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定义的交换范式_第1页
经济学定义的交换范式_第2页
经济学定义的交换范式_第3页
经济学定义的交换范式_第4页
经济学定义的交换范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学定义的交换范式

作为唯一被授予“枚枚奖”的社会科学,经济学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的皇冠”,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经济学家在“经济是什么”的根本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最著名的区别是,经济是“选择理论”或“交换理论”(a型交换)中的“罗宾斯-布坎南竞争”。自罗宾斯(Robbins)将经济学定义为一门选择的理论后,几乎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遵从了这一定义。但与此同时,各种批评和争论也持续不断,其中最为坚决的反对者是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Buchanan)。布坎南认为,罗宾斯的定义将经济学引向了错误的发展方向,“他所有关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富有说服力的定义与其说是推进了还不如说是延缓了这门学科的进步”。布坎南主张经济学是一门“交换的理论”,交换范式(theexchangeparadigm)应该对最大化原则取得优先地位,因此,经济学家应该关注交换而不是选择,并将市场理论(theoryofmarkets)而不是资源配置理论(theoryofresourceallocation)置于经济学理论的中心地位。虽然布坎南明确将罗宾斯作为论辩对手,但罗宾斯在回应其著作发表后近半个世纪的各类批评及评论时却没有提到布坎南。这不仅意味着“罗宾斯-布坎南之争”并没有真正展开,而且意味着“经济学是什么”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所以现在的局面仍然是70多年前罗宾斯所说的,“大家都谈论相同的事情,却对正在谈论的是什么意见不一”。1本文希望在阐述“罗宾斯-布坎南之争”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两种经济学定义之间存在的根本性区别,并力图阐明经济学回归“交换的理论”是大势所趋。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罗宾斯探索经济学定义的背景,第二部分阐述罗宾斯关于经济学作为“选择的理论”的定义;第三部分阐述布坎南关于经济学作为“交换的理论”的定义;第四部分是两种经济学定义的本质区别与罗宾斯经济学定义的缺陷;第五部分为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一、经济学方法论的演进经历了从“经济的分“经济”(econom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nomia,原意是家计管理。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研究的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管理。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一词正式出现,但仍保留了亚里士多德时期政治学、伦理学和政治经济学三位一体的传统。在整个重商主义时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虽然包括国家管理,但主要局限于流通领域;而到了重农主义和英国古典学派时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再生产,从而开始研究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并逐渐实现了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分离,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论述范围包含了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大部分领域。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的《国富论》标志着近代经济学的产生,但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边际革命创造了一种新的独特范式和一种新的价值概念,使经济学的注意力发生了重大转移,经济学更倾向于对经济现象的论证而不是对经济政策的分析。在杰文斯(W.S.Jevons)、密尔(J.S.Mill)和马歇尔(Marshall)等的努力下,“经济学”(economics)取代了“政治经济学”,并最终将价值判断(judgmentsofvalue)排除在经济学研究之外2。