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一、前言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学者徐一平在《英汉礼貌用语的文化迁移》中指出,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不仅体现在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之中,更反映了深刻的民族底蕴和民族特点。而礼貌用语,是在人们长久以来普遍遵循的礼貌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必不可少的食粮,也是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文明素质。[3]基于对礼貌用语的研究,有利于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和人们的心理特征,对言语交际活动的实际、顺利完成具有积极意义,由此人们的交际能力才能逐步提高。[3]他认为等级观念与平等观念、隐性文化与显性文化、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等是文化迁移在礼貌用语上的作用因素。另外,礼貌用语凝聚了民族的生命力,反映了民族的风俗历史、思维方式、生活背景等。因此,跨文化背景下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具有提高交际质量和效率、避免语用失误的重要价值。[3]孙静,肖建安在《汉英礼貌用语的文化理据探析》一文中同样指出了: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选择、使用礼貌用语的差异,因此针对其语用差异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根源。他们认为,面对这种情况,应当采取适当的策略,确保跨文化交际的进行过程。礼貌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与素质,尤其在跨文化背景下,我们不自觉的会采用礼貌语言表达,所以真正懂得如何学习语言的人,不仅学习语言知识,还会自觉深入体验其背后文化。尤其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来讲,探讨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心理及礼貌用语的使用具有实用价值。[4](一)、中西方礼貌原则随着语言学家们对于礼貌原则、礼貌规约的研究深入,中西方学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以格莱茨的合作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顾曰国的礼貌原则为代表。本文基于这些原则,针对跨文化背景下关于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展开分析。1.西方的礼貌原则(1).“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学家格莱茨(H.P.Grice)于1975年提出的。1数量准则:所说的话应该满足并且不超过交际所需的信息量。2质量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要有根据。3关系准则:说的话要切题、相关。4方式准则:所说的话要清楚简洁,有条不紊。交谈信息是有针对性的,交际双方基于一定目的,或拉近关系、或娱乐、或打发时间、或询问具体信息、或探询查找等等,所说的话违背了一方的目的性就会适时推出。因此合作原则是指交际双方基于目的性的、交谈话语有双方所需的信息的、交谈信息是简洁清楚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默认遵守的原则。(2).“面子理论”面子理论是英国学者布朗与列文森(Brown&Levinson)提出的。面子有积极面子、消极面子之分。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尊敬、欣赏、喜爱,消极面子是不希望自己的行为受到他人的干涉、阻碍。“面子理论”指出个人的欲望是面子的根源,这一点与古代哲学家荀子关于“礼”和欲望关系的阐述很大的不同。但这里所说的“个人的欲望”指一个人希望自己的行为是独立自由的,同时得到社会的认可,属于个体主义价值观,而荀子指个人的需求不能超越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身份、地位,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代表。礼貌是与面子联系在一起的。面子就是每个人为自己争取的公共自我形象。(3).