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最新模拟题分类集训古代诗歌阅读2(山西省怀仁市一中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下山歌宋之问下禽山兮多所思,携佳人兮步迟迟。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今复何时。和宋之问下山歌王无竟日云暮兮下嵩山,路连绵兮树石间。出谷口兮见明月,心裴回兮不能还。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诗首句直抒胸臆,表达出嵩山之游后有很多的思绪,次句和第三句叙事写景,直到尾句点明所思为何,巧妙与首句呼应。B.王诗开篇记叙,交代了下山的时间,用游览时间之长,侧面衬托出嵩山之景的美好。全诗移步换景,表现真切自然。C.这两首诗均为楚辞体诗,这种诗体以“兮”字为重要外在标志,其情感表达多以政治性、群体性倾向为主。D.两首诗都写到了“明月”意象,宋诗写的明月永恒,意在反衬;而王诗写的是明月皎洁,意在正面烘托。16.两首诗是纪游嵩山的唱和之作,试比较两者在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答案】.C.相同之处: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嵩山之景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不同之处:①宋诗写的是一种淡淡的哀愁。明月常在,何时再来?作者将一种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作对比,其中既有对人生良辰美景的流连,又有不能长期拥有的怅恨,表现的是一种理性的无奈。②王诗侧重表达流连忘返之情。既如此之美,何必离去?抒写的是一种不能离去的痴心与执着,表广东省2023届高三一模考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过襄阳楼元稹襄阳楼下树阴成,荷叶如钱水而平。拂水柳花千万点,隔楼莺舌两三声。有时水畔看云立,每日楼前信马行。早晚暂教王粲①上,庾公②应待月华明。【注】①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②庾公:东晋时期名臣、名士庾亮。据载,庾亮在武昌时,曾登南楼赏月,所以后人便以“庾公楼”为咏月夜的典故,亦以咏主客欢娱相得。.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襄阳楼下之胜景,“树阴”“荷叶”“柳花”“莺舌”美不胜收,但“千万点”和“两三声”却透露出人生失意的烦忧。B.第五六句写襄阳楼下之闲人,虽然“有时”“每日”均不得上楼,但“水畔看云立”和“楼前信马行”的生活颇有悠然自得之乐。C.前六句起句写楼,继而写水;顺手承之再写水,顺手承之再写楼;转笔索性再又写水,再又写楼,重重叠叠,妙笔相赴,一气浑成。D.尾联借用典故抒发情感,在对王粲和庚亮的遥想中,寄托着诗人开阔的胸襟、淡泊的心志和寄情于自然、纵情于吟咏的人生态度。.金圣叹评价此诗说:“从来文章一事,发由自己性灵,便听纵横鼓荡。一受前人欺压,终难走脱牢笼。……如微之此诗,真是不受一人欺压,只听自己鼓荡。”请结合诗歌作分析。(6分)答案15.A(3分)16.本诗三次写楼,三次写水,错落重叠,是为“鼓荡”;(2分)襄阳楼下景物多样,人事种种,作者独对“楼”和“水”情有所钟,这样的关注点发自诗人“性灵”,是诗人“只听自己”的结果;(2分)这样的写法前所未见,可谓诗人独创,这就使诗歌摆脱了“前人欺压”,“走脱牢笼”,表现出一派崭新的气象。(2分)[6分,每点2分。若有其他说法,只要于文有据,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评分细则:①第一个点回答重叠、反复、多次得1分,结合诗句分析得1分。②第二个点回答按照主观情感,抒发个人感受得1分,结合诗句分析得1分。③第三个点回答独创、创新、不落窠臼得1分,结合诗句分析得1分。安徽省合肥市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联考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登杭州城郑谷漠漠江天外,登临返照间。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注】别浦:江河入海处称“浦”,又称“别浦”。.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把目光投向辽远的江天之外,为全诗设置广阔的背景。B.首联下句“登临返照间”展示夕阳返照的景象,暗示了登临的时间。C.颈联从视觉和听觉着笔,写渔人白天静观沙鸟,夜晚闲唱渔歌。D.最后一句寄情于帆,将“岁穷归未得”的思乡之情表达得含蓄蕴藉。.宋代范晞文点评说:“(郑谷)有句云‘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李洞有'楼高惊雨阔,落觉城空',非不佳,但‘惊''觉'两字失于有意,不若谷诗之自在。”你觉得哪两句更好?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C(“沙鸟晴飞远”是诗人登临所见,不是渔人静观沙鸟。).郑诗更好。①郑诗"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两句,上句描写出潮水涌涨、江与岸平,下句写远山叶落、山形毕现,两句视野开阔,意境深远,有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之妙。②“无”“见”二字客观呈现诗人登临所见,自然天成。李诗“楼高惊雨阔,木落觉城空”两句中的“惊”“觉”二字更侧重于描绘主观感受,略显刻意。(每点3分,意对即可,若答李诗更好,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2023届高三湖北十一校第二次联考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大稀•春雨周邦彦对宿烟收,春禽静,飞雨时鸣高屋。