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违”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反三违”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反三违”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反三违”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反三违”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选士制度■

选士制度就是人才选拔制度。国家根据一定标准和要求,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公开地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以补充政府官员队伍的制度。2■

选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选官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选士制度产生于西周,并呈现出选士与举

官为一途;育士与选士相衔接的特性。■中

国古代选士制度的分类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沿革3举荐制度科举制度证辟制度荫袭制度其他入仕制度制度荐举私人荐举官府荐举

荐选贡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中国古代入仕制度分类4中国选士制度的沿革■

官师合一——西周■

养士制度——春秋战国■察举制——汉代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科举制

隋唐科举制废止

清末5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察访人才并举荐给朝廷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创始于西汉,发展于东汉,在魏晋南北朝以至隋开皇年间都曾有所延续,是我国历史上和科举并立,并与之衔接的一种选士制度。6才之生N名细丨求骨起。美辛中召为定盛汉选第一节

两汉察举制度Baird古科又代7第一节

两汉察举制度一

、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

立■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因日食而诏令“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因黄龙而诏“诸侯王、公卿、郡

,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8第一节

两汉察举制度一

、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

立■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这是我国选举制度史上岁举科目的开始,

“孝廉”从此成为汉代察举制中的典型科目。此后

,随着察举人数的确定、取士范围的扩大和察举科目的增加,察举制便在汉武帝时代逐步制度化、规范化。9第一节

两汉察举制度一

、两汉察举制的建立与实施(

)

立■

真正的考试从汉代才逐渐兴起。汉光武帝时,岁察“廉吏”、

"茂才”,有似考试期间的雏形;章帝时,恢复“四科辟士"

之法,有似考试分科的雏形;和帝时,按人口比例为察举的

标准,

有似考试名额的雏形;顺帝时,遵从左雄的建议,初

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在四十岁以上,诸生试家法,文吏课

笺奏”,更有似于考试年龄和笔试科目的雏形。也就是说以

贤能为标准来甄选政府官员和尽量避免政治上亲私作用的各种方法,其中很多创始于汉代。10(

)

目■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常科与特科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此外还有茂才、廉吏、

尤异等科目。特科因是皇帝临时决定,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11(

)

科■

孝廉是两汉察举中最重要的常行科目,但是在长期的实行过程中并不考试,而是由郡国以“孝悌”、

"廉正"的标准察访推荐。由于孝廉科重德行考察,而德行在实际操作中又难以掌握,所以朝廷颁有严格的进贤规定“不举贤,

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即有

德行者不能不举,又不容谬举,滥举则要依法治罪,这都是为了确保孝廉察举的真实和可靠。12(

)

科■

但是举荐孝廉发展到东汉顺帝时,终因其无客观标准,考核难以严密,实施既久便弊端丛生,营私舞弊,弄虚作假,

大行其道。为了革除准这些流弊,汉顺帝阳嘉元年(132

年),尚书令左雄上书奏请改革,主张举荐孝廉要限定年龄,并进行严格考试。13(

)

科■

孝廉当以孝行廉举为基本条件,故汉代举孝廉,第一类为

孝子廉吏。第二类是以其他各种德行举为孝廉者。第三类

是以学术造诣举为孝廉者,其中又以儒家经学之士为主。■

关于所举孝廉的任用,大多数都是授以郎官之职。任郎官实际上是步入官场正途的重要阶梯。14(

)

才■

茂才,创始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至东汉因避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而改为茂才,并确定为岁举。在

两汉比较侧重于才能,讲求文才秀美,所举之人要求是奇才异能之士,茂才特立之人。察举程序与孝廉科极为相似,在考核能力方面又与贤良方正雷同。“

对策”是汉代诏举贤良方正和茂才的主要考试方法,由皇帝亲自主持,就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重大理

论与实践问题发出“策问”,由应举者进行“对策”。15(

)

正■

贤良方正,严格说是两个概念,有时会单独提及,但多数时候是合在一起的,尤其是东汉几无例外。贤良是有才干、

人品良好方正是人品端方正直,意思大致类似。贤良方正

是总的科目名,根据实际需要,后面再附以具体名目,大

多数情况下是附加“能直言极谏”,这是对态度方面的要

求,也可加“可亲民”、

“有道术”、

“明政术”、

“达古今”、等能力方面的要求。16■

另:补充途径

课试■

课试,即博士弟子考试授官。这既是汉制选士的一条重要

途径,也是自成体系的汉代学校考试形式。融人才选拔、培养于一体,进而从根本上保证了汉代儒家大一统国家观

念的最终形成和封建体制的更加稳固。太学课试的方法为“射策”。17二

、两汉察举制的特点■

总的来看,汉代察举在选士制度中尚属初级阶段,除荐举制

本身的简单化和随意性外,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察举仅为任官之一途,而且所占比重甚低2.

