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_第1页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_第2页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_第3页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_第4页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申报表专业名称社区管理与服务所在部门现代文秘系负责人徐美燕申报日期2009-3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二00九年三月一、申报专业及负责人概况申报专业概况专业名称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代码650102专业类别公共事业专业规模147人开始招生年份2005师资情况总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硕士6人2人4人006人负责人概况姓名徐美燕性别女出生日期1975.10职称副教授职务高级学位硕士毕业时间2003,6最后毕业学校浙师大本专业教学年限5学科专长社区文化社区宣传联系电-mailxmy@子项目负责人情况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职务职称学历研究专长分工徐美燕女1975.10高级副教授硕士社区文化专业调研董海宁男1976.02中级讲师硕士社会工作教学改革调研陈宇鹏男1979.04中级讲师硕士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张鸣宇女1979.07中级讲师硕士社区建设社区管理教学资料收集项丽萍女1979.11中级讲师硕士社会工作毕业生跟踪调查负责人及子项目负责人业务情况简表姓名徐美燕1.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浙江省教育厅课题《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2005年(已完成)(2)浙江省社科联课题《新农村建设文化力评价体系》,2007年,已完成(3)浙江省精品课程《社会工作实务》,2008年,正在进行中2.科研成果:在《中国教育报》、《文汇报》、《浙江日报》等媒体上发表社区工作、高职教育相关新闻300余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高职教材2部(副主编)。董海宁1.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1)院级课题:小组社会工作在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中的应用,2006,已结题(2)义乌工商学院院级精品课程《社会工作实务》,负责人,2007.2.科研成果(1)《论现代福利型社区的构建》《义乌工商学院学报》2005.12,收录于第四届国际社会政策论坛论文集。(2)《小组工作在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中的应用研究》《社会工作》理论版,2006.12(3)《康复社工,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桥》《中国社会报》,2007.3,(独著)收录于《社会工作文选》第一辑,中国社会出版社(4)《社工:穿行于社区间的“通才”》发表于《社会工作》2007年5月陈宇鹏1.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义乌工商学院院级课题“义乌外来建设者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现状与对策分析”2006年(2)金华社科联课题“义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007年2.科研成果(1)《长春市外来人口社区公共事务参与状况与对策分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5月(2)《社区社会资本与下岗职工再就业分析》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3月(3)《社会学视野下社会保障问题初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1月(4)社会转型时期家政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吉林社会报,2006年12月张鸣宇1.参与的研究课题:(1)参加民政部全国百城社区基本情况调查,并撰写分报告。(2)参加撰写武汉市江汉区《社区事务分类管理办法》、《中国城市和谐社区社会建设的模式创新》等2.科研成果:(1)《转型时期居委会的三重角色》发表于《社会主义研究》2005.4(中文双核心·CSCI索引来源)(2)《是谁在影响居委会直选》发表于《社区》2005.4(下)(3)《门栋自治:社区自治的心扩展》发表于《社区》2005.6(上)(4)《社区居委会在为谁忙?》发表于《社区》2005.6(下)(5)《由社区事务看社区功能和居委会角色定位》发表于《中国社会报》2005年5月26日项丽萍1.参与的研究课题:(1)参与“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课题的问卷设计、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及调查报告撰写的全过程。(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参与“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课题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及部分报告的撰写工作。(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科研成果:(1)《中国中间阶层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发表于《新疆社科论坛》2005.5(2)《农村初中生“厌学性辍学”的社会学分析》发表于《中国农业教育》2005.6(3)《农村留守女:一个值得关注的弱势群体》发表于《广西社会科学》2006.1(4)《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方式探析》发表于《青海社会科学》2007.9(5)《浅析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发表于《理论界》2008.7二、专业的现状分析(按省重点专业评价指标分项进行分析)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等)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必须立足地方,办出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作出贡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针对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必备的社会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学等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相关法规政策,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沟通协调、信息获取、需求评估、资源运用、项目策划管理和日常行政办公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能胜任各级社区建设领导机构、城乡基层政权、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区服务中心、民政、社会福利机构、民间团体以及企业工会、公关、人力资源管理、物业管理、文员等岗位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设置背景:义乌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也是著名的小商品制造基地。