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家的名字考辨_第1页
新安医家的名字考辨_第2页
新安医家的名字考辨_第3页
新安医家的名字考辨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安医家的名字考辨

名字是每个人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无论何时,提起一人,总是要首先提到他的名字。名字对每个人而言,都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古人对待名字是很慎重的,在古代改名被认为是大不孝,名字是不能随意改动,也不能随意称呼的。准确地称呼每个人的名字,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代表着诚敬和尊重。本着诚敬之心慎重对待前辈先人的姓名字号,是我们应当具备的一种文化素养和敬业精神。对古代医家而言,姓名字号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符号,也是他们一生医学理念的一种提示和缩影,提起某位医家的名字,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和他相关的理论和文献。在医籍文献的整理研究中,医家的姓名字号也是我们今人检索古医籍的标识和索引,涉及到对于医脉传承的考证和归类。在图书馆图书的整理过程中,对医家姓名字号辨认解读的能力和经验对于图书的整理都是很有帮助的。1人名书写的准确性原则对于医家人名考辨的首要追求,是尽量保证人名书写的准确性。由于年代久远,战乱灾荒,抄刻辗转,古医籍的传承历尽艰难,故错乱在所难免,但是作为后学传承医脉,我们应当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注重准确乃至严谨,以人名书写的准确性作为取舍采信的第一原则。现以几位新安医家的人名考辨为例来略作说明。1.1对前代宋明万历《中医证脉语序》的加“吴”字的认识明代吴崐是一位新安医家的典型代表,他是歙县澄塘人,其祖父吴正伦,同乡师父世医余午亭,本族后裔吴楚,都是相当著名的新安医家。虽然吴崐的名字鼎鼎大名,可是现代人对于其崐字的写法却相当混乱,笔者所看到的比较常见的写法就有好几种:昆,崑,崐。虽然这几个字都可算是同音近形字,算不上大错,可是把前人的姓名字号写得尽量准确一点,才是我们应当尽量追求的。在这几种写法之中,究竟哪一种更准确一点呢?笔者就此进行了相关古籍的查阅。在本校古籍部,笔者查阅发现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线装刻本吴崐所著的“素问吴注”,该套书册实名为《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该书篇首自序署名为繁体“参黄生吴崐撰”,其后各卷作者之名均为“吴崐”字样。又查,在明万历十三年乙酉刻本《医方考》后《证脉语序说》中,作者亦为“吴崐”字样。以及,在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程标刻本影印本的《针方六集》上所使用的作者写法为:“古歙鹤皋山人吴崐撰”。就笔者所见,古籍原本之中所有作者的写法均为吴“崐”字样,所以笔者浅见认为,“吴崐”这样的写法相对而言比较准确吧。1.2徐春救济的问题明代的徐春甫是一位相当重要的新安医家,他所著的《古今医统大全》是新安医籍中的一部力作,他所发起和创立的“一体堂宅仁医会”是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医学学术团体。关于徐氏的姓名,笔者发现存在着“徐春甫”和“徐春圃”混用的情况,尤其是近年来这种情况有越演越烈之势,所以有必要探讨一下,究竟应该是“徐春甫”,还是“徐春圃”呢?在本校古籍部,笔者进行了相关查阅。经查,线装套书1984年南京中医学院据明隆庆四年庚午(1570年)刻本的影印本《古今医统大全》,其作者署名为“新安徐春甫编集”。又据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第1版上、下两册版《古今医统大全》前言所载,明万历“古吴陈长卿梓行”版《古今医统大全》之作者亦为“徐春甫”。另据我校古籍部资料记载,明万历丙辰(1586年)刻本《医学未然金鉴》(安徽省图书馆藏)之作者为“徐春甫”。此外,《医古文知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于细微处鉴版本—从〈古今医统大全〉初刻年代谈起》对于此事亦可资参考。