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魏六朝弃妇诗的伦理规范
一西汉前之“礼之本”与“妻之情”爱与狭隘。广义上的情泛指由人性所生发的一切欲念动静。《荀子·正名篇》谓“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P412)《白虎通·性情篇》谓“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P381)情由性生,六情又扶成五性。狭义而言,专指六情中的“爱”。男女之情发乎自然情欲,夫妇之情则因与婚姻关系紧密相联而更为复杂。作为社会伦理规范根基的夫妇关系,着眼于夫妇之义,意在由规范化的伦理纲常维持社会秩序,对源于男女之情与婚后形成的夫妇之情加以引导。作为《诗经》首篇的《关雎》,在肯定男女自然情欲追求的同时,实际上提出了“君子—淑女”的完美“夫妇—家庭”理念,亦即夫(君子)妇(淑女)在道德引导之下,将男女自然情欲加以转化,从而形成具有伦理范式的夫妇家庭模式。由此,发乎自然的男女之情与合乎礼仪的夫妇之义融为一体,成为汉代以来普遍的伦理规范。夫妇之情作为二者结合的契机,虽缺乏相关理论的阐述,却实际存在于夫妇关系之中。只是,在汉代以来的伦理规范引导下,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集体无意识的伦理性禁忌。《周易》以乾坤为上经之首,咸恒为下经之首,在汉代经学阐释中,以乾坤比天地,以咸恒比男女、夫妇,咸恒之后诸卦则用以比男女、夫妇所产生的父子、君臣、上下、礼义。经汉人整理加工的《礼记》,则将婚礼抬高到了“礼之本”的地位:“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P1418)《白虎通·嫁娶篇》也谓“男女之交,人伦之始,莫若夫妇。……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P451)在汉代的经典论述中,都强调了“男女—夫妇—父子—君臣”的次第影响关系,最终将夫妇关系与整个家庭、社会、国家的安稳相联系,将其作为社会最基础的环节予以强调和重视。同时,汉儒运用美刺比兴,对《诗经》中原本表现夫妇婚姻、男女情爱的婚恋歌曲进行重新阐释,从而最终使“‘夫妇之义’和‘二姓之好’抹杀了‘夫妇之情’和‘二性之好’。”(P113)经由汉代经学阐释与社会伦理纲常的重建,夫妇之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夫妇之情则在有意无意间被忽视遮蔽,由此形成汉代诗歌中普遍存在的伦理禁忌,即“缺乏勇气冲破伦理道德的禁锢,用诗歌去抒写原本出于自然的夫妇之情。”(P113)弃妇现象的产生,首先源于夫妇之义的要求。婚礼的目的在于“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P1416),首先强调的是两姓的联合,其后是祭祀与生殖,从而实现对祖宗的尊崇与延续后代的诉求。但夫妇关系建立的目的并非仅仅为此,更要求通过夫妇关系的和谐,来引导家庭、社会的安定,从而达到垂拱而治的政治目的。因此,当夫妇双方或与家庭之间产生矛盾时,在维护夫妇之义伦理规范的要求下,对于违反这一规范的妻子由丈夫做出休妻的决定,由此引发弃妇现象。《大戴礼·本命》记录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P255)——均以女子一方的过错为立足点。从维系家庭、社会秩序的角度而言,符合社会对“夫妇之义”的规范要求:不顺父母违背了孝的传统,无子则直接违背了生殖的要求,其余诸条也均不利于家庭稳定。实际上,汉魏六朝时期的弃妇原因,远远超出了“七去”的准则。杨树达先生总结汉代“夫弃其妇”的原因多达11种(P29-33),可见“七去”只是后世选择性的总结,实际上的弃妇原因当有更多。社会上存在着男子弃妻的现象,反映在诗歌中,即为弃妇诗。弃妇主要指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弃妇诗即以表现此类弃妇生活、情感及心理为主的诗歌作品。汉魏六朝弃妇诗中所表现的夫妇关系,主要涉及三个层面:其一是对夫妇之义的反映,其二是对夫妇之恩的认可,其三是对夫妇之情的表现。夫妇之义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对“七去”法则的认识上。