城市常住人口80万,流动人口70万。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2.06亿元,同比增长1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5万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折算约为6400美元。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4.9亿元,比上年增长28.1%,为年度预算收入的106.8%。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义乌作为县级市,早在2001年,就开始进行社区建设,当时,这在全国尚属首例,2003年义乌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城乡一体化纲要,对全市1105平方公里市域进行整体规划,确立了城乡一体化总体思路,将全市800个村规划为300个社区。到2006年末义乌市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共建成城市社区28个。2006年6月《义乌市社区建设指导纲要(2006年—2010年)(试行)》出台,明确了今后至2010的社区建设方向,2007年,义乌市又在2004年《社区工作者暂行管理办法(试行)》基础上正式出台了《义乌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义乌市社区建设起步较早,投入巨大,对社区工作人才队伍需求迫切。这些都为我们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专业规模:根据《义乌市社区建设指导纲要(2006年—2010年)(试行)》,“到2010年,将全市主城区范围的28个居委会、38个村委会,调整重组为30个左右社区居委会。”“要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熟悉管理知识和社区建设、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来。到2010年,全市90%以上的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006年,义乌市公开招聘了50名大专以上的大学生进农村和社区工作,2007年,公开招聘150名。2008年又公开招聘150名。这表明地方社会对于社区人才的需要。05年招生33人,06年38人,07年54人,08年56人,09年起将随着形势发展增加招生的规模,争取将更多的专业人才输送到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去。专业教学改革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开办五年来,已建成了七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与义乌市民政局、团市委、市福利院、各街道和社区往来密切,通过独特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加强学生的社会服务,以期实现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取得社会效益的双赢。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4)学生素质我们的人才培养力求体现高职特色,并与区域、社区建设现状紧密结合,本专业教研室会同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本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以技能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全过程,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实践教学,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学时占其总课时的44.8%。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尽量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行“一张文凭,多种证书”制,鼓励学生参加秘书资格证、会计资格证等相关证书的考试。我们还经常邀请专家及社区居委会领导、业务骨干来学校开讲座,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理论教学体系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形成了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有机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与课程结构,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的相互渗透与结合。(1)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学中,重视外语和计算机教育,因为计算机和外语是步入现代社会的两大必备工具。此外,我们开设《大学生修养》、《邓小平理论》、《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等社会人文学科,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品德,又具有较强服务意识、创业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专业教学中,力求使学生既掌握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基本业务能力,又能懂得相关的行政管理和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因此,我们除了开设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社区行政与管理、社会工作概论、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专业理论课程外,还开设了《管理学原理》、《社会学基础》、《社会心理学》等课程,除此之外开设了《公关礼仪与社交技巧》、《档案管理学》、《社会调查与统计》等相关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院的支持下,在校内建立了社会工作实验室,包括个案工作室和团体工作室,配备了15台电脑,安装SPSS统计软件包,可用于快速科学地处理社区调查统计数据,使学生能够方便地在模拟仿真环境下,快速提升动手操作能力。我们注重校外的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十分重视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尽量贴近社区和社会的实际。同时还积极的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开展社区调研,拓宽实践学习的空间,以更好的接触社会,锻炼自己。在校内创设了学生社团“爱心社”,以此为平台,积极利用专业知识为社会提供服务,如与义乌市福利院结对定期开展服务,组织慈善义卖活动,走进社区为居民服务,通过自我管理社团,组织策划爱心服务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我们还注意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建构和课程的设置,例如,第二届专业指导委员会上,义乌市民政局何其寿局长提出要增设《档案管理学》,因为当前社区建设中有一块重要的内容是社区档案规范化、数字化。我们采纳建议,增设了该门课程。此外,对《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课程进行整合,使整个课程结构更加合理。目前,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必修课的总学时时2363,开设的选修课总数为6门,学生选修课程为6门,学生选修课学时为236学时。