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补语在对外汉语中的表意特点_第1页
可能补语在对外汉语中的表意特点_第2页
可能补语在对外汉语中的表意特点_第3页
可能补语在对外汉语中的表意特点_第4页
可能补语在对外汉语中的表意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能补语在对外汉语中的表意特点

疫情补语难度行为检测汉语中的补充教育在学术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泰国学生在泰国的补充汉语学习的研究主要包括胡发轩的文章《泰国学生汉语补习习惯》和陈晨的《泰国学生汉语补习习惯》。其中,胡发轩的文章可能会涉及补充汉语的学习。他的文章来自泰国学生的作文和实践。这种混合语言很难区分中间语言和中间语言的特点。此处是把作文和调查问卷分开来讨论的,通过作文语料来考察可能补语在泰国学生补语习得中的难度情况,通过问卷考察泰国学生习得可能补语的难点。如果把练习和作文放在一起来考察,不利于研究可能补语在自然语料中出现的频次,因此结论和胡发宣的观点不太一致。此文作文语料来源于:高级来自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获高等证书的泰国学生的作文151篇,约7万字;中级来自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分数在45~55分的泰国学生作文41篇,云南师范大学中级水平的泰国学生作文25篇,共计66篇,约3万字;初级来自云南师范大学初级水平的泰国学生作文100篇,约3万字。调查问卷来自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之间,对泰国佛统皇家大学汉语专业二、三年级,泰国艺术大学汉语专业二年级以及2009年对云南师范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中级班的泰国留学生进行调查所得到的有效问卷47份,2008年对泰国清迈大学中文系、清迈皇家大学中文系、南邦公立育华学校和清迈崇华新生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所得到的问卷102份。1补语正确率的提高国家汉办编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提到的补语有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程度补语、动量补语、时量补语、可能补语6类,其中程度补语包括我们本体研究通常分出来的程度补语和情态补语。本文基本上按照这个分类来统计的,只是把动量补语和时量补语合在一起作为数量补语统计,并加上对介词短语作补语的统计。通过对泰国学生作文语料的统计,得出以下数据(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初级阶段可能补语的出现次数是最少的,正确率也仅略高于数量补语和介词短语作补语;在中级阶段它出现的次数仍旧很少,正确率略高于程度补语;到了高级阶段,它的出现次数高于程度补语、介词短语作补语和数量补语,而正确率略高于趋向补语和数量补语。通观初级、中级、高级3个阶段,可能补语的出现频率和正确率基本上低于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因此,可以看作补语的难度体现在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两个语法点上。为了便于考察可能补语在补语学习中的难易程度,把各类补语在3个阶段的正确率制成图1。从图1可以看到,可能补语的正确率在初级、中级、高级3个阶段基本上都可以排在第3位。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对初、中、高3个阶段各种类型补语的正确率进行综合比较,可以看到泰国学生习得汉语补语的大致顺序应该是: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介词短语补语>数量补语>程度补语(注:符号“>”表示“先于”)这一点和胡发宣的研究结论不太一致,他得出的习得顺序是:可能补语>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程度补语、介词短语补语>情态补语>时量补语>比较数量补语>动量补语。按胡发宣的结论,可能补语的习得排在各种类型补语的前面。这种结论的差异应该是由于统计时包含内容的不同所形成的,此文只统计自然的作文语料,而胡发宣的论文是把作文语料和练习一起统计的。