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科知识服务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_第1页
国内学科知识服务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_第2页
国内学科知识服务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_第3页
国内学科知识服务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_第4页
国内学科知识服务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学科知识服务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

1国内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研究现状知识服务是基于知识和技能的搜索、组织和重组,以及基于用户的问题和环境的整合,有效支持用户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1999年3月,任俊为发表了《知识经济与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一文。2000年9月,张晓林发表了《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一文,在国内图书情报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拉开了国内图书情报界知识服务研究的序幕。1999年6月,姜爱蓉发表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一文,在国内首次将学科服务引入图书情报界。学科服务是知识服务的有效实现形式,成为近年来国内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的研究热点之一。国内有关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知识服务理论探讨、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与体系构建、学科知识服务实践与实现三大类。本文旨在借助CiteSpaceⅡ软件绘制学科知识服务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以期对学科知识服务研究领域的代表作者、演进路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2统计学处理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的文献,时间范围是1999-2011年,数据下载日期为2012年2月8日。关键词分别选择“学科服务”、“学科馆员”、“知识服务”,检索得到63、298、512篇文章,去重后得到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知识服务领域的相关文献769篇。研究工具采用CiteSpaceⅡ软件V3.0R1版本。将769篇论文的题录数据(主要包括篇名、作者、来源期刊、标引词、参考文献等字段)输入CiteSpaceⅡ软件中。主题词来源选择文献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关键词(descriptor)和标识符(identifier),每2年为一个时间段(timeslice),每个时间段中提取30篇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献。阈值(c,cc,ccv)为系统默认。c为最低被引次数,只有满足这个条件的文献才能参加运算,cc为本时间段内的共被引次数,ccv为规范化以后的共被引次数。3科学知识服务领域的可视化研究和结果分析3.1施引文献的频次突现(burst)的基本意思是一个变量的值在短期内有很大变化。这个变量可以是施引文献所用的单词或短语的频次,也可以是施引文献本身(如文献名、作者)的频次。CiteSpaceⅡ提供的突现检测(burstdetection)主要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将那些频次变化率高、增长速度快的突现词(burstterms)从大量的主题词中检测出来,用词频的变动趋势,而不仅仅是词频的高低,来分析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3.1.1突现利益主体作者单位分布节点类型选择作者(author),得到发文数和突现最多的前10位作者(见表1)。综合考虑发文数和突现,得到发文数在8篇及以上或突现在2.98及以上的14位代表作者(见表2)。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5名作者充分展示了他们从2000年开始到2009年对学科知识服务的持续关注与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郭晶是突现前沿作者,此外一些大学图书馆的馆员和高校信息管理系的教师在此领域也有研究。3.1.2被引频次区域分布节点类型选择被引作者(citedauthor),得到中心度≥0.03的作者的共被引图谱,如图1所示:以被引频次为基础,综合考虑突现和中心性,列出11位代表作者,如表3所示:笔者根据表3按被引频次高低对代表作者进行了分区。把被引频次90次以上的作者视为第一区,有张晓林、李春旺、初景利,均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初景利以12.4的突现居首位,张晓林以268的被引频次、0.24的中心性居该两项指标的首位。把被引频次大于60小于90的作者视为第二区,有杜也力、柯平、姜永常、李桂华,主要来自高校的图书馆和信息管理系。被引频次在50-60之间的作者视为第三区,有来自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姜爱蓉、花芳和武汉大学的邱均平、胡继东;姜爱蓉以0.19的中心性居第二,花芳以12.24的突现居第二,邱均平以0.12的中心性、10.62的突现居该两项指标的第三位。