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育学概论_第1页
对外汉语教育学概论_第2页
对外汉语教育学概论_第3页
对外汉语教育学概论_第4页
对外汉语教育学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绪论国际汉语推广与国际汉语教师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学科名称、学科定位与学科任务主要参考书目思考题一、国际汉语推广与国际汉语教师(一)世界汉语教学现状与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二)国际汉语教师能力考试(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三)本课程开设的目的(一)世界汉语教学现状与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1、世界汉语教学发展现状与特点(世界汉语热)当前的世界汉语教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1、世界汉语教学发展现状与特点(世界汉语热)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推动了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新热潮。特别是我国周边地区的一些国家,如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汉语教学最热的国家之一,到90年代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了110万。韩国在与中国建交后,学习汉语的人数猛增,在300多所大学中开设中文系或中文专业的已经达到了130所。新加坡于80年代大规模开展的“推广华语运动”取得很大成绩,在90年代有了新的发展。很多东南亚邻国,如越南、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由于种种原因低落的汉语学习开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可是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目前还谈不上所谓“汉语热”,学习汉语的人数虽然增长很快,但绝对数字根本无法与学习英、法、德、西等语言的人数相比。根据美国80年代末的一个统计,美国学外语的学生中,91%选择西、法、德为“普遍教授语言”,而汉语与日、韩、非洲语、北欧语等全部所占不到1%,1998年选修中文的大学生约2万2千人,不足美国大学生总数的千分之二。欧洲开展汉语教学的国家很多,而且有的国家有悠久的汉语教学的历史,可是除了法国和德国外,一般规模都很小。广大的非洲和拉美地区开始汉语教学的国家更少,尚属初创阶段。(2)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很大程度上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的学科。欧洲各国有着进行汉学,特别是对古代中国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长期历史,对中国的认识也是从汉学开始的。16到18世纪汉学兴起,18到19世纪才开始教授汉语,因此有着重汉学、轻汉语教学的倾向。(3)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但总的看来,学生学习汉语的起点仍比较低,多数地区不能培养汉语高级人才。很多大学生学习汉语都是从零开始的,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打好了比较坚实的基础的情况不同。大部分的学习者把汉语作为选修科目,周课时很少。2、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汉语教师短缺)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从初期的60-70人发展到今天的专职教师2500多人,兼职教师3000-4000人。(1)50年代到60年代,对外汉语教师大部分来自高等院校中文系毕业生,小部分是外语系的毕业生。60年代初期,基于本领域的教师既应该具有较高的中文水平,有应该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的认识,采取了选择一部分中文系毕业生学习外语的办法,培养出国储备师资。(2)1983年北京语言学院首先开设了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的对外汉语教学本科。1986年又开山招收挂靠在现代汉语专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生。(自1999年起,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已经划归“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专业)1997年北京语言大学建立第一个带有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博士专业。(3)由于种种原因,每年本学科培养的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毕竟是少数。组成教师队伍的大多数出身于中文系或外语系。所以需要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本专业所需的知识,并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1992年开始国家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工作和资格考试,这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加强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迄今已经有7000多人获得了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二)国际汉语教师能力考试1990年6月23日发布《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12号)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及《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研讨会会议时间:2007年8月会议地点:北京首体宾馆,中关村南大街56号会议组织:国家汉办师资处、考试处与会代表:30名回国公派教师、10名志愿者《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刘骏,美国ARIZONA州英语系主任,世界英语教师协会TESOL主席,主持研究开发《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什么是《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借鉴了美国、欧洲的相关标准以保证科学性。有规范地组织撰写以保证规范性。全面对汉语教师的能力要求进行描述以保证整体性。《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内容、要求与适用对象推出汉语教师能力的五个模块第一模块:语言能力与技巧第二模块:文化与交际第三模块: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第四模块:教学方法第五模块:教师专业素质《国际汉语能力标准》韩宝成,北京外语大学英语教学中心主任,主持研制开发《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一、《标准》的意义、性质及用途一是面向教师,一是面向学习者。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基础工作。指导、引领世界各国汉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国际性。汉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描述。衡量汉语学习者语言能力高低的标尺。汉语教学总体规范,制订教学大纲、编写汉语教材的主要依据。诊断汉语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参照标准。开发、设计汉语能力考试的依据。二、研制《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原则及思路以交际语言能力理论为指导,汉语语言的实践运用。这种关系好比驾驶车辆的能力与知晓车的结构、掌握交通规则之间的关系。与国际接轨,同时体现汉语自身特点。与国际接轨,主要体现在借鉴了欧洲标准和美国标准。汉语特点的体现:交际的两种方式:口语和书面,因为在汉语中的差异较大。交际的环节:表达与接受。交际的内容:任务与活动。《国际汉语能力标准》框架11、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可为两种交际模式:口头交际活动和书面交际活动。口头交际活动中又分理解活动和表达活动,书面交际能力也分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着眼于交际过程的划分。2、国际标准不同国家和地区语言能力标准美国的ILR(FSI)标准美国ACTFL标准加拿大CLB外语能力标准欧洲语言学习、教学及评测标准CEFR标准该标准已经翻译成26种语言,正在翻译的语言有10种。汉语是其中之一。《国际汉语能力标准》框架2标准的新颖之处欧洲标准为3等6级其中:A为basicuser,可分1、2两个级别B为independentuser,可分为1、2两个级别C为proficientuser,可分为1、2两个级别。两种新颖的提法:词汇的运用能力,而不是词汇量。语言护照,而不是语言考试。西方语言与汉语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A之下,我们增设了一个入门的“起始级”,这样一来就变成了汉语的4等7级了。汉语国际标准研制的原则与思路:围绕的核心是交际方式与过程。描述上采用了总体描述加分项描述的做法。在任务举例部分,从各个不同院校的汉语教师那里收集了7000条,80000字,所有的任务举例都是有出处的。整个标准描写的汉语能力,低到sayhello,高到native-likespeaker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of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简称MTCSOL)是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培养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和传播中华文化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首期招生1020人。招生对象为在职人员。

