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 知识精讲+拓展延伸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3讲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 知识精讲+拓展延伸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3讲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 知识精讲+拓展延伸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3讲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 知识精讲+拓展延伸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3讲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 知识精讲+拓展延伸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3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高考2024一轮复习精品课件【考情扫描】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秦统一六国的条件2019全国卷ⅡT241.搜集、解读史料,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举措,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2.了解秦朝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作出历史解释。秦统一的意义2022卷·T22021.1浙江T28(1)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命题分析预测1.分析:本讲知识属于近年高考考查的“冷点”,多与其他知识点相结合进行考查。2.预测:秦统一六国的地理优势、秦代治国思想的偏差及对后世的影响可能成为新的命题点。课程标准命题点考题取样核心素养解读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2021湖南T2、T201.了解汉武帝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等史实,从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汉武帝开疆拓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2.搜集有关两汉时期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西汉的强盛2023全国新课标T26“州”的演变.2022湖南T2;2021山东T2;2021北京T16(1)2020山东T2东汉的兴衰2023全国甲卷T25,经济发展人口迁徙;2022广东T2;2021辽宁T2两汉的文化2021江苏T2命题分析预测1.分析:高考试题多创设新情境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对其治国理政思想的认识。2.预测:汉武帝的统治政策可能仍是考查重点。公元前230年秦发动统一战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秦灭六国秦朝的统治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楚汉之争秦末农民起义一、秦朝(前221年—前207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秦的统一1.统一条件(1)客观条件——大势所趋P14材料1:“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吕氏春秋》材料2: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紜、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荀子·王制篇》①思想:统一呼声日益高涨A.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B.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作者认为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②心理: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③经济: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④政治:诸侯兼并,完成局部统一《吕氏春秋》书影【知识梳理】(2)主观条件——秦国强大P14材料3: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司马迁《史记》材料4: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①地理: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②政治: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个人:秦王嬴政雄才大略③经济: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④外交:远交近攻⑤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鞅变法后,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可能性民心共识经济趋势地理优势人才吏治物质基础统一策略“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远交近攻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必要性(一)秦的统一1.统一条件(总结)2.过程:建立秦朝(1)

: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前230年灭韩前221年灭齐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2)开疆拓土:①南征百越,加强对云、贵西南夷的控制。②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临洮-辽东)前221年,定都咸阳“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纲要上P14学习聚焦)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同上)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纲要上P15)(3)影响东灭六国南征百越西南控夷北击匈奴(二)秦朝政治制度与施政措施(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选必1第一课整合)

内涵: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其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和“诏”,印称为“玺”,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选一3)(纲上15)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选必一P3)皇帝御史大夫太尉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

(监察)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军事(虚设)皇帝侍卫首领皇宫卫戍司令掌皇帝的舆服车马皇室事务司法刑狱赋税征收管理工商税务皇室财务民族外交祭祀礼教丞相①三公②九卿③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负责管理全国的政务。国家重大事情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中央管制:三公九卿(选一P3)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建立。②三公九卿分工严密,相互配合、彼此牵制。③官僚政治建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④朝议制度,减少决策失误。⑤体现“家天下”特点,家国同构。郡县制度郡县(道)乡里亭中央郡守县令直接任命和考核中央垂直管理、巩固国家统一思考:相较于分封制,郡县制的优势?县丞、县尉郡丞、郡尉、监御史地方行政制度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秦朝这套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分封制郡县制实行基础盛行时期官员产生方式权力分配原则与中央的关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世袭皇帝任免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地方处于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同作为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在哪?血缘才能西周几乎整个封建时代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法律颁布秦律,通行全国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文化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户籍编制户籍,分类登记:宦籍、宗室籍、市籍交通修建驰道、直道,开通灵渠民族修筑长城,移民实边军事北击匈奴,南方伐百越其他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2)秦朝保障统一的配套措施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选必二P6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秦修直道、驰道的意义?小篆为国家官方文字秦半两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南北政令统一、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有利于赋税征收、经济发展和管理;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编制户籍秦朝:编制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一般百姓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进步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局限性:这些成为农民沉重的负担,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活。里耶秦简户籍簿文书制度(选必一P4)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保障了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概况作用官员选拔管理(选必一第5课)1.选官制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选必一第5课P30)①途径: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②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③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商君书·定分》考核结果中央郡国各县、郡国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每年岁末,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2.官员考核:上计制3.官员监督: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秦朝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夫余乌桓氐(1)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2)民族关系与边疆管理①东北:生活着夫余、乌桓等民族②北方:逐匈奴,修筑长城③西北:生活着羌、氐等民族④南方: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民族关系(链接·选择性必修一·P62)博浪沙刺秦(三)秦朝的灭亡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使阶级矛盾激化,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农民起义,前207年,刘邦攻占咸阳,秦朝灭亡。①繁重赋役,抑制了农业的发展②秦法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③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④焚书坑儒,禁锢思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号为“张楚”

