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隋唐王朝与北方突厥的关系_第1页
论隋唐王朝与北方突厥的关系_第2页
论隋唐王朝与北方突厥的关系_第3页
论隋唐王朝与北方突厥的关系_第4页
论隋唐王朝与北方突厥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隋唐王朝与北方突厥的关系

隋唐时期,中原的统一领土非常广泛。在中原王朝与突厥等民族政权争斗、融合的过程中,隋唐北部疆域经历了由开拓、发展而至极盛的过程。这种变化,至唐太宗、高宗之际始达到极盛,武后时期一度大退缩,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基本定型。《读史方舆纪要》的作者继承《新唐书·地理志》的说法谓:“其地南北皆如前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960234其实唐之北疆几经变迁,最盛时跨大漠南北,最北逾今贝加尔湖,远非两汉所能比。正如今世学者言:“较诸汉武之时抑(亦)已过矣。然此仅就国内而言,若羁縻州、县之设立,尤属广泛,自高丽以至于波斯,无往无唐官吏之足迹,其疆域之广大,自古以来所未尝有也”135。而对于唐朝疆域这种几经变迁的动态过程,至今所颁布的各种历史地图均未能完整地反映。正如谭其骧先生就其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言:“分幅图果然可以由于详密精确而为学者赞赏,但每个历史时期只能显示某一年代的疆域政区,看不到这一时期的前后变化,对学者而言也还有一个不可低估的缺点。”为此,在谭先生所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之每幅图后都附了简要的图说,但又正如先生继前言中所言:“一代兴亡降替和疆域政区的变革要用二三千字来说明是不那么容易的”。因此,就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在今阴山南北,尤其在今河套地区的领土收缩、势力进退的过程逐一考察,为该时期历史地图分幅图的绘制打好基础,也十分必要。其次,对于正确认识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北部疆域的先后变化过程以及正确认识中国北部疆域的历史形成,皆大有裨益。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曾经划分了当时关中以北的一条农牧分界线,乃是天水郡——陇西郡——北地郡——上郡一线,该线以北、以西为牧业区,以东、以南为农业区。所谓“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3262。但事实上,经过西汉武帝以来的边疆开拓,曾打破了这一自然地理分界线,中原农业区与北方游牧区已非严格以此线为界分布。这一线谭其骧先生曾经概括为:“黄河中游大致即东以云中山、吕梁山,南以陕北高原南缘山脉与泾水为界,形成了两个不同区域。此线以东、以南,基本上是农区;此线以西、以北,基本上是牧区。这一局面维持了很长的时期,极少变动。”22其实,对照司马迁原来的划分,这期间是将双方控制的农牧分界线重新推进到了秦汉以前的位置。直至北魏,汉末以来形成的那条农牧分界线迅速改变。至唐,在突厥、铁勒民族先后降服以后,为有效管理北部边疆,唐的行政建置曾北逾阴山,推至大漠以北,中原王朝的北疆一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大,后又经历多次变迁,至玄宗开天之际基本定型在以阴山为界。