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文献”含义的历史演变(一)“文献”的古代含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其中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局限性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局限性征也。文献局限性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代郑玄、宋代朱熹对“文献”解释分为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裔的“文献”大都是偏义复词,或者偏于“文”,或者偏于“献”,而第一种含义的使用较为普遍,第二种含义20C.便逐渐消失了。(二)马端临“文献”与孔子“文献”之异同最早用“文献”二字为其著作命名的是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穿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其《自叙》指出: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相似之处:《文献通考》编写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书本的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与孔子的一脉相承。区别:孔子所谓“献”专指口头材料;而马氏之“文”与“献”几乎都是书面材料。(三)“文献”的现代含义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具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即文献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统一体。文献的载体(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一)定义甲骨指龟甲和兽骨。甲骨文甲骨卜辞殷虚卜辞契文殷虚书契刻在龟甲(腹甲)和兽骨(重要是牛的肩胛骨)上的文字就叫甲骨文。由于甲骨上记载的大半是占卜的事情,因此学者们称它为“甲骨卜辞”。由于它出土于殷代都城旧址,因此又称为“殷虚卜辞”(虚即墟字)。甲骨文以契刻的为多,因此,又称之为“契文””(契,刻)。或称为“殷虚书契”。(二)发现1899年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甲骨四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二、金石(一)金金吉金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它的重要成分是铜,由于加了一定分量的锡,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因此有青铜器之称。用于祭祀的礼器叫“吉金”。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由于钟和鼎是古青铜器的代表,因此金文又叫“钟鼎文”。晚清海内三宝、散氏盘。图片(见后)及《国宝档案——虢季子白盘》西周毛公鼎(铭文最长)西周大盂鼎西周大克鼎大克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大克鼎与毛公鼎、大盂鼎合称为“晚清海内三宝”。均出土于晚清。西周散氏盘
与“晚清海内三宝”齐名。(二)石石刻的分类从形式上,可分为碣、碑和摩崖。碑的形制:上部碑首,中部碑身,下部碑座。(见图片)碑座三从内容上,可分为纪事刻石和经典刻石。经典刻石,又称石经。内容包括儒家石经和佛教石经、道教石经。儒家石经始于东汉的熹平石经,继之魏之《正始》、唐之《开成》、蜀之《广政》、北宋之《嘉祐》、南宋之《二体》、清之《乾隆》石经,共七种。佛教刻经始于北魏末年,继于北齐、北周,盛于唐和辽金。山东泰山、河北响堂山有北朝名品,北京房山云居寺现存大量唐、辽和金刻经。道教刻经始于唐中期,盛于宋、元,刻得最多的是《道德经》,此外尚有《阴符经》、《常清静经》等。熹平石经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熹平石经传为蔡邕一人用隶书书写,又称“一字石经”。石经所刻隶书,为汉隶精品。刊刻的意义: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读书人提供了原则本教材;开我国历代石经之先河;间接影响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重要有二:石刻的捶拓技术,另一是印玺的钤印技术)《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起到了校正和推广儒学经典的作用。石经今存于西安碑林。三、竹木郭店楚简《太毕生水》尹湾汉墓木牍名刺右正面左背面(一)简牍的出土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初期曾侯乙墓竹简,时代最晚的简是新疆罗布泊楼兰遗迹、民丰尼雅遗迹和吐鲁番晋墓出土的晋简。▲“汲冢书”或“汲冢竹书”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次大批出土的战国时代简牍资料。西晋武帝太康二年,汲郡(今河南汲县)一种名叫不(fōu)准的人盗掘了一座战国晚期的魏襄王墓,获得写在竹简上的多种书籍数十车。这些简书被后人称为“汲冢书”或“汲冢竹书”。汲冢竹书史称“漆书”,实为好墨写成。汲冢竹书在南北朝时即逐渐散失。流传下来的只有一部《穆天子传》。(三)文献的书写以简牍为书写材料,假如写后需要修改,措施大体有三种:削改、涂改、添写。(四)书写工具简牍的书写工具包括:毛笔、刀、墨、砚、研石。(六)有关名称1、札本指木简,且常指用于写一行字的一般木简2、方宽度和长度相等或近于方形的木牍,也称“方板”。3、觚把一根圆木条削出两个平面,或更多的平面,将文字写在上面,这种多面体的木质书写材料,就是“觚”,也写作“柧”。4、削衣削衣,就是修改简牍文字或第二次使用简牍时削下来的薄片(即薄皮)。5、检检,又称“封检”。最常见的检是“文书检”,相称于今天所说的信封,它是文书信件表面的木牍。6、笺一种短小的竹木简牍,其作用是供读书者随时写下自己对所读物的理解注释一类文字,并系在对应的简上(即被注文字处)。7、符、传、棨符,是一种物质凭证,用于军事上。传,也是一种物质凭证,它供无军籍的吏民行止所用。棨,又称“棨信”,也是一种身份凭证,指高级官吏出入宫门或出行所用的通行证。8、椠椠,是制作简牍的半成品。9、版剖成片状的木头。《说文》:“版,判也。从片,反声。”10、策一部书或一篇文章往往需要有许多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就成为策。又作“册”。