“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1983)提出的,也是目前最为流行的。1减少对他人不利的表达:尽量让别人少受损、多受益——得体/策略准则2减少表达对自己有利的观点:尽量让自己少获利、多吃亏——慷慨准则3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少贬低他人、多赞美别人——赞誉准则4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少赞赏自己、多贬损自己。——谦逊准则5减少言语双方的观点冲突: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共识—一致准则6减少言语双方在情感上的对立:尽量减少双方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同情准则得体、慷慨两个准则讲的是交际双方言语的利益分配;赞誉、谦逊准则讲的是评价自我与他人;一致、同情准则有关于对待他人的态度。根据各条准则及次则,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礼貌强调的是交际对方,即听话人和第三者,而非说话人自己,说话人讲话时往往都尽量多给别人一点方便,尽量让自己多吃一点亏,从而在交际中使双方感到受尊重,同时反过来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二)、中国的礼貌准则基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共识,利奇的学生,顾曰国先生(1992)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1用适当的称呼语主动跟对方打招呼,体现了汉文化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称呼准则2对己方要贬低,对他方要尊敬——贬己尊人准则3选用文雅的语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雅言准则4交际者致力于和谐一致,努力满足对方要求,并注意双方身份与社会地位的适合——求同准则5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尽量扩大他人的利益——徳言行准则(三)、跨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礼貌的态度及其文化解读当代版牛津字典对于“Polite”的定义如下:1.havingorshowinggoodmannersandrespect.2.sociallycorrectbutnotalwayssincere.西方语言学家认为“礼貌”是人类在交际中能够使他人感到舒服的一种行为,目的是建立并维持和谐的沟通气氛。[1]《说文解字》有“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以看出“礼”是古代祭祀祈福的行为准则。《曲礼上》记载,“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现代顾曰国先生认为,礼貌即“贬己尊人”,它的作用是“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顾曰国,1992)。[1]从以上研究得出,尽量减少自己和他人观点的不一致,是西方文化的礼貌;西方人将礼貌看作是一种策略,可能会以牺牲别人利益为代价的语言表现出礼貌的态度。而我们汉文化主动寻求和谐一致,是内外统一的礼貌。[1]另外,西方人在个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敢于承认事实,以事实为依据。同时,交际中多注意谈话的内容和实质,不注意外在的表现,说话直来直去。他们的感情十分外露,表达方式也简单直接,但是对于内敛的中国人来说,我们并不喜欢当众表现,即使是优点,也会轻描淡写地掠过。二、跨文化背景下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一)、跨文化背景下恭维语与称赞语的差异西方社会的恭维语话题与中国不同的,如衣着打扮、财务、宠物、孩子、成就以及外貌的变化,对我们来讲如家常便饭的收入、年龄等话题在一般情况下却成了不便公开讨论的。[2]在西方社会,常见的恭维是对女性的外貌、发型、服饰等方面的赞扬,言语使用是直观而具体的,并且被恭维方所处年龄段、地位和彼此熟悉程度等方面没有限制。而在中国社会,直接称赞一个人的长相是不恰当的,这一类的恭维属于禁忌。如果异性对老年女性外貌的恭维,会使对方觉得被冒犯。这是因为中国人的恭维偏向于一个人的德才、精神、性格等内在品质。但是,随着中国社会急剧变迁,人们普遍追求快节奏的生活,“美女”“帅哥”等打招呼方式目前已经非常普遍。1.不同情况下恭维语与称赞语例句及其分析1)A:Yourdressissobeautiful!