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开元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开元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开元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开元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开元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开元中学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23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题目。文章、书画有风格,有意境,有韵味,即气韵。光未然创作的《黄河颂》,气势澎湃、铿锵有力;陆定一的《老山界》及魏巍的《①》,生动细腻、饱含真情,是其韵;②(人名)的《老王》,于困厄中自省的愧怍,是其韵,于门kǎn()高低中见尊严人的神采和风度也可称之“韵”,即神韵。邓稼先的A(很少有人知道)与奥本海默的B(锐气和才华全部显露出来,多比喻人有傲气,爱表现)是其韵;闻一多先生的锲(qìqiè)而不舍、慷kǎi()淋漓、气冲斗(dǒudòu)牛,是其韵;鲁迅先生对人民的鞠躬尽cuì()()痛绝,是其韵……气韵、神韵,是自我与他者的感知、理解、想象再造力的合成。均在一念之间,却自成风格体系。(1)(2分)在文段①②两处,填上合适的内容。①②(2)(2分)请根据释义,在文段A、B两处,填上恰当的成语。A.B.(3)(5分)根据拼音填写汉字,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①门kǎn②慷kǎi淋漓③深wù痛绝④锲(qìqiè)而不舍⑤气冲斗(dǒudòu)牛2.(8分)在下面文字画线处,填入诗文名句。中华文化精深广博,晋代陆杌《文赋》中曾言“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士别三日,①”,表示学习进步一日千里;“②,寒光照铁衣”,展现战场环境艰苦恶劣;“我亦无他,③”,揭示道理,熟记于心。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字里行间透出世间百味:我们能从“④,明月来相照”中,感受王维隐居生活的惬意美好;能从“⑤,⑥(《春夜洛城闻笛》)”和“故园东望路漫漫,⑦”中,感知李白、岑参漂泊在外的无尽乡思;还能从“杨花榆英无才思,⑧”中,感悟草木对春将逝去的留恋之情。3.(3分)班级将于本周五(4月21日)下午三点在班内举办宋词朗诵会,下面是小开同学写给语文老师的一封邀请函,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邀请函尊敬的袁老师:您好!我们班将于本周五(4月21日)在班内举办宋词朗诵会,特邀请您参加。请您务必按时到会七(2)班班委会2023年4月18日4.(3分)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提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此处的“韵”意为“情趣”。而在《现代汉语规范词词典》中,意为“风雅、风流”,如“韵事”。请综合上述三个任务中“韵”的意思,并作简析。二、阅读理解(57分)5.(16分)品茗、插花、美食等这些都是宋人雅致生活的一部分,源远至今。民以食为天,请阅读散文《母亲的食物》,完成问题。母亲的食物赵瑜母亲曾经在海口生活数月,不论我请她吃当地何种食物,她都是拒绝的,都有一个远大于食物本身的故事。母亲所做的食物,大都和时间、力气有关。母亲几乎是一个村庄的代表,我记忆中的村庄里,属于母亲的空间极小——院落、田野、菜地。这空间宽阔又狭窄,方圆几里地盛放了母亲的半生。母亲在40岁之前几乎没有离开过我出生的村庄。所以,一说起母亲,我就会想到我出生的院子、村庄,就是母亲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年幼时我就知道,村子里许多孩子的母亲做的食物比我母亲做的食物好吃。我的母亲不会做很多花样翻新的菜肴。然而,母亲做的蒸馍,对我来说食物启蒙。从种麦子开始,一直到麦子收割,母亲全程参与了麦子的生长过程。她珍惜每一粒麦子,她会用一种规格极细的筛子再次对面粉进行细筛。这样,粗的面粉被做成一种馍馍;而细筛白面馍,是专门给爷爷吃的。食物的匮乏,让面粉也有了身份的差异。那时的乡村,强调长幼有序,麦子不再紧缺,我们这些小孩子渐渐也能吃到细面馒头了。以后的时间里,我都会将母亲手工做的馒头作为参照。母亲做的馒头,成为一个地址、一个标签。母亲的食物是众多颜色中最清晰的白色,馒头的白、面条的白及米粥的白。母亲的食物,是众多河流中最宽阔的那条,是一年四季中最为舒适的秋天,是我不论走多远都洗不掉的黄河的底色。母亲的食物,更像关于爱的碑刻,一刀一刀地刻在我的味蕾上,是汉隶,也可能是酒醉后的一纸行草,都能在瞬间接到食物的信息。作为一个中年人,在外面漂泊多年,饮食习惯早已经改变。然而,我们被时光遣返,回到多年以前,成为一个陈旧的自己。母亲,有多么具体,便有多么抽象。在城市生活多年,我已经成为一个说普通话的人。然而,一旦回到县城,我就立即又开始使用方言。那些字词,像一道道食物,既养育了我它是我成为我自己的一个起点,没有这个起点,我将成为另外的人。