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潜夫论》的阴阳者,王事之本_第1页
王符《潜夫论》的阴阳者,王事之本_第2页
王符《潜夫论》的阴阳者,王事之本_第3页
王符《潜夫论》的阴阳者,王事之本_第4页
王符《潜夫论》的阴阳者,王事之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符《潜夫论》的阴阳者,王事之本

中国文化的和谐理念和和谐社会理念是广泛而深刻的。早在先秦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和谐思想及其理念多有论述,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大家都有精辟的见解,深刻的论述。孔子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提出“和为贵”的主张,突出强调了一个“和”字。与此同时,他还认为“和而不同”,即“和”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矛盾的差异。这种观点就已经相当深刻了。作为“亚圣”的孟子,他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是众所周知的,而且对“和”已经有所发扬光大,即认为人们只要内部和谐,步调一致,上下共济,齐心合力,凡事则无往而不胜。荀子也有“和则一,一则多”的见解,即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增加力量,彰显合力,战胜一切困难。在和谐思想提出的同时,思想家们并未裹足不前,而是与时偕行,适时地提出了各种社会理念,以展示各自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依据儒家经典揭示,“小康社会”最初是指一种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而“大同社会”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公有共享、其乐融融的社会形态。这样的“小康社会”、“大同社会”的和谐理念,从它的提出至今,已经延续了2500年之久,对历朝各代的思想家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时至今日,仍有不无借鉴的积极意义。那么它的借鉴意义和当代价值究竟是什么呢?试以“后汉三贤”之一的王符《潜夫论》为例,予以解读,略加剖析。一、王符的政论思想为调和阴阳庄子曰:“《易》以道阴阳。”阴阳就是矛盾。在《周易》的精髓中,阴阳就是构建和谐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元素。也就是说,离开了阴的“独阳”和离开阳的“独阴”,则一事无成,没有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世间则可能仍处在一种混沌状态,当然就更无和谐可言。古人重视阴阳之和,就是认为没有阴阳矛盾,就没有和谐,没有和谐,矛盾则必然无法化解。“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真谛,也就在这里。到了汉代,阴阳思想的探讨和研究,已经从本体论的解读进而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层面,特别是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发扬光大。《汉书·董仲舒传》云:“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魏相传》云:“阴阳者,王事之本,群生之命,自古贤圣,未有不繇者也。”又云:“愿陛下选明经通知阴阳者四人,各主一时。时至明言所职,以和阴阳。”《元帝纪》“初元”三年诏曰:“盖闻安民之道,本繇阴阳。”《成帝纪》“阳朔”二年诏曰:“昔在帝尧,立羲、和之官,命以四时之事,令不失其序。”故《书》云:“黎民于蕃时雍,明以阴阳为本也。”从以上引文看,在西汉时期,阴阳思想已经提到了统治者“治道”议事日程的突出地位,极具理论色彩,且已联系到了实践层面,当然仍以“理论”为主。到了东汉后期,王符在其名著《潜夫论》中,阴阳思想已经成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且实践性突出。在《潜夫论》的许多篇章中,阴阳调和,阴阳和谐,已经作为一种制度、政策、措施、办法体现在了王符的“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中。《潜夫论·本政》(下引本书,只注篇名)篇一开头便说:“凡人君之治,莫大于和阴阳。阴阳者,以天为本。天心顺则阴阳和,天心逆则阴阳乖。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民以君为统,君政善则民和治,君政恶则民冤乱。君以恤民为本,臣忠良则君政善,臣奸枉则君政恶。以选为本,选举实则忠贤进,选举伪则邪党贡。