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峡地区早期陶窑的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具有规划意义。远古时期,人类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摸索出了制陶技术,从三峡地区考古发现材料可知,在湖北长阳桅杆坪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地层堆积中出土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陶器(1)。有了陶器,就意味着该地先民们至少在距今1万年左右就开始了对窑业技术的探索,至于当时人们是采用何种陶窑和窑具将陶器烧制而成的,这里我们暂时还不能作出肯定的答复,但据民族学、考古学发现资料,远古时期的人类可能最先采用的方法是露天堆烧,随后逐渐发展成筑窑烧造。据考古发掘材料,在河南舞阳贾湖发现的一座陶窑Y8,是一座升焰窑,窑体南北向,平面略呈椭圆形,南北长2.1米,东西宽1.8米,中间为下凹的椭圆形火膛,火门在东南,有直向火道将窑床一分为二,窑床各宽0.4-0.5米,是将椭圆形坑的中间下挖而形成火膛的,显然是较为原始的形态。此窑属该遗址第二期,距今约8600-8200年,相当于裴李岗文化早期,是黄河流域所见最早的陶窑(2)。此陶窑的发现,说明中原地区早在距今8000年前就开始修建窑炉烧造陶器了,而在我国南方地区,有关新石器时代陶窑的资料在过去几乎不见报道,近十余年来,随着三峡地区考古工作的深入,大量的考古资料陆续公布出来,其中在好几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陶窑的遗迹。为我们研究三峡地区陶窑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陶器和陶窑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的重大进步,是文明时代的曙光,对我们探索三峡地区古代文明的产生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期至东周时期的陶窑已近30座,这个数字虽不炫目,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以三峡地区先秦时期的陶窑为对象,对自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晚期不同阶段的陶窑在形制特征方面展开研究,从中探索窑业演变的过程及诱发演变的原因,寻求这一地区窑业技术的交流情况和发展源流,从而填补过去几乎无人对该地区先秦时期陶窑进行系统研究的历史空白。一、陶窑形制结构经对已发表的陶窑考古发掘报告和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可对三峡地区先秦时期各类陶窑的分布及数量进行如下归纳与分析:目前,在三峡地区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陶窑共有28座,其中在丰都玉溪、玉溪坪、忠县中坝遗址发现的陶窑有9座,属新石器时代(3);在万州涪溪口、云阳大地坪、秭归大沙坝等遗址中发现的陶窑有3座,属夏商时期(4);在忠县哨棚嘴、忠县中坝、巫山双堰塘、秭归何家大沟等遗址中发现的陶窑有6座,属西周时期(5);在云阳李家坝、巫山蓝家寨、巫山下湾、巴东楠木园、秭归官庄坪、奉节新浦等遗址中发现的陶窑有10座,属东周时期(6)(图一。关于陶窑年代的统计,如果其具体年代不详,那么本文均选择年代偏晚的数据。如忠县中坝遗址1998年第二次发掘时清理出的一座龙窑,发掘人员将其定为商周时期,本文则将其归入西周时期)。虽然从陶窑的总数来看,数量还不是很多,但从陶窑的内容、所处时间及发展序列来看,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西周、东周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窑都有,完整且连续。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大溪文化遗址和哨棚嘴文化遗址等远古时期的遗址地层中都出土有大量的陶器,而且,在不少遗址中还发现有多处红烧土遗迹。对这类红烧土遗迹,过去一般都认为与房屋建筑、炉灶、贮藏坑有关,这里我们认为,其中有的红烧土遗迹可能还与烧造陶器有关,也许是当时的先民们露天堆烧陶器残留下来的遗迹。经对以上陶窑形制结构的比较和分析,按火焰在窑炉内的流动方向,可将其分为升焰窑、平焰龙窑和半倒焰窑三大类。在先秦时期,这批陶窑中又以升焰窑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出现的时代也最早。