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教学大纲_第1页
《植物学》教学大纲_第2页
《植物学》教学大纲_第3页
《植物学》教学大纲_第4页
《植物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植物学》教学大纲基本状况课程名称:植物学英文名称:Botany课程编号:0224101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144学分:6讲课教师:叶创兴、廖文波、刘蔚秋、辛国荣、石祥刚、黎运钦讲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生态学专业、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编写日期:九月修订前言本大纲根据朱念德、叶创兴、廖文波、李筱菊、戴水连等编写的《植物学》(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和叶创兴、冯虎元等编写的《植物学试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草拟,并在参照了中山大学植物学教研室编订的四份教学大纲之后修订的。大纲包括植物学课程的目的与规定、理论课讲授内容、试验课内容三部分。一、本课程的目的与规定植物学是生物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由种子植物形态解剖、植物分类(包括孢子植物分类和种子植物分类)两大部分构成。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植物学后,认识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性以及功能,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解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纯熟地运用分类学的原则、原理,识别和鉴别植物。并规定学生初步理解植物各大类群及其互相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这将为学生后来学习孢子植物分类学、种子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学、遗传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等打下基础。在学习种子植物形态解剖部分时,规定学生掌握植物细胞显微和亚显微构造;细胞分裂的类型和过程;组织的来源和类型;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发育和形态构造。并通过试验,纯熟掌握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识别细胞、组织、器官的构造和特性,细胞的重要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徒手切片以及染色、装片等措施和技术。对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应用和有关的制片技术,应鼓励学生加以理解,现已经有选修课。在讲授植物形态解剖部分时,考虑到细胞学课程对细胞的构造还要详细讲授,对植物细胞可略讲,着重强调细胞壁、液泡、质体尤其是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构造,对植物的组织要详细加以讲授,这样在讲授器官发育波及这些组织时可略讲。在讲授各大类群时,既要指出各类群的特性和内在联络,同步应注意有关类群之间的互相关系,使学生能获得较完整的系统分类概念。讲授各类群及各门植物的特性和分类时,要分清主次,做到重点突出,有些在大纲中所列的部分内容和生态习性,经济意义以及不打算讲授的类群,可让学生自学,有些代表植物可放在试验课中讲授的类群,可让学生自学,有些代表植物可放在试验课中讲授和观测来替代课堂讲授,重点的代表植物在大纲里用“Δ”标出,可以省略的代表植物用“*”符号表达,一般代表植物不注明符号,由讲授者自行选择。植物分类有鲜明的地区性的特点,使用本大纲时,应结合当时当地详细状况,有选择和取舍。在孢子植物部分,规定学生对孢子植物中各大类群和门的特性,以及代表植物的形态、构造、生活史有一种基本的理解,对不一样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有所认识,从而建立起植物界演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在种子植物部分,规定学生掌握各大类群,关键科、属及其特性,分布,系统学意义以及经济价值,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对流行的种子植物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它们之间的不一样点有所理解。