选以法令为本,法令正则选举实,法令诈则选虚伪。法以君为主,君信法则法顺行,君欺法则法委弃。君臣法令之功,必效于民。故君臣法令善则民安乐,民安乐则天心慰,天心慰则阴阳和,阴阳和则五谷丰,五谷丰而民眉寿,民眉寿则兴于义,兴于义而无奸行,无奸行则世平,而国家宁、社稷安,而君尊荣矣。是故天心、阴阳、君臣、民氓、善恶相辅至而代相也。”“是故将致太平者,必先调阴阳,调阴阳者,必先顺天心,顺天心者,必先安其人,安其人者,必先审择其人。是故国家存亡之本,治乱之机,在于明选而已矣。”“否泰消息,阴阳不竝,观其所聚,而兴衰之端可见也。”从以上几段引文来看,调和阴阳渗透到政治领域、经济范畴、生产实践、法令选举、忠奸善恶、安居乐业、健康长寿、治乱兴衰、宇宙天心、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就是说,阴阳和顺,一切矛盾均可化解,天地人处于和谐状态之中,处处焕发出生机,生生不息,“生生之谓易”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否则,如果阴阳乖逆失衡,则愁苦、恶政、奸邪、虚伪、冤乱、欺诈、衰亡等等一切不祥之兆笼罩四野,遍布八荒,一切的一切,尽皆“衰世之务”。由此看来,阴阳调和之功效大矣哉!王符的这一段论述,满怀激情,文思泉涌,进取积极、一气呵成,体现了说理透彻,论证有力的特色。他以“和阴阳”、“阴阳和”为核心,以现实问题为依据,以治国安民为目的,以逻辑推理为方法论,反复而一再地强调了调和阴阳,化解矛盾;积极主动地正视和解决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矛盾转化和社会积极和谐因素的增加,以期达到“世平”、“国家宁”、“社稷安”、“君尊荣。”《潜夫论》中的阴阳观点继承了先秦思想家“《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的根本规律,把阴阳的矛盾对立视为事物包括社会的固有本质,因而把正确把握这种矛盾对立和统一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要务。我国古代哲学家和政治家探讨和谐问题,十分注意把“矛盾”这个看似不和谐的东西作为“和谐”得以构成和建立的前提。《周易》这部书,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元典,就是从宇宙论和人生论的意义上来探讨和谐问题的。如果说,《周易》作者提示了阴阳之争胜的无情变换是其讲斗争性的一大特点,那么《周易》的另一大特点便是在阴阳对立统一规律深化的基础上,提出了阴阳和谐的整体观念,强调执“中”而协同,以保持事物的平衡与稳定。阴阳和谐说的内涵和外延极其广泛,它既是生命之原理,又是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还是事物稳定性的可靠保证。六十四卦之首的乾卦,便首先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乾·彖传》指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名,保合大和”,乃‘利贞’。”“乾道变化”,即指天道变化,也就是一阴一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便是万物各得其生命和属性。万物各得其生命与属性正是阴阳对立面正而不偏的“大和”结果。再从万物的自身来说,也只有保持住阴阳正而不偏的这种和合,才会使生命与属性持续存在而不致夭折。所以说,阴阳之“大和”是天地大化流行的根本。“大和”也叫“太和”。所谓“大和”,就是阴阳对立面力量均衡无偏,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事物才能得到和谐统一的稳固的发展,故曰“乃利贞”。《周易》将阴阳之“大和”作为矛盾运动的一种状态提出来,从而也就成为这个哲学的一项原理,即一阴一阳相“中”才相“和”,相“和”则对立面“合”而不离。《系辞传》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和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阴阳和谐是矛盾运动的最佳状态,是使事物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周易》哲学的最高准则。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周易》就以“中和”之道为常道,“中正”之行为常行。执“中”而协同,就成为这部经典理论思维的主要特征。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如何把握“中和”之道为常道呢?怎样才能将对立面的发展控制在中界线之内而不趋向于两极呢?《周易》提出了两条措施:一是在思维、行为中不走极端;二是强调以刚克柔、以柔济刚。《周易》哲学所表达的这些思想观点,既有强烈的理论思维特色,又有明显的实践可能性。