Ellis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调查上要避免两种风险:其中之一就是避免使用不同来源的混合语料,这种语料会使中介语的特征很难被辨别出来,之二为语言使用者自发的交际语料最能反映学习者的中介语能力。因此,作文语料应该比练习语料更能反映学生中介语的实际水平。我们把初、中、高3个阶段各种类型补语正确率的提高幅度进行了比较,列成图2。从图2可以看到,程度补语、数量补语到了高级阶段正确率不再提高,趋向补语提高的幅度也比较小。因此,从各类型补语自身正确率的提高幅度来看可能补语排在第2,排在第1位的是介词短语补语。这一提高幅度说明,在初级阶段学生不能较好地掌握可能补语,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使用汉语可能补语的规则对他们来说也不是特别难。2可能补语使用情况调查为了解泰国学生习得可能补语的具体情况,把作文语料中各个阶段的偏误类型及偏误比例进行了梳理,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到,回避是初级、中级、高级3个阶段都出现的偏误,而且偏误率也是各个阶段最高的,在初级阶段宾语和补语位置错序的偏误率也很高。因自然语料中出现的可能补语的用例不太多,为了能全面了解泰国学生习得可能补语的难点,针对可能补语的使用情况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重点对中级水平的母语为泰语者进行了调查。调查题目为判断题和填空题,判断题把正确和错误的用法同时呈现给学生,请学生判断正误;填空题则是给出句子和要填的词语,请学生完成句子,其调查结果见表3。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P1、P2、P3、P4都是偏误率在一半左右的偏误,相关语言点都是中级阶段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把表3和表2结合起来看,表3显示的偏误类型更多,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作文语料里显示的中介语水平更高,而是由于学生在作文时有意回避语言难点,比如“动词+不得/不了”在学生的作文语料里用得非常少,用的基本上是一些日常口语中常见的形式如“少不了”、“算不了”、“受不了”、“要不得”等。可能补语的疑问式的用例在统计的13万字的中介语语料中只出现了6例。因此,把P2和P4也列入泰国学生习得汉语可能补语的难点。3不同语内偏误的原因上述得出的9种偏误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语际偏误,另一类是语内偏误。表3列出的9种偏误中P1、P3、P4、P5属于语际偏误,P6至P9大致属于语内偏误。P2既属于语际偏误又属于语内偏误,语际偏误主要是由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而语内偏误则主要是由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及目的语知识不足等造成的。“迁移和过度泛化都是对已有知识的利用,反映的是同一种深层策略”,因此,无论是语际偏误还是语内偏误都和学生的认知因素有关。出现P1类回避偏误既有母语负迁移的因素,又是学生在交际策略上回避的结果。(1)“不能+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我吃完”和“酒太多了”P1:回避(用“不能+动词/形容词”误代可能补语)是作文语料中显示出的偏误率最高的偏误,在问卷调查中显示出的偏误率也很高,达到53.1%。“可能补语的误用和回避”的典型代表是认为:“这个音很难,我总是发不好”和“这个音很难,我总是不能发好”都对,甚至有的人认为:“酒太多了,我喝不了”是错的,而认为“酒太多了,我不能喝完”是对的。当表达由于主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实现某种结果和趋向时,汉语中要采用“动词+不+补语”形式,而不用或通常不能用“不能+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但是泰语中采用“动词+趋向补语+不+能”、“V+不+结果补语”的形式或“不+能+V+(宾语)+结果补语/趋向补语+能”的形式。例如,汉语说“进不去”,泰语则说“进去不得“或“不能进去得”,因此受泰语的影响,泰国学生常用“不+能+动词+(宾语)+补语”的形式误代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动词+不+补语”,这就表现出了对可能补语的回避。