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文本价值管窥 论文_第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文本价值管窥 论文_第2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文本价值管窥 论文_第3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文本价值管窥 论文_第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文本价值管窥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文本价值管窥摘要: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入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后,质疑声一片。不可否认,在新诗的海洋中,《立在地球上放号》就是沧海一粟,然而教材编者偏偏选中了它,态度肯定是审慎的。本文尝试从课文的文本组合、单元的人文主题、学科的核心素养三个角度对其入选课本进行蠡测。关键词:质疑文本组合人文主题核心素养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入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后,质疑声一片。很多人认为,此诗无论是思想情感、艺术技巧还是遣词造句、审美体验都不具有典型性,不应该选入教材。质疑者的理由如下。首先诗歌的美在于含蓄蕴藉,在于言约意丰,而本诗语言过于直白,没有韵律。全文充斥着对“力”的呼唤和赞美,言在此意也在此。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诗歌是多义性的,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一首含义丰富的诗歌,好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光的不同折射和色的不同组合。”①这首小诗却不是什么宝石,情感直露,也没有多深的含义。同样是现代诗,同样饱含家国情怀,闻一多的诗歌显然更能打动人心。其次,用词过于重复,尤其是“啊啊”“哟”等叹词高频使用,冲淡了诗歌的美感。再次,任何诗歌都是有一定结构的,此诗形式方面趋向散文化,结构方面趋向平面化直线式,没有什么层次之美起伏之妙。最后,诗歌的情感应该是温柔敦厚、有所节制,而此诗情感过于放纵张扬,简直就是一首“喊诗”。不可否认,在新诗的海洋中,《立在地球上放号》就是沧海一粟,然而教材编者偏偏挑中了它,态度肯定是审慎的。一、从课文的文本组合来看同是必修阶段,人教版选入的三首新诗为《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部编版的三首新诗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昂扬向上地赞颂了大自然的“力”,抒发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开辟新世界的情怀;《红烛》讴歌了为理想献身的无私奉献精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也有助于学生理解闻一多的的诗歌艺术特点和诗歌主张;《峨日朵雪峰之侧》是当代诗,情感比较沉郁,激情表达和理性思考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在文学鉴赏上学习对复杂文本的解读技巧。相比较而言,部编版的三首新诗不仅呈现了新诗的发展轨迹,更能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和理想成型产生良好的作用,强化了立德树人的宗旨。尤其是《立在地球上放号》,其内容和形式有着鲜明的“五四”色彩,有利于学生认识“五四”精神,理解当时青年的理想和奋斗,从而汲取营养,健康成长。这首诗奔放热烈、直接爆发的情感也是后两首诗所没有的,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郭沫若独特的诗风,了解这位中国现代诗歌先驱在艺术上的求索与大胆创新。此外,本诗还可以同闻一多诗歌的学习组合起来,引导学生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进行探究式学习。二、从单元的人文主题来看此诗入选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本诗承前(《沁园春长沙》)启后(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从三个方面体现了“青春”的体验和思考。一是诗歌语言的青春。自风骚以降,诗歌的发展就异常繁华。古典诗歌以其整齐的形式、华丽的辞藻、无穷的韵味在文学上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尤其是语言的含蓄蕴藉历来深受文人墨客的钟爱。但是辉煌的过去并不能改变近代古诗强弩之末的现状,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诗歌,新文化运动也在呼唤新的语言。在白话文运动催生下,充满了自由力量和青春能量的一种新的诗歌语言出现了,它不讲究韵律,也不拘泥于外在的表现形式,却看重内在的节奏和火热的情感。二是诗歌内容的青春。在诗歌创作方面,郭沫若认为诗歌是是一种“自然流露”,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所以反对三句两年得的苦吟,主张即兴而作,由灵感催发而生。诗人设想“我”立在地球边上,看白云怒涌,听涛声滚滚,无论是选取的意象还是抒发的情感,都展现出青春独有的雄壮奔放的活力和昂扬奋发的精神。三是诗歌作者的青春。在“五四”以来的自由思潮冲击下,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年轻的郭沫若产生了强烈的主体精神和自由意志,虽然前路还不是很明晰,但是解放的个性、精神的自由、青春的气息不可遏制的流露出来,诗人怎能不去呼喊那可以扭转乾坤、拔山超海的“力”呢?青春不仅意味着美好、单纯,还伴随着激情、破坏乃至毁灭,本诗就飞扬着郭沫若青年时期的激情——膨胀着暴虐、毁灭的力量。郭沫若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②这是一个新时代下青年的形象,带着无限的激情和能量,渴望着迈向新世界。三、从学科的核心素养来看从语言角度来看。本诗的语言虽说直白,却也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句式自由、节奏鲜明。作为一首自由体的新诗,长短句错落,整散句结合,灵活的句式更能表现情感的变化,使得诗歌显得自由奔放。尤其是使用了大量的短句和连续的排比,如“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③短句精悍有力,排比气势充沛,两相组合,形成了一浪盖过一浪的气势,表现了诗人雄浑奔放的情绪,也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再比如叹词叹号的大量使用。全诗一共七句,除去1、3两句,每一句里面都有叹词;18个标点符号,感叹号有10个。作者用了6次“哟”和4次“啊啊”,通过极其强烈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对毁灭力量的按捺不住的向往,并将这股力量描绘成“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③,表达了发自内心的赞美与喜悦之情。