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基础(作业)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基础(作业)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基础(作业)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基础(作业)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答案第=!异常的公式结尾页,共=sectionpages44页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基础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做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A.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B.开国大典和土地改革的完成C.“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和城市改革的推行 D.“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和改革开放的实践2.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份报纸上的漫画,它反映的经济政策A.迅速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B.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C.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D.主要推动了东南沿海经济发展4.如图是1954年的宣传画。该作品A.反映了国民经济正在迅速恢复 B.描绘了人民投身建设的热情C.说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D.表明女性在建设中贡献突出5.1964年l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公报,西方媒体称之为“外交核爆”(如图)这一事件A.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B.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C.促进了西欧一体化的进程D.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6.1954年9月15日《人民日报》社论指出:“有了这样广泛的代表性,这个代表大会会议所讨论和决定的一切,就将完满地表达全国人民的意志。”下列与“这个代表大会”有关的是(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B.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政权制度 D.提出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从八大到十一大,新中国在对外关系布局中始终把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放在首位。从十二大到十七大,逐步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的成熟、稳定的外交布局。这其中一以贯之的政策或方针是A.“一边倒” B.和平发展 C.不结盟政策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下列属于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所做努力的相关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北平解放→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新政协召开B.北平解放→渡江战役→七届二中全会→新政协召开C.七届二中全会→北平解放→渡江战役→新政协召开D.七届二中全会→北平解放→新政协召开→渡江战役9.2011年4月,中共中央举行民主协商会,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等问题,向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这说明我党在新时期坚持实行(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0.年画能够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如图是一幅20世纪50年代的《入社》年画,描绘了农民带着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的情境。它主要反映了A.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 B.农民对“大跃进”运动的支持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D.人民公社体制的迅速发展11.百年来中美关系中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那就是中美两国不是简单的双边关系,而是总有第三国在影响中美关系,以二战为界,前半段是,后半段是。两条横线上分别应填入A.日本苏联 B.英国苏联 C.德国法国 D.英国法国12.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美国、印度的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见下表。鉴于表中所反映的情况,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决定要

A.超过印度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追赶美国 D.重点发展轻工业13.1953年,新中国政府提出了一项重大外交政策,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一政策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C.长期实行对外开放 D.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14.有学者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很多国家的建交文件中都有如下内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说明A.我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求同存异”方针具有强大适应性C.我国的外交政策受到各国赞赏 D.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核心利益15.1952年和1949年相比,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45.1%,农业总产值增长了53.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26.4%上升到35.5%。这些成就的取得A.促使国民经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B.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C.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D.表明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根本好转16.在我国,中共中央领导人邀请各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开会,就将要提出的重大政策、方针与民主党派人士协商,听取他们的意见。这种会议一般每年举行一次。这体现的职能是A.参政议政 B.民主监督 C.立法司法 D.为民执政17.毛泽东说:“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协是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毛泽东这一论述的背景是A.解放后共同筹建新中国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C.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D.文化大革命中制度破坏18.1955年,应印尼、缅甸等国邀请,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了当年在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总理A.主张“求同存异”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强调“一边倒”方针 D.提出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方案19.1956年,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历史事件是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一届全国人大召开C.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D.“一五”计划提前完成20.据统计,1960年中国25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的,1960年中国的工科毕业生大约是美国的75%。这一现象A.受到大跃进运动的深刻影响B.反映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不均衡C.适应了我国工业化建设需要D.说明中国高校已经接近了世界水平21.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三民主义”具体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B.“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C.戈尔巴乔夫为克服国内危机,先后进行了经济和政治改革D.奥巴马在2012年总统选举中获胜,继续连任美国家总统22.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初级社、高级社竟相发展,已经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比总农户的96.3%。这是因为新中国实行A.农业合作化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3.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属于五十年代外交成就的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参加日内瓦会议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与苏联建交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4.中国自古就有“民众说话,共同议政”的共和政治思想,但真正实践为政治制度却表现为A.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B.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度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在1966年为583元,1976年为575元,有小幅下降。这说明A.人民生活水平长时间未得到明显改善B.人口的急剧增长抵消了发展成就C.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D.政府保证了城镇人口的充分就业26.1955年4月,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的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互不侵犯 C.和平共处 D.互不干涉27.1953年,周恩来指出:“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为此,周恩来提出A.另起炉灶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求同存异方针 D.不结盟思想28.周恩来在1957年指出:“在我国汉族人口多,占的地方少,少数民族人口少,占的地方大,悬殊很大。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而要实行新的政策”。“新的政策”是指A.采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策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推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9.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标志就是它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理解和参与的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据此判断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1949年《共同纲领》宣布的独立自主的原则B.1949年与苏联建交C.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0.胡锦涛主席在2008年新年贺词中将中国外交方针概括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表明我国的外交方针又有了新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外交原则与方针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A.采取“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交B.新中国的外交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求同存异”方针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材料二