3.2关键节点文献的发表基本信息知识基础(intellecturebase)即含有研究前沿的术语词汇的文章的引文,反映的是研究前沿中的概念在科学文献中吸收利用知识的情况。对这些引文同时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情况进行同被引聚类分析(co-citationclusteranalysis),形成一组被研究前沿所引用的科学出版物的演进网络,即“知识基础文章的同被引网络”。节点类型选择被引参考文献(citedreference),术语类型选择名词词组(nounphrases),利用pathfinder剪切,得到我国学科知识服务领域文献共被引网络研究进展时间图(timeline)(见图2)。时间图先把整个网络划分为几个聚类,然后按时间顺序排列出各个聚类中的文献,这样可以观察到某个研究领域的研究历程。769篇文献的共引网络结构的最初组配(configuration)见表4。有效参考文献(指施引文献)11272条,占99.39%;无效参考文献69条,占0.61%。节点155个,连接线551条。CiteSpaceⅡ的突出特点是关键节点的计算测量,在可视化网络中用紫色圆圈突出显示,明显的视图效果使用户很容易看到那些具有较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一个领域在演进过程中会产生导致研究前沿演进的关键节点文献,用中心度来度量。中心度测量为发现不同学科的连接点或进化网络中的支点(tippingpoints)提供了一种计算方法。中心度越高,关键节点文献所起的过渡作用越大。中心度≥0.12的8篇关键节点文献的详细信息如表5所示:综合图2和表5,按时间顺序分析这8篇关键节点文献,可以将学科知识服务的研究历程大致划分为起始阶段和发展阶段两个阶段。·起始阶段(1999-2004年):知识服务的提出、学科馆员制度的逐步建立、学科服务的摸索阶段。1999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姜爱蓉研究馆员在《图书馆杂志》上发表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被引频次44,中心度0.15,被引频次和中心度都居第四)。该文介绍了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的学科馆员制度及具体实施,包括学科馆员主动走出图书馆,与学院图情教授建立联系,宣传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这是最早的学科知识服务的雏形,为以后学科知识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0年,原四川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现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张晓林教授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了《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被引频次184,中心度0.96,被引频次和中心度都居首)。该文提出将图书情报工作核心能力定位于知识服务;认为知识服务应在观念和服务方式上发生根本转变;知识服务是用户目标驱动,面向知识内容、解决方案,融入用户、面向增值服务的服务,是基于专业化和个人化的服务,是基于分布式多样化动态资源、基于集成、基于自主和创新的服务。2002年,南京大学图书馆的俞晓霞在《图书馆学研究》上发表的《高校图书馆如何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被引频次15,中心度0.15,中心度位居第五)和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杜也力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发表的《谈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被引频次59,中心度0.13,被引频次位居第二,中心度位居第六),均阐述了大学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及对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2003年,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柯平教授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发表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创新———兼谈南开大学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工作的经验》(被引频次23,中心度0.13,中心度位居第六)。该文指出2002年9月南开大学图书馆开始组建学科馆员组,旨在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为师生提供信息领航,详细介绍了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团队的组建及工作的具体开展。2004年,河北科技大学图书馆靳红副研究馆员在《情报杂志》上发表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综述》(被引频次33,中心度0.18,中心度第三位居)。该文从知识服务的涵义、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的区别与联系、知识服务方式的特点、知识服务的模式、知识服务应用的新技术以及知识服务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综述了国内知识服务研究进展。·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和学科知识服务的深入开展阶段。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初景利教授2007年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上发表了《试论新一代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被引频次31,中心度0.34,中心度第二),2008年在《图书情报工作》上发表了《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被引频次49,中心度0.12,被引频次位居第三,中心度位居第八)。