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湘西苗区吏制的演变_第1页
清代湘西苗区吏制的演变_第2页
清代湘西苗区吏制的演变_第3页
清代湘西苗区吏制的演变_第4页
清代湘西苗区吏制的演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湘西苗区吏制的演变

清代,湖南西部苗族地区的官方制度是苗族地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吏制产生的背景,发展变化的原因,对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对清统治者在苗区统治政策的理解。本文所指的湘西苗区吏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从广义上说,苗区的吏,都可称为清吏;从狭义上说,苗区的吏,分为清吏(主要是满吏)、屯吏(汉吏)和苗吏三种,这是从吏的族属及工作职责上来区分的。笔者根据史料的记载,对湘西苗区的吏制,谈点粗浅看法。永绥厅县城市绿营军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结束后的湘西苗区,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政权机构也进行了调整,设立了厅和县两种地方行政单位。厅,雍正至嘉庆元年为散厅,嘉庆二年改为直隶厅。厅和县的下属单位,保留明制,仍为里,少数地方为都(里和都相当现在的乡)。此外,还在凤凰厅的厅城,设立辰沅道,后改为辰沅永靖兵备道。清代的道,不是一级政权机构,而是省的派出机构。道的道员,是管官的官。苗区厅和县的清吏,有文官和武官两种。文官的官职系统:厅之长官称同知,官级品位正五品,年俸银80两,养廉银600两,办公银200两。其下,有经历、巡检、训导(或教谕)和典吏。经历,官级品位正八品,官禄,俸银40两,养廉银100两。训导,官级品位从八品,俸银40两2钱4分。巡检(嘉庆七年,有些地方改为知事),官级品位从九品,俸银33两1钱1分4厘,养廉银100两。典吏(未入流),因直隶厅不设县承和主簿,故设此吏分领承簿职。直隶厅清吏职责:同知,治理一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他手下有一支庞大的差役队伍,其中有捕役,缉捕盗贼;禁卒,守监狱;库丁,守兵器库;步快,步行速递;门子,守门;皂隶,养马;斗级,司官米;民壮,卫兵;铺司,走递公文;还有抬轿扇风之差役。就永绥厅同知来说,有门子2名,皂隶16名,步快10名,库丁4名,斗级4名,禁卒12名,民壮30名,铺司20名,轿伞扁夫10名,共计105名。经历,管理出纳文书,凤凰、乾州和永绥三厅改为直隶厅后,兼管司狱,手下差役有门子、马夫、皂隶和民壮。训导,管教育,差役有学书、门斗、斋夫。巡检,掌缉铺盗贼,盘诘奸伪,设在厅城关隘或离厅城远者之地。他的差役有皂隶、马夫和民壮。知事职责与巡检同,差役经制攒典一名,皂隶2名,弓兵14名,民壮8名。各县文职吏治的设置和职责与汉区相似,最高文官为知县,其下有县承、主簿、巡检、典吏等。知县掌一县之政,官级品位正七品。县承和主簿分管钱粮、户籍、征税、巡捕和河防等事。官级品位县承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典吏(未入流),管稽检狱囚。清朝的军队,有八旗、绿营之分,驻扎各省。大凡一省、两省或数省设一总督,统管辖区文武军民,节制绿营军旅。其下有提督、总兵、副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总兵,正二品。副将,从二品。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守备,正五品。千总,正六品。把总,正七品。外委,从九品。苗区绿营军的武官系统和驻防之地是:镇竿镇设总兵1人,驻凤凰厅厅城。镇下设中、左、右、前四营。中营设守备1人,驻凤凰营,分防宜都营,落潮井汛,鸦拉营汛,苜蓿年冲汛。左营设游击1人,驻得胜营,分防黄岩江汛,四方井汛,黄土坳汛、清溪哨汛,靖江营汛,高楼哨、三脚岩汛,汨司坪汛,龙滚汛,晒金塘汛。前营设都司1人,先驻长坪后改驻廖家桥,分防乐豪汛,樱桃坳,四路口汛,潭江汛。