在丰都玉溪、玉溪坪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存中清理出的陶窑皆为升焰窑。下面,我们分别对以上三类陶窑进行分析。二、升理解窑窑升焰窑处在陶窑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属于初级陶窑,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商代至西周时期分布更广,发展也更成熟,东周时期开始走向衰落。据考古发现资料,这类陶窑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河南舞阳贾湖、偃师二里头、陕县庙底沟和三里桥、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山西垣曲宁家坡、陶寺等遗址都有较多升焰窑的发现(7),这说明当年升焰窑的中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目前,三峡地区最早的升焰窑发现于丰都玉溪坪遗址的玉溪上层文化地层中,其年代与三峡东部地区大溪文化晚期的年代相当。此外,先秦时期的升焰窑在秭归大沙坝、巫山双堰塘、奉节新浦、巫山蓝家寨、秭归官庄坪、巴东楠木园等遗址中也有发现。升焰窑窑体一般由窑室(烧成室)、火膛(燃烧室)两部分组成,有的还设有火道和窑箅。升焰窑起初系就地挖穴为窑,后来慢慢变为半地穴式窑,其平面一般呈圆形、椭圆形和长方形,窑体规模较小,窑室长宽一般在1-2米之间,一次只能烧成少量陶器,后来火膛面积逐渐增大,以提高窑温。这种窑没有烟囱,火焰从窑底自然向上升至窑顶流出,由于难以控制空气量,所以烧成环境为氧化氛围,烧成温度低于1000℃,产品多呈红、橙、褐等暖色调。如果投柴过多或将窑顶封闭,则产生大量游离碳烟,使产品熏烟而成灰陶、黑陶。随着升焰窑的成熟和结构的改进,偶尔也能烧成高温还原氛围,釉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烧成的(8)。与此相对应,三峡地区先秦时期出土陶器的陶色主要有红、橙黄、褐、黑、灰色(9)。目前在三峡地区发现的先秦时期升焰窑共有16座,根据燃烧室与烧成室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四型:A型露天窑即所谓的“烧成坑”,是露天堆烧的一种形式,火膛与窑室无界限区分,二者处于同一空间内。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的遗址中,几乎未见陶窑,但却出土有大量的陶器。这些陶器很可能是在露天或简易的土坑内烧成的。在民族学资料中,我们时常会见到一些少数民族堆烧陶器的例子,如佤族露天堆烧陶器、云南傣族的一次性泥质薄壳窑等(10)(图二),是此类陶窑的活标本。另外,在广东普宁县虎头浦口窑群发掘的15座陶窑,其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大部分为方形土坑,坑壁残高0.37米,长宽约1-1.5米,容积很小,有几座甚至可判断为露天烧成坑!。露天窑保留下来的遗迹很少,且难以判断,多数被当成灰坑或红烧土堆积了。据笔者观察,在万州涪溪口遗址夏代地层中发现的竖穴土坑H1很可能就是露天窑。它上部稍残,平面呈直角长方形,直壁、平底。长1.86米、宽0.46米、残高0.4-0.8米。壁、底平整结实,均经火烧烤,烧结层厚0.01米@(图三)。B型横穴式升焰窑此类窑火膛与窑室并列设置,随着火膛逐渐加深,窑室相对升高,位于火膛上方一侧,火膛和窑室之间产生段差。燃料从投料口投入后,火焰从火膛横向进入窑室与陶坯接触,然后从窑室上面的开口排出窑外。巴东楠木园遗址中清理出土的一座东周时期的陶窑(未编号)属此类。窑室平面呈马蹄形,长0.9米,宽0.8米,深0.36米,前部靠火膛一侧的底部,有反逆倾向,说明当时的陶工已意识到窑室前部靠近火膛处的陶坯因一侧受火过猛易向火膛方向倾倒,故对窑炉结构进行了改善。此窑火膛呈不规则圆形,斜直壁,平底,口径1.1米,底径0.95米,深0.4-0.75米,显见火膛的面积有所增大,这有利于快速提升窑温#(图四)。奉节新浦东周时期遗址之Y1亦属此类陶窑,该窑由窑壁、窑床台面、火膛三部分组成。窑体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1.34米,南北宽0.86米。窑室南部为下凹的火膛,连接火膛的是一条直向火道,陶坯放置在火膛和火道周围的窑床台面上。火口位于火膛南侧,宽0.36米$(图五)。C型竖穴式升焰窑此类窑火膛与窑室竖向叠压设置,火膛直接位于窑室之下,两室之间设有窑箅或火台以放置陶坯。火焰自火膛经火道直接上升至窑室,将陶坯加热后自窑顶排出。秭归大沙坝遗址商代晚期的Y1即属此类窑。整座窑坐落在江岸斜坡上,由火膛、火道、窑室三部分组成,火膛在下部,窑室在上部,中间由火道相连,全长1.8米。