陈胜、吴广皆为楚国人,手下的兵士也大多为楚人,故此举有利于凝聚军心,提高战斗力。

楚的反秦意识最为强烈,能够更好地号召反秦势力。公元前202年,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历时15年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秦朝覆灭千古一帝——功过并存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北击匈奴,南伐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疆域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严刑峻法;赋税繁重;兵役徭役繁重。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辩证评价唯物史观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秦朝的统一统一背景统一进程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措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官僚制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秦朝的暴政政治危机焚书坑儒始皇之死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陈胜、吴广起义秦的速亡楚汉战争【小结】①秦之创制【探究】主题秦之创制和得失材料一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钱穆

(1)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一中“统一”的内涵。①版图确立:秦统一六国,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等西南夷控制,北退匈奴。②政治制度创立: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③民族形成: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④学术思想奠定:秦奉行法家思想,这种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的做法,奠定了我国历代学术思想服务于政治统治的基础。材料二右图为出土于湖南的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2)据材料二,你可以得出哪些秦朝的历史信息?信息:基层治理机构是里;实行军功爵制度,社会等级分明;男耕女织个体小家庭的构成;户籍制度细密;赋役征发按照户籍登记;政府加强对民众的人身控制;使用隶书;书写载体多为竹简。(3)结合材料三中有关洞庭郡的发现,指出里耶秦简的史料价值。出土秦简作为研究历史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材料三专家学者在对这些秦简进行解读后,有一个重要发现:里耶所在的迁陵县秦时属洞庭郡管辖。可洞庭郡在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史书里完全不见踪影。而里耶出土秦简中关于洞庭郡的记载却又比比皆是、确凿无疑。——向军《里耶寻秦》史料价值:内容上,能补文献史料记载之缺;信度上,因其为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更高。注意:将其与文献史料相印证;孤证存疑,孤证不立。[深化拓展]周秦之际政治文明演变的特征(1)统治者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不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度”。(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官制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官僚执掌。②秦之得失(4)根据材料四、材料五,分别指出班固、柳宗元对秦制的态度及其着眼点。材料四至于秦始皇……专任刑罚……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汉]班固《汉书·刑法志》材料五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唐]柳宗元《封建论》班固:认为秦朝刑法严苛,矛盾激化,暴政导致速亡,对秦朝持批判态度。着眼于对秦速亡的反思。柳宗元:认为秦朝的郡县制是“公天下”,对秦朝持赞扬态度。着眼于为反对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寻找历史依据。(5)根据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材料四至于秦始皇……专任刑罚……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汉]班固《汉书·刑法志》材料五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唐]柳宗元《封建论》(5)因素:①客观:时代背景、历史条件。②主观:历史评价者的阶级立场、研究视角、价值取向、学术功底、对史料的掌握状况、研究能力等。[深化拓展]影响历史评价的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1)社会环境,尤其是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因素。(2)时空环境,影响历史评价结果的高低。(3)技术环境,影响历史评价的效率和精度。2.主体因素(1)历史评价主体的社会地位及其与社会的关系。(2)历史评价主体的知识、能力、史学方法。(3)历史评价主体的心理因素、情感取向。3.客体因素:历史事物自身的多元性、发展性。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9年王莽篡汉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即位公元25年光武中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登基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新东汉西汉文景之治公元87年汉昭帝即位汉武盛世二、汉朝(前202年—220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二、汉朝(前202年—220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汉初制度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汉初制度(1)背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暴政、刻急孤立而亡(2)措施:①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②经济: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名词解释】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强调君主应“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的无为。二、汉朝(前202年—220年):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汉初制度2.汉初制度(1)背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2)措施:P20①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②经济:采取“与民休息”政策③政治: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代,史称“汉承秦制”。中央仍为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国并行制。(3)结果:P20“文景之治”王国问题产生及初步解决:刘邦先后分封异姓、同姓诸侯王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削藩),引发七国叛乱,最终平定叛乱→【知识拓展】汉承秦制1.含义: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2.表现:项目秦制汉对秦制的继承汉对秦制的革新