一、突厥向南固地位的确立北魏的北部疆域曾紧抵漠南,曾于漠南沿边设立六镇,设重兵防御北边的柔然等游牧民族。这六镇分别是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但自北魏分裂,北部州郡人口大为减耗。史载,“魏自丧乱以来,农商失业,六镇之民相帅内徙,就食齐、晋,欢因之以成霸业。东西分裂,连年战争,河南州郡鞠为茂草,公私困竭,民多饿死”4909。同时,随着北魏分裂,北部沿边边备松弛,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相继兴起而频频南下,更加促使北方州郡的凋弊。另外尚有居住在今山西境内的稽胡,“稽胡刘蠡升,自孝昌以来,自称天子,改元神嘉,居云阳谷,魏之边境常被其患,谓之‘胡荒’”4862。尔后随着突厥自公元6世纪崛起以来,很快取代柔然、口厌哒的霸主地位,雄长漠北,君临西域。早于隋唐王朝的北齐、北周曾与之“争相结姻好,倾府藏以事之”1865。但此后经北周灭北齐,直至隋代周之初,突厥的统治范围与畜牧所及皆以大漠为限。《周书·突厥传》云,北周时突厥木杆可汗务于征伐,“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且明谓其可汗牙帐“恒处于都斤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皆标明其政治中心即在漠北。正因此,在周武帝娶突厥可汗女为皇后,其迎婚使团就曾取道凉州、甘州、居延海而至漠北突厥牙帐,可见其牙帐至周武帝时仍在漠北。隋初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之初,其牙帐依然在漠北。《隋书·突厥传》记载,佗钵可汗卒,四可汗子争立,“国中相与议曰‘四可汗之子,摄图最贤’,因迎立之,号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可汗,一号沙钵略。治都斤山”。但随着突厥政权势力的发展,突厥的势力可能早在北齐、北周分立之际就已开始向南发展。北齐、北周曾于北境数度大修长城,借以阻挡突厥的南侵。北周武帝曾大集兵于云阳,将亲北伐,遇疾暴崩。隋开皇初,突厥南侵,突厥先通过战争,后向隋称臣,最终取得了在隋默许之下“寄居白道川(今呼和浩特平原一带)”和“因请猎于恒、代之间”的权利,这是突厥向漠南发展的重要两步。开皇二年(582)五月,故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引突厥寇隋平州,突厥悉发五可汗控弦之士四十万入长城,随后又寇兰州。隋被迫分道迎击,其中太子勇屯兵咸阳以备突厥。由此可以看出,突厥这次入侵规模之大,兵锋可能已抵近咸阳。而且史载“上令柱国冯昱屯乙弗泊,兰州总管叱李长叉守临洮……皆为虏所败。于是纵兵自木硖、石门两道来寇,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六畜咸尽”1866。但通过隋王朝积极迎战和奋力抵抗,加之突厥内部出现严重分裂,沙钵略数为隋所败,又众叛亲离,只好向隋请和。史载,“时沙钵略既为达头所困,又东畏契丹,遣使告急,请将部落度漠南,寄居白道川内,有诏许之。诏晋王广以兵援之……官军为击阿拔,败之,所获悉于沙钵略。沙钵略大喜,乃立约,以碛为界”1869。千金公主亦上书,自请改姓杨氏,为隋文帝女。自此以后,双方由原来的政治对抗变为了缓和,突厥开始在政治关系上屈服于隋,成为隋王朝的藩附政权而“寄居白道川”,上表称:“今感慕淳风,归心有道,屈膝稽颡,永为藩附”1870。至开皇七年,“突厥沙钵略可汗遣其子入贡于隋,因请猎于恒、代之间,隋主许之,仍遣人赐以酒食。沙钵略帅部落再拜受赐”5489。以上史实表明,突厥通过战争和妥协的办法,从而取得“寄居白道川”的权利,后又进而取得“猎于恒、代之间(今山西、河北境内)”的允许,此为突厥向南扩充的关键两步。