(你的裙子很美啊!)B:Nothingspecial.Justordinary.(没什么特别的。一般而已。)2)客人来家里拜访,男主人向客人们介绍自己的妻子。A:I’vegotaprettywife.(我的妻子很美丽。)3)客人来家里拜访,女主人向客人们介绍自己的丈夫。A:Myhusbandismarvellous!(我的丈夫棒极了!)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恭维与称赞的心理和回答方式有着鲜明的区别。第一个例子是A恭维B的裙子看起来很美丽,而B采取了否认与回避的方式回应恭维。后面两个例子是家里有客人来拜访,男女主人不约而同地称赞自己的伴侣。对于中西方人们的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略有了解的人都能够得出一个结论:B代表了汉字文化圈的人们,对于称赞习惯性地“退避三舍”,其心理特征是不愿意突出自我,追求融个体于集体之中。后两个例子的A则代表了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面对客人,他们更喜欢称赞自己的家人,其实质是突出对方的贡献。如果在中国做客,主人往往会以寒暄的方式询问客人的家人怎么样,如:“你爱人最近身体怎么样?”、“孩子上学了没有?”。如果主人要称赞,如,“你家婷婷女大十八变,真是越变越漂亮!”。很少会出现这样的话,“这是我的爱人,她很漂亮”。因此在内心深处,我们更喜欢己方的变化、成绩能够得到对方的主动认可,而不是“自卖自夸”,这样更有说服力。另外,欧美人喜欢在外人面前赞扬家人,如父母、配偶、子女是如何的优秀,而中国人则偏向于恭维对方的家人,特别是其婚姻状况、收入、家庭生活等方面,对于对方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的恭维,有时带有羡慕的成分。两相对比,西方人会更看重财富的来源,如果是自己努力经营而来的,会非常高兴。2.面对恭维语、称赞语的回答方式1)A:你的业绩做得不错,跟上个月比较有很大的提高。B:您过奖了,我差的还远呢。2)A:Ilikeyournewhat.B:Really?Ifyoudoso,I’llgiveittoyouasapresent.面对称赞语,中西方人的回答方式有着大相径庭的不同。第一个例子的环境是一家外企,西方人A的称赞语言简单直接。西方文化认为,鼓励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艺术,无论是父母对自己、上级对下级,都应该对身边的人的变化体察入微,并立即采取鼓励策略以此维系彼此良好的关系。但是B的回答显然是东方式的,显得自卑又奇怪地转移话题。第二个例子是A表示了对于B所戴的帽子的喜爱,引起了B的误会。显然,B是汉字文化圈的典型代表。其实这样的恭维在西方社会是开启话题的普遍方式,不具有“想要”、“想得到”这样的意味,面对这样的恭维回答“谢谢”就足够了。(二)、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称谓语的差异1.中国人的称呼语、称谓语特点汉语名字的构成顺序是:姓+名,如“陆梦萍”,如果关系比较亲近或是想要表示亲近,称呼者会使用这样的表达:A.直接称呼名字,“梦萍”。B.依据年纪大小,、“老/小+姓”,“老陆”、“小陆”。C.重叠名字,形成“XX”形式,如“梦梦”。用汉语称呼别人的时候,我们常常通过“姓+关系”的方式来称周围的人,如“王阿姨”、“三姑夫”。另外,等级观念的重要性存在于汉民族的言语行为过程和社会交际的方方面面。在正式场合,中国人往往使用“姓+职务名称/职业名称/职称”的方式称呼他人,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与“长幼尊卑”的人际关系,如“王经理”、“刘老师”、“何教授”。有时甚至省略掉被称呼者的姓,只称其职务名称,“经理,有份报告需要您签字”。而对于一般的职业,中国人一般不强调,如不称呼“王理发师”,而是用敬辞“师傅”代替,恰好是德言行准则在日常交际中的体现。2.西方人的称呼语、称谓语英语中则是名+姓。在西方英语文化圈子中,核心家庭(nuclearfamily)数量占据主导地位,主干家庭(指一个家庭有两代人以上,每一代只有一对夫妇)很少。大多数人信仰“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所以用名字来称呼是极为平常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地位和职位高低以及面对父母长辈,生活在美国社会的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而在中国、日本等东亚文化圈由于伦理观念,有可能被视作是没有家教、缺乏礼貌。西方文化不是没有等级观念,而是整个社会趋向于弱化这种差距,尽量拉短彼此距离,减小社会矛盾。