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钊庆的翻译美学理论述评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12abc3dbd54435f6af585abadaf8dc7/912abc3dbd54435f6af585abadaf8dc71.gif)
![刘钊庆的翻译美学理论述评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12abc3dbd54435f6af585abadaf8dc7/912abc3dbd54435f6af585abadaf8dc72.gif)
![刘钊庆的翻译美学理论述评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12abc3dbd54435f6af585abadaf8dc7/912abc3dbd54435f6af585abadaf8dc73.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钊庆的翻译美学理论述评
翻译与美学联营是中国翻译美学的特色之一.刘重德在他的题词中说:“中国的翻译必须包括两个方面:外国理论的消化和吸收,以洋为中用,中国传统翻译的传承和发展自古以来就被运用。”(杜成南,文军)。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特色之一。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研读刘宓庆关于翻译美学的思想。1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文与质”在中国人的语言观中,语言功能与审美判断是密不可分的,这就不同于西方。中国的哲人从古代就在谈美言与信言的问题。老子提出了“扬信抑美”,对虚饰之美持否定态度。孔子提出了“尽善尽美”和“文质统一”,孟子提出了“仁义为美”,荀子提出了“文质兼顾”,“美善相乐”。从中国的美学史上看,美与信,文与质是最古老而又是始终一贯的命题。“美”与“文”指文艺作品的感性形式,“信”与“质”指内容实质。理想的审美境界是“文质彬彬”(《论语.雍也》)。很明显,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文、质之争,正是道家美学思想让位于儒家美学思想的过程和表现。19世纪以来,出现的以严复的“信,达,雅”,马建忠的“善译”,钱钟书的“化境论”,傅雷的“神似论”等新的翻译思想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翻译事业发展。2翻译的主观能动性审美主体指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的人,翻译的审美主体(TAS)就是翻译者。就翻译而言,审美主体的审美态度涉及翻译观问题而其任务则必须是双重的:对原语的理解和鉴赏以及原语的审美信息的再现或创造。审美客体指人的审美行为所及的客观事物。翻译的审美客体(TAO)就是译者所要翻译加工的原文。所谓翻译的审美客体,指具有审美价值因而能满足人的某种审美需要的审美客体。归根结底,美感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TAO美的再现,离开了翻译审美主体的审美功能的发挥,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翻译审美主体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一是受制于审美客体,即原文受制于原语形式美可译性限度,原语非形式美可译性限度,双语的文化差异及艺术鉴赏的时空差。其二是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的能动性、创造性及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潜质的高度启动,激发能力,中国美学将这些特征总括为“主体实践性”。在翻译中,翻译者尽全力将客观制约性加以抑制,则翻译仍然可以成为得心应手的创造性活动。翻译主观能动性之发挥,取决于TAS是否具有以下的审美条件。具体而言,指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情,知,才和志。所谓“情”即审美情感,它具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审美客体的情感涵蕴,其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感应,而这二者又是息息相关的。在美学家看来,知觉性情感是伴随审美主体的感知活动直接生成的,是人对外物世界的情感反映或反馈,也就是所谓的“托情寓物,览物知情”。所谓“知”,既可指见识,洞察力,也可指翻译者的个人经历所拓展和充实了的视野。所谓“才”,即实实在在的能力或功力,表现为语言分析能力,审美判断能力,语文表达和修辞能力。所谓“志”,指为学的毅力(“意志”是康德的美学命题),即“锲而不舍,学必有成”,所以“志”不仅是一个美学命题,而且是一个伦理学或心理学问题。而所有的审美客体同样也具有两个层次的属性:一是本体属性,包括语音层审美信息,文字层审美信息,词语层审美信息和句、段层审美信息;二是关系属性。翻译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分析性心智活动(心理性和智能性相结合的高级思维活动),因此了解翻译审美心理结构运作过程将大大有利于翻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使翻译更能自觉地进行有意识的,符合规律的审美体验活动,更有效地实现客观美的主体化,以克服艺术彼岸与现实自我的距离。正如康德所言:“涵意只有有心之人得之”。3审美再现的起点、条件以及现实意义翻译美学中所说的审美理想是翻译家如何对体现原作美的一种理性和感性认识的统一,也可以说是翻译家对待翻译艺术实践的原则主张。如何去实现这种审美理想呢?当然这里涉及到审美再现的问题。审美再现的起点,应该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观照的终点。在确保了审美观照,我们就可以说具备了向审美再现平面推进的条件,进入在现的构思过程。模仿和改写是审美再现的两种基本手段。因此,翻译审美理想与翻译审美再现是密切联系的。4美学思考的态度对于外域文化有一个至关紧要的基本态度问题:必须分清“本位”与“外位”,“本位”是“我”,是主体,应该以我为主,外为我用,做到“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下面我们试从中西比较的视角来阐述中国美学的特征。首先,注重“主体实践”是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反映中国人重内在感性,重主体在生命实践活动中执着于美感体验而不执着于对“美的本质追求”。而西方美学长期执着于美的本体论,价值论研究,实际上将美当作一种外在性超验的预设假定,其结果必然侧重静态内容的考察,并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空泛思辨,被认为是一种“认识论美学”。其次,注重“感性直觉”与“理性直觉”的结合。中国美学家的美学追问和召唤始终没有离开老庄的自然为美和维根斯坦所说的“生活的形式”(“formoflife”Wittgenstein,1953),总之是“对美的生命过程的消解”。中国人总是努力将美直感化,直觉化,使之融入生活,融入自然,尤其是融入自我。纵观千百年来西方的美学思想史,美学家,哲学家却侧重从认识论角度去探讨美的实体存在,将感性,直感搁置在理性,思维,逻辑,概念和推理的手术台上进行思辨的剖析,无异于将美学当做思维科学来研究。最后,中国美学关注整体性,同一性和互动性。西方哲学家中像维根斯坦,海德格尔(M.Heidegger,1889-1976)那样提倡尊重真实世界的情感体验,力求恢复人对事物本身的直接认识经验的大师是比较少的。关于中西美学的这个差异有位哲人打了一个比方。中国美学就像女人的手在温柔地抚慰人们干渴的心灵,而西方美学则是一只机器人的手,构造坚实,可惜冷冰冰。西方美学家都热心于独创,而且热衷于思辨,好钻牛角尖。不过他山之石,可以治玉,西方美学中还是有很多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5中国翻译学的美学基础综上所述,中国译学和美学的联姻既是一种有缘的巧合,又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古典美学深深地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虚拟现实设备行纪合同范本(升级版)
- 2025年度学生托管中心教育培训合同
- 2025年度航空货运代理合同范本(含运输保险)
- 2025年度兼职教授科研合作项目合同书
- 2025年度生态肥料供应与推广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危险品货物承包运输合同范本(危险品运输专署)
- 2025年度二手房买卖合同装修验收标准范本
- 2025年度豪华酒店装饰装修一体化工程合同
- 2025年度建筑工程项目进度款支付合同认证书
- 2025年度医疗设备经营权租赁合同
- 视频会议室改造方案
- 四川省2024年中考数学试卷十七套合卷【附答案】
- 【中考真题】广东省2024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 GB/T 32399-2024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
-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数学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
- 五级人工智能训练师(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2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化学真题(解析版)
- 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诊治
- 综合客运枢纽换乘区域设施设备配置要求JTT1066-2016
-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解读
-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