规定学生掌握有关各类群特性的同步,也应掌握有关的名词术语,基本概念,尽量记忆有关名词术语的英文拼读,熟记若干著名属、种的拉丁学名。要通过试验和野外实习,综合应用学到的形态和分类学知识,掌握识别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措施,理解检索表的不一样编排措施,能应用检索表和植物志等工具书,鉴定常见的植物。通过课堂和野外实习,认识300种常见的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理解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和保留、压制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充足发挥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的作用,拍摄更多的植物照片、植物景观照片、不一样生境的植物,建立当地植物网站,增进学生对讲课内容的理解。本大纲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总课时为144课时,其中理论课讲授与试验课各占72课时。形态解剖部分和系统分类部分所占比例为1:2,用一种学期完毕讲课。自学课时教师不作硬性安排,而由学生自己掌握。每一章后括号内的课时数为理论课讲授课时数。讲课期间的课后认种教师可根据实际安排。在学习完本课程后,有1周的野外实习时间。理论课讲授内容绪论(1课时)将上下册的绪论与引言合在一起加以简要的简介。重点阐明二界系统的植物界,强调植物作为第毕生产者的地位,和在维持地球生命中的重要作用;生物的等级和命名,种的定义;植物分类大纲;植物的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人为的植物分类系统和自然的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学的分支学科。讲授人为分类与自然分类时防止绝对化。目前人们都把林奈的分类法当作是人为的。而在林奈时期,他的分类法具有客观性,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独创性的见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停地深化,并由此而靠近真理的。△“物种的概念”对于初学者是不易弄通的概念,讲授时可以从详细事物出发,举例阐明,进而加以抽象,提出概念化的定义。并容许讲授者自由发挥,各抒已见。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23课时,包括置于种子植物前面的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8课时在内)在第一和第二章中,重点讲授植物细胞的形态构造及其各部分的功能(细胞壁、质体尤其是叶绿体、液泡)、略讲细胞的繁殖(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重点讲授组织来源、多种组织的分布、构造、特性、功能等,学生对此必须纯熟掌握以便为下一步学习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打下基础;一般简介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无丝分裂、组织系统等,学生对此必须有所认识和理解。在第三章中对根、茎、叶营养器官的构造和发展,以及对根、茎的初生构造、次生生长和次生构造学生必须纯熟掌握,其他则作一般理解。在第四章中对花、果实、种子等繁殖器官的构造和发育,种子植物的生活史,“双受精”的意义,学生也必须加以纯熟掌握,以便为种子植物分类打下坚实的基础。植物细胞(3课时)细胞是植物体构造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植物细胞的构造植物细胞的后含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植物细胞的繁殖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植物细胞的生长植物细胞的分化植物组织(4课时)掌握植物的六大组织: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的概念及其细胞的形态构造特性。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植物组织的概念植物组织的类型植物体内的组织系统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8课时)根重点讲授根尖的构造和发展,根的初生构造、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构造,学生对此必须纯熟掌握;一般简介根的生理功能和经济运用、根和根系的类型、侧根的形成、根瘤和菌根等,学生对此要有所认识和理解。