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与人类认知认知_第1页
关联理论与人类认知认知_第2页
关联理论与人类认知认知_第3页
关联理论与人类认知认知_第4页
关联理论与人类认知认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联理论与人类认知认知

人类思维是纵向的、纵向的、静态的和动态的无限扩展的变量,这就决定了人类语言交流是一个代代相传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变化过程,不断选择和整合。如何把握动态的思维理解过程,从而实现成功的动态语言交际,DanSperber和Deirdre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无疑为人类的语言交际提供了一个能够给予合理阐释并给予一定启发的理论框架。Sperber和Wilson在其合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的第2版中对该书第1版了部分修正并完整地提出了关联理论二原则。第一原则或认知原则(theFirstorCognitivePrinciple)是“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第二原则或交际原则(theSecondorCommunicativePrinciple)是“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Sperber和Wilson认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是通过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_inferentialprocess)去寻求话语的最佳关联性(optimalrelevance)。而话语的关联性体现在人们通过非论证性推理(non_demonstrativeinference)和互明(mutualmanifestness)过程为获取语境效果(contextualeffects)所付出的认知心理努力上,二者呈反比关系,即话语交际中人们付出认知心理努力越多,话语的关联性越弱;付出的认知心理努力越少,则话语的关联性越强。自从20世纪80年代关联理论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国内学者在翻译阐释、认知心理学、话语分析、语篇分析、文体研究、音系学、二语习得等领域作了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本文中从关联理论对翻译以及口译的解释、目前对关联理论与口译的研究和关联理论下的口译预测探讨关联理论与口译的关系。1关联理论与翻译创新Wilson的学生E.A.Gutt在其博士论文《翻译和关联-认知和语境》(TranslationandRelevance_CognitionandContext)中系统地阐述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并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从人类心理机制揭示了翻译的原则目标,根据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翻译作为语言间一种交际行为是一种推理交际过程。“欲使交际成功,关键的问题便是听者如何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可以利用的全部假设里面设法选出切合实际的,言者试图传达的那些假设”。换言之,译文必须要考虑的是如何能让受众目标如何和原文作者话语在双方对语境假设(contextualassumptions)的动态思考和互动过程中寻求话语的最佳关联,从而减少听众在话语理解的努力,因此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的解释比传统的翻译观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而且对以前诸多翻译原则矛盾体也有比较合理的解释。赵彦春(1999)根据关联理论,把翻译定义成为“一个对原语进行语内或语际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从不可译性和对等原则来验证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贡献,并提出了4类6种比较具体的翻译模式(限于篇幅,此不赘述)。何为翻译的成功?赵文介绍了Chesterman的趋同度说,即翻译的成功体现在趋同和趋异的反比关系中,也就是体现在翻译的效度上(translationalvalidity)。翻译的目的是完成一种交际,作为翻译重要形式之一的口译更是如此,更讲究交际的效度。戴高乐将军英文翻译、国际口译工作者协会(AIIC)创始人之一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1968)在她的《口译技巧》中这样形象比喻口译“口译与其说是象照相术,不如说是象绘画术”,口译不是把“被表达的对象照搬到画面上,而是经过画家精心取舍,有选择地搬到画面”。所以口译交际和翻译一样类似数学中“无限接近”的极限概念。从关联理论讲,这个“无限接近”的过程也就是口译中译员寻找话语关联性的过程。从口译思维理解过程来讲,译员对输入语言的处理要经过储存解码、编码转换、译语输出;从口译过程来讲,译员、原语讲话人、目的语听众之间形成三元关系,如下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口译三元关系中处于中间环节的译员实际上要在与讲话人和目的语听众的互动中寻求最佳的信息交际。从关联理论角度讲,也就是在讲话人愿意并且能把具有最大关联性(mostrelevance)的话语说出来的时候,要出色地完成口译任务,口译译员在信息处理上就必须对原语信息发出者和目的语听众的语言习惯(语音、语调、用词)、文化传统、专业背景、现场态势有充分了解和心理准备;在译语信息输出的时候必须做到原语信息发出者的信息意图和目的语听众的期盼达到最佳状态的统一与吻合,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目的语听众处理信息时的努力,因此口译过程可以在关联理论范畴内获得更广泛的解释和理论指导。