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作业1_第1页
0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作业1_第2页
0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作业1_第3页
0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作业1_第4页
0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作业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阅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选段,完成问题。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A: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导致的。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B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C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D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1.依次填入文中ABCD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表明坚韧不拔因此姿态B.标明不屈不挠因此姿式C.标明坚韧不拔从此姿式D.表明不屈不挠从此姿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表明”:表示清楚,比较确切地指出。“标明”:在物品上做出记号以显示于人。根据“它将……”中“它”代指的是前文的“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一事件,选用“表明”合适。第二空,“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不屈不挠”:形容不畏困难十分顽强,或在恶势力面前坚决不屈服。“坚忍不拔”多指人,语境修饰的是“斗争”,选“不屈不挠”合适。第三空,“因此”: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从此”:副词,从这时起。根据前文“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语境是指从这一时刻开始,我们的民族将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选“从此”合适。第四空,“姿式”:身体呈现的样子,架式。“姿态”:姿势,态度。语境用“勇敢“勤劳”来修饰,应该选“姿态”。故选D。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虽然在近代落伍了,但他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B.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C.虽然中国在近代落伍了,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D.中国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他在近代落伍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所填写的句子后句以“这种落伍”为主语,根据照应原则,可判断前一句引出“落伍”这一事实,据此可排除AC;所填句子前句提到“中国人”为陈述对象一致原则,所填写句子应以“中国人”为陈述对象,可排除D。故选B。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种落伍,完全是受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导致的。B.这种落伍,完全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C.这种落伍,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D.这种落伍,完全是由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语病“是被……导致的”句式杂糅,保留一种,可删去“导致的”,在最后加上“的结果”。A.“受……导致的”句式杂糅,应为“受……的结果。”B.成分残缺,残缺与“所”搭配动词,应为“受……所”。D.“由……的结果”句式杂糅,应为“由……导致的”。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4.请品味文段结尾处“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这句话。【答案】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将“全世界”“我们”这些最能表现革命自豪感的词语进行高频率的运用,使听众心中的革命胜利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原文中,“全世界”出现了两词,两次强调中国的革命已经获得了世界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听众的自豪感和信心,说明我们的革命是推翻反动势力的革命,是正义的革命。(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毛泽东诗词以崇高的革命感情、遒劲的创造力量,形成了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和__________的创作风格。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理想主义者,他的诗词中不遗余力地讴歌革命理想,他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斗争的壮丽。《七律·长征》就是其中的典范作品。这首诗不仅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而且把红军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抒写到了极致,可以称为__________。毛泽东诗词中歌颂革命理想、战胜困难之勇气的警句__________,如“不到长城非好汉”“敢教日月换新天”“独有英雄驱虎豹”等,这些警句就像是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人们乘风破浪,锐意进取。()。其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如《沁园春·长沙》中,他表现美的重要特点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刻画__________、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社会美,抒发了一代伟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壮志。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独出心裁流芳千古俯拾即是惟妙惟肖B.独树一帜流芳千古比比皆是惟妙惟肖C.独树一帜千古绝唱比比皆是栩栩如生D.独出心裁千古绝唱俯拾即是栩栩如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处,“独出心载”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来指想出来的办法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意思是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由“风格绝殊”和“创作风格”可知应选择“独树一帜”。第二处,“流芳千古”指好的名声在后世永远流传;“千古绝唱”指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诗文精品;此处意在强调《七律•长征》是从来少有的佳作,应用“千古绝唱”。第三处,“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此处强调的是“毛泽东诗词中歌颂革命理想、战胜困难之勇气的警句”极其常见,故用“比比皆是”。第四处,“惟妙惟肖”,意思是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此处根据后文“自然美的艺术形象”,应该用“栩栩如生”。故选C。6.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毛泽东在诗词中不仅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而且读者还在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B.不仅毛泽东诗词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而且还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C.毛泽东诗词不仅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而且还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D.毛泽东诗词不仅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而且还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A项,从前文看,括号内句子的陈述对象应为“毛泽东诗词”,而不是“毛泽东”,且“读者”应修饰“心中”,改为“还在读者心中”。B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复句中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时,第一个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之后,即“不仅”应放在“诗词”之后。D项,语序不当,“在读者心中铸造了美的殿堂”在语意上比“抒写了一代伟人的壮志豪情”更进一层,同时“美的殿堂”作为括号中所填句子的后一分句中的内容,能更好地与括号后的“其诗词中的美”相衔接,使前后语意连贯。故选C。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之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答案】他在诗词中不遗余力地讴歌革命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他的诗词中不遗余力地讴歌革命理想”缺少主语,可将“他的诗词中”改为“他在诗词中”;二是“赞美”与“壮丽”搭配不当,应将“斗争的壮丽”改为“壮丽的斗争”。