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研究_第1页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研究_第2页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研究_第3页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研究_第4页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研究

2013年3月14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决定》。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部门的职责,建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部门办公室的职责、国家食品安全部门办公室的职责、国家食品安全部门的职责以及国家质量监督管理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国家工商业的相关食品安全监控和管理。其次,进一步明确新成立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评估和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并继续对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值得关注的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依然保持了卫计委和农业部主管的格局,使得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在稳步推进基础上,正在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支撑。然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和风险评估工作依然处于基础阶段,人力资源依然匮乏,县域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技术支撑薄弱,食品安全新的潜在的风险不断出现,使我国面临的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的难度增加,加之风险交流尚处于刚起步状态,提高国家风险管理能力和预警水平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难题。因此,本文在着重梳理国家层面的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建设的沿革基础上,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籍此提出对策建议。1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第二章第十一条、第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和风险评估制度,由卫计委(原卫生部,以下类同)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负责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第十七条规定卫计委会对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予以公布。基于此,国家层面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信息的发布主要由卫计委负责。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下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总则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负责对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害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并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通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国务院依据《食品安全法》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要求,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的风险监测评估等相关信息,在第六十三条中规定,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由县农业行政部门进行。在《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国家卫计委先后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并实施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等系列管理制度,对风险评估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范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职责、预警管理机制、自身能力建设等相关问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工作的法制建设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已初步构建。表1是2006年以来我国颁布实施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2风险评价和灾害评估系统建设的总结2.1建立制度和机制依据《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卫计委、农业部加大了国家食品和农产品的风险监测评估体制与机制建设。2.1.1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队伍依据食品和初级农产品的风险评估工作需要,国家先后成立了“国家农产品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2007年5月17日,农业部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成立了第一届“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会涵盖了农业、卫生、商务、工商、质检、环保和食品药品等部门,汇集了农学、兽医学、毒理学、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建立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最高学术和咨询机构。2008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章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做出明确规定。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科学研究、技术咨询、决策参谋等工作需要,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库”作用。2011年9月30日农业部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首批聘任66位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专家队伍。2012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举行了换届工作,聘请了76名专家委员。2009年12月8日,卫计委成立了第一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明确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为: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参与制订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的监测评估计划,拟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规则,解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交流。首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由42名委员组成。2010—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在组织开展优先和应急风险评估、风险监测与风险交流,以及加强能力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发挥了专家的学术和咨询作用。