但此时双方明确约定“以碛为界”,至此突厥还是承认整个大漠以南为隋疆界,承认隋对该地区的所有权,其居于漠南白道川乃为在隋允许下的暂时“寄居”,其实是在东西突厥分裂、沙钵略众叛亲离背景之下的政治避难。但此一“寄居”,却成了有借无还。对隋朝来说,本欲扶植亲隋势力,借以分化瓦解突厥,最初的确收效显著,但自此留下了养虎遗患的恶果。实际至此突厥初步南越阴山,逐步控制了隋大漠以南、阴山南北和黄河以北河套地区,而且其牙帐亦从此徙于漠南,将统治中心开始移在了漠南。自开皇十七年(597)起,突厥内部因灾荒等原因,内部又出现了分裂。在此之前,新即位的都蓝可汗又尚大义公主,而大义公主因其宗国(北周)为隋所覆,心常不平,为隋文帝闻而恶之。于是隋转而扶持突厥突利可汗,开皇十七年令其尚公主,且向南徙。史载,“突利本居北方,既尚主,长孙晟说其率众南徙,居度斤旧镇,都蓝怒曰:‘我,大可汗也,反不如染干。’于是朝贡遂绝,亟来抄掠边鄙。突利伺知动静,辄遣奏闻,由是边鄙每先有备”5558。开皇十九年(599),“突厥突利可汗因长孙晟奏言都蓝可汗作攻具,欲攻大同城。诏以汉王谅为元帅,尚书左仆射高出朔州道,右仆射杨素出灵州道,上柱国燕荣出幽州道,以击都蓝,皆取汉王节度……都蓝闻之,与达头可汗结盟,合兵掩袭突利,大战长城下,突利大败。都蓝尽杀其兄弟子侄,遂渡河入蔚州”5563。其后,隋军出师,突厥达头可汗大败,而突厥都蓝可汗为部下所杀,突厥各部纷纷归降于突利。隋王朝继续扶植突利可汗,封其为启民可汗,且“筑大利城处其部落”。关于大利城的位置,学界多有讨论,其一认为故址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境55;其二认为即今乌盟和林格尔县土城子61。我们认为后者应该为是,根据《隋书·突厥传》的记载应在白道川(今呼和浩特平原)一带,因是书载开皇七年,沙钵略在隋允诺之下猎于恒、代之间。随后“还至紫河镇,其牙帐为火所烧,沙钵略恶之,月余而卒”1870。其次,大业三年,隋炀帝亲巡云内,“泝金河而东,北幸启民所居”,而后炀帝驾回,“启民乃扈从入塞,至定襄,诏令归藩”1875。紫河,即流经今和林格尔、清水河县境的浑河,蒙古语称乌兰木伦(红河)63。金河,今呼和浩特南部的大黑河古称金河。正说明大利城即在白道南、金河与紫河之间的地区。自隋筑大利城安置突厥启民部之后,突厥部落向启民归附者甚众,而且在隋的支持之下,启民部继续向南迁徙,势力逐渐壮大。史载,“雍虞闾又击之,上复令入塞”。又言:“雍虞闾侵掠不已,迁于河南,在夏、胜二州之间,发徒掘堑数百里,东西拒河,尽为启民畜牧之地。”1873甚至一度将其部众迁至河南或长城以内,在隋出兵帮助启民击败达头等部后,启民上表陈谢曰:“大隋圣人莫缘可汗,怜养百姓……诸姓蒙威恩,赤心归服,并将部落归投圣人可汗来也。或南入长城,或住白道,人民羊马,遍满山谷,染干譬如枯木重起枝叶。”1873自隋“筑大利城处其部落”以后,从此突厥政权由沙钵略可汗时起,以隋藩属政权的名义“寄居白道川”。至启民可汗进而取得了在隋王朝翼护下以大利城为统治中心,居于漠南河套地区的权利,从而完全控制了朔方黄河以北的地区。甚至一度将其部众迁至河南或长城以内1。正是由于突厥自开皇初年以来,或向隋称臣,或由隋扶植之下逐步向南扩展,尤其是突厥启民可汗在隋的直接扶植下逐渐统一了突厥各部,并随着漠北铁勒各部纷纷归附,启民最终控制了大漠南北,至隋炀帝大业年间,突厥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且曾引起隋炀帝的极度恐慌。至隋炀帝大业年间,隋朝令突厥出塞,但已无济于事。史载,“大业初,启民可汗自以内附,遂畜牧于定襄、马邑间,帝使謇之谕令出塞”1275。但事实上突厥不仅未出塞,而且“畜牧于定襄、马邑间”,说明此时突厥又继续南下,发展至太原易北河东要塞马邑郡(治所在今山西朔州市)附近。