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制度考核监察√——三公九卿制度汉初沿袭三公九卿汉武帝时确立中外朝制度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实力上计制√——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中央:以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州)刺史项目秦制汉对秦制的继承汉对秦制的革新选官赋役户籍治国思想文化政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察举制田赋、人头税、徭役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田赋税率降低。细化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征收财产税。工商业者的算缗、告缗分类登记制度“编户齐民”法家思想汉初黄老之学,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焚书坑儒“尊崇儒术”【知识拓展】汉承秦制2.表现:项目秦制汉对秦制的继承汉对秦制的革新法律与教化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救济优抚政策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律令并行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律令并行。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乡里制度什伍组织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皇帝有时会赐给年高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知识拓展】汉承秦制2.表现:3.评价①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是西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控制,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②“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的政治统治与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专政。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推恩令政治方面成功削减了诸侯王的势力推恩令

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1.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易错:推恩令只是分割了封国土地,没有从本质上改变郡国并行制。(二)西汉的强盛:积极有为【知识拓展】推恩令(2019·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C汉朝削弱王国力量的其他方法:左官律: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视歧视。附益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酎金夺爵:元鼎五年,武帝为祭祀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不足或成色不足为借口,废列侯106人。推恩令政治方面设刺史1.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特点:①以卑督尊,大小相制,内外相维;②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③没有固定治所;刺史制度有什么特点?选必1第5课内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1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照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强宗豪右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影响:此后,巡视监察制度始终延续下来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推恩令设刺史政治方面作用:察举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察举制用酷吏弊: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地方官员往往推荐名门望族的子弟,而不问学识品格,被察举者名不副实。1.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二)西汉的强盛:积极有为途径:考察推举选拔标准:品德、才能常科科目特科察孝廉举茂才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推恩令设刺史用酷吏政治方面察举制设中朝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1.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中外朝制度有何特点?①中朝官员位低权重。②相权一分为二。(决策vs执行)(二)西汉的强盛:积极有为改革币制经济方面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征税抑商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从经济上巩固国家大一统汉武帝下令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钟官、技巧、辨铜,分别负责鼓铸、刻范、原料供应,规定只许用三官五铢钱,严禁民间私铸。地方铸币→中央铸币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政府统一征收、运输、买卖;平准: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价格。算缗:对商人、手工业者等征收重税。告缗:凡有人告发商人隐匿资产不报或报告不实者,即奖赏所没收资产的一半。五铢钱1.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二)西汉的强盛:积极有为经略边疆2.民族关系意义:①加强了边疆管理,许多民族地区正式进入了中国的版图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汉族经济文化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和发展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二)西汉的强盛:积极有为屯戍政策(1)民族关系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乌桓都尉大鸿胪屯戍政策行政管理制略匈奴“田官”

