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苦荞麦品种‘晋荞麦2号’丰产丰产性分析_第1页
国家苦荞麦品种‘晋荞麦2号’丰产丰产性分析_第2页
国家苦荞麦品种‘晋荞麦2号’丰产丰产性分析_第3页
国家苦荞麦品种‘晋荞麦2号’丰产丰产性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苦荞麦品种‘晋荞麦2号’丰产丰产性分析

0总结1材料和方法1.1试验结果2006年至2008年,该区域连续三年在北方苦荞主产区45点进行了区域试验。试验地点位于山西大同、五寨、太原、内蒙古达拉特、赤峰、陕西林地、靖边(靖边点三年未见)、宁夏固原、盐池、西吉、彭阳(彭阳点仅在2008年出口,因此试验产量不包括在统计分析中)。2008年,在山西大同、四川盐源和贵州兴义市进行了生产试验。2008年在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杨凌)进行品质检测。1.2以“江苦荞”为统一对照2006—2008年参试品种(系)14个:分别为‘晋荞麦2号’、‘西农9940’、‘威苦01-374’、‘云荞17’、‘昭苦2号’、‘凉苦-4’、‘兴苦2号’、‘迪庆苦荞’、‘平01-043’、‘九江苦荞’、‘威苦02-286’、‘凉苦-3’、‘西苦6-14’、‘西苦7-3’,其中以‘九江苦荞’为统一对照。2008年生产试验参试品种3个:‘晋荞麦2号’、统一对照‘九江苦荞’CK1和地方对照CK2(山西大同为‘广灵苦荞’、四川盐源为‘长坪子荞麦’、贵州兴义为‘兴苦2号’)。1.3测试方法1.4数据的统计分析2结果与分析2.1高产2.2稳定性分析2.3苦荞品种的生长与产稳产性高稳系数与产量和变异系数的相关性极高。2006—2008年度国家苦荞品种(北方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苦荞参试品种(系)的高稳系数(HSC)与产量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0.8721**),与稳定性参数CV呈极显著正相关(0.9258**)(表6)。证明HSC是权衡苦荞品种高产与稳产2个方面的统计参数,能综合体现苦荞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对品种的评价既全面又准确。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晋荞麦2号’的HSC分别为39.80%和5.4%,均小于对照九江苦荞,说明‘晋荞麦2号’是一个既高产又稳产的品种。2.4螺旋状花材粉种子‘晋荞麦2号’幼苗生长旺盛,子叶圆肾形,真叶卵状三角形,叶色深绿;株高120.3cm,株型紧凑,茎直立,幼茎绿色,主茎节数15.9节,主茎分枝6.4个;总状、伞状、和圆锥状排列的螺旋状聚伞花序,花黄绿,无香味,雌雄蕊等长,自花授粉;种子三棱形廋果,籽粒长型,浅棕色,单株粒重4.5g,千粒重18.0g;中熟,生育日数93天。抗旱,抗倒伏,耐瘠薄,田间生长势强,生长整齐,结实集中,落粒性中等。2.5质量指标检测经农业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杨凌)进行品质检测,‘晋荞麦2号’子粒含粗蛋白13.45%,粗脂肪3.09%,粗淀粉63.07%,总黄酮2.485%,适宜加工各种苦荞保健产品。2.6内蒙古盐池、东南角、原理区域试验表明,‘晋荞麦2号’适于山西大同、太原,内蒙古达拉特、赤峰,陕西榆林,宁夏盐池、同心、西吉,甘肃定西、会宁推广种植。3品种产量结果荞麦新品种的选育一方面以丰产性作为主要鉴定指标,另一方面还要坚持在高产前提下的稳定性及适应性,重视其基因型与环境、年份等条件的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的综合评判。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是作物品种审定和推广的依据。2006—2008年度第八轮国家苦荞品种(北方组)区域试验和2008年度国家苦荞生产试验表明,‘荞麦2号’是一个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苦荞新品种,产量一般可达2006.0kg/hm2,在适宜条件下具有3630.0kg/hm2(2008年国家苦荞品种区域试验宁夏西吉点达3630.0kg/hm2)超高产潜力。生产试验和示范中群众普遍反映该品种高产、稳产、粒大、抗旱、抗倒伏,深受种植户欢迎。预计在国家北方苦荞种植区推广应用前景好。1.3.1试验设计区域试验各承试点均选择有代表性的、肥力均匀的田块,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每小区面积10m2(2m×5m),行距33cm,按每公顷留苗90万株。