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_第1页
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_第2页
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_第3页
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中医学是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亚健康的表现虽复杂多样,但一般可概括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及社会交往亚健康3种状态。在躯体亚健康中,根据其主要症状的表现特点,可进一步分为疲劳性亚健康和疼痛性亚健康等,其中疲劳性亚健康是亚健康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状态。本研究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有关亚健康的综合评定流程,通过临床调查,选择符合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探讨其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为建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辨证规范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1数据和方法1.1临床数据1.1.1入院时间的确定共495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均于2008年3~12月在北京小汤山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年龄在18~60岁,平均年龄为(38.36±9.03)岁。其中男性280例,占56.57%,平均年龄为(38.34±8.73)岁,女性215例,占43.43%,平均年龄为(38.37±9.44)岁。1.1.2身体总胆固醇及心功能特点以疲劳为主诉,且疲劳持续或反复发作3个月以上,排除可能引起疲劳的疾病,即通过西医学常规体检方法及指标体系检测无明显异常,运用疲劳量表(fatiguescale,FS)测评,疲劳总分值达到3分及以上者。所选择的受试对象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两次非同日平均收缩压>90mmHg且≤140mmHg,舒张压>60mmHg且≤90mmHg;(2)血清总胆固醇≤5.72mmol/L(220mg/dL),三酰甘油≤1.7mmol/L(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1.04mmol/L(40mg/dL),低密度脂蛋白≤3.38mmol/L(130mg/dL);(3)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126mg/dL),餐后2h血浆葡萄糖<11.1mmol/L(200mg/dL);(4)失眠每周发生不多于3次并持续不到1个月以上;(5)身体质量指数≤28kg/m2且≥18.5kg/m2;(6)窦性心律或心率>55次/min且<100次/min;(7)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尿粪常规无明显异常,血常规白细胞在3.5×109/L以上,其他各项无明显异常。1.1.3标准物质的包含(1)符合疲劳性亚健康的判定标准;(2)年龄在18~60岁(含18岁与60岁);(3)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4)签署知情同意书。1.1.4排除标准(1)近一周内有外感、外伤等急性病史;(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有精神疾病史或精神疾病家族史。1.2疲劳性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研究在前期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既往工作基础及经验,制订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研究调查表,包括疲劳量表、人口学资料及中医症状等。运用该调查表,对体检无异常、以持续或反复发作3个月以上疲劳为主诉者的临床信息进行采集。1.3中医辨证诊断标准由两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及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相关内容,根据每一位疲劳性亚健康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中医辨证。1.4证候分布统计患者的辨证结果如果属于两个以上证候组成的复合证候,则逐一拆分成独立的单一证候,然后再进行证候分布的统计。如辨证结果为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者,拆分成肝郁脾虚证和脾虚湿阻证。对拆分后的证候进一步分解,进行证候要素的提取。如肝气郁结分解为肝、气滞;心脾两虚分解为心、脾、血虚、气虚等。在证候要素提取过程中,对于有歧义之处,通过课题组内专家讨论定夺。1.5数据库建设应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由两人对采集数据及辨证结果的内容分别独立进行录入,进行二次核对。1.6统计方法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一维频数分布分析。2结果2.1中医证型分布495例亚健康疲劳状态者的辨证结果共计81种,其中出现例数在10次及以上者有12种,占总例数的68.89%(341/495)。