2.1.2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2011年10月13日,卫计委成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作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国家级技术机构,采用理事会决策监督管理模式,负责承担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交流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技术支持工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业技术机构,在增强我国食品安全研究和科学监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护公众健康,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筹建省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分中心工作也在积极开展之中,2012年广西、甘肃已建成省级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目前,上海也正筹建独立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云南、陕西等地正在积极筹建之中。2.1.3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2011年,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农业部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规划,拟构建由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构、风险评估实验室和主产区风险评估实验站共同组成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2011年底,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65家“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包括36家专业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和29家区域性风险评估实验室,2012年初步完成了对65家国家级农产品风险评估实验室的认证工作。2.2分析和及时外行活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通过系统和持续地收集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数据及相关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和及时通报的活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有两个核心部分,一是技术数据基础,即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和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以下简称“两网”),从2000年开始至2011年底,大体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建设和发展阶段。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是按《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制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年度计划,实施按项目开展风险监测工作。2.2.1国家风险监测网络建设过程2.2.1.食品污染物监测工作稳步推进2000年伊始,原卫生部开始启动“两网”建设试点工作,首次选择了北京、广东等9个省、直辖市参加,参照全球环境监测规划/食品污染监测与评估计划(GEMS/FOOD),选择监测项目和品种,建立两网的监测点,针对消费量大的食品以及常见的化学污染物和食品致病菌进行常规监测。2000—2001年间,原卫生部将食品污染物监测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至12个省、直辖市,12个省级卫生技术机构纳入监测网,开展了食品中重金属、农药残留、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致病菌的监测工作,基本摸清了试点地区部分食品的污染状况。在试点工作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2002年食品污染物监测点扩大到北京、广东、河南、湖北、吉林、江苏、山东、陕西、浙江、重庆、广西、上海、云南、内蒙等15个省市。2003年8月14日《食品安全行动计划》颁布,以5a时间的建设,监测数据由每年5万增加到每年15万,初步实现对我国食品中主要污染物和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污染状况趋势分析,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与信息系统、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控制系统,至2006年3月,我国“两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初步查清消费量较大食品中重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发病状况及原因。2007年7月的公开信息表明,我国已基本掌握消费量较大食品中常见污染物和重要致病菌的含量水平及动态变化趋势。截至2009年初,全国已有22个省(直辖市)参加了食源性疾病监测网,食品污染物监测网扩大到17个省(直辖市),覆盖全国约80%以上的人口。2.2.1.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情况。在食为加快推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2009年2月19日,原卫生部在武汉召开的“两网”工作会议上提出,经过2a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2010年底我国首次实现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了食源性疾病及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监测工作,主动开展对高风险食品原料、配料和食品添加剂的动态监测,扩大检测范围逐步覆盖到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312个县级医疗技术机构开展了疑似食源性疾病异常病例和异常健康事件的主动监测试点工作,初步形成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2011年国家继续启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试点项目,建设了食品中非法添加物、真菌毒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有害元素、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二噁英等8个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参比实验室,进一步保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质量。在全国共设置化学污染物和食品中非法添加物以及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县级监测点1196个,覆盖了31个省、244个市和716个县,承担监测任务的技术机构发展至405个,同比增幅17.73%;监测的样品扩大至15.55万份,同比增幅25.81%。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建设,主动监测疑似食源性疾病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点发展至465家医疗技术机构,同比增幅49.04%,从中央到地方的2854个疾控机构实施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报告工作,初步形成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体系。2012年基层监测点的覆盖进一步扩大,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的基层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市级监测点覆盖率达到90%,县级覆盖率达到47%,分别较2011年上升了17个点和22个点,监测点数量较2011年增加了约17.06%,获得监测数据97万余个,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数量较2011年增加了约22.58%。我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进展概况如图1所示。初步形成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体系具有3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监测网络的技术支撑覆盖全国,并形成国家、省、市并延伸到县的四级层次架构;二是监测点布局体现了全程控制理念,检测范围逐步覆盖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三是在常规监测基础上加强了主动监测,充分利用医疗机构主动监测食源性疾病,以及主动开展对高风险食品的动态监测。2.2.2年度监测项目和项目从2010年开始,国家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年度计划,截至2013年6月,已实施了3a。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主要包含了五部分内容:年度监测目的、主要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报告和质量控制。