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降低军费开支,减轻人民负担

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推动了民族交流。“封狼居胥,燕然勒石”(和亲、战争、内迁)民族关系【延伸拓展】两汉的民族和对外关系(P21+选必1第11课)(2)对外关系佛教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选三P8、53)来自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广受欢迎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东汉光武帝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选一P64)2世纪,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纲下12)汉明帝,请高僧在洛阳传教,白马寺(纲上42)物种、技术等器物传播中国丝绸不断向西出口漆器及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大宛国的良种“汗血马”,苜蓿,葡萄等水果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传入中国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传入中国(选三P52-53)宗教、文化艺术的传播(选三53)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合浦郡徐闻县出发,可以到印度南部;倭国使臣来朝。(三)西汉动荡,东汉兴衰1.西汉灭亡:(1)原因: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主要是皇后娘家的父亲、兄弟。2.王莽政权(1)王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的改革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2)王莽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3)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政治外戚干政政治黑暗经济土地兼并赋税沉重社会流民问题社会动荡(2)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史称东汉),定都洛阳(河南)背景:结果:出现“光武中兴”(政局稳定,经济重新发展起来)措施目的(作用)政治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文化重视儒学3.“光武中兴”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节省政府开支;稳定社会秩序;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重新发展继承西汉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得到了继续发展4.东汉的衰亡(1)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腐朽黑暗。(2)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的“清议”活动触犯了宦官利益,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3)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知识链接】“清议”与“党锢之祸”

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汉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太学生上书揭露宦官的罪行,反被宦官诬告为“党人”逮捕入狱,并扩大禁锢范围,史称“党锢之祸”。党锢之祸伤及汉朝根本,为黄巾起义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4)184年,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发动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5)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选必1)东汉晚期,地方管理采取州、郡、县三级制,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2023全国新课标T26考查“州”的演变)原因:①西汉“州”(监察区)——东汉“州”(地方行政区),(东汉)地方形成“州-郡-县”三级.②西汉“刺史”(监察官,位卑权重)——东汉“州牧”(地方军政长官,东汉末成为割据力量)。东汉末,中央衰弱,造成地方割据监察区变行政区汉:州、郡、县唐:道、州、县宋:路、州、县明朝:省(巡抚)、府、县中央集权要求地方分权且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治理要求行政单位较大且权力相对集中唐初设道,作为地方监察区,长官称为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唐玄宗时,因军事需要,先在边地、后在内地的军事要地设节度使,授予其军政大权。节度使兼任所在道的按察使和所在州的刺史,集行政、军事、监察于一身,辖制区内各州。这样,“道”就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结果,节度使拥兵自重,引发“安史之乱”,之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1.农业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的两种精耕细作(选二P4)(1)技术体系(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选二20)(3)水利灌溉西汉修建龙首渠(选二4)东汉末期出现翻车(选二20)(选二4)三国马钧改进①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②改变了传统的劳作方式,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③扩大了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思考点: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发展的?(四)两汉的经济2.手工业纺织业冶铁业①画像石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情景②使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选二21)

堪称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成为汉朝成都纺织业的重要见证。①汉武帝在此设铁官②有多处冶铁和铸造作坊③东汉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南阳(1)市场繁荣(描绘集市的东汉画像砖)(纲上22)(2)货币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铜钱,这一形制一直使用到唐朝初年(选一87)。

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选二39)(3)信贷契约(4)政策发展官营商业盐铁官营3.商业安车(纲上20)丝绸之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贸易大通道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4.交通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西汉路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选二69)南线通向印度洋(选二69),最远到印度南部(选一64)作用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选三52)4.交通建设思考:丝绸之路仅仅是一条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吗?拓展认识——丝绸之路思考:丝绸之路仅仅是一条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吗?材料: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金器、漆器、银器源源不断传入西方,西方的香料、珠宝、皮货、药材也不断运到中国。【商品交流】材料:中国的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西传,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西方的各种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文化交流】材料:“丝绸之路”既是民族迁徙之路、军事征服之路、信仰传播之路、朝贡贸易之路,也是富商巨贾“周游经涉”之路,而不仅仅是商品流通之路。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桥梁,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思想的一条大动脉。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民族交融,推动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拓展认识——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历史价值①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②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③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④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历程。西汉正式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海上丝绸之路。隋唐先秦东西方之间的通道已经存在。国家统一强盛,对外开放,丝绸之路进一步繁荣;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北方战乱不断,陆上丝绸之路逐步走向低谷。宋代北方战乱,宋室南迁,陆上丝绸之路中断,海上丝绸之路崛起。明清郑和下西洋。海路达到顶峰。新航路开辟、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传统的丝绸之路走向衰落。拓展认识——丝绸之路《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与外界交通最重要的路线共七条,其中,五条为陆路,只有两条为海路。这种情况在宋代发生了根本转变,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最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改变了宋代社会,也影响了整个世界。——摘编自《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综合所学知识,思考丝路从陆地转为海上的原因有哪些?①西北战争频繁,陆路受阻⑤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③制瓷技术进步,外贸商品变化选必三纲要上第11课选必二②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提高④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拓展认识——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路线作用