(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还有受众,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树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柳青、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梁生宝、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形象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人权利被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典符合毛泽东关于文艺“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的精神气质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杨沫,或江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府”有别于电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导入了一个更美好的彼岸世界。(摘编自《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材料二:德国诗人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道路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严肃思考之后的必然选择。思想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今天,对国家命运的严肃性思考、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思想性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思考题和必答题。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成长上。赵世炎、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启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这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甚至是实践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因信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联合13人成立北京工读互助社第一实验小组,最终失败;毛泽东也曾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温和改良,后来发现走不通,最终坚定了革命道路的选择。因为一代新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成为中国的道路。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我们必须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光靠我们学生不行,我们必须发动群众……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中来,唯此,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才没有强硬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启发,以长辛店工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正在觉醒,这个觉醒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成果,必将在未来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因此深受受众欢迎。B.红色经典倡导集体主义而五四运动强调尊重个体权利,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C.红色经典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的虚构,并不影响其传导出的非常独特的魅力,反而吸引读者陶醉其中。D.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答案】C【解析】A项,“因此深受受众欢迎”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在当下还有受众”,并没有说“深受受众欢迎”;此外,选项缺少时间限制。B项,“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张冠李戴,材料一第三段中说的是“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D项,“李大钊……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错误。李大钊和陈独秀属于先进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转变,说明他们意识到了要推动民众觉醒,不是民众觉醒的典型事例。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色经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现为描写平民时视角发生转变,在作家身上表现为对平民及其所在环境倾注真感情。B.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是因为他们让读者感受到农民的朴实和真实。C.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当下,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都应当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D.在思想觉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不同道路的比较和实践,陈延年兄弟就不会最终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答案】B【解析】“是因为他们让读者感受到农民的朴实和真实”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是因为他们仍然有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非提线木偶”。9.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A.鲁迅1918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B.柳青1959年创作的《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C.叶圣陶1924年创作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讲述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因军阀混战而举家逃难时种种可笑又可鄙的行径。D.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潜伏》,讲述1945年国民党情报人员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军统的地下党的故事。【答案】B【解析】材料中有关红色经典的阐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结合年代、题材、影响力等因素考虑,《创业史》是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作品。10.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作用。【答案】①采用引用论证,引用海涅的名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②采用比喻论证,把“思想”比作“闪电”,把“行动”比作“雷鸣”,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③强调思想、思想觉醒的重要性(思想对行动的先导作用),引出后文观点。【解析】题目要求从论证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首先,要关注论证方法,画线句中包含引用的文字,还涉及比喻,所以兼用了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两种论证方法;指出论证方法后,还要结合论证方法的作用简要分析。其次,这是材料二的首句,很明显有引起下文的作用。11.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①独特的精神价值,深刻的思想内涵。红色经典具有独特的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包括工农兵立场、集体主义精神、革命浪漫主义;《觉醒年代》关注思想的力量、思想觉醒的过程。②个性鲜明、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红色经典中的人物鲜活有魅力;《觉醒年代》中的人物真实立体,可信可亲。③高超的艺术手法。红色经典的革命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传导出独特的魅力,《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和背后的内在核心使该剧能脱颖而出。【解析】分析原因时既要抓住这些作品的内容特点,还要考虑其写作技巧的运用。如材料一第一段提及的“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材料二第一段提及的“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等等。(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摘编自朱光潜《诗论》)材料二:《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答案】A【解析】“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说法有误。材料一原文说“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是他的著作使人们从“相信诗画同质”到明白“诗画并不同质”,但没有证据证明他是“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答案】C【解析】A项,“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错误。由材料一第八段中“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可知,用语言来描述一件事情更容易,并不是说用绘画来描述事情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