因此,对于统治者、特别是对新兴地主阶级处理阶级矛盾,调整内部关系,巩固现有秩序、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避免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极端化造成的恶果,都具有非常的积极意义,因而其影响广阔而深远,一向为古往今来的历代统治集团、智囊幕僚所重视,并在他们的社会实践中灵活运用。《潜夫论》之于《周易》,可谓情有独钟。王符在其书中,大量引证《周易》以论说自己的思想观点,其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之妙,可谓“神来之笔”,尤以其对阴阳思想的发扬光大为最。再以《本训》篇为例来做解析。《本训》篇说:“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气乃臻,机衡乃平。”“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为。为者,盖所谓感通阴阳而致珍异也。……天呈其兆,人序其勋,《书》故曰:‘天功人其代之。’如盖理其政以和天气,以臻其功。”这一段引文的重点是“人道曰为”四字。所谓为,就是指人的行动能够感通天地阴阳而产生出种种有用之材,珍异之物。因此,那些为政者,怎么能不善理其政来调和天地阴阳之气,从而完成那些丰功伟绩的事业呢?在《本训》篇的末段,王符认为,法令刑赏这些东西,是用来处理民间事务而达到社会有秩序罢了,还不足以振兴教化而达到太平盛世。凡是想要成就三王卓异的事业,达到五帝三皇的丰功伟绩的人,必须先探源求本,振兴大道而招致和气,用纯洁精粹之气,化育出淳厚老实的百姓,显扬德义的准则,兴起忠厚的信念,然后教化就能达到佳美的境界,而帝王所追求的功业也就得以建树了。可以看出,王符在《本训》篇的论述中,十分重视阴阳调和,机衡乃平;特别强调化解矛盾,以臻其功。现在可以做个小小的结论:《潜夫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以中华文化元典《周易》继其统,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金开城语)之首的“阴阳思想”为指导,以“和阴阳、“阴阳和”这种朴素辩证唯物论的天道自然观为核心,进而过渡到为其“治国安民之术”的社会学说服务。二、对传统“认识”的理解传统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和“人道”或“自然”和“人为”的合一。这个思想又叫“天人相应”、“天人和谐”等等,内涵是一致的。主要是认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是大自然组成的一部分。所以人类和自然界相通相应,息息相关,难以分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此得出结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至于“天人合一”中的人格化的“天”,则另当别论。《潜夫论》中的“天人关系”,也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色彩,但非主流,而主要是拿“天”来指大自然的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还以《本训》篇中的引文为例:“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为。为者,盖所谓感通阴阳而致珍异也。人行之动天地,譬犹车上御驰马,蓬中擢舟船矣。虽为所覆载,然亦在我何所之可。孔子曰:‘时乘六龙以御天。’‘言行君子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从此观之,天呈其兆,人序其勋,《书》故曰“‘天功人其代之。’如盖理其政以和天气,以臻其功。”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曾不完整地引用过《本训》的这一段文字,主要是从朴素辩证唯物论的宇宙生成论观点着眼的。而今完整的引证这一段文字,则是说明王符的这种天道自然观是为其社会学说服务的;是其诸多政治观、“治国安民之术”的基石;是《潜夫论》对传统的“天人合一”观的发挥、深化、具体化。如果把这一段引文译成白话文,则这种“发挥、深化、具体化”,就更显而易见,通俗易懂。天的职能是施予,地的职能是化育,人的职责则是作为。所谓“为”,就是指人的行动能够感通天地阴阳而产生出种种有用之材,珍异之物。所谓人的言行能感通天地,就是好像人坐在车上驾驭奔驰的骏马,坐在舟船上划动船只一样。尽管是被车船所承载着,然而车船行驶的目标又决定于我们所指引的方向。孔子说:“借助乾卦六爻的变化,可以掌握天体运行的规律。”言行,是贤人圣者用来感通天地的,难道可以不慎重吗?”由此看来,天提供某种征兆和条件,而人则持续不断地树功立业。所以,《尚书》上说:“上天的功业是由人替它完成的。”那些从政当权者怎么能不善理其政来调和天地阴阳之气而完成那些功业呢?这段译文不一定能够完全达到“信、雅、达”传神的境界,然而可以说基本上传达了原文的要义和精神。从这种要义和精神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一些重要的结论性的启迪。1.