匈奴和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是沿此路进行的。西南丝绸之路(选三51)路线作用

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和印度——中亚、西亚

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欧洲或小亚细亚拓展认识——丝绸之路(四)两汉思想文化:1.主流思想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纲上20)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汉武帝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由此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独尊地位由此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纲要上P21)儒学官方化,神学化。儒学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据材料概括汉初实行奉黄老无为思想的背景。汉初民生凋敝,经济残破。对政治秩序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对学术文化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对法律以儒入法,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教育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系对社会“三纲五常”成为个人修养的价值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2.宗教(纲上P42)东汉末年,本土宗教道教兴起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并开始在中国传播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传入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日趋兴盛魏晋南北朝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本土化隋唐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融合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晨钟暮鼓佛教对中国的影响1.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3.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4.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领域成就史学①《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撰写,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②《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①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②乐府诗: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③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医学①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②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③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④东汉华佗“麻沸散”科技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东汉张衡地动仪,《灵宪》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周髀算经》勾股定理农学《汜胜之书》《四民月令》3.两汉的文化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两汉时期对民族精神的贡献【时空坐标】政治(1)秦朝统一,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汉承秦制,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汉代推行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经济(1)汉代农业有较快发展,东汉末年出现翻车;水利灌溉工程建设成效突出(2)秦汉统一货币,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实行专卖制度思想文化(1)西汉董仲舒提出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2)以医学、数学、天文学和造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赋”成为汉代的主要文学体裁;史学成就突出;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民族对外秦朝设典客、典属国,汉代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汉北击匈奴,不断加强对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的管辖,汉代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边疆得到开发。汉代对外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丝绸之路兴起。东汉时期,甘英出使大秦,倭国派使臣来朝【阶段特征】

措施影响政治颁布“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并通过酎金夺侯,削夺侯爵。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削弱丞相权力(外朝),加强皇权确立察举制有利于选拔统治人才,执行政府政令,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察举制逐渐演变为一种门生故吏制度,推举者和被推举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报恩的关系,很难再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分设十三刺史强化地方监察和管理任用酷吏,严厉打击社会的不法行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经济改革币制,收缴地方的铸币权,由国家统一制造五铢钱,颁行于天下;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加强对经济的管控,增加政府收入;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思想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和太学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军事巩固边防,开拓疆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对外凿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以外交和战争手段相结合,稳定西北边陲,同时开辟了一条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道【知识拓展】汉武帝巩固政权的措施和影响:1.(2023·全国新课标.真题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答案】B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真题典例研析】2.

(2022·山东·高考真题)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与书数、射御等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战马对军队是非常重要的,故汉代设有专门的相马理论者,C项正确;农耕主要是铁犁牛耕,排除C项;汉代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因为商业而专门设立相马课,排除B项;跟礼乐制度的重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

(2021·湖南高考·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解析]题干中代王刘恒只是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无法反映出他是嫡长子,A项错误;题干中迎立刘恒为帝的原因不仅因为他“最长”“仁孝宽厚”,还因为“太后薄氏谨良”,这是吸取了外戚干政的教训,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B项正确;4.

(2021·全国高考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根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央的控制,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项正确;5.

(2021·山东高考·2)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析]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表现为裁撤一些官职,缩减官职的俸禄或者职权范围,其出发点是削弱王国势力,本质上是防止王国问题影响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C项;6.(2022·广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