而1880年代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门格尔(K.Menger)-施穆勒(G.Schmoller)之争”3主要围绕经济学研究的组织和推动原则进行,并未触及他们背后互相对立的认识论原则(博斯塔菲,2007)。在“门格尔-施穆勒之争”后,历史分析和制度分析逐渐淡出经济学视野,经济学变得越来越纯粹化,但关于“经济学是什么”的意见仍然充满分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罗宾斯在1932年出版了《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一书,“一是力求明确经济科学研究的内容和经济科学法则的性质。二是试图说明这些法则作为解释现实的指南和政治实践的基础所具有的局限性和意义”。罗宾斯认为,“经济理论在过去60年取得了很大发展,因而一旦说明清楚这些问题,就不会再有严重的意见分歧。可是,由于没有人做这项工作,混淆在许多方面仍未绝迹,关于经济学家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和其能力的性质与范围,也流行着许多错误看法。结果,经济学的声誉受到了损害,经济学提供的知识未得到充分利用。本书试图弥补这一不足———试图说明经济学家讨论的究竟是什么,能合理地指望从他们的讨论中得到什么。”二、作为“经济的”的人罗宾斯认为,“一门学科的统一性,仅仅表现在该门学科所能解决的问题的统一性上,而且只有在各项解释原则的相互关系确立起来以后,才能发现这种统一性”。4而且,罗宾斯进一步提出了检验经济学定义正确与否的最后标准,“不是看它表现上是否与日常语言的某些用法相一致,而是看它是否能正确描述这门学科各项主要法则的最终内容。”罗宾斯通过对工资理论和生产性劳动概念的探究,否定了将经济学说成是研究物质福利原因的学问这一当时广为接受的“唯物主义的”定义,因为这样的定义会将一个领域进行任意划界,从而导致无法对其进行一般分析5;这一定义“所不适应的最简单情形,即孤立的人把其时间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生产实际收入,一部分用于享受闲暇”。罗宾斯通过对这一最简单情形的分析6,表明:由于人类生存目的的多样性与满足这些目的的手段的“稀缺”性之间存在矛盾,因此,人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这些选择都表现出了“经济的一面”或“经济意义”,因而需要纳入到经济学研究之中来。罗宾斯认为,如果有充足的手段,那么多样性目的本身并不一定引起经济学家的兴趣;同样,单是有限的手段本身也不足以产生经济现象,如果这些手段不能用于满足不同的目的。在罗宾斯看来,“当时间和达到目的的手段有限并能选择使用,而且目的能按重要程度加以区别时,行为就必然表现为选择的形式”。因此,当认识到“缺少达到不同目的的手段,几乎是制约人类行为的一个普遍条件”时,“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获得了统一,经济科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在配置稀缺手段时所表现的形式,或者说,“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在这一定义下,罗宾斯进一步指出,“任何一种活动只要涉及放弃其他想要的东西,便有其经济的一面。除了这一点,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是不受限制的。”而这也可以看作是今天“经济学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之一。在罗宾斯的定义下,目的与手段在经济理论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但是,罗宾斯非常明确地强调,“经济学对于各种目的而言是完全中立的……经济学并不讨论目的本身……经济学家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们达到其目标的过程如何受制于手段的稀缺———稀缺手段的配置如何依赖于最终的估价。所以,应该明白,把某一目的本身说成是‘经济的’,会把人完全引入歧途”。进一步地,罗宾斯提出,“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实质上是一系列的关系,关系的一方是人类行为的目的,另一方是技术和社会环境……对于经济学家来说,重要的不是这些事物本身,而是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三、布坎南:“经济学”的定义和“选择的逻辑”布坎南没有听从他所敬仰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勒(G.Stigler)关于在65岁前关注方法论问题是非常愚蠢的意见,他在1964年发表的文章《经济学家应该做什么》的开篇就提出,“我建议对那些坐在亚当·斯密的位置上、试图遵循严格科学范畴(strictdomainofscience)的人问下列问题:经济学家们在做什么?什么是他们应该做的?”这意味着布坎南并不接受被罗宾斯定义并被广大经济学家所接受的关于经济学的定义。