四、缣帛敦煌汉代悬泉置遗迹帛书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本》(部分)(一)帛书的时代与发现目前发现最早的帛书实物是战国中晚期之交的遗物,即著名的长沙子弹库战国“楚缯书”。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发现(二)帛书的种类、形式及特殊用途1、种类作为书写材料的帛,可分为绢、缯、缣几类。2、形式(1)行格(2)尺寸(3)收卷与折叠3、帛书的特殊用途(三)简帛对后世的影响1、册、编、卷2、从上往下,自右向左的行文格式3、留天头、地脚的版面形式4、分栏分行的书写习惯5、护叶6、书名7、标题8、目录9、页码五、纸(一)“纸”的概念及其演变1、丝质纸(缣帛)2、植物纤维纸3、矿物或其他化学合成纤维纸(二)汉代古纸的发现1、西汉古纸的发现2、东汉古纸的发现(三)敦煌卷子(图片及纪录片《敦煌》)金刚经唐仪凤元年(676)写本,19发现于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藏经洞(今第十七号窟)。本件写本字体精美,纸质薄而均匀,为长安传到敦煌地区的官写本。(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有描述后填写名称或考名词解释)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古书版面及线装书的有关术语1、卷轴装初期纸书在形式上效法帛书,将写好的长条纸书,用木或竹作轴,粘于最终一幅纸上,从尾向前卷起,卷成一束。这种书籍装帧形式称为卷轴装。采用卷轴装的手写纸书,一般称为卷子。故卷轴装又叫卷子装。卷轴装所流行的时代是南朝到五代时期。2、旋风装又叫龙鳞装。它大概起于唐代而盛于北宋。旋风装有两个特点:一是纸的正反两面都书写,可发节省纸张缩小卷轴的体积,也就是扩大了书的容量;二是逐页错开一定距离粘在卷底上。以一长条卷纸作底,除首页因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卷端外,其他因双面书写,以每页右边无字空处,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首页末尾的卷底上,看去好似龙鳞。收藏时从首至尾卷起,外表完全是卷轴的装式;但打开时,除首页全裱在卷底,不能翻阅外,其他均能逐页翻转。3、梵夹装梵夹装原本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而是古代中国人对古印度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佛教经典装帧形式的一种称呼。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的佛教经典在很长历史时期都是书写在贝多树上的,因此又称为“贝叶经”。梵夹装的详细装订方式是,将写好经文的贝多树叶,依次摞成一摞,在摞的上、下各夹配一块与经叶大小长短相似的通过刮削加工的竹片或木板。然后连板带经穿一种(在中间)或两个(居两端靠里)洞,穿绳绕捆或打扣,一部梵夹装的书籍就算装帧完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板夹之,一是所夹为散叶。4、经折装经折装也称“折子装”,从折叠佛教经卷而得名。产生于唐五代。详细措施是,将长条的卷子装佛经,依一定行数左右持续折叠,最终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一张较厚的纸,做为护封,也叫做书衣、封面。由于是改造佛经卷子装而成的,故名经折装。此后凡仿此装帧形式者,不管其内容与否为佛经,便都以经折装称之。五代后来,雕印的佛、道两家的单经、大藏,采用经折装的比比皆是。可见在中国古代典籍的装帧形制中,经折装流行的时间是很长的。在这种装帧形式的影响下,连大臣奏书也取这种折子本形式,故称奏折,至少清代这种奏折是很流行的。5、蝴蝶装蝴蝶装来源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将印好的一页书从中折叠,有字的一面朝内,所有的书页都折好叠齐后来,用一张整的包背纸从折叠的中缝(即版心)那边将封面和封底包住,然后将每页的中缝粘在包背纸上,再将封面和封底粘上硬纸板,就装订成了在册书。用这种方式装订的书,因每页的中缝都在书背上,有字的两版翻开像蝴蝶张开翅膀,故而得名。蝴蝶装全书书叶的固定完全靠粘连,并不凿孔穿线,因此书叶极易脱落。同步,书叶都为单层,一面空白一面印字,纸薄则轻易使印刷面粘连,致使翻检时多见纸背空白面。针对蝴蝶装的这一局限性,南宋中叶出现了改善型,即包背装。6、包背装也叫裹背装、裹后装,是从中折叠书页的时候,将有字的一面朝外,折好的书页一边是版心,相对的另一边是供装订用的书脑;所有的书页都折好之后,再将装订之处弄整洁,打眼后用绵纸或桑皮纸捻成纸绳,将书页装订成册,然后在书脊上刷满糨糊,用硬书皮将书的前后连同书脊一起包上,不再另行钻眼穿线。包背装的书籍,无论翻到哪一面,总能看到前一页的后半版和后一页的前半版,再也不会出现无字的白页了。7、线装大概出目前唐末、五代,盛行于明代中期后来。线装是对包背装的一种改善。其基本措施和包背装同样,所不一样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张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包书背。8、古书版面上的有关术语版面,纸面上印版所占有的面积。边栏:古籍版面四面的界线,也称“栏线”。上下左右的边栏,分别叫上栏、下栏、左栏和右栏。上下左右为单线的叫四面单边,上下左右为双线的叫四面双边,上下为单线、左右为双线的叫左右双边。天头、地脚:上下栏以外的空白余纸。书耳:边栏的左上方,刻有长方形的栏格用来记书名或篇名的。界行:划分版面的直线叫界,两条直线之间的部分叫行。版心(版口、中缝、页心、心):它是古书两个半页之间没有正文的部分,也就是书页正中的折缝处。(假如是蝴蝶装,它则位于书的最右端,即书背上;假如是包背装或线装,它就位于书的最左端,即书口上)为了使书页折叠时便于对齐,有的书在版心印有竖行的黑色标线,此黑色标线则称象鼻,此种书称为黑口。标线长而宽(甚至填满版心)的称大黑口,细而窄的则称小黑口、线黑口;在上栏下方和上鱼尾之间的叫上黑口,在下栏上方和下鱼尾之间的叫下黑口,上下均有的叫上下黑口。有的书不印黑线,称白口。假如版心上刻有文字(书名、篇题、卷数、页码或字数、刊刻者、刻工姓名等内容),则称花口。黑口、白口、花口,都是对包背装或线装书而言的。鱼尾(燕尾):刻制在版心中缝上的形状像鱼尾巴的图案。它是折叠书页时便于对齐的一种标识,多刻在版心的上半部或下半部的四分之一处,有的人认为它是由简册上编处的三角形契口演变而来的。版心上只刻一种的叫单鱼尾,上下对应位置都刻的叫双鱼尾(上面的叫上鱼尾,下面的叫下鱼尾);两个鱼尾方向一致的叫顺鱼尾,鱼尾的尖端均朝向中间的叫对鱼尾;也有刻三个鱼尾的,但较为少见。根据鱼尾图案的不一样,还可分为黑鱼尾、白鱼尾、线鱼尾、花鱼尾等。9、线装书的有关术语书首:一本书册最上端的切口部分,也称书头。书根:一本书册最下端的切口部分。书口:与装订一侧相对、可以自由开合的一边。书衣:一册古书的最外层,也称“书皮”、“封皮”等。