(2)调查问卷的做题分布前文我们已经讲过“动词+不得/不了”在学生的自然作文语料里出现的次数很少,“动词+不得/不了”的偏误是通过调查问卷得到的。对这一项目的考察包括3道题:判断正误1题:“墙太高了,没有梯子恐怕上不得”;填空题2题:“那家饭店太贵了,去__”;“下班的时候,骑自行车的人太多了,大意__”。这3道题,有很多学生不会做,在我们的149份调查问卷中,这3道题的总做题次数是105次,而偏误次数就有55次,在半数以上。对于上述的2道填空题,做的同学有半数以上都是用“不了”代替“不得”,这说明对于中级水平的泰国学生来说,“动词+不得/不了”的习得是一个难点。首先“动词+不了”是乙级语法项目,“动词+不得”是丙级语法项目,另外“动词+不得”和“动词+不了”在有些语境下可以互换,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次,“动词+不得”作为可能补语表示“情理上是否许可”的意思时,是不能和“动词+不了”互换的593,“动词+不得”的这个意思在泰语里也没有对应的表达形式。在泰语里“动词+不得/不了”的表达形式是一样的,因此泰国学生受母语的影响也不能区分“动词+不得”和“动词+不了”,从对比的角度看,这属于难度等级4级,自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造成P2的原因,既有学习者目的语知识的不足,又有母语的负迁移。(3)正误的对策和原因P3(宾语和补语的位置错序)在自然语料中初级阶段的偏误率很高,而在中、高级阶段没有发现相应的偏误,是否到了中、高级阶段学生就完全掌握了呢?为此我们设计了3道判断正误的题,即“屋里太暗了,照相不了”“我做饭不好”“我花这么多钱不了”,结果偏误率达到47%,这说明“宾语和补语的位置”在中级阶段仍是学习的难点。造成这种偏误的原因主要是母语的负迁移,因为泰语中无论宾语属于哪个条件,宾语的位置都是相同的,就是把宾语放在补语的前面。所以受泰语语法的影响,泰国学生认为把宾语放在可能补语前面的句子“屋里太暗了,照相不了”是对的。(4)问题4:多作业,能否从哪里来?可能补语的疑问式在13万字的作文语料里只出现了6次,如“请问你吃辣得了吗?”“为什么连那么简单的事情我就做不好?”等,用的都是一般疑问句的形式,没有见到可能补语的正反疑问句形式。为此在问卷中设计了4道题来考察这一语法项目,3道判断题即,“你们看得见看不见黑板上的字吗?”“你想得起来不起来他叫什么名字?”“你想得起来想不起来他叫什么名字?”,1道填空题即:“这么多作业,你写____吗?”,结果有很多同学没有做。这4道题在149份调查问卷中,真正做的只有196题次,正确的只有90题次,偏误率达54.1%,这个数据再次说明可能补语的疑问式是泰国学生习得汉语可能补语的一个难点。这是由于汉语的可能补语有两种疑问形式:一种是一般疑问句形式,另一种是正反疑问句形式,即“动词+得+可能补语+动词+不+可能补语”形式,而泰语的可能补语只有一种一般疑问句形式,从对比的角度来看,这属于母语一个语言点对应于目标语两个语言点,属于难度等级5级。从上表可以看到可能补语的疑问形式,泰语是一般疑问句的形式,而汉语有一般疑问句和正反问两种形式,依据标记理论正反问比一般疑问句复杂,应该是有标记的形式,母语是无标记的形式,目标语包括有标记和无标记两种形式,学生的中介语也应该是无标记形式。(5)从从还得一年的时间去谈“P5类偏误作文语料里只出现了1例,如下:①他们的愿望就是能看得到自己的男女儿在教室里只注意的是自己的学业成绩而不是顾着对方的爱情。为了进一步调查这一类偏误的情况,我们设计了10道判断题,举2道如下:②如果我把你要求的都讲完,讲得清楚,还得半年的时间。()③如果我把你要求的都讲完,讲清楚,还得半年的时间。()这10道题共得到答题数425次,出现了162次偏误,偏误率达到38.1%,这一数据表明P5类偏误具有普遍性,我们认为这类偏误既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又是由于目的语知识不足造成的。汉语里的A类可能补语(由“得/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构成)的肯定形式用得较少,当要表达“主、客观条件容许实现某种结果或趋向”这个意思时,一般多用“能(可以)+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形式,而泰语中则常用“能+动词+得+形容词或者动词(结果补语)”的形式,学生受泰语的影响则会出现P5类偏误。这类偏误在高级阶段并未出现,说明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这类偏误可以避免。