而该时期,隋炀帝大业年间在北巡之后,再度大兴长城之役就是因看到了突厥的崛起和强大。因此,至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北巡,始毕帅骑数十万围炀帝于雁门(郡治在今山西代县)之际,定襄早已为突厥所有,史书已不见定襄郡的记载。继隋初文帝主持下所修长城之后,隋炀帝于朔方黄河以东再修长城,建置楼烦郡,新建汾阳宫(在今山西静乐县东北),另于榆林郡建榆林宫(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内),将其行宫直接置于与突厥毗邻的边郡,炀帝为阻止突厥的进一步南下和施压于边将的心迹十分明确。但至此隋末,隋与突厥的疆域或实际控制的范围,事实上已以河套地区东西向的黄河——长城一线为界,具体地段是指今内蒙古河套及其迤东至山西北境东西向的大业长城一线为界。漠南原属隋的大片土地划给了突厥。谭其骧先生主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隋时期图说》文称其《隋时期全图》以大业八年(612)为准,且称“这是真正的隋极大版图”。此话若用在隋疆其他地区大业八年所达到的极致也许尚可,若用在隋北疆则实为不妥。因至大业八年,突厥早已南逾阴山,居于河套地区。较隋初与突厥约定“以碛为界”相比,漠南阴山南北已失,隋北疆已大为缩小。则该时期《中国历史地图集》《隋时期全图》漠南黄河至隋长城一线以北地区应属突厥部分,而画为隋疆也已不妥。上引《隋时期图说》又谓“北承北周之旧抵五原郡(今内蒙古后套)”之说亦需修正。因正如上文已述,突厥与北周是以大漠为界,而至隋末已几经变迁和退缩;相反若今有人仅以隋末隋与突厥抗衡的界限而认为隋世边界以长城为界,那就更是数典忘祖,荒谬无稽了。因终隋一朝,很长一段时间里,突厥是以藩服政权的身份占据着原属隋的长城以北的地域。突厥再次公开与隋的抗衡只是隋炀帝末年大业十一年(615)之后。二、构建沿边及其监督、整合诸郡郡的司法体系隋朝末年,在继启民可汗之后的始毕、处罗二可汗之世,突厥部众渐盛,乃至达到了东突厥汗国的极盛时期。大业十一年(615),不满于隋分化瓦解政策的始毕,乘隋炀帝北巡之际,帅骑数十万谋袭乘舆,围炀帝于雁门。随后,“值天下大乱,中国人奔之者众。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5153。这里史书虽未言及此时突厥南北的疆域,事实上此时突厥建牙漠南,控制着大漠南北,而且趁机积极向南继续渗透,插手、操纵中原各方势力,而逐鹿中原的各方势力也竞相争附于突厥。正如隋盛世时那样,此时的突厥反其道而行之,对各反隋势力“离强合弱”、分化瓦解,广泛支持,又使其各不统一,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北方割据者如白榆妄、王须拔、魏刀儿、刘武周、郭子和、窦建德、薛举、李轨、高开道、梁师都、刘季贞、张长逊、王世充等,史载他们“虽僭尊号,皆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使者往来,相望于道也”1876。这样突厥通过操纵这些反隋势力,势力大大越过长城、黄河,深入到了中原内地,实际上操纵或左右着该时期中国北方局势。在这期间,突厥除扶植反隋势力间接统治北方外,还乘机南下武装占领原隋缘边州郡。河东地区,首先南下占领定襄(郡治在今山西大同市南),立杨政道为隋王;其次扶植刘武周、苑君璋割据马邑(郡治在今山西代县)、楼烦(郡治在今山西娄烦县)等郡。