2关联理论与标准赵彦春(1999)在研究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时,从交际所涉及的代码模式(code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mode)角度,推导出翻译中2种认知模式即一价译元——推理模式和二价译元——推理模式,并以翻译效度为基准,认为对口译而言,“当受体能领会会话隐含时,使用表示规约意义的一价译元,或表示短路会话隐含的二价译元,效果最好,效度最高”,而“当受体不能领会用意时,只能译出一价译元或二价译元在特定语境下的会话隐含,这虽然达到了同样的交际目的,但就话语本身而言,效度不高,因为间接言语行为变成了直接言语行为,使原交际者的话语失去了弹性,没有了韵味,或丧失了回旋余地。”因此赵文是从对应层次上探讨关联理论中的动态特性对口译的指导;芮敏(2000)从关联理论的语境角度,分析了认知环境、认知语境、语言语境对口译的启迪和帮助;黑玉琴(2003)认为口译者既要面对听众判断选择恰当的语境,向听众提供关联性最大的语言信息,又要面对讲话者选择有关联的语境要素,结合自己的推理判断更好理解话语并传递译语。可以看出,目前对关联理论与口译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对关联理论中语境观意义的分析,而从动态推理角度,分析关联理论语境观在口译预测作用则不多。从口译模式上讲,口译模式具体的操作原则是与关联理论以及关联翻译理论具有吻合性的。国内对口译模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系统阐述的代表人物是范守义(1998)、仲伟合(2001)、陈菁(2002)、张吉良(2004)。目前国内对口译训练模式研究地比较多的是著名口笔译专家、巴黎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高等翻译学院教授丹尼尔.吉尔(范守义教授又译成丹尼尔.嘉尔)的口译训练模式和根据吉尔模式进一步改进的厦门大学口译训练模式。仲伟合在《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比较详细地介绍和比较了这2种口译训练模式(限于篇幅,此不赘述),指出2种模式都强调语言知识(KL即Knowledgeforthelanguage)和言外知识(ELK即Extra_linguisticknowledge)以及对二者的分析理解(Analysis),但吉尔模式更加具体细化对口译训练具有更多的实践指导意义,而厦门大学口译训练模式具有宏观性,强调口译应该以技巧技能训练为主。实际上,吉尔模式主要针对的是SI(SimultaneousInterpreting即同声传译)和CI(ConsecutiveInterpreting即连续传译或交替传译),而厦门大学模式更注重普通意义上口译职业技能。仲文在二者比较基础上非常具体详细列出了SI和CI的各个训练项目。值得关注的是在CI训练项目中,仲文把预测技能(anticipation)、译误处理对策(mistakes)纳入CI训练项目。更值得一提的是吉尔本人的翻译顺序模式,即“翻译单位>假设意思>对否?>>目的语再构>忠实否?可接受否?”(双箭头“>>”之前是理解阶段,之后是再构阶段)。这一模式认为非文学文本翻译中(如口译),在心里进行的有系统地检查和决策是十分必要的,目的是在瞬间即逝的口译操作过程获取新的知识。且不说具体和细化操作过程如何,吉尔的口译训练模式和仲伟合更加明确的口译训练项目都说明了关联理论在口译预测方面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3相关理论与翻译预测3.1话语的思维预测机制对口译译员来说,口译交际既在语言层次上进行,又在思维理解层次上进行。尽管在场合正式的口译SI和CI中,口译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封闭性,多数情况下不现实也不可能给译员与交际者直接交流机会,当然译员也不可能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即席讲话者的思维方式,译员所要做的是要让自己的思维理解尽量和讲话人思维理解吻合。根据J.R.Anderson(1995)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听话人对言语理解具有瞬时释义(immediateinterpretation)特征,从口译角度看,就是译员对话语的思维理解过程即上图中的储存解码和重新编码过程是在听到第一个单词后就已经开始了,因此译员就有必要建立一种思维预测机制。而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1984)在她的《口笔译概论中》更是不吝笔墨详细论述了预测在理解中的地位。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认为预测能力训练要从2个方面着手,一是语义预测,“即在某一字词尚未出现时便预测出该词的词义”;二是意思预测,“即在某语言形式尚未表达完整之前便预测出该语言形式所含有的信息”。就第1种预测,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认为“话语段中有两点足以使下面的字词成为超前部分:第1点是某一个字足以使人理解该字的下一个字或几个字;第2点是被唤起的已获得的认识知识包含有尚未结束的句子的意思。”举个简单例子,听英语新闻如果听到世界哪个地方(如巴勒斯坦、伊拉克)发生爆炸事件,当听到“bombing”时候,脑海里就会马上知道该报道接下来的英语单词会是“died”或“wounded/injured”;就意思预测方面,译员一听到“…noonehasclaimed…”,就应该预测到该句话意思是“还没有人声称对此次爆炸负责”。3.2语义和语义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说达妮卡·赛莱斯科维奇的口译训练中的语义预测和意思预测是基于“知识结合习惯”之上,那么关联理论下的口译预测训练就应该还包括译员在动态层面上对语境假设的分析从而实现对讲话的超前理解。而译员对语境假设的动态把握往往对译员在储存解码、编码转换过程中形成全面准确的思维理解和流畅的语言表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异语交际的双方对所要翻译的专题往往比译员还熟悉,对口译的期待带明显的方向性,一旦译员的翻译偏离了期待的方向,就容易引起服务对象的质疑,甚至不满”。