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项城市一中等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项城市一中等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项城市一中等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项城市一中等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项城市一中等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墨家向以“贵义”自许。如《贵义》有言:“万事莫贵于义。”然墨家所论之“义”,其实为“利”。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经说》进一步解释说:“志以天下为分,而能能利之。”这是说,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墨子止楚攻宋的义事,正是墨家义利统一、德才兼备的为义之道的一个经典例示。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归根到底是宰制天下的君主及其统治阶层之利,还是作为士、农、工、商等阶层的人民之利呢?若是前者,所谓“天下之利”就实为统治阶层之私利的托庇之辞,而“兴天下之利”也就成了奉天下之财用以满足统治阶层之穷奢极欲的粉饰之言。若是后者,所谓“天下之利”就是对民生民利的一种维护,是对统治阶层只顾自利而罔顾民利的一种抗议。单从动机的角度来看,墨家所述的“兼爱”“天志”“节用”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兼爱”要求统治者应当像爱利自身、自家、自国那样去爱利他人、他家、他国,尤其是要普遍地爱利天下民众。“天志”则悬设一大公无私、竭诚为民、能赏善罚暴的至高无上之天,以规约君主的言行,使其能实行“兼爱”的义政义事。“节用”则从民生基本所需的衣、食、住、行、葬、乐等角度,规劝统治者应当力行节约之道,“去无用之费”以实现对民生民利的保全。同时,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能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民的义政义事之历史经验。而对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纣、幽、厉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从而保留了以武力来维护民生民利的底线。由此可见,墨家所论的“天下之利”,还是以民生民利为主流。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法仪》等篇记述了墨子对百工从事生产技术活动的认识。《墨经》诸篇记载了诸多关于科学方面的朴素认识,论述了其时制造和使用器械以便利民生实践的工作原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鲁问》所载的公输削鹊之故事,正体现了墨家这种以爱民、利民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墨家极为贬低那种为了单纯展示技术之“巧”而从事的技术创制活动,转而强调技术之“巧”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在墨家看来,哪怕再为精巧的技术,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拙”。要言之,墨家技术哲学的核心在于其强调技术应当秉持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摘编自张万强《“利民”与“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材料二:墨家巨子田鸠拜会楚王。楚王问:“墨子是赫赫有名的学者,为什么他讲的话虽然多,却不动听呢?”田鸠讲了个故事: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他做了一个匣子,用香料熏烤,用珠玉点缀,用玫瑰装饰,用翡翠衬托。结果郑国人只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宝珠。田鸠得出结论:墨子的学说传授先王治国的办法,阐述圣人的言论并宣告于天下人。假如只想使言辞动听,那恐怕人们就会只追求言辞华美而忽视它的实用价值,因为言辞而损害了实用。所以墨子讲的话虽然很多,但是不动听。上述对话见于《韩非子》,说明当时学者对于墨家学说“多而不辩”的特点很清楚。这与墨子、墨家学说重实利的特点有关。汉初,墨家衰落,沉默了几乎2000年,直到清末民国时期才被重新发现。当时一批著名学者整理注解《墨子》,诠释发扬墨学,让墨子重新回到人们视野中来。于是,我们得以看到,墨子以一介平民的身份,保持着席不暇暖的勤奋状态,终日奔走在制止战争、劝说兼爱的路上,具有一种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因此,他开创的墨家,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救世情怀的学派。