马邑乃塞上重镇,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的要塞,乃太原、并州之屏障,隋末以来实际一直控制在突厥手中,借以深入南下或威胁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突厥先是扶植反隋的刘武周,后又扶植反唐的苑君璋盘踞于此。隋末天下大乱,刘武周乘机割据马邑郡反,“自称太守,遣使附于突厥”,并与突厥连兵攻雁门,雁门郡丞陈孝意“奔还雁门,部人杀之,以城降于武周。于是袭破楼烦郡,进取汾阳宫,获隋宫人以赂突厥,始毕可汗以马报之,兵威益振。乃攻陷定襄,复归于马邑”2253。在突厥的帮助下,刘武周曾一度据有太原,后兵败被突厥所杀。武周死后,突厥又扶植苑君璋“为大行台,统其余众,仍令郁射设督兵助镇”,继续盘踞马邑。在苑君璋部将高满政以城降唐后,苑君璋退保恒安(今山西大同)。直至贞观二年,君璋见颉利政乱,率所部降唐。这期间,在突厥的扶植下,刘武周、苑君璋据有朔州马邑郡外,另外所据的郡、镇据《元和郡县图志》卷14的记载,尚有岚州楼烦郡、忻州新兴郡(治所在今山西忻州市)、代州雁门郡、云州恒安镇。这里可清楚地看出,在这期间太原以北诸郡皆陷刘武周、苑君璋。尤其恒安镇(今山西大同),自北魏以来直至隋末,皆为北方一政治、军事重镇,尤其北齐以其为抵御突厥的基地而移民经营。后经周隋两代,虽州郡的建置被废除,但仍设为军镇而牢固控制。只是到了隋末乱离才“险贼”,落入突厥扶植的刘武周、苑君璋的控制。其次,朔方地区。突厥扶植梁师都、李子和、张长巡占据榆林(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内)、五原(治所在今内蒙古巴盟乌拉特前旗境内)、朔方(郡治岩绿县,在今陕西靖边县与内蒙古乌审旗交界处的白城子)、雕阴(治所在今陕西绥德县境)、弘化(治所在今甘肃庆阳市)、延安(治所在今延安市)、盐川(治所在今陕西定边县境内)等郡。梁师都自隋末据夏州朔方郡反后,“北连突厥”,“掠定雕阴、弘化、延安等郡”,“突厥始毕可汗遗以纛,号为大度毗伽可汗。师都乃引突厥居河南之地,攻破盐川郡”5724。李子和亦自隋末丧乱后据有隋榆林郡,“南连梁师都,北附突厥始毕可汗,并送子为质以自固”。自武德元年李子和向唐遣使归款,武德四年因突厥威逼,子和被迫“拔户口南徙”,“其地又陷梁师都”110。在这期间突厥各部亦越过黄河,占据隋五原、榆林郡地,直接入处河南地。《册府元龟》载:“唐高祖武德初,以丰州绝远,先属突厥,交相往来,吏不能禁。隐太子建成议废丰州,虚其城郭,权徙百姓寄居子(于)灵州,割并五原、榆平(林)之地。于是突厥遣处罗之子郁射设率所部万余家入处河南之地,以灵州为境”116332。突厥入处河南五原旧地后,直至武德五年唐始收复。该年唐江夏王道宗守灵州,对抗梁师都。梁师都将梁洛仁引突厥数万围之,道宗先坚壁不出,待其师疲,“乘间出击,大破之。突厥与师都连结,遣其郁射社入居五原,道宗逐出之,斥地千余里”5961。以上考察说明,隋末唐初,突厥通过扶植刘武周、苑君璋、梁师都等,在河东地区长期占领马邑、楼烦、雁门郡和恒安镇,且一度占领并州太原;在朔方,除支持梁师都、李子和、张长逊占据榆林、五原、朔方、雕阴、弘化、延安、盐川等郡外,还直接越过黄河,占领了关中以北大部分地区,直接威逼关中腹地,将新建立的唐王朝在关中的势力挤压在了长安及其周围的几个州郡。为此,吴玉贵先生言:“占有或控制了五原、朔方两郡,突厥就完全占据了关内道的形胜之地,也就等于在战略上控制了长安”157。这其中,梁师都“自起至灭,凡十二岁”,则突厥在该地区的实际控制达到了十余年之久。三、观唐以后的小必要东突厥自隋末兴起以来,历始毕、处罗、颉利三可汗,势力渐至极盛。期间不断南侵,并操纵北方各反隋势力,实际控制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当唐王朝渐次戮平内乱,走向完成统一之际,突厥开始积极武装干涉,频频侵入唐内地进行掠夺,给唐王朝北部州县,甚至都城长安曾造成巨大威胁。