窑底坡度为30°,窑室底与火道底基本在一个斜面上。火膛残长0.45米,宽0.44米。火道呈扁圆洞形,长约0.4米,口径为0.2-0.4米。窑室为椭圆形,顶部已被破坏,长1米,宽0.77米,残高0.3米%(图六)。巫山蓝家寨遗址东周时期的Y1,亦属此类窑,也由火膛、火道、窑室三部分组成,火膛位于窑室的正下方,从平面看,窑室与火膛完全重合。残窑分窑室、火道两部分,窑顶结构不明,设有数股垂直火道与窑室相通,火道皆未及火膛底。火道宽0.2-0.3米,长0.5-0.7米^(图七)。D型复式升焰窑此类窑窑室位于火膛一段的上方,从平面看,窑室的一部分与火膛的一部分有所重叠,形成一种介于B型和C型窑之间的结构。火焰从火膛经横向火道延烧至窑床下方后转而向上升至窑床,将陶坯加热后自窑顶排出窑外。丰都玉溪坪遗址出土的两座窑即属此类升焰窑,两窑均属玉溪上层文化阶段,相当于大溪文化晚期,其内涵属于重庆典型的新石器中晚期土著文化。两窑相距约5米,编号分别为Y2、Y3,顺江平行分布于江边坡地边缘,利用地势高差经修整而成窑炉。两窑的结构相似,有长方形的火膛,斜升的火道,圆形的窑室以及窑箅。在窑室内设置高出火膛的窑床,窑床上挖出数条长方形火眼构成窑箅,窑床下的空间成了火膛的延伸部分,形成了介于B型窑和C型窑之间的一种形制,火膛中的火焰通过火道再由长条形火眼进入窑室。两窑中Y2规模较小,保存情况较差;Y3规模略大,保存状况较好。Y3火膛长1.4米、宽0.7米,窑床直径1.5米,上有5条箅孔,从窑壁没有特意加工且没有烧结的现象判断,该窑使用周期很短&(图八)。另外,在玉溪坪遗址南边隔玉溪河相望的玉溪遗址中发现有同时期的陶窑4座,窑内出土少量陶器*。由于尚未发表具体的发掘报告,这四座陶窑的形制结构尚不明,但推测当与玉溪坪遗址出土的两座陶窑结构相似。这种复式升焰窑是三峡地区具有本地特色的一种陶窑类型,是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土著文化——玉溪上层文化的代表之一。一般认为,C型窑比B型窑先进,B型窑的出现时间可能早于C型窑(。有学者认为,D型窑属于横穴式升焰窑向竖穴式升焰窑过渡的一种类型)。从目前三峡地区所发现的先秦时期的窑址来看,B型窑的出现年代确似乎早于C型窑,但其后C型窑和B型窑在同一时期均有发现且并列发展。从火焰的运行及窑炉所达到的温度来分析,C型窑的窑室位于火膛正上方,火膛全部设置于窑室底部,这样,火焰自然向上的抽力增大,有利于火力向上抽拔,使燃料充分燃烧,从而使窑炉快速升温。但是,抽力过大也会导致热能流失太快,不利于窑温的提高和保持。从陶坯受火的均匀程度来分析,C型窑有多股火道分散火力使陶坯受热均匀,此一点似乎优于B型窑。但是,筑造C型窑费时费工,窑箅容易损坏,虽然可以通过在其下安置窑柱支持窑箅或加厚窑箅的办法来防止塌陷,但同时也会导致空间和热量的浪费。B型和C型窑的火焰自火膛经过火道和窑室后直接从窑顶排出,游走而过,火焰在窑内停留的时间短,不利于温度的提高。就目前的资料来看,我们还没法确认B型窑和C型窑出现的时间先后问题,还须等待更多的考古发掘资料来认定。考察D型窑的结构可以发现,由于其火膛部分的延伸,使火焰在窑炉内的停留时间增长,窑床抬高至火膛上方有利于火力的增强,多条长条形火眼的设置使陶坯受热均匀,这些都显示出D型窑的优越性。但D型窑出现后,似乎并未影响到其它地区,B型和C型窑在各地仍有大量发现,体现了三峡地区先秦时期各地窑业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而D型窑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即已出现,那么,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三峡地区就已经跨过了无窑烧造阶段而进入到有窑(升焰窑)烧造的时期。显然,三峡地区与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流域一样,同是升焰窑的发源地之一。继升焰窑出现后,三峡地区又出现了龙窑和半倒焰窑。那么,半倒焰窑又是从哪种类型的窑发展而来的呢?或者,三峡地区的半倒焰窑技术并非源自本地,而是由半倒焰窑技术发达的黄河流域输送而来的?另外,三峡地区的龙窑技术又源自何处?是本地土著的发明创造还是与龙窑技术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流的结果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考古发现的三峡地区先秦时期的龙窑和半倒焰窑的资料做下述分析,希望能借此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三、关于三峡地区的龙窑龙窑属于“平焰窑”,一般建筑在山地斜面上。窑身狭长,火焰流动方向与窑身平行_。龙窑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长江流域物质文化的特征之一,大约出现在商代晚期或略早,其后一直是南方窑业系统的主流。