57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请回答:(1)材料出自哪一文献?这一文献是哪一会议通过的?(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基础参考答案:1.A【详解】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召开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A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一国两制、改革开放与材料中限定的“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2.A【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变革了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法正确;B.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说法错误,因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路线没有得到贯彻落实;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和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时间上来说均不符合。故此题应选A项。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50-70年代的社会主义探索·三大改造【名师点睛】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3.C【详解】据材料“有了重工业我们就能创造一切”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重工业落后,为改变重工业落后的局面,195319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C正确;据所学可知,1952年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与材料信息无关,A错误;1956年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与重工业发展无关,B错误;据所学可知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故D说法错误。【点睛】一五计划的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东北成为重工业基地。4.B【详解】宣传画中的人物象征着群众代表,群众表态“我们为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而自豪”,这说明我国人民建设工业化国家的热情高涨,B正确;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就已经完成,A排除;C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的人物是群众的代表,并非单指女性,D排除。故选B。5.B【详解】“1964年l月27日,中法两国发表建交公报”,法国早于美国同中国建交,体现出法国摆脱美国控制、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法建交,A与材料无关;材料与“西欧一体化的进程”无关,排除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D不符合史实。6.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B项正确;“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事件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排除A项;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新中国的政权制度,提出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D项。故选B项。7.D【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中国由毛泽东时期的革命外交转变为新时期的“无敌国”的外交,中国的外交越来越成熟。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后,在国际交往中一直遵循这些原则,并把它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故D项正确。“一边倒”是建国初期的方针,排除A项;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并非中国外交方针,排除B项;“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与题干“一以贯之”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8.A【详解】北平解放是1949年1月,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3月,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新政协召开是1949年9月。依据时间先后顺序,选择A正确;B、C和D顺序错误,排除。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中国成立的背景,还要搞清楚解放战争的过程特征。9.D【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共中央举行民主协商会”“向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可以看出我党在新时期坚持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以答案选D。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0.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农民带着自家的牛和耕犁入社”可知,这反映的是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民积极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景,故C项正确;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是在新中国土改后,故A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BD错误。11.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击日本纳粹法西斯势力;二战结束后,受到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中国坚定的采取“一边倒”政策,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方,因此题干中的两个国家分别是日本和苏联,A正确,BCD排除。故选A。12.B【详解】依据表格中中国与美国和印度的钢和电产量的比较明显呈现弱势,说明一五计划要优先发展重工业,B正确;A超过印度不符表格主旨;追赶美国不是主要目标,C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不是轻工业,D错误。13.A【详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突破意识形态限制,其提出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时就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B项;对外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提出的,排除C项;睦邻友好政策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排除D项。故选A项。14.D【详解】材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体现的是我国的立场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核心利益,D正确;“一边倒”指的是坚定的倒向社会主义阵营,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D。15.D【详解】依据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我国1952年我国恢复工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D正确;国民经济体系指由物质生产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组成的国民经济总体。包括农业、商业、教育、科学技术、卫生保健、文化艺术等。材料中的数据不能体现“国民经济完整体系”,A排除;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B排除;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于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C排除。故选D。16.A【详解】材料反映民主党派参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体现其作为参政党的参政议政职能,A项正确;B项和C项均与材料不符;民主党派不是执政党,D项错误。17.B【分析】根据“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知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已经建立,所以背景应该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故选B项;共同筹建新中国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没有建立,第一节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初步确立,此时人民代表大会还没有建立,故排除AC项;根据材料内容可推知此时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D项。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8.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选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在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排除B;“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定的外交方针,排除C;提出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方案是在日内瓦会议上,排除D。19.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A项正确;材料所指的历史事件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B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20.C【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建国后至1960年高校工科毕业生的激增。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新中国的工业建设急需工科人才,所以加大对工科人才的培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期人才培养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不能得出这一现象受到大跃进运动的影响;B选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工科发展情况,并未体现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不均衡发展的结论;D选项错误,毕业生数量多少与高校学术水平高低不成正比,不能说明中国高校已经接近了世界水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1.B【详解】“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是对“一五计划”的评价,符合历史结论的定义,故B项正确;“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句话是对“三民主义”的解释,属于历史阐释,故A项错误;“为了克服国内危机,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属于是对某历史事实的解释,属于历史阐释,故C项错误;“在2008年总统选举活动中,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新一届总统”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属历史现象,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清楚“历史结论”的含义。22.A【详解】1955年至1956年,正值三大改造时期,农业领域的改造是实行农业合作化,随着社会主义改造接近尾声,初级社、高级社竟相发展,已经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比总农户的96.3%,A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排除B;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后开始的,排除D。23.A【详解】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①②③符合题意;与苏联建交是1949年,排除④,因此A符合题意,BCD项错误。24.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享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故D项正确。A项,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于筹建新中国,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康有为力行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中国仍是君主专制统治,故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请愿于议会、选举与被选举之权,但不可以参与议政,故排除。25.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1976年为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大革命”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未得到明显改善,故选A项;文革期间经济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因此人口急剧增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职工工资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的生产积极性,C选项排除;文革期间为了解决就业和升学的压力,毛主席发动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因此城镇人口充分就业的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26.A【详解】根据所学,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A项正确;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措辞前后稍有改变,最终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27.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个关系的准则,B正确;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旧中国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A排除;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C排除;D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同苏联属于结盟关系,排除。故选B。28.D【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