墨家思想主要存于《墨子》的个别篇章里。清代学者孙治让说,读墨子,从《尚贤》到《非命》就够了。阅读《墨子》中一些篇目,我们发现,墨家在许多主张上是儒家最早的反对派和论敌。儒家说爱有差等,墨子就说要兼爱;儒者讲究厚葬,墨子提倡薄葬;孔子推崇音乐,墨子就说非乐;儒学远鬼知命,墨子明鬼非命……儒家支持的,墨家常反对;儒家反对的,墨家常支持。读完《论语》看《墨子》,就像去完极地去赤道,冰火两重天。(摘编自熊建《讲究实用的墨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家欲求“天下之利”,要求为义者理当具备兴利除害的资材和德行;止楚攻宋一事表明墨子本人就是为义者的典型代表。B.墨家的“兼爱”“天志”“节用”等主张,虽然实际中有可能帮助君主维护其统治,但归根到底,其出发点还在于维护民生民利。C.田鸠以买椟还珠的事例,论述了墨家学说不被接受的原因:墨子的言辞不动听,所以其主张无法被各国统治者了解并认可。D.儒家倡导的,墨家常表示反对,儒家反对的,墨家很有可能认可,所以读了《墨子》再读《论语》,就会发现两家主张多有不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家把大禹作为古代圣王典型给统治者树立绝佳的榜样,以为其提供为政之经验。B.齐国工匠雕出了一个只能供人欣赏的镂空的玉球,墨子如果知道,必斥之为拙物。C.墨家认为,一个君主即使极端暴虐,使百姓无法生存,也不可被推翻,即“不非诛”。D.虽然墨家沉默了约两千年,但其哲学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认真研究。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知者之事,必计国家百姓所以治者而为之,必计国家百姓之所以乱者而辟之。B.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C.至人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D.《墨子》: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表达方式上有怎样的区别?请简要分析。5.从材料看,在先秦哲学流派中,墨家何以被认为最具救世情怀?【答案】1.C2.C3.D4.①材料一采用的是纯粹的议论方式,通过引用、举例等方法论证了墨家哲学中爱民、利民的基本精神。②材料二采用的则是叙议结合的方式,它的开头段是叙事,后面是议论。5.①墨家的思想是救世济民,爱民、利民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思想观念和技术价值观念,这超过了其他哲学流派。②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一直致力于救世济民,他终日奔走在制止战争、劝说兼爱的路上,具有一种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田鸠以买椟还珠的事例,论述了墨家学说不被接受的原因”错。材料二第一段“楚王问:“墨子是赫赫有名的学者,为什么他讲的话虽然多,却不动听呢?’田鸠讲了个故事: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宝珠,……田鸠得出结论:墨子的学说传授先王治国的办法,阐述圣人的言论并宣告于天下人。假如只想使言辞动听,那恐怕人们就会只追求言辞华美而忽视它的实用价值,因为言辞而损害了实用。所以墨子讲的话虽然很多,但是不动听”,据此可知,田鸠所说的故事,论述的只是墨子讲的话为什么不动听,并没有说墨家学说不被接受。文中也并没有提到墨家学说不被认可的原因。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一个君主即使极端暴虐,使百姓无法生存,也不可被推翻,即‘不非诛’”错。错在对“不非诛”的理解,材料一第二段“而对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纣、幽、厉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从而保留了以武力来维护民生民利的底线”,据此看出,墨家“不非诛”的意思是,对诛杀残暴的君主这种行为不反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中墨家的观点有“贵义”、“兼爱”、“天志”、“节用”,爱民、利民还的技术价值观念。A.讲的是治好天下,使百姓安乐。这合乎墨家利民的思想。句意:智者做事,必须考虑国家百姓所以治理的原因而行事,也必须考虑国家百姓所以混乱的根源而事先回避。B.讲的是“贵义”。句意:人有了道义就能生存,没有道义就无法生存,有了道义就能富裕起来,没有道义就贫困;国家有了道义就能治理得好,没有道义就混乱不定。C.批评的是有些人不义,都合乎墨家贵义的思想。句意:至于进人家牲口棚,牵走人家马牛的,这比偷人家鸡犬大猪小猪更不义。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他损人更多。D.讲的是要善于以他人为借鉴,这与材料一所说的维护民生民利无关。