墙头青玉麻①,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洞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邮亭无人处,听檐声不断,困眠初熟。奈愁极顿惊,梦轻难记,自怜幽独。行人归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车毅。怎奈向、兰成②憔悴,卫玲清嬴,等闲时、易伤心目。未怪平阳客③,双泪落、笛中哀曲。况萧索、青芜国。红梅④铺地,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注】①青玉旅,喻新竹。②兰成,南朝庾信之字。③平阳客,汉人马融。④红楼,指落花。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墙头”三句,细腻描写春风中新生翠竹品质高洁,生机勃勃。B.下阕用庾信等人的典故,既丰富了词的内容,又含蓄寄托深情。C.词的末句用问句作结,与上阕“自怜幽独”相照应,加深愁情。D.本词是一首长调,言辞工巧,长于铺叙,构思别致,寓情于景。16.这首词以“春雨”为题,借景抒情,词的下阕看似没有写春雨,实则句句都有春雨,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6分)答案.A(“品质高洁”错误。).①下阕开头写行人归心似箭,但绵绵春雨使道路积水,马车难行,诗人内心焦急无奈。②接着连用庾信、卫玲和马融三个典故,极写诗人因春雨滞留、欲归不能的愁闷心情。③最后写落红铺地,樱桃如豆,春事消歇,作者借写春雨无情,渲染了游子思乡之情。(评分细则:答对1点2分,满分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白话诗词】昨夜的烟雾已经散尽,四处听不见鸟儿的啼鸣,只有飞落的雨滴敲打着屋顶。墙角处那葱翠的竹子,皮上的粉霜都已被冲洗干净,稚嫩的竹梢互相磕碰。湿气使琴弦都已变潮,寒意侵入枕头帷幢之间,蜘蛛网吹粘在竹帘上。客舍四周寂静无人,屋檐的水溜滴个不断,不觉使人睡眼朦胧。怎奈愁闷至极连连惊醒,恍惚的梦境难成记忆,更感到幽居的孤苦伶仃。远行之人,归心似箭。最令人担心的就是泥泞的道路上积满雨水,车毂难行,归期难卜。真是无奈啊,我就像庾信那样因思乡而憔悴,因忧愁而像卫玲那样清瘦弱羸,旅途滞留,困顿清闲,更易愁损心目。难怪当年客居平阳的马融,听得笛声便会伤心得双泪直流。更何况原本繁花盛开的庭园,被风雨摧残得满目萧瑟,杂草丛丛。凋落的花瓣片片点点,满地铺红,门外的樱桃己大如豆粒。在这愁风苦雨后的夜晚,有谁和我秉烛共游?【诗词赏析】本词既写了春雨,又通过对雨景的描写抒发行旅为雨所困的愁闷情绪,引发游子相思之情。开头三句渲染雨意来临时的环境气氛。隔宿雨意酿成,烟雾散去,夜静寂,听不见春禽的啼鸣,只听见雨点敲打屋顶的淅沥声响。“飞”“鸣”写出了春雨的劲急。“墙头”三句写出被雨水洗得一尘不染的墙头新竹用嫩梢相互碰触的动人景象。这是室外雨景,接下来三句则是描写雨天室内景象。琴丝、枕障、帘竹都受到春雨湿气的浸润。“润”“寒”等字,准确地捕捉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人们对春雨微妙而深刻的感受。以上九句,词人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对春雨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同时也渲染了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春雨带给人新的感觉,却难以抹去内心的相思之情。“邮亭”三句即写行人孤独,一人在外,百无聊赖,只有春雨伴随入眠的愁苦心情。结尾三句,“愁极频惊”准确写出了行人因愁绪太深,在睡梦里忽然惊起的情景;但惊起后,却又“梦轻难记”,令人沮丧,只有“自怜幽独”,愁绪更深一层。下阕开头两句写行人归心似箭,却遇天雨路阻,归程无法“速”的焦急与无奈。接着连用了庾信、卫价和马融的三个典故,说明自己思念远方的亲人之深,正如庾信憔悴成病、卫玲心神大伤、马融闻笛落泪的悲伤。这里极写了行旅被雨阻、欲归不能的愁闷心情。“况萧索”三句又回到春雨,既写了其无情,又写了它的多恩,带给作者无限的感慨,以“夜游共谁秉烛”的疑问作结,与上阕“自怜幽独”相照应,写出了作者无奈的愁闷。此词写景抒情,寓情于景,音律复杂多变,构成独特旋律。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古诗词阅读(8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静斋张敏则舍人赠诗因用其韵为酬戴复古的次诗书一派清,学如耕稼到秋成。十年闭户存吾道,万事无心逐世情。叶落花开关气数,山长水远是功名。
摩挛老眼看新贵,九鼎鸿毛孰重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酬和赠答诗,诗人用友人张敏则赠诗之韵写成,然后回赠给他。B.叶落花开自有其客观规律,人生的功名之路正如山水迢远,漫长而曲折。C.“摩学老眼”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对新贵的不屑,以及对自身年老的感伤。D.九鼎本为重,鸿毛本为轻,但诗人却对此发出了疑问,表达出批判之意。16.诗歌前两联对我们读书做学问有哪些启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C.①“胸次诗书一派清”告诉我们胸有诗书,才会保持内心清明。②做学问犹如耕种,启示我们要勤奋、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③“十年闭户存吾道,万事无心逐世情”强调做学问要心无旁鹫,专心致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对自身年老的感伤”错,“摩学老眼”指用手揉揉眼睛,是对看新贵的动作描写,没有表现对自身年老的感伤。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胸次诗书一派清”意思是:胸有诗书才会保持内心清明,启示我们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才会保持内心清明。“学如耕稼到秋成”意思是:做学问就犹如耕种,到秋收成熟的季节自然就有收获,启示我们要勤奋、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十年闭户存吾道,万事无心逐世情”意思是:十年时间闭门不出研究我的学说,万事不放在心上,不必计较世间风气。