在“七去”中,有“无子”一项。汉魏六朝弃妇诗中明确提及无子出妻的情况,仅在建安文学中一见,即曹丕、曹植兄弟的同题《代刘勋妻王氏杂诗》(1),曹植并另有《弃妇诗》一首,或与前诗为同一背景所作。《玉台新咏》所载《代刘勋妻王氏杂诗》序谓“王宋者,平虏将军刘勋妻也。入门二十余年。后勋悦山阳司马氏女,以宋无子出之。还于道中,作诗二首。”诗云:翩翩床前帐,张以蔽光辉。昔将尔同去,今将尔共归。缄藏箧笥里,当复何时披?(曹丕《代刘勋妻王氏杂诗》)谁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远望未为遥,踟蹰不得往。(曹植《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曹氏兄弟的代言诗,只提及被弃现象与弃妇情感,所表达的情感为对故夫的依恋不忍去之情。曹丕诗以“床前帐”设喻,以昔今同去同归对比来隐喻被弃,又以“当复何时披”的反问表达对被弃后自身命运的担忧。曹植诗则鲜明地指出“去妇情更重”,为弃妇正名,并以“踟蹰不得共”来表达被弃的哀愁。曹植《弃妇诗》则曰:拊心长叹息,无子当归宁。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天月相终始,流星没无精。栖迟失所宜,下与瓦石并。(P66-67)“无子当归宁”一句,表明作者对“无子被弃”现象的自觉认同。曹丕、曹植、王粲三人皆写过《出妇赋》,曹丕之作云:“夫色衰而爱绝,信古今其有之。伤茕独之无恃,恨胤嗣之不滋。甘没身而同穴,终百年之常期。信无子而应出,自典礼之常度。”(P588)无子出妻为典籍所载,并经由社会的普遍认同,已成为社会的一般规则,符合“夫妇之义”的伦理规范。“信古今其有之”“信无子而应出”,两个“信”字,“实际上是认同并强调了一直以来存在的色衰爱绝与无子被弃的社会现象,并将之冠以‘礼度’的名义。”(P224)曹植以“有子”“无子”不同的遭遇相对照,也是在暗示这种现象的正常。实际而言,在刘勋出妻这一事件及曹氏文人集团的代作中,主要反映的是弃妇现象的正常与对弃妇的同情,在表达女性对自身悲惨境遇哀怨的同时,更多是在竭力内敛自抑,展现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弃妇心态。二“无德主义”下的“妻之恩”如果说无子被弃尚在可以接受的夫妇之义的伦理规范内,那么,女子因色衰爱弛而遭抛弃,则可视为对夫妇之义的破坏。事实上,汉魏六朝弃妇诗所反映的出妻原因,最重要的便是色衰爱弛。虽然王宋被弃有着“无子”的正当名义,也无法隐藏其夫刘勋“悦山阳司马氏女”的真实原因。女子被弃之后的态度更加值得深思。“女子方面所受的痛苦,或怨、或恨、或企夫之矜怜、或怅惘而无归。总都有一点不忍遽舍的表示。”(P6)这种“不忍遽舍”,陈东原先生以为与班昭有关:“班昭尤其无理的,是把丈夫对于妻的关系,认为是一种‘恩’,……不得丈夫欢心的妇女,仍然不能忘情于丈夫的原故,都因为从前受过他的‘恩’在。……西洋的夫妇,有爱无恩;中国的夫妇,有恩无爱。”(P49-50)班昭自谓“战战兢兢,常惧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又惧怕诸女“失容它门,取耻宗族”,因作《女诫》(2)七章。从内容上看,多是承袭当时典籍及社会对夫妇之义的论述。由《诗·小雅·斯干》引申,《女诫》开篇即提出女子卑弱观:“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三者盖女人之常道,法礼之典教矣。”强调女子在夫妇、家庭关系中“议酒食、事宗庙、继后世”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班昭在“曲从”与“和叔妹”二章提出“妇人之得意于夫主,由舅姑之爱己也;舅姑之爱己,由叔妹之誉己也。”将原本已被忽视的“夫妇之情”和带有工具性质的“夫妇之义”更加局限为“夫妇之恩”,而这种夫妇之恩也只是由于与家庭中其他成员而非与丈夫的关系才得以存在,所谓“义以和亲,恩以好合”,更使夫妇间的关系变成简单的依附性质,这种依附关系也是当时女子经济、社会地位低于男子的表现。“夫妇之恩”的提出,对此后女性观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班昭有关夫妻‘恩情’一说确实抓住了中国古代夫妇关系的重要特点并加以强调,提到十分显著的位置上来。