根的生理功能(自学)根与根系(自学)根尖的构造和发育根的初生构造侧根与不定根的形成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构造根瘤与菌根(自学)茎重点讲授茎与根在外形上的区别、茎尖的构造和发展、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生长和初生构造、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构造等,均与根作比较,学生对此必须纯熟掌握;一般简介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运用、芽、茎的生长习性、分枝的类型、裸子植物茎和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和次生构造,学生对此可作一般性掌握。茎的生理功能(自学)茎的形态茎尖的构造与发育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构造裸子植物茎构造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叶重点讲授叶构成、单叶和复叶、双子叶植物叶的构造、单子叶植物叶的构造等,学生对此必须纯熟掌握;一般简介叶的生理功能及经济运用、叶形态、脉序、异型叶性、叶发育、松叶的构造、落叶和离层等,学生对此必须有所认识和理解。叶的生理功能(自学)叶的形态叶的来源和发育叶的构造叶的生态类型(自学)叶的衰老与落叶(自学)营养器官间的互相联络营养器官间构造的联络营养器官生长的有关性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述根的变态茎的变态叶的变态同功器官与同源器官第四与第五节的内容均作一般性的简介,学生可作一般性掌握。第四章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8课时)重点讲授花的构成、花序、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作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果实的类型、被子植物的生活史等,对此学生必须纯熟掌握;一般简介植物的繁殖、花的概念、禾本科植物的花,花程式和花图式、开花、传粉、果实和种子对传粉的适应等,学生对此必须作一般性掌握。*植物的繁殖(自学)植物繁殖的类型常用的营养繁殖措施及解剖学基础花花的形态和构造花各部分的演化花程式和花图式花序花芽分化雄蕊的发育和构造花药的发育花粉粒的发育花粉粒的形态花粉败育与雄性不育花药和花粉培养雌蕊的构造和发育雌蕊的构造胚珠的发育胚囊的形成开花与传粉(自学)开花传粉受精作用花粉粒的萌发与生长双受精作用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种子和果实重点讲授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有胚乳的种子的构造,学生对此必须纯熟掌握;一般简介双子叶植物无胚乳种子的构造,略提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学生对此要有所理解。种子和幼苗果实的形成和类型果实和种子的传播(自学)被子植物生活史植物系统分类部分(48课时)第一章藻类植物(8课时)规定学生理解藻类分门及其重要根据,并运用这些特性去识别各门藻类。藻类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富于多样性,规定学生通过代表植物理解藻类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进而概括出藻类的繁殖和生活史类型及其演变趋势。“藻类植物概述”一节的藻类植物的体型和生活史,待讲完藻类植物各门之后,结合到第十一节“藻类植物的来源和演化”中进行讲授。由于藻类的构造和生活史是极为多种多样的,有关它们的系统发育和进化路线有过多种不一样的理论。讲授时应掌握重点,就是说把总论点讲透,对各论中的次要部分可以省略。如因条件所限,可不勉强求全,存其大概。为了引起学习藻类学的爱好,可以结合近年来藻类学研究的新成就,如我国藻类工作者研究甘紫莱的奉献,以及藻类在海水养殖中的重要性等加以发挥。学完“藻类植物”这一章,规定学生理解到,藻类植物9个门,彼此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络。这是由于原核植物出目前地球上将近32亿年,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它们体现得很不持续。严格说来,“藻类”植物不是系统分类上很自然的类群。藻类植物概述藻类的分布、生态习性△藻类是自养的原植体植物(强调载色体的形态)藻类的生态习性:水生、气生、内生、寄生,共生藻类。△藻类的繁殖方式: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同配、异配、卵式生殖)藻类植物分门的根据这一节带有总结性的内容,可以考虑在讲完藻类之后,才详细加以论述,开头时只作简朴简介。△蓝藻门(Cyanophyta)蓝藻的形态、构造特性原生质体2.