母亲的食物,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比喻,它和温饱有关,自然而然地开始喜欢朴素简单的东西。这样的喜欢,和母亲的食物是多么一致。原来,人生就是这样循环守恒。疏远和回归,需要时间,我们离开故乡,是为了确认自己不再单一。当我们足够丰富时离开才能丰富,丰富才能回归,回归才会简单。人如此,故乡呢,还是如此。【批注1】“宽阔”和“狭窄”是否矛盾?【批注2】联系下文思考母亲给我的“食物启蒙”是什么?【批注3】用“白色”形容母亲的食物特点,突显了朴素的食物对我的深厚影响,成为我人生的底色。【批注4】这句话极富韵味,值得深思!【批注5】方言和母亲的食物一样,它们滋养着我,让我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1)(2分)根据文章内容,完善下列思维导图。①②(2)(6分)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批注1】和【批注2】的问题。①这空间宽阔又狭窄,方圆几里地盛放了母亲的半生。②然而,母亲做的蒸馍,对我来说食物启蒙。(3)(3分)回应【批注4】。根据理解,为下面语句设计朗读的重音或语速,并简述理由。母亲的食物,其实更像关于爱的碑刻,一刀一刀地刻在我的味蕾上,是汉隶,也有可能是酒醉后的一纸行草,都能在瞬间接到食物的信息。(4)(5分)老师组织开展“编单元学写作”活动,她让同学们把上文编入下面单元。你认为可以编入哪个单元?请简要写出编入这个单元的目的。A.《黄河颂》《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B.《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6.(3分)判断下面描写食物的片段,请对应相关的名著,填入序号。①他在郭县东关一家茶铺吃了早饭——喝了一分钱的开水,吃了随身带的馍。②他默默地用筷子拨动饭粒,掩盖内心的苦痛。忽然,他在碗里拨出了一团东西,看清楚了,同志们悄悄在他碗里放了半只咸蛋。③她已把午饭作好:馏的馒头,熬白菜加肉丸子,一碟虎皮冻,只有白菜还在火上煨着,发出些极美的香味。A.《骆驼祥子》B.《红岩》C.《创业史》7.(5分)经典著作《骆驼祥子》描写了不少食物,如老豆腐、羊肉馅包子、冻柿子等,请简述作品中一个和“食物”有关的情节8.(16分)聚焦德寿宫,对话解“韵”结。“杭州又见德寿宫,一抹宋韵宫墙红”,德寿宫凭着“一墙之力”和800年前的正股真容宋韵,是哪种韵?就此问题,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宋韵,是哪种韵?钱江晚报:我们说的宋韵文化,到底有哪些“文化”?郑嘉励:我们说的宋韵,包括了南宋和北宋,而浙江的宋韵,因为浙江是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今天讲宋韵,就要从宋代的历史文化资源中,鼓舞人心,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和境界。我想到几句话代表我个人对宋韵的理解。(一)郑嘉励:第一句话:。钱江晚报:一说到南宋,我们的既定印象:屈辱。宋代军事力量不振,历受诟病。两宋三百年,始终伴随着外部的挑战。南宋在政治军事上丢了半壁江山。比如一说到宋高宗,人们就提到他一路南逃(原来的杭州),此后,临安府也就成为事实上的南宋都城。郑嘉励: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国难当头,南宋文官不爱财,中间有陆游、辛弃疾,到文天祥收尾,这也是历史的真实,他们的浩然正气,远远超过了军事上的失败。我们讲宋韵,首先就应该弘扬这种精神。(二)郑嘉励:第二句话:放眼天下的海外贸易。南宋的海外贸易,必然需要腹地强大的实力支撑,能够反映宋代经济实力。以一条沉船为例①。船货包罗万象,数量众多:瓷器(有龙泉窑、越窑等)、丝绸、铜钱、金锭银锭甚至书籍。贸易代表了宋代开放的姿态。南宋对外不只是物质的输出,生活方式的输出。1292年,马可•波罗从泉州离开中国,泉州商人的海外活动范围到达印度、波斯、欧洲和东非沿海。(三)郑嘉励:第三句话:典雅敦厚的士大夫生活美学及审美范式的文化艺术。钱报记者:说起宋代人的生活,很多人第一反应好像就是喝茶、插香、插花、挂画、青瓷等等。宋文化,好像就是雅文化的代表,就是宋代文人士大夫与内心相处的方式。郑嘉励:这些优雅的生活方式,是相对软性的文化。同时宋瓷、宋词、宋版书,很多艺术在宋代达到了最高峰。比如龙泉青瓷,奠定了温柔敦厚的审美观。宋版书,还有我们熟悉的宋词、宋画,后世我们来评价一些艺术美学上的好与不好,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四)郑嘉励:第五句话:以三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里,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出现在宋代。宋朝能够以狭小的疆域养活这么多人口,而这又是科技革新的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讲:“宋代确实是中国本土的科学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钱江晚报:两宋时期,代表知识阶层的士大夫的创造力充分发挥了出来,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刘益、李冶、秦九韶和杨辉促进代数的发展,组成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学派,他们共同推动历法与观天仪器的改进;军事方面诞生了《武经总要》;建筑领域宋人编有《营造法式》、医学领域有《圣济总录》、植物学则以《橘录》为代表。