这对以后士人与女性都产生了一定影响。”(P127)曹植所作《种葛篇》,尤其可以表现夫妇之恩的观点:种葛南山下,葛蔓自成阴。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窃慕棠棣篇,好乐和瑟琴。行年将晚暮,佳人怀异心。恩绝旷不接,我情遂抑沉。出门当何顾,徘徊步北林。下有交颈兽,仰见双栖禽。攀枝长叹息,泪下沾罗衿。良马知我悲,延颈对我吟。昔为同池鱼,今若商与参。往古皆欢遇,我独困于今。弃置委天命,悠悠安可任?(P64-65)诗作两次提及“恩”,前为新婚之时“结发恩义深”,后为暮年色衰爱弛之时“恩绝旷不接”,由此形成强烈的今昔对比。女子一方所依持的夫妇关系,只是依赖于男子一方的恩情,使得夫妇关系更加容易破裂。晋初傅玄的诗作也多以今昔对比来表现这种关系,如“昔君视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弃我沟渠。昔君与我,如影如形;何意一去,心如流星。昔君与我,两心相结;何意今日,忽然两绝。”(《短歌行》),“昔君与我兮形影潜结,今君与我兮云飞雨绝。昔君与我兮音响相和,今君与我兮落叶去柯。昔君与我兮金石无亏,今君与我兮星灭光离。”(《昔思君》),昔日的欢情与今日的抛弃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男尊女卑观念影响下形成的恩义观中,女子一方多显卑弱,以“浮萍”等无根之物自况:与君新为婚,瓜葛相结连。寄托不肖躯,有如倚太山。(曹叡《种瓜篇》)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曹植《浮萍篇》)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曹植《杂诗五首》其四)君如影兮随形,贱妾如水浮萍。明月不能常盈,谁能无根保荣?良时冉冉代征。(傅玄《历九秋篇》)以无根自拟,自然希望男子可以成为自己的依靠。而男子喜新厌旧的本性又使自己随时面临被弃的命运,故而在曹叡《种瓜篇》中,女子新婚之时便已开始为自己的命运担忧,而以卑微的心态乞求倚仗男子。但在当时情形下,女子被弃也只能以泪洗面,或怨或恨或仍旧带有少许期望。魏文帝甄皇后《塘上行》写女子被弃之后仍旧对男子心怀思念与希望:“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P57)汉魏六朝同题乐府及由此衍生的《蒲生行》《江蓠生幽渚》诸题,情感基本与甄后《塘上行》相同。六朝时期的同题怨妇诗作,在此基础上发展到“愿君广末光,照妾薄暮年”(陆机《塘上行》),“愿君春倾叶,留景惠余明”(谢惠连《塘上行》),“愿回昭阳景,时照长门宫”(沈约《江蓠生幽渚》),以卑微的身份乞求男子照料残年,则是在六朝妻妾制度盛行这一特殊情形下所表现出的一种更加深刻的隐忍与妥协。历经魏晋文人的理想塑造,弃妇诗中的女子形象尤以隐忍为特征,这是社会所认可的伦理制度下女子的现实境遇,也是弃妇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多数弃妇的心理。女子对前夫的依恋乃至对前夫的乞求,符合班昭的“恩情”说,也是包括女性在内的社会成员对“恩情”说的观念认同。对丈夫的依恋,或许是弃妇真实的情感表达,以“夫妇之恩”的卑微角度来乞求,也可视为是对违背“夫妇之义”而遭抛弃的无声反抗。从“夫妇之义”到“夫妇之恩”,也标示着女性地位的下降及社会伦理观念的转变。三从“前引”到“后归”:从前代期到南北朝如果说“夫妇之义”主要指向夫妇双方的社会性别和对伦理规范的认同,“夫妇之恩”从男尊女卑的现实出发,更加倾向于表现女性一方的卑微地位,那么“夫妇之情”则表现为对夫妇爱情的追求。虽然“夫妇之情”受到社会以及诗歌创作的禁忌,但在汉魏六朝弃妇诗中仍可发现对此种禁忌的突破。这种突破首先表现在女性对夫妇之情的主动追寻。这类女子在遭到抛弃时,并未如其他弃妇诗中女子一般追忆往昔、卑微乞求,而是表现出决绝的态度与对爱情的公开追求。这类诗歌以《有所思》和《白头吟》为代表。汉魏六朝弃妇诗多是男子抛弃女子,《有所思》却是女子得知男子“有他心”之后的自我决绝,这种决绝从某种意义上即是对爱情忠诚专一的要求。《白头吟》则正面提出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爱情理想,可谓对婚姻的一种完美期望。