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专题训练--茅盾散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杂景(节选)
茅盾
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
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
远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
厢,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
的月台上,听得“喈”——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
撞,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
可不是?然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爬
着,直到天边看不见,消失在球野中。
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
得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
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
就听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
乡下人的蒲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碧笠,穿了铁甲似的“蒲包衣”(乡下人
夏天下田,都穿这特别的皮包衣,犹之雨天穿蓑衣或棕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
翱头望一会儿,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
还没吃过这“铁鸟”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
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伙”了,因为有
烧柒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
时就听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
大都市的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
河的时候总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
高而已,可是它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
儿,河水快与岸平,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
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
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宫府喝道似的。而且你
站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
沿路还要撒下许多黑屎,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
下人的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
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
到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
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
道,但开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
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么?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
是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出产“土强盗”。这也是非
常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这“军
师”又不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
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
师磕头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一样。末
了,“土强盗”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
南方有利”,于是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
“是了”,他的同伴们就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
“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
到那是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
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
们一进了“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
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
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
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
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
州府的格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
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牛使牛性的时候,怎地鞭打也不肯走,人却不会那么顽强抵抗。
(发表于1933年,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隆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
中,火车跑得慢,像爬虫-样。
B.乡下人对小火轮的憎恨是因为它们会冲打泥岸,威胁到岸边的稻田,烧煤的小火轮还
会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
C.一副可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炮,只有锄头和菜刀,他们借助所谓的泥菩萨军师,
绑票还有一套所谓的“仪式”。
D.“土绑匪”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如绑一个人便当,因为人不会像牛使
牛性一样那么顽强抵抗。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喘着大气冲来了”“怪妩媚地爬着”,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火车
运行的不同状态。
B.“翘头”描写了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看飞机时的动作,“一点表情都没有“表现出他们对
飞机的“淡漠
C.都市里的“绑票”与乡下的“土绑票”完全不同,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的“土绑
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
D.《乡村杂景》运用生动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叙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
村的情况。
3.茅盾主要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期乡村的哪些景象?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
4.《乡村杂景》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倾向,请结合文本简要举例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谈
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那在普通地图上,
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
候,那单纯而强烈的返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
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
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
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
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
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
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
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
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
而梯田上那些高秆植物顾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
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
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
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揭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
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
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
还把他们那粗气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扑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
有蓝天明月黑漆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
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
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
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
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
一群所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
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
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
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