句意:君子不用水来当镜子,而是拿别人来当镜子。用水当镜子可以看到的是容貌,而用人当镜子则可以知道对错。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能力。本文是议论性文本,主要运用了议论和记叙达到表达方式。①材料一第一段“《经说》进一步解释说:‘志以天下为分,而能能利之。’这是说,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第三段“墨家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法仪》等篇记述了墨子对百工从事生产技术活动的认识。《墨经》诸篇记载了诸多关于科学方面的朴素认识,论述了其时制造和使用器械以便利民生实践的工作原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鲁问》所载的公输削鹊之故事,正体现了墨家这种以爱民、利民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念”据此看出,采用的是纯粹的议论方式,通过引用、举例等方法论证了墨家哲学中爱民、利民的基本精神。②材料二第一段记叙了田鸠拜会楚王的对话,如“墨家巨子田鸠拜会楚王。楚王问:‘墨子是赫赫有名的学者,为什么他讲的话虽然多,却不动听呢?”田鸠讲了个故事: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他做了一个匣子,用香料熏烤,用珠玉点缀,用玫瑰装饰,用翡翠衬托。结果郑国人只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宝珠。田鸠得出结论:墨子的学说传授先王治国的办法,阐述圣人的言论并宣告于天下人。假如只想使言辞动听,那恐怕人们就会只追求言辞华美而忽视它的实用价值,因为言辞而损害了实用。所以墨子讲的话虽然很多,但是不动听”,第二段展开议论,如“上述对话见于《韩非子》,说明当时学者对于墨家学说“多而不辩”的特点很清楚。这与墨子、墨家学说重实利的特点有关。……因此,他开创的墨家,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救世情怀的学派”。据此看出,采用的则是叙议结合的方式,它的开头段是叙事,后面是议论。【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材料一第一段“但墨家所说之‘利’,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第二段“单从动机的角度来看,墨家所述的‘兼爱’‘天志’‘节用’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第三段“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墨家技术哲学的核心在于其强调技术应当秉持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据此分析出,墨家的思想是救世济民,爱民、利民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思想观念和技术价值观念,这超过了其他哲学流派。②材料二第二段“我们得以看到,墨子以一介平民的身份,保持着席不暇暖的勤奋状态,终日奔走在制止战争、劝说兼爱的路上,具有一种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因此,他开创的墨家,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救世情怀的学派”。据此分析出,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一直致力于救世济民,他终日奔走在制止战争、劝说兼爱的路上,具有一种摩顶放踵的牺牲精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烟斗王溱李明明总喜欢衔一个鸡蛋大的烟斗,不过那烟斗很少见到火焰,许多人怀疑他作秀。李明明听了哑然一笑:“懂什么,那是阴燃。”李明明是美术创作员,主攻油画。圈里人评价,他的水平在市里不算最顶尖,但也算上乘。现在李明明坐在市委宣传部李副部长的办公室里。李副部长很客气地给他倒上茶水,说:“想吸烟就吸,我这儿虽然禁烟,但你例外。”李明明的父亲曾任市委书记,几年前因病去世。李副部长是老书记的秘书,跟李明明比较熟络。李明明掏出烟斗说:“那我就不客气了。”燃上烟丝,李明明言归正传。他是来反映情况的。市美协这次换届,一位绘画艺术水准高、人品好,只是不太“合群”的老画家,本来是名誉主席人选,但不知为什么被从名单里拿下来了。李明明没给老画家说,直接来找李副部长,想请他主持公道,扭转局势。李副部长听后,脸上没什么表情,他让李明明喝茶,然后说:“听人说起过老画家,有点儿个性。这件事也听说了,但正式反映的,迄今为止只有你一个。”说到这里,李副部长突然对李明明的烟斗感兴趣了:“怎么看不着火啊,在抽吗?”李明明一听,李副部长也是外行,便解释阴燃的道理。“哦,这是燃而不露!”接下来李副部长只字没再提老画家的事,李明明感到失落。换届选举时,老画家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名单上,李明明心里一阵敞亮。