书签:古籍书衣正面所粘附的书名签条,也称“题签”。书脑:线装书钻孔穿线处右侧的空白处。书眼:线装书为穿线而钻的孔。书眼越小越好,大则轻易损伤书脑。书背:线装书订线处的最右端,即书的书脊处。书角:古书册的三侧、书脑的上下两隅,也称“包角”。六、电子第二章文献的版本一、“版本”释义版(板):古代用以书写的木片通称为版或板。雕版印书之法通行后来,版或板的含义逐渐演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本:原义为树根。引申为据以校书的书的原本(底本)。在一般状况下,“本”即指书。宋代雕版印书盛行,“版本”一词北宋以来便被用来专指雕版所印之书,其含义是对“写本”而言的。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多种形态的本子。(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齐鲁书社,1991年,7页)二、雕印本的类型(一)准时代辨别: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和清刻本。(二)按地区辨别:浙本、闽本(又叫建本)、蜀本、江西本、平阳本(山西临汾)。(三)按刻书单位辨别: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官刻本、私宅刻本、家刻本、自刻本、坊刻本。官刻本中,中央刻本有国子监本、经厂本(明代司礼监所属的经厂刻印佛经及其他书籍)、内府本(明清时期宫廷内部刊印的书籍)、殿本(清武英殿刻本)等;地方刻本有藩府本(明代地方藩王刻印书籍)、府学本、郡庠本、州学本、县学本以及各地书院本、局刻本(清同治光绪间在各省设置的官书局刻书,如江苏书局、金陵书局、湖北崇文书局)。在著录实践中,都要详细著录。私宅刻本,多出于对圣贤、先辈、师友的崇尚,要推广某种思想和学说。明清私宅刻书,有时也为了传布某些罕见的版本。但有版本著录实践上,一般并不使用私宅刻本这个称谓,而是分解之后详细著录。如宋黄善夫家塾所刻的《史记》,便著录为“宋黄善夫家塾刻本”。家刻本,指历代自家出资(委托书坊刻印)或主持刻印的自己家人著作的书本。自刻本,指历代由作者自己出资(委托书坊刻印)或主持刻印的自撰的书本。坊刻本,指唐至清历代各地书商刻印的书本。例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都开有诸多书坊、书斋、书轩、书林、书堂、书肆、书棚、经籍铺、纸马铺等。所有这些书坊刻的书,都可以称为坊刻本。(四)按形式辨别:巾箱本(袖珍本)、大字本、中字本、小字本、写刻本、朱印本、蓝印本、朱墨本、套印本、插图本、两节版本、三节版本。写刻本:由作者或书法家手写上版刻印而成的书。套印本:用几种颜色印刷的书。中国老式的套印技术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初期阶段是在一块雕好的版片上刷上不一样颜色敷印,因此称为敷彩印法。此法始于何时,待考。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前半叶,浙江乌程(今吴兴)凌、闵两家又把套印技术推进到一种新阶段,即分版分色套印,就是把同一版面上需用的不一样颜色分别刻成不一样的版,然后依次加印在同一张纸上。用套印技术印成的书叫套印本。(五)按刻印状况辨别:祖本(原刻本)、修补本、递修本(三朝本)、邋遢本、大花脸本、翻刻本(重刻本)、影刻本(覆刻本)、百衲本(配本)、丛书本、初印本、后印本、节本。一种书在不一样步期或地区常有几种刻本,其最初刻印者为后刻诸本的根据,称为祖本(原刻本)。凡用通过修补的书版刷印的书称修补本。有的书版屡经修补,用屡经修补的书版印的书称递修本。邋遢本——版本模糊、极不整洁的本子。例如南宋绍兴间,四川眉山所刻七史,到了元代大部分版片模糊很不整洁,版本学家便称之为邋遢本。大花脸本——墨色深浅不一,字体大小不一样,而又刷印模糊的本子。以原刻本为底本,如式刻版再印,称翻刻本或重刻本。采用影摹写样上版的措施,刻印得同原刻本一模同样称影刻本或覆刻本。照宋版影刻的叫影宋刻本或覆宋本;照元版影刻的,称影元刻本或覆元本。百衲本或配本——用不一样的版本凑成一部书或一套丛书。凡丛书中的刻本称为丛书本,凡丛书以外的一般刻本称为单刻本。(六)按流通状况辨别通行本、旧刻本、残本、焦尾本、校本、批本、过录本、善本、孤本。流布最广、轻易得到的本子称为通行本。普遍、一般。刻印得比较早的本子可笼统地称为旧刻本。凡不完整的书称为残本。火灾之后幸存的残本叫焦尾本。凡经读称者校勘过的书叫校本。凡经读者加过批评的书称批本或评本。将名家批校文字移录而成的本子叫过录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或学术价值较高的本子叫善本。世间仅存的书称为孤本。国内仅存的书称为海内孤本。(七)按用途辨别,有进呈本、底本、样本等。进呈本——进呈给内廷的本子。例如清乾隆间编《四库》的时候,各地缴送北京的图书均称进呈本。底本——作为校勘重要根据的本子或据以编纂、刊刻的本子。如“四库底本”,指的是被《四库全书》收入而作为誊抄底本的那些书。样本——以待审查、校订、欣赏的本子。三、非雕印本的类型非雕印本可分为写本与印本。写本包括稿本与钞本(抄本),印本包括多种活字本与影印本。印本雕版印刷比手写效率高多了,但要印一页书必须雕一块版,如刻一部大书,则不仅需要诸多时间,并且花费大量财力物力,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活字印书法。1、泥活字本2、磁活字本3、木活字本4、铜活字本5、锡活字本6、铅活字本活字本的特性,概括起来约有六点:(1)活字本有的字排得不整洁,且有倒置、卧排现象。(2)活字本边栏的四角以及上下栏线同行线的连接处多有距离,行格间距离也常不相等。(3)活字本字的大小不一致,笔画粗细不均匀。(4)活字本墨色轻重不均,行格界线时有时无。(5)活字本字与字之间笔画绝不交叉。(6)活字本无断版裂版现象。这些特性为我们提供了辨识和鉴定活字本的根据。四、善本(指宝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首先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靠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通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宋代此前已经出现“善本”的概念,不过“善本”一词正式出现于宋代。善本因人而异。一是经济原因。二是职业原因。此外,善本原则也与年龄大小、文化层次有关。善本因时而异。宋代把内容无误的本子当做“善本”。明代选择善本有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清代选择善本,内容、形式并重。原因:第一,政治原因。善本原则常被政治风云所左右,与时代背景亲密有关。例如民国初期(受民族革命的影响),禁书、小说、地方志之走运,均属此类状况。第二,学术原因。学术繁华的时候,重视内容;学术不振的时候,重视形式。例如宋代重视古籍整顿,版本学发展较快,人们较多重视内容;明代古籍整顿的成就不大,人们就较多重视形式;清代古籍整顿出现总结性成就,又是版本学的昌盛时期,因此,清代内容、形式并重。