光合作用色素3.细胞壁4.体型蓝藻的繁殖蓝藻的生态习性及代表植物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色球藻属(Chroococcus)颤藻目(Osillatoriales)(1)△念珠藻属(Nostoc)(2)*鱼腥藻属(Anabaena)四、蓝藻门的经济意义及其在植物界的地位1.蓝藻的经济意义2.蓝藻的原始性3.内共生学说第三节*裸藻门(Euglenophyta)裸藻的形态、构造特性(一般特性)形态2.叶绿体和光合色素3.贮存养分4.繁殖方式二、裸藻的繁殖裸藻的生态习性及重要类群代表植物:△裸藻属(眼虫藻属)(Euglena)(在试验课中加以认识)形态特性繁殖裸藻其他种类:*扁藻属(Phacus)、*颈胞藻属(Trachelomonas)第四节△甲藻门(Pyrrophyta)甲藻的形态、构造特性(一般特性)体型细胞构造载色体及光合色素甲藻的繁殖甲藻的生态习性及重要类群:△多甲藻属(Peridinium)(在试验课中简介)甲藻门的经济意义及其在植物界的地位*金藻门(Chrysophyta)金藻的形态、构造特性1.光合色素2.贮存养分3.细胞壁4.鞭毛5.生殖二、金藻的繁殖金藻的生态习性及重要类群:△合尾藻属(Synura)(在试验课中简介)金藻门的经济意义及其在植物界的地位*黄藻门(Xanthophyta)黄藻的形态、构造特性(一般特性):1.光合色素2.贮存养分3.细胞壁4.鞭毛黄藻的繁殖三、黄藻的生态习性重要类群代表植物:①黄丝藻属(Tribonema)②△无隔藻属(Vaucheria)(在试验课简介)第七节△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硅藻的形态、构造特性(一般特性)1.体型2.细胞壁3.光合色素4.贮存养分硅藻的繁殖硅藻的生态习性及重要类群:1.圆筛藻目(中心目、圆心目、辐射目)(Centrales):△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2.双壳缝目(Biraphidinales)(羽纹硅藻目Pinnales):△羽纹硅藻属(Pinnularia)硅藻的经济意义及其在植物界的地位黄藻门、金藻门、硅藻门的亲缘关系△绿藻门(Chlorophyta)绿藻的形态、构造特性细胞构造(1)载色体中的光合作用色素、贮存养分(2)细胞壁(3)鞭毛2.藻体形态二、绿藻的繁殖三、绿藻的生态习性及重要类群1.绿藻纲(Chlorophyceae)(1)团藻目(Volvocales)①△衣藻属(Chlamydomonas)②*盘藻属(Gonium)③△团藻属(Volvox)(2)丝藻目(Ulothris)丝藻属(Ulothrix)(3)石莼目(Ulvales)△石莼属(Ulva)(4)管藻目(Siphonales)△松藻属(海松属Codium)(5)双星藻目(Zygnematales)△水绵属(Spirogyra)2.轮藻纲(Charophyceae)轮藻属(Chara)绿藻门的经济意义及其在植物界中的地位Δ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的形态、构造特性(一般特性)载色体所含光合作用色素细胞壁贮存养分体型二、红藻的繁殖红藻的生态习性及重要类群紫菜亚纲(Bangioideae)△紫菜属(Porphyra)真红藻亚纲(Florideae)*多管藻属(Polysiphonia)红藻的经济意义及其在植物界的地位△褐藻门(Phaeophyta)褐藻的形态、构造特性体型2.光合作用色素3.贮存养分4.鞭毛褐藻的繁殖褐藻的分类与代表植物代表植物:水云目(Ectocarpales):水云属(Ectocarpus)2.海带目(Laminariales):△海带(Laminariajaponica)3.墨角藻目(Fucales):鹿角菜(Pevetiasiliquosa)褐藻门的经济意义及其在植物界中地位*藻类植物的来源和演化藻类色素类型的演化藻类细胞及其体型的演化根足型(2)具鞭毛型(3)球胞型(4)胶群体(5)丝状体(6)多核体(7)组织体(8)多种体型的演化趋势繁殖及生活史上的演化四、繁殖方式的演化(2)生活史的演化五、藻类植物和其他植物的联络第十二节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自学)菌类植物(8课时)粘菌门、卵菌门和真菌门的共性,分门的根据;粘菌门略讲即可。本章的重点是真菌门。不讲授细菌门。在讲述真菌门的系统、分类时,应阐明由原始到进化,由简朴到复杂的演化趋势。在讲授生活史时,应注意核相交替、性器官的分化和孢子的类型与形成等重要环节。在列举各类代表植物的形态时,宜结合其生态习性,注意植物与外界环境的亲密关系。学完“菌类植物”这一章之后,要向学生阐明,正如藻类植物同样,三个门的菌类之间,缺乏系统上的直接联络。它们只是由于生活上的异养方式的相似,而集合在一起,至于系统来源方面,它们之间也许是不相联络的。由于异养方式,使营养器官变得简朴化,生殖器官也发生了多样性和复杂化。致使对它们的研究很不完善,尤其是“半知菌类”,由于它们的生活史的不完全被认识,有待人们去深入探讨。