在《女神》中,这样的大量使用叹词叹号的诗不在少数,从中都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难以抑制的激情在汹涌、在奔腾、在咆哮,形成鲜明强烈的节奏。这节奏,是诗人澎湃激情的一泻直下,是诗人对毁灭后重生的热切期待。郭沫若冲破了传统诗歌温柔敦厚、含蓄蕴藉的金科玉律,采用了喷发式宣泄的抒情方式。正是为了这种火山爆发式的灼热逼人,作者选择了传统诗歌中绝对不会大量出现的叹号和叹词。这就是一种语言的突破与创新。所以闻一多先生曾说只有郭沫若的诗才配得上称为新诗,称赞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真不愧为时代的一个哨子”。从思维的形象性和深刻性来看。诗的本质在于抒情,但它也脱离不了形象思维的规律。只有依据这一规律作诗,才可能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本诗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那喷涌而出的情感,更在于诗人的“情”能借助鲜明生动的“象”传递出来。诗人想象奇特,取景宏大,与“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的李白一脉同宗。读罢全诗,脑海里会浮现怒涌翻腾的白云、辽远壮阔的北冰洋、波澜激荡的太平洋。三种景象,蒙太奇的手法,虽然画面割裂了,但是调动联想和想象,可以将其变成一幅完整的画卷。诗的前四句,着力于景象描绘。“洪涛”凸显了浪花之猛烈,“滚滚”突出了浪花之势众,二者结合,太平洋中的洪涛便有了浊浪排空、翻腾不绝的形象性,且动感十足。白云、洪涛、大洋,所有的意象都有着势如破竹的毁灭力量。在诗歌里,毁灭并不是个贬义词,它带有新生的含义。诗的第五句就点出了讴歌毁灭的原因:“不断地毁灭,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努力哟!”诗人认为,只有将过去扫荡得彻彻底底,才能给未来的创造留出空间。那么,谁在“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是空中“怒涌”的白云,是“提起他全身的力量”的太平洋,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抒情主人公,还是眼前奔涌而来不可阻挡的“滚滚的洪涛”?这一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提升思维的深刻性。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可以发现,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绝不仅仅只是割裂的四幅具体画面,而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不仅以其巨大的破坏力冲毁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同时也以其伟大的创造力正在建立一个民主与科学的新文明。从思维的逻辑性来看。文学创作要符合内在的逻辑,即使是诗歌这一主观情感特别强烈的文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曾被当时的文人猛烈抨击。直到科学家沈括一次登山考察才结束了这场争论。而本诗的首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也曾被批判为违背常识、不合逻辑的表达。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白云的出现往往习惯性的伴随着“轻风”“蓝天”,无数的云在天空怒涌,那样的云只会是乌云。白云会攒聚、堆叠而不会如压城黑云般怒涌。这样的批判乍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犯了与杨慎一样的错误。杨慎曾经这样批判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④。确实,就一般常识或事理而言,人不可能是顺风耳、千里眼,的确看不到千里绿映红,听不到千里莺啼。但问题在于诗是文学作品,而不是确切具体的数学概念。“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貌似写实,实则写虚。白云比乌云更能象征积极的、进步的力量。白云的确不会怒涌,但是它象征着的纯洁神圣的力量会攒聚涌动。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变革力量的汇聚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巨大声势。从审美角度来看。顾振彪先生曾明确指出:“让学生读诗,是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古典诗词对于增进学生美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⑤其实,不仅古典诗词具有审美作用,现代诗歌也能如此。《立在地球上放号》对力量的号召、对摧毁旧事物的呐喊、对创造新世界的呼唤等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激动并鼓舞了整整一代人,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这精神是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勇于创造的精神,是对旧秩序旧传统的大胆否定和无情诅咒,是对新社会新文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从文化角度来看。五四时期,旧思想旧文化仍然根深蒂固,觉醒者认为不破则难立,只有破得彻底才能立得牢固。这一思想体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是破除传统诗词的藩篱。当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辞中宣言的“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⑥已经成为一些国人的共识时,同样年轻受过西方教育和思想熏陶的郭沫若又怎能不在灵魂深处激荡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呢?正是基于对青春的自信、对时代的自信、对未来的憧憬,郭沫若以极大的热情开始了井喷式的创作。不到一年的时间,写出四十余首新诗。这些诗歌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彻底打开了新诗的脚镣,构建了雄浑奔放的意境,成为中国的奠基之作。《》实践了郭沫若自己关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情感汪洋恣肆。他热情地歌唱祖国的创造力量,他坚信着觉醒的人民定能推翻旧世界。他那刺破苍穹的呐喊呼应着志士仁人,激励着广大新青年前赴后继。这种勇气、这种豪情、这种执着的追求不仅仅属于五四那个时代,更属于青春这个特定的人生阶段。这种奋发与浪漫是青春的气息,是郭沫若诗歌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新诗最宝贵的东西,也是当下青年学子必不可少的文化传承。参考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