监测的项目和数据为风险评估预警和食品安全标准制(修)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包括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放射性物质、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以及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和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报告。2.3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的建设和监测计划的实施结果,不仅有利于准确了解我国的食品安全基本状况,也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性建设工作。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最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原国家卫生部先后组织开展了食品中污染物和部分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树脂及成型品浸出物等的危险性评估。加入WTO后,我国进一步加强了食品中微生物、化学污染物、食品添加剂、食品强化剂等专题评估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应急和常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项目。基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先后完成食品中苏丹红、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酱油中的氯丙醇、面粉中溴酸钾、婴幼儿配方粉中碘和三聚氰胺、PVC保鲜膜中的加工助剂、红豆杉、二噁英污染等风险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成立后,加强了针对国内外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的风险评估。2010年在开展膳食中铝、镉的评估基础上,2011年将双酚A对人体的健康影响评估列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优先项目,并开展了对膳食中二噁英、反式脂肪酸等5项风险评估工作,2012年新增邻苯二甲酸酯、鸡肉空弯菌等5项优先评估项目。一系列风险评估工作的深入展开和评估结果,为政府部门制定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对保障消费者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7月15日,国家已经公布《丙烯酰胺危险性评估报告》、《苏丹红危险性评估报告》和《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报告,完成膳食中铝的暴露评估和膳食中镉的暴露评估(依据2012上海“中国国际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会议”资料整理)。2.4建立风险预警体系近年来国家卫生系统先后发布蓖麻籽、霉变甘蔗、河豚鱼、生食水产品、毒蘑菇等十余项食品安全预警信息。2010年7月21日专门就食品中毒等发布预警公告。这是《食品安全法》颁布以来原卫生部发布的首个食品安全预警公告。2011年9月6日再次发出关于防控食物中毒的预警公告,就防止集体食堂发生食物中毒、严防亚硝酸盐和防止微生物污染引发食物中毒、严防误食农药污染食品及有毒植物等进行提示性警示。2012年7月针对浙江等地发生多起食用织纹螺引起中毒事件发出预警通告。2011年3月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为回应舆论关切,针对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污染展开了专项监测,并及时公布监测情况。针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问题,国家建立了“黑名单”制度。自2008年以来,先后公布了6批共64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22种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黑名单”,其中,2011年6月发布的第6批“黑名单”,公布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17种添加物,使公众及时准确了解到违法添加物质的风险状况。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及时发布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有利于及时引导消费与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食品行业和企业的自律,有助于国际社会理解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政策。随着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的建设,科学开展预警分析,依据监测与评估发布预警信息正在逐步成为常态。2.5风压机制的创新活动随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的基础性支撑的形成,2012年国家风险交流活动开始启动,在加强政策法规建设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面对消费者和媒体的沟通交流活动。2.5.1进行专门培训,提高政府危机管理和媒体策略能力为规范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舆情处置和新闻宣传工作,2012年国家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并开展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新闻发言人的专门培训,以提高国家机关在食品安全的舆情应对、新闻传播特点和规律、回应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以及政府危机管理与媒体策略等方面的能力。截至2013年7月15日,已举办了3期的人员培训。同时,初步形成约20期的“食品安全舆情周报”,收录舆情信息228条,在分析舆情的基础上,为开展风险交流活动以回应和解读提供了参考依据,在客观正确的引导舆情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2.5.2多期主题对外开放活动2012年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活动在继续保持新闻发布会、12315投诉举报电话、12320全国公共卫生公益热线和微博等方式的同时,主动积极回应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举办了多期的主题开放日活动,形成了新的风险交流通道。2.5.2.及时发布国家风险评估专家和媒体公关活动的实施进展,及时弥补媒体与媒体的信任危机2012年针对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风险交流专家利用国家风险交流平台和新闻传媒传播平台,主动积极与公众互动,实现了初步的风险响应机制。2012年2月,针对不锈钢炊具中锰析出并导致帕金森氏疾病等公众特别关注的问题,国家风险评估工作在立刻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同时,及时将初步的风险评估结果与30余家媒体记者展开风险交流;3月针对媒体关于婴幼儿羊奶粉“暗添加”现象的有关报道,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主动回应,给予专业性的分析解读,及时化解了公众对婴幼儿食品的安全信任危机。2013年1月国家卫计委发布GB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风险评估专家积极参与媒体通气会、接受记者采访、做客新浪微访谈等一系列活动,解读标准,回应提问;7月又对“奶粉检出反式脂肪酸”问题再次做客新浪微访谈,进行互动交流。国家风险交流的主动响应效果正在不断积累和发挥正向引导作用。2.5.2.公众交流和展示方式现代公众对食品的认知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创办了主题开放日活动。主题开放日以邀请公众报名参与方式,先后就食品安全标准,风险评估知识、食品营养与健康等进行了公众交流和宣传活动,并采用宣传册、展板、实验室参观。专家讲课、现场互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和交流。截至2013年7月15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开放日活动约有近500人参加,90%以上反映收获很大。3提高了预警的能力随着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对化学污染物、有害因素和致病菌导致的食品污染和人体健康影响的监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常规预警能力得到快速提高,例如对“三聚氰胺”、“地沟油”所采取的专项行动,有效的控制了事态的发展。但整体而言,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不断完善的进程中,目前存在三方面的突出问题。3.