第一节△菌类概述第二节*粘菌门(Myxomycota)一、一般特性二、代表植物发网菌属(Stemonitis)三、粘菌门在生物界的地位第三节卵菌门(Oomycota)一、卵菌的形态和构造特性二、卵菌门的代表植物:①水霉目(Saprolegniales)△水霉属(Saproleguia)②霜霉目(Peronosporales)代表植物:白锈菌Albagocandida第四节△真菌门(Eumycota)一、真菌的通性(一般特性)1.营养体及细胞构造(1)真菌营养体的体型(2)细胞构造(3)菌丝的生长特性2.菌丝的组织体(1)菌核(2)子座(3)根状菌索二、真菌的繁殖及生活史1.营养繁殖2.无性生殖3.有性生殖三、真菌门的分类第五节*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1.一般特性2.分类和代表植物:玉蜀黍节壶菌(Physodermamaydis)第六节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1.一般特性2.分类和代表植物:△匍枝根霉(Rhizopusstolonifer)第七节△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一、子囊菌的重要特性:子囊、子囊孢子、子囊果、有性生殖、钩状联合二、分类及代表植物1.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代表植物:△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2.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代表植物:①曲霉属(Aspergillus)②△青霉属(Penicillium)3.核菌纲代表植物:①△麦角菌(Clavicepspurpurea)②白粉菌属(Erysiphe)③虫草属(Cordyceps)4.①盘菌属(Peziza)②羊肚菌属(Morchella)第八节△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一、一般特性:菌丝体、二、繁殖:有性生殖、锁状联合、担子和担孢子的形成、担子果、无性生殖三、重要类群及代表植物1.冬孢菌纲(Teliomycetes)(1)黑粉菌目(Ustilaginales):△玉米黑粉菌(Ustilagomaydis)(2)锈菌目(Uredinales):△禾柄锈菌(Pucciniagraminis)2.层菌纲(Hymenomycetes)(1)银耳目(Tremellales):△银耳(Tremellafusiformis)(2)木耳目(Auriculariales):△木耳(Auriculariaauricula)(3)伞菌目(Agaricales):△蘑菇(Agaricuscampestris)(4)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①灵芝属(Ganoderma)②猴头属(Hericium)3.腹菌纲(Gasteromycetes)鬼笔目(Phallales):短裙竹荪(Phallusduplicata)马勃目(Lycoperdales):马勃属(Lycoperdon)第九节*半知菌纲亚门(Deuteromycotina)一、一般特性二、分类和代表植物1.丛梗孢目(Moniliales):△稻梨孢(Piriculariaoryzae)2.黑盘孢目(Melauconiales):棉刺盘孢(Colletotrichumgossypii)3.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蚕豆叶壳二孢(Ascohytafabae)4.无孢菌目(Agonomycetales):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第十节*菌类的来源和演化一、真核生物的演化二、真菌门各亚门的亲缘关系三、卵菌、粘菌在菌物中的分类地位第十一节*菌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地衣植物门(Lichenes)(1课时)重要阐明地衣是藻类和真菌共生的复合原植体植物,它们在生活中的共生关系。通过本章讲授,使学生理解地衣的形态和构造及其自然界中的分布和经济意义。一、地衣植物的特性1.特殊的原植体2.地衣的形态和构造(1)地衣的形态:壳状、叶状、枝状(2)地衣的构造二、地衣的繁殖:营养繁殖、有性生殖三、生态习性和分布四、地衣的分类五、经济意义第四章苔藓植物(Bryophyta)(2课时)阐明从苔藓植物开始具有由多细胞构成的有性生殖器官,合子在母体中发育成胚,具有完整而固定的异形世代交替的生活史,并且多适应于陆生生活,因而与藻类、菌类和地衣植物迥异,而与蕨类植物、种子植物有着更多的共同性。在讲授苔藓植物的分类时,可用列表比较的形式,简介苔纲和藓纲的特性,使学生对这两个纲的区别有大体的理解,然后再转入纲如下分类等级的讲授。由于课时有限,苔纲以地钱属、藓纲以葫芦藓属作为重点内容,其他类型可简朴简介它们在形态构造和系统上的特殊性。本章规定重点讲授代表植物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态构造,生活史的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孢子体着生并依赖于配子体,原丝体的出现等。