右营设守备和游击各1人,游击先驻乾州,后改驻岩门,守备驻麻阳县城,分防岩门、麻阳县城、石羊哨、芦获坳、高村汛、滥泥汛、太平溪汛、九曲湾汛、南齐天汛、米沙、小坡、铜倍溪、江口、龙家铺、黄桑林、袁坪、陶伊、迷河渡、头龚溪等处。绥靖镇,设总兵1人,驻永绥厅城。镇下辖永绥协、中军、右营、保靖营和古丈坪营。永绥协于雍正八年设,当时由镇竿镇统辖。嘉庆二年,设绥靖镇于花园后,拨归绥靖镇统辖。协设副将1人,分防西山梁营卡、北山梁营卡、滚牛坡营卡、吉多下寨汛、黄土坡汛、董马汛、葫芦坪汛、杆子坳汛、小排吾汛、鸭保寨汛。中军设游击和守备各1人,驻凉水井,分防腊耳堡汛、河口汛、凉水井汛、排楼寨。右营设都司1人,驻隆团营,分防张匹马汛、刚刚寨、沙子坳、老望寨。保靖营设参将1人,驻保靖县城,分防二月坡汛、从桂坡汛、龙头山汛、烟霞山卡、狮子桥营卡、鳌溪汛、集古讯、岩板桥汛、梯拉汛、三岔河汛、古铜溪汛。古丈坪营原属永顺协统辖,后改为绥靖镇管辖。设都司一人,驻古丈坪厅厅城,分防旦武营汛、龙鼻咀汛、新寨汛、山枣溪汛、里潭坪汛、菅家坪汛、壮机坡汛、岩坳汛、排沙汛、卖若塘、半坡塘、河蓬塘、蔡家庄塘。乾州协原为镇竿镇左营,嘉庆二年改左营为乾州协,将辰州协副将移驻。协下设中军都司1员,守备2员,把总5员,外委6员,额外8员,分防镇溪所等营汛三十六处。统辖湖南省水陆诸军的高级军官和提督亲标,设中、左、右、前四营。提督开始驻常德,嘉庆元年移驻辰州府城(今沅陵),从左营和中右前三营中抽出部分官兵一起移驻。这些官兵除分防辰州而外,还于洗溪设营,驻守备1员;浦市设营,驻守备1员,分防泸溪县境。总屯、屯官和屯官嘉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血腥镇压苗民起义之后,为了维护对湘西苗民的统治,在强化兵力的同时,又强夺苗田十五万余亩,一部分用作军屯,一部分用作民屯,解决苗区军政费用,史称屯田制度。屯田,地广事繁,必须专员管理。如何管理?清统治者总结黔省屯制经验说:“黔省屯制分设卫千总九员以资管束,惟安设屯官,原以约束屯丁,并领运之责……而南省屯丁均防守碉卡,并与黔省屯丁不同,尚需添设屯把种(总)、外委,籍资分管”。于是,在苗区设立屯千种(总)、屯把种(总)、屯外委和屯额外40屯官。这些屯官由厅标候补把总、外委、历年管带勇丁之百总及熟悉苗性之营官任职。“屯千种(总)、把种(总)亦照营员咨部给,外委、额外由道发委”。②后因屯田多,屯丁和苗兵人数多,事情繁杂,难以完成任务,又在增设屯守备、总屯长和散屯长的同时,充实了屯千总、屯把总和屯额外。屯官由原来的40名激增至250名,其中凤凰厅屯守备3名,屯千总4名,屯把总4名,屯外委10名,屯额外9名,总屯长15名,散屯长60名;乾州厅守备1名,屯把总1名,屯外委2名,屯额外2名,总屯长4名,散屯长21名;永绥厅屯守备2名,屯千总2名,屯把种3名,屯外委3名,屯额外3名,总屯长12名,散屯长33名;保靖县屯外委2名,屯额外2名,总屯长3名,散屯长12名。麻阳县总屯长2名,散屯长10名;泸溪县总屯长3名,散屯长20名;古丈县屯把总1名。这些屯官的职责除操防之责而外,还督耕催种,保管屯仓,支发口粮,维修碉、卡、哨、台。屯官的薪金,按绿营军的标准支付。守备每员岁支银330余两,千总每员岁支银181两,把总每员岁支银140余两,外委每员岁支银50余两,额外照马兵分发,每名岁支银30余两。总屯长和散屯长的俸禄不依营制,授给田亩。总屯长,每名授田15亩;散屯长,每名授田7亩5分。统治者对屯官实行考绩和晋升制度。规定以五年俸满,“此五年内,如果实心办理,所管屯勇技艺纯熟,安分力田及备战勇丁训练有方,技艺日精,著有成效,屯把总、外委、额外遇有缺出,递相拨捕,千总准以苗疆守备题补”。③苗、苗官及其他民户改土归流之后,湘西苗区革除了历代沿用的土司制度,厅、县任用流官治理。里和都则设百户,百户也均由汉人任职。后因百户作威,引起苗民痛恨。于是,在嘉庆二年,革百户设苗官。用苗官管理各里、都事务,控制苗民反抗。苗官官职系统为苗守备、苗千总和苗外委。据凤凰厅、乾州厅、永绥厅、古丈坪厅和保靖县的统计,共有苗守备32人,苗千总65人,苗把总126人,苗外委263人,共计486人。其中凤凰厅苗守备11人,苗千总20人,苗把总40人,苗外委80人;乾州厅苗守备4人,苗千总6人,苗把总13人,苗外委25人;永绥厅苗守备12人,苗千总28人,苗把总57人,苗外委115人;古丈坪厅苗守备1人,苗千总2人,苗把总4人,苗外委12人;保靖县苗守备4人,苗千总9人,苗把总12人,苗外委31人。