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难度分析自2010年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覆盖了全国100%省以来,截至2013年初依然有10%的市和53%的县没有监测点,不仅存在基层范围覆盖的建设问题,而且已经覆盖的地区依然存在监测能力提高的问题。尤其是基层风险监测机构,依然缺乏监测计划的项目所需要的实验仪器与设备,或者难以达到监测项目的检测精度,专业技术人员明显不足。即使是省级的风险监测机构,也有实验室仪器配备不达标和承担监测技术的操作人员水平不合格问题。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受农药兽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且风险难以尽快减弱,产业化演进过程的博弈和食品工业化管理程度的差异性,导致食品安全新的潜在风险不断出现,这些都将进一步加剧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呈现出从城市向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蔓延态势,农村成为近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易发高风险区域。2011—2012年通过山西省蒲县、山东省郓城县、五莲县、肥城、江西省鄱阳县的农户入户调查获知,371农户有效问卷的统计表明,近年在农村发生食物中毒、假冒伪劣、过期食品和假酒等多种食品安全问题,尤以假冒品牌、过期食品、以次充好发生率高,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因此,针对这些区域和场所的风险监测存在较大难度。农户近3a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如图2所示(指标可多选,户数有重复计算)。同时,国家初级农产品的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尚处于规划阶段,尽管已经认证了65个国家级实验室,但是农产品的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从机构到体系的建设刚刚开始,农产品的风险监测评估与食品安全的监测评估之间,如何配合,诸多课题有待求解。3.2保障食品安全风险相关群众权益的必要性国家的风险评估和警示信息对于保护消费者健康非常重要,然而现今的县域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普遍不高,风险防范能力较低。被调查农户近1年有231户购买过不安全食品,占比62.26%。在农户对《食品安全法》相关政策法规的认知选项中,调查结果有268户表示不知道2009年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占比72.24%;有175户占比47.17%的农户虽然知道消费者协会,但是并不清楚协会与个人的哪些权益相关,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一组织来合法进行权益保障。另外,中国是WHO规定报告H5N1禽流感事件的15国之一,自2005年以来每年都发生H5N1禽流感疫情,确诊病例位于15国的第4位,然而调查发现,不知道疫苗可以预防H5N1禽流感疫情的仍然占到了32.84%。2012年爆发的H7N9疫情,更是导致家禽业经济损失超400亿。农民作为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对风险的认知状况堪忧,而农村居民对政策了解相对较少,自我保护能力弱,在食品安全信息的传播影响中迫切需要正确的风险交流知识,当前针对县域农村居民的风险教育基本还处于零状态。实际上,相对于13亿人口大国,目前消费者主动参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实属个例,风险交流在城市校园、社区和乡镇农村如何开展,依然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之一。另外,政府进行食品安全风险危害评判等决策工作时,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流有时缺少科学的预见性,限于被动回应状况。例如,对于新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中某些指标调整后的安全性分析,因为缺乏有效的风险交流和及时沟通,也导致相关利益方的不同释义,形成了目前的非官方媒体的影响日益增大,政府的舆情导向作用逐步减弱的格局。这一情况发展的结果完全可能导致严重的政府和企业信用危机。同时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政府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也需进一步增强可操作性,目前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虽有制度但机制不健全,总体状况并不理想。3.3基础研究层面食品安全预警的理念是预防为主,是对可识别风险的提前预防,是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实施有效控制,以防止风险的转移、蔓延和发展,而应急处置针对突发事件,因此最突出的特点是应对快速有效。由于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尚不完善,风险评估尚且主要在基础研究层面,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规律、特点的把握还不够,对新的风险的警示能力也有限,风险预警的整体技术支撑依然薄弱。例如,目前对“地沟油”的风险依然很难实现警情预报,而对“非法添加”的风险也很难准确预防。与此同时,虽然近年来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已经有很大提高,但是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针对不同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事故的警兆复杂,警情往往具有隐蔽性,警源不清晰难判断,因此,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虽有时滞,但时滞的控制非常重要。“三聚氰胺”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显然时滞太长,给受害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了国家形象。“金浩茶油苯并芘超标”事件的召回响应滞后,致使消费者不满和社会舆论关注。4提高国家风险监测评估和报警能力的建议国家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是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重要制度建设之一,可以从四方面加强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4.1进行人才培养、引进和培训,构建专业人才使用机制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人是第一要素,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由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实施只有2a多时间,现有人员基本属于疾控系统,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涉及更宽泛的研究领域,需要积极引进相关专业背景的所需人才,在人员总量和结构上加快优化组合。因此,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选聘机制,设置合理的风险监测机构准入条件和岗位标准,构建和组成一支适合国家需要、具有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能力、专业领域宽泛、爱岗敬业的人才梯队。由于风险监测和预警工作业务性强,需要整个系统统一制定业务能力训练计划,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使人员的知识水平和队伍的业务能力与国际科技发展水平同步,甚至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为此,在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科技信息交流和共享背景下,开展国际交流项目,拓宽和强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累和探索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特征和食源性疾病特性,及时关注、交流和研究发达国家的风险监测项目变化及技术水平,拓展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队伍的视野,加强队伍与公众的风险交流水平,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4.2建立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由地方政府负总责,而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往往原因复杂,风险特征难以准确界定监管属域,因此,需要更有效的协调性的管理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和数据的共享,以利于节约资源、减少耗散和提高效力。发挥国家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的平台作用,协调省级实验室,以及协同食品与农产品的风险监测、评估、技术仲裁、预警等工作,以提高对常规风险的排查和新的潜在风险的跟踪检测、评估和防控能力。另外,现有的相关监管行政机构和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