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漏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
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
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四面是静
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个天然的石
洞,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
了那里,现在正摊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
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
同罢!如果在公园时你一眼瞥见,首先第一会是“这里有一对恋人”,那么,此时此际,
倒是先感到那样一个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安上这么两个人,是一个
“奇迹”,使大自然顿时生色!他们之是否恋人,落在问题之外。你所见的,是两个生命
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在任何情形之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
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激,他们能够在任何情况之下,怡然自得。
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
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
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属,啜亮的喇叭声,破空
而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
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
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
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剌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
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有删节)
1940年12月,于重庆枣子岚娅。
【注】《塞上风云》是抗战时期反映国内各民族联合抗日的一部影片。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木定病的一项是()
A.茅盾《风景谈》和郁达夫《故都的秋》在写法上都是由几幅风景画组成,都使用了多种
表达方式,但前者表现的是作家的自我意识,后者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B.石洞雨景,写的是一对男女促膝而坐、认真学习的“风景”。不仅反映人与自然、人与
人之间和谐共处的重要,更表现出边区青年不同于一般城市青年的崇高精神境界。
C.作者在对风景描述之后的议论,加深了读者对这些画面的理解,同时又使文中所有的
“风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奏响了贯穿全文的主旋律。
D.文章通过描绘五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画,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边区生活的热
爱、向往和追求,讴歌了延安军民为创造和谐生活表现出的崇高精神。
2.1964年5月7日,茅盾在关于《风景谈》的一封信中说:“本文第二段以后,都是写当
年延安的生活片段。”关于文章第一段,下列说法木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沙漠驼铃而不写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有关。
B.作者从一部抗日进步影片《塞外风云》写起,把读者带入了抗日战争的氛围。
C.本段运用对比手法,用富于动态的笔墨由近而远地推出了一幅沙漠驼队行进图。
D.第一段结尾的感叹既照应了题目,又为以后的文字作铺垫,定下了感情基调,
3.二三两段描绘的两个劳动归来的场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4.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樱花
茅盾
往常只听人艳说樱花。但要从那些“艳说”中抽绎出樱花的面目,却始终是失败。
我们这一伙中间,只有一位Y君见过而且见惯樱花,但可惜他又不是善于绘声影的李
大嫂子,所以几次从他的嘴里也没听出樱花的色相。
门前池畔有一排树。在寒风冻雨中只剩着一身赤裸裸的枝条。它没有梧桐那样的癞
皮,也不是桃树的骨相,自然不是枫—因为枫叶照眼红的时候,它已经零落了。它的一
身皮,在风雪的严威下也还是光滑而且滋润,有一圈一圈淡灰色的箍纹发亮。
因为记得从没见过这样的树,便假想它莫就是樱花树罢!终于暖的春又来了。报纸上
已有“岚山观花”的广告,马路上电车站旁每见有市外电车的彩绘广告牌,也是以观花为号
召。自然这花便是所谓樱花了。天皇定于某日在某宫开“赏樱会”,赐宴多少外宾,多少贵
族,多少实业界巨子,多少国会议员,这样的新闻,也接连着登载了几天了。然而我始终
还没见到一朵的樱花。据说时间还没有到,报上消息,谓全日本只有东京上野公园内一枝
樱花树初初在那里“笑”。
在烟雾样的春雨里,忽然有一天抬头望窗外,蓦地看见池西畔的一枝树开放着一些淡
红的丛花了。我要说是“丛花”;因为是这样的密集,而且又没有半张叶子。无疑地这就是
樱花。
过了一二天,池畔的一排樱花树都禧蕾了,首先开花的那一株已经敌艳得像一片云
霞。到此时我方才构成了我的樱花概念是:比梅花要大,没有桃花那样红,伞形的密集地
一层一层缀满了枝条,并没有绿叶子在旁边衬映。
我似乎有些失望:原来不是怎样出奇的东西,只不过闹烘烘地惹眼罢了。然而又想到
如果在青山绿水间夹着一大片樱花林,那该有异样的景象罢!于是又觉得岚山是不能不一
去了。
李大嫂子在国内时听过她的朋友周先生夸说岚,山如何如何的好。我们也常听得几位
说:“岚山是可以去去的。”于是在一个上好的晴天,我们都到岚山去了。新京阪急行车里
的拥挤增加了我们几分幻想。有许多游客都背着大瓶的酒,摇摇地在车子里就唱着很像是
梦喈又像是悲呻的日本歌。
一片樱花林展开在眼前的时候,似乎也有些兴奋罢?游客是那么多!他们是一堆堆地
坐在花下喝酒,唱歌,笑。什么果子皮,空酒瓶,“辨当”的木片盒,杂乱地丢在他们身
旁。太阳光颇有些威力了,黄尘又使人窒息,摩肩撞腿似的走路也不舒服,刚下车来远远
地眺望时那一股兴奋就冷却下去了。如果是借花来吸点野外新鲜空气呀,那么,这样满是
尘土的空气,未必有什么好处罢?——我忍不住这样想。
山边有宽阔的湖泊一样的水。大大小小的游船也不少。我们雇了一条大的,在指定的
水路中来回走了两趟。回程是挨着山脚走,看见有一条小船蜗牛似的贴在山壁的一块突出
的岩石下,船里人很悠闲地吹着口琴。烦渴中喝了水那样的快感立刻凝成一句话,在我心
头掠过:岚山毕竟还不差,只是何必樱花节呵!
归途中,我的结论是:这秋艳的云霞一片的樱花只宜远观,不堪谛视,很特性地表示
着不过是一种东洋货罢了。
(选自《茅盾全集》,有删改)
注:这篇散文作于1929年,此时作者正因国内大革命失败而避居日本。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采用了象征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象征是总手法,借景抒情是完成象征意
义的手段。
B.“忽然”“蓦地”说明这些樱花树不为人关注,只是不经意的一瞥偶然被人发现罢了,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韵味相同。
C.本文语言风格平淡朴实,给人一种低沉生涩的感觉,与一般的写景抒情散文自然流畅
的风格不同。
D.文章语句读起来绕口,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冷嘲的口气,观花宣传,日人赏樱两节便
是明证,但这正是作者追求的艺术效果。
2.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樱花”的主要特点。
3.借景抒情是本文主要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地山河①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
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
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
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飘然而过,总有点儿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
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汉”呀,要
大得多吧?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舟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
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
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
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
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步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
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
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成风,听说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②用
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
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
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忧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
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
天际一道连山,不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
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崖,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
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吧?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世人向来都认
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
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
“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我穿了长毡靴走过,那沙沙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
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西北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
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拽得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
清洁得好像渡过。
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池!