相较其他弃妇诗,《有所思》与《白头吟》可以算作女性对传统伦理观念自我反抗意识的开始,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P42-54)则突破了以往弃妇诗中的“夫妇之义”“夫妇之恩”,第一次对夫妇之情进行正面描写。有关此诗的产生时间及过程,胡适以为其创作“大概在建安以后不远,……这篇故事诗流传在民间,经过三百多年之久方才收在《玉台新咏》里,方才有最后的写定。”(P100-101)王运熙以为可能是晋宋之作,但以其歌辞风格而言,仍可视为汉乐府。(P275)章培恒在综合诸家观点的基础上,以存于《艺文类聚》中的古诗与《玉台新咏》所存相对比,认为后者所存刘氏自求遣归以及以此为中心的各种描写和被遣后的逼嫁、自杀等事为后来所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创作,虽发端于东汉(可能是建安时期),但其主要部分则完成于魏晋至南朝时期。”(P9)考究诸家观点,大体可以章氏意见为结论。从时代背景而言,自汉末起,政治变动导致原有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夫妇伦理禁忌有所松动;同时,诗歌创作与文论逐渐向重“情”化方向发展,诗歌语境下的“情”描写,由广义的包括所有情感向狭义的男女之情转变;《文选》与《玉台新咏》的编纂,更加突出了对“情”的重视,尤其是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最为全面地解说了‘情’的狭隘化意义……几乎涉及与女性相关的各种情感类型”(P60)。事实上,从传为苏武所作的《留别妻诗》,到秦嘉、徐淑夫妇《赠答诗》,徐悱、刘令娴《赠答诗》等,其中有关夫妇之情的表达,表明汉魏六朝诗歌对伦理禁忌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正是这一时期缘情而作的创作大背景下的产物。此外,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殉情故事,也引起文学创作的注意。《太平广记》卷389中引自《述异记》《笑林》等作品的“相思木”“陆东美”“潘章”“胡邕”等故事(P3099-3100,P3103-3104),都表明在东晋南朝,已有夫妇殉情故事的流传。《搜神记》所载的韩凭夫妇殉情事,及相关作品《韩朋赋》,更与本诗有密切关系(3)。《古今乐录》所存《华山畿》故事及诗作(P669),表明文学作品已受到殉情故事的影响。选入《艺文类聚》有关焦仲卿妻的古诗并无夫妇二人殉情的记载,由此可推测,《玉台新咏》辑录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借鉴同时代出现的夫妇殉情故事加以改造而成。事实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流传演变过程,本身便可视为是从“夫妇之义”到“夫妇之情”的转变。根据章培恒先生考证,《艺文类聚》中所存古诗比较接近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早期文本(P9),原诗如下:后汉焦仲卿妻刘氏,为姑所遣,时人伤之,作诗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绮,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书诗,十七嫁为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史,守节情不移,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疋,大人故言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有绣腰襦,葳蕤金缕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交文象牙簟,宛转素丝绳,鄙贱虽可薄,犹中迎后人。(P562-563)早期文本只记载刘氏被遣这一事件及刘氏整理行装的过程,情感与曹丕《代刘勋妻王氏杂诗》类似,符合“夫妇之义”的伦理规范。但经过三百余年的不断补充演变,到徐陵辑入《玉台新咏》时,已对“夫妇之义”“夫妇之恩”有了极大突破,并首次对“夫妇之情”进行表现和宣扬。