直至贞观初年,突厥遭受持续多年的旱蝗灾害和突发的雪灾,“羊马多死,民大饥”,加之内部出现动乱分裂。在此背景下,贞观二年(628),唐灭苟安朔方而依附突厥的梁师都,事实上已拉开了进攻突厥的序幕。同年,盘踞于马邑、恒安的苑君璋见颉利政乱,率所部降唐。唐与突厥的抗衡形势逆转,唐疆一下推进至河套地区,势力逼近突厥本部。贞观四年(630),几经充分战争准备的唐王朝,利用突厥境内因遭受霜旱灾害造成的危急适时出兵,派大将李靖、李世勣奇袭定襄、云中,一举歼灭了东突厥政权,“漠南之地遂空”。于是,整个大漠以南,阴山南北,始皆为唐有。唐灭东突厥以后,为安置突厥降户,唐中央经过了反复争论。最后,唐太宗卒用中书令温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6077。即于唐境之内设羁縻州府,对突厥降户进行统治。关于唐用来管理突厥降户所设的羁縻州府,学界已多有研究133-155,故兹不再展开讨论。但由此反映出突厥降服之初,大部分降户被唐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的羁縻州府,黄河以北的漠南地区完全处在唐控制之下。但很快随着薛延陀的兴盛南下,黄河以北的漠南突厥降户被薛延陀侵逼,为此太宗扶植阿史那思摩,重建突厥政权,谕令遣回漠北。史载:“上遣司农卿郭嗣本赐薛延陀玺书,言‘……尔薛延陀受册在前,突厥受册在后,后者为小,前者为大。尔在碛北,突厥在碛南,各守土疆,镇抚部落。其逾分故相抄掠,我则发兵,各问其罪。’薛延陀奉诏。”6148-6149由此说明,直至贞观十三年(639)前后,虽薛延陀强大而侵逼漠南,但漠南尚在唐的掌控之下。此时期的唐代疆域应该作为唐初疆域的代表有专图显示,该时期对于唐王朝具有特殊意义。因武德二年(619)唐最后削平隋末以来的割据群雄,完成了中原地区的统一大业;紧接着贞观四年(630),破降东突厥,解除了东、西魏以来的突厥威胁,北部疆域扩至阴山以北,以大漠为界。此二事件,皆为里程碑式的大事,皆代表唐初统一全国疆域扩大的关键两步。而《中国历史地图集》唐时期图(一)1所显示的已为唐版图臻于极盛时的疆域,不能显示其藉以发展之滥觞。四、突厥李思摩政权的建立在漠北薛延陀为铁勒九姓之一,隋唐之际突厥强盛,铁勒诸部散在碛北,先后臣属东西突厥。贞观二年(628)唐太宗遣乔师望出使,册拜其主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始建牙大漠之北郁都斤山下,势力渐兴。贞观三年(629),“夷男遣其弟统特勒来朝,太宗厚加抚接,赐以宝刀及宝鞭,谓曰:‘汝所部有大罪者斩之,小罪者鞭之。’夷男甚喜”5344。唐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联合薛延陀南北夹攻突厥,而薛延陀的确在唐灭突厥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唐太宗此举显然表明国力渐趋强大的唐王朝此时的声威已经远披漠北,但为了共同的政治目的,只好与薛延陀达成了政治妥协,承认和支持薛延陀在漠北的政治主导地位。但随着突厥的灭亡,薛延陀不满于既得利益,欲代突厥而统治大漠南北的动向逐渐显现,此与唐王朝急于扩充边疆统一全国的动机相矛盾,双方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下,贞观十三年(639)唐立阿史那思摩为可汗,重建突厥政权,“并令渡河,还其旧部”,这其中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薛延陀势力对唐北疆的威胁,而欲突厥“作藩屏,长保边塞”。也正因此,当唐立李思摩为可汗,处其部众于漠南之地后,“夷男心恶思摩,甚不悦”。