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朱之瑜伽实学思想与明室致乱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197debe04276c4612921ab61c805959/5197debe04276c4612921ab61c8059591.gif)
![清初朱之瑜伽实学思想与明室致乱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197debe04276c4612921ab61c805959/5197debe04276c4612921ab61c8059592.gif)
![清初朱之瑜伽实学思想与明室致乱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197debe04276c4612921ab61c805959/5197debe04276c4612921ab61c8059593.gif)
![清初朱之瑜伽实学思想与明室致乱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197debe04276c4612921ab61c805959/5197debe04276c4612921ab61c8059594.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初朱之瑜伽实学思想与明室致乱
朱志玉(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市,被梁启超称为清初五大师之一)被称为江苏大禹。1600——1682)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潮史上的一位重要实学家和中日儒学交流史上的一位大师。朱之瑜的实学思想的基本特质是注重“实学”、“实理”、“实政”、“实功”、“实践”。这种思想,对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朱之瑜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其提高到改革社会的政治高度,赋予它具有民主性的“重民”、“利民”、“爱民”的时代特色。作为明王朝的遗民和清醒的思想家,朱之瑜为总结明亡的教训,写了《中原阳九述略》一文。他认为明室致乱的最大原因有二:一是政治腐败,二是经济崩坏。由于前一个原因,招致“民心”离背的后果。他说:“崇祯末年,缙绅罪恶贯盈,百姓痛入骨髓,莫不有‘时日曷丧,及汝偕亡’之心。故流贼至而内外响应,逆虏入而迎刃破竹,惑其邪说流言,竟有前徒倒戈之势,一旦土崩瓦解,不可收拾耳。……总之,莫大之罪,尽在士大夫。”(《遗书·阳九述略》)虽然朱之瑜对农民起义有错误的看法,但是与“罪恶贯盈”。的士大夫相比,又认为农民起义“不足责也”。他把明亡的罪责归之于当权的“士大夫”,因为这些人“语之以趋炎附势、门户夤缘,则独工:语之以兴利除害、御灾捍患,则独拙。尝之以朱提白粲,朘削肥家,则攘臂争首;告之以增陴浚隍,储糈桑土,则结舌不谈。他如饰功掩败,鬻爵欺君,种种罪恶,罄竹难尽。”(同上)对于官僚士大夫的腐朽和种种罪行,朱之瑜作了这样淋漓尽致的揭露,给予无情鞭笞.进而他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官僚豪绅横行无法,不仅使百姓受割剥,而且使社会道德沦丧、封建秩序破坏,加深了社会危机,导致明王朝的覆亡。朱之瑜在研讨明亡历史中,认识到民心的向背能决定一个朝代存亡,这从他在回答“中国何以遂沦于虏”这个问题时所说“失其民也”的话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明朝的军事力量并不弱,但“民心既背”,则“坚甲利兵适足为盗资耳。”(《答小宅生顺问》,《舜水遗书》卷八)又说:“彼百姓者,分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神,其心既变,川决山崩。”(《遗书·阳九述略》)可见他对民心、民之力量的重视。朱之瑜针对清政府的高压政策,提出了“利民”、“爱民”的社会改革主张。他说:“治国有道,因民之利而利之,岂在博施?春秋传曰,‘小惠未遍,民弗怀也’。富民当以礼节之,贫民当以省耕省敛以补助之。但要万民免于饥寒,亦不必多历年所。若要更化善俗,非积年不可也。”(《答林春信问》,《舜水遗书》,卷十五)朱之瑜希望通过“因民之利而利之”的“利民”之道,达到治国的目的。为此,他强调用“礼”抑制官僚大地主的特权,减轻人民的一些负担。为了实现“利民”的社会改革,朱之瑜主张“常怀一点爱民之心”,并提倡实行“不忍人之政”(《答加藤朋友问》,同上书,卷十五)。他说的“不忍人政”来自孟子的“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仁政学说,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又赋予新的内容,即以“利民”作为“不忍人之政”的内核。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面,朱之瑜的主张是:“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是他人皆当爱皆当敬也。”