选士与任官不分3

.选才多科,标准不一。18三

、察举制的弊端■

但是察举的主要特点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中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而要引起主要官员

的注意,

“声望”是很重要的,于是,士人便沽名

钓誉,弄虚作假,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因而,士风日下,察举不实。(

)

以名取人,致使沽名钓誉风盛行“盖当时荐举、征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

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19(二)世家权门把持选举,选非其人,察举

结党营私的工具由于荐举的权利多出自于地方,使得地方官吏网罗党羽,培植私人势力。“世家,谓世世有禄秩之家也。”即知识分子官僚与宗族关系结合,他们合知识官位族性为一体,他们门生故吏遍天下,庄园

遍布州县,形成一种可以与中央集权抗衡的豪族势力。“

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20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度(

)

期魏国初建7年间,3位最高统治者先后发布了3次关于察举的诏令。魏国的察举制与两汉大致相同,州举秀才,郡举孝廉,均为岁举。贤良只举行过两次。各地贡举人数按一定的人口

比例限制,被贡举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但是因为急于求才,魏国察举有比较灵活的措施,如士人可在侨居地得以推荐,并且取消了年龄限制。21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度(

)

期西晋时期,察举制还持续了一阵兴盛的势头。当时常规的岁举与频繁的特局交替,很有一番广招人才的气势。但是与曹

魏统治集团不同,西晋皇室司马氏乃出身门阀士族。当时维

护门阀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已经很有条制也颇有影响了,为什么司马氏不倚重九品中正制广揽人才,而要借助察举制以解用人之意?

采用察举制有利于为寒门庶族打通晋升之途,这显然不符合门阀士族企图垄断选择特权的利益。22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度(

)

期察举制的发展至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南朝皇权地位的加强是导致察举制复兴的主要原因,而北朝的皇权

基本是处于政治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南朝察举制的复兴,主要得力于刘宋王朝的努力,宋武帝早在东晋时期便上表要求恢复察举策试制度。宋代建国伊始,

宋武帝便首开亲自策试秀孝的先河。以后宋代各帝对察举秀

孝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皇帝亲自策试秀才成为较经常的现象。23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度(

)

期■

宋代的察举程序与魏晋基本相同,南齐也继承了宋代的做法,但在实行过程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

了察举制的开展。首先,察举陷入了唯门第是举的泥沼,其

次,南齐承袭了宋代察举的限年之制,而且这一限年之制又带有严重的等级差异。24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度(

)

期察举制在北朝也得到了贯彻实施。在察举秀才、孝廉以充实官僚机构吏员上,在加强察举的考试环节上,北朝与南朝有

着趋同性,但其对策试擢第的标准较之南朝严格。北魏的察举虽然受九品中正制的影响,逐渐趋向注重门第,但并没有忽视和放弃对被举人员的考核。北魏孝文帝在强调

选举以实的诏令中,重申了选举的两个标准,一是“门尽州

郡之高”,二是“才极乡闾之选”,

门第与才能并重,是北魏察举的基本原则。25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制度(

)

期■

为了加强对察举质量的把关,北魏十分注重考试,并由中书省负责此项工作,皇帝也经常亲临主持。当时衡量人才的标准,秀才侧重于文学才能,而孝廉侧重于经学知识,以文取士的趋势在北魏已经定型。26一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九品中正制是指各州、郡的中正官按9等来品评本地人士,并以其品状上报朝廷,作为吏部授官的重要依据的一种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的实施过程:1.

设置中正官2.

