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学案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_第1页
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学案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_第2页
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学案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_第3页
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学案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_第4页
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学案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的政治形式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二、西周的分封制1.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指最高统治者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2.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3.内容(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2)主要封国:鲁、齐、燕、宋、晋等。(3)诸侯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4)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4.影响(1)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保持周的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2)消极: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趋于瓦解。三、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3.影响(1)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王权的稳定和贵族的特权。(2)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直至今日,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问题情境]分封的对象及目的材料一“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材料二“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材料三“封功臣谋士……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思考运用:指出三段材料分封的对象及目的。提示:材料一、二分封对象是古代帝王的后代,材料三分封对象是功臣、亲族。目的是通过分封,扩大统治区域,巩固统治秩序。[图解历史]分封制的实际效能及影响信息提取:分封制下各地诸侯国仍是拥有地方实权的独立实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逐渐被淡化,地方势力崛起成为历史必然。[问题情境]宗法制的影响材料《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思考运用:如何理解材料中“外人”“自己人”?提示:外人和自己人的划分标准是以宗法制为依据,这种称呼带有明显的血缘宗法色彩。[归纳总结]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的关系一、新教材新增知识1.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2.商周政体中的民主遗存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二、新史学最新视野全面认识西周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周人确立了以分封制为框架、以宗法礼乐制度为纽带、以天命—德政为核心政治理念的治理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早期国家的跨区域治理难题,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新诸侯在新领地的开拓、发展能够有效分割原先殷人与地方的联系;同时,这些新诸侯要在新环境中生存下去必须依靠周王室。受封的亲戚、功臣及其率领的军队、技工等与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同时,周朝的很多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响下传播到各地,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主题一凸显贵族政治特色的分封制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贵族政治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度,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贵族政治”。[针对训练]1.(2021·山西运城高中联合体高三模拟)“家臣”是指贵族家族里家主(包括宗主和宗妇)以外的所有人员。西周时期,家臣有机会在贵族家族内部得到升迁,也有机会流动到更大的贵族家族任家臣,甚至进入诸侯国或周王室任职。据此可知()A.家臣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来源 B.西周贵族政治具有多样化特点C.西周传统的世官制遭受挑战 D.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势力膨胀解析:据材料“西周时期,家臣有机会在贵族家族内部得到升迁,也有机会流动到更大的贵族家族任家臣,甚至进入诸侯国或周王室任职”,可知西周时期的家臣有机会升迁或进入仕途,说明西周时期的选官办法不只是单一的世卿世禄制,故选B项;西周的官员选拔的主要来源还是世卿世禄制,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家臣的升迁,并没有提到世卿世禄制是否受到挑战,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家臣的升迁,与地方诸侯势力无关,排除D项。答案:B2.“封建”的不同含义(1)西周的“封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封建”,它是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2)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封建制度”是以生产方式划分的,是一种社会形态。[针对训练]2.(2021·江西上饶六校联考)“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A.王位世袭制 B.封邦建国制C.郡县制 D.礼乐制解析:王位世袭制是针对国王的王位继承,与贵族世袭无关,故A项错误;封邦建国制即分封制,是周王将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贵族世袭,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正确;郡县制长官是任免,不是世袭,故C项错误;材料与礼乐制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分封制的历史遗存(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4)在后世朝代的变异:西汉、两晋、明初、清初都曾实行过“分封”。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时代的“分封”已经过时,在大多数时候只是郡县制的补充,大多数分封的“王”根本没有封民或臣民,他们只能享受衣食租税之利,没有任何实权。三、“唯物史观”下的“历史阐释”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四、“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运用史料说明问题】——分封制的影响史料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①,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②,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③……总体来看,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④。——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要求:根据史料说明分封制的影响。(提示:①②③是积极影响;④是消极影响)试答:答案:积极影响:①形成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孕育了统一因素。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地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②促进血缘族体的瓦解,巩固了当时西周的统治。在西周分封制下,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被分封到边远地区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就打破了被分封地区原有的氏族宗族关系。③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消极影响: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西周后期诸侯割据。主题二血缘维系的宗法制一、“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家国同构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简言之,“家”是小“国”,“国”是大“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针对训练](2020·晋冀豫高三联考)徐扬杰先生认为:“殷周王室、各诸侯国和各卿大夫邑,既是国家的一级行政机构,又是大大小小的家族;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A.实现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 B.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C.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解析:据材料“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并结合所学可知,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特征,故C项正确。