此种窑为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湖南等省窑炉的主要形制,延用时间长,如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窑址、福建浦城猫耳山窑群、江西鹰潭角山遗址,都发现有商周时期的龙窑+(除这三处龙窑窑址外,据考古发掘报告,商代龙窑在江西省清江县吴城遗址、湖北盘龙城的王家嘴遗址中也有发现。但近期已有学者提出证据否认这两处遗址发现的窑炉为龙窑,本文为谨慎起见,未使用这两处窑址的资料。具体见王屹峰:《中国南方原始瓷窑业研究》,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至东周,浙江原始青瓷产区太湖—杭州湾一带,更有成片分布的龙窑1。目前,在三峡地区发现的先秦时期的龙窑共有4座,其中最早的龙窑发现于忠县中坝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地层中,其遗存的文化内涵属于重庆新石器时代土著文化——哨棚嘴文化。1999年的第三次发掘共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窑三座,形制结构相似。以Y15为例,窑长约10.6米,宽约1.7米,其建筑方式是在地面下挖一深0.4米的基槽,平整夯实形成窑面,无火膛、火道、窑室、烟道等明显划分,平面也没有明显的坡度,不同于多数龙窑自下而上依坡垒筑的方法(图九)。忠县中坝遗址1998年第二次发掘时,在Ⅰ区西周早期地层下发现了打破新石器时代地层的龙窑。由于只发现了一座,无法对比,发掘人员保守地将该龙窑的年代定在商周时期2。另外,秭归何家大沟遗址Y1,系就地挖建,属商代末期西周初期。窑体破坏严重,残长1.2米,残宽0.4-0.5米,残高0.2米。窑床呈较规则斜坡状,坡度20°,窑床底部平坦,窑左壁弧拱,右壁、烟道、火膛大部分已毁3。报告推测,该窑炉为龙窑的残存,但由于残毁严重,无法辨别陶窑的形制结构,本文未将其作为龙窑计入统计。资料表明,忠县中坝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三座龙窑尚处在龙窑技术发展的早期探索阶段,坡度不明显,烧成时间长,说明当时还没有认识到火焰抽力的形成原理及作用,是一种原始龙窑,与汉代及其后的典型龙窑有很大区别。由此可见,三峡地区也是龙窑技术的发源地之一,且三峡地区的龙窑技术源自当地的新石器时代土著文化——哨棚嘴文化。三峡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窑比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商周龙窑的时间要早数百年,此一发现揭示了我国南方龙窑系统起源的多元性。在三峡地区的巫山大昌、宜昌中堡岛、宜昌白庙等夏商时期的遗址中出土有一种“印纹硬陶”,专家分析,这种陶器的来源应是由长江中下游地区传入的4,而前述之江西鹰潭角山、浙江上虞百官镇等遗址的龙窑中,都出土有这种印纹硬陶。由此,我们也可以猜测,在产品进行交流的同时,两地的龙窑技术或许也有所交流。四、半倒色窑归官庄坪遗址升焰窑发展到后期,工匠们将窑顶封闭,排烟孔(吸火孔)也从窑顶移至窑后,窑室后墙砌筑竖烟道或烟囱,在窑壁底部挖出若干个排烟孔与竖烟道或烟囱相通,火膛设在窑室的前下方,这就是半倒焰窑。烟囱由窑顶移到窑后,使火焰由升焰变为半倒焰,这是利用热气向上的原理,使火膛中的火焰先窜到窑顶,再利用烟囱的抽力把火焰吸下去,以增加坯体热交换的机会,使窑内各部位的温度更加均匀,同时也延长了火焰在窑内的停留时间,大大提高了烧成温度和产品的质量,这是窑炉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和转折点。半倒焰窑的结构一般由窑室、火膛、排烟设施、火门、窑门五部分组成,部分陶窑火门兼为窑门,承担装窑、出窑任务,有的陶窑还设有窑前工作室和火道。该类窑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是黄河流域物质文化的特征之一,出现于商代晚期或更早5,其后一直是北方窑业系统的主流,延续时间长达3000年之久。在河北邢台东先贤、山西天马—曲村、河南郑州中医院家属院等遗址,都发现有先秦时期的半倒焰窑6。因此,考察半倒焰窑在三峡地区的发展过程,也可以了解到三峡地区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的交流情况。此外,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江西鹰潭角山遗址亦发现有四座商代的半倒焰窑7,可惜该遗址的具体发掘报告尚未公布,还不清楚这四座窑的形制结构,无法进行比较。