在苔藓植物的来源问题上,存在着来源于藻类和来源于裸蕨的两种观点。可指出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来源于藻类。学完这一章之后,要向学生指出,此类原始的陆生植物在世代交替的特殊性,孢子世代的寄生习性和现代的陆生植物完全两样,反应出苔藓植物和它们之间在系统发育上也许不存在直接的联络,在某种意义上看,苔藓植物也许是陆生植物的盲枝。苔藓植物概述苔藓植物的基本特性:配子体、孢子体、生活史的重要特性、从水生到陆生生活的过渡类型苔藓植物的分类苔纲(Hepaticae)苔纲的基本特性苔纲的重要类群1.△地钱属(Marchantia)2.光萼苔属(Porella)3.角苔属(Anthocoros)藓纲(Musci)藓纲的基本特性藓纲的重要类群1.泥炭藓属(Sphagnus)2.黑藓属(Andreaea)3.△葫芦藓属(Funaria)*苔藓植物的来源与演化苔纲与藓纲的比较苔藓植物的来源与演化苔类与藓类的进化关系苔藓植物的生态学及在经济意义蕨类植物(Pteridophyta)(5课时)在讲授蕨类植物的重要特性时,对孢子体的外形,中柱,小叶型、大叶型、孢子叶、营养叶、脉序,孢子叶,孢子叶球、孢子叶穗、孢子囊,孢子、孢子囊群及囊群盖,蕨类植物生活史,应先作简介,让学生首先掌握好这些特性,为深入学好蕨类植物打下基础。由于课时有限,讲授各代表植物时,宜着重于外部形态特性。对合子的萌发状况和解剖构造可少讲或不讲。如缺乏水韭及松叶蕨、紫萁、瓶尔小草等植物,也可以考虑省略。真蕨纲作为本章的重点之一,因课时有限,真蕨目不分科进行讲授。可选用当地常见种类作为代表进行讲授。学习蕨类植物这章之后应阐明:①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和世代交替的特点,指出孢子体与配子体均能独立生活,幼孢子体还必须在原叶体上生活一段时间;②在构造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叶型和中柱类型的系统进化,对陆生植物进化和发展的历史作用;③古蕨自古生代以来遗留下的化石,对于人类理解自然界发展的意义,及其经济作用;④我国蕨类区系的丰富资源在科学研究及生产上的价值。Δ维管植物(VascularPlant)维管植物的基本特性维管植物的中柱及其演化维管植物的分类系统蕨类植物概述蕨类植物的基本特性:孢子体、无性生殖、配子体、胚、世代交替二、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松叶蕨亚门(Psitophytina)特性:孢子体、配子体、合子二、分类及代表植物:松叶蕨属(Equistum)Δ石松亚门(Lycophytina)石松亚门的重要特性二、石松亚门的重要类群1.石松目(Lycopodiales):△石松属(Lycopodium)2.卷柏目(Selaginellales):△卷柏属(Selaginella)*水韭纲(Isoetinae)特性分类及代表植物:水韭属(Isoetes)楔叶植物(木贼植物)纲(Sphenophytina)特性:孢子体、配子体、合子二、分类及代表植物△木贼属(Eguistum)△真蕨亚门(Filicophytina)特性:孢子体、配子体二、分类及代表植物1.厚囊蕨纲(Eusporangiopsida)(1)特性:孢子体、配子体(2)代表植物:瓶尔小草属(Ophioglossum)2.原始薄囊蕨亚纲(Protoleptosporangiopsida)(1)特性:孢子体、配子体(2)代表植物:紫萁属(Osmunda)3.薄囊蕨亚纲(Leptosporangiatedae(1)特性:孢子体、配子体(2)分类及代表植物1)水龙骨目(Polypodiales)(真蕨目Filicales)①特性②代表植物:△蕨属(Pteridium)2)苹目(Marsileales)及槐叶苹目(Salviniales)①特性②代表植物:苹属(Marsilea),△满江红属(Azolla)*蕨类植物的来源和演化*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六章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1课时)Δ种子植物的特性阐明孢子体发达、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上,生殖过程中产生了胚珠、花粉管、种子,是种子植物最重要的特性及它们在植物系统发育的重要意义,明确种子植物在系统发育中的位置。种子植物的分类广义地以大孢子叶(心皮)与否包裹胚珠划分种子植物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第七章裸子植物亚门(Gymnospermae)(4课时)对裸子植物的分类,重点应放在松柏纲。以松属(Pinus)为代表植物,详细讲授它的形态构造、繁殖和生活史。苏铁与银杏应通过孢子叶球的形态和生殖行为异同点加以比较,强调阐明心皮的不一样形态、生殖的特殊性,阐明目前包括在裸子植物中的五个纲虽然是不持续的,但五个纲在雌配子体的发育上具有相似性和胚乳具有共同的来源,并通过详细的例子加深对裸子植物特性的理解。