前文提出了“新一代学科馆员”的概念,对新一代学科馆员的角色(即信息环境的“战略顾问”、排忧解难的“社区民警”、提供全方位呵护的“私人医生”、善于推广知识和技术的“农业推广教授”、精于运用市场营销策略的“市场营销专家”、长征路上播撒火种的“工农红军”、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图书馆馆长”)进行了定位。后文提出了“第二代学科馆员”的概念,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主要特征,提供由面向所有用户的普遍服务逐渐转向侧重学科或课题情报研究的重点服务;学科馆员要更多地融入和服务科研一线,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深入到用户的科研课题之中,提供面向用户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对策;深入到用户的知识需求的解决过程之中,善于挖掘用户的真实和潜在需求,与用户互动协作,进行知识捕获、分析、重组和应用;充当用户的整体信息环境的战略顾问,将学术出版、信息组织、知识发现、开放获取、知识产权、知识管理(如机构仓储)等纳入自己的服务范畴。通过以上综合分析,笔者对国内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如图3所示:3.3聚类时区的描述词频分析法是利用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方法。高频关键词可以反映学科的研究热点。CiteSpaceⅡ利用关键词聚类确定研究热点。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术语类型选择名词短语,可视化后,点击“cluster”,聚类标识来源选择“labelingclusterswithindexingterms”,得到关键词聚类时区视图,如图4所示:表6是分别按被引频次和按中心性降序排列的13个关键词。表7是被引频次和中心度都比较高的15个关键词。检索时用到的知识服务、学科服务、学科馆员等相关词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对同义词,如高校图书馆、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合并。可以看出:被引频次和中心度都比较高的15个关键词可以被分为6组:(1)高校图书馆、图书馆;(2)知识管理、知识组织;(3)信息服务、图书馆服务、知识创新、服务创新;(4)知识经济、网络环境、信息技术、数字图书馆;(5)用户需求、信息资源;(6)信息共享空间。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以下研究特点:一是高校图书馆、其他类型图书馆(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对学科知识服务的研究;二是知识组织与管理是知识服务的手段,通过对知识的组织与管理实现知识的增值;三是知识经济、网络环境、信息技术和数字图书馆等网络和信息环境的变化,促进图书馆服务由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型;四是随着用户需求与行为的变化,学科馆员要充分利用、整合和盘活各种资源,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面向学科的信息共享空间(subjectinformationcommons,SIC)就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它整合了互联网络、计算机硬件设施及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源,为读者的学习、讨论、研究等提供一站式服务。3.4关键知识图谱的构建研究前沿(researchfront)系指临时形成的某个研究课题及其基础研究问题的概念组合,也是正在兴起或突然涌现的理论趋势和新主题,代表一个研究领域的思想现状。CiteSpaceⅡ利用突现词检测算法确定研究前沿中的概念,基本原理是统计相关领域论文的标题和摘要中词汇频率,根据这些词汇的增长率来确定研究前沿的热点词汇。根据这些术语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共现聚类分析,得到“研究前沿术语的共现网络”。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术语类型选择突变短语(burstterms),共探测到114个突变专业术语,得到如图5所示的关键词突变的知识图谱及如表8所示的14个突现词:1999年的突现词是知识经济、图书馆服务,说明图书馆服务受知识经济环境的影响。2001年的突现词是网络环境、信息资源、知识创新,说明网络环境促使图书馆服务挖掘信息资源,不断进行知识创新。2005年的突现词是个性化服务、信息需求、语义网,说明知识服务要从用户的信息需求出发,提供面向用户的个性化服务。2007年的突现词是学科服务、学科化服务、服务创新、服务质量,说明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学科(化)服务是知识服务的一种创新服务模式。2011年的突现词是嵌入式学科服务、信息共享空间,说明融入一线、嵌入过程、面向学科是学科知识服务的发展趋势。4结论通过对学科知识服务领域进行作者聚类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突现词检测分析,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1学科知识服务研究的主体发文量位居前三名的作者是姜永常、吴新年、王曰芬。突现大的前三名作者是郭晶、吴新年、王道平。综合发文数和突现,发文数在8篇及以上或突现在2.98及以上的学科知识服务研究领域的14位代表作者是姜永常、吴新年、王曰芬、鄢小燕、郭晶、张晓林、靳红、王道平、郑建明、徐恺英、邹桂芬、王伟军、初景利、廉立军。该领域的研究前沿代表作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