听众有“期待的方向”,译员就应该动态思考讲话人和听话人的“明示—推理”关系,无论讲话人是否会给听话人一些具有最具有关联性的答案满足他们的期待,译员在脑海里对语境假设的动态分析,就可以在需要时即刻激活他们的语言、信息库,做到语言句式干练、用词准确、信息完整,这样就无疑加强了讲话人和听者之间的语境效果,让听者既获取到所期待的信息,同时在理解讲话人话语时又没有付出多大努力,这也是口译中的最佳关联性所在。那又如何在动态层面对语境假设进行分析呢?Sperber&Wilson认为“语境假设是一系列结构性的概念”(Anassumption,then,isastructuredsetofconcepts),而依附于概念位置的是3类记忆储存信息(informationstoredinmemoryatthataddress):①逻辑信息类(logicalentry):包含一系列演绎推理规则;②百科信息类(encyclopedicentry):包含概念的扩展和(或)外延意义如对象、事件和(或)概念表征;③词汇信息类(lexicalentry):包含概念相应的语言信息即用来表述概念的语言中的单词或短语。如果说词汇信息类是属于语言层次,那么逻辑信息类和百科信息类则属于思维理解层次。在Sperber&Wilson(1986/1995)看来,在演绎推理过程中,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的处理是一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过程,是一个动态互动过程。在推理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各自的语境假设产生过程也就对这3类信息的动态处理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信息的处理过程遵循消去规则(eliminationrules)即可以消去原来的假设,产生新的假设,这也是一个假设与验证的过程。对于译员来说,在话语交际开始之后,如果充分利用自己所有的上述3类信息资源,对话语双方各自的语境假设进行瞬间的推理和预测,这无疑可以从3个方面有助于口译交际完成。第一,有助于译员瞬间思维理解过程中语义群的建立从而建立记忆模块;第二,有助于激活和动用译员脑海里的相关知识信息储备;第三,有助于译员有相对宽余的时间选择具有相当关联性(或最佳关联性)的流畅的语言表达方式。以2005年3月6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就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工作答记者问中的一段口译为例探讨一下关联理论下的口译预测。1半岛电视台记者:请问中东地区在经过快速的或者比较大的变化,大国对这些地区的一些政策作出了调整,中国作为在这个地区有利益的国家,特别是在能源问题上,会不会对这个地区的政策做一些调整?这些调整会不会影响中国与其他大国关系?李肇星部长:关于能源我有一些话要说。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在中国也有所增长,同时国际原油价格经过大幅度的波动,尤其是去年,油价持续攀升。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媒体将油价上升的原因说成是中国需要的增长,这缺乏根据。中国的石油进口近一两年有所增长,但是进口量仅占全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大约6%。中国不只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生产国之一。中国的能源需求主要立足于国内解决,发展空间还很大,在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大有潜力,中国进口石油不会对国际油价产生大的影响。半岛电视台记者问题里明显包含有一个语境假设。语境假设来自于记者问题中所隐含的推理:中东变化比较大→大国对中东政策调整→中国是大国→所以中国政策应该有调整→如果有调整→中国政策调整会产生什么影响?因此就第1个问题而言,记者的语境假设是:中国会在能源问题上(石油)对中东地区政策调整。非常明显的是李部长给出的回答即新信息也包含一个推理过程:中国石油进口近一两年有所增长但进口总量在全世界比例不大→中国也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生产国之一,中国能源需求主要立足国内解决→中国在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大有潜力。所以结论信息是:中国进口石油不会对国际油价产生大的影响。从对上面记者的问题和李部长的回答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到互动的2个明示-推理过程。李部长的回答中的明示-推理过程中事实更加客观,理由更加充分,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李部长的回答作为一种新信息,与记者的语境假设是有区别的。从关联理论来看,李部长的回答符合取得语境效果的3种情况之一1,所以就取得了明显的语境效果,听者再根据李部长所列举的明显数字依据、事实依据推理时就能比较容易地判断出李部长的结论即给出的回答是客观的、有说服力的。也就是说,听者只需付出很小的心理认知努力就能理解李部长的结论,这证明李部长的回答信息具有最大的关联性。从口译角度讲,译员在边思考理解记者问题时边就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信息对记者的问题作个瞬间的推理判断。记者问中国是否会像其他国家一样对中东政策调整,其语境假设实际是把中国纳入中东石油消费大户。根据这点,译员就能对记者的问题作个瞬间初步判断,即记者的语境假设不太符合客观事实。从而在从李部长还没有回答完时就能对部长回答的话语信息有一些超前的理解和预测。这对于译员搭构瞬间记忆模块(人的短期记忆容量通常是7-8个记忆单位)、选择具有相当关联性的词(组)、句式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就本例而言,译员可以把李部长的话分成3个记忆模块:一是现状(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二是理由(中国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