天地人和,天地之利,百物聚于野《务本》篇则是对这种“发挥、深化、具体化”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天人合一”,强调“天道”和“人道”或“自然”和“人为”。对此,历代思想家都进行过阐释,或深或浅,或细或粗,但都较为抽象,缺少发挥和深化,更少有具体化的描述和与实践结合的论证。到了王符这里,他在论证自己的哲学观点时,则把“天人之辨”发展为“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为。为者,盖所谓感通阴阳而致珍异也。”发展为“三才异务,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气乃臻,机衡乃平。”如果说,在《本训》篇中的这种发挥,仍属哲学层面的话,那么,在《务本》篇中,这种发挥就更显得具体而深入了。且看《务本》篇的论述:“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六畜生于时,百物聚于野,此富国之本也。”在王符看来,利用自然规律,按季节安排农事活动,根据土地的特点充分利用地力从事农作。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马牛羊猪鸡狗驯养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具备,国之岂能不富?所以,我们认为,“珍异”即“百物”也,也即动植物也。《务本》篇还说:“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夫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民富乃可教,学正乃得义;民贫则背善,学则诈伪;入学则不乱,得义则忠孝。故明君之法,务此二者,以成太平之基,致休征之祥。”《潜夫论》以“天地人和”的哲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进而从经济领域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阐明了治国安民的主张。王符认为,只有“富民”和“正学”才能获致太平的基础,求得吉祥的征兆。2.“化美功成”思想的理论旨趣“化可美而功可成也”,是《本训》篇的最后一句话,可以说是结论,是目标,是最终的追求,是最后的希望,调和阴阳,化解矛盾,天地人和,都是为“化美功成”这幅政治蓝图服务的。“化美功成”既是《潜夫论》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王符的哲学、政治,甚至人性,都是围绕这四个字展开的,“化美功”成是《本训》篇主旨,也是《潜夫论》全书的主题。关于《本训》篇的主旨,原西北师范学院教授彭铎先生在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的《〈潜夫论〉笺校正》中有“按语”存焉。该“按语”是这样概括的:“此节集中表现其唯物主义天道观之重要论著。以为元精自化,有道存乎其间,而道生于气。气有和有乖。凡四时五行,人类万物,吉凶变异,莫非二气迭相运而成之者也。和气生人,而人行能动天地,故理政以和天气,则可兴大化而致太平。盖旨远辞微,诸政论之义皆从此出。学者循是以读他篇,庶窥其思想体系之全矣。”这篇“按语”微言大义,言简意赅,高屋建瓴,窥一斑而知全豹,不仅是对《本训》篇的解读,而且也是对《潜夫论》的诠释,具有纲举目张之效。在王符看来,“化美功成”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有标准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是王符理论联系实际的产物,也是他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意识形态的综合性的共同体的结晶。抛开历史的局限性来看,王符“化美功成”的这幅“治国安民”的政治蓝图,还是十分可爱的,有其积极的因素。尽管东汉后期的社会现实是“衰世之务”,但这不能掩盖思想家所具有的理论思维的积极意义。3.发展的“时变”中不断推进王符“调和阴阳”的思想,旨在化解矛盾,这种矛盾涉及到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矛盾,可谓“天地人”全方位的矛盾。化解矛盾的目的在于追求矛盾的平衡,达到一种和谐相处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变量,正像孔夫子所说的“唯变所适”,因时而动。因此,王符在《浮侈》篇最后下结论说:“王者统世,观民设教,乃能移风易俗,以致太平。”这种根据实际,制定措施,因时而变,与时偕行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正是因应了社会发展的“时变”,也应该在因应社会发展的“时变”中不断推进。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进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