(有删改)
【注】①本文选自茅盾在抗日战争前后创作的散文作品集。②女大:延安中国女子大学。
文本二:
读现代散文,常常遇到“实”与“虚”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实”指可见可感的
人、事、景等形象,“虚”指这些形象未显现的部分或渗透在这些形象里的复杂、微妙的
思想情绪。就散文的“虚实相生”而言,其着眼点显然在“虚”,“实”是为“虚”而设
的。在《埃菲尔铁塔沉思》中,游丝一般的思绪(“虚”)占据了全篇的核心:
“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眩晕——我只觉得地面迅速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
无底的深渊坠落。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跌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
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
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
在此作者采用象征、暗示、比喻等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抽象意绪借助于有形的景物显
现出来,也就是使抽象的思想情绪形象化。
在现代散文中,调配得当的“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如果只有
“实”,即使描绘得再具体、再逼真,也无生气与灵魂;如果只有“虚”,没有具体生动
的形象,就会显得抽象,虚无蝶缈。恰当的做法是以“实”带“虚”“虚”“实”结合,
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才能够言有尽而意无穷。
(节选自《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从江南水乡的风光写起,然后写黄河在水浅季节是几股细水,又写延水河“实
在威风”,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征。
B.真正认识西北高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使认识既概括又具体;多角度
感受之后,才能真切地了解西北的大地与山河。
C.“把女大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通过列举数字突出
了夏季延水河的威力,引发读者想象其情景。
D.文章结尾写西北的“雪”,可使多坎陷的道路变得砥平;西北那一望皆白、无边无际的
美丽“雪景”,能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丘迟的《与陈伯之书》,文本一引用
它来表现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与西北的景色形成了鲜明对比。
B.文本一特意提到延安中国女子大学,意在表明中国共产党重视高等教育,很早就在陕
北建立了大学,这是对革命根据地的歌颂。
C.对“白雪纷纷何所似”问题的回答,一般认为“未若柳絮因风起”佳妙,但作者认为对于
北方而言,“撒盐空中差可拟”更有道理。
D.文本二引用了《埃菲尔铁塔沉思》中的一段文字,是因为它十分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复
杂、微妙的思想情绪,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3.文本一的主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散文讲究“虚”“实”结合。请依据文本二,赏析文本一“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中的绅士
茅盾
据说北美洲的森林中有一种“得天独厚”的野兽,这就是豪猪,这是“森林中的绅士”!
这是在头部,背部,尾巴上,都长着钢针似的刺毛的四足兽,所谓绅士相处,应如豪
猪与豪猪,中间保持相当的距离,就因为太靠近了彼此都没有好处。不过豪猪的刺还是有
形的,绅士之刺则无形,有形则长短有定,要保持相当的距离总比无形者好办些,而这也
是摹仿豪猪的绅士们“青出于蓝''的地方。
但豪猪的“绅士风度”之可贵,尚不在那一身的钢针似的刺毛。它是矮胖胖的,一张方
正而持重的面孔,老是踱着方步,不慌不忙。它的潇洒悠闲,实在也到了殊堪钦佩的地
步:可以在一些滋味不坏的灌木丛中玩上一个整天,很有教养似的边走边哼,道遥自得,
无所用心,宛然是一位乐天派。它不喜群居的生活,但也并非完全孤独,由此可见它在
“待人接物”上多么有分寸。
