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必背知识梳理_第1页
高三地理必背知识梳理_第2页
高三地理必背知识梳理_第3页
高三地理必背知识梳理_第4页
高三地理必背知识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高三地理必背知识梳理宇宙中的地球【基础篇】1.天体系统的层次2.太阳系⑴中心天体:太阳⑵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⑶普通面特殊的行星――地球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⑴充足的水分;⑵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与成分;⑶适宜的光照和温度;⑷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为生物繁衍生长提供能量;(2)太阳辐射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2.太阳活动⑴太阳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与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⑵太阳活动的周期:11年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④在地球高纬地区上空形成极光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一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一个太阳日――24小时3.速度:⑴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各点自转角速度相同;⑵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⑶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4.意义⑴昼夜交替①晨昏线判断:顺着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晨线②晨昏线特征:太阳高度为0;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晨线为6点,昏线为18点;与太阳光线垂直⑵地方时①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②地方时东早、时刻数大,西晚、时刻数小,时间推算过程中向东推算加,向西推算减③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时区的标准时间,称为区时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度的地方时④相邻的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两地同在东时区和西时区,时差为时区数之差,两地一在东时区,一在西时区,时差为时区数之和。⑶地转偏向力(可判断南北半球):北右南左赤道无。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看物体的偏向人的视线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要保持一致。地球的公转1.中心:太阳2.方向:自西向东(一般在公转轨道上标成逆时针)3.速度:位置时间速度易混淆处近日点1月初快与冬至日易混淆远日点7月初慢与夏至日易混淆黄赤交角的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⑴纬度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⑵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靠近某点,该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大,远离某点,该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小。⑶极值:特别注意南北回归线间地区的极值2.昼夜长短⑴纬度变化:直射点在某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越往高纬度昼越长,极点周围出现极昼;另外半球昼短夜长,越往高纬度昼越短,极点周围出现极夜⑵季节变化:直射点向某半球回归线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另外半球昼变短。⑶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日出)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日落)地方时为18点。⑷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全球昼夜平分⑸极值:直射点在某半球回归线,该半球昼最长,另外半球昼最短。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情况相反)3.四季⑴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⑵南北半球季节相反【能力篇】一、日期日期问题:从图中所给信息判断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与180°经线是一个突破口判断新一天所占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两地处于同一日期的时间长度计算:是两地间过180°的弧的经度差÷15°二、晨昏线1.判断:①依据定义(一定要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②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18点2.晨昏线的特征:①太阳高度为0;②与纬线的切点地方时为0点和12点;③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晨线为6点,昏线为18点;④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三、日出、日落方位①直射点在北半球,日出于东北,日落于西北;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日出于东南,日落于西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日出于正东,日落于正西;北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的地区,太阳升起于北方,南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的地区,太阳升起于南方;②极点一天太阳高度不变,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三、正午太阳方位太阳直射点在观测点以南,正午太阳方位位于正南方,北回归线以北全年,赤道与北回归线间超过半年,太阳直射点在观测点以北,正午太阳方位位于正北方,南回归线以南全年,赤道与南回归线间超过半年,太阳直射点在观测点上,正午太阳方位在正上方四、点、线相对于地球表面的运动由于地球的自转,点(日出点、日落点、地方时为0和为12点的点)线(晨昏线与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相对于地球表面的运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五、地理公转计算问题◆读图要点⒈光照图中昼夜长短情况的判断相当重要。①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②始出现极昼(夜)现象的纬度;③昼(夜)弧的平分点。⒉判读晨昏线与经纬线关系。①晨昏线与经线是否重合;②晨昏线与纬线相切;③晨昏线与赤道和其它纬线的交点。◆判断光照图的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半球◆时间求算(括日出、日落时间)①确定所求情况是特殊的,还是一般的。特殊的包括舂分日和秋分日,赤道上的点。②求出所求点与下列点间的经度差或时区差③将经度差(时区差)换成时间差④利用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时刻或晨昏线与某纬线切点的时刻,依据“向东推算加时差;向西推算减时差”,得出所求点的时刻。注:⑴当所求点不是晨昏线与该点所在纬线的交点时,根据“同一纬线上各点日出(落)的地方时相同”的规则。转求晨昏线与该点所在纬线的交点的时刻即可;⑵也可在已知昼长的条件下,推求日出(落)时间,日出地方时≤12点,日落地方时≥12点。◆求算经度①确定所求对象地方时(若为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12点)②找出所求点与下列点的时间差③用时间差换算成经度差的方法,从而找到所求点所在的经线(所求点时刻数大,就从上述点向东推,所求点时刻数小,就从上述点向西推。)④根据图文中已知的经度值和经度差,得出所求点的经度。◆求算昼夜长短附1:已知某点正午太阳高度,求某点的纬度(已知太阳直射点纬度的情况下);求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已知某点的纬度)。