启示我们做学问要心无旁瞥,专心致志。江西省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联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①[金]元好问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明月高楼燕市②酒,梅花人日草堂诗。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注]①诗写于1247年。1243年元好问应元邀请,出使燕京,与张纬文相聚,是冬,离京回忻州。元好问,金末至元朝时期诗人,金亡后不仕。张纬,字纬文,号愚斋,诗人好友。②燕市,燕京。.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直抒胸臆,既表达出收到老友书信后暂且可以缓解愁怀的且惊且喜心态,又感慨自己华年已逝,深沉而抑郁地倾诉作者满怀的离情别思。B.颔联写昔日与好友在燕京的短暂欢聚,如今在梅花绽放的人日里诗人独自吟诵杜甫的诗篇,通过今昔的对比,具体地写出了二人之间山川难隔的高情厚谊。C.颈联写随着时间推移,世态流变,青年男女穿红戴绿一片欢乐景象。既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情景的描述,更是诗人自宽自慰豁达洒脱心静的流露。D.全诗虚实结合以诗人主观视角的转换来描述和抒怀,首联起笔扣题写对友人的怀思,中间两联追忆当年景象,尾联抒写发自肺腑的真情。.本诗尾联“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抒情用了什么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D15.①尾联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②不畏“岁寒”的“涧底孤松”既是自况,也象征着身处卑位却傲然孤高的品格,表达自己作为金朝遗老隐居不仕的坚贞节操。③以岁寒而不凋的“涧底孤松”表达与友人共勉的情怀,要学习“孤松”品格,在逆境中保持高风亮节。【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中间两联追忆当年景象”说法错误,颈联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情景的描述,写的是当今世态,不是追忆。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思想情感的能力。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绘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尾联中作者表面上是赞美孤松不畏严寒的精神,实际上“涧底松”是一种人格操守的象征。“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的意思是:沟涧下边一株孤松,长得十分茂盛,足有两千尺高,充分显示着它不畏严寒的精神。诗人化用左思诗意,“涧底松”已经成为一种人格操守的象征;“孤”字,写出了松树的孤标独傲;“二千尺”写出了松树的高大伟岸。即使冬寒严酷,狂雪残压,他仍然傲然屹立,葱绿一片。诗人以此来自比,象征着身处卑位却傲然孤高的品格,表达了他作为金朝遗老隐居不仕的坚贞节操。“涧底孤松”喻指宁愿处身卑微也要保持气节;“岁寒枝”,古人以岁寒喻世乱,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喻坚持气节的人们。尾联的诗意由怀念友人,而升华成为对友人的勉励,诗人以岁寒而不凋的“涧底孤松”表达与友人共勉的情怀,劝勉张纬文坚守节操,要像松竹一样,挺立在岁寒之际,学习“孤松”品格,在逆境中保持高风亮节。2023届东北三省四城市联考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过故人陈羽山居戴叔伦向来携酒共追攀,此日看云独未还。不见山中人半载,依然松下屋三间。
峰攒仙境丹霞上,水绕渔矶绿玉湾。
却望夏洋怀二妙,满崖霜树晓斑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从昔日拜访友人、饮酒欢聚写起,由昔日相聚之乐写出今日拜访之因B.诗人以友人看云未还,表现其隐居山间飘逸自在、超然出尘的高士形象。C.联、颈联意象相对密集,既写山中景色的美好,又写访友不遇的苦恼。D.本诗以归路所见霜树斑斑的景象收束全篇,表现诗人停留顾望不愿即去。16.金圣叹评此诗,访友不得,“于怀虽不大佳,于兴亦不大恶也”,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C.①诗人拜访友人而不得见面,一定有无数惋惜、怅惘;②虽然不遇友人,不妨暂且观其山居,以尽访友之兴;③仰见峰峦红霞,俯看山1水绿湾,想到友人身在其间的雅趣,亦不失访友之兴。【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又写访友不遇的苦恼”错误。“不见山中人半载,依然松下屋三间”意思是:半年没有见到友人,山中的风光依然。诗中未见“访友不遇的苦恼”之情。故选C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于怀虽不大佳,于兴亦不大恶也”意思是:访友不得,虽然心情不是很好,但是访友的兴致还不错。诗人专程访友,“此日看云独未还”,友人却看云未还,不能和友人见面畅谈,内心一定有无数惋惜、怅惘;“不见山中人半载,依然松下屋三间“,虽然不见友人,但山光依旧“峰攒仙境丹霞上,水绕洵矶绿玉湾”,不遇友人,却也不妨暂且观其山居,以尽访友之兴;“峰攒仙境丹霞上,水绕渔矶绿玉湾”,诗人抬头就能看到漫天的红霞,低头能观赏曲水绿湾,想到友人身在其间的雅趣,亦不失访友之兴。浙江省湖州、衢州、丽水4月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76题。