有关招生工作的详细信息,请参见教育部网站()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有关文件,并关注24所院校的招生简章。(三)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理论考试大纲》,不论是本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进修和资格考试,都需要掌握系统的语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本课程的任务是探索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语言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技巧和手段,目的在于介绍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教学理论体系,从理论上说明语言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课程的重点是阐述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帮助语言教师形成自己的语言教学法。二、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一)学习内容1、教材与参考书目使用教材: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主编,商务印数馆,2005年2、主要参考书目:1、《语言教学原理》,盛炎著,重庆出版社2、《对外汉语教学概论》,陈昌来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刘珣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4、《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刘颂浩著,教育科学出版社5、《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李泉著,教育科学出版社6、《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本体研究》,李宝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7、《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3、主要内容概括绪论部分介绍学科的现状,特别是与本课程相关的部分和目前的热点问题。并简要介绍学科的定位和学科框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下面各章的内容。介绍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基础的语言学、教育学、文化学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以及这些学科对本学科的影响,使大家能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这对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着重介绍西方有关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主要是第二语言习得、语言对比和偏误分析,这些为教学理论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教学理论,主要介绍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对外汉语教学论,包括教学设计与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与选用、课堂教学过程与课型设计,还有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的教学等我们也将简单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的评估与测试方面的内容。使大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学科有个整体而全面的认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进度表第一讲:绪论第二讲: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和教育学基础第三讲: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第四讲:第一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第五讲: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第六讲:语言对比分析第七讲:中介语理论与偏误分析第八讲: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法《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学进度表第九讲:对外汉语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大纲第十讲: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与选用第十一讲: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与课堂教(一)第十二讲: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与课堂教(二)第十三讲: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教学第十四讲:对外汉语教学的测试与评估第十五讲: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二)学习方法1、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我们提倡一种讨论、研究式的学习方法,课前阅读教师指定的章节和有关参考书,上课提出问题,教师作引导性的讲解。在课堂上,有问题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话提问,不同的观点可以争论。1、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在学生有兴趣、并充分准备了的前提下,也可以上台讲一些自己学习有关章节的心得和体会。在此基础上可做毕业论文,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写成论文。论文的写法是从问题出发,经过科学实验或调查统计获得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得出科学的结论。2、教学实践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除了听课以外,学生还应该参加一定的教学实践,或观察一组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和问题,编写一点教材或者教案。三、学科名称、学科定位与学科任务(一)几个需要掌握、区分的基本概念1、对外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育(1)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教育——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一)几个需要掌握、区分的基本概念2、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1)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2)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外一种语言。可见,这是按照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用得最多的术语。比如,在中国,汉族的孩子出生以后,他的第一语言就是汉语。入学以后这个孩子学习英语等别国语言或者藏语等其他民族语言,后学的就是他的第二语言。几个相关问题[问题一]有第三语言、第四语言吗?当然,还有很多人可能学习或使用第三、第四语言。由于学习这些语言的规则和第二语言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所以一般不再细分而统称为第二语言。[问题二]什么是双语或多语现象?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多种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也达到同样熟练运用的程度,这就称为双语或者多语现象。[问题三]第一语言是否为官方语言?官方语言是国家由法律规定的语言,而第一语言完全是从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先后来区分的,完全是没有关系的两回事。(一)几个需要掌握、区分的基本概念3、母语和外语(1)母语——指本国、本民族的语言。(2)外语——外国的语言。这是按照国界来区分的。一般情况下,母语是人们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出生后首先接触的语言有可能是居住国的语言而不是母语。4、目的语——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二)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名称与学科属性1、学科名称的讨论学科的名称是学科内容和学科本质特点的反映。本学科的正名问题在国内外都有过不少争论。1、学科名称的讨论(1)对外汉语教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海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在国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1982年提出至今,没有找到更能为大家所接受的。它的局限:只突出了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2)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原本是针对国内教外国人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字,明显带有从中国人的视角来叙述这一学科的色彩。“对外”二字无法为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所使用,因此它只适用于中国。[问题一]国外的同行怎么称呼这个学科?美国叫“中文教学”,日本叫“中国语教学”,东南亚国家叫“华文教学”等等。当我们与海外同行交流的时候,采用“国际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这样就避免了与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母语文教学相混淆的问题。(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从学术上能精确地指称这一学科内涵和性质的,应该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teachingchineseasasecondlanguage)(英文缩写为TCSL)。它既能指在中国进行的对外人的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也能指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而且还能包括与之大体相同的对我国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即能涵盖所有第一语言以外的所有汉语教学,同时也能体现它与上位学科——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关系。2、学科地位与学科属性(1)学科地位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在修改学科目录时,把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应用语言学”正式列入了二级学科目录,使该学科终于取得了独立的、合法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P8)(2)学科属性对外汉语教学从80年代,特别是从1992年以来,逐渐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已逐步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P9)(三)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框1、一个核心,两个基本一个核心: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教什么,如何学。P10、P112、对外汉语教学的体统示意图P13中的一表、一图思考题:1、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目前有哪些说法?各有何侧重?谈谈你的看法。