(图2)附2:特殊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①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上:太阳直射点纬度×2;②极点上:太阳直射点纬度;③太阳直射的纬线:90°六、影子长短与方向:太阳方位与影子方向相反,太阳高度与影长负相关.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基础篇】内部圈层圈层物态物质组成范围地壳岩石圈硅铝层(不连续分布)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地壳厚度变化规律:海拔高厚,海拔低薄硅镁层地幔上地幔顶部软流层岩浆主要发源地之一软流层以下地核外核液态或熔融状态铁镍内核地球外部圈层包括三个部分: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三大类岩石按照成因,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是侵入岩,例如,花岗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喷出岩,例如,玄武岩。沉积岩:特征:一是具有层理构造,二是有化石。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石变质岩:例如,由花岗岩变质形成的片麻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的大理岩,由砂岩变质形成的石英岩,由页岩变质形成的板岩等。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右图所示,注意变式,①三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浆指出来的一定是岩浆岩。②有一箭头指向岩浆的肯定是变质岩。)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地质构造构造图示判断依据地形形成的地表形态地形举例褶皱背斜(1)岩层一般向上拱起;(2)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山常在内力作用下形成山岭;谷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1)岩层一般向下凹陷;(2)岩层中间新,两翼老谷常在内力作用下形成谷地;山有些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断层地垒两侧下降,中间上升块状山地或高地泰山、华山、庐山地堑两侧上升,中间下降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2.流水、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流水风力冰川侵蚀横断山区“山高谷深”、青藏高原“水拍云崖”、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U形谷、角峰、刃脊、峡湾沉积山口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平原、河口三角洲沙丘、黄土堆积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A:太阳辐射A1:太阳辐射A2:(大气)吸收B:地面辐射B1:地面辐射B2:(大气)吸收C1:大气逆辐射C2:大气辐射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选择性吸收、散射、云层的反射选择性吸收:对流层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散射: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的、阴天天空是灰白色的,黎明与黄昏天空是明亮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温室效应):⑴大气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⑵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强;故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全球变暖热力环流1.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2.据等压面判断气压高低等压面弯曲,说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不等,将同一水平面上a、b两点气压高低的对比转换成a与a1的对比。3.热力环流中几个要素间的关系近地面近地面气压高空垂直运动天气状况冷高(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低(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下沉晴热低(相对于同一水平面)高(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升阴4.同一经纬度,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气压带与风带全球分布2.季节性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一致】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3.气压带风带与降水气压带、风带降水量低气压,气流上升多风从海洋来,如西风、南半球信风、夏季风高气压,气流下沉少风从大陆来,冬季风、北半球信风如: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控制,降水多;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湿润季风环流成因一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二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南半球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形成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澳大利亚西北地区:冬季西北风的形成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南移,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形成西北风。锋面与天气冷锋暖锋定义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示意图图例雨区的位置主要在锋后锋前对天气的影响过境前天气晴朗温暖(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低温(冷气团控制)过境时刮风、降温、阴天、下雨(雪)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寒潮、沙尘暴一场春雨一场暖共同点1、锋面的雨区均在冷气团一侧2、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天气晴朗;过境时,多阴雨降水(不一定降水)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与天气气压角度低压系统高压系统气流角度气旋反气旋示意图水平方向(以北半球为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垂直方向大气运动水平方向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N:逆时针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N:顺时针S:顺时针S:逆时针垂直方向上升下沉对天气的影响阴雨晴朗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台风伏旱、“秋高(天空无云)气爽”小结低压系统——气旋——上升气流——阴雨天气高压系统——反气旋——下沉气流——晴朗天气水循环1.环节构成(见示意图)2.意义⑴塑造了地表形态⑵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⑶实现了能量的转换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是影响地表径流这个环节洋流1.洋流分布规律【不要死记硬背,要会画洋流模式图】⑴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逆时针。大洋东侧(大陆西侧)为暖流,大洋西侧(大陆东侧)为寒流。⑵北半球为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顺时针,南北半球为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逆时针。大洋东侧(大陆西侧)为寒流,大洋西侧(大陆东侧)为暖流。⑶北半球西风漂流为暖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寒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全球性大洋环流,自西向东运动(4)北印度洋:夏顺冬逆2.洋流的地理意义⑴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增温、增湿(增盐度),使低纬度气候向高纬方向延伸(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降温、减湿,沿岸地区易形成雾,使高纬度气候向低纬方向延伸(如热带沙漠气候);促进了高低纬间热量的交换。