感遇(其二)【唐】陈子昂兰若生春夏,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感遇(其一)【唐】张九龄兰叶春蕨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①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②芋蔚,草木茂盛。③朱蕤,红色的花。.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幽独空林色”一句,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衬托兰若的绰约风姿。“迟迟”“袅袅”二词分别形容“白日”“秋风”,写出白天渐短、秋风吹拂的特点。C.张诗一、二句对仗工整,“蕨蕤”点出兰草迎春勃发之势,“皎洁”突显秋桂高洁之质。D.张诗五、六句以“谁知”引出山中隐者,写出兰花因山中隐者的观赏而心生喜悦之情。.两首诗都写到了兰花,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D(“兰花因山中隐者的观赏而心生喜悦”错,兰花不因隐者喜悦而改变心意、心生欢喜).①陈诗寄托了个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2分)前面着力突出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喻指自己出众的才华;后面以“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写寒光威迫、芳华逝去,寄托了身世之感。(1分)②张诗表明诗人洁身自好、不图名、不求显达的志向。(2分)诗中春兰、秋桂的美好,完全出于自然本性,而并非为了求得人们的赏识。表明诗人洁身自好、不求显达的志向。(1分)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感遇(其二)陈子昂兰若生春夏,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①陈子昂:唐代诗人,有政治抱负却屡遭排挤。②兰、若,指兰花和杜若,皆是草本植物。③羊蔚,草木茂盛。④朱蕤,红色的花。 蕤(rui):花草下垂的样子。⑤冒,覆盖。赏析:、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如果说“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袅袅秋风”并不平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感遇十二首(其一)》现的是一种任情的恣意。【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其情感表达多以政治性、群体性倾向为主”错。初唐时期,宫廷诗歌多应制酬唱之作,情感表达多以政治性、群体性情感为主;而宫廷作家的骚体诗歌创作的个体性和抒情化特征明显较为突出,这两诗的情感个体性和抒情化特征明显。【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比较阅读时,结合诗歌内容,要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之处,宋诗首句直抒胸臆,表达出嵩山之游后有很多的思绪,次句和第三句叙事写景,直到尾句点明所思是因“君再游兮复何时",表达对嵩山之景的喜爱和留恋不舍;王诗开篇记叙,交代了下山的时间,用游览时间之长,侧面衬托出嵩山之景的美好,对嵩山之景的喜爱,“心裴回兮不能还”,“裴回”“不能还”表达对嵩山之景的留恋不舍;可分析出共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对嵩山之景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不同之处,“松间明月长如此”,宋诗写的明月永恒,意在反衬,"君再游兮复何时”,何时能再次游览,作者将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作对比,表达对寓山之景的喜爱和留恋不舍,又有人生苦短,不能长期拥有的怅恨,侧重体现的是一种理性思考后的无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王诗开篇记叙,交代了下山的时间,用游览时间之长,侧面衬托出嵩山之景的美好,“出谷口兮见明月,心裴回兮不能还”,王诗写明月皎洁,意在正面烘托,嵩山之景美好,留恋不舍,不能离去,表现作者不愿离去的痴心与执着,流露的是恣意的任情,侧重体现的是流连忘返之情。【点睛】古诗词鉴赏客观题突破技巧:.认真审读题干,明确具体要求。弄清楚要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唐].张九龄.兰叶春蕨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译文】春日融融,片片溢香的兰叶葱茏垂接;秋夜朗朗、掠人心魄的桂花月华般皎洁!这样繁茂,这般风韵飘逸,自然,春秋就成了美妙无比的季节。今天,谁知我独自前来品赏兰桂的芳姿,只是为拳拳服膺于她们的高洁品格。是呵,兰草和桂花本来就有芬芳的美质,何须你这隐逸之士前来攀折?【鉴赏】张九龄《感遇》诗共十二首,多感事寄兴,寄托人生慨望,作于唐开元二十五年(737)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本诗为其中第一首,借歌咏兰草桂花,表达了诗人不慕权贵、坚守节操的高尚人格。一、二句以春兰秋桂对举,赞美兰花桂树的生机盎然与清雅高洁。以“兰桂”喻志趣高洁之君子,源自屈原《离骚》,其诗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等句,是中国传统文学中“香草美人”之譬喻。此二句意思是,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此处赞美兰桂,实则是诗人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格自喻。三、四句承接上句,生动诠释出兰桂与季节之间的和谐关系。兰桂之所以焕发出勃勃生机,是因为顺应了美好的季节。美好的季节则因兰桂的异香而多姿多彩,春色满园。此处写兰桂与季节,实则是君子与君主的形象对比。君子之所以能怀才抱德,是因为得到明君的慧眼识才;明君的励精图治与尊贤重才,为君子的养成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五、六句则陡然一转,由对兰桂的赞美转入对山林隐土的慕名向往。