当罗宾斯认为“现代理论已与亚当·斯密和重农主义者的观点有天壤之别”时,布坎南却重新回到了亚当·斯密,并认为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略而被亚当·斯密所强调的“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倾向”的重要性正是亚当·斯密关于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是什么的回答7。在布坎南看来,“经济学家‘应该’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种特定的人类行为以及这种行为所导致的各种各样的制度安排上。人们在市场关系中的行为就反映了人们互通有无和物物交换的倾向以及这种关系下多种多样的结构变化,而这些正是经济学家本来应该研究的主题”。可是在罗宾斯的定义下,“我们的研究主题是一个问题或一系列问题,而不是特定的人类行为……罗宾斯对[经济学]方法论的贡献已经导致他所试图阻止的混乱进一步加剧”。布坎南关注到弗里德曼(M.Friedman)关于“经济学是研究一个特定的社会如何解决其经济问题”的定义,但这一定义既存在由于从个体向社会“加总”的跨越而导致罗宾斯目的中立立场(neutrality-of-endsposition)被抛弃的问题,也存在如何判断什么是经济问题的问题8。当罗宾斯认为鲁宾逊一个人即面临经济学家关心的经济问题时,布坎南则主张只有当“星期五”上岛后且不是被鲁宾逊简单当作实现其目的的手段而是具有不同利益的自由缔约者时,经济学家需要关心的经济问题才产生。因为在互动的关系下,人们的偏好和效用函数都不可能是事先给定的,它们会不断变化9,从而产生计算机所不能而需要经济学家来解决的不确定性下的经济问题。为进一步说明这种区别,布坎南还区分了经济问题(economicproblem)和技术问题(technologicalproblem),并认为在罗宾斯的定义下,两者只是程度上的区别,都是对特定函数最大化的选择,但这样就产生了悖论(paradox),因为如果效用函数对选择者来说是事先给定的,那么选择就纯粹是机械的,只存在选择的逻辑(logicofchoice),既不需要决策(decision),也无替代(alternatives)的必要10。换句话说,“选择的逻辑”并不意味着经济学要成为一种关于“选择行为的抽象理论”(abstracttheoryofchoice)。与此同时,布坎南认为,“‘经济学’(economics)这个词要对某些知识上的混乱承担部分责任。因为经济化过程(economizingprocess)导致我们直接进入到选择理论……我建议立刻停止使用‘经济学’(economics)或‘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这两个词,尽管后者似乎比前者要好一些。为了将这一问题说清楚,我推荐我们使用一个完全不同的词,如‘交易经济学’(catallactics)或‘共生学’(symbiotics)”。在这两个词中,布坎南更倾向“共生学”这个词,“‘共生学’被定义为对不同组织间交往(association)的研究,它意味着交往对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互利的(mutuallybeneficial)。它或多或少准确地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即这才是我们这个学科应该关注的中心,它使我们关注一种包含了个人间合作性交往(cooperativeassociation)的独特关系,即使个人间的利益完全不同”。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布坎南提出,经济学家应该“关注交换而不是选择”,“经济学家研究的对象是经济(theeconomy),从定义上说,它是独立的选择主体互动的社会组织(socialorganization)……其直接的意思是说,我们研究的最终对象不是从事选择和最大化的个体本身”。在此基础上,布坎南明确地将经济学定义为一门“选择的科学(scienceofexchange)”或“契约的科学(scienceofcontract)”。四、“选择的理论”所具有的逻辑关系罗宾斯和布坎南对“经济学是什么”这一关涉经济学存在理由及发展方向的根本性问题存在不同主张,深入分析这两种不同定义的根本差异特别是“选择的理论”所存在的逻辑缺陷,对于明确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与方法论在“罗宾斯-布坎南之争”中,两种经济学定义的根本差异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二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前者是由布坎南所清晰阐明的,后者则是蕴含其中但要借助哈耶克(2003)的主张才可以被清楚揭示出来。1.罗宾斯定义的区别罗宾斯与布坎南关于经济学定义的根本区别不在于经济学研究范围的区别,尽管罗宾斯选择将经济学定义为“选择的理论”的重要原因是因为“选择的理论”能比“交换的理论”解释更多的现象,但解释现象的多少本身并不应该成为说明经济学性质的最终标准。