3、实习、实训环节本专业将校内和校外实训相结合,从而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实践教学依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际需要,校内实训基地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并遵循尽可能与专业实务、管理、服务第一线实际相一致的原则,形成仿真的职业环境。(2)校外实训教学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义乌可利用的丰富的社会资源,我们特别重视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使我们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能更好的依托义乌社区的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目前与义乌市六个社区签订了协议,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为确保实习、实训的正常进行,提高实训效果,我系建立了《现代文秘系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管理规定》。(二)教学基本条件(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设施、教材图书资料等)1、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我们依据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和专业规划,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教师数量逐年增加,到目前为止,共有专职教师6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共6人,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5人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双师”素质教师2人,专业负责人具有副高级职称,职称、学历、年龄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专职教师是专业教学的中坚力量,兼职教师也是专业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聘请了一部分热心高职教育事业、经验丰富的社区一线工作人员担任教学兼职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教学队伍情况附表: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专业领域兼职教师在行业企业中所任职务1徐美燕女1975.10副教授高校教师中级秘书社区文化宣传、青少年社工2董海宁男1976.02讲师高校教师社会工作3贾少华男1960.07教授高校教师社区教育4陈宇鹏男1979.04讲师高校教师社会工作5张鸣宇女1979.07讲师高校教师社会工作6项丽萍女1979.11讲师高校教师社会工作7何德兴男1958.02浙江省为民好书记兼职教授村委书记8黄以法男1945.05浙江省求真务实先进典型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兼职教授社区书记2.实践教学设施:(1)校内实训设施教学设施的完备是顺利完成教学各环节,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依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际需要,校内实训基地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并遵循尽可能与专业实务、管理、服务第一线实际相一致的原则,形成仿真的职业环境。目前本专业可利用的校内实验设施为社会工作个案实验室1个、社会工作团体实验室1个,社会调查数据处理中心1个(15台电脑,装备SPSS统计软件),文秘实训室1个,还有学院各系共用的语音室、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这些都已建成使用,实训室面积及装备能基本满足学生独立进行实训的要求。(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义乌可利用的丰富的社会资源,我们特别重视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使我们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能更好的依托义乌社区的发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目前与义乌市七个社区签订了协议,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这七个社区分别是义乌市孝子祠社区、东洲社区、临江社区、鸡鸣山社区、江滨社区、建设社区、七一村。我们安排了3个专业教师负责与这七个社区的日常联系,当社区有需要时,随时可以通过专业教师联系我们的学生去提供服务,当我们需要安排实训实习时,也马上就可以进入社区。除了这七个社区,我们还与其它社区和福利院、民工子弟学校、义乌市义工之家等单位和团体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方便同学们参与社会服务。05级学生已进行了5次独立环节短期实习、2次暑期实习,很受学生欢迎。我们的合作单位都尽可能地在实训工作环境、指导老师配备、学生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为我们的实习、实训提供最大的方便。在暑期实习时,我们则要求学生返回到自己的家乡社区实习,以充分利用实习资源,形成相应的实习网络。教材图书资料:在教材建设上,重视选用教材的质量,大部分课程采用教育部统一编写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所选教材中国家重点教材,规划教材和核心教材所占比例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基础理论课的教材均选用通用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专业教材的选用上既注意教材内容的先进性,适用性,又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和延续性。由于社区建设发展速度快,因此我们非常注重教材内容的更新。我们还积极鼓励相关的专业教师编写自己适用的专业教材,尤其是实训指导教材。目前我们正在与我们的实习基地商谈,研讨如何共同协作开发实训项目,形成培训体系,将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居委会干部再教育培训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学校、学生、社区的多赢。另外,我们十分重视图书资料建设,目前,学院图书馆配备有与我们专业相关的社科类图书35,000余册,期刊杂志100多种,能够满足老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也为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资源。(三)培养途径方法(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等)1、产学研合作教育(1)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产学合作教育计划及措施得力,实施效果好。为了把本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人才的需求,针对当代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缺少专业技能的情况,本专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把相关社区请到教学中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05年12月,共聘请六位委员会委员,他们分别是:张敏杰、赵国荣、蒋文新、黄以法、吴小军、苗琴跃。其中孝子祠社区、鸡鸣山社区、临江社区等六个社区已与我专业签定专业实习基地协议书,为提高我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打开了方便之门。