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复习课_第1页
为政以德复习课_第2页
为政以德复习课_第3页
为政以德复习课_第4页
为政以德复习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课之为政以德2013.12.3陈冬冬教学目标解决学案中的疑难点整理文中孔子的政治思想通过例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一、解决学案疑难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分崩离析: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比喻道德文教能感化人。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节用爱人:节约用度,惠爱百姓。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危困的局面。二、孔子的“为政观”2-6-5-3-4-1-72、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以德、礼训导百姓先富而后教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爱人)提倡轻徭薄赋(爱人)6、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孔子政治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阶级稳定,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5、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均无贫”与“均贫富”两者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因此,朱熹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3、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A\D: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百姓自然拥戴,“小人”必然会被感化。

C:孔子明确提出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B:孔子反对武力征服,主张“修文德”

E: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要对百姓要庄重,对父母孝顺,对幼小慈爱,要选用贤能的人并教育能力差的人。

4、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民一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从总体来说,孔子对礼教强调更多。处常临变1、《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重教化轻刑罚爱民正己举贤《五三》P2817、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①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②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③“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德”“法”兼用,互为补充……三、例题呈现例题1:2011浙江高考为政以德以法治国会考例题呈现《会考导引》P92-1\2\3复习课之知其不可而为之2013.12.5-6陈冬冬教学目标解决学案中的疑难点整理文中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通过例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一、解决学案疑难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形容脱离劳动,脱离劳动人民。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也比喻无人探索、尝试。深厉浅揭:遇到深水就连衣涉水,遇到浅水就撩起衣服过河。比喻做事要通达权变。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二、知其不可而为之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假设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请求,让孔子负责此事,孔子会怎么做?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不敢不告: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对周礼的虔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心情:无可奈何。怎么做:必将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2、(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赞成孔子①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桀溺孔子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3、“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接舆要表达的意思:“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用凤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3、“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孔子想说的话: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不仕无义。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3、“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在一个乱世中,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这类隐者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