⑵褰暖流交汇处海域形成渔场、雾(妨碍交通)。秘鲁渔场的形成是由于离岸风产生的上升流(海水上泛)形成的。⑶顺流航行航速快,逆流航行航速慢。⑷洋流可把近海污染物带到其它海区,使污染范围扩大,同时加快原海区净化速度,使原海区污染程度减弱。0°0°60°120°180°120°60°23.5°23.5°23.5°23.5°66.5°66.5°【能力篇】一、风向1.作风向(北右南左)先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据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关系(近地面呈45°角)作出风向.2.由风向反推各力及高低气压中心根据风向与各力的关系推出各力,由水平气压梯度力推出高低气压中心位置☆:风向一定是由高压指向低压,根据北右南左来判断。二、天气系统与天气1.锋面的判断①依据示意图、锋面符号、锋面坡度(要有对比)、云系的宽窄、雨斜方向、雨区在锋前还是锋后、锋面下空气运动②锋面与天气从气温、气压、阴晴、风等方面掌握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注意冷锋过境时天气是大风、降温、阴天、降雨雪。2.锋面气旋⑴锋面一定出现在(低压)槽线附近。(2)低压中心的左侧一定是冷锋。(3)判断不同槽位锋面类型的方法:⑴锋线两侧取两点作风向,以正对着锋线吹的风带来的气团为主动气团定锋面类型;⑵锋线的凸向为主动气团的移动方向,确定主动气团的性质定锋面类型;(4)判断锋面气旋所在半球雨区都出现在冷气团一侧,雨区在北侧为北半球,雨区在南侧为南半球4.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判断天气系统类型五、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太阳高度;2.昼长;3.阴晴(雨日多少);4.海拔(大气的稠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5.坡向六、气温的水平差异现象类型变化情况影响因素1.不同纬度气温变化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高度→太阳辐射2.同纬度海洋(沿海)与大陆(内陆)夏季:海低陆高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洋流冬季:海高陆低沿海与沿海暖流高,寒流低洋流山区与平原山区低平原高地形迎风坡与背风坡迎风坡低背风坡高向阳坡与背阳坡向阳坡高背阳坡低3.区域现象四川盆地冬季较暖、南亚较同纬度暖山脉对气流的阻挡,冬季风(气流)的影响程度4.风来自高纬降温,风来自低纬增温气流源地七、影响降水的因素㈠天气现象中降水变化1.天气系统的运动,不同时间在不同天气系统控制下;或者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2.降水类型:锋面雨、地形雨(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雨量先增加后减少,在背风坡形成雨影区)、气旋雨(台风雨)、对流雨㈡气候现象中降水变化1.大气环流:风自海洋来——降水多,风自陆地来——降水少;低气压——空气做上升运动——降水多;高气压——空气做下沉运动——降水少2.海陆位置(沿海向内陆,获得水汽由多变少)3.坡向:迎风坡一般多于背风坡4.洋流:暖流多,寒流少八、气侯㈠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㈡世界气候类型㈢同一气候类型区域分布差异的分析方法1.大气环流(季风环流)的强弱2.地形对气流运行的影响3.洋流4.海岸线曲直㈣气候类型成因分析的解题思路1.根据位置及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确定气候类型,然后沿着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形势(外海岛屿照大陆西岸的大气环流形势)→地面状况包括地形(海拔、坡向、山脉的走向)、洋流、海陆轮廓、海陆位置、水体、植被等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影响气候特征,再影响气候类型和分布。①坡向→(气温)降水→气候类型(分布);②山脉的走向→大气环流中风带的影响范围→气候的分布;③高山→高山气候;④洋流→气候类型沿海岸线延伸;⑤海陆轮廓→气候的分布;⑥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海洋性、大陆性)2.熟悉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㈤气候类型判断1.根据位置阅读所判点(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的分布规律,再结合具体区域或图文中的“下垫面状况”信息,进行判断。如图中有等高线,要注意所判点(地区)的地势、坡向。2.根据气候资料⑴定南北半球⑵定气候带⑶定气候类型㈥气候特征比较的方法几个特殊区域,必须要懂的:(1)赤道附近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主要是地势高,降水量较少。(2)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不在赤道地区,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原因①地处热带②东南信风迎风坡②沿岸暖流增温增湿。(3)南美洲西海岸的气候类型。(4)南美洲南段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西侧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迎风坡),东侧是温带草原(荒漠)(背风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基础篇】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表现⑴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⑵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⑶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2.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3.结冰期:有无、长短(取决于冬季均温0℃以及冬季的长短;黄河是中国有结冰期的最南大河,淮河干流是无结冰期的最北大河,黑龙江结冰期长)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表现地域分异规律基础条件影响因素表现纬度地带分异(低、高纬度明显)热量太阳辐射经度地带分异(中纬度明显)水份距海远近垂直地带分异热量、水份海拔高度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中要因地制宜。【能力篇】自然带㈠水平自然带纬度地带分异(赤道向两极):南北向更替、东西向延伸、受太阳辐射影响,热量为基础、低纬高纬表现明显;经度地带分异(沿海向内陆):东西向更替、南北向延伸、受距海远近影响,水份为基础、中纬表现明显㈡垂直地带差异⑴基带:与山地所在水平自然带一致⑵顶带与带谱①影响因素:山体纬度;山体高度②依据高度推出最冷月的气温,推其自然带⑶山顶有无终年积雪:根据夏季气温是否低于0℃(3)带高:同一自然带,海拔较高的是阳坡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出现的海拔高度越低⑸雪线:向阳坡高,背阳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若为向阳迎风坡或为背阳坡背风坡,看雪线高低推谁为主要影响因素,如珠穆朗玛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多;但在南方的丘陵地区和山区,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也比较少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线路建设的限制较少,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2)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区交通建设的工程造价要高的多。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㈠全球气候变暖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的燃料,使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㈡影响:①资源条件的变化。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②加剧了自然灾害,使旱涝次数增多,森林和草原火灾频繁;③改变原生态系统;④影响农业生产;⑤产生极端天气和气候,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⑥海平面上升,引起沿海地区海水入侵㈢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②降低高能耗工业的比重;③开发利用新能源;④加强法制建设,实施达标排放;⑤提高公民节能意识,推行低碳生活方式自然灾害一、干旱(华北的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自然原因:(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人为原因:(1)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2)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防治措施:改变农业结构;种植耐旱植物;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二、洪涝1.