罗宾斯定义与布坎南定义的根本性区别在于对经济学所研究的主题———经济关系的不同理解,在罗宾斯定义下,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目的”与满足目的的稀缺手段即“技术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即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而在布坎南定义下,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人间合作性交往的独特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正是这一差别导致了两种不同定义下经济学研究出发点的差异和发展方向上的分野。布坎南(转引自Marciano,2008)曾简单地阐明了这两种看法的区别:“在两个贸易者之间进行苹果和桔子的简单交换这样一个制度模型是我所有研究的出发点,与之相对的则是鲁宾逊·克鲁索(RobinsonCrusoe)在效用最大化计算基础上在苹果和桔子之间进行选择。这第二个模型则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研究的出发点。”2.从个人主义的角度理解经济交换现象无论是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理论”,还是一门“交换的理论”,虽然其基本方法论都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但二者之间存在根本性区别。从上述布坎南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在“选择的理论”之下,其个人主义中的个人是孤立的个人,罗宾斯对此也有明确的表述,“选择规律只有通过考察孤立个人的行为才看得最清楚”。但是按布坎南的说法,只有当另一个加入进来并且他们之间开展互惠合作交换时,经济问题才产生,也才需要经济学。这也就是说,个人或个人行动在性质上乃是社会的,经济交换现象绝不能被化约至孤立个人或孤立个人行动的层面。这就意味着,在一个以交换为基础的社会中,个人的选择“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把一些需要其他人采取相应行动的行动涵括在内”。借助哈耶克(2003)对个人主义内涵的界定,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两种个人主义的差别(11)。哈耶克将建立在孤立个人基础上的个人主义称为伪个人主义,而将他“以人的整个性质和特征都取决于他们存在于社会之中这样一个事实作为出发点”的个人主义称为真个人主义(trueindividualism)。在哈耶克看来,“个人主义者的论辩真正赖以为凭的基础乃是:第一,任何人都不可能知道谁知道得最清楚;第二,我们能够据以发现这一点的惟一途径便是一种社会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去尝试和发现他自己所能够做的事情……人之理性并不像唯理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以单数形式存在的,亦即对于任何特定的人来讲都是给定的或者说是可资获得的,而必须被理解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aninterpersonalprocess);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的贡献都要受到其他人的检测和纠正。”在真个人主义下,“坚定的个人主义者应当是一个热心主张自愿合作的人士,因为无论何时何地,这种自愿合作都不会蜕变为对其他人的强制或导向对排他性权力的僭取。”(二)社会共同体的运行目标:“好社会”的价值当罗宾斯将经济学定义为“选择的理论”时,进入罗宾斯经济学研究范围的选择是那些具有“经济的一面”(或“经济意义”)的选择或“经济化行为”(theactivityofeconomizing),但当罗宾斯在使用“经济化”(economizing)一词时,他实际上是在“与日常语言的某些用法相一致”,而这恰恰是罗宾斯自己所明确反对的检验定义正确与否的标准(12)。而从更深的层面上说,在罗宾斯孤立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下,“目的-手段”论的诉求意指每一个客观问题都存在一个客观的解决方案,而这也暗含了一个社会工程师(asocialengineer)能够将其自己的价值判断置于社会之上,从而意味着“社会共同体将作为一个组织实体(anorganicentity)优先且独立存在于其个体成员之上”,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孤立个人主义最终滑向集体主义的悖论。而这是布坎南明确反对的,因为“如果社会共同如果自己拥有超个体的(supra-individualistic)目标,那么交换观点无疑就会被破坏。紧接下来的问题是,谁属于这个共同体并依其身份而参与交换呢?”在布坎南看来,“‘好社会’(goodsociety)是一个最能促进由个人所表达的个人利益的社会,而不是最能促进一个被独立定义的‘善’(good)的社会”。毫无疑问,布坎南在阐述其“交换的理论”主张时所遵循的正是哈耶克(2003)所力图捍卫的真个人主义,而这也是其宪政理念与哈耶克的宪政思想相容的基础。作为罗宾斯“选择的理论”基础的个人主义方法论源自笛卡尔式唯理主义基础的个人主义传统,但在哈耶克(2003)看来,这是对个人主义极为严重的误解,正如哈耶克所指出的,那种认为个人主义乃是一种以孤立的或自足的个人的存在为预设的(或者是以这样一项假设为基础的)观点是“若干一般误解中那种最为愚蠢的误解了”,“如果这种愚蠢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显而易见,个人主义对于我们理解社会来说也就毫无助益可言了”。