2、解释并注意区别几对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对外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育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母语与外语外语与目的语第一语言与官方语言3、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在我国具有怎样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4、对外汉语教学教学体系和研究体系有什么区别和内在联系?5、邢福义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两属性、三要素”说、陆俭明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四个步骤”说、和赵金铭提出的“两个三角”和“四个层面”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第二讲: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和教育学基础[问题一]为什么讲语言学和教育学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有何关系?作为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受到多种学科的影响。其中,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文化学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依据。如果说语言学和文化学主要作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和目的,那么教育学和心理学则主要作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二]这些学科涉及的理论问题很多,在本讲中要讲些什么?本讲主要介绍语言学和教育学中影响第二语言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目的:一是说明这些学科是如何起到本学科的理论基础作用的;二是为了帮助大家清理必须具备的有关知识,为下面学习和研究对外汉语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打下基础。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二)语言学的发展与对外汉语教学(三)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一)语言的基本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1)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有机结合体。如“桌子”。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任意性与约定俗成性。(2)语言符号是个分层组装的系统,语言系统及其分支系统都是依照一定的结构规则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来运作的。(3)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给我们的启示: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意义,掌握音义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及其分支系统,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四个要素。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语言学习与教学应该从听、说开始,首先着眼于口头语言。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根据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语言是对言语的抽象和概括;言语是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如:人——张三、李四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才能学会语言。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培养交际能力。从言语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把握。系统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3、语言有生成性语言具有生成性,故可用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的表达意义的言语形式。每种语言的音位只有几十个,但语素有几千个,由语素构成的词有几万个,话句则更是无穷的。语言的生成性给我们的启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种语言的素材。在教学方法上,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语言规则。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是其最本质的社会功能。语言不是唯一的交际工具,但语言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交际工具。交际的方式有口头和书面两种最基本的形式。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也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为了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语言课就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不能仅仅教授或学习语言知识,而是要加强技能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形成能力。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可分为技术思维、形象思维和概念思维。而概念思维必须借助语言,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进行。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规律必然在语言中反映出来;语言的结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思维的方式和习惯。如:对称、由大而小。不同民族的思维能力一样,但思维的方式有异同。共同之处使不同民族的人可以相互理解;差异却会在交际中产生一定的障碍。中国人的敬酒和喝酒与感情距离的关系。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介绍汉民族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要课堂中要尽量用汉语教学,要求学习者用汉语来理解和表达,尽量不借助母语或媒介语。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体现该社团的文化世界上的语言有5000多种。语言大体上按民族划分。语言离不开民族或社团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成为文化的载体。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必须遵守该语言的社会文化习惯规约和社会习惯,否则无法达到交际目的。PORCASAULIDAD,亲人家人之间也用很多的谢谢,对不起(回答错误时)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语言只有人类才有,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人类语言的学习和运用,除了交际的实际需要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理基础:发达的大脑和完善的发音器官。只有人类才具有先天学习语言的能力。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语言是可以学会的。每个具有健全大脑和完善发音器官的人都可以掌握自己的母语,也可以学会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这些会影响到语言学习。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普遍性质,有共同规律。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和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意义。(二)语言学的发展与对外汉语教学1、历史比较语言学2、结构主义语言学3、转换生成语法4、功能主义语言学1、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于18世纪末,中心在德国。经过一个世纪的探索,弄清了世界上许多语言的同源关系,建立了世界语言的谱系分类,为语言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把语言当做知识来研究、比较,强调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出现了最古老的教学法——以语法知识为纲、以与母语的翻译对比为基本手段的语法翻译法。2、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初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为标志,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并引发了欧洲的结构主义思潮。中心在美国。突出贡献是对语言的结构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描写,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结构分析和结构描写的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影响到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把语言看成是一种工具和手段,通过刺激—反应来获得,着重描写不同语言系统及其结构形式。——注重口语并以进行结构操练和模仿为主的听说法、视听法。3、转换生成语法20世纪中期在美国出现,其标志是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一书的出版。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和“普遍语法”的假说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理论,把语言学的触角伸向了人类认知领域,探讨语言的心理过程。被称为“乔姆斯基革命”,开拓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是当代语言学中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能力,重视发挥学习者的智力,强调认知语法规则——认知法。4、功能主义语言学60-70年代功能主义语言学兴起,标志着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这是语言学领域又一次拓宽。代表人物为英国的韩礼德,中心在欧洲。着重探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分析语言如何使用和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等。★把语言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强调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交际法。(三)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问题]汉语算不算难学的语言?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1)语法方面汉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用变格,动词没有人称、性、数、时、态的变位。很多情况下,汉语只要把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行,无需添加任何附加成分,形式结构简明。语法规则比较简单。(2)语音方面汉语只有400多个基本音节,加上四声的区别也只有1300多个音节。