当今善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在编纂时,有关专家确定了“三性”、“九条”。即对于善本书收录的范围重要是从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三个方面来考察,并规定,在现存古籍中,凡符合如下九条中其中任何一条者,均视为古籍善本书:①元代及元代此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残本与零页)②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零页),但版印模糊而流传尚多者不收。③清代乾隆及乾隆此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④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⑤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⑥辛亥革命前反应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⑦辛亥革命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照价值的印本、抄本。⑧在印刷上能反应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期期技术水平的多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⑨明代印谱全收。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收,一般不收。“三性”是选择善本的总则,“九条”是“三性”的详细化,是“三性”的注解。所谓历史文物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古书版印、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二是指古书可做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所谓学术资料性,除了指通过精校细勘,文字上脱讹较少和通过前代学者精注精疏的稿本、抄本、印本以外,还应包括古书中那些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或在反应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资料方面,比较集中、比较完善、比较少见的稿本、抄本、印本。所谓艺术代表性,重要指那些能反应我国古代多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是在装帧上能反应我国古代书籍多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是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应我国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的古书。五、版本鉴定古书版本学的关键内容是版本鉴定。(一)版本鉴定的经验和知识“眼别真赝,心识古今”1、语言文字知识。2、书法知识。3、藏书印记方面的知识。4、学科史、文化史知识。5、工具书(如类书)的知识及其检索能力。6、多知古书。7、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展和古书用纸。8、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9、中国古书装帧形式的演变10、版本著录的称谓术语等。(二)古书用纸粗略分三阶段:以麻纸为主——以皮纸为主——以竹纸为主。(三)历代刻书的特点1、宋代刻书的特点(1)版式:多白口;南宋晚期出现细黑口,也叫线黑口。前期四面单边;后期左右双边、上下单边,少数四面双边。版心有鱼尾。(2)字体:北宋刻本多采用欧阳询体,南宋刻本则通行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诸家之体,但各地区刻书所用字体不尽相似。(3)印纸:多数是皮纸和竹纸。(4)书籍的装帧形式:多用蝴蝶装,南宋包背装流行。(5)避讳:很严。2、元代刻书的特点黑口、赵字(赵孟頫)、无讳、多简(简体字)。3、明代刻书的特点(1)明初至正德时期:黑口、赵字、继元。(2)嘉靖至万历时期:白口、方字、仿宋。(3)万历后期至崇祯时期:白口、长字、有讳。4、清代刻书的特点:复杂(四)古代纸书的装帧形式1、卷轴装2、旋风装3、梵夹装4、经折装5、蝴蝶装6、包背装7、线装(五)古书版本鉴定所谓版本鉴定,就是对特定版本(包括写本、刻本)的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出版人、版次,以及内容与否完整,与否有其他版本,该版本在同书的各版本中处在什么地位等进行鉴别,从而确定其版本价值。这里重要探讨雕印本(刻本)的鉴定。对刻本的鉴定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书籍的形式,包括牌记、刻工、字体、版式、纸墨、讳字、装帧等;二是书籍的内容,包括序跋、人名、地名、官名、年代、事件等;三是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该书的题记、藏印、多种图书目录对该版本的著录,以及有关该版本研究的著作和论文。李致忠著《古书版本学概论》:1、根据原书序跋鉴定版本2、根据书牌木记鉴定版本(见后图)3、根据后人题跋识语鉴定版本4、根据原书刻工鉴定版本5、根据书中讳字鉴定版本6、根据地理沿革鉴定版本7、根据机构职官变迁鉴定版本8、根据衔名尊称谥号鉴定版本9、根据书名冠词称谓鉴定版本10、根据卷端上下题鉴定版本11、根据卷数变迁鉴定版本12、根据藏书印鉴定版本13、根据著录鉴定版本14、根据原书内容鉴定版本第三章文献的校勘一、校勘与校雠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靠近本来面目。二、从事校勘所应具有的知识(一)语言学知识1、文字2、音韵3、训诂4、语法5、修辞(二)校雠学知识1、版本2、目录(三)有关的专业知识三、校勘的措施叶德辉死校、活校《藏书十约·校勘》梁启超总结为五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陈垣对校、本校、他校、理校《校勘学释例》程、徐对校、理校《校雠广义校勘编》(一)对校对校就是用本书异本、本书上下文、他书引文来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措施。对校又可细分为对校、本校、他校三种,其共同特点是对书面材料的校正,均有文字根据。(二)理校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措施。(三)对校与理校相结合第四章文献的目录(大题)书!