暴雨洪涝自然原因:(1)水系原因:①流域广支流多;②地势地平、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泄洪不畅。(2)水文原因:①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②干流汛期长,水量大;③含沙量大,河床淤积。(3)气候原因: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人为原因:(1)植被破坏: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②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进行检测;提高暴雨预报准确性;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2.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由低纬流向高纬三、台风1.成因: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发生在印度洋称为热带风暴,发生在大西洋上的称为飓风。2.危害:台风的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会形成涝灾、影响交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台风带来的影响也有有利的:缓解旱情,带来降水。判断风向,风向一定指向台风中心。四、寒潮成因:由于冷锋的影响,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危害:秋季和春季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同时影响交通,危害人体健康五、地震1.成因: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2.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易引发的其它灾害:地震多发区地壳活动剧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若地震发生在海底,通过地震波的传递,易使海面发生海啸。六、滑坡、泥石流如我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地形崎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固建筑物喝岩体。人口与环境一、人口增长模式社会发展阶段增长模式三率特征分布地区原始社会高高低(原始型、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产业革命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低高(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欧洲20世纪5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亚非拉)目前低低低(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1.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变化2.总体趋势看:出生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且死亡率下降先于出生率下降3.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4.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1%,其中欧洲<0.3%,发展中国家自然增长率>1%,其中非洲>2%5.意大利、匈牙利、德国、俄罗斯人口为负增长二、人口问题1.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国家类型增长速度差异产生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快政治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发达国家慢经济发达,社会福利水平高;文化教育水平高、晚婚晚育2.人口增长速度差异产生的人口问题原因表现解决措施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少年儿童比重大①加重了资源、环境压力;②加重社会经济负担,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③生活贫化;④就业问题严重;⑤妨碍医疗卫生、教育质量的改善①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实行计划生育)②提高人口素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①劳动力短缺;②国防兵源不足;③养老费用加重社会和青壮年负担;④老人生活困难、孤寂①鼓励生育;②提高社会福利;③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④加强社区服务;⑤接纳外来移民3.人口老龄化的判断依据: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7%。4.我国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老龄化的特点有:①老年人口基数大;②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③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大;④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未富先老”)三、(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1.影响因素:①资源—首要因素;②科技发展水平;③地区开放程度;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⑤消费水平(注:人口容量与前4个要素呈正比,与⑤呈反比)2.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关系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最多人口数(类似“木桶理论”)⑵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不妨碍未来人口生产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⑶中国:人口合理容量(7—8亿)﹤实际人口数量(13.7亿)﹤人口容量(16亿)四、人口迁移1.类型: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的时期影响的地区备注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手工劳动为主低生产力时期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生态移民(环境移民)经济因素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经济发达的地区,迁入率高,经济落后的地区迁出率高是影响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交通因素大型建设项目三峡工程政治因素经济或人口政策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移民战争因战争流亡异国国际难民社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印巴分治种族民族文化差异家庭婚姻影响青年人文化教育现在影响越来越明显二战后美国接受大批来自其它国家的人才科技移民3.我国的人口迁移:(1)改革开放前:规模小、有组织、政治因素为主导因素、方向由东部到西部;(2)改革开放后:规模大、自发行为、经济因素为主导因素(务工和经商)、方向由中西部到东部沿海。4.人口迁移差额率:(1)人口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2)正值,表示净迁入,一般为经济发达地区;负值,反之。城市与环境一、城市的区位条件及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的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地形—①平原:大部分城市分布的理想场所;②山区、高原—城市分布在河谷地带。气候—温暖湿润的暖温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为城市分布的理想场所;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河流—河流的交汇处(重庆、武汉、宜宾)、河流航运的起点、河流的入海口处(上海、广州)、过河点处容易形成城市。