我国具有丰富的裸子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有不少的特有属种,应结合各个纲简介。北方学校对苏铁与银杏可以选择一例加以概括,松科的代表较多,亦可以重点简介。在买麻藤纲,北方可以讲麻黄,南方则讲买麻藤,至于百岁兰完全可以省略。“裸子植物的来源和进化”一节中,对胚珠的形成,胚珠植物、雌配子体的胚乳与胚珠植物的关系,花粉粒在胚珠中萌发而不是在柱头上萌发,要结合简介种子蕨的1—2个代表,为后来讲授被子植物的来源时,提供必要的基础。学习裸子植物之后,应向学生指明我国裸子植物区系最为丰富,在现代生存的科、目中,除百岁兰科,其他12个科在我国均有代表,或有孢粉化石代表(南洋杉属Araucaria)。同步在化石的裸子植物和种子蕨等(原始的裸子植物)方面,除了五道木Pantaxylon之外,其他象苏铁蕨、本纳苏铁、开通类、科狄达等在我国都很齐全。因此,在我国开展裸子植物研究最为有利,裸子植物资源也最为丰富。Δ裸子植物的重要特性裸子植物的分类一、苏铁纲(Cycadopsida)(一)特性(二)分类及代表植物△苏铁属(Cycas)二、银杏纲(Ginkgopsida)(一)特性(二)分类及代表植物△银杏属(Ginkgo)三、Δ松柏纲(Coniferae)(一)特性(二)分类及代表植物:△松属(Pinus)的形态构造、繁殖和生活史(三)我国的松柏纲植物:松科(Pinaceae):云杉属(Picea)、冷杉属(Abies)、铁杉属(Tsuga)、银杉属(Cathaya)、油杉属(Keteleeria)、落叶松属(Larix)、金钱松属(Psaudolarix)杉科(Taxodiaceae):△杉属(Cunninghamia)、水杉属(Metosquoia)、水松属(Glyptostrobus)柏科(Cupressaceae):侧柏属(Platycladus)、△柏木属(Cupressus)、圆柏属(Sabina)四、红豆杉纲(Taxopsida)(一)特性(二)分类及代表植物△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三尖杉科(粗榧科)(Cephalotaxaceae)红豆杉科(紫杉科)(Taxaceae)以上三个科可简朴列表比较简介。(三)我国特有的属种五、买麻藤纲(倪藤纲)(Gnetinae)(一)特性(二)分类及代表植物△麻黄属(Ephedra)买麻藤属(Gnetum)*百岁兰属(Welwitschia)第三节*裸子植物的来源和进化一、裸子植物的来源二、裸子植物的进化合适处理买麻藤属在外部形态和胚珠的特殊性,它在系统发育上的关系。第八章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mae)(18课时)规定掌握被子植物的一般特性,从而理解被子植物是植物发展最高级、最繁茂和分布最广的一种类群。学习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理解形态解剖的演化规律,作为认识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和分类根据的基础。在被子植物分类部分,以恩格勒系统的先后次序编排,但在实际讲课时可把多心皮类提前讲授。因课时有限,以常见的、种类较多的和在系统发育上关系较大的40个科作为重点,约讲授其中的20个科左右,其他留作校园植物观测和野外实习时再加以讲授。讲授内容可以各大类群的系统发育作为重要线索,结合重要的科进行阐明,目的是给学生一种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的轮廓,与此同步,指出只有在我国最具这种完整的进化体系的类群,因此是研究被子植物来源和进化最理想的地方。“被子植物的来源和系统发育”一节重要简介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发育的两大学派——恩格勒学派和多心皮学派的观点。使学生对目前植物分类系统重要两个学派的观点有所理解。对于代表被子植物来源的新理论——华夏植物区系来源也要加以简介。第一节被子植物的特性和分类原则(1课时)(一)被子植物的一般特性(二)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自学)第二节被子植物的分类一、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10课时)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amydeae)*胡桃目(Juglandales)胡桃科(Juglandaceae)(二)*杨柳目(Salicales)杨柳科(Salicaceae)(三)山毛榉目(Fagales)△山毛榉科(壳斗科)(Fagaceae)(四)荨麻目(Urticales)△桑科(Moraceae)檀香目(Santalales)(自学)(六)△蓼目(Polygonales)蓼科(Polygonaceae)(七)中央子目(Centrospermae)商陆科(Phytolaccace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e)*藜科(Chenopldiaceae)*苋科(Amaranthaceae)(八)木兰目(Magnoliales)△木兰科