李约瑟统计过,唐朝鼎盛时只有91项水利工程——节选自《宋韵新谱/宋韵是哪种韵》(《钱江晚报》)[注释]①南宋初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从泉州港驶出,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距今800多年。(1)(2分)根据访谈内容概括“第一句话”。(2)(3分)根据访谈内容,我们了解到宋韵文化涉及多个角度,除“第一句话”从政治角度阐述(一)政治(二)(三)(四)(3)(6分)新学期,学校要各班级举办“宋风流韵”主题板报展,请结合访谈材料说说你的构想。具体要求:拟一个板报展标题(4)(5分)2023年3月31日至4月1日,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迎来首场市集“宋韵•国风礼市”开市,再现南宋繁阜盛景,绘就“宋韵+生活”发展新图景。今天我们该如何传承宋韵文化,请结合实际说说你对“宋韵+生活”的理解及建议。9.(17分)在“宋风流韵”主题学习活动中,同学们也关注了宋朝的名人轶事,请阅读相关文言文熙宁①年,边吏报北虏将入寇。上亟②遣人取两河民车,以为战备。自宰执③以下言不便者墙进,俱不省。沈括侍笔立御座侧,上顾曰:“卿知籍④车之事乎?”括曰:“未知。”上曰:“唯车可以当北虏。”括曰:“朝廷姑籍其数而未取,何伤?”上喜曰:“卿言有理。何论者之纷纷也?”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史。臣但未知一事,兵车也;今之民间锱车⑤,日不能行三十里,少濛雨雪,则跬步不进,恐兵间不可用耳。”上益喜曰:“无人如此作口者,朕当更思之。”明日(选自《邵氏闻见后录》,有删改)[注释]①熙宁:宋神宗赵顼(xū)的年号。②亟:表示急速。赶快。③宰执:宰相与执政合称,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事的重臣。④籍:登记,又可作卧车。(1)(3分)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不相同的一项A.唯车可以当北虏/唯闻女叹息B.臣但未知一事/但微颔之C.古人所谓轻车者/尔安感轻吾射(2)(3分)文言文中的称谓非常丰富,请你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选择合适的选项。①卿知籍车之事乎?②臣但未知一事,古人所谓轻车者,兵车也。③无人如此作口者,朕当更思之。A.自称B.对他人的爱称C.对他人的敬称。(3)(6分)结合上下文,分析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①何论者之纷纷也?②故俗谓之太平车,恐兵间不可用耳。(4)(5分)根据“积累•运用”部分对“韵”的解读,本文中你更欣赏哪个人物表现出来的精神,请结合内容分析。三、写作(40分)10.杭州提出打造“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突出“宋韵文化”是重要方面。“宋韵文化”在哪里?在清河坊、南宋御街、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等街巷建筑中,在饮食、品茶、投壶等生活方式里,也在苏轼、岳飞、沈括等故事与精神中……请以“我与宋韵的故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500字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开元中学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运用(23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题目。文章、书画有风格,有意境,有韵味,即气韵。光未然创作的《黄河颂》,气势澎湃、铿锵有力;陆定一的《老山界》及魏巍的《①》,生动细腻、饱含真情,是其韵;②(人名)的《老王》,于困厄中自省的愧怍,是其韵,于门kǎn()高低中见尊严人的神采和风度也可称之“韵”,即神韵。邓稼先的A(很少有人知道)与奥本海默的B(锐气和才华全部显露出来,多比喻人有傲气,爱表现)是其韵;闻一多先生的锲(qìqiè)而不舍、慷kǎi()淋漓、气冲斗(dǒudòu)牛,是其韵;鲁迅先生对人民的鞠躬尽cuì()()痛绝,是其韵……气韵、神韵,是自我与他者的感知、理解、想象再造力的合成。均在一念之间,却自成风格体系。(1)在文段①②两处,填上合适的内容。①谁是最可爱的人②杨绛(2)请根据释义,在文段A、B两处,填上恰当的成语。A.默默无闻B.锋芒毕露(3)根据拼音填写汉字,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①门kǎn槛②慷kǎi慨淋漓③深wù恶痛绝④锲qiè(qìqiè)而不舍⑤气冲斗dǒu(dǒudòu)牛【答案】见解答。【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根据课本内容填写即可。(2)本题考查根据句子写词语。默默无闻:很少有人知道。锋芒毕露:锐气和才华全部显露出来,多比喻人有傲气,爱表现。(3)本题考查字音、字形。①“门kǎn”写作“门槛”。②“慷kǎi淋漓”写作“慷慨淋漓”。③“深wù痛绝”写作“深恶痛绝”。