田间管理略高于大田水平,调查记载按国家苦荞区域试验标准进行。成熟期按小区单收、单打、晒干、称重。生产试验随机排列,不设重复,每个品种种植面积333.3m2。留苗密度:大同每公顷90万株,盐源和兴义每公顷150万株。成熟期按品种单收、单打、晒干、称重。1.3.2分析方法用多年多点随机区组试验方差分析和Duncan的新复极差测验法(SSR法)、高稳系数(HSC)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CV)和适应度来评价品种的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式中,和si分别为第i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和标准差,为对照品种的平均产量。HSCi为第i个参试品种的高稳系数,HSC越小,表明该品种高产稳产性越好,CV越小,说明品种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越小,其静态稳定性越好。适应度是各品种超过所有品种在所有试验点平均产量的环境数占试验总环境数的百分比,反映了品种超过平均生产水平的广适性。1.4.1区域试验产量结果‘晋荞麦2号’2006—2008年度国家苦荞品种(北方组)区域试验产量结果见表1。1.4.2生产试验产量结果‘晋荞麦2号’2008年度国家苦荞生产试验产量结果见表2。2.1.1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测验分析‘晋荞麦2号’在第八轮(2006—2008年)国家苦荞品种(北方组)区域试验中,3年平均产量2006.0kg/hm2,比统一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3.3%,增产极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之首(表3~5)。2008年参加国家苦荞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152.5kg/hm2,比统一对照增产24.4%,比地方对照增产72.9%。多年多点区域试验和1年3点生产试验表明,‘晋荞麦2号’具有较好的丰产性,且产量潜力大(表5)。2.2.1变异系数变异系数反映的是品种的静态稳定性,即品种的表现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CV越小,说明品种的静态稳定性越好;CV越大,静态稳定性越差。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晋荞麦2号’的产量变异系数分别为41.58%和38.85%,均小于对照九江苦荞,说明‘晋荞麦2号’的产量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幅度较对照小,静态稳定性好(表5)。2.2.2适应度2006—2008年度39个试验点次汇总,‘晋荞麦2号’超过所有参试品种平均产量试验点次19个,而对照品种为13个。2008年度生产试验中,‘晋荞麦2号’3个试点的产量均高于平均产量,而‘九江苦荞’仅1个试点的产量高于平均产量。区试和生产试验中‘晋荞麦2号’的适应度分别为48.7%和100%,均高于对照‘九江苦荞’(表5)。说明‘晋荞麦2号’超过平均生产水平的基本广适性远远好于对照品种。苦荞品种的高产稳产是荞麦育种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全国苦荞新品种区试和生产试验之目的在于鉴定品种(系)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以便为国家选拔新品种进而为生产应用提供依据。目前,人们常用品种产量平均数比对照增产的百分数估算品种的产量水平,用新复极差法(SSR测验)测定参试品种(系)之间产量差异的大小,即品种的丰产性作为推荐国家鉴定苦荞品种的依据。忽略其稳产性和适应性。然而生产中所需要的苦荞高产新品种应是适应性强的品种,即高产是在稳产基础上的高产,稳产应是在高产前提下的稳产。陕西省农科院作物所温振民等提出了准确、简便的高稳系数法(HighStabilityCoefficientMethod,HSC法),可用一个指标准确地综合反映品种(系)的高产稳产性,并应用于玉米杂交种。此法还广泛应用于水稻、小麦、大豆、谷子、花生、棉花的育种研究。胡春明、陈岳徐、李伯群等用高稳系数法、品种产量变异系数(CV)和适应度分析了水稻和小麦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目前尚未见关于荞麦品种稳产性适应性分析报道。为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