而且汉语声、韵、调的音节组成,汉语声调的变化都有严格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的汉语词语由单音节或双音节组成(占总词数的85.6%),汉语语音的组成体现了经济的特点。(3)词汇方面汉语的词音节少,便于记忆。汉语词汇的结构方式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大多数本身就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词义与语素义有关,便于记忆(如手套、一月、电脑)。汉语的构词法非常灵活,与由词结合为词组的造句法基本一致,都是用偏正、并列、述宾、述补、主谓等结构类型,组合简单。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1)语法方面汉语“重形合而不重意合”,隐性语法关系丰富,表意灵活。作为一种目的语,汉语比起显性语法规则清楚的语言来说更加难以掌握。汉语的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词类有多功能性,因为与句法成分的关系错综复杂而不对应。双音节化的倾向影响到语法形式。结构松散的主谓结构和大量的述补结构,还有像“把”字句、无标记被动句等特殊的动词谓语句等,都是汉语语法的特点,也是学习者的难点(2)语音方面汉语语音最大的难点在于声调。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具有区分意义的重要作用。很多学习者的母语是非声调语言,首先建立声调的概念,正确发出并记住每个音节固定的声调,是一项颇为艰巨的任务。同时,由于汉语音节少的优点,带来了同音词过多、难以区分的困难。此外,汉语中的几组送气与不送气的辅音的区别也是难点。(3)词汇方面汉语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的固定四字成语,现代汉语中还保留了不少古代汉语的词语。这些特点体现了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多彩,可是也给学习者增加了词汇学习的负担。汉语的外来词中,单纯音译词(如咖啡、巧克力)不多见,音译兼义译的(如浪漫、可口可乐)也很少,绝大部分部分都经过了汉语构词法的改造,或者音译加类别名(汉堡包、芭蕾舞),或部分音译部分义译(英特网、迷你裙),或义译(电视、代沟),未能给学习者提供很多联系其母语来记忆词语的方便。(4)汉字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对世界上大多数使用拼音文字的人来说,汉字是一套完全陌生的书写符号,难认、难写、难记。从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来看,汉字确实是大多数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主要障碍。二、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学基础(一)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的目的(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一)教育的作用与教育的目的1、教育的作用对社会来说,在于传授前人所总结出来的知识、技能和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对个人来说,在于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健全人的个性,使人类自身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得以满足。教育、遗传和环境是人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三个因素。遗传素质——人发展的物质前提。弱智或发音器官的缺损,必然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环境因素——人发展的客观条件。离开了人类社会的环境无法正常发展语言能力;一定的语言环境可以地促进人对目的语的掌握。教育因素——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遗传因素所提供的物质前提,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并创造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改变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1、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2、教学过程的模式1、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直接同客观事物打交道,去亲身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而是通过书本和课堂接受前人总结的实践经验,形成基本知识,然后再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样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地获得大量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不是靠自己摸索,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使学生能走一条迅捷的道路有效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对外汉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不只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而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是学生自发的、主动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书本的影响下进行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分析研究学生的个体因素的作用是保证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2、教学过程的模式a传授式即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这是传统模式,也是迄今影响最大的一种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快速获得知识;但容易忽视学生作用。b活动式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c发现式既主张学生学习最新的、系统的、有严格逻辑结构的科学知识,同时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既吸取了传统派注重传授书本知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长处,有吸取了活动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的特点。有较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d发展式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智育的过程,而且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问题]究竟哪种教学模式最好?哪种最适合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上?应当提倡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园、小学低年级教育可适当采用活动式。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的中、小学教育及大学低年级应该强调以传授为主,有利于学习者吸取前人的经验,打好知识基础。大学高年级及研究生教育则更应当强调学习中的创造性的发挥,可采用发现式。不同的课程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模式。对外汉语教学与其他第二语言教学一样,与一般理论性、知识性学科的教学性质不同。强调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更多地体现工具性、技能性的特点。同时又必须掌握知识和规律,而且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将不断加强。任何一种单个模式特别是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模式,不适合。(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与课程论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材等形式体现,其核心内容是课程设置问题.课程论——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及其安排的规律的研究。是指导课程设置的理论。2、教学方法——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和效率。第二讲思考题:语言有那些基本特征?我们对语言特征的这些认识如何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在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上主要有哪些主要语言学流派?这些流派的主要观点对第二语言教学有着怎样的影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有哪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是什么?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你掌握了那些教育学的基础知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有哪些?在教育发展史上主要有哪些主要的有影响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哪些启示?对外汉语教学中常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为什么?对外汉语教学为什么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第三讲预习内容课本P66,第三章第二节和第三节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学的内容第三讲: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问题的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和外国学生之间经常产生一些误解,甚至冲突。例如:你吃了吗?你去哪儿?你给谁写信呀?哪儿来的信?天冷了,多穿点衣服。第三讲: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学基础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原则一、语言与文化(一)文化的定义与分类1、文化的定义有的说有100多种,有的说有500种,还有的说有上万种。没有定论。在古代汉语中,“文化”的基本含义是文治教化,跟“武威”相对。在英语中,CULTURE来源是拉丁语,原意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等意思。《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务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最广义的文化。西方人类学家的一般看法: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人们赖以生存、思维、感知和相互交往的背景,是把一个特定的人类社团“黏合”在一起的黏合剂。[问题]文化与文明如何区别?有交叉,也有区别。“文明”是在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在野蛮时代没有文明,文明跟野蛮是对立的,而“文化”自古以来就有的,神话就是个例子。还有古老的图腾等。2、文化的分类(1)按照内容分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部分。