(《策问诸生四首》,同上书,卷三)这就是主张人人都应该相敬相爱。朱之瑜生活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他同市民阶层有过接触,这种人人相敬相爱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平等要求。朱之瑜的“重民”、“利民”思想,构成了他憧憬的“大同”社会,这种社会,是他力倡社会改革的最终蓝图。他根据《礼记·礼运》中关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描写,感慨地说:“吾安得身亲见之哉!”(《元旦贺源光国》,同上书,卷七)他认为“大同”社会是可能实现的,“惟在勃然奋励,实实举而措之耳。”(同上)在经济思想上,朱之瑜重视“民生”,即人民的经济生活。他认为“男耕而食,女织而衣”的基本生产活动是“民之常经”,是社会的“本根”。为了解决这一“本根”问题,他继承并发展了《管子》的“衣食足而后礼义生”的进步思想,抓住了“教”与“养”这一关键问题。他说:“治道有二,教与养而已。养处于先而教居于大。”(同上)二者应密切结合,“非养则教无所施”,“非教则养无所终”。但就其先后而言,则“养处于先”。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物质生活居于首先地位,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同时,他还指出:人民的道德也是由物质生活决定的。只有人民生活“饶裕”,才能施以“礼义”教化。而要使人民有“饶裕”的生活,则须勤于“农工之事”,努力发展生产。他力图用物质原因说明精神、道德现象,这是极可宝贵的。在哲学思想上,朱之瑜不满于性命义理之学,提倡实践哲学。他与同时代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一道,共开务实哲学的先河。他所强调的“实用”、“实功”、“实学”、“实理”、“实行”,是他实践哲学的主脉。朱之瑜的实践哲学,从总体结构演绎的进程来看,由三层构成。第一层以“实学”对“理学”,第二层以“实理”对“天理”,第三层以“学知”对“良知”。显然,这都是针对宋明理学的流弊而揭示的。朱之瑜“实学”的主要内容是“实功”、“实用”,反对理学家脱离实际的义理之学。他针对理学家“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理论,指出:“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不独诗歌辞曲无益于学也,即于字句之间标新立异者,未知果足为大儒否?果有关于国家政治否?果能变化于民土风俗否?”(《答小宅生顺问》,同上书,卷十五)基于“学贵有用”的主张,朱之瑜指责宋明理学有如能工巧匠在“棘端刻猴”,“工虽巧,无益于世用也。”(《与安东守约书》,《朱舜水集》,卷七)这就深刻地揭露了理学是一种脱离实际、玄虚无用的学问。朱之瑜进一步指出,这种理学不仅无用,反而有害于人,使某些人“浮夸虚伪,以文其奸,以售其术”。因此,他要以“实”代之。朱之瑜所讲的“实理”,系指通俗浅易而又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实际效果的“现前道理”,也就是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之理。他说:“吾道之功,如布帛菽粟,衣之即不寒,食之即不饥。”(《答小宅生顺问》,《遗书》,卷十一),“吾道明明现前,人人皆具,家家皆有。正如大路,不论上下、男妇、智愚、贤不肖,皆可行得,举足即有其功。”(同上)朱之瑜认为,“道”不是形而上学精神本体,而是“万物自然之则”。具体事物是第一位的,“道”只是事物的规律,它不能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根据这种“实理”观点,朱之瑜否定了程朱理学家的“太极”(天理)。朱熹注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将“太极”说成脱离开具体事物而悬空独立的精神本体。朱之瑜讥讽朱熹这样做是“屋下架屋”,无异于“画火以祛寒,刍龙而望雨”。(《题周濂溪像》,同上书,卷二十五)对于王守仁的心学,朱之瑜也很不满,他指出,王守仁“讲良知、创书院,天下翕然有道学之名,高视阔步,优孟衣冠,是其病也。”(《答安东守约问》,同上书,卷十二)为了消除“心学”对士子的毒害,朱之瑜也就更为坚持他的“实理”观点。朱之瑜的实践哲学,从范畴逻辑的递进关系来看,是由诚、敬、礼、学、习、行六个主要范畴构成的。兹依次简释如下:(一)“诚”是真实无伪之意。朱之瑜把“诚”作为“人道”的基础,认为人们重视“诚”,就可以做到言行一致,敬信真纯。反之,必然自欺欺人,理性尽泯,放辟邪侈,无所不为。朱之瑜的为人便是“一言一行,以诚为本。他常说:“我无它长,只一诚而已矣。”“一生不伪。”(《朱舜水先生文集后序》,《朱舜水集》,附录四)他这样重视“诚”,不仅是要使自己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且是为了力矫明代“道学先生”的虚伪作风。(二)“敬”是“德之本”、“礼之舆”。