他和老画家平日里多次互赠画作,他挑了老画家的一幅精品,又拿上自己的一幅近作,去李副部长家致谢。李副部长看了看两幅画作,表示了赞扬,但只留下了李明明的那幅。“这才是精品啊!”李明明的手掌拍在老画家的画作上。“我知道,越是精品越不能夺爱。你的我留下,咱们之间的关系人们说不着什么。”李副部长坚持让李明明把画退给老画家。李明明觉得李副部长过于谨慎,把好好的真情给弄变味了。但不久市纪委便找李明明调查情况,说有人举报老画家向李副部长行“雅贿”。李明明倒吸了一口气。市美协下半年要改选,原因是主席突然离世。人选的事儿,坊间已盛传多种版本,里面也有李明明。但李明明觉得自己够呛,他缺了种“活动能力”。但他的粉丝们却一个劲儿地给他打气,这让他有点儿坐不住了。为了粉丝们,他也得努力一把。美协主席这个位子,他不想坐是假。终于,他又走进了李副部长办公室。“邀请您去看看我新创作的作品,指导指导。下半年我要办画展。”李明明表明来意。李副部长依旧很热情,说了一会儿闲话,转而问道:“下半年美协改选,没听到有什么动静吗?”面对李副部长的“主动出击”,李明明先是一愣,稍后稳定了一下情绪,把听到的一些人私下活动的事,没提名没道姓地说了一遍。“搞艺术,人品首先要端正。人品不过关,业务再好,也难取得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李明明期待李副部长再继续说下去,他可以就势把自己的想法透露一下,看李副部长什么态度。不料李副部长一字也不再提换届的事,话题又转到李明明的画展上。“画家的作品奉献给社会,意义更大。你没考虑过用义卖、捐赠之类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艺术成就吗?这比单纯办次画展更具有价值。人生难得做些善事益事。一个人肯想着别人,一定会被称道。现在缺的就是这样的人。”李明明说:“我也曾设想过搞慈善拍卖之类的画展,但又担心这样会让人觉得有些不伦不类,不够专业。”“正大光明做好事,还担心不伦不类,这心态放在当下,也不奇怪。但我觉得这样做一点儿也不影响你的专业水平,反而能让人更清楚你的艺术水平和市场对你的认可程度。”一直到离开,李副部长的话题始终是画展。李明明决定变画展为义卖。当天,一幅幅作品被企业和个人拍走,场内时时发出惊叫声和欢呼声。李明明发现自己挺享受这些时刻的。其间,工作人员展示了一幅作品,李明明定睛一看,正是他送给李副部长的那幅。主持人说:“这是一位没留姓名的先生派人送来的,他说作者一定会理解和支持他把这幅好作品捐献出来,用于更合适的地方。”义卖非常成功,电视、广播、报纸都做了报道,李明明的名字一下子让许多人知晓,来预约他作品的也接踵而至。义卖所得,他悉数捐给了郊县的两个患白血病的孩子。市美协改选,李明明毫无悬念地被提名主席候选人,接着顺利当选。兴奋、激动的是他的粉丝们,李明明自己倒没有他当初预想的那么激动。他想给李副部长发个微信,却发现无论怎么措辞,都不能表达他心中所想。最后,他发送了这样的话:“生命,艺术,有道有术。感谢您引我入道。”李副部长回了握手和大拇指的表情符号,又写了几句话:“我哪里敢当,都是老书记留给我们的。好好抽你的大烟斗吧。”李明明用力吸了一口,烟斗深处的火光更红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副部长为老画家“主持公道”,原因至少有二:一是李明明上门请托,他与李明明较熟络;二是老画家水平和人品都过关,帮他不违背原则。B.李明明的个性,虽然在开头就比较鲜明,但直到他去找李副部长帮老画家的忙,现出古道热肠,其形象的塑造才最终完成,显得栩栩如生。C.老书记这一人物的设置,交代了李明明的身份及其与李副部长的关系,使情节真实,同时表明李副部长在为人做事上传承了老书记的精神。D.“生命,艺术,有道有术”一句在小说中极为关键,它是李明明成功后的感慨,也是他从李副部长那里学到的人生哲理,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7.关于李明明义卖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明明最初担心搞慈善拍卖会让自己的画展显得不伦不类,但受启发后改了主意。B.拍卖场不时发出的惊叫声和欢呼声,表现了李明明的画作及其行事的受欢迎程度。C.主持人提到有人捐出李明明的画作却不留姓名,这个内容照应了前文送画的情节。D.李明明把义卖所得都捐给了患白血病的孩子,这使他声名鹊起,最终赢得了竞争。8.烟斗在小说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9.李副部长有哪些主要的个性特征?请简要分析。【答案】6.B7.D8.①体现李明明的雅趣,凸显其形象。烟斗是李明明的用具,衔烟斗表现了李明明的雅趣和个性。②促成人物思想转变。烟斗“阴燃”的方式暗喻李副部长为人处世的方式,这种方式启发了李明明,促进了他思想的成熟。③严谨小说结构。开头写烟斗,结尾说烟斗,首尾呼应,使情节结构显得更严谨。④暗示小说主旨。烟斗是阴燃,阴燃蕴含的意思是,成功不靠拉关系、走后门,而靠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平时功夫做到,事情必定成功。9.①待人热情。他对待李明明就是这样,不因老书记的去世而有变化。②为官谨慎。他坚决不收老画家的画作,以防不测。③做事老到。他对于老画家、李明明的帮助,根本不露声色,但又尽力相帮。④为人正直。他不仅自己不收贿,主持公道,还告诫李明明,要他正大光明做好事。