矿产资源—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形成工业城市。(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的地方,容易形成城市;科技、文化、旅游—是城市形成的新因素;军事、宗教—对城市的影响很小。2.城市三大功能区三大功能分区分布特点商业区(核心)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地租低的郊区(大型仓储式超市)工业区一般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批发市场附近高级住宅区城外缘;地势高;河流上游;上风向;临风景区;临文化区、交通便捷(1)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社会因素是导致分化的主要因素(2)工业区与文化区背向发展。3.影响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因素(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原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2)影响地租的主要因素: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4.城市空间结构类型:(1)同心圆结构(经济因素)、扇形结构(经济+交通)、多核心结构。二、城市服务功能城市的等级越高,服务的范围越大,彼此之间的距离越远,提供商品的种类和服务就越多。三、城市化1.城市化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可以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2.珠江三角洲工业、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条件:⑴地处东南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⑵本地劳动力丰富;⑶侨乡;⑷国家对外开放政策;⑸产业结构调整。3.城市化的表现:⑴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⑵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⑶城市用地规模变大。4.城市化进程与特点国家类型①发达国家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与特点初期阶段(产业革命前):水平低,城市化速度慢加速阶段(产业革命后):城市化速度快,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出现郊区城市化后期阶段(二战后):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初期阶段(二战前):水平低,城市化速度慢加速阶段(二战后):城市化水平不高,速度快,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出现郊区城市化5.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和工商业向乡村转移,原因是:①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高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②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6.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①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种形式,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使郊区发展具备城市功能;逆城市化是城市环境恶化的结果,使城市功能分化,部分功能如工业区向郊外迁移,人口也有向郊外迁移的情况,内城人口下降;②逆城市化中乡村与小城镇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四、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⑴产生热岛效应;⑵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⑶破坏了水循环与水资源;⑷破坏土地资源,导致耕地减少;⑸产生了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噪声及固化废弃物污染)2.对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⑴交通拥护;⑵住房紧张;⑶.就业困难。3.城市化过程对城市周围农村的影响:(1)有利:改变了郊区农业生产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2)不利:⑴使耕地面积减少;⑵污染了农业生产环境五、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1.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2.改善城市交通与居住条件;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2.卫星城镇建设的意义:⑴分散城市职能;⑵缓解城市交通与用地压力;⑶改善城区环境质量;⑷完善城市规划发展。农业基础回顾:一、区位因素1.区位含义:某一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2.区位因素的分析:主导因素、综合及评价(有利与不利)。二、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②地形;③土壤;④水源。(2)社会经济条件:①市场;②交通运输;③劳动力;④政策;⑤地租、农业科技等。2.农业区位条件——自然条件(1)气候★光照:我国西北地区瓜果特别甜、青藏地区单产高、中亚棉花、埃及棉花、地中海气候区,影响产量及农产品的品质。★热量:种植制度(熟制)、农作物的种类。★气温日较差大: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及青藏高寒区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物积累,单产高或产品品质好(西北地区瓜果特别甜,中亚、埃及等棉花)★降水:种植业、畜牧业(降水过多—英国—畜牧业;降水过少—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象灾害旱涝春旱:华北,是因为4、5月份气温回升,蒸发快,降水少;夏季7、8月份由于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和江南地区的干热少雨天气;西北地区干旱严重沙尘暴我国西北、华北(黄河以北)、东北中部低温冻害东北地区台风东南沿海(台湾、福建、浙江、上海、广东、海南)寒潮影响我国除了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岛的全部地区(2)地形——农业类型★平原——种植业山地——畜牧业★立体农业:江南丘陵(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基塘生产(珠江三角洲:桑基、蔗基→→果基,市场需求的变化)(3)水源★绿洲农业:沙漠地区★灌溉农业:温带大陆性气候(河西走廊――冰雪融水、地下水,河套平原、美国中西部、中亚、宁夏平原――河流水),热带沙漠气候(西亚和北非),地中海气候农业区。(4)土壤★华北平原黄土(土层深厚)、东北平原黑土(富含有机质)、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磷、钾)、江南丘陵红壤(含铁、铝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治理方法是施矿质肥料和有机肥、补充熟石灰、掺砂)、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酸性土壤——茶树、油茶树、马尾松、杉木;沙质土壤――棉花、花生。水土流失对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使当地水资源更加紧缺;使当地土壤贫瘠2.农业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1)市场①市场的需求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城市周围农业结构的变化③交通条件改善、冷藏保鲜技术发展: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2)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3)政策——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得益于政策的支持。(4)劳动力――水稻种植业、热带种植园农业;地广人稀、地租低――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等商品率高的农业类型;农业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越来越大。城市化对郊区农业的影响:不利方面:①占用大量的耕地,破坏土地资源;②污染农业生态环境;有利方面:①农业结构的变化;②增加了农民收入。