《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对“夫妇之义”“夫妇之恩”的突破,主要表现在焦、刘二人对家庭伦理规范和孝义的反抗,这种反抗出自夫妇间的感情,而非男子对女子的恩情。《礼记·内则》记载有三节人子当以父母之爱恶为爱恶的规定,其中一节谓“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P738)这与班昭《女诫》“曲从”的观点相一致。《艺文类聚》与《玉台新咏》两种文本中刘氏被弃都是因“父母不说”,即刘氏被弃符合“夫妇之义”的伦理规范。在后期文本即《玉台新咏》本中,刘氏被遣之前,与焦仲卿有一段对话。刘氏对自己遭遇的辩白首先表现了对“夫妇之义”伦理规范的反抗,并且希望得到“夫妇之义”传统执行者焦仲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刘氏提出的“及时相遣归”也突破了以往弃妇诗出于夫妇之恩的乞怜心理,相对于《有所思》和《白头吟》中自我决绝的男女对立关系,初步体现出夫妇之间相互理解的爱情基础。而焦仲卿为刘氏向焦母辩白这一行为,其本身便包含了对家庭伦理规范下夫妇爱情禁忌的质疑,而焦仲卿“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宣言则鲜明表达了对家庭伦理的强烈反抗。以往弃妇诗多只及弃妇被弃与弃妇情感,《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则在刘氏被弃之后才开始对夫妇之情的全面展开。尽管焦仲卿屈于孝义而暂时遣归刘氏,但这种形式上的短期妥协并没有从实质上中断二人的情感追求。焦仲卿对刘氏两次立誓“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刘氏也有“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明确表白。两人心心相映的关系,明显超越了其他弃妇诗中对伦理规范下“夫妇之义”的强调和对“夫妇之恩”的依傍,更多是一种纯粹而平等的夫妇之情。事实上,夫妇之情的表达正是在多次妥协与抗争的过程中逐步加深,从最初“守节情不移”之类仍符合“夫妇之义”的伦理表述,发展到“二情同依依”明确的情感表达,情感在共同抗争中不断加深,二人并突破家庭的束缚,相约共死,最终以殉情这种极端的方式使夫妇之情得以凸显。仲卿之死,历来为后人所诟病,陈祚明谓“不能谕妇以事姑,而但求母以留妇;不能慰母之心,而但知徇妇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质释放协议书范本
- 物业继承债务协议书
- 支付房租欠款协议书
- 配偶之间房产协议书
- 医院食堂供暖协议书
- 塔吊器材租赁协议书
- 实施项目协议书范文
- 农场买卖协议书范本
- 终止经营协议书范本
- 恋爱协议书剧情介绍
- 育婴行业前景及就业前景
- 2024年美容师考试理论回顾试题及答案
- Unit5Whatwereyoudoingwhentherainstormcame?SectionB1a-1d课件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 2025年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9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老旧城市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工程设计方案
- 中医经典临证思维与实践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浙江中医药大学
- 动火和受限空间作业监护人考试题有答案
- 《高频电子技术》5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
- 老年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解读(2025年)解读课件
- 制药废水处理工艺
- 2025年晋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2016-2024)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