【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最终完成”错误,结合原文“‘我知道,越是精品越不能夺爱。你的我留下,咱们之间的关系人们说不着什么。’李副部长坚持让李明明把画退给老画家。李明明觉得李副部长过于谨慎,把好好的真情给弄变味了。但不久市纪委便找李明明调查情况,说有人举报老画家向李副部长行‘雅贿’。李明明倒吸了一口气”“他想给李副部长发个微信,却发现无论怎么措辞,都不能表达他心中所想。最后,他发送了这样的话:‘生命,艺术,有道有术。感谢您引我入道’”可知,在请李副部长帮老画家的忙时,他的思想尚不成熟,李明明形象的塑造是在最后才真正完成的。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这使他声名鹊起,最终赢得了竞争”错误,结合原文“义卖非常成功,电视、广播、报纸都做了报道,李明明的名字一下子让许多人知晓,来预约他作品的也接踵而至。义卖所得,他悉数捐给了郊县的两个患白血病的孩子”可知,把义卖所得都捐给了患白血病的孩子这件事,只是李明明声名鹊起、赢得竞争的一个小小原因,而不是所有原因,选项“这使他……”,因果关系不当。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结合原文“李明明总喜欢衔一个鸡蛋大的烟斗,不过那烟斗很少见到火焰,许多人怀疑他作秀。李明明听了哑然一笑:‘懂什么,那是阴燃’”可知,烟斗是李明明的用具,衔烟斗凸显了李明明的雅趣和个性。结合原文“李副部长听后,脸上没什么表情,他让李明明喝茶……李明明一听,李副部长也是外行,便解释阴燃的道理。‘哦,这是燃而不露!’接下来李副部长只字没再提老画家的事,李明明感到失落”可知,促成人物思想转变。烟斗“阴燃”的方式暗喻李副部长为人处世的方式,这种方式启发了李明明,促进了他思想的成熟结合原文“李明明总喜欢衔一个鸡蛋大的烟斗,不过那烟斗很少见到火焰”“李明明用力吸了一口,烟斗深处的火光更红了”可知,严谨小说结构。开头写烟斗,结尾说烟斗,首尾呼应,使情节结构显得更严谨。结合原文“哦,这是燃而不露”“搞艺术,人品首先要端正。人品不过关,业务再好,也难取得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正大光明做好事,还担心不伦不类,这心态放在当下,也不奇怪。但我觉得这样做一点儿也不影响你的专业水平,反而能让人更清楚你的艺术水平和市场对你的认可程度”“我哪里敢当,都是老书记留给我们的。好好抽你的大烟斗吧”可知,暗示小说主旨。烟斗是阴燃,阴燃蕴含的意思是,成功不靠拉关系、走后门,而靠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平时功夫做到,事情必定成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原文“李副部长很客气地给他倒上茶水,说:‘想吸烟就吸,我这儿虽然禁烟,但你例外。’李明明的父亲曾任市委书记,几年前因病去世。李副部长是老书记的秘书,跟李明明比较熟络”可知,待人热情。他对待李明明就是这样,不因老书记的去世而有变化。结合原文“换届选举时,老画家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名单上,李明明心里一阵敞亮。他和老画家平日里多次互赠画作,他挑了老画家的一幅精品,又拿上自己的一幅近作,去李副部长家致谢。李副部长看了看两幅画作,表示了赞扬,但只留下了李明明的那幅”“‘我知道,越是精品越不能夺爱。你的我留下,咱们之间的关系人们说不着什么。’李副部长坚持让李明明把画退给老画家”可知,为官谨慎。他坚决不收老画家的画作,以防不测。结合原文“李副部长依旧很热情,说了一会儿闲话,转而问道:‘下半年美协改选,没听到有什么动静吗?’”“李明明期待李副部长再继续说下去,他可以就势把自己的想法透露一下,看李副部长什么态度。不料李副部长一字也不再提换届的事,话题又转到李明明的画展上”“其间,工作人员展示了一幅作品,李明明定睛一看,正是他送给李副部长的那幅。主持人说:‘这是一位没留姓名的先生派人送来的,他说作者一定会理解和支持他把这幅好作品捐献出来,用于更合适的地方’”可知,做事老到。他对于老画家、李明明的帮助,根本不露声色,但又尽力相帮。结合原文“李副部长坚持让李明明把画退给老画家”“搞艺术,人品首先要端正。人品不过关,业务再好,也难取得领导和群众的认可”“正大光明做好事,还担心不伦不类,这心态放在当下,也不奇怪。但我觉得这样做一点儿也不影响你的专业水平,反而能让人更清楚你的艺术水平和市场对你的认可程度”可知,为人正直。他不仅自己不收贿,主持公道,还告诫李明明,要他正大光明做好事。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以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B.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C.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D.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通“纵”,指合纵,战国时秦国最强,其他六国联合抗秦,地连南北,故称合纵。B.“以其有齐也”与“赐钱二百万以葬”(《苏武传》)中的两个“以”字意思不同。C.