a物质文化:指人为创造的、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种种物质文明,如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建筑、服饰、烹饪等技术体系,是文化体系的物质基础。既有文化价值,也有实用价值,是表层文化。b行为文化:也称为习俗文化。是人们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标准,包括礼俗、民俗、风俗和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可看做制度文化的一部分。出于交际的需要而单独列为一类。c制度文化:由观念文化所决定的社会规范体系,指各种典章规范,如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官制、兵制以及教育、婚姻、家庭制度等。有专家认为,语言作为记录文化规范的符号系统,也属此类。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属于中层文化。d观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宗教情感、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以及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属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深层文化。2、文化的分类(2)大C文化和小C文化:前者指经济、政治、地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这种文化是可以通过书本学习到的。后者指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这种文化是内在的,不容易被人们察觉到,从书本上也学不到的。(二)文化的特征1、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2、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以民族的形式体现出来的。3、文化具有社会性,为一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创造、共同遵守并共同享有,体现该群体的共性。4、文化具有系统性,是一个由上述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从表层到深层组成的复杂的体系。5、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符号系统上的。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符号的记录才得以表达。6、文化是在发展变化的。(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3、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促进和制约。如,新词新语二、语言与跨文化交际(一)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三)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四)交际文化(一)跨文化交际的特点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这是上帝跟我开了个玩笑。”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如礼貌原则“您很忙,我告辞了,耽误了您的宝贵时间。”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汉语没有语法”交际过程中的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势。如,中国人听老外说汉语的感觉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可见,跨文化交际的根本特征是发现、认识和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冲突和适应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引起人们的心理反映都要经历从文化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大约分为四个阶段:1、蜜月阶段(观光期)2-3个月,对看到、听到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惊讶和有趣,处于兴奋、激动和满足状态。2、挫折阶段。4-5个月,语言上有隔阂,生活上不习惯。文化震荡症(culturalshock),(也叫文化休克)开始出现:感到孤独、悲伤、思乡,浑身不适,甚至生病。喜欢交本族人朋友,大谈外国人的短处。3、调整适应阶段。4-5个月之后,开始调整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寻找适应新环境的方法。语言水平有所提高,与当地人的交往增多。学生对外语的掌握跟“无家可归”感同时发生:学生已经离开了本族文化,但又没有被第二文化所同化。4、接近或完全恢复阶段。半年之后,接受了第二文化,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以一个新人的面貌出现,充满了自信心。(三)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尊重不同文化。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求同存异对外文化冲突。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文化依附——人们言行所代表和体现的文化。对不同文化应该采取什么态度?1、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都是适合本民族需要的,只有发展的阶段的不同,没优劣之分。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尽量采取一种正面的、客观的态度,尊重别的民族的文化。2、在概括别的民族的文化时,常有一种“文化固定模式”,即以自己文化社团的观点来观察不同文化社团的文化的特点,并认为该社团的每个成员都具有这种假想的文化特点。如:法国人说话总是杂乱无章的,听他们说话,真不知道会不会从他们说的一句话里活着出来。德语是世界上难学的语言。一个人学会英语只需要1天,法语要30天,德语要30年。应该改造德语。——马克.吐温这些问题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哪些启示?1、教师在教育学生之前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研究文化的目的在于扩充自己的经验和心胸,从文化的对比研究中加深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同时,对别的民族文化的观察,尽量客观,抱尊重的态度。2、一个人成为双语者不难,成为双文化者更难。一个好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既有本民族的文化修养,又有国际文化的修养和开放性思维。切忌做一个“只会说中国话的老师”。(四)交际文化8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界从第二语言教学培养交际能力的实际出发,按照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a知识文化——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如,中国人用筷子吃饭;长城b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或者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如,中国不能把筷子插在饭菜上让别人吃;“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c语言交际文化——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的特殊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本族人不容易察觉,只有通过对比不同民族的研究才能揭示出来。词:热血;语法:定于后置;语用:慢走三、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问题的提出:在语言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的教学?应该教哪些文化内容?文化一直在直接、间接地影响着语言的学习,是语言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语言教学为主,不能以文化为主或语言与文化并重。因此,在无限丰富的文化范围内确定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三个基本原则:确定文化教学内容应该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即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紧密相关且体现汉语汉语文化特点、为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所必需的、针对外国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文化。具体内容分类:(一)语言的文化因素语言的文化因素是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首先接触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主要指语言系统各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使用的社会规约。这部分内容常与语法、词汇、语用教学结合起来。(二)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与语言结构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一定造成交际中的误解,但却是掌握目的语和进行目的语交际所必须的,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中国的第一大江,中国的人口和民族,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等。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在初级阶段后期或者中级阶段语言综合课所选用的语言材料中,体现“文以载道“的精神,也可开设中国概况课程。(三)专门性文化知识在掌握最基本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比较系统的专门性文化知识。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为高年级开设的文化课程中。如,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学史、中国经济等。不属于语言教学,而是与之平行的文化课程。强调对外的特点,要适当照顾学生目的语水平,强调基础性和常识性。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一)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如,汉语重意合不重形合,这与中国人善于概括、综合,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疏于对局部的客观分析和逻辑推理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关。这种思维方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主客体统一论。强调人与自然客体的和谐融合,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直觉体验和领悟,而不是把客观世界看做是要与之斗争的对立面。又如,汉语中说明事物由小到大,从整体到部分,先原因后结果,反映了中国人注重直觉体验、善于把握整体的思维方式特点。汉语中独特的词语排列整齐、语义对称、节奏和谐的对偶句,体现了中国人喜欢对称、成双的心理。