一、目录的定义“目”字的本义是眼睛。眼睛是复数,因此人们便用它来标志复数的事物。引申出条目、项目、名目等义。“录”原指刻木时发出的声音,引申就有记录之义。在目录学中,目指一书的篇名或群书的书名,录指叙录,即对一篇书或一部书的内容所作的提纲。目录,即按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目录”一词,产生于汉代,是在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的过程中产生的。二、目录学及其功用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叙论篇》:目录学者,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之专门学术也。目录学的功用详细地说,目录学的功用有六点:(一)以目录著录之有无,断书之真伪。(二)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三)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四)因目录访求阙佚。(五)以目录考亡佚之书。(六)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三、古籍分类法(一)六分法——《七略》(教材P84)西汉刘歆《七略》虽然早已亡佚,但东汉班固在《七略》的基础上,写成了《汉书·艺文志》。所后来人可以从《汉书·艺文志》中窥《七略》之概貌。辑略——总序;(重点记)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七略》的特点表目前下列几方面:第一,从书籍发展的实际状况来处理问题。《七略》对于篇卷较少的书籍,必设法使之归并于同性质的门类。假如发现某一部分太丰富了,便单独把它别立一部,而不死板地硬将它从属于原门类。第二,重视书籍作用方面的联络性,而合其所当合。第三,重视书籍性质方面的距离性,而分其所当分。第四,分类极其细密,部类之中,又有子目。《七略》于每一大类,又细分子目,体现了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根据上述四点,可知《七略》的簿录群书,实寓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横观可以看出学术的异同,纵观可以看出学术的发展)的深意。这便是它最卓绝而为后世书目所不易学步的特点。(二)四分法——《四库全书总目提纲》四部分类法确实立:西晋荀勖《中经新簿》甲、乙、丙、丁(经、子、史、集)东晋李充《元帝四部书目》甲、乙、丙、丁(经、史、子、集)唐初魏征等《隋书·经籍志》经、史、子、集《四库全书总目提纲》分类法《四库全书总目提纲》三级目录(三)比较《七略》和《四库全书总目提纲》(画图、写内容)六艺略经部□□□史部诸子略兵书略子部数术略方技略诗赋略集部四、目录的构成(一)书名(二)叙录——用以简介一书之大要《汉书·艺文志》书名下无叙录,《四库提纲》有。(三)类序——用以简介群书之概略,包括各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之序。有些尚有全目之序(总序)。理解《汉书·艺文志》和《四库提纲》类序的状况。《汉书·艺文志》:开头有总序,六略各有大序,每略中小类各有小序。《四库提纲》:每一部均有总叙,即大序;每一小类又有小序。五、目录的类型(一)公藏目录(二)私藏目录(三)史志目录(四)专科目录(五)特种目录第五章文献的收藏与散佚一、典藏的功用(一)典藏与政治(二)典藏与读书治学(三)典藏与图书出版(四)典藏与文献保留二、国家藏书我国文献典藏单位,大体可分为国家、私人、学校、寺观等几种类型,清末受外来文化影响,又出现了图书馆。有关西汉国家藏书机构,《隋书·经籍志》作过简要的简介:“武帝置太史公,命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藏书机构尚有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等。西汉国家藏书由太史令、博士、兰台令史和御史中丞等掌管。(二)东汉东汉藏书之处:兰台、东观、石室、仁寿阁、辟雍、宣明、鸿都等。东汉前期沿西汉之制,设兰台令史为管理图书的官员。东汉政府调整藏书机构的最大奉献是成立秘书监,使藏书机构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三)隋隋代官府藏书的管理机构是秘书省。其中的官职有秘书监(秘书令)、秘书少监、秘书丞、秘书郎、校书郎等。隋代国家藏书成就突出:一是大规模地开展了文献搜集、整顿、录副工作,使国家藏书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并在此基础上编出了一批国家藏书目录及佛经目录,如《开皇四年四部书目》、《开皇八年四部书目》、《香厨四部目录》、《开皇二十年书目》、《七林》、《大业正御书目录》、及开皇十四年《众经目录》、开皇十七年《开皇三宝录总目》、大业初《大业众经目录》等。二是对藏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了一批著作,如王劭长期任秘书监,将校勘所得撰成《读书记》三十卷,“时人服其精博”。现存类书《北堂书钞》就是虞世南仕隋为秘书郎时钞辑而成的。(四)唐唐代秘书省仍为管理国家藏书的重要机构。唐代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新设的某些藏书机构,重要有弘文馆、史馆和集贤院。(唐三馆)(五)宋宋初沿袭唐代旧制,设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称西馆。太平兴国二年(977),建三馆书院,名崇文院,将西馆藏书迁入院中贮藏。两宋仍以秘书省作为国家图书的管理机构。两宋国家藏书机构在图书搜集、整顿、运用方面成就突出。首先是编制了许多国家藏书目录。另一方面是充足运用藏书,详细承担了《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等大型类书、总集的编纂任务。再次是南宋初秘书少监程俱撰写了《麟台故事》,南宋秘书监陈骙编《中兴馆阁书目》以及佚名撰写的《中兴秘阁续录》,对两宋国家藏书事,进行了一次系统总结。(六)清清代国家藏书发展到了我国古代国家藏书的全盛时期。清政府首先承袭了明宫廷的所有藏书。康熙二十五(1686)曾下诏求书。乾隆时修《四库全书》,从全国征集图书一万数千种,择其三千五百种左右收入《四库全书》,其他6793种,《四库全书》未收,仅各撰提纲,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纲》,称为“存目”。《四库全书》编成后,分藏七阁: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避暑山庄文津阁、盛京文溯阁(沈阳故宫)、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西湖圣因寺文澜阁。在修《四库全书》的同步,还修有《四库全书荟要》(四库精粹),共收书463种,抄两部,一存御花园摛藻堂,一存圆明园味腴书屋。