阅读该文可知,其作者也认为徐氏的姓名应当是徐春甫。故作者浅见认为,该明代医家应当写为“徐春甫”,而非“徐春圃”。1.3藏书本之整理清代休宁籍的金硕祄精研伤寒,著《脉证方治存式》,颇得仲景之说精髓。关于金氏的姓名,笔者发现存在着“金硕祄”和“金硕祈”混用的情况,究竟应该是“金硕祄”,还是“金硕祈”呢?在本校古籍部,笔者进行了相关查阅。经查,本校馆藏未见原本《脉证方治存式》,但查得拍照复印本。查阅该本所拍线装抄本,见其“脉证方治存式弁言”所署之落款为“乾隆九年甲子岁冬日金硕祄介右識”。故作者浅见认为,该清代医家应当写为“金硕祄”,而非“金硕祈”。简而言之,在整理文献典籍之时,在立论著书之时,对于相关史实的考证和复核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不能确定正确的写法之前,应当尽可能多的进行各种考据。有些古字,即使是现在有对应的简化字,也不应当轻易改为现代的简化字,而是应当尽量保留原先的字体。2小号“生云中”《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孔颖达疏说得明白:“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就是说出生三个月要起名,起名是为了分别,二十岁时要冠字,冠字是表示成人,朋友之间从此相互称呼其字而非其名。古人有的还有“号”,即别号,表示已届耆艾之年,要等到五十岁时才可以起,所以号某某老人的不少,如金元时期的朱震亨号丹溪老人、李杲号东垣老人,等等。明代祁门的汪机为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的医家代表。休宁汪副护师从汪机,承继汪机之学,临证善以扶元气为宗,因而自号“培元”,可见其对培元思想的重视程度。汪机的再传弟子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著《医旨绪余》。孙一奎深谙易学和道家之学,尤其强调人的元气,认为生命之初生生不息之“肾间动气”即是先天之太极、后天之命门,“命门乃两肾间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人与天地生生不息者,皆一气之流行欤!”因而自号“生生子”。而由《「香岩」之由来》一文,可知叶天士之号“香岩”的由来:苏州乐公陈鉴雄志纯向善,立“普济院”收容贫苦病患而为之平等治疗,后获得康熙皇帝赐书“香岩普济”之匾而名满苏州,震动世人。叶天士心向往之,而以“香岩”为号。了解这个掌故,便容易记忆叶天士之号“香岩”了,而且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叶天士那种一视同仁、普济济世的情怀操守。新安医家儒医的比例很高,不少医家的名字背后带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记忆人名,更方便的整理医史文献,更好的理解古代医家和中医古籍。3正通、孙程和孙林两府国中学科考除了一般性的文化背景,新安医家的姓名字号还带有新安医学的一大特色:家族传承的明显印记。比如明清徽州最为著名的医学世家之一,新安余氏医学传人的姓名也是新安余氏医脉传承的直接索引:余傅山、余午亭→余时雨、余小亭、余仰亭→余幼白→余士冕→余之隽→余林发→余卫苍→余昭令等等。又比如新安程氏儒医世家程正通,程敬通,程林等。程正通名程玠,字正通,号松崖,又字文玉,明代歙县槐塘人,成化丁酉举人,成化甲辰进士。程正通侄孙程敬通,明末清初人,名程衍道,字敬通,以儒通医,亦医亦儒,名播徽州、宁国两府。程敬通曾经重校程正通所著《松崖医径》,更曾经重新辑校《外台秘要》,之后该本一直是国内通行的《外台秘要》祖本。程敬通侄孙程林,字云来,号静观居士,少从叔祖程敬通学医十余年,尽得其传,后徙居休宁,并寓居扬州等地行医。他继承叔祖程敬通遗志,删定整理了宋代名著《圣济总录》,命名为《圣济总录纂要》。他还校订了《玉函经》,著有《伤寒抉疑》、《金匾要略直解》,曾引《内经》、《中藏经》、《脉经》诸书以经解经,对仲景学说颇有发挥,补充了前辈敬通研究的不足之处。另程林族兄程应旄也是一位较为著名的新安医家,亦为程衍道侄孙。有些文献资料是面目相近而含义不同的,比如带有家族渊源的世医姓名,又如没有直接联系而面目相近的医家姓名。比如新安有三位称为“天士”的名医:明代万历年间的方天士,字杏人;清代康熙年间的吴天士,名楚,字畹庵,吴正伦之玄孙,吴㎜之侄孙;清代康乾年间的叶天士,名桂,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