社区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宗旨是:指导、协调社区专业教育活动,加强专业教育与社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与学术界和有关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专业教育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掌握。有了来自基层社区的干部、书记做指导,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可以经常深入社区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我们也常常将社区主任、书记请到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培训。同时,社区也时常邀请本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协助社区工作。学校与社区真正做到了双向交流、互助互利、共同发展。(2)积极组织高年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技开发、应用、生产或推广工作。本专业教师的一大特色就是能将教学、科研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将相关问题以课题、论文的形式进行研究。由于本专业教师多以实证性研究为主,研究过程需进行大量的社会调研,进而掌握第一手资料。本专业教师在进行社会调研时能很好的利用学生资源,使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参与到课题或论文研究中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调研,既丰富了社会实践的经验,又掌握了社会调查案方法,同时又帮助老师很好的完成了数据资料的收集,一举数得。(3)参加科研和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50%;5年内教师人均发表的论文不少于2篇。5年内取得院校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不少于3项,取得优秀教学成果或高教研究成果奖不少于3项。在科研方面,本专业的几名专职教师,都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和较高的科研水平,专业成立四年来,大家在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2、教学方法与手段本专业教师重视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大多数教师因材施教好,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使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得到较好发挥。多数课程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果为目标,采用了投影、幻灯、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好。本专业教师非常重视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和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本专业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数>80%,如教学方法上,教师根据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演练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模拟演练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同时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思考,自己得出结论。在教学手段上,我们十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积极鼓励和大力提倡以现有技术条件开展教学手段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要求教师掌握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目前绝大部分课程都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四)教学管理(教学文件与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教风学风建设等)1、教学文件与管理制度(1)专业教学计划、各课程和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完备、规范,具有明显的高职高专的特色。(2)教学管理制度完备,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本专业非常重视各种教学文件的建设,坚决要求各名专业教师务必做到认真编写各科教学计划,各课程和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并务必做完备、规范、具备明显高职高专特色。对于教学文件,本专业在每学期开学初和学期末均要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另外,本专业要求上课时,每位专职教师务必将教学文件携带齐全。以上要求各位专职教师均能按按规定完成。本专业在自身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进展顺利。已经拥有一整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2、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本专业重视教育质量的过程控制,有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坚持每年一次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调查抽样率≥10%,并据以改进校内有关工作。本专业始终将提高教学质量视为重中之重,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的过程控制,有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3、教风学风建设本专业制定了激励教师的政策,奖励及时兑现,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高,教风好。同时,也制定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学生学风端正。学籍管理严格、规范,考风建设得力,学生考试纪律好。本专业为了能使各专业教师积极主动的投身教学和科研,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在教师层面,制定了教师激励政策,有效的提高了各专业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同时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改中去,整个专业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风气和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在学生层面,制定了学生相关激励,政策已经取得良好效果,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改革中去,整个专业学生学风端正、深得各科教师好评。本专业依托文秘系,对学生学籍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对于考风考纪作为一项大事来抓,从本专业成立到现在,几乎从未出现学生学籍管理方面的问题,和学生违反考风考纪的问题。