这方面的研究刚起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构文化的教学可以结合语法教学进行。(二)语义文化指语言中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这是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现形式,也是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语义文化常和词汇教学结合在一起。首先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语,如不加以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就难以理解。如,梅雨、科举、虚岁、红娘等,此外还有很多的汉语中特有的典故和熟语。更多的则是某一事物或概念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对应的词语,但是词义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因而在交际中很容易造成误解和障碍。如,叔叔,狗、龙。(三)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语用文化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教学的重点之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基本的语用文化举例:称呼。中国人在敬老的称呼中加“老”字,如“老先生”。或者在称呼中喜欢把别人的辈份抬高,如,婆婆,小弟弟。或为了表示亲近和尊重,有时对不熟悉的人采用亲属称谓,如,护士阿姨。作为“官本位”思想的残留,汉语中常用“姓+职务/职业”构成称谓,如,会计,科长,有时还故意省略“副”字。问候和道别。“你好”比较正式的问候。日常用得较多的是根据对方当时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明知故问或者无疑而问的问题。道别除了“再见”,有时还以“走好,慢走,路上小心”等表示关心的话。道谢和道歉。中国人用“谢谢”一词的频率大大低于西方人,关系越亲密,用得越少,家人之间一般不同。中国人道歉也不如西方人多,如打喷嚏、打饱嗝、咳嗽等,生理反映,中国人不道歉。敬语与谦辞。对别人表示尊重,对自己则尽量谦逊,这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交际规则。对长辈、不熟悉的同辈甚至晚辈,都用敬语,如:贵、浅见、拙作、寒舍等。褒奖与辞让。谦虚在中国文化中是美德,中国人不仅很少夸自己,对别人的赞扬也多辞让。如,哪里,哪里。这是我应该做的。宴请与送礼。中国人接到别人吃饭的宴请,说“不要麻烦了”,以表示礼貌和对对方的尊敬。“随便,客随主便”,主人说“便饭,没有什么菜”。送礼的时候,说“小意思”,回答说“破费了”,而且不能当面打开。隐私与禁忌。年龄、工资、婚姻、子女等在西方都是个人隐私。禁忌:主人卧室、床上、个人办公桌上的杂志和报纸的翻阅等。六、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要有针对性。如美国学生和日本学生的不同。要有代表性。如,“吃饭了吗?”所谓有代表性的文化就是中国人的主流文化、当代的活的文化和有一定的文化教养的中国人身上反映出来的文化。要有发展的观点。如。哪里哪里—谢谢。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七、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方法问题的提出:文化导入还是文化揭示?文化揭示——文化因素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知识是语言所负载的,那么文化教学的作用应该是把语言中已有的文化揭示出来,而不是从外边再导入什么。文化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注释直接阐述文化知识。学生可以自己阅读,省去课堂上讲解的时间。文化内容融会到课文中去。如,初级阶段可通过会话材料,揭示打招呼、问年龄等的语用规则以及称呼的文化内涵。中级阶段增加国情知识的介绍,高级阶段可结合较深层次的文化内容的课文。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组织文化活动,走出课堂,走进目的语社会。思考题:什么是文化?可分为哪些类别?文化具有哪些特征?与文明有何区别?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如何?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有哪些主要特点?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什么是“文化震荡症”或“文化休克”?可不可以避免这种病症?解决办法是什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如何对待不同文化?什么是交际文化?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吗?这样的区分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帮助吗?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文化教学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你有什么新的补充?拟定一个初级阶段的文化教学大纲。什么是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些文化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该遵循那些基本原则?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方法主要有哪些?预习内容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教材P207,第六章全部第四讲:第一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习得与学习第一语言习得及其理论一、习得与学习问题一:什么是学习?一般传统的看法,认为“学习”是通过研究、实际经验和教学而获得的学科的知识或一种技能。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指经验获得及行为的变化过程,而人类学习是一种来自经验的在知识或行为上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问题一:什么是学习?学习是获得。学习是信息或技能的保持。保持包括储存系统、记忆、认知组织。学习包括能动地、自觉地、精力集中地参与有机体内外的活动。学习是相对持久的,但是也是容易遗忘的。学习包括一些实践形式或强化实践。学习是行为的变化。问题二:什么是习得?它跟学习有什么不同?“习得”是一种特殊的过程,使用特殊的方式:小孩子有一种内在的语言学习能力。小孩子不必专门教,也不必专门给他们纠正错误。小孩子用接触(EXPOSE)的方式学习。语言学规则的掌握是无意识的。小孩子运用语言交际。习得过程由不自觉到自觉。“习得”不注重语言形式而注重意义,过程由不自觉到自觉,而“学习”一般是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它注重语言形式,过程由自觉到不自觉。语言习得:习得是在自然语言的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的一种语言的过程。典型的例子是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是母语)。问题三:什么是学习语言最理想的方式?最理想的方式应该是自然的语言环境和教育手段相互补充。问题四:习得与学习的关系如何?习得是从本能的生存和交际的需要开始、与其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而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则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的。习得时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集中在语言如何有效地表达思想以及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语言的内容)上,而不是语言的形式;语言形式的掌握、语言知识的获得往往是潜意识的;学习,特别是在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下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语言的形式方面,有意识地、系统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语言的意义。习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的言语交际活动,没有教学大纲、没有课本,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和练习来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的效果一般都比较好;学习相对来说花的时间比较少,但学习的效果是不确定的,学习者可以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但是不一定能获得言语交际能力,能达到母语者水平的则为数更少。简言之,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二、第一语言习得及其理论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一)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大体上有五个阶段。喃语阶段(半岁到一岁):能听懂一些指令“笑一笑”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妈妈双词句阶段(一岁半以后):要奶、妈妈好电报句阶段(两岁到两岁半):宝宝肚肚饿成人句阶段(两岁半到五岁)儿童第一语言口语的习得过程完成。掌握的词汇不多,但基本语法已经掌握,能进行一般性的日常语言交际。(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1、刺激—反应论,也就是行为主义理论2、生成论(内在论,先天论,认知论)3、语言功能论1、刺激—反应论该理论盛行于40-50年代,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他著名的理论是操作条件反射。行为注意者主张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对人类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观察,反对研究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活动。对刺激—反应论的评价:可取之处:语言是一套习惯,由反复操练获得。是听说教学法和程序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强调模仿和强化的作用。不足之处:只研究可观察到的人类的行为,忽视对大脑的研究。不能解释复杂的人类学习与习得,如:儿童不是每个句子都来自模仿;不能解释儿童语言中的创造性;刺激—反应不能培养交际能力。2、生成论(内在论,先天论,认知论)用典型的理性主义(心灵主义)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问题,以求在更深的层面上更清楚地揭示语言习得之谜。该理论分两种:一种是内在主义,另一种是认知论。(1)内在论内在论,又称“先天论”,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一种适合语言学习的“语言习得机制”,该机制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与智力没有直接关系,在12岁以前发挥作用。对先天论的评价:可取之处:1、可以解释为什么儿童在4-5年的时间里都能获得母语口语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2、多数儿童能听懂他们自己还不能表达的语言结构,其理解能力大于表达能力。3、儿童为什么能说出他们从未听过的句子,造出意义上全新的句子。4、儿童出现如gode,comed等语法错误?是对语法规则过度概括的错误,这些错误说明他们在检验和评价对语言规则的假设。不足之处:1、是个天才的假说:既无法证明它,也无法否定它。有的学者认为该理论就跟用上帝的存在来说明生命是怎样被创造的一样神秘。