答案:C二、“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宗法制的特点及实质(1)特点①宗法制是区分嫡庶、亲疏,在家族内部确立地位、财产继承权的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宗法制是影响古代中国社会与家庭结构的重要因素。宗法制崩溃后,嫡长子继承制和王位世袭制长期延续,而其得以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延续。②宗法制度下,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政权的补充。宗法制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2)实质: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体系的核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将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融为一体,是周朝统治者维护奴隶社会政治秩序的基础。三、“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获取史料信息】——宗法制的特点史料信息获取(1)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2)宗法制的体系由大宗和小宗构成,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3)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秩序。(4)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5)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同构。【提炼史料观点】——宗法制的影响史料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摘编自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要求:根据史料概括作者的观点。试答:答案: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四、“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宗法观念的现代价值宗法观念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很大,当今社会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1.家国一体、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等宗法观念仍然具有现代价值。2.易于形成强大的家庭凝聚力,衍生出对族人的种种法律上的、道德上的普遍约束力。3.宗法观念强调血缘亲情,重视家庭和裙带关系,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相对缺乏,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全国卷全国Ⅰ2020·T24;2019·T24在高考中,本讲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商周治国(如仁德之心、重视历史传承)、分封制和礼乐制度对早期华夏文化形成的影响(如文化认同)等。试题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如分封制与时空观念的养成、对历史概念的解释以及对历史作用的理解、西周分封的文化认同与历史价值的养成等,均在本讲考题中体现。全国Ⅱ2018·T24全国Ⅲ2019·T24;2016·T24地方卷天津2020·T3;浙江2018.4·T1;海南2017·T1[感悟真题——明确命题方向]1.命题点:春秋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2020·高考全国卷Ⅰ)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解析:D对:分封制度下诸侯获得封位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由材料“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这说明分封制度受到了挑战。A错:春秋时期礼乐制度走向瓦解,有些诸侯开始僭越周礼,形成礼崩乐坏的局面,但礼乐制度尚存。B错:王位世袭制是指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继承,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是一种“家天下”的制度,王位依血缘关系继承。周桓王拒绝楚国国君熊通提升爵位等级的要求不能体现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错: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等,题干信息没有涉及。答案:D2.命题点:商周时期的制度演变(2019·高考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解析:B对:由“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到“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可以得出由商朝多为兄终弟及到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A错:夏朝时世袭制已经取代了禅让制,当时的王位继承注重父子、兄弟之间的传承,这是宗法世袭观念加强的表现,不是受禅让制的影响。C错:不符合史实。D错: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不是弱化。答案:B3.命题点: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2019·高考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A对:材料中强调的“孝”“悌”等思想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其产生的制度渊源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B错: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族联盟首领产生的方式,和题干材料无关。C错:郡县制是对地方实行有效统治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中的“孝”“悌”等思想无关。D错:察举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孝”“悌”等思想的产生无关。答案:A4.命题点:商汤的治国理念(2018·高考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A对: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B错: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C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D错: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答案:A5.命题点:乡村治理中的文化认同(2020·高考天津卷)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解析:B对: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县以下的乡村基本实行自治,其根源是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聚族而居的封闭村庄。在这些封闭村庄里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势力。宗法制下尊宗敬祖的文化认同有利于乡村的自治。A错: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实行乡村自治的必然原因。C错:据材料县以下乡村基本实行自治,官府的职权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其他事务不过多干涉,可以判断出这与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关系不大。D错:“官府……对乡村的其他事务”“不过多干涉”并非不干涉,说明乡村社会仍在政府的管控之下。答案:B6.命题点: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2017·高考海南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解析: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涉及继承问题,属于家族内部层面,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礼器的使用,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强调的是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而材料只是涉及礼器的使用,属于社会礼仪规范层面,故B项错误;自商周以来,古代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诸侯使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享有的九鼎,诸侯的僭越破坏了礼乐制度对贵族日常行为礼仪的规范,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答案:D[模拟精练——好题精练赢高考]1.(2021·江西五市八校联考)明堂,最早在传说时代出现,专门用来祭祀。西周时“明堂”一般都建于城南,即所谓“布政之宫,在国之阳”“明正教之堂”,是为“天子之庙”,利用祭天的手段来辅佐君王统治。西周设立“明堂”的意义在于()A.为王权披上神圣外衣 B.借助神权巩固皇权C.表明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 D.彰显周天子的“天下大宗”地位解析:由“利用祭天的手段来辅佐君王统治”可知,西周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神权色彩,设立“明堂”的意义在于为王权寻找合法来源,故选A项,排除C项;“皇权”说法欠妥,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神权色彩,与周天子大宗地位无关,排除D项。答案:A2.(2020·广东茂名二模)周初的统治者在咀嚼胜利果实的时候,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历史事实,让统治者深切感到“小民难保”。于是提出了“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