四、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类型分布条件生产特点备注水稻种植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零星种植:美国、拉美、南欧、非洲)有利: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劳动力丰富。不利:洪涝和伏旱灾害。劳动密集型,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发展措施:培育良种牛;改善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玉米、小麦)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地广人稀;工业和科技发达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农场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制约因素:水源不足(灌溉条件)措施:东水西调乳畜业北美五大湖周围(温带大陆性气候)、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我国上海及北京等大城市周围西欧:纬度高,热量不足,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气候阴冷潮湿,利于多汁牧草的生产,利于发展乳畜业;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市场广阔;交通便利主导因素:市场和饲料地中海型农业地中海式气候区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园艺业发达,以葡萄、无花果、橄榄、柑橘工业一、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水源,土地数量2.经济因素:原料或资源,能源,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数量、价格、技术与设备,农业基础、土地价格社会因素:基础设施服务、工业基础与生产协作(集聚),政策、个人偏好――侨乡,地缘影响,环境因素:环境效益(城市功能区布局),环境质量,环保门槛(产业转移)工业部门代表部门原料指向型工业甜菜、甘蔗制糖,水果、水产品加工、低品位炼铁等市场指向型工业家具、印刷、啤酒、食品、石化厂等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金(炼铝、炼铜、合金等)廉价劳力指向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机械等案例:沪宁杭工业基地工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及解决措施:限制性因素:矿产资源与能源缺乏;措施: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⑵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节约型及高新技术产业;⑶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条件(1)发达国家的优势:资金、管理、技术、金融贸易、健全的法制(2)发展中国家的优势:资源、劳动力数量与价格、市场、地价和房租三、工业的集聚与分散1.工业联系方式:⑴工序上的工业联系――生产协作;⑵空间上的工业联系――共用基础设施和信息、共享廉价劳动力。2.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⑴工业集聚的意义:①加强协作,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取得规模效益;②共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四、城市居住与工业区的布局(一)污染企业布局思路:1.企业有无污染及污染性质;2.与河流流向及风向的关系;3.与城区的距离(郊外、热力环流圈外);4.卫生防护带;5.经济效益;6.留有发展余地(二)区位1.污染企业的区位①大气污染类企业(钢铁厂、火电厂、酿造厂、水泥厂、砖瓦厂、炼油厂、化工厂):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季风——避开冬、夏季对吹的风向(季风垂直方向上);风向玫瑰图——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②水污染的企业(农药厂、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炼油厂、化工厂):居民区河流的下游。③大气和水污染类企业:既要考虑与风向的关系,也要考虑与河流流向的关系④居民区与工业区间设置绿化带;自来水厂布局在河流上游。2.居住区的区位: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上风向;季风——避开冬、夏季对吹的风向,即常年盛行风向的垂直地带;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风向的下风向;居民区可在河流的上游。五、传统工业区的综合整治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布局;③改善交通;④发展科技;⑤除污染,改善环境案例:东北老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1)面临的问题:⑴资源短缺枯竭;⑵产业结构单一;⑶经济体制缺乏活力;⑷设备老化,技术落后;⑸环境污染严重;⑹受到沿海经济发展的冲击(2)措施:⑴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⑵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⑶发展科技,改造设备;⑷治理污染,美化环境;⑸实行经济体制改革;⑹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六、典型工业区(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由于在区位因素选择上的分异,导致在空间布局上的差异)著名工业区发展条件发展特点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俄罗斯的欧洲部分)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广阔的市场生产结构单一,由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后经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转向繁荣。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的硅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德国南部慕尼黑)位置优越,环境洁净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临航空港或高速公路);军事订货。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七、产业转移1.原因:降低生产成本(转入地区原材料价格低、地价低、工资低、公用事业费低、环境门槛低);投资环境改善;开拓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2.产业转移对转入地的影响:有利: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不利:污染加重,环境恶化。3.产业转移对转出地的影响:有利: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环境质量;不利:产业空洞化;失业率增加。案例:首钢搬迁到曹妃甸(1)对北京市区的影响:⑴缓解用地压力;⑵缓解交通与人口压力;⑶改善城市大气环境(2)对曹妃甸地区的影响:⑴提升产业结构;⑵提高就业率;⑶提高城市化水平;⑷提高区域经济水平;⑸扩大对外联系;⑹推动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⑺可能会降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一、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⑴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公路运输机动灵活运量小、运费高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少、运费低速度慢航空运输速度快运量小、运费高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⑵通信:邮政、电子通信、互联网⑶商贸(收购、储运、销售)二、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形态北方平原聚落:道路呈棋盘式――聚落呈团块状南方聚落:沿交通线分布――聚落呈带状三、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⑴交通运输线密度→商业网点密度:山区与平原(山区人口稀少、交通线路少;平原人口稠密、交通线路密集)⑵交通运输线路改变→商业网点的兴衰⑶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商业网点向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大型批发市场→交通最优原则→地价低、交通便利)⑷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增多。