2、对社会环境的的作用估计不够。语言体系由社会约定俗成,儿童离开社会,即使生来就有某种机制,也无从识别和运用。在印度发现的狼孩和德国发现的狗孩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乔氏忽视了语言跟认知、情感的关系。(2)认知论认知论是生成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它的深入和发展。产生于6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这种理论也称为相互作用理论。认知论对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观点:儿童头脑中没有神秘的语言习得机制,更不存在普遍语法,但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认知机制与认识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达到暂时的平衡,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阶段。儿童语言的习得建立在其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唯一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确定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并以此为基础教他们。3、语言功能论在成人的语言体系中,语言结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是表达意思的手段之一。儿童习得语言是为了学会如何表达意思,如何用语言做事、进行交际,因此更为重要的是掌握语言的语义系统和语用系统。儿童语言体系首先是有意义体系,语言是由意义体系逐渐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儿童在学话以前就已经用非语言手段如叫嚷、用手指东西、用手拉成人的衣服等来表达意思。)综合以上几家观点得出的结论: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先天语言习得能力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既需要语言规则的内化,又需要通过模仿、操练养成语言习惯。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其整个认知能力发展的一部分,是与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相适应的。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既包括语言结构、特别是语法体系的习得,也包括语言功能以及与语言运用相关的文化知识的习得,这几方面是同步的。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是在交际活动中实现的。思考题:学习有哪几种类型?第二语言学习要涉及哪几种类型?举例说明。习得与学习的区别是什么?区分这两个概念有什么意义?儿童习得第一语言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试着在生活中找到相应年龄段的儿童,对他们的语言习得过程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并且与本讲所学习的理论进行对比分析。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有什么长处和短处?你如何评价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流派?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该理论的解释力如何?预习预习第六章的内容,思考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第五讲: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一、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对比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三、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四、语言学习环境一、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学习对比(一)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同之处:两种语言的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指学习主体必须具备健全的大脑和语言器官、一定的语言环境。(包括自然语言环境、课堂、教师或对话者)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言语交际能力。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听说读写的技能。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的阶段。这些共同点反映了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也可看做是语言学习不同与其他学科学习的特殊规律。(二)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点1、习得的动力不同。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出于本能,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可以,持久不衰,有天然的动力,不需要别人来督促。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有着各自的目的,这种动机受到意志的支配,也是不稳定的,有时感到是负担,学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停止。可见,如何不断地增强学习者的动力,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2、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儿童学习第一语言是在天然的语言环境中获得的,是一种彻底的“沉浸法”。除了睡眠时间,每天至少有10个小时以上接受语言的输入。5年时间总共18000小时。而第二语言的习得,在非目的语环境下,5年时间约1000小时。即使是专业性的强化训练,5年时间不超过4000小时。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的成人,也不可能从早到晚只学习语言。所以从时间的输入量上看,第二语言习得无法与第一远习得相比。3、习得的过程不同。儿童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就是建立概念、形成并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成人习得第二语言,总的说来,不需要从头另搞一套系统,而是需要学习一种新的符号表达形式。因此,学习的过程不是让实际事物与第二语言直接联系,而是中间要经过第一语言的思维。因此,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可能起积极的、正面的作用,但是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干扰作用。4、文化因习得的不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儿童要成为社会的一员,要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在第一语言的环境中通过交际自然习得第一语言的同时,也自然地习得了文化和社会价值。但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特别是在非目的语的文化中,如果没有专门安排,不一定能同时习得该目的语的文化,而且很可能形成冲突。5、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这是最基本的不同,是由儿童和成人的年龄差异决定的。可见,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伴随着学习者人之常情、情感、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上述变化基本完成以后进行的。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及范围的大概情况如何?研究历史科德1967年发表《学生偏误的意义》,塞克林1972年发表《中介语》,这两篇文章被认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也有人以拉多1957年发表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对比分析研究,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如此算来,已经有50年的历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及范围的大概情况如何?研究范围(1)从学习者的内部机制探讨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2)对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者语言特征的研究,这部分先后出现了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几种模式;(3)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因素的研究,研究学习者的生理、认知和情感方面的个体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4)对语言习得外部因素、即语言习得环境的研究,包括课堂教学的环境和社会大环境。(一)对比分析假说拉多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行为主义鼎盛时期提出的。1、第二语言的获得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2、正迁移与负迁移3、只强调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养成一定的语言习惯,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4、是视听法和听说法的理论根据。(二)中介语假说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在1969年提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概念。1972年提出中介语假说。1、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2、中介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二)中介语假说3、中介语产生的原因: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等。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和顽固性。5、中介语的假说以普遍语法论和先天论为基础。(三)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科德于1967年在《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中指出:1、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总有自己的内在大纲。2、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授的语言知识,而是和儿童习得母语一样,有自身的规律和顺序。而这一顺序不完全等同于语言形式的难易程度。(三)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3、内在大纲实际上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教师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控制教学过程,无法控制学习者对输入的语言的内化过程。