这一点在英语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仅用于个别专业或处于某种位置的人,如“DoctorThomas”、“PrinceWilliam”、“JudgeLien”、“PresidentObama”、“FatherJohn”等,也只是为了在特定的正式场合中表示尊敬而已。对于男性长辈如伯、舅、叔、姑父称为“uncle”,女性长辈如姑姑、婶婶、舅母称为“aunt”,亲属称谓是笼统和模糊的。一种是使用“称谓+名”结构,如“UncleCam”;人们用“Mr./Miss/Ms.+姓”,如“Mr.Brown”,或“职位+姓”,如“Prof.Steward”。另外,英美文化中,对于亲属的称谓还可以是爱称,如夏洛特的《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对简的称呼有时是Jane,有时是爱称Alice。中国文化还奉行“尊老”文化,讲究辈分,因此直系亲属的称谓按照父系和母系严格区分,称呼的时候要注意对方比父母年纪大还是小,父系的有“伯父、伯母、姑父、姑妈”,母系的有“舅舅、舅妈、姨夫、姨妈”,姑舅的孩子以“表+关系”为架构,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叔伯的孩子以“堂+关系”为架构,如“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等,一不留神可能就搞错了亲缘关系。3.“老+X”的使用情况分析等级、尊卑观念构建了我们的价值体系、思维与行为方式体系。“Old”在当代版牛津词典的第二种解释如下:西方人常常将“老”与“无用、不再年轻、来日无多”联系在一起,人们认为老人的知识是过时了,因此老人都不愿意别人把自己当做长辈或年纪大的人来看待,特别是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所以我们在街头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老人拒绝别人的让座或者提东西,在他们的认知中,自己是由独立意识和自由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别人的帮助或同情是对他的侮辱。因此人们不称“老人”,而是“seniorcitizen”。但是在汉语文化中,“老”意味着年长,年长者由于其生活的阅历经验、能力、言谈举止、贡献或德行是颇受尊崇的,因此,“老师”、“老干部”这样的称谓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民族品质和美德。另外,“老+姓”表示尊重和关系的密切,如“老王”、“小方”,这种格式是以间接性方式来表达说话人对长辈的尊敬和对年轻人的关心。(三)、跨文化交际中致谢语与道歉语的差异中西方的特点1.不同情况下致谢语与道歉语的举例1)道歉语:Excuseme、Sorrytotroubleyou、It’smyfault、I’msosorry、Iappreciateyourhelp、Iapologizetoyouforyourwaiting.对不起、真对不起、抱歉、失礼了、影响您休息了、麻烦您跑一趟了、给您添麻烦了,实在过意不去、真不好意思,失陪了,请多多包涵。2)致谢语:That’sallright、You’rewelcomeIt’smypleasure、Thanksforyourhelp抱歉,耽误了你的时间2.致谢语、道歉语的主体对象分析我们在接受别人的赞美后,也往往采用推脱策略,顾此而言彼,会给西方人一种过度谦虚、不真诚的印象,从而误解了中国人的礼貌。还有一些中国人在享受他人的服务后是不说“谢谢”的。因为在中国文化中,服务者的责任就是为客人提供周到、迅速、礼貌的服务,不道谢是觉得没有这个必要。而在西方所谓的平等观念中,服务人员在执行自己的日常工作,这一点任何职业没有差别,所以既然是提供服务就应该跟其他职业一样得到客人的感谢和使用礼貌用语。有的欧美国家还要求向服务人员支付小费,否则不会提供同样便捷的服务,如酒店住宿时,每晚除了支付住宿费,还要在枕头旁留下一笔消费;自己的行李如果由服务人员拿进房间,也要支付一些费用。这一情况也是十分普遍的:公司通知所有人按时到会议室开会,除了领导所有人都按时到了。可能推迟了半个小时乃至一、两个小时后,领导才姗姗来迟。大家可以宽容领导的迟到行为,即便有异议也不敢当众说出,因此有的领导根本不道歉,反而认为自己身处高位,没有等别人的习惯,“最重要的人都是最后才出场的”这一潜在心理几乎成了大家默认的共有概念。但是在西方国家,这是根本说不过去的,领导一定会诚恳地向所有人道歉,说明自己迟到的原因,不过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大家都等的不耐烦就离开了,因为领导不守约定,自己也没必要等他太久。但是随着中西方社会之间文化、经济、政治、军事、交通、习俗的融合日益频繁,如今年轻一代的中国人说“谢谢”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不仅是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肯定,也是礼貌的体现。