符,古代传命、调兵等的凭证,上刻文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两半相合方能生效。D.“使屈匄帅师伐秦”与“自伐者无功”(《老子》)中的两个“伐”字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楚王高兴地以为会得到商於之地,群臣又竞相祝贺的情况下,只有陈轸像听到了不幸的事情一样向楚王表示哀悼,惹得楚王十分恼火。B.张仪认为楚国与齐国的决裂并不彻底,所以不肯兑现当初对楚王许下的诺言;楚王于是派出勇士,到齐国辱骂齐王,以此向张仪表示诚意。C.陈轸认为楚与齐的联盟不应该被打破,因为秦国决不会看重一个孤立的楚国,如果楚国与齐国的联盟破裂,楚国的祸患很可能就会来到。D.楚军在与秦军战斗中失利,韩国和魏国就趁火打劫进攻楚国,楚王没有办法,只好割地与秦讲和,受到极大损失,这正应了陈轸的预言。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2)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14.楚王在听取人言方面显得很愚蠢,其表现和后果各是什么?【答案】10.C11.D12.B13.(1)大王如果能够听我的,关闭国门,断绝与齐的盟约,我请求献出六百里的商於之地。(2)与秦国合兵攻打齐国,这样,我们在秦国这儿失去了土地,从齐国得到了补偿14.①表现:对外国使者张仪的话完全信从,而对自己国家的谋臣陈轸的话毫不理会。

②后果:丧失盟国,丢失土地,国力受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背弃大王,这样,大王在北方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在西方从秦国生出了祸患。为大王打算,不如暗中与齐国联合而表面上和齐断交,派人跟着张仪回秦国,如果给了我们土地,再与齐国断交也不晚。”“至”是到、回到的意思,“张仪至秦”是说张仪回到秦国,句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张仪”作“随”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意思及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以其有齐也”中的“以”,介词,因为。句意:是因为楚国有齐国这样的盟国。“赐钱二百万以葬”(《苏武传》)中的“以”,连词,来。句意:赏赐二百万钱来安葬(苏武)。D.“意思相同”错误。“使屈匄帅师伐秦”中的“伐”,攻打。句意:派屈匄率兵攻打秦国。“自伐者无功”(《老子》)中的“伐”,夸耀。句意: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绩。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张仪认为楚国与齐国的决裂并不彻底,所以不肯兑现当初对楚王许下的诺言”说法错误。后来的事实证明,楚、齐彻底决裂,张仪也不肯兑现诺言,从中可以看出张仪许诺给楚国的土地,从开始就没有想兑现诺言。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诚”,如果;“绝约”,断绝盟约;“商於之地六百里”,定语后置句。(2)“并兵”,合兵;“亡地”,失去土地;“取偿于齐也”,状语后置句。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楚王的愚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文中“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等内容可以看出:楚王听信张仪的谎言,而对陈轸的话则不以为然。其对外国使者张仪的话完全信从,而对自己国家的谋臣陈珍的话毫不理会。可见其分不清远近,是愚蠢的表现。其二,从文中“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等内容可知,因为楚王的愚蠢行为,导致楚国丧失盟国,丢失土地,国力受损。参考译文:秦王想要攻打齐国,担心齐国、楚国合纵亲近,就派张仪到楚国,张仪游说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够听我的,关闭国门,断绝与齐的盟约,我请求献出六百里的商於之地,使秦女能够做供大王役使的妾,秦与楚娶女嫁女,长久做亲兄弟般的国家。”楚王高兴地答应了他。楚国群臣都祝贺,单单陈轸认为这是不幸而表示哀悼。楚王生气地说:“我不用派出军队就能得到六百里土地,你为什么要哀悼?”陈轸回答说:“不是这样。就我看这件事,商於之地是不可能得到的,但齐国和秦国会联合。齐国和秦国联合起来,那么我们国家的祸患就来了。”楚王说:“有什么道理吗?”陈轸回答说:“秦国之所以看重楚国,是因为楚国有齐国这样的盟国。现在如果关闭国门,断绝与齐的盟约,那么楚国就孤立了,秦国怎么会图谋和一个孤立的国家交往,而给它六百里的商於之地呢?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背弃大王,这样,大王在北方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在西方从秦国生出了祸患。