朱之瑜主张“内敬其心”、“外敬其行”。“内敬其心”就是戒慎恐惧,遏制人欲。朱之瑜认为做到了这一点,便可夙夜匪懈,自强不息。“外敬其行”就是注意衣冠瞩视,使之合乎礼仪。(三)“礼”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朱之瑜认为礼“在国家为国家之干,在一身为一身之干。”(《答明石源助书》,同上书,卷五)因此,为国家言,只有讲“礼”才可长治久安,否则必上下昏乱、社稷不保;对个人言,讲究“礼”,一切行为便能合乎规矩准绳。(四)“学”就是在实际中学习。朱之瑜认为求学者必须具备“四德”,方能学有成效。一德为“实”,不实则不会诚心诚意地求学问:二德为“虚”,心不虚必自满,自满则不会求上进;三德为“勤”,做学问要勤奋,懒惰嬉戏必不成器;四德为“恒”,若无恒心,即使天赋聪颖也是学不成的。至于学习方法,则应注意到:“稠人群聚之时,必有我师;事物纷错之际,皆有其学。”(《答奥村德辉书》,同上书,卷八)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可存在追求名利的思想,否则只能是“终身为学,终身未之学也。”(《典学斋记》,同上书,卷十六)(五)“习”即“见”(习见)、“闻”(习闻)、“染”(习染)之意。朱之瑜反对理学家以禀气清浊区别人性善恶的观点,强调“习”为人性形成的原因。他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其善恶皆由后天的“习”决定。只要“志气感奋”,自强不息,就能成为君子,甚至可以上跻于圣人。(六)“行”就是践履、实行。朱之瑜强调“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同上书,卷十)这可说是他的知行统一观。基于这种知行统一观,他反对朱熹判知行为二事、提倡先知后行的主张,他说:“若欲穷尽事事物物之理,而后致知以及治用平天下,则人寿几何?河清难俟,故不若随时格物致知尤为近之。”(《答林春信问》,《遗书》,卷五)他又反对王守仁“只讲一个知时便是行了”的“知行合一”说,认为学问之道,“必须身体力行,方为有得”。总起来说,朱之瑜把“诚”、“敬”、“礼”、“学”、“习”、“行”密切结合,作为他的实践哲学的具体内容。在史学思想上,朱之瑜曾自道其好读史书的原因:“中年尚学,经义简奥难明,读之必生厌倦,不若读史之为愈也。《资治通鉴》文义肤浅,读之易晓,而于事情又近,日读一卷半卷,他日与事理吻合,世情通透,必喜而好之。愈好愈有味,由此而《国语》,而《左传》,皆史也,则义理渐通矣。”(《与奥村庸礼书》,《朱舜水集》,卷七)朱之瑜认为“史”是历史事实的记录,事理明白,与人事切近,读之易晓;而“经义”则远离事实,简奥难明,读之必生厌倦,故不若读史更为有用。这种思想,在当时儒生以皓首穷经相夸的社会里,起到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启蒙作用。从这种“尊史”思想出发,朱之瑜反对朱熹“非经不读”的迂腐见解。他说“俗儒虚张架势空驰高远,必谓舍本逐末,沿流失源。殊不知经简而史明,经深而史实,经远而史近,……得之史而求之经,亦下学而上达耳。”(同上)朱之瑜企图通过研究历史总结出国家兴亡得失的规律,企图从历史中寻求真正有用的知识。而这正是他的所说的实学。在教育思想上,朱之瑜重视教育的社会性。他在总结明亡的沉痛教训时,指出:“明朝之失,非鞑虏能取之也,诸进士驱之也;进士之能举天下而倾之者,八股害之也。”(《答野节问》,同上书,卷十五)他反对明朝以八股文取士的制度,认为当时以工八股文而入仕途或正在对八股文进行揣摩而等待应考的士人,多无实际才学,不能为拯救民族国家危难而出力。因此,他希望通过改革教育而除其流弊。关于改革教育,朱之瑜强调要重视“尊王爱国”和“兴贤育才”二事。前者是举办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包含着复兴民族国家的意图;后者则是举办教育事业的目的,希望培养大量的有用人才,能够为复兴民族国家作出贡献。他本人在日本讲学,对就学者非常关心,“涵膏薰陶,亹亹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土地租赁期满后的买卖合同模板3篇
- 2024啤酒节赞助商专供产品销售合同9篇
- 2024年婚庆公司全程服务合同
- 2024年建筑安装及装饰施工服务合同一
- 2024女方提出离婚协议涉及子女抚养费及保险权益合同2篇
- 2024年度泥水作业施工协议范本
- 2024年城市供水服务协议详细版版B版
- 2024年建筑行业施工劳务合作合同样本版B版
- 2024年水电建设项目合作合同细则版B版
- 2024年某汽车品牌全新车型外观设计委托合同
- 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课堂PPT)
- 三才配置一览表
- 哈工大机械设计大作业——轴系部件设计
- 关于自主学习的文献综述
- 安全工器具检测报告(共22页)
- 剖面图真倾角与视倾角换算表)
- 电子公司的物料编码规则
- (完整版)污水处理厂运维方案
- 电梯设备采购安装工程量清单
- 钢结构防火涂料验收检测报告
- 大型立式全调节水泵机组安装工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