另外,考古人员于1977年在湖北省江陵县毛家山遗址亦发现有一座东周时期完全建筑在地面上的半倒焰窑8。目前,三峡地区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半倒焰窑共7座,均属东周时期。其中在巫山蓝家寨遗址、巫山下湾遗址、云阳李家坝遗址、秭归官庄坪遗址的东周地层中,均发现有半倒焰窑。以下以秭归官庄坪遗址东周时期的两座窑址为例予以说明9。秭归官庄坪遗址Y2,平面呈椭圆形,长1.35米,宽0.92米,深0.1米,体积较小,窑体由窑室、火膛、火道、火门、烟囱、出灰口组成。火膛平面呈半圆形,平底,比窑床低0.08-0.1米。窑室平面呈半圆形,直壁,平底。烟囱平面呈半圆形,直径0.2米,底部向窑床倾斜。窑壁为直接在生土上挖坑而成,厚0.02-0.05米(图十)。秭归官庄坪遗址Y1,由残存火道、火膛、火门和出灰口组成。窑体残长4.9米,宽1-1.65米,残高0.2-0.4米。火膛宽0.85米,长0.25-0.4米,低于窑床0.24-0.4米。窑床上挖有两条平行火道,相距0.4米,残长1.5-2米,宽1米,残深0.18米。两条火道内各设有两个放置陶胚的圆窝,大小相同,直径为0.26米。窑室后部残缺,烟囱设置情况不明,但根据其形制结构推测,应该在窑室后壁设有排烟设施,与该遗址Y2一样,Y1也属半倒焰窑,灰口为H73,与火门相连,其两端各有两道斜坡状台阶。窑体南面有一灰坑H70,坑壁、坑底有加工痕迹,坑南部有较大平整的台面,上放置石块,坑壁北部有台阶通往Y1,可能是陶器制作场地(图十一)。在云阳李家坝遗址,发现东周时期的窑址三座,现以Y2为例说明。窑体残长3.5米,窑室长2.46米,宽1.52米。火门顶部已残,宽0.56米,深0.4米。火膛呈椭圆形,低于窑床1.18米。窑床呈椭圆形,设在窑室的中部及火膛的中后部,略向火膛方向倾斜,底部平整,残长1.2米,宽0.82米。窑床两旁挖有两条火道,约深0.34米,宽0.32米。烟道设在窑室后面,已残毁不存0(图十二)。巫山蓝家寨遗址Y2,属东周时期。平面呈椭圆形,残长3.25米,宽1.8米。窑的中部与火膛相连处已遭破坏,火道、火门结构不明。火膛底部略呈圜底形,低于窑床0.7米。窑床较平整,窑室后壁设有一个烟囱-(图十三)。巫山下湾遗址发现窑址一座,编号WXY1,属东周时期。由窑门、火膛、窑室、烟道等组成,窑顶部及火膛均残缺。窑门至烟道长3.2米。窑室平面近方形,窑床平整,宽1.6-2.1米,由窑后壁向火膛倾斜,坡度8°。窑室后壁中部设有一烟道,平面呈长方形,长0.4米,宽0.3米。该遗址的东周遗存中出土有窑箅子5件,均为夹砂灰陶,圆孔,孔的大小不一,有的饰刻划纹=(图十四)。三峡地区先秦时期的半倒焰窑目前集中发现的属东周时期,基本上都只设有一个烟囱和一个吸火孔,烟囱有圆形、半圆形和方形,火膛面积逐渐扩大以增加火力。有的设火道,有的未见火道。窑室面积较先前有了扩大,长宽一般在3米左右,窑的装烧量和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分析这批窑的结构,则其还处在半倒焰窑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首先,这些窑一般还只设一个烟囱和吸火孔,吸火量不足,窑内热气流不能及时得到循环,容易出现受火不均造成陶坯火候不足的现象,或部分位置因受火过猛导致烧流变形出现次品。受窑室后壁中部一个吸火孔的抽引,火力皆集中于窑的中路而不能顾及窑室后部的两侧,所以单孔窑的宽度就受到限制。其次,窑的形状各异,还没有基本定型,各地窑业技术独立发展,交流很少。此外,窑床大多往火膛方向倾斜,基本无明显反逆倾向,靠近火膛附近的陶坯因为一侧受火过猛容易发生向火膛方向倾倒的现象。综上所述,半倒焰窑在三峡地区出现的时间应当就在东周或略早。从上文升焰窑的情况看,D型升焰窑的使用周期很短,与半倒焰窑在技术上并没有关联性,C型升焰窑也与半倒焰窑关系不大,B型升焰窑的技术与半倒焰窑的关系最为密切,但是从窑炉的具体结构来看,三峡地区发现的东周时期的半倒焰窑似乎并不是从本地的B型升焰窑发展而来的。我们推测,三峡地区半倒焰窑的技术,可能是受到中原商周文化的影响而直接或间接来自黄河流域的,这一点还可以从上文提到的巴东楠木园遗址的一座东周陶窑得到佐证。该陶窑为B型升焰窑,但除了没有在窑尾设烟道外,窑体各部分的设计明显先进,结构筑造与半倒焰窑相似,甚至窑室底部还出现反逆现象,这一点即使在黄河流域半倒焰窑出现以后也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由窑工们摸索出来的。对此,我们似乎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偶然,也许巴东楠木园东周时期的窑工们一开始就接受并改进了半倒焰窑的技术。从已发现的窑址分布来看,半倒焰窑基本上集中发现于三峡东部地区,在三峡西部地区尚未有东周时期半倒焰窑的发现。