林栖者,指隐居山林的隐士。此二句意思是,谁想到山林隐逸之高土,闻听兰桂的芬芳,满怀喜悦,慕名而来呢?“谁知”,指意想不到,此处暗示兰桂以洁身自好、茕茕孑立而自许,不会妄求他人的称誉歌颂。然而有些事却不是它们能左右的,那些隐土还是闻讯赶来,这实在并非兰桂之本意。末两句借兰桂之口,表达出兰桂孤芳自赏、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草木散发香气是源自天性,怎么会奢求观赏者的欣赏与攀折呢?“本心”,指初心,亦指兰桂高洁自守之品格。此处之兰桂,不与群芳争艳,不攀附权贵,亦不因他人的欣赏而沾沾自喜,这样的品格,不正是诗人不畏权贵、耿直狷介的人格反映吗?!本诗写兰桂,实际是写自身。写兰桂之芬芳,傲然独立,其实是借物起兴,表明诗人不惧流谗、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联想到张九龄因正直耿介而遭小人构陷被贬荆州的创作背景,无疑会加深我们对此诗中兰桂芬芳的理解。明人钟惺评论此诗曰:“《感遇》诗,正字气运蕴含,曲江精神秀出;正字深奇,曲江淹密,皆出前人之上……平平至理,非透悟不能写出。”(《唐诗归》)此乃洞察诗心的领悟。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了解设错陷阱,避免落入圈套。古代诗词客观题往往考查的是考生对诗词基本内容、思想情感、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艺术风格等的理解能力,考查程度不深,但范围很广。如利用考生知识缺陷,曲解诗词写作意图、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河北省唐山市2023年第二次模拟演练)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终南山①王维太乙②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注:①此诗为诗人隐居终南山期间所作。②太乙:终南山又名为太乙山。.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终南山高耸入云、连绵不绝,夸张手法与《蜀道难》开篇异曲同工。“白云回望合”与“青霭入看无”用互文手法,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阴晴”指天气变化,和杜甫《望岳》“阴阳割昏晓”的“阴阳”意思相同。D.全诗未出现“我”却处处有“我”,以“我”的行踪为主线多角度勾勒终南山。16.关于本诗,清沈德潜云“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你怎么看?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窠:.C(意思不同,“阴阳”指山南、山北).答:与通体相配。①前面写终南山景色壮美,诗人想留宿,继续欣赏;②诗人游至深山,深山有“樵夫”,说明附近必有人居,询问合乎情理。与通体不配。①“中峰”指终南山深处,人烟稀少,诗人“投宿”不合情理。②隔着深沟大涧不易发现樵夫,隔水问樵夫不合理。(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译文及注释口)译文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住所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释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天都:天帝所居。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人处:有人烟处。赏析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中国画。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乂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次联是说,我在深山前行,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濠漠的青霭走去,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见。次联写近景,“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乂合拢来,汇成茫茫的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历的人并不阻生。“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濠“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濠濠漫漫,可望而不可即。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火,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螫,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那些值得观赏的景物,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濠濠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刚才呈现于眉睫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并不明说,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颈联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这样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这全景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的千形万态。