④“锲而不舍”中的“锲”读作“qiè”。⑤“气冲斗牛”中的“斗”读作“dǒu”。【解答】答案:(1)①谁是最可爱的人;②杨绛(2)默默无闻锋芒毕露(3)①槛;②慨;④qiè【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2.(8分)在下面文字画线处,填入诗文名句。中华文化精深广博,晋代陆杌《文赋》中曾言“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士别三日,①即更刮目相待”,表示学习进步一日千里;“②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展现战场环境艰苦恶劣;“我亦无他,③惟手熟尔”,揭示道理,熟记于心。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字里行间透出世间百味:我们能从“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中,感受王维隐居生活的惬意美好;能从“⑤此夜曲中闻折柳,⑥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和“故园东望路漫漫,⑦双袖龙钟泪不干”中,感知李白、岑参漂泊在外的无尽乡思;还能从“杨花榆英无才思,⑧惟解漫天作雪飞”中,感悟草木对春将逝去的留恋之情。【答案】见解答。【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解答】答案:①即更刮目相待②朔气传金柝(注意“柝”的书写)③惟手熟尔(注意“惟”的书写)④深林人不知⑤此夜曲中闻折柳⑥何人不起故园情⑦双袖龙钟泪不干(注意“袖”的书写)⑧惟解漫天作雪飞(注意“惟”的书写)【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3.(3分)班级将于本周五(4月21日)下午三点在班内举办宋词朗诵会,下面是小开同学写给语文老师的一封邀请函,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邀请函尊敬的袁老师:您好!我们班将于本周五(4月21日)在班内举办宋词朗诵会,特邀请您参加。请您务必按时到会七(2)班班委会2023年4月18日【答案】在“(4月21日)“后添加“下午三点”。将“请您务必按时到会”改为“期待您的莅临”。将“指教”改为“指导”。【分析】本题考查邀请函的写作。【解答】本题中的邀请函缺少具体时间,应在“(4月21日)”后添加“下午三点”,一定,使用不当。“指教”,多用作请人提批评意见的套语,朗诵水平得以提高。答案:在“(4月21日)“后添加“下午三点”。将“请您务必按时到会”改为“期待您的莅临”。【点评】邀请函的一般结构由标题、称谓、正文、落款组成。但要注意,语言要简洁明了,看懂就行,遣词用句要大方得体,讲究文明用语,不要太多文字。4.(3分)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提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此处的“韵”意为“情趣”。而在《现代汉语规范词词典》中,意为“风雅、风流”,如“韵事”。请综合上述三个任务中“韵”的意思,并作简析。【答案】见解答【分析】本题考查词语含义。根据任务一“文章、书画有风格,有意境,有韵味,谓之‘韵’,即气韵”、任务二“字里行间透出世间百味”、题干“提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此处的‘韵’意为‘情趣’”等内容可知,“宋韵”之“韵”有在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气韵、情趣的意思。根据任务一“人的神采和风度也可称之‘韵’,即神韵”和题干“意为‘风雅、风流’”等内容可知,“宋韵”之“韵”还有对宋人风度的赞美之意。可结合宋词作品和宋代人物作简要分析。【解答】答案:含义:①诗文、书画的气韵、风雅情趣。分析:宋人的诗词文章中,其意境充满理性气韵,如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宋代文人也多有充满神采风度者、苏轼等人。【点评】理解词义有几种方法: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看图理解字义;运用形声字的特点理解字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看实物理解字义。二、阅读理解(57分)5.(16分)品茗、插花、美食等这些都是宋人雅致生活的一部分,源远至今。民以食为天,请阅读散文《母亲的食物》,完成问题。母亲的食物赵瑜母亲曾经在海口生活数月,不论我请她吃当地何种食物,她都是拒绝的,都有一个远大于食物本身的故事。母亲所做的食物,大都和时间、力气有关。母亲几乎是一个村庄的代表,我记忆中的村庄里,属于母亲的空间极小——院落、田野、菜地。这空间宽阔又狭窄,方圆几里地盛放了母亲的半生。母亲在40岁之前几乎没有离开过我出生的村庄。所以,一说起母亲,我就会想到我出生的院子、村庄,就是母亲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年幼时我就知道,村子里许多孩子的母亲做的食物比我母亲做的食物好吃。我的母亲不会做很多花样翻新的菜肴。然而,母亲做的蒸馍,对我来说食物启蒙。从种麦子开始,一直到麦子收割,母亲全程参与了麦子的生长过程。她珍惜每一粒麦子,她会用一种规格极细的筛子再次对面粉进行细筛。这样,粗的面粉被做成一种馍馍;而细筛白面馍,是专门给爷爷吃的。