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基础回顾:一、人地关系思想演变时期人类思想的特点产业革命前地理环境决定论―崇拜自然,适度利用自然产业革命后人类中心论―征服自然,产生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乡村—生态破坏)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三、协调人地关系主要途径⑴控制人口规模;⑵转变发展模式――循环经济: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⑶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意义):①提高资源利用率;②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③实现废弃物资源化;④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基础回顾:一、区域的含义1.区域的特征:(1)区域之间:①区域有一定的界限—有些界限比较明确(行政区),有些界限模糊;②区域之间有显著地差异性;③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2)区域内部: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2.区域空间结构:3.比较区域间差异的方法:(1)自然环境差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人类活动)差异:人口、交通、农业、工业、城市。二、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要求:了解各省、市、直辖市的名称、位置(大概的经纬度、与相邻省份的关系)、大体轮廓、所属的经济区、自然区、流经该省的主要河流等。南海诸岛南海诸岛三、区域的发展阶段发展阶段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化高效益的综合发展产业结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小,传统农业占有大的比重,工业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体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劳动力开始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经济活动角度下的空间结构缺乏有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交通线路数量少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大加强,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交通运输建设明显加快城市化推进到较高的水平;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业网络逐步形成。区域间的联系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状态低水平平衡状态中心城市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区域发展速度区域内部差距逐渐缩小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四、区域发展差异1.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差异比较地域影响因素东部地带中部地带西部地带自然因素气候地貌基本上位于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属于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丘陵和平原有利于开发利用多属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海拔较高,对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地理区位面向海洋,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优越区位条件距海较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状态,缺少东部地带的区位优势经济因素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相对优越,第二、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生产力水平较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乡镇企业不发达交通状况交通发达相对落后发展基础好薄弱社会因素城市化水平高相对低科教文化科技教育事业发达,人口文化程度高科技教育事业相对落后,人口文化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2.秦岭一淮河线的重要地理意义:①南方和北方的界限,②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界限,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界限,④1月份0℃等温线的界限,⑤年降水量800毫米的界限,⑥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界限,⑦水田和旱田的界限,⑧五、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参见必修Ⅱ基础知识《工业》部分。六、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西气东输:(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有利:①利于西部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经济增长;②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发展深加工;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内需、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不利:对中西部的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②改善大气质量,提高生活质量;③促使能源及相关工业发展,利于轻重工业结构调整;④带动东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⑤缓解交通运输紧张。2.南水北调调水线路东线中线西线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江苏扬州(江都)汉江丹江口水库、长江中上游三峡长江上游干支流线路走向引长江水到天津和烟台、威海引水到北京引水到黄河上游可调水量水量丰富较水量丰富较小源地水质较好较好好优缺点优点①利用现成的大运河河道,投资少。②黄河以北可自流向北自流水质好缺点①黄河以南要逐级提水。②沿途工农业发达,可能会产生水污染。③在淮河以北可能产生土壤盐碱化。①无先成河道,工程量大。②华北平原可能产生土壤盐碱化。③沿途文物丰富,可能造成损失。地形复杂、工程艰巨,配套设施少3.西电东送路线北线中线南线起止点从黄河中上游(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到京津冀从金沙江、三峡(四川、湖北)等到长三角从西江、红水河、六盘水(云南、贵州、广西)到珠三角电能类型水电+火电水电水电+少量火电原因水电资源和用电负荷分布不均水能90%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东部能源资源短缺,能源消费量大意义为东部提供大量的电力,为其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基础回顾:1.荒漠化:(一)含义(1)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春季对流旺盛,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蒸发强烈。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基本条件、动力因素);②土质:地面疏松,风蚀作用强烈。(物质基础);③植被:植被稀疏,地面裸露;④地形:地形平坦。