为大王打算,不如暗中与齐国联合而表面上和齐断交,派人跟着张仪回秦国,如果给了我们土地,再与齐国断交也不晚。”楚王说:“希望陈先生闭口,不要再说了,你就等着我得到土地吧!”就把相印授予张仪,优厚地赏赐他。于是关闭国门,与齐国断绝盟约,派一个将军随着张仪到秦国去。张仪假装掉下车去受了伤,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到这个情况,说:“张仪认为我楚国与齐国的盟约断得还不彻底吗?”就派一个名叫宋遗的勇士借来宋国的符节,北上辱骂齐王。齐王大怒,屈尊去结交秦国,齐国和秦国订立了盟约。张仪这才上朝,见到楚国的使者,说:“你怎么不接受土地?从某地到某地,纵横有六里。”使者发怒,回来报告楚王。楚王大怒,想要派兵攻打秦国。陈珍说:“我可以开口说话吗?攻打秦国不如趁机赠予秦国一座大城,与秦国合兵攻打齐国,这样,我们在秦国这儿失去了土地,从齐国得到了补偿。如今大王已经和齐国断绝了盟约,又要向秦国责备其欺骗行为,这就是促成秦和齐的结交而招来天下的军队的侵犯呀,楚国一定会大受损害!”楚王不听,派屈匄率兵攻打秦国。秦也发兵派庶长魏章攻打楚军。秦军与楚军在丹阳开战,楚军大败;秦军斩杀了楚军战士八万人,俘虏了将军屈匄以及列侯七十多人,并夺取了汉中郡。楚王调发国内全部兵力再次袭击秦军,在蓝田大战,楚国军队大败。韩国和魏国听闻楚国的困境,向南袭击楚国,打到邓地。楚军听说这件事,就引兵回国,割让了两座城池来与秦国讲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晁说之长年何事不悲秋,今日天涯愁复愁。故国老槐空寂寂,半天归雁自悠悠。故知庾信①多清泪,何事陶潜亦白头。前日家人带楸叶②,求身强健更何求。【注】①庾信:南北朝时诗人,作品中不乏对悲秋这一主题的书写。②楸叶:中药名。具有消肿拔毒,排脓生肌之功效。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年”是从时间角度突出悲秋之久,次句的“复”字则突出了忧愁之多。B.老槐寂寂,无人看管,归雁悠悠,未捎书信,“空、自”暗含诗人幽怨之意。C.首联是以“悲秋”直接点题,颔联是以秋天的典型意象“归雁”间接点题。D.诗人卧病后深恐难以归乡,就捎信请家人捎来楸叶,以便好好将养身体。16.作者在诗中是怎样抒写自己的悲秋之情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直抒胸臆。诗人在开头就直接说自己悲秋,而且是“愁复愁”。②借景抒情。颔联写老槐寂寂、归雁悠悠,衬托自己羁旅异乡的伤感之情,这是以哀景衬哀情。③运用典故。颈联以庾信悲秋、陶潜白头,暗示自己有同样的悲秋的思想感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诗人卧病后深恐难以归乡,就捎信请家人捎来楸叶”错。“卧病”和“请家人捎”,这两个意思于诗无据。诗歌尾联只是说“前日家人带楸叶,求身强健更何求”,希望通过楸树叶的力量,延续自己生命的活力,期待自己能够健康长寿。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直抒胸臆。诗人在开头“长年何事不悲秋,今日天涯愁复愁”就直接说自己悲秋,而且是“愁复愁”。“长年”是从时间角度突出悲秋之久,次句的“复”字则突出了忧愁之多。②借景抒情。颔联“故国老槐空寂寂,半天归雁自悠悠”写老槐寂寂,无人看管,归雁悠悠,未捎书信,“空、自”暗含诗人幽怨之意,以秋天的典型意象“老槐”“归雁”衬托自己羁旅异乡的伤感之情,这是以哀景衬哀情。③运用典故。颈联“故知庾信多清泪,何事陶潜亦白头”意思是所以知道庾信悲秋流泪,陶潜白头的原因,以庾信悲秋、陶潜白头,暗示自己有同样的悲秋的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魏文王问扁鹊医术,扁鹊说他大哥医术最高,他大哥治病、总是在病“未有形”时除之,这事可以作为《老子》第六十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最佳例证。(2)贾谊在《过秦论》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以胡人和士的表现,写出了秦始皇的赫赫威势。(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颂了屈原的正直品性以及其侍奉国君的态度,但这样的忠臣却受到了谗人的诬陷,处境变得困窘。【答案】①.为之于未有②.治之于未乱③.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④.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⑤.屈平正道直行⑥.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未、报、竭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3年伊始,许多人追电视剧《狂飙》,追得①,常常夜以继日。这部剧作以近年来扫黑除恶常态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政策背景,围绕一系列发生在京海市的刑事案件,对官商勾结、权钱交易、黑恶势力与保护伞②等敏感话题进行了大胆深入的探讨。剧情③,步步惊心,从公检法队伍入手,将黑幕层层揭开。