(Magnoliaceae)单心木兰科(Degeneiaceae)番荔枝科(Annonaceae)八角茴香科(Illiciaceae)△樟科(Lauraceae)水青树科(Tetracentraceae)(九)毛茛目(Ranales)△毛茛科(Ranuncul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金鱼藻科(Ceratophyllaceae)(十)*胡椒目(Piperales)胡椒科(Piperaceae)(十一)*马兜铃目(Aristolochiales)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十二)藤黄目(Guttiferales)*芍药科(Paeoniaceae)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山茶科(Theaceae)(十三)罂粟目(Papaverales)*罂粟科(Papaveraceae)*白花菜科(Capparidaceae)△十字花科(Cruciferae)(十四)蔷薇目(Rosales)*悬铃木科(Palatanaceae)*金缕梅科(Hamamedaceae)蔷薇科(Rosaceae)△豆科(Leguminoaceae)*牛栓藤科(Connaraceae)(十五)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大戟科(Euphorbiaceae)(十六)芸香目(Rutales)△芸香科(柑桔科)(Rutaceae)(十七)*无患子目(Sapindales)(自学)漆树科(Anacardiaceae)槭树科(Aceerace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卫矛目(Celastrales)冬青科(Aquifoliaceae)卫矛科(Celastraceae)(十九)鼠李目(Rhamnales)△鼠李科(Rhamnaceae)Δ葡萄科(Vitaceae)(二十)锦葵目(Malvales)锦葵科(Malvaceae)*杜英科(Elaeocarpaceae)*椴树科(Tiliaceae)*梧桐科(Sterculiaceae)(二十一)*堇菜目(Violales)堇菜科(Violaceae)(二十二)△葫芦目(Cucurbitales)葫芦科(Cucurbitaceae)(二十三)桃金娘目(Myrtales)△桃金娘科(Myrtaceae)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红树科(Rhizophoraceae)(二十四)伞形目(Umbellales,Apiales)*五加科(Araliaceae)△伞形科(Umbelifer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二十五)杜鹃花目(Ericales)△杜鹃花科(Ericaceae)(二十六)报春花目(Primulales)△报春花科(Primulaceae)*紫金牛科(Myrsinaceae)(二十七)*柿树目((Diospyrales,Ebenales)(自学)山榄科(Saportaceae)柿树科(Diospyraceae,Ebenaceae)山矾科(Symplocaceae)(二十八)*木犀目(Oleales)(自学)木犀科(Oleaceae)(二十九)龙胆目(Gentianales)*马钱科(Loganiceae)△夹竹桃科(Apocynaceae)萝摩科(Asclepiadaceae)△茜草科(Rubiaceae)(三十)管花目(Tubiflor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紫草科(Boraginaceae)△马鞭草科(Verbenaceae)△唇形科(Labiatae)△茄科(Solanaceae)△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爵床科(Acanthaceae)*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三十一)*川续断目(Dipsacales)忍冬科(Caprifoliaceae)(三十二)钟花目(桔梗目,Campanulales)△菊科(Compositae,Asteraceae)二、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5课时)(一)沼生目(Helobieae)△泽泻科(Alismataceae)*花蔺科(Butomaceae)*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二)百合目(Liliales)△百合科(Liliaceae)*石蒜科(Amaryllidaceae)*薯蓣科(Dioscoreaceae)(三)*灯芯草目(Juncales)灯芯草科(Juncalaceae)鸭跖草目(Commelinales)鸭跖草科(Commelicaceae)(五)△禾本目(Graminale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