每名苗守备同苗千总、苗把总、苗外委等带兵一至二百名于该管各寨要地巡查、防守,遇有追捕剿办之事听候调用。清统治者认为这是“是以制其桀骛不训之气,于安边大局益资经久矣”。苗守备,没有官署,“系就己宅作衙门。守备居宅,则称为总爷衙门。苗官不识文字,用有文案师爷1人,兼理诉讼案件,有夹棍、板子、铁锁、铁练等等刑具,威权颇大。苗人遇见苗官时,必须屈膝脆下。或被人陷害,则呼大老爷开恩救命”。苗官的薪资不高。苗守备,岁支工食银16两,苗千总,岁支工食银12两,苗把总岁支工食银8两,苗外委岁支工食银6两。苗区的苗官,开始是委任,后来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出现了以钱买官。“以钱之多少定官之得失”。“一土守备也,而保升需钱千余串。一土把总也,而保升需钱数百串。即一土外委而保升,亦需钱百余串”。苗官上任之后,为了弥补经济上的损失和发家致富,在办案等公事中,敲诈苗民,从中获取大量钱财,成为苗区巨户。例如,古丈坪厅的苗守备石把七,有田三千余亩,地跨乾州和古丈坪两厅。除此而外,还有大片的山林。苗官勒索苗民钱财,引起苗民痛恨,到了晚年,怕掉官职,遭到报复,又“不惜重价,先为其子买官,以承其职者”。三清代苗区领导官员清吏、屯吏和苗吏三者之间的关系。概言之,是控制和被控制、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从控制和被控制方面来看,满族是清代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他的官员无疑居控制地位。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后又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为八旗。到皇太极时期,随着被征服的蒙古人和汉人的增多,又先后增编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实为二十四旗,构成八旗制度整体,后人习惯上称八旗制度。苗区前期的清吏要职,多数是他们任职。例如,乾州厅的同知,康熙年间,先后有四人任职:第一任同知哲尔肯,满州正白旗人,康熙四十三年任;第二任同知蒋嘉猷,江南武进人,康熙四十九年任;第三任同知周全功,奉天镶白旗人,康熙五十一年任;第四任同知佟世英,正蓝旗人,康熙五十九年任。又如,绥靖镇总兵,第一任魁保,蒙古镶白旗人;第二任关腾,满州镶黄旗人;第三任觉罗海麟,满州镶黄旗人。其它清吏,如经历、训导、巡检、县承、主簿等官才由汉人任职。到了中期以后,主要官职,满汉两族的人兼任,汉人居多。从人数上看,汉人虽占多数,但实权仍然掌握在满族清吏手里。他们在苗区“操生杀予夺之权,不受任何限制”。屯官,汉人任职。他们有被满吏控制的一面,又有控制苗官的一面。控制苗官的一面,集中表现在有“处分土官(苗官)之特权”。此外,每去一处办理屯务,“先有迨单,通知土官(苗官),土官(苗官)则预为招待,率士兵,远道迎接,名为迎接某大老。屯官回时,护送亦然”。⑦被满吏控制的一面,表现在表面上任用,实际上满吏当权,屯吏只能按照满吏意志办事。苗吏是苗区政治地位低,经济待遇差,纯属被控制的下层官吏。他们伺候清吏和屯吏,疲于奔命。政治地位比绿营兵和县府差役还低。概言之,清朝统治者在湘西苗区用满吏控制屯吏,用屯吏控制苗史,用武吏控制文吏,实行层层控制。从利用和被利用方面来看。从康熙年间改土归流时起,至乾隆五十九年爆发乾嘉苗民起义时止,清统治者只利用满吏和汉吏来统治苗民。其结果,不但治理不好苗区,还引起苗民反抗。血的教训,使统治者认识到,要治理好苗区,非利用苗吏不可。因为苗吏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熟悉苗区山川道路、苗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苗民心理、苗族语言,他们和本民族有着天然联系,利用他们治理苗区,能够达到清吏和屯吏无法取代的作用。苗吏,清朝统治者又称为乡官。清朝统治者一方面利用他们统治苗区,一方面又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