(四)、跨文化交际中禁忌语、委婉语的差异禁忌(taboo)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有些实物或情况出于礼貌或习惯不便直接讲出来,人们会使用替代、采用委婉语的方式予以表达。死亡:passaway(逝世)、breatheone’slast(咽下了最后一口气)、departfromtheworldforever(与世长辞)、togowest(归西了)、tofallasleep(睡着了)、tokickthebucket(死去)、todieagloriousdeath(死的光荣)、togotosleep(寿终正寝)、todieyoung(夭折)、todieinone’sboots(死于非命)、tohandinone’schips(阳寿已尽)去厕所:gotothetoilet、togotothebathroom(去洗手间)疯子insanepeople:mentallyill(精神病)性:朝云暮雨、颠鸾倒凤上述例句体现了不同国家对于一些词语的使用有着相同的取向,即用其他词语代替。如死亡、去厕所、聋子、疯子等。相比较而言,中国文化比较介意在公共场合谈论性的有关话题,西方人比较介意用“老、胖”这样的字眼,并认为脏、危险等词应该被替代,因此千方百计地使用委婉语替代。如anadultcommunity、seniorcitizens、homeforadults,这一点汉语没有体现。过年过节时,我们会用“你今年胖了”这样评价身材的话打招呼,暗指对方生活安逸或者有福气,而在西方是禁忌语,是十分无礼的。(五)、跨文化交际中邀请语的差异1.中西方人们面对邀请的回应方式特点简单、直接是英语文化圈人们完成邀请的两个特点,如“明天下午有个聚会,想来的话可以直接过来”。如果对方拒绝,邀请者一般不会再次发出邀请。然而在中国,面对邀请,被邀请者往往会推辞1-2次,甚至更多,显示自己的礼貌与不急切;邀请者也会多次邀请,让对方觉得这次邀请是真心诚意的,不只是一种客套或者寒暄。因此中国人往往不会直接答应邀请,而是回应“下次再说吧”、“再考虑一下”、“有空我就来”等。这样的回答往往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真的不能去,又不好说出理由去推辞邀请方或残忍的拒绝;第二种是邀请时间和邀请对象的信息在发出邀请行为时是不完全的,有的人会介意身份地位、场合等,因而有所顾忌;第三种是可以去,但希望邀请方能够多邀请两次,这样会觉得邀请与自己而言是有价值有面子的。(中国)下次再说吧。/再考虑一下。/有空我就来。/我抽时间尽量来。就差你了,不来大家都要生气了,你必须要来。(英美)Thankyou.I’llcome.I’dliketo.ButI’mafraidIcan’t.面对邀请时,如果不愿意或者不能去,中国人常常会出于礼貌,采取回避式回应问题,“下次再说吧”或“我抽时间尽量来”是我们独特的回应策略。因为在中国邀请行为的实现是一个过程的量化,不是一次性行为。被邀请方内心要么是推辞不去,要么是想去,但是希望看到对方邀请的诚意。然而,对于这样的回答,西方人是费解的。他们更愿意被他们邀请的人说“Thankyou.I’llcome”,即使你无法赴约,只需要简单的客气拒绝即可,如“I’dliketo.ButI’mafraidIcan’t.”2.中西方人们拒绝邀请行为的不同在西方文化中,当一个人拒绝了其他人给予的提议,可能没有机会再次收到邀请。如美剧《摩登家庭》中,同事们邀请Mill去酒吧玩,第一次她拒绝了,之后公司没有人再次邀请她,所有人认为她不喜欢酒吧这种地方。这种拒绝在其他人的心目中会造成她不喜欢这种地方的印象。但是在中国,情况是正好相反的,一次的拒绝不代表个人永远的拒绝。如当我们去朋友家做客的时候,当朋友询问我们想喝点什么的时候,我们会客气一下,说“什么都可以”,有时候会加上“家里有什么,我喝什么”,或者说每个家庭必备的“水”。这是本着不麻烦别人的原则做客,其内心是期待主人再次的询问,这种推脱被视为为礼貌的体现。而去西方朋友的家里做客时,如果你拒绝了对方,主人会把你的这种客气推脱“什么都不要”当做是你的真实的需求。A:Wouldyoulikeadrink?B:Thankyou.主人询问客人是否要喝点什么,而客人仅仅说了谢谢。由此可以判断,主人来自于欧美文化圈,客人应当来自汉语文化圈。来自主人的邀请,按照礼貌原则划分,是属于一种使主人自己受损,使客人获益的行为,既如此中国人自然选择尽量使主人少受损,使作为客人的自己少受益,那么自然而然的依照惯例道谢。然而如此道谢式的回应是难以让西方人猜透你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但是作为汉语文化背景的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面对邀请,向对方道谢,就已经表明了自己愿意的需求。因此,合适的回答应当是,“Yes,thankyou”或者“No,thanks”。