乾隆皇帝还将内廷所藏善本集中列架昭仁殿,题曰“天禄琳琅”。乾隆四十年命于敏中等撰《天禄琳琅书目》,著录珍本书籍422部,多宋元旧刻。嘉庆二年又命彭元瑞等撰《天禄琳琅书目后编》,著录珍本663部。此外,内阁大库藏有前明书籍、《八旗通志》、各省府州县志书等,皇史宬收藏实录、玉牒等文书档案资料,武英殿是宫廷刻书处,藏有书版及殿本书籍,翰林院藏有《四库全书》副本。综上所述,历代国家藏书有如下某些特点:首先,各朝都设有专门的机构来从事国家藏书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国家藏书一般都继承前朝国家藏书,并能采用征集、收购、组织专人抄写等措施来迅速增长藏书量。藏书内容,秦代此前,多为文书档案,两汉扩大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类图书,魏晋后来为经、史、子、集四类,并通过部类的扩充与调整容纳新出之书。自汉代后来,历代多编有国家藏书目录,比较客观地反应了国家藏书及管理水平。再次,国家藏书事业受到政治、经济原因的影响明显。最终,国家藏书的普遍缺陷是难以流通,无异于帝王之私有财产,最终不免散佚。三、私家藏书(一)两宋两宋私家藏书事业空前繁华。首先是人数多。如北宋的宋绶、田伟、王钦若、司马光,南宋的叶梦得、晁公武、尤袤、陈振孙等。另一方面是分布广,除江浙为藏书家集中的地区外,从中原到边远的地区皆的藏书楼。两宋藏书家已经尤其重视把藏书传给子孙。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已开始采用题跋的形式来写读书、藏书的感受,比较突出的是陆游。陆游藏书题跋记得书通过,辨书籍真伪,评版本优劣,论校勘水平,谈装帧质量,内容十分丰富,对后世藏书题跋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宋私家藏书编目成风,可考者约四十种,现存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尤袤《遂初堂书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三种。其成就已经超过了国家藏书目录。宋代藏书家总的倾向是主张并实行借书予人的。(二)明明代实行分封藩王的制度。明代藩府藏书丰富。以藏书闻名的有周府、宁府、晋府、辽府、郑府、蜀府、衡府、徽府等。明代藏书家逐渐形成了不一样的类型与流派,是私家藏书事业鼎盛的标志。明中叶后来,浙东地区与苏州地区的藏书家分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前者可以范钦的天一阁、祁承的澹生堂为代表,他们并不尤其注意搜集宋元旧本,而是根据明代图书出版的实际状况兼收并蓄,如天一阁阁藏精髓在于明代的政书、官书、登科录、地方志书、现代诗文集以及金石碑帖,澹生堂则搜集了大量的传奇、小说、丛书、地方志等。而苏州地区的藏书家尤其注意收藏宋元旧本,如王世贞不惜用一田庄购取宋本两《汉书》(《汉书》、《后汉书》)。朱大韶曾用一美婢换取宋本《后汉纪》。此后,重视版本之风在钱谦益、毛晋、钱曾、黄丕烈等人中越演越烈。明代藏书家还尤其重视对藏书理论的研究,并写出了一批理论著作。明代藏书家尚有一种突出长处是喜欢出版图书。明代私家在图书保管方面的一种新特点是签订了某些规章制度,这对防止图书散佚有明显的效果。明代藏书家普遍编有目录,可考者有四十余种,现存者有二十余种。不少目录著录了丰富的小说与戏剧,反应了文学观念的变迁。(三)清清代私家藏书事业发展到了全盛时期,并形成了某些特点。清代藏书家的爱好、特点更为明显。第一种为专家学者,以钱大昕为代表。第二种藏书家尤其喜欢做校勘工作,以卢文弨为代表第三种藏书家尤其重视收藏,并把丰富的藏书当作财产,但愿子孙永久保留。这方面的成就当推范氏天一阁为最大。第四种藏书家又都是版本学家,他们尤其注间收藏宋元旧本,并且善于做版本鉴定工作,此类可以黄丕烈为代表。第五种实际上为富有经验的书商,钱景开就是一例。综上所述,中国私家藏书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必将长期延续下去。同国家藏书相比,私家藏书也有某些鲜明特点。首先,私家藏书强调实用,往往能根据藏书家的爱好与需求,形成某些特藏。另一方面是可以认真地从事校勘整顿编目工作,比较注意图书的流通。四、文献的散佚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序》便已指出:“《汉志》所载之书,以《隋志》考之,十已亡其六七;以《宋志》考之,隋唐亦复如是。”1、文献屡遭厄运隋朝的牛弘,提出书有“五厄”:(1)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焚书;(2)汉末王莽之乱,宫室图书并从焚毁;(3)东汉末年,献帝移都,董卓之乱,典籍荡然无存;(4)西晋秘阁藏书二万九千余卷,尽毁于“八王之乱”;(5)南北朝时永嘉乱后(3),北方长期动乱,一毁于“侯景之乱”,再毁于周师入郢。明朝胡元瑞接牛弘之说,补论“十厄”:(6)隋朝藏书盛于开皇,很快毁于杨广之手;(7)唐朝藏书盛于开元,很快毁于“安史之乱”;(8)唐后期,肃代二宗荐加纠集,唐末战乱,复致荡然;(9)宋朝图书,一盛于庆历(1041-1048年),再盛于宣和(1119-1125年),而遭女真人“靖康之灾”(1126年);(10)南宋图书,一盛于淳熙(1174-1189年),再盛于嘉定(1208-1224年),而遭蒙古骑兵“绍定之祸”(1228年)。(11)李自成起义、乾隆禁毁、嘉庆宫火、太平天国起义、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庚子事变、日本侵华战争、“文化大革命”。2、文献散佚的原因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1)统治阶级的暴力禁毁,是典籍文献毁损的一种重要原因。(2)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大规模社会动乱,直接销毁了难以数计的典籍文献。(3)由于保管不善,水、火、虫蛀等自然灾害,而使典籍亡残散失也不在少数。张舜徽《中国文献学》:(1)由于重德轻艺的思想,笼罩了整个封建社会,但凡波及技艺方面的书籍,人们总是不加重视,因而导致了典籍的易于散亡。(2)在古代传播文字的工具没有完备时,所有书籍全靠手写。假若某类之中,有一部删繁存简足以概括多种内容的书籍出现,便大家都传抄此书,而抛弃其他各家了。(3)由于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重视文词,鄙弃朴学,对于词藻华艳的作品,极感爱好;朴实说理的书籍,反为人所疏忽。(4)由于事物不停向前发展,某些编录名物的书籍,各为它的时代所局限,后人凭借它原有的材料,加以重修。重修的书盛行,而原书便废。(5)由于著书的人犯了罪,伏了法,或者身败名裂,为社会所不齿,因之对它的著述,也就由疏远而遗弃以至于散亡。(6)由于封建社会里,某些私人收藏家尤其是对海内的孤本“讳莫如深”,不轻易给人懂得,这自然给书籍带来了灾害。第七章类书与丛书一、类书(一)类书的定义类书是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排纂,以供检阅的工具书。