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诈骗与敲诈勒索_第1页
论诈骗与敲诈勒索_第2页
论诈骗与敲诈勒索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诈骗与敲诈勒索

刑法的理论对非典型的诈骗罪和敲诈勒索罪的区分犯罪分子的行为是欺诈和威胁犯罪的本质区别之一。我国《刑法》对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行为方式并未明确规定。一般认为,诈骗罪的行为方式就是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前者表现为编造某种根本不存在的或者不可能发生的、足以使他人受蒙蔽的事实;后者则是隐瞒客观上存在的事实情况,既可以是隐瞒部分事实真相,也可以是隐瞒全部事实真相。(1)对于敲诈勒索罪的手段行为则一般表述为:威胁或要挟。在内容上一般包括:对被害人及其亲属以杀、伤相威胁;以揭发被害人的违法行为、隐私进行要挟;以毁坏被害人及其亲属的财物相威胁;以凭借、利用某些权势损害被害人切身利益进行要挟等等。(2)刑法理论中的通说观点能够区分典型的诈骗罪和敲诈勒索罪,但对于非典型的诈骗罪和敲诈勒索罪则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援引案例加以分析:案例一:甲吃饭后刷卡买单,第一次未刷成功,服务员乙让甲再刷一次,甲第二次刷卡后,乙说还是没刷成功,让甲付现金,甲即付现金。后来甲发现卡里多用了3600元,后报案而案发。经查,甲第二次刷卡成功,第一次未刷成功。乙的行为如何定性?案例二:甲写匿名信给乙,以揭发其婚外情相威胁,要求乙汇5万元到其指定的银行卡上,乙担心婚外情曝光而将钱汇到该银行卡上。甲的行为构成何罪?案例三:乙与丙因某事发生口角,甲知此事后,找到乙,谎称自己受丙所托带口信给乙,如果乙不拿出2000元给丙,丙将派人来打乙。乙害怕被打,就托甲将2000元带给丙。甲将钱占为已有。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根据行为方式即可区分案例一和案例二,但对案例三则须进一步分析。案例一中须作刑法评价的是乙隐瞒甲第二次刷卡成功的真相而仍让甲支付现金的行为,其方法手段为隐瞒真相,是诈骗罪。案例二则是典型的敲诈勒索罪。案例三似乎兼具诈骗与敲诈勒索因素,甲既虚构受丙所托的事实欺骗乙,同时乙确实也是因为害怕而将2000元交出。尽管如此,本案并不属于后文所要讨论的诈骗与敲诈勒索行为交织时的情形,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而非敲诈勒索罪。甲的行为方式是虚构事实欺骗乙而非威胁乙,乙的恐惧来自于甲虚构的“丙将派人来打乙”。其人物关系图如下:图中虽有甲乙丙三人,但丙是甲虚构出来的,不能因为乙的恐惧而影响对甲行为的定性,乙害怕的是“丙”而非甲,乙将财物交付于“丙”虽不自愿,但其交与甲却是自愿的。从上述关系图中不难发现,本案更符合诈骗罪的犯罪构成:甲虚构事实欺骗乙,乙因被骗而自愿将财物交给甲(本意是让甲转交给并不存在的丙)。被害人交付财物的情形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基于被害人有瑕疵的意思而取得财物;所不同的是,被害人产生有瑕疵的意思的原因不同。“诈骗罪的被害人是基于被骗产生认识错误而交付财物,属于认识上有瑕疵的处分。敲诈勒索罪的被害人是基于被恐吓的畏惧心理而交付财物,属于意志上有瑕疵。”(3)敲诈勒索罪的基本结构为:“对他人实行威胁—对方产生恐惧心理—对方基于恐惧心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者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4)诈骗罪则是:行为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欺骗被害人,被害人因为被骗而自愿交付财物。因此,被害人交付财物在诈骗罪中是自愿的,在敲诈勒索罪中则是不自愿的。需要说明的是,区分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被害人交出财物时的心理不同仅适用于典型情况,并非绝对标准。被害人因为恐惧而被迫交付财物也可能构成诈骗罪,如上述案例三。因此,被害人交出财物时的心理只能作为区分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辅助标准。法条竞合的类型诈骗与敲诈勒索行为交织的情形。何为诈骗与敲诈勒索行为交织的情形?下面通过案例加以说明。案例四,陈某在已经死亡的李某的手机中查到李某丈夫赵某的手机号,以李某被绑架为名,发短信要求赵某交20万元“安全费”。由于赵某及时报案,陈某未得逞。对陈某如何定罪?其关系图如下:如果上述案件是既遂,赵某没有报案而是将20万“安全费”给付陈某,那么关系图如下:该案中人物关系简单,只有陈某和赵某,陈某隐瞒李某已经死亡并捏造李某被绑架的事实,在欺骗赵某的同时亦对赵某实施威胁,既遂情形下赵某交付财物时的心理是因被骗害怕从而被迫交付,这就是诈骗与敲诈勒索行为交织的情形,同时也佐证了二罪区分的主要标准是行为方式的不同,被害人交出财物时的心理仅是辅助标准。诈骗与敲诈勒索行为交织之定性。案例四是2011年的司法考试题,司法部给出的参考答案认为,陈某的行为属于想象竞合犯,但本文认为,其行为属于法条竞合。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都是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了数个罪名。本文认为,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行为导致两个结果,假设为甲结果和乙结果,那么甲结果对应甲罪,乙结果对应乙罪。它是在结果处竞合,而刑法中的罪过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因此它又是罪过的竞合。后者则是一行为引起一个结果,基于刑法条文自身的原因同时触犯两个罪名。因此,二者的根本区别是罪过的个数以及危害结果的数量。从罪过与危害结果数量来看,诈骗与敲诈勒索行为交织是法条竞合。案例四中,陈某明知自己欺骗(威胁)赵某的行为可能会使赵某交出20万元“安全费”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陈某的行为是基于一种罪过即直接故意;陈某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结果也只有一个,即赵某对这20万元“安全费”的财产权。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同属刑法分则第五章侵犯财产罪,二者保护的法益相同,均为财产。当一个行为由于侵害了相同保护法益的两个法条进而触犯两个罪名时,则符合法条竞合的成立条件。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并不存在从属或交叉的逻辑关系,但诈骗与敲诈勒索行为交织时的情形应属法条竞合。一般认为,法条竞合与案件事实无关,法条竞合关系是否存在有赖于法条之间是否存在包容或交叉关系;想象竞合则是一行为触犯了两个不同的法条,而不同法条间并不要求具有包容或交叉关系,想象竞合则取决于现实案情。(5)然而,法条竞合的类型是否仅限于上述情形有待进一步讨论。择一关系(如盗窃罪与侵占罪)是一种“誓不两立”的对立关系,是指不同法条对构成要件的描述彼此矛盾,适用其中一个法条时,另外的法条就被排斥,择一关系在我国刑法中属于法条竞合。(6)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是一种对立关系,针对同一财产法益,诈骗与敲诈勒索因素相交织的行为可能同时构成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如案例四)。因此,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是择一关系,属法条竞合。诈骗与敲诈勒索行为交织时应按敲诈勒索罪定罪量刑。通常认为,法条竞合的处罚原则是:特别法优于普通法;重法优于轻法。与敲诈勒索罪相比,诈骗罪是重罪。诈骗与敲诈勒索行为交织时是法条竞合,但不能简单的从一重罪论处。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也不存在特别法与普通法的关系,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作为刑事理论的法条竞合处罚原则不能对抗法条的明文规定,尽管理论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