此外,均衡分析是“选择的理论”的重要基础,但“我们在纯粹分析中使用的均衡概念本身以及相关的分析方法,惟有在被用来分析一个个人的行动的时候,才会具有明确的意义”,而“当我们把这个概念用来解释诸多不同个人间互动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已经步入一个颇为不同的领域,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引入了一个具有全然不同性质的新因素”。对于这一点,布坎南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他认为均衡模型可以简化现实,但绝不能忘记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像罗宾斯经济学那样,假定其他条件不变(ceterisparibus)是非常愚蠢的做法。(三)经济学定义:作为“选择的科学”布坎南对罗宾斯经济学定义的批判从未得到罗宾斯的回应(13),但我们可以发现,罗宾斯注意到经济学家对交换经济的兴趣,但他否定了将经济学局限于对交换经济这一体现社会有关系的研究主张:“认为经济分析在交换经济中最有意义、最有用处,是一回事,认为只能对交换经济中的现象进行经济分析,则是另一回事。”对此,罗宾斯提出了两点“确凿的证明”:“首先,显然,交换经济之外的行为与交换经济之内的行为一样,也受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的制约,并可以划归相同的基本范畴……其次,很显然,交换经济中的现象只有透过交换关系并借助于选择规律才能加以解释,而选择规律只有通过考察孤立个人的行为才看得最清楚。”对于交换与稀缺的关系,罗宾斯还特别强调,“交换关系乃是一技术细节(atechnicalincident),而且实际上是产生了几乎所有令人感兴趣的复杂关系的技术细节,但尽管如此,仍从属于稀缺性这一主要事实”。但我们也可以发现,罗宾斯在将经济学定义为“选择的理论”时并不像布坎南将经济学定义为“交换的理论”那样坚决,甚至可以说,罗宾斯在对待“交换的理论”时一直就有些模棱两可,而这种模棱两可可能与罗宾斯定义经济学为“选择的理论”时存在的逻辑缺陷有关。罗宾斯承认“凡与经济科学密切相关的行为的基本方面,都可以认为具有交换的形式”的观点是“正确的并且对于正确理解均衡理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但他认为“把交换概念发展成为一种理论,是一回事。把它当作一种标准(定义),则是另一回事。毫无疑问,交换概念可以当标准使用。但是,它是否最有助于说明经济学的最终性质,却肯定是有疑问的”。但罗宾斯并没有对“理论”与“标准”的区别做出有力的说明,而更为耐人寻味的是,罗宾斯在50年后重新概括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时,并没有再给经济学下定义,除继续认为将经济学定义为物质福利研究窄化了经济学研究范围外,倒是对经济学作为“交换的科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即使没有市场,我也完全同意包含有稀缺手段和时间的决策活动的经济的方面可以看作是一种事务(affairs)与另一种事物的交换;我认为这种方法提供了非常深刻的洞见。”罗宾斯没有否定将经济学作为“交换的科学”的主张,只是提出“我并不认为它完全清楚地说明了导致实际的或潜在的交换的条件”。而这一条件在罗宾斯看来仍然只能是稀缺,但是从布坎南的研究来看,经济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并限制在交换上而不是拓展到所有的选择问题,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相信资源是稀缺的,也不意味着他们忽视选择的必要性。而当罗宾斯(Robbins,1981)将其关于稀缺条件下的选择追朔到休谟(Hume)和门格尔(Menger)之后再指出“它包含了交换以及与稀缺相联系的制度安排”时,他的观点已经与他曾经反对的“经济学研究的行为,从本质上说是某种社会行为,是个人主义交换经济制度蕴含的行为”的观点几乎接近了,因而也与布坎南的主张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进一步,我们可以发现,罗宾斯在批判经济学的“唯物主义”定义(14)、阐述经济学与生产技术的区别(15)、论证经济货物概念和经济分析中的一般价值理论(16)、对经济人神话的评论17等时所遵循的主要是“交换”标准而非“选择”标准,特别是当罗宾斯通过一个基本的物物交换(elementarybarter)情形来说明什么属于经济学研究范围时(18),罗宾斯似乎就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交换的理论”。五、布坎南将经济学定义为“交换的理论”将交换视作社会的基础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巴斯夏就非常明确地将政治经济学定义为“交换的理论”。而“18世纪伟大的知识发现就是市场的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