食物的匮乏,让面粉也有了身份的差异。那时的乡村,强调长幼有序,麦子不再紧缺,我们这些小孩子渐渐也能吃到细面馒头了。以后的时间里,我都会将母亲手工做的馒头作为参照。母亲做的馒头,成为一个地址、一个标签。母亲的食物是众多颜色中最清晰的白色,馒头的白、面条的白及米粥的白。母亲的食物,是众多河流中最宽阔的那条,是一年四季中最为舒适的秋天,是我不论走多远都洗不掉的黄河的底色。母亲的食物,更像关于爱的碑刻,一刀一刀地刻在我的味蕾上,是汉隶,也可能是酒醉后的一纸行草,都能在瞬间接到食物的信息。作为一个中年人,在外面漂泊多年,饮食习惯早已经改变。然而,我们被时光遣返,回到多年以前,成为一个陈旧的自己。母亲,有多么具体,便有多么抽象。在城市生活多年,我已经成为一个说普通话的人。然而,一旦回到县城,我就立即又开始使用方言。那些字词,像一道道食物,既养育了我它是我成为我自己的一个起点,没有这个起点,我将成为另外的人。母亲的食物,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比喻,它和温饱有关,自然而然地开始喜欢朴素简单的东西。这样的喜欢,和母亲的食物是多么一致。原来,人生就是这样循环守恒。疏远和回归,需要时间,我们离开故乡,是为了确认自己不再单一。当我们足够丰富时离开才能丰富,丰富才能回归,回归才会简单。人如此,故乡呢,还是如此。【批注1】“宽阔”和“狭窄”是否矛盾?【批注2】联系下文思考母亲给我的“食物启蒙”是什么?【批注3】用“白色”形容母亲的食物特点,突显了朴素的食物对我的深厚影响,成为我人生的底色。【批注4】这句话极富韵味,值得深思!【批注5】方言和母亲的食物一样,它们滋养着我,让我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1)根据文章内容,完善下列思维导图。①母亲做的蒸馍,是最初的食物启蒙。②方言是“我”成为我自己的一个起点。(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批注1】和【批注2】的问题。①这空间宽阔又狭窄,方圆几里地盛放了母亲的半生。②然而,母亲做的蒸馍,对我来说食物启蒙。(3)回应【批注4】。根据理解,为下面语句设计朗读的重音或语速,并简述理由。母亲的食物,其实更像关于爱的碑刻,一刀一刀地刻在我的味蕾上,是汉隶,也有可能是酒醉后的一纸行草,都能在瞬间接到食物的信息。(4)老师组织开展“编单元学写作”活动,她让同学们把上文编入下面单元。你认为可以编入哪个单元?请简要写出编入这个单元的目的。A.《黄河颂》《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B.《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答案】(1)①母亲做的蒸馍,是最初的食物启蒙。②方言是“我”成为我自己的一个起点。(2)①矛盾;“宽阔”指印象中母亲劳作和生活的场景众多、广阔;“狭窄”指母亲生活劳作的地方仅限于院落、田野菜地。②珍惜每一粒麦子;明白长幼有序,尊重老人;将母亲手工做的馒头作为参照。(3)重读“爱的碑刻”“刻在”“是魏碑,是汉隶”“一纸行草”,突出母亲食物带给作者的感受;“不论我离家乡有多远,都能在瞬间接到食物的信息”语舒缓,表现出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4)B单元;理由:B单元三篇文章都是通过小人物普通事件塑造其精神品质,本文与之相似。【分析】作者通过记述了母亲的食物给予自己的独特记忆和深刻影响,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时间和距离不但不会带走人们最初的身体的记忆,反而会带来朴素而简单的回归。【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我的母亲不会做很多花样翻新的菜肴,母亲做的蒸馍,是最初的食物启蒙”可概括为:母亲做的蒸馍。根据“然而,回到母亲的生活圈子。那些字词,既养育了我。它是我成为我自己的一个起点,我将成为另外的人”可概括为:方言是“我”成为“我”自己的一个起点。(2)本题考查词句理解。①结合“方圆几里地盛放了母亲的半生”可知,印象中的母亲常年在劳作,因此“宽阔”,有数不清的平原上的炊烟、田野,母亲生活劳作的地方仅限于院落,因此说“狭窄”。②结合“她珍惜每一粒麦子,面粉打出来以后,这样;结合“食物的匮乏。那时的乡村,尊老的人才会获得大家的认可”概括可得:明白长幼有序;结合“以后的时间里,我都会将母亲手工做的馒头作为参照,成为一个地址。(3)本题考查朗读设计。结合“母亲的食物,一刀一刀地刻在我的味蕾上,是汉隶,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汉隶和行草,抒发的情感逐渐增强,是汉隶”“一纸行草”三个并列的名词,都能在瞬间接到食物的信息”流露出深深的思乡之情,因此该句应语气舒缓。(4)本题考查主旨情感分类。A《黄河颂》《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四篇文章都为歌颂革命精神及爱国主义的篇目。B《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四篇文章均为平凡人的普通事,但在这些凡人琐事的记叙中却彰显着人物崇高的精神,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比喻,和爱相关,自然而然地开始喜欢朴素简单的东西,和母亲的食物是多么一致”等内容可知,赞美了母亲的勤劳能干和母爱的无私伟大。答案:(1)①母亲做的蒸馍,是最初的食物启蒙。