贞观十五年(641),夷男因唐太宗幸洛阳,将有事于泰山,以为“边境空虚”,于是“因命其子大度设勒兵二十万,屯白道川,据善阳岭以击思摩之部”5345。唐应思摩之请派大将李责力、薛万彻率步骑数万,“逾白道川至青山,与大度设相及,追之累月,至诺真水”5345,结果薛延陀大败。这次战争薛延陀虽败,但其势欲南侵,占据漠南之地的企图至为明显。此后,薛延陀与唐貌合神离,与唐扶植的突厥李思摩政权更是彼此交侵,在漠南阴山南北展开了争夺。史载:“既而李思摩数遣兵侵掠之,延陀复遣突利失击思摩,至定襄,抄掠而去。”又贞观十九年(645),新即位的薛延陀颉利俱利薛沙多弥可汗,乘唐征辽东,“遂发兵寇夏州,将军执失思力击败之,虏其数万”。贞观二十年(646),唐太宗遣使江夏王道宗等分道并进击薛延陀,太宗亲幸灵州,为诸军声援。“既而道宗度碛,回纥请降”,“太宗至灵州,其铁勒诸部相继至数千人,仍请列为州县,北荒悉平”5344-5347。薛延陀灭亡以后,不久唐又消灭了漠北的另一政权——突厥乙注车鼻可汗部。突厥颉利政权灭亡以后,留在漠北的东突厥残部推阿史那斛勃为君,称为乙注车鼻可汗,建牙帐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北。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军袭击车鼻部,车鼻部众尽降,“遣右骁卫郎将高偘潜引回纥、仆骨等兵众袭击之……永徽元年(650),偘军次阿息山……偘率精骑追车鼻,获之,送于京师……处其余种郁都军山,置狼山都督以统之……车鼻既败之后,突厥尽为封疆之臣”5432-5433。至此漠北地区尽为唐有。为管理漠北各部族,贞观二十一年(647),唐设燕然都护府(后改为瀚海都护府,不久再改为安北大都护府)管理大漠南北,至永徽元年分置燕然、单于二都护府,都护府下设羁縻州府分管大漠南北的铁勒、突厥各部。突厥、铁勒各部族尊称太宗为“天可汗”,并于大漠南北专门开辟了一条大道,名为“参天可汗道”,沿途设置驿站66(8)处,加强了对大漠南北的管理。从此唐朝中央政府的政治管辖权直接行使至漠北地区。至此,唐北疆达到了极盛,亦达到了中原王朝经略北疆以来的极至。对此,正如《中国历史地图集》以总章二年(669)为准所绘唐时期图(一)1所显示,唐版图臻于极盛时,北疆逾今贝加尔湖北境。五、开元之初的安北都护府地位唐高宗统治后期,在已接受了唐近50年之久羁縻统治的突厥各部族,开始不满于唐朝的统治而暴动。永淳元年(682),突厥贵族阿史那骨咄禄、阿史德元珍等发动第三次暴动,“招集亡散,据黑沙城反”,重建了突厥政权。重建东突厥政权以后,骨咄禄很快兴师南下“入寇并州及单于府之北境”,与唐争夺漠南之地。垂拱二年(686),在突厥的军事进攻下唐被迫做出了“拔单于”即废除原单于大都护的建置、降原单于都护府的官秩“改为镇守使”的决定。随后突厥默啜可汗拥兵40万,东役契丹、奚,南向武后强索丰、胜、灵、朔、代等六州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在其强大的武力威胁下,最终唐廷答应了这一和亲条件,于圣历元年(698)彻底让出了该地区,边疆退缩至“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境”6621的形势。突厥尽有大河以北、漠南地区,而且常深入灵、原诸州,盗取唐监牧马,唐之北疆出现了空前大危机,疆界退缩至自太宗贞观初年东突厥降服以来的最南界限。武后垂拱年间,突厥除南下犯唐外,还乘机利用此时期旱灾对漠北铁勒民族的严重影响及时向漠北发展,最终迫使唐廷对于漠北九姓铁勒诸部的失御和安北都护府的南徙。垂拱年间,安北都护府南迁,先后置于同城和删丹西安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