(六)、跨文化交际中告别语的差异1)在中国:(主人送客人)慢走、走好、没事常来、外面冷,请留步(一般的告别)再见、改天见、下次见、拜拜、走了啊(特殊情景下的告别)旅途愉快、保重2)在西方:(一般的告别)Seeyou./Bye-bye/Good-byeHopeyouhaveaniceday!Haveagoodtrip!/GoodLuck!众所周知,像“慢走”、“走好”、“留步”这种表达已经成为汉语特有的告别语,表示了主人的关切之情。而在英语国家的人们看来,“Walkslowly”这是非常奇怪的,我慢走不慢走有什么关系?难道在中国我必须要慢走吗?Thankyouforsuchawonderfuldinner.I’mreallyenjoyitwithyou,butI’mafraidIhadtogo.西方客人告辞的时候,也会说一些理由,但都是从自身考虑的,几乎没有推诿现象。但是,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客人向主人告别时,喜欢说一些与主人相关理由,表面上看是为主人考虑、操心。比如,“今天麻烦你了,不叨扰了,我们回去了”、“你一定累坏了,我得走了”、“明天你还要上班,我就先走了”。实际上是拖一个借口,准备离开,遵循了尽量少是别人受损的礼貌准则。(七)、跨文化交际中问候语的差异在中国:吃过了吗?/去哪儿?/干什么去?/去买菜吗?/去上班吗?好久不见,最近怎么样?在西方:Hello/Hi!/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areyou?/Howarethingswithyou?/Howiseverythinggoing?“Howareyou?”、“Howiseverythinggoing?”等,交际双方同样不会把它当做真正的问题,只是一种类似于“麻烦你了”的客套话。在中国最普遍最礼貌的问候方式是“你到哪儿去?”、“你吃饭了吗?”,并不是真正的问题。说话人的意图仅仅在于简单的打个招呼,听话人“吃过”或“没有吃”并没有真正受到听话人的关心,所以一般情况下,中国人都会回答“吃过了”。“吃了吗?”这一流行于中国大地数百年的问候语,是有着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与历史渊源的。农耕时代的古代中国,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更新换代缓慢、生产技术落后,人们即使努力劳动,也有相当一部分百姓的生活难以为继。粮食的短缺使得古代先民见面总会问候一句:“吃了吗?”因此,“吃了吗?”不仅问的是食不果腹的年代里,温饱问题的解决与否,还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深切关怀,具有丰纯的人情意识。三、跨文化背景下礼貌用语的使用及其回答方式的文化解读(一)、关于恭维语的文化解读1.恭维语的表达形式及其成因分析孙静、肖建安在《汉英礼貌用语的文化理据探析》中提到美国人日常说恭维语的三个固定格式,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第一种:I(really)like/love+NP[4]这种格式以第一人称位于句首,是因为西方文化以自己的感觉为体验主体和评价依据,反映了人们对于个人主义的向往与崇拜。而中国人一旦恭维他人,常把第二人称“您”或“你”放在句首,如“您的手链真是大方好看!”,其原因在于:集体利益或者别人的事情更为重要,同时中国人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一致,恭维的语言也是婉转含蓄。像西方人使用的“我好喜欢你的手表”可能会被处于作为恭维方的中国人误以为自己想得到而碍于人情提出赠予。另外,过多以自我为中心在中国人看来是不谦虚的表现,因此即使在做个人总结时,我们也尽量少使用“我”这样的字眼,而是说“我们公司”、“我们大家”,将成绩、损失与集体联系在一起,不突出个人贡献。2.恭维的使用情况与心理分析西方人面对恭维时,总是直接爽快、坦然接受,觉得说话人表扬了自己,心里比较高兴,并回复以“ThankYou!”,很少加以否定,以免使对方觉得难堪,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增加对方面子的。研究发现,转移式是中国人被恭维时最多采用的,说“这没什么”、“过奖了”、“惭愧惭愧”等客套话,以示自谦,这是因为中国人将谦虚看做一种美德。这种对称赞语、恭维语的直言否定在西方人眼中,是自卑的表现。如主人请客吃饭,在中国主人总是在开席时会客套一番,“略备薄酒,聊表心意”、“都是便饭,大家不要客气”等;在酒足饭饱之际,还要在自谦一番,“招待不周,多多包涵”等自贬,遵循了中华民族特有“贬己尊人”的礼貌准则。而在西方,主人首先会说明自己筹备这餐饭的不易,然后说一些祝福语之类的话,最后表示感谢,绝对不会说一些贬低自己的言辞。中国有古话讲“严师出高徒”,中国人相信对学生要求严格、有责任心的教师才能教出好学生,甚至在古代一些教育家推行棍棒教育和一定的体罚。在英美文化中,严格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的品格,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必然有能够启发学生心智、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师。