②方言是“我”成为我自己的一个起点。(2)①矛盾;“宽阔”指印象中母亲劳作和生活的场景众多;“狭窄”指母亲生活劳作的地方仅限于院落。②珍惜每一粒麦子;明白长幼有序;将母亲手工做的馒头作为参照。(3)重读“爱的碑刻”“刻在”“是魏碑,是汉隶”“一纸行草”;“不论我离家乡有多远,表现出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4)B单元;理由:B单元三篇文章都是通过小人物普通事件塑造其精神品质。【点评】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6.(3分)判断下面描写食物的片段,请对应相关的名著,填入序号。①他在郭县东关一家茶铺吃了早饭——喝了一分钱的开水,吃了随身带的馍。C②他默默地用筷子拨动饭粒,掩盖内心的苦痛。忽然,他在碗里拨出了一团东西,看清楚了,同志们悄悄在他碗里放了半只咸蛋。B③她已把午饭作好:馏的馒头,熬白菜加肉丸子,一碟虎皮冻,只有白菜还在火上煨着,发出些极美的香味。AA.《骆驼祥子》B.《红岩》C.《创业史》【答案】见解答。【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名著知识积累。【解答】答案:①C②B③A【点评】对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熟读。对于文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故事脉络,帮助理解记忆。7.(5分)经典著作《骆驼祥子》描写了不少食物,如老豆腐、羊肉馅包子、冻柿子等,请简述作品中一个和“食物”有关的情节【答案】示例一:老豆腐:祥子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让我们看出祥子的性格,他来自乡间,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带着中国农村凋敝的大背景,带着农民的质朴和固执,他有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示例二:冻柿子:祥子买了个冻结实了的柿子,一口下去,满嘴都是冰凌!扎牙根的凉,从口中慢慢凉到胸部,使他全身一颤。几口把它吃完,舌头有些麻木,心中舒服。我认为冻柿子是火红的,充分表现了祥子的当时快乐的心情。【分析】《骆驼祥子》讲述普通人力车夫祥子,为实现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三起三落,最终失去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的故事。揭示了二三十年代战乱频繁、黑暗混乱的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摧残与迫害,告诉人们:单靠个人的力量奋斗是没有出路的,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痛恨和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批判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人民愚昧、保守、落后的国民性。【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简述《骆驼祥子》中一个和“食物”有关的情节。合理即可。示例:羊肉馅包子:曹先生去看电影,祥子在茶馆休息时遇上了饿得晕倒的老马,诉说了自己的遭遇,买了十个羊肉馅的包子给他和他的孙子小马儿,暗示祥子由老马的经历看到自己灰暗的未来。答案:示例一:老豆腐:祥子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韭菜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捧着碗,他的手不住的哆嗦,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来自乡间,带着中国农村凋敝的大背景,他有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示例二:冻柿子:祥子买了个冻结实了的柿子,一口下去!扎牙根的凉,使他全身一颤,舌头有些麻木。我认为冻柿子是火红的。【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8.(16分)聚焦德寿宫,对话解“韵”结。“杭州又见德寿宫,一抹宋韵宫墙红”,德寿宫凭着“一墙之力”和800年前的正股真容宋韵,是哪种韵?就此问题,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宋韵,是哪种韵?钱江晚报:我们说的宋韵文化,到底有哪些“文化”?郑嘉励:我们说的宋韵,包括了南宋和北宋,而浙江的宋韵,因为浙江是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今天讲宋韵,就要从宋代的历史文化资源中,鼓舞人心,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和境界。我想到几句话代表我个人对宋韵的理解。(一)郑嘉励:第一句话:。钱江晚报:一说到南宋,我们的既定印象:屈辱。宋代军事力量不振,历受诟病。两宋三百年,始终伴随着外部的挑战。南宋在政治军事上丢了半壁江山。比如一说到宋高宗,人们就提到他一路南逃(原来的杭州),此后,临安府也就成为事实上的南宋都城。