(五)教育质量(基础与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等)从我系学习成绩、专业技能抽查、测试及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可见,本专业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和实践,知识结构较完整,能力及素质基本达到培养目标。此外学生还积极参加相关资格证考试,如秘书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使知识和能力水平能有稳固的提高,身心健康,不少同学走入社会后遵守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规范,工作表现优秀,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近三年学生的学业考试效度、信度较高,成绩均呈正态分布。社区专业的学生无论在学风学纪还是校内校外的社会活动中表现均较出色,经常是学院各类社团和活动的顶梁柱,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学子和优秀班级。像我系05级、07级学生在系学生会团委占据了“半壁江山”,分别获得学院和义乌市五好团支部等称号。05级学生现在已就业,大多在自己的岗位上表现出色,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六)特色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办学特色正在不断探索和形成过程中,这个特色我们认为主要体现为特殊的“产学结合”模式。之所以称之为特殊,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其产出的是无形的“社会服务”,而不是有形的“物质产品”,我们正是通过面向社会、社区和学校提供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来实现特殊的“产学结合”培养合格的社区实务工作者的目的,同时体现了自身的专业价值。首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意结合实际的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进行具体讨论,引导学生增强对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的敏感性,使其了解社会需求和实际社会服务提供的差距和如何提供更合适的专业服务。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查找资料,或经过社区调查来设计、论证合适的服务项目。这种研究性、设计性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还鼓励学生在社区实习时积极实践他们设计的服务项目。有些学生就带着自己的服务项目来到了老年协会,或策划出某些社区文化、服务活动并付诸实施,受到了居委会和居民的好评。其次,积极联系市民政局、市团委、街道、社区、市福利院、民工子弟学校、义工之家等单位和团体,向他们提供各种志愿服务,如劝返流浪乞讨人员、文明行为劝导、“爱护环境,你丢我捡”活动,“爱心抱抱孩子”等。或合作参与他们组织的志愿服务,如与义工之家合作举办圣诞爱心义卖、走进临江社区参与党员服务日活动、多次参与社区文艺汇演等。这学期,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研室下文件规定,本专业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2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第三,重视专业实习实训,力求通过专业实习实训,既提供社会服务,又锻炼、培养人才。每学期精心组织为期一周的实习活动,实习前充分动员,实习过程中,安排指导教师对各实习小组进行严格督导,实习后认真做好总结。教研室还编订了实训手册,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加以完成。我们还要求学生在暑期认真做好社区调查和暑期实习工作,并递交相应的暑期社区调查报告和暑期实习总结。第四,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将学校视作特殊“社区”来锻炼、培养人才。我们从始业教育开始,就不断提醒我们的学生,将来要管理好社区、服务好社区,就先要管理好、服务好自己的班级,同样还要管理好、服务好自己所在的院系。因此,在系学生会、系团委干部中,有一半多出自社区班,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积极策划组织了许多学生活动,有效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与才干,在他们的努力下,05社区班连续两年被评为系先进团支部,06年度获院先进团支部荣誉称号,为数众多的学生荣获院系优秀学生干部称号。他们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成立了学生社团“爱心社”,以社团为平台为社会、学校提供爱心服务。06年“爱心社”被评为院优秀社团,并被学院推荐参选“金华市十大魅力社团”。目前,教研室还积极发起了同伴辅导计划,让社区专业的老生结对帮助新生解决他们入校后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中的学习和生活。三、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根据专业现有基础与“省重点专业评价指标体系”间差距制订)从社区专业设立至今,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已走上良好发展的道路,但对照“省重点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一)招生规模有待于进一步扩大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招生05年计划招45名,实际招录了35名,未报到1名,转专业1名,06年计划招60名,实际招录45名,报到40名,1名因故退学,所以从数据上来分析,05、06这两年招生未达到评估指标。主要原因是社区建设在中国才推行四、五年,许多人对于这个专业尚缺乏了解,对于就业前景存在较多疑虑。再者,现有的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偏低,工作的专业性要求不强,这也使得人们对这个新专业产生认知偏差,因此要求我们在招生宣传上还需要多下功夫。随着社区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就业形势的进一步明朗,我们有理由可以作出乐观的预期,今后招生情况将出现较大的改观,07年的招生数据已初步印证了我们的这一预期,07年计划招60名,实际招录60名,实际招录率100%,实际报到54名,实际报到率90%,已达到评估优秀要求。(二)教学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推进目前我们在教学改革方面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还有待进一步推进。课程设置还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整,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积极探索,教材建设与教学资料的积累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内、校外实训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主要原因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就全国范围而言,也还是一门崭新的专业,正因为新,很少有先例可循,也正为新,一切皆有可能,也更容易取得突破。今后,我们将在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积极争取早日成功申报省教育厅的21新世纪教改项目。(三)教师队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是一个新专业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们教师队伍建设中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