(2)人为原因:①人口: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②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过度开垦、过度采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三)荒漠化的危害:①土地退化,生物生产量下降,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引起饥荒;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经济损失;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四)荒漠化的防治:①整体规划,依法监管;②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⑥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原因:降水少而集中,多暴雨;②土质原因: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③植被原因:植被稀少,地面失去植被保护;④地形原因:处在由山地高原向平原过度地带,坡度大。(2)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过度开垦;过度采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等。3.湿地存在的问题与治理措施突出问题治理措施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功能退化退田还湖、退田还沼泽,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水质污染问题突出防治水污染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4.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流域的位置与范围、流域的地形特点、地质条件、流域的气候、水文特征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潜力、人口、城市分布、工业需求等。(2)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①水资源的综合开发—防洪、航运、发电、灌溉、养殖、旅游等;②流域的工业的综合开发;③流域的农业因地制宜发展。(3)流域的综合治理对策—因地制宜,扬长避短。5.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自然条件: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地形、土壤、水源(降水、灌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得市场对农业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拓展)、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农业机械和市场)、劳动力(对水稻种植业和热带种园农业影响大)、政策等。(2)区域农业的布局特点—美国:参见必修ⅢP53页图2—19。(3)区域农业存在的问题和措施(略)6.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1)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鲁尔区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离铁矿近;③水陆交通便利;④水源充足;⑤市场广阔。(2)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世界钢铁性过剩;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④工业结构单一(根本原因)。(3)鲁尔区的新发展(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产业布局,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7.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参见必修Ⅱ城市和工业部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回顾:一、遥感(RS)的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和监测、农作物的病虫害及产量估计。二、全球定位系统(GPS):1.全球定位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能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2.应用:为军事、野外考察、旅行、车船飞机定位和导航。三、地理信息系统(GIS):1.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GIS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2.应用:凡是用到地图或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GIS,特别是城市管理中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维、土地利用状况、生态环境规划与评估。四、数字地球:其核心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的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环境保护一、环境与环境问题1.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废热、放射性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等;(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和臭氧的破坏等;(3)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原因:人类向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强度过大——生态破坏。危害:一是对这个要素自身的影响,二是对人的健康方面的影响,三是对周围地理事物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危害。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资源问题——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2.产生的原因——供给减少,需求增多。3.解决措施:促进更新与循环;节约使用;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自然原因:(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人为原因:(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2.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1)制约经济发展(2)影响粮食生产安全(3)损害生态环境和损害人体健康(4)引发国际冲突(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农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经济和艺园作物);工矿、交通建设占用;城市化占地;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2.我国在解决土地现状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时,采取的措施:①切实保护耕地总量,守住耕地红线(18亿亩);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改造中低产田;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三)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1.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生态环境脆弱;鼠害,虫害严重。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乱采滥挖、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人工管理少;水资源不合理利用2.治理措施: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变游牧方式为舍饲、半舍饲方式;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四)森林资源及的保护1.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2.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3.森林火灾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4.我国森林保护有哪些措施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保境意识。(五)湿地的保护1.湿地的生态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水量,防洪防旱;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被誉为“地球之肾。2.成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