根据其在总例数中出现的频次及频率高低排序,分别为肝郁脾虚证(121次,24.44%)、肝气郁结证(46次,9.29%)、肝火炽盛证(38次,7.68%)、肝胃不和证(22次,4.44%)、心脾两虚证(20次,4.04%)、胆郁痰扰证(18次,3.64%)、痰热内扰证(17次、3.43%)、肝郁脾虚和脾虚湿阻证(14次,2.83%)、脾虚湿阻证(14次,2.83%)、肝肾阴虚证(11次,2.22%)、肺脾气虚证(10次,2.02%)、肝郁脾虚和肝胃不和证(10次,2.02%)。2.2病例证的种类在对495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辨证结果进行拆分后,共计获得24个证候类型,根据在总例数中出现的频次及频率高低排序,分别为肝郁脾虚证(191次,38.59%)、肝气郁结证(86次,17.37%)、肝火炽盛证(60次,12.12%)、肝胃不和证(47次,9.49%)、脾虚湿阻证(40次,8.08%)、心脾两虚证(29次,5.86%)、肝肾阴虚证(29次,5.86%)、脾肾阳虚证(28次,5.66%)、胆郁痰扰证(27次,5.45%)、痰热内扰证(22次,4.44%)、肺脾气虚证(15次,3.03%)、痰湿内阻证(15次,3.03%)、肝阴虚证(13次,2.63%)、湿热蕴脾证(10次,2.02%)、胃火炽盛证(9次,1.82%)、脾气虚证(8次,1.62%)、湿热内蕴证(8次,1.62%)、肺气虚证(6次,1.21%)、肾阳虚证(6次,1.21%)、肾阴虚证(5次,1.01%)、气阴两虚证(4次,0.81%)、血瘀证(4次,0.81%)、心胆气虚证(3次,0.61%)、肝胆湿热证(2次,0.40%)。2.3其他候要素在对495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上述24个证候进行拆分后,获取证候要素共计17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7个,病性类证候要素10个。根据在总例数中出现的频次及频率高低排序,病位类证候要素分别为肝(428次,86.46%)、脾(321次,64.85%)、肾(68次,13.74%)、胃(56次,11.31%)、心(32次,6.46%)、胆(32次,6.46%)、肺(21次,4.24%);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别为气滞(364次,73.54%)、气虚(256次,51.72%)、热(火)盛(138次,27.88%)、湿阻(75次,15.15%)、痰阻(64次、12.93%)、阴虚(51次、10.30%)、气逆(47次,9.49%)、阳虚(34次,6.87%)、血虚(29次,5.86%)、血瘀(4次,0.81%)。3疲劳性私家车性健康状态证候组合的表现形式亚健康虽属当代新概念,但其理念与《内经》中就已明确提出的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多以个人的主观感受为主,缺乏客观的实验室指标,从西医学角度难以找到满意的干预手段。中医学从人体功能状态变化规律的把握与调控入手,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辨证论治为主要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而且,中医学有丰富的干预手段。因此,以中医的理论体系及治未病的思想为指导,进行亚健康的辨识与干预具有很大的优势。证候是对机体偏离健康后整体反应状态的概括,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模式及治疗疾病的依据。根据中医理论,在生理状态下,五脏之间密切相关,在病理状态下,可出现多个脏腑病证相兼的状态。如一个人处于疾病或亚健康状态时可同时表现出肝气郁结和湿热内蕴证的表现,从而在临床上形成由肝气郁结、湿热内蕴2个证候进一步复合而成的辨证结果。本研究通过对495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调查分析,得到了81种辨证结果,反映出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证候组合表现形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对495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81种辨证结果进行拆分后,共计获得24个证候类型,反映了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肝火炽盛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阻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胆郁痰扰证、痰热内扰证等为常见证候类型。证候要素是指构成证候的基本单元,包括病位(肝、脾等)和病性(气虚、气滞等)两大类。在对上述24个常见证候类型进一步拆分后,获取证候要素共计17个,其中病位类包括肝、脾、肾、胃、心、胆、肺,以肝、脾最多见;病性类包括气滞、气虚、热(火)盛、湿阻、痰阻、阴虚、气逆、阳虚、血虚、血瘀,以气滞、气虚最多见。证候要素更能简明扼要地反映出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病理特点。从本研究归纳出的24种证候类型看,涉及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多种证候类型。根据中医学理论,健康是指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阴阳平衡。健康意味着形体、精神心理与环境适应的完好状态。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因此,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会出现种种不适表现。《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云:“肝者,罢极之本。”肝木受邪后“肃杀而盛,则体重烦冤”。何梦瑶《医碥》言:“诸郁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