为耻,另一方面则对朝廷的召唤坚辞不就,对权贵的施舍不屑一顾。作于元嘉三年的《有会而作》和《乞食》二诗,很清楚地表现了这一倾向。《有会而作》一诗是为拒绝江州刺史檀道济赠粱肉而作。萧统《陶渊明传》云:“(渊明)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P7)元嘉三年五月,檀道济为江州刺史。六十二岁的陶渊明疾病缠身,贫困交加,但他拒绝馈赠,表现了他始终不与统治集团合作的态度,维护了一个贫者的尊严。《有会而作》序云:“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才通。旬日已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诗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叔心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岁月将云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非念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诗人特意把此事述于后生,不仅在于表达对刘宋新贵的鄙弃,更主要的是彰显身处贫贱的诗人刻意持守的骄傲与尊严。“常念粥者心”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人不食嗟来之食而宁愿蒙袂而死一事的深深感叹,并借此把自己“固穷夙所归”之志昭示于世。所以清人顾易《柳村谱陶》说陶渊明是“姜桂之性,到老愈辣”。陶渊明虽拒受权贵施舍,却不辞饥馁之极时向里人乞食,《乞食》诗中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诗人乞食的经过: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诗中以朴素直白的语言生动刻画出了诗人为饥所驱,叩门求食的那种恍惚、羞涩的神态。陶渊明坦然无忌地写出这一切,可见他并不以此为耻。在诗人看来,一个在污浊之世坚持理想的贫士,困苦饥寒,在所难免。为了维持生存乞食乡邻,不足为耻。而接受权贵施舍,丧失固穷品德,才是真正的可耻,是对理想人格的玷污。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云:“孔子不取微生髙,孟子不取于陵仲子,恶其不情也。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髙;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陶渊明在暮年笃守固穷之节,以贫傲世,并用一种相当激烈的态度来刻意维护,是为了在一个世风衰替,道义无存的社会里,不与昏暗之世合流,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诗穷而后工’穷便是穷在这个人!当知穷不真是前面没有路。要在他前面有路不肯走,硬要走那穷的路。这条路看似崎岖,却实在是大道,如此般的穷,才始有价值。”(P72)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在《题未定草》中谈到陶渊明时就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精辟地指出了陶诗中不仅有为后世激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静穆平和的牧歌,也有‘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的悲歌。实际上我们精心研读陶渊明后期以《咏贫士》、《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为代表的表达“固穷之志”的诗篇,已经找不到他归隐之初的轻松飘逸,在看似冷静直白的语言下涌动的是悲愤的情感,蕴涵的是沉郁的思考。诗人毫不掩饰地记录了他所经历的饥寒困苦,喟叹之情跃然纸上。其风格与《咏荆轲》、《咏二疏》、《咏三良》等“金则怒目”式作品一脉相承。三、“乐道”的精神内涵“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P73)陶渊明《咏贫士》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固穷守志安贫乐道的新主题。这一主题源自于儒家思想。“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安贫乐道”的思想在《论语》中有多处反映。孔子并不否认人追求富贵安逸的自然本性,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但他追求富贵的前提是符合“道”与“义”。“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他强调的“道”,就是士人的使命和责任:“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学而》)“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此外,孔子深知“贫而不怨难,富而不骄易。”(《宪问》),所以他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自己也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君子固穷”是鼓励士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自尊、理想的“清贫人格”。陶渊明继承了“君子固穷”的传统。他清楚地知道坚持退隐,坚守君子之道给自己带来的困境,“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咏贫士》其七),“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咏贫士》其三)。“安贫”是“乐道”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所以“量力守固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咏贫士七首》之一)“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陶渊明把对“道”的追求当作自己的精神支柱:“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咏贫士》其四)“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陶渊明归耕田园,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他崇尚自然的必然选择。“否弃外在征取,反归内心,启明本心,超越有形,表现为一种理想人格的修养,进入一种自由的生命境界。这种个体生命自由的境界充满了一种无拘无束的闲适之乐和快乐。”陶渊明以儒家为宗,以自然哲学为核心,开拓了一个超越俗尘的精神家园,获得了崇高与超脱。陶渊明对儒家君子固穷思想的发展在于,他把儒家高悬于空中的人生之“道”落实到了具体可感的现实人生之中,而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烟台理工学院《数据库原理及应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许昌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除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徐州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基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班级团体荣誉感的培养计划
- 学期交流会的内容及形式计划
- 提升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计划
- 无担保借款合同三篇
- 校园绿色发展倡议计划
- 信阳师范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力坝课程设计报告
-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报告
- 2023年青海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新药购进申请表
- 近世代数期末考试题库-2022年整理
- GB/T 12022-2014工业六氟化硫
- GB/T 11713-1989用半导体γ谱仪分析低比活度γ放射性样品的标准方法
- GB/T 11209-1989磁性橡胶磁性能的测定方法
- GB 5585.1-1985电工用铜、铝及其合金母线第1部分:一般规定
- VTE培训考核护理专项测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