如同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曾真实存在过的社会痛点、管理难点、舆论热点。该剧何以如此受人追捧?难道不是因为它塑造了血肉丰满的时代人物群像,彰显了极强的现实意义?主要人物警察安欣勇敢却执拗,黑恶势力头目高启强阴狠又重情,还有知人善用的徐忠、踏实肯干的李响,诸般人物栩栩如生。它采用正叙与倒叙交叉的手法,表现时代发展变迁下的社会图景。创作者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抽丝剥茧地讲述黑恶势力不断攀附权贵、突然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一代代警察与黑恶势力前赴后继抗争到底的经历,诠释了人民对维护社会秩序的拥护和支持,也彰显出国家清除黑恶势力的决心,更昭示着风清气正的治国盛景已然到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第二段开头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示例)①废寝忘食②狼狈为奸③环环相扣19.①设问与反问。第一句是设问,第二句是反问,反问是对第一个问句的回答。②表达效果:设问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而反问则加强了语气,将该剧受人追捧的两个原因进行了强调。20.(示例)抽丝剥茧地讲述黑恶势力不断攀附权贵、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及一代代警察前赴后继与黑恶势力抗争到底的经历。【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从语境看,本处应填表现人们日常状态的成语,而且是跟不停地追剧有关,并且后文说“常常夜以继日”,可填“废寝忘食”。“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②本处所填应是个谓语,前面的主语是“黑恶势力与保护伞”,可填“狼狈为奸”。“狼狈为奸”,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③本处的主语是“剧情”,而且是赞美剧情吸引人的,可填“环环相扣”。“环环相扣”,一环接着一环,形容连接的紧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该剧何以如此受人追捧?”提出了该剧受人追捧原因这一问题,并且通过“难道不是因为它塑造了血肉丰满的时代人物群像,彰显了极强的现实意义?”这一反问句进行了回答,所以“该剧何以如此受人追捧?”使用了设问的修辞。“难道不是因为它塑造了血肉丰满的时代人物群像,彰显了极强的现实意义?”这句话要表达的是是因为它塑造了血肉丰满的时代人物群像,彰显了极强的现实意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所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设问句提出问题,能够引发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反问句用疑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含义,相对于陈述句,更能加强语气,并且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了该剧受人追捧的两个原因。【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突然发展壮大的过程”用词不当,删掉“突然”,或把它改为“逐渐”“渐渐”等;二,“与黑恶势力前赴后继抗争到底”语序不当,“前赴后继”应移到“与黑恶势力”之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酸奶是牛奶经乳酸菌发酵制成的产品,与牛奶相比,①:第一,酸奶保留了牛奶的优质蛋白、乳脂肪、钙和部分维生素,经过发酵后,牛奶中的部分乳糖、蛋白质和脂肪都会发生分解,更便于消化吸收。第二,酸奶对乳糖不耐受人群十分友好。第三,乳酸菌消化乳糖之后,会形成大量乳酸,不仅提升了口感,还能促进胃肠蠕动。酸奶尽管在多方面表现优秀,②,有些人因此担心喝酸奶会长胖。有关专家解释说,酸奶中确实含有一些糖,主要分为乳糖和添加糖(调味)。一般来说,一盒200毫升的酸奶中添加糖的量不会高于20克。所以,③,就不用担心长胖。酸奶的品类如此繁多,选择哪种酸奶,除了个人的口感喜好,关键是要契合个人的膳食模式和体质需求。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选择“真”酸奶。什么样的酸奶是真酸奶?按照国家标准(GB19302—2010发酵乳)规定,人们常说的酸奶分为4类,分别是发酵乳、酸乳、风味发酵乳和风味酸乳。也就是说,只要包装上“产品类型”一栏标识的是这4种中的任意一种,就都属于真酸奶。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第三段的第一处引号,用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