另外,本章节中提到在湖北省江陵县毛家山遗址发现有一座东周时期的半倒焰窑,而江陵县地处中原及长江下游与西南地区交通的中间地带,此半倒焰窑的发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半倒焰窑的传播路线。五、关于三峡地区窑业技术发展的关系综上所述,根据火焰在窑内的运行方向,三峡地区发现的先秦时期的陶窑可以分为升焰窑、平焰龙窑、半倒焰窑三大类,其中升焰窑数量最多。按照火膛与窑室的位置,又可以将其分为四型,即A型露天窑、B型横穴式升焰窑、C型竖穴式升焰窑、D型复式升焰窑。A型窑出现后,B、C、D型窑在三峡各地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发展也不同步,体现了三峡地区先秦时期各地窑业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平焰龙窑是三峡远古人民自己摸索出来的一种原始龙窑,其构造无火膛、窑室、烟道等的划分,坡度也不明显,与汉代以后的典型龙窑形制差别较大,其技术源自当地新石器时代的土著文化——哨棚嘴文化。半倒焰窑主要由窑室、火膛、烟道三大部分组成,基本上集中发现于三峡东部地区,最西的发现点在云阳一带,三峡西部腹地目前尚未发现有东周时期的半倒焰窑,推测其技术应当源自中原地区。以上对三峡地区先秦时期陶窑的形制及技术发展演变过程的简单探讨,因现有材料之不足及本人研究水平的限制,得出的结论难免带有局限性,且文中提出的许多问题,也都不是本文所能解决的,故本文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现有遗址资料显示:三峡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还处在无窑烧造阶段,经历了烧成坑或类似现在云南少数民族的一次性泥质薄壳陶窑阶段,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才出现升焰窑。然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平焰龙窑。之后升焰窑继续发展,直到东周时期受到外来技术的影响,出现了半倒焰窑。半倒焰窑由于窑型小,建造方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中学高三上物理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湖南省株洲市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中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湖北省重点高中2025届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宁夏青铜峡市吴忠中学分校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北京西城8中2025届物理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上物理期中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内蒙古包头六中2025届物理高二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车辆组织课程设计答案
- 2025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一物理第一学期期中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鲁科版四年级上册英语每单元重点
- 小学英语学习分组背诵表格
- 大学生计算与信息化素养-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2023年03月南宁市公开考试招聘县(市区)开发区中小学教师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文明之痕:流行病与公共卫生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四川大学
- 四川阿坝茂县考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30人2355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设计构成基础课件 1-点线面
- 2022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全国乙卷 )讲评教学专用课件
- 咯血的介入治疗
- 球磨机安装专项施工方案
- 阀门压力等级对照表优质资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