郑嘉励: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国难当头,南宋文官不爱财,中间有陆游、辛弃疾,到文天祥收尾,这也是历史的真实,他们的浩然正气,远远超过了军事上的失败。我们讲宋韵,首先就应该弘扬这种精神。(二)郑嘉励:第二句话:放眼天下的海外贸易。南宋的海外贸易,必然需要腹地强大的实力支撑,能够反映宋代经济实力。以一条沉船为例①。船货包罗万象,数量众多:瓷器(有龙泉窑、越窑等)、丝绸、铜钱、金锭银锭甚至书籍。贸易代表了宋代开放的姿态。南宋对外不只是物质的输出,生活方式的输出。1292年,马可•波罗从泉州离开中国,泉州商人的海外活动范围到达印度、波斯、欧洲和东非沿海。(三)郑嘉励:第三句话:典雅敦厚的士大夫生活美学及审美范式的文化艺术。钱报记者:说起宋代人的生活,很多人第一反应好像就是喝茶、插香、插花、挂画、青瓷等等。宋文化,好像就是雅文化的代表,就是宋代文人士大夫与内心相处的方式。郑嘉励:这些优雅的生活方式,是相对软性的文化。同时宋瓷、宋词、宋版书,很多艺术在宋代达到了最高峰。比如龙泉青瓷,奠定了温柔敦厚的审美观。宋版书,还有我们熟悉的宋词、宋画,后世我们来评价一些艺术美学上的好与不好,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四)郑嘉励:第五句话:以三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里,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出现在宋代。宋朝能够以狭小的疆域养活这么多人口,而这又是科技革新的成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部分,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里讲:“宋代确实是中国本土的科学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钱江晚报:两宋时期,代表知识阶层的士大夫的创造力充分发挥了出来,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刘益、李冶、秦九韶和杨辉促进代数的发展,组成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学派,他们共同推动历法与观天仪器的改进;军事方面诞生了《武经总要》;建筑领域宋人编有《营造法式》、医学领域有《圣济总录》、植物学则以《橘录》为代表。李约瑟统计过,唐朝鼎盛时只有91项水利工程——节选自《宋韵新谱/宋韵是哪种韵》(《钱江晚报》)[注释]①南宋初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从泉州港驶出,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距今800多年。(1)根据访谈内容概括“第一句话”。(2)根据访谈内容,我们了解到宋韵文化涉及多个角度,除“第一句话”从政治角度阐述(一)政治(二)经济(三)文化(四)科技(3)新学期,学校要各班级举办“宋风流韵”主题板报展,请结合访谈材料说说你的构想。具体要求:拟一个板报展标题(4)2023年3月31日至4月1日,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迎来首场市集“宋韵•国风礼市”开市,再现南宋繁阜盛景,绘就“宋韵+生活”发展新图景。今天我们该如何传承宋韵文化,请结合实际说说你对“宋韵+生活”的理解及建议。【答案】(1)浩然正气的爱国主义。(2)经济;文化;科技。(3)板报展标题:浩然正气的爱国主义。展览内容: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人的画像和诗作。理由:国难当头,南宋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他们的浩然正气,对中华民族心理的正面影响和感召力,远远超过了军事上的失败。我们应该弘扬这种精神。(4)理解:“宋韵+生活”就是让宋韵文化穿越历史、走近生活、映照现实,成为人人可触、可感可享的独特生活体验。建议:依托现有的宋韵文化地标,全面挖掘整理宋韵文化遗址遗存,形成宋韵文化展示集群,让人们移步可见宋韵文化;要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宋韵文化,让宋韵更好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可以邀手工艺匠人,开展现场手工活态展演互动,让大家亲手体验制作宋潮专属纪念品。【分析】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宋韵文化。文章首先指出宋韵文化包括南宋和北宋,并以南宋历史文化为中心。接着,文章从南宋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介绍了宋韵文化的主要内容。最后,文章总结了宋韵文化的特点,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放的对外贸易、士大夫生活美学及审美范式的文化艺术、以三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等。【解答】(1)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结合第⑦段中“郑嘉励:这是历史事实。