丛书是整部书整部书地排列在一起。(二)类书的源流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类书——《皇览》。魏文帝曹丕组织现代名家学者王象、桓范、刘劭、韦诞、缪袭等人编成。唐代类书已经有相称发展,其中著名类书有:虞世南编《北堂书钞》一百七十三卷,分八十部,八百零一类;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一百卷;高士廉等编《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许敬宗、李义府等人编《东殿新书》二百卷;张昌宗、李峤、沈佺期、宋之问等数十人编成《三教英珠》一千三百卷,目录十三卷(文宗开成二年更名为《海内珠英》)徐坚等撰《初学记》三十卷,分二十三部,三百十三类。白居易撰《白氏六帖事类集》三十卷;唐代类书多已亡佚,今存者仅四大类书和《白氏六帖事类集》。其中以《艺文类聚》最为著名。:《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类书编纂,取材广泛,内容渊博,就其数量与种类均已超过唐代。宋朝官修的小说类图书《太平广记》500卷、百科类图书《太平御览》1000卷与反应正史的专门性类书《册府元龟》1000卷都是完毕于宋朝初年,号称三大类书,在中国类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太平兴国三年成书。其中保留了大量有关古代小说和社会经济、典章制度方面的宝贵资料。其中半数以上已经散佚。《太平御览》,宋李昉等编。太平兴国八年成书。初名《太平总类》,即将完毕之际,太宗规定日进三卷,以供御览,因此易名《太平御览》。它是现存古类书中保留五代此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册府元龟》,宋真宗景德二年敕修,以王饮若提总,与修者杨亿、钱惟演、夏竦等十五人。它是一部以历代君臣事迹为关键内容的类书。明清两代类书,比前代有较大的发展。明朝编纂的《永乐大典》与清朝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都在万卷以上。(三)《永乐大典》(历史上最大类书)编排原则:用韵统字,用字系事。3、文献价值(1)保留大量古书(2)雅俗共收(四)《古今图书集成》(现存规模最大的图书)二、丛书概说1、定义在一种总书名下汇集了多种独立图书而形成的一套书。在中国老式目录学中又称丛刊、丛刻、丛编、汇刻等。2、源流南齐陆澄的《地理书》和梁代任昉的《地记》是真正意义上的丛书。《四库全书总目》将这两部书视为“丛书之祖”。(专科性丛书)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丛书,《武经七书》,收入《孙子》《吴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七种兵书。(专科性丛书)最早的综合性丛书是南宋俞鼎孙、俞经兄弟所编的《儒学警悟》,收宋人典籍六种。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丛书编辑工作的全面展开。另一方面是南宋左圭编的《百川学海》。4、作用(1)保留典籍,免于失传(2)集中寄存,便于查找(3)专科性丛书给研究者提供以便(二)《四库全书》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其中包括四部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分装三万六千余册。2、收藏及存毁(1)内廷四阁(或北四阁)北京紫禁城中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2)江浙三阁(或南三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西湖圣因寺的文澜阁3、价值(1)系统保留了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并扩大了这些典籍的传播流通。(2)对老式学术作了全面的总结评价。4、有关丛书(1)《四库全书荟要》(2)《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三)《十三经注疏》十三部经书,带有汉宋学者的注疏。自南宋后来开始合刻,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最为完善,影响最大。它是汉唐宋正统经学成果的汇总,至今仍是阅读、研究儒家经典的最基本书目。列目如下:《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伪)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八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列表如下:十三经简介十三经是一部丛书,包括(易诗书,三礼,春秋三传,论孝尔孟)一、《周易》《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易经》上下二篇,《易传》十篇。(一)《易经》的著作年代和作者(尚无定论)(二)《易经》的构造和内容《易经》共64卦,分上下两篇,上篇30卦,下篇34卦。每卦的卦画由六个爻构成。爻有阳爻和阴爻两种,阳爻作,阴爻作,上下叠置而成卦画。每个六爻卦又可以拆提成两个三爻卦,三爻卦共八个,即八卦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乾卦本只有三横画,是八卦之一,后再叠上三横画,便成了六十四卦之一。每一卦卦名之后是卦辞,如乾卦卦名“乾”字后有“元亨利贞”四字,即为乾卦卦辞。一卦中每一爻有爻辞,自下而上,每条分别以初、二、三、四、五、上表达序位,又阴爻称六,阳爻称九,如: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初九,无妄,往,吉。六二,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九四,可贞,无咎。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每条卦爻辞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即取象论述部分和吉凶判断部分。(三)《易传》《易传》十篇包括:《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统称“十翼”(经之羽翼)。1、《彖传》《彖传》专释卦辞,共64条,按经分上下两篇。如《彖传》对《乾》卦卦辞“元亨利贞”的解释:“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2、《象传》《象传》逐条解释卦辞和爻辞,亦按经分上下两篇。一卦中,释卦辞的称《大象》,释爻辞的称《小象》。