若非万不得已,它决不旅行,整年整季,它的活动范围不出三四里地。一连几星期,
它只在三四棵树上爬来爬去;它躺在树枝间,从容自在地啃着树皮,啃得倦了,就打个瞌
睡;要是睡中一个不小心倒我下来,那也不要紧,它那件特别的长毛大衣会保护它的尊
躯。
它也不怕跌落水里去,它全身的二万刺毛都是中空的,它好比穿了件救生衣,一到水
里,自会浮起来的。
而这些空心针似的刺毛又是绝妙的自卫武器,别的野兽身上要是刺进了几十枚这样的
空心针,当然会有性命之忧,因为这些空心针是角质的,刺进了温湿的肌肉,立刻就会发
胀,而且针上又遍布了倒钩,倒钩也跟着胀大,倒钩的斜度会使得那针愈陷愈深。因此,
遇到外来的攻击时,豪猪的战术是等在那里“挨打”,让敌人自己碰伤,知难而退。因为它
那些刺毛只要轻轻一碰就会掉落,而又因其尖利非凡,故一碰之下未有不刺进皮肉的。
然而具有这样头等的自卫武器的它,却有老大的弱点:肚皮底下没刺毛,这是不设防
地带,小小的老鼠只要能够设法钻到豪猪的肚皮底下,就是胜利者了。但尤其脆弱者,是
豪猪的鼻子。一根棍子在这鼻尖上轻轻敲一下,就是致命的。这些弱点,豪猪自己知道得
很清楚;所以遇到敌人的时候,它就把脑袋塞在一根木头下面,这样先保护好它那脆弱的
鼻子,然后四脚收拢,平伏地面,掩蔽它那不设防的腹部,末了,就耸起浑身的刺毛,摆
好了“挨打”的姿势。当然,它还有一根不太长然而也还强壮有力的尾巴(和它身长比较,
约为五与一之比),真是一根狼牙棒,它可以左右挥动,敌人要是挨着一下,大概受不
住;可是这根尾巴的挥动因为缺乏一双眼睛来指示目标,也只是守势防御而已。
敌人也许很狡猾,并不进攻,却悄悄地守在旁边静候机会,那时候,豪猪不能不改变
战术了。它从掩蔽部抽出了鼻子,拼命低着头(还是为的保护鼻子),倒退着走,同时猛
烈挥动尾巴,这样“背进”到了最近一棵树,它就笨拙地往上爬,爬到了相当高度,自觉已
无危险,便又安安逸逸躺在那里啃起嫩枝来,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似的。
这真是典型的绅士式的“镇静的的确确,它的一切生活方式——连它的战术在内,
都是典型的绅士式的。但正像我们的可敬的绅士们尽管“得天独厚”,优游自在,却也常常
要无病呻吟一样,豪猪也喜欢这调门。好好地它会忽然发出了声音摇曳而凄凉的哀号,单
听那声音,你以为这位“森林中的绅士”一定是碰到绝大的危险,性命就在顷刻间了;然而
不然。它这时安安逸逸坐在树梢上,方正而持重的脸部照常一点表情也没有,可是它独自
在哀啼,往往持续至一小时之久,它这样无病而呻吟是玩玩的。
据说向来盛产豪猪的安地郎达克山脉,现在也很少看见豪猪了,以至美国地方政府不
得不用法令来保护它了。为什么这样“得天独厚”,具有这样巧妙自卫武器的豪猪会渐有绝
种之忧呢?是不是它那种太懒散而悠闲的生活方式使之然呢?还是因为它那“得天独厚”之
处存在着绝大的矛盾,——几乎无敌的刺毛以及毫无抵抗力的暴露着的鼻子,——所以结
果仍然于它不利呢?
我不打算在这里来下结论,可是我因此更觉得豪猪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
1945年5月21日。
上杂谈一则,昨日从一堆旧信件中检(捡)了出来。看篇末所记年月日,方才想起写
这一则时的心情,惘然若有所失。当时写完以后何以又搁起来的原因,可再也追忆不得
了。重读一过,觉得也还可以发表一下,姑以付《新文学》。
1945年10月14日记于无阳光室,重庆。
(选自《茅盾散文速写集(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豪猪“待人接物”的方式,对敌人的战术和无病呻吟等几方面突出表现豪猪的“绅
士”风度。
B.豪猪不得不改变的“战术”无非就是拼命低着头,倒退着走,依然以被迫进攻为主,安
全后即安逸起来。
C.豪猪有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仍免不了渐有绝种之忧,文章以多个设问意在引导读
者走向深层寓意。
D.附记里作者坦言“惘然若有所失”,并落款“记于无阳光室,重庆”,影射“绅士们”世界
的命运。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巧妙运用略显古典色彩的词语表达形式,如“长短有定”“殊堪钦佩”“尊躯”,穿插
在文中显得轻松诙谐。
B.“挨打,,”背进,,“镇静,,“得天独厚”在文中都加了引号,用意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反语,,成
分。
C.文章从杀伤力效果和战术两方面展示豪猪刺毛功能,和后文“老大的弱点”“渐有绝种之
忧''形成鲜明对比。
D.文章主要写豪猪习性,顺带提及绅士风度,让绅士式的豪猪和豪猪式的绅士互相比
照,似有言外之意。
3.本文开头将豪猪和绅士进行类比是否合理?谈谈你的看法。
4.结尾说“我因此更觉得豪猪的,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寒心”,作者为什么这么说?隐含了作
者什么深意?