……我们讲宋韵,本段叙述了南宋历史上的岳飞、辛弃疾,对中华民族心理产生了正面影响和感召力。(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空,结合“第二句话:放眼天下的海外贸易”“南宋的海外贸易,能够反映宋代经济实力”的内容可知;第二空,好像就是雅文化的代表,就是宋代文人士大夫与内心相处的方式”的内容可知;第三空,活字印刷术,都出现在宋代”的内容可知。(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活动设计能力。解答时,可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设计。如。展览内容:“南海一号”沉船的货物:瓷器、铜钱、书籍的照片。理由:关于海外贸易实物的展览,使观众更加直观了解宋代的经济和海外贸易情况。(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理解:结合“德寿宫遗址博物馆迎来首场市集‘宋韵•国风礼市’开市,再现南宋繁阜盛景。集市29个摊位,“宋韵+生活”就是让宋韵文化穿越历史、映照现实,让宋韵文化从历史走进生活、可感可享的独特生活体验,如爱国主义精神,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美学精神,如海外贸易,以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将宋韵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宋画等艺术形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提升生活品质,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如鼓励和支持年轻一代深入学习和研究宋韵文化。总之、传承和创新。答案:(1)浩然正气的爱国主义。(2)经济;文化。(3)板报展标题:浩然正气的爱国主义。展览内容:岳飞、辛弃疾。理由:国难当头,武将不怕死,对中华民族心理的正面影响和感召力。我们应该弘扬这种精神。(4)理解:“宋韵+生活”就是让宋韵文化穿越历史、走近生活,成为人人可触。建议:依托现有的宋韵文化地标,形成宋韵文化展示集群;要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宋韵文化;可以邀手工艺匠人,让大家亲手体验制作宋潮专属纪念品。【点评】内容理解概括,要学会精读文章,提炼概括,总结核心内容。9.(17分)在“宋风流韵”主题学习活动中,同学们也关注了宋朝的名人轶事,请阅读相关文言文熙宁①年,边吏报北虏将入寇。上亟②遣人取两河民车,以为战备。自宰执③以下言不便者墙进,俱不省。沈括侍笔立御座侧,上顾曰:“卿知籍④车之事乎?”括曰:“未知。”上曰:“唯车可以当北虏。”括曰:“朝廷姑籍其数而未取,何伤?”上喜曰:“卿言有理。何论者之纷纷也?”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史。臣但未知一事,兵车也;今之民间锱车⑤,日不能行三十里,少濛雨雪,则跬步不进,恐兵间不可用耳。”上益喜曰:“无人如此作口者,朕当更思之。”明日(选自《邵氏闻见后录》,有删改)[注释]①熙宁:宋神宗赵顼(xū)的年号。②亟:表示急速。赶快。③宰执:宰相与执政合称,指宰相等执掌国家政事的重臣。④籍:登记,又可作卧车。(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不相同的一项CA.唯车可以当北虏/唯闻女叹息B.臣但未知一事/但微颔之C.古人所谓轻车者/尔安感轻吾射(2)文言文中的称谓非常丰富,请你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选择合适的选项。①卿知籍车之事乎?②臣但未知一事,古人所谓轻车者,兵车也。③无人如此作口者,朕当更思之。A.自称B.对他人的爱称C.对他人的敬称。(3)结合上下文,分析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①何论者之纷纷也?②故俗谓之太平车,恐兵间不可用耳。(4)根据“积累•运用”部分对“韵”的解读,本文中你更欣赏哪个人物表现出来的精神,请结合内容分析。【答案】(1)C(2)CAA(3)①也:表示反问语气。②耳:表推测语气,语气委婉。(4)示例:我欣赏沈括,他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是一个能够体恤民情的良吏。【分析】译文:在熙宁年间,边境的官吏报告有北虏入侵的危险。皇上迅速派人去征召两河地区的民间车辆作战备。所有的官员和文职人员不敢发表任何不同的意见,否则就会被贬谪。沈括立在皇帝旁侍奉并记录笔记,忽然皇帝问他:“你是否知道征召车辆的事情?”沈括回答:“不知道。”皇帝说:“只有车辆才能应对北方的敌人啊。”沈括回答:“虽然政府已经征召了一些车辆,并统计了数量,但还没有实际征召到。这也无伤大雅。”皇帝很高兴地说:“你的话很有道理,那些争论者有什么好计较的呢?”沈括又说:“战争中,车辆确实有其效用,并有其历史记录。我只不过不明白一件事情,古代所说的轻车是指速度较快的战车,而现在民间的车辆却行进速度极慢,不能超过三十里,而且遇到雨雪天就更难前进了。这些车辆在民间被称为‘太平车’,恐怕不能在战争中使用。”皇帝越发高兴说:“没有人像你这样的口才,我会再考虑一下。”于是,第二天皇帝取消了征召民间车辆的计划。【解答】(1)本题考直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