《乾》卦《大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大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文言》《文言》专论《乾》、《坤》二卦(卦辞爻辞都论),阐发的是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和君子治国修身的大道。《文言》选读: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4、《系辞》《系辞》上下两篇,总论《易》之道。《系辞》既论述《周易》的来源、记载古代筮法,又以乾坤阴阳为基础,演绎出如善、性、道、器、刚、柔、变、通、神、生等一系列哲学概念,是可以与《老子》、《庄子》并列的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先秦哲学著作。《系辞》选读: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5、《说卦》《说卦》重要阐明八卦方位、性质和卦象。如: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况为羊。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6、《序卦》阐明64卦的排列先后的根据。7、《杂卦》杂糅64卦,两两阐明一卦的意义,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二、《尚书》《书》是从传说中的尧舜至春秋时代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文献的选编。秦汉后来多称《书》的《尚书》,又称《书经》。“尚”通“上”,“尚书”即上古之书。(一)《尚书》的传本1、今文《尚书》今文本《尚书》传自伏生(名胜)。伏生所传《尚书》用西汉通行的隶书写,故后来称为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区别。今文29篇如下:《虞夏书》(4):《尧典》一,《皋陶谟》二,《禹贡》三,《甘誓》四;《商书》(5):《汤誓》五,《盘庚》六,《高宗肜日》七,《西伯戡黎》八,《微子》九;《周书》(19):《泰誓》十,《牧誓》十一,《洪范》十二,《金縢》十三,《大诰》十四,《康诰》十五,《酒诰》十六,《梓材》十七,《召诰》十八,《洛诰》十九,《多士》二十,《无逸》二十一,《君奭》二十二,《多方》二十三,《立政》二十四,《顾命》二十五,《费誓》二十六,《吕刑》二十七,《文侯之命》二十八,《秦誓》二十九。其中的《泰誓》,听说本是汉武帝时民间所得,非伏生所传;不计《泰誓》,就有今文《尚书》28篇之说。2、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出自孔子老宅的壁藏。这本《尚书》抄写于战国时代,大概用战国时鲁国文字书写,故汉人称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共45篇,其中29篇与今文《尚书》重叠,而多出16篇。这16篇后来所有失传,称《逸书》。3、伪古文《尚书》晋永嘉之乱后,典籍散亡严重。东晋元帝时,有豫章太守梅赜献上一部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是假冒孔壁古文,假托孔安国,不是真古文《尚书》,因此目前称之为“伪古文《尚书》”。为古文《尚书》是唯一流传至今的《尚书》文本。伪古文《尚书》共58篇,其中33篇相称于今文28篇(即29篇去《泰誓》),此外25篇“晚书”全系伪造。(今文《尚书》真,古文《尚书》半真半伪)(二)《尚书》的内容《尚书》28篇,虞夏书4篇,商书5篇,周书19篇;其以虞、夏、商、周四代为序,建立了华夏民族国家的历史大框架,可以说是一部最古的史书。三、《诗经》《诗经》是西周春秋时代的诗歌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其编订者应是周王朝的乐师。(一)《诗经》的分类和创作年代《诗》本是乐曲歌词,根据音乐的不一样,分为风、雅、颂三类。(二)《诗经》的形式和内容(三)《诗经》的传习及其重要注本四、《周礼》《周礼》本名《周官》。王莽时改称《周礼》。但东汉时仍多称《周官》。东汉末郑玄将《周礼》和《仪礼》、《礼记》合称“三礼”,为之作注,《周礼》的名称也就确定下来。其成书年代今无定论。《周礼》是一部组织严密、体系完备的书,记述了作者理想的王朝官制。全书六篇,分别是《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冬官》汉初已亡,由于司空重要掌工程营造,因此汉儒取讲手工业技术的先秦古书《考工记》替代。《周礼》六官系统对后世影巨大,南北朝进西魏宇文泰模仿《周礼》建立了六官制度,为隋唐后来所沿袭。五、《仪礼》六经、五经中的《礼》就是指《仪礼》(唐代《五经正义》中指《礼记》),《礼》、《礼经》是《仪礼》的本名,大概魏晋时代才有《仪礼》之名,后世习用。《仪礼》记载多种礼的详细仪节,称之为“仪礼”是很合适的。《仪礼》今存17篇。(一)《仪礼》的成书和传授《仪礼》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到前4世纪中期这一百年数年间,由孔子的弟子、后学陆续撰作而成的。汉代传授者有戴德(即大戴)、戴圣(即小戴)等。(二)《仪礼》的内容《仪礼》17篇记录了春秋此前各级贵族实行的多种礼的详细仪节,波及士、大夫、诸侯、天子,包括冠、婚、丧、祭、飨、射、朝、聘等诸方面。六、《礼记》《礼记》之名是对《礼经》而言的,意即《礼》之记,属《礼》之附录或补充。《礼记》的编撰者是戴圣(小圣),故又称《小戴礼记》。《礼记》是有关礼的各类文献资料的汇编,共49篇。另有戴德编的称《大戴礼记》,共85篇,今残存39篇。(二)《礼记》的內容《礼记》全书近十万字,在十三经中篇幅仅次于《左传》,内容十分宏富。(三)《礼记》的重要注本唐太宗令孔颖达与诸儒撰《五经正义》,其所谓五经中之《礼》乃弃《仪礼》而取《礼记》,使《礼记》取代《仪礼》而成为正经正典,获得了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修合同范例加明细
- 担保合同范例短信
- 沙石代加工合同范例
- 政府服务物业合同范例
- 药材推广合同范例
- 介绍劳务提成合同范例
- 肉食鱼类售卖合同范例
- 广播广告投放合同范例
- 车位退租合同范例
- 蜜柚水果购销合同范例
- 中石油反恐培训课件
- 电磁感应-2023年高考物理复习练(上海)(解析版)
- 品牌管理 课件 第11章 品牌IP打造
- 小学数学动手能力培养与研究课题研究汇编
- 人教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 Fun Time(市一等奖)
- 引导孩子学会适应与调适
- 医院药品目录(很好的)
- 厦门大学2023年826物理化学考研真题(含答案)
-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数学试题
- 本量利分析和差量分析法的应用课件
- 国外医学教育模式比较与我国医学教育学制改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