故当教师的安排与学生的习得规律不一致时,就会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4、到目前为止,内在大纲和习得的顺序只是一种假说,没有获得足够的实验的支持。(四)输入假说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提出了一系列假说,1985年的《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总称为输入理论。被认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但同时也引起很多的争议。1、习得与学习假说成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获得第二语言的方法:习得——潜意识的、日常的暗含的学习,儿童自然获得第一语言的方法;学习——有意识的、明确的、正规的、从语言学方面理解并掌握语言,课堂学习。2、自然顺序假说赞同科德的内在大纲假说,认为人们习得语言规则有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顺序,这一顺序不受学习者母语和年龄的影响,是自然顺序。3、监控假说与习得和学习假说紧密相连。习得与学习分别是人头脑中两个独立的系统。通过学习或获得的有意识的系统语言知识和规则,并不能使学习者表达得更为流利,在言语行为中它只有一个功能,就是只能作为一个监督者、一个编辑,起监控的作用,对输出的言语形式进行检查和控制。这种监控对交际不起作用。因此,语言教学的重心应该是交际,而不是规则的学习。4、输入假说克拉申认为为这是第二语言研究中最有意义的假说。人类获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输入的信息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上。语言结构是在自然的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习得的。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I+1,I代表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也就是自然顺序上所处的某一阶段。I+1是下一阶段应该达到的语言结构的水平,稍微高出目前的语言水平,通过上下文、一定的语境或借助于图片、教具等非语言手段来理解,教师无须先教下一阶段的语言结构后再让学习者去理解。如保姆或妈妈对孩子的讲话。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理解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而不是不是通过说获得的,“说”常常是没有必要的,过早的说甚至是有害的。有些儿童在第二语言的新环境中生活,常有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5、情感过滤假说也称为屏蔽效应假说。输入的语言信息有时没有被吸收,即使最容易的、已经理解了的输入也不总是被吸收。人类头脑这种语言现象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的作用,称为“情感过滤”。造成过滤的是一些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力、对所学语言的态度、自信心、是否紧张焦虑,是否处于防卫状态,怕出丑等。这是对第二语言学习具有深远意义的假说。(五)普遍语法假说乔氏的普遍语法理论在第一语言习得中的体现:婴儿的最初语言状态=人类语言共有的语言原则+尚未定值的语言参数有实验表明,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仍起作用。引用来支持该观点的语言现象有: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出现的各种错误仍有规律可循,是在普遍语法允许的范围内。学习者的有关第二语言的知识,并不是一句句学的,这些类推的知识来自普遍语法。(六)文化适应假说由舒曼提出,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做是逐步适应目的语的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的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该目的语的掌握程度。文化适应——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在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之间,社会距离起着主导作用。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三、学习者的个体因素问题的提出:第一语言习得都经历相同的阶段,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5岁左右)能基本获得各自的第一语言;而第二语言习得即使是相同的年龄、在同一教室的学习者之间,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可见,第二语言的习得除了要研究共性之外,还要了解个体差异对习得的影响。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在习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定影响的生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特点。传统的第二语言习得只考虑语言学的因素,这是不全面的,应该在生理、认知、情感和语言四个领域进行分析。(一)生理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是指肌肉、大脑和神经系统因素。语言习得有关的生理因素主要是年龄。这里遇到的一个首要的问题是关键期。关键期与大脑的发育相关。婴儿出生后,大脑的功能逐步单侧化,最后形成两个半球的不同的功能。一般学者认为,大脑功能的单侧化从2岁开始,到青春前期就可结束(男14岁,女12岁)。所以,9岁前有很大的可塑性,10开始减退,13岁就不能自然地习得地道的发音了。这是第一语言的关键期。年龄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是存在的,不同年龄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有不同的优势。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是学习时间的长短,而并非学习开始的早晚。年龄只对语音获得的准确程度有一定的影响。正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很难确定适合所有人的最佳的第二语言习得年龄段。不宜孤立地看待年龄因素。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二)认知因素语言习得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学能、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以及认知方式。1、智力智力——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是成功地认识客观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组合而成的综合能力。人的智力水平用智商(简称IQ)来表示。在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中,一般认为智力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只要不是弱智,任何儿童都能获得自己的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智力的影响一直是被关注的问题。一般认为,在自然语言环境中习得第二语言时,智力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特别是强调语言形式教学时,智力起较大作用。而且智力对读写的影响更大,对听力和口语的影响要小得多。2、语言学能问题的提出:有些学生的其他科目学得很好,可是学外语却特别吃力。这说明第二语言的习得需要一些特殊的素质,这会是什么呢?语言学能——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第二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语言学能的测验主要考察四种能力,这种测验常采用人们不熟悉的语言或人造语言来进行。包括:1)语音编码解码能力。主要是识别语音成分并保持记忆的能力。2)语法敏感性。识别母语句法结构和语法功能的能力。3)强记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大量语言材料的能力,特别是记忆大量生词的能力。4)归纳能力。从不熟悉的新语言材料中归纳句型和其他语言规则的能力。3、学习策略与交际策略学习策略——就是感知和储存特殊类目以备以后回忆的方法。即语言学习者为了有效地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学习策略是输入策略。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学习策略:实际上是直接影响到第二语言学习的一般性策略。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求解。学习者对所接触到的新语言材料首先必须理解,往往是通过已有的语言知识和具体的语言情景进行猜测,并通过各种办法证实其所做的假设。2)推理。学习者通过原有的知识以及新获得的语言知识,进行推理或演绎推理以及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以内化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采取会导致偏误的迁移、过度泛化和简化等具体策略。认知学习策略3)实践。学习者通过大量练习或言语交际活动,模仿、重复、记忆到运用,以熟练地掌握目的语。4)记忆。学习一种语言离不开记忆,无论用任何方法,学习者必须记住所学的规则和语言材料。5)监控。学习者发现自己的语言方面或交际方面的错误并纠正。元认知策略学习者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式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思和研究。元认知可以说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一种深层次的认知活动,如,学习者通过学习成绩的反馈发现自己学习方法上的问题,通过与其他人学习策略和学习结果的对比,发现相互之间的差异,从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等。元认知策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计划。根据认知活动的性质、任务和应到达的目标制定活动计划,确定认知策略。如:预先了解教材的内容,确定注意的重点并进行预先的演练。2)监控。不论是听说还是读写都注意自我表现监控,注意表达和理解的正确性。3)评估。根据反馈的信息、自我表现,检查和评估学习策略的运用和学习的成绩、效果。4)调节。根据评估的结果,调节学习策略和学习进度,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提出弥补的措施。交际策略交际策略——学习者为了顺利进行语言交际活动(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交际目的而有意识地采取的计划措施或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交际策略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1)回避。回避某一话题或放弃表达某一信息。2)简化。对目的语的形式或功能加以减缩。以上两项为回避问题。3)语言转换。在目的语中夹杂母语。4)母语目的语化。用母语的规则来表达目的语,形成母语式的目的语。5)母语直译。以上三项用母语来解决问题。6)语义代替。用比较熟悉的同义词做近似表达。7)描述。用一段描述或解释迂回表达某一意义。8)造词。造目的语中并不存在的词。9)重复。对对方听不明白的部分不断重复。10)使用交际套语。11)利用交际环境。以上6项以目的语为基础来解决问题,为语言程度较高的学习者所运用。12)等待。13)体态语。14)使用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