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件弓形虫与_第1页
上课件弓形虫与_第2页
上课件弓形虫与_第3页
上课件弓形虫与_第4页
上课件弓形虫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

病原生物学系赵亚娥

概述

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属孢子纲,球虫目的一种细胞内寄生虫,因其滋养体形似弓形而得名。该虫呈世界性分布,寄生在人和多种动物的有核细胞内,引起人兽共患病,尤其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造成严重后果,属于机会性致病原虫。

形态

Morphology

弓形虫在其生活史中有5种主要形态:

1.滋养体、假包囊

2.包囊

3.卵囊(囊合子)

4.裂殖体

5.配子体

形态

Morphology

滋养体新月形或香蕉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长4~7μm,宽2-4μm,姬氏染色后胞质呈蓝色,胞核呈紫红色,核位于虫体中央。假包囊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的数个至十余个速殖子的集合体。包囊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5~100μm,具有一层富有弹性的囊壁,囊内有数个至数十个缓殖子。

生活史

lifecycle

宿主与虫期:

终宿主:猫及猫科动物

中间宿主:人、猫、牛、羊等哺乳动物,鸟类、鱼类均可

生活史中的发育期:

滋养体(速殖子、缓殖子)包囊、假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卵囊(囊合子)

寄生于中间宿主、终宿主的组织细胞内

终宿主体内,寄生于肠上皮绒毛内,随粪便排出

生活史

lifecycle

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1.感染期:卵囊(终末宿主粪便,如猫粪);包囊或假包囊(中间宿主肉类)。2.感染方式:经口感染。3.肠内逸出子孢子、缓殖子或速殖子侵入肠壁经血或淋巴到全身各器官组织的有核细胞内寄生。4.在中间宿主有核细胞内进行内二芽生殖,涨破细胞释放速殖体,再侵入新的有核细胞内,发育成包囊或假包囊。

弓形虫内二芽生殖过程

生活史

lifecycle

在终宿主体内的发育1.猫科动物食入包囊或假包囊,或者食入污染了囊合子的食物或水而感染。2.肠上皮细胞内有性生殖:滋养体/子孢子→裂殖体→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卵囊随粪便排出。3.肠上皮细胞外发育同中间宿主。弓形虫生活史

致病

Pathology

致病机制①速殖子期是弓形虫的主要致病阶段,大量繁殖导致细胞破裂,引起组织炎症反应、水肿和单核细胞浸润。②缓殖子是慢性感染的主要形式,包囊挤压组织器官,缓殖子死亡后激起强烈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致病

Pathology

临床分型(1)先天性弓形虫病

发生于初孕妇女,经胎盘感染胎儿,可致流产、早产、畸胎或死产。怀孕早期感染畸胎发生率高。

致病

Pathology

临床分型(2)后天获得性弓形虫病

A.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

B.急性感染的常见临床表现:淋巴结肿大、弓形虫脑病、弓形虫眼病其他脏器病变。

C.在免疫缺陷者或免疫低下者体内,如AIDS,弓形虫急剧繁殖,由隐性状态转变急性重症。

诊断

Diagnosis

弓形虫病原学检查成功率低,临床多用免疫学诊断。(1)病原学检查穿刺物涂片,可取脑脊液、渗透液、体腔液等,还可用动物接种、细胞培养等方法查滋养体。(2)免疫学试验常用IHA、ELISA试验检测循环抗体协助诊断。

流行Prevalence

流行环节:传染源:猫科动物(终末宿主),多种哺乳动物

和鸟类(中间宿主)传播途径:经口感染(污染食物或半生不熟的肉);经胎盘;输血、器官移植、伤口也可感染。③易感人群:胎儿、婴幼儿和肿瘤、AIDS等免疫功能低下者。

防治Prevention

(1)加强肉类检疫、改变不科学的食肉习惯。(2)不提倡养宠物,尤其是猫、狗。(3)药物治疗:尚无特效药物。目前常用乙胺嘧啶、

磺胺类、螺旋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4)孕妇定期检查。如在怀孕4-5月以内感染应作人工流产,4-5月后感染者要用乙酰螺旋霉素作全程治疗,不可用有致畸作用的乙胺嘧啶。Thankyou!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donovani)

IntroductiontoLeishmaniadonovani

------杜氏利什曼原虫又称黑热病原虫,主要寄生于肝、脾、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引起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又称黑热病(kala-azar)。黑热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与白蛉地理分布一致,国内已基本控制,但仍时有发生。形态MORPHOLGY无鞭毛体圆形或类圆形,大小约2.9~5.7μm,胞质淡蓝色,核大、圆形呈紫红色,动基体细小,杆状。前鞭毛体

梭形,大小约14.3~20μm,胞核居中部,动基体位虫体前端,基体在动基体之前,并由此发生一根鞭毛。

IntroductiontoLeishmaniadonovani生活史要点IntroductiontoLeishmaniadonovani有两个宿主,即白蛉、人或哺乳动物,其中犬是重要的保虫宿主。前鞭体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及唾液腺,是感染期,因白蛉叮咬而传播。无鞭毛体寄生于人体或其他哺乳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内,尤以肝、脾、骨髓、淋巴结等为主。

致病PATHOLOGYIntroductiontoLeishmaniadonovani肝、脾、淋巴结肿大:以脾肿大最常见。贫血清、球比例倒置出血倾向并发感染皮肤病损:以皮肤病损为主要表现者为皮肤型黑热病,若以内脏损害为主者为内脏型黑热病。黑热病临床表现实验诊断DIAGNOSISINLAB

IntroductiontoLeishmaniadonovani病原学诊断

A.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最常用,检出率也高;淋巴结穿刺常用于考核疗效。肝、脾穿刺检出率高,但不安全。

B.皮肤活组织检查。

C.也可选用体外培养查前鞭毛体及动物接种法查无鞭毛体等方法。免疫学检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