(6)学生能+动词/形容词前文已经指出受泰语的影响,泰国学生常用“不+能+动词+(宾语)+补语”的形式误代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动词+不+补语”,但是由于不能区别可能补语的否定式和“不能+动词/形容词”的用法,学生又会用“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代替“不能+动词/形容词”,出现下面的偏误:④我游泳了一点儿就开始呼吸不出来。上面这个例子是出现在作文语料里的错误用例,作文语料里只出现了1例,为了了解学生这类偏误的具体情况,我们设计了两道判断题如下:⑤你要好好学习,做不出让父母失望的事来。()⑥你要好好学习,不能做出让父母失望的事来。()上面这2题在问卷调查时,共得到答题数96次,出现了26次偏误,偏误率达到27.1%,这一结果说明P7类应该引起重视。(7)里的“受吾”的“见更好”P6和P8在作文语料里出现的次数不多,举2例如下:⑦我以前住在乡村里日复一日,一天只顾玩乐,而因乡村里的人,是的人很少,我一直受不到好学的榜样。⑧结果虽然说不到有很大的进步,但总比以前好的多。例⑦里的“受不到”应该改为“见不到”。例⑧里的“说不到”应该改为“算不上”,这2个例子的偏误是由于学生不能区别汉语里动词的用法造成的。为了考察P6类偏误,我们设计了2道判断题,即“这山不太高,攀登得上去”“这山不太高,登得上去”,结果偏误率达33.3%,出现这一类偏误的原因是学生不能区分具体的动词,并且没有掌握能带这类可能补语的主要是动词,而且以口语中常用的单音节动词为多。为了考察P8类偏误,我们设计了2道判断题,即“我听懂了,但是我写不来”“我听懂了,但是我写不出来”,偏误率达14.9%。根据具体语境“写不出来”比“写不来”更合适,学生出现这类偏误是由于不了解“来”和“出来”作补语时意义的具体差别。(8)其他加强融合的“得”字作文语料中显示的与“得”有关的偏误主要有用“的”误代“得”和“得”字遗漏两种,举例如下:⑨请问辣的吃的了吗?⑩吃好吃不好呢?例⑨“吃的了”中“的”误代“得”。例⑩“吃好”的后面遗漏了“得”。“的”误代“得”是各国留学生普遍存在的偏误,要分清“的”、“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先讲清楚句子成分,再告诉学生”的”是定语的标记,“得”是补语的标记。例⑩中“得”字的遗漏则是由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汉语补语中该用“得”字句的时候,在泰语中却没有相应的项目。为了考察“得”字是否有误加的情况,我们设计了2道判断题,即“这篇课文很难,我看不懂”;“这篇课文很难,我看得不懂”,结果错误率达10.0%。出现这种偏误是由于学生由可能补语的肯定式要加“得”,错误类推得出可能补语的否定式也要加“得”。4“动词+得/不得”的表达方式或形式关于可能补语的教学,田化冰、陈东艳、火玥人等有过较为有益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和教学对策,但是这些研究有的过于宏观没有针对性;有的则过于详尽学生不太好记。正如吕文华所指出的那样:“教学的要旨是简明易懂,因此分类宜粗不宜细,分类越细则类别就越多,势必增加教学的负担。”从类型学上看,泰语的动词概念化结构和汉语一样,动词后也常常有补语。汉泰语里都有可能补语,不过在形式和意义上有同有异。通过对前面偏误的分析,可以看到学生主要是不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可能补语,根据输入处理理论,学习者对意义的处理先于对形式的处理,因此,应重点让学生了解可能补语的以下语义特征:(1)当表达由于主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实现某种结果和趋向或某种动作时,汉语要使用可能补语,在表达这个意义上,“动词+不+补语”或“动词+不得/了”是最恰当的甚至往往是唯一的表达方式。这个表达太长,学生不容易记住,我们最好简化为“愿而不能”。在了解这个基本语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的语法大纲要求,在不同阶段反复呈现可能补语出现的语境,给出正确的表达形式,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可能补语的回避甚至误用。(2)汉语里的可能补语的肯定形式用得较少,当要表达“主、客观条件容许实现某种结果或趋向以及某个动作”这个意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