品第人物■

3.品级的升降与按品授官第三节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度27■

展■

名实不符成为东汉年间察举制的弊端所在,也称为引发东汉

末年社会动乱的因素之一。鉴于此,

“综核名实”、

“实立而命名从之"的呼声在汉魏之际十分强烈。■

综核名实最直接的关注点,首先落在了对人才才能的衡量和把握上。选士的求实务本,就是要破除东汉察举制所偏执的不讲功能的德才分离倾向,就是要破除东汉以来日渐昌炽的沽名钓誉的察举风气。九品中正制当是在这样一种气候下产生的。为了使求实务本的选举原则落到实处,加强地方察举的权威性,由是有了在地方官府中设置中正官以专司考察人物之制的草创。28■

二、九品中正制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于“军中仓卒”的九品中正制经过多年的发展,至曹魏建国“乃立九品官人之法”,说明九品中正制进入常规化制度化阶段。由魏至晋,九品中正制的完善成熟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中正制度,二是品评制度。品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的操作系

统,它由品评方案、标准、程序及监督机制等要素构成。■

中正品评人物以九品定等,这是古代选举以量化形式优劣人物高下的一个重大举措。29■

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相比至少有3点明显的进步。■

一是考察地方人士的大权由地方太守移至专司考察之职的中

正官手中,选士工作步入独立化和专门化轨道。二

是品评人物由分科推荐改为分等定品,考察标准呈现出量化趋势。三是品评人物的导向由民间舆论转入官方定夺,朝廷对选士工作的控制力度进一步加强。三

、九品中正制的进步之处30四、

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的影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晋书

·刘毅传》“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左思《咏史》31晋刘毅列举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为“三难”、“八损”所谓“三难”:“人物难知”;“爱憎难防”;“情伪难明”。所谓“八损”:其一,大士族通过中正官,操纵选士,控制仕途,造成“操人主之威,夺天朝之势”,严重削弱了君主的集权统治。其二,由中正官一人主持选举,难免弊端百生。其三,中正官不公正,往往在选人上首尾倒错。32其四,国家给予中正官以选人重任,却没有必要的监督和防弊措施。其五,中正官所做的品评,不是偏听偏信,就是爱憎夺其平。其六,九品中正制下,尽职尽责的官吏位于低品,无功无绩的反位居高品。其七,中正官品评人才,以品、状两方面取人,“以品取人,或非才能之所长;以状取人,则为本品之所限”,中正官以亲疏远近为品评依据。其八,中正对士人的品评,不陈清其善恶,以致“进者无功以表劝,退者无恶以成惩。惩劝不明,则风俗汗浊,天下人焉得不解德行而锐人事?"33第五节

科举制度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考试而得名。一

、科举制度的建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

),设十科举人:孝悌有闻、德行敦厚、

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

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和膂力骁壮。34十科举人中,文才秀美科就是进士科。进士科的

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35二、

科举制度的发展(

)考生的来源和考试的程序1.考生的来源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

来源:

一是生徒,二是乡贡。生

徒即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生,他们修业期满,可以应举参加考试。乡贡即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的士人,向本县、州投请应试,经地方预试合格解送中央。362.考试的程序乡试(县、州试)、省试(尚书省礼部试)、吏部复试。(1)乡试■

自学或在民间私塾学成的士人首先参加县试,合格的

人员再参加州试。州试通常在秋天举行,称“秋试”,

又称“发解试”(秋闱),第一名称“解元”。“天荒解”与“破天荒”37(2)省试乡贡与生徒于每年的春天集中于京师长安尚书省的礼部应试,谓之“省试”或“春试”(春闱)。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考试改由礼部负责,此后历朝相沿不变,故“省试”又称“礼部试”或“礼

闱”。

礼部下设贡院,考试、阅卷、放榜等均在

贡院举行。38考场号房长安贡院39(3)吏部复试(释褐试

)吏部选拔官吏的标准有“身、言、书、

判”四个方面。吏部复试完毕,各科及第者就隶属吏部,

候派官职。40(二)考试的科目和考试的方法1.考试的科目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唐代

科举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

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

童子等科。

实际上,经常举行的是前六科。41秀才科:所谓秀才,指文才杰出,对策高第之人。唐以此科最高,考选较严,宁缺毋滥,每年所取不过一、二人,很难考取。■

明法、明字、明算科: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多,主要是在这些专科学校学习的生员。明经科:

所谓明经,指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考试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义注疏,

一般都能通过,故有“三

十老明经”的说法。42■

进士科:

注重诗赋。从高宗后逐渐被人重视,“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唐代进士科

大约每百人中只能有一两人及第,

因此,进士科的

竞争相当激烈,考取也很难,故有

“五十少进士”

的说法。帝

系高

祖太

宗高

宗武

后中

宗睿

宗玄

宗肃

宗代宗德

宗顺宗宪宗穆

宗年均人数3914222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