【答案】
一、1.A“火车在城市里跑得快;而在辽阔的田野中,火车跑得慢”分析错误,“火车在城市
里跑得快,在辽阔的田野中跑得慢”这个不是事实,只是人们的一种感觉。
2.C”文章通过鲜明对比来表明乡下的,土绑票,并不是真正的,绑票,”分析错误,原文通过
对比主要是写出了乡下“土绑票”的特点。
3.(1)文章描绘了发亮的铁轨进入田野、天空中“铁鸟”飞过、小火轮在小河中横冲直撞
的景象,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乡村的渗透以及乡下人的不适应;(2)文章还描绘了乡下
“土强盗”对村民任意绑票勒索的景象,反映了乡村治安的混乱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4.(1)如“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等比喻句,
表达了对现代工业文明危害乡村的担忧;(2)如“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
官府的事”等议论句,表现了对乡下人深受压榨的同情,对官府压榨百姓的批判;(3)如
“代言人”“仪式”“哲学”等“大词小用”,表达了对这些“土强盗”的嘲讽。
二、1.A“前者表现的是作家的自我意识,后者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错误。前者
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后者表现的是作家的自我意识。
2.C“由近而远”错误,原文“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
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
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
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可见是用富于动态的笔墨“由远而近”地推出了一幅沙漠驼队行
进图。
3.虽然都是劳动归来的场景,但侧重点不同。
(1)两个场景时间不一样,一个是三五明月之夜,一个是夕阳在山;
(2)描写人物不一样,一个是劳动人民,一个是革命青年;
(3)刻画重点不一样,一个突出旋律愉快的歌声,一个突出长满老茧的双手;
(4)表达目的不一样,一个是强调改造自然,一个是强调改造自身。
4.①对小号兵吹号和哨兵站岗景象的描绘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噫亮的喇叭声”“晨风
吹着喇叭的红绸子”是动景,“万籁俱静”、战士“犹如雕像一般”是静景,动静结合,描绘
了一幅庄严的画面。
②注重色彩的搭配。粉红的朝霞、红绸子、刺刀的寒光交融在一起;朦胧的与鲜艳的、冷
色的与暖色的、柔性的与刚性的色彩的相互融合,构成了表现抗日战士严肃、坚决、勇敢
和高度警觉形象的画面。
③结尾直抒胸臆,赞美了如雕像一般挺立在山巅的高度警觉的战士,歌颂我们中华民族坚
强不屈的伟大精神。
三、1.B"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韵味相同”错,“忽然”“蓦地”说明这些樱花树不为
人关注,只是不经意的一瞥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照明在医疗手术室照明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矿物干燥剂生产考核试卷
-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考核试卷
- 糖尿病患者护理查房 2
- 一年级上册数学口算(每天5分钟60题)
- 2025年中考初三学业质量检测(一)物理模拟题答案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
- 三亚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商贸英语听说上》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2024-2025学年五下数学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2025届初三毕业班模拟考试(五)英语试题含答案
- 辽宁协作校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2030汽车扬声器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及行业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期中考试考后分析总结主题班会《全员出动寻找消失的分数》
- 2025年广东省广州市广大附中等校联考中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
- 民法典课程大纲
- 2025-2030中国数据安全服务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医疗AI辅助康复管理
- 山东省天一大联考·齐鲁名校教研体2024-2025学年(下)高三年级第六次联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 房地产市场报告 -2025年第一季度青岛写字楼和零售物业市场概况报告
- 2025年03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所属单位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招聘考试真题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