“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尾联是说,我想在山里找一个人家投宿,隔着涧流,询问林中的樵夫。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对此,清沈德潜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然而通过玩其语意,我们似乎可以领会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山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是怎样发现这一樵夫的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响动,使人循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深情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梅花绝句-其二陆游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武夷山中谢杨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杨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写此诗时将近十年。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诗中〃幽谷“层冰〃〃积雪〃等描写了环境之艰苦,表现了梅花生长条件之恶劣。B.陆诗中〃自分〃表明梅花很在乎开得早还是晚,也表明了诗人对实现理想仍有期待。C.谢诗中〃独立青峰野水涯〃写武夷奇观,巍然挺立的青峰也是诗人性格、形象的写照。D.谢诗中〃天地寂寥山雨歇〃借景抒情,写雨后天地寂寥,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16.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B(“很在乎开得早还是晚"理解错误,应是“并不在乎开得早还是晚”).①陆诗借助梅花独放寒冬、傲雪不群、孤芳自赏的高洁品性,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而坚持崇高节操的思想境界。②谢诗借不畏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来激励自己,表示要永远坚持民族气节、绝不向敌人屈膝的决心,也体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梅花绝句-其二译文及注释译文一树梅花长在背阴的山谷,加上枝条伸向北方,阳光终年罕至,所以每年开花总是比较迟。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气节、优美的风度?要知道,当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盖、最为严酷的寒冬时节啊!注释幽谷:深幽的山谷。北枝:北向不朝阳的树枝。自分(f©n):自己料定。著花:开花。高标逸韵:高尚的气格,俊逸的风韵。标,标格,风度、气概之意。创作背景嘉泰二年(1202)一月,陆游退居故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七十八岁。作者已被罢官归园田居十二年陆游爱花,特别喜爱梅花。此时北宋灭国,陆游处于政治势力的边缘,资历不高,又力主北伐,长时间得不到当权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确实仍有期待。当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发。赏析这实际是一首标准的况物自比的咏梅诗。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武双全,年轻时意气风发,曾有一首词自赞:“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北宋灭国,是陆游一生中永远的痛,他一怀忠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中国人都熟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的诗句,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也是相通的,反应的是在诗人特有的政治处境下,心念复国,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教案
- 《楼宇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 屋顶餐厅屋顶防水修缮协议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 冷冻仓储服务合同
- 河道城市办公设施工程合同
- 建筑绿化模板施工承包合同
- 航空航天甲方现场管理办法
- 玩具零售联营合同
- 教育工程合同教学质量
- 光伏电站项目招标文件范文
-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五年级上册四小数混合运算 选择话费标准教学
- 校园足球班级联赛秩序册完整版
- 工程项目部绩效考核方案
-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五年级上册五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西师版公开课《三角形的面积》PPT
- 和君创业 企业管理咨询课件
- 资产评估报告异议书范文(通用5篇)
- 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客户回访表
- 公司财务部三年发展规划
- 创三甲资料盒(新)
- 《四季是怎样形成的》课件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