在西方人眼中,教师往往表现的很随和,如果“严格、严厉”地要求学生,很有可能遭到学生的投诉和不满。在称赞一个人时,应当注意到他的文化背景、身份等,盲目的称赞和恭维带来的效果也许完全相反,是无法表达说话人想要说明的意思。(二)、关于称谓语的文化解读中国社会的称谓语深受权利距离、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血缘关系、伦理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的称谓语系统相比英语文化圈国家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在中国,直到近代,我们的家庭仍旧以几代同堂的大型家庭(extendedfamily)为主,如《红楼梦》的贾府、《家》的高府无不是旁系复杂。连林黛玉的母亲早已嫁了出去多年,林在落难之际还能够回到娘家。因此,中国的家庭化社会关系使得人们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称谓的选择会表现出如同家人一般的关心。“姓+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去称呼陌生人,反映了我们追求人际关系和谐的原则和互帮互助、家庭化社会关系的社会常态。对于年老的男性、女性称呼为“爷爷/大爷”、“奶奶”,中年男性、女性称呼为“叔叔”、“阿姨”,比自己小的孩子称呼为“小朋友”。中国自古强调“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亲疏分明”的道德规范,因此会根据场合选择不同级别的称谓语,以维护长者或身处高位的人的尊严。重视辈分的差异是称呼家族成员的重要前提。而西方文明中,辈分并不那么受到大家的推崇,反而可以直呼名字。(三)、关于致谢语、道歉语的文化解读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致谢语和道歉语的频率是高于我们的。西方的家庭成员之间,只要接受了帮助,往往会表示感谢。相对于汉语文化圈,西方的个体意识格外的鲜明,即使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直系亲属之间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相比而言在中国,无论是工作、学习或家庭环境,在接受他人的帮助后,我们很少说“谢谢”二字。原因与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和天性保守、不善表达的民族特点联系密切,加之家庭成员或单位同事几乎经常见面,关系不比一般人,不使用致谢语是为了避免对方觉得“见外、生疏”。在中国这样一个集体主义价值观引领的国家,人们重视集体与他人的利益胜过自己,如果有人在公共场合触发人际关系的对立会受到集体的谴责,这种谴责也许是话语表达,也许是非言语表达,如白眼、指指点点等。因此,中国人在户外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尽量做正确、合规范的事情,尽量不给他人和集体造成麻烦。正是因为冒犯的减少,道歉才是低频率的。以欧美文化为代表的高语境区域,人们乐于见到分歧和意见,大家都会据理力争,思辨式的冲突是民主的表现,新生事物才会源源不绝的涌现出来,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体现。所以冒犯是时常发生的,这种思想决定了在道歉频率方面,受欧美文化思想浸淫的人们的确远高于我们。在留学生课堂上,我们可以清楚德领略到这一点。属于东亚文化圈的学生,如中国、日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修订版空调安装与维护合同
- 环保绿色建筑合同
- 2024年夫妻财产处理合同
- 自助餐饮服务分期付款合同
- 专业员工派遣合同
- 2024年定制:工业厂房地坪施工合同
- 2024年仓储中心租赁合同范例
- 2024年墙面翻新:刮腻子和刷乳胶漆工程合同
- 2024年加盟合作框架合同
- 2024年品牌推广中介服务合同
- 企业风险分析表格
- 公安派出所建筑外观形象设计规范1
- 产品标识控制程序文件
- (施工方案)双梁桥式起重机安装施工方案
- 提高内镜中心内镜洗消合格率PDCA
- DBJ∕T13-354-2021 既有房屋结构安全隐患排查技术标准
-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手册
- 调机品管理规定
- 附件华纺星海家园二期项目情况汇报已开未竣版
- 园长思想政治鉴定范文(5篇)
-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分类与编号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