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学复习资料审美现象(活动)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以及审美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审美现象的构造: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背面是意蕴层,意蕴的背面是“存在”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终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重点)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性,在于它一直坚持从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本源、实质和含义。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思想形成与奠基的时期。《易》之世界观与人生观,启发和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老式。“彖辞”:天地感而万物生(一切东西来自感应)乾坤互补、刚柔并济: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朴素健康、向上奋发的生活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秦美学在孔子之前,史伯、晏婴、伍举等人都论及了五味、五色、无声之美,也波及美与善的关系。百家争鸣时代,儒、道两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建构和形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儒家,充足肯定善与美的统一,积极入世。孔子:从仁出发,联络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以感官愉悦,但必须与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整个人生的审美化途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增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友好发展。孟子:重心,从个体人格精神的建构来展示美与善的联络,认为从善到美展现为逐渐递升的状态,“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对美基于善又超越于善作了明确的表述。荀子:隆礼,重视外在的礼仪对人的规范和节制,他提出“无为则性不能自美”的命题,揭示了人的伦理活动行为同审美的亲密关系。道家的美学思想奠基于“道”。主张通过心斋、坐忘,超越人世间的是非、利害、得失、荣辱、祸福甚至生死,从人世的苦难解脱出来,回到道的自然无为,以虚静、素朴、恬淡的态度看待天地万物,进入一种“以天合天”的自由逍遥的审美境界。它规定以人的虚怀若谷来应和世界的虚无,是对审美活动、审美现象尤其是审美心理特性的深刻揭示。墨家和法家都以狭隘功利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墨家主张“非乐”,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因此应当加以否认。法家以功利为尺度来衡量审美和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不仅无助于物质功用,并且“乱法”、“害用”。汉代,汉代形成了以气、阴阳、五行为关键的严谨的宇宙论构造。在这个宇宙论构造的牵引和带动下,天地相通,天人感应,万物和合。同步,由于这个宇宙论构造重视现存秩序,重视事物在宇宙中的定位,重视外部世界的完满,重视人的活动行为、功绩事业,因而给整个汉代美学导致很大影响,它不仅使汉代美学在某些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先秦美学,并且使汉代美学养成了一种向外部世界扩延的气质和气魄。魏晋隋唐美学思想,中国美学到魏晋才真正起步,魏晋是美与艺术自觉的时代。基于人的觉醒,魏晋的美学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就是,审美的追求与感性个体生存风貌和存在价值结合在一起,感性个体的才性、智慧、能力、风范等被提到美学思索的前台,人物品藻勃兴起来。魏晋人的审美自觉重要表目前两方面:首先,审美及艺术与社会理论有分离而独立的倾向;另首先,审美与艺术对人生的作用也不仅仅停留在教化、抒发状态,而是又将人生境界提高到对形而上哲思体悟的超越上。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劭的《人物志》启动了从对人物道德节操的品评向个体性情、爱好、趣味的品味的转变。《世说新语》全面转向人的才情、智能、思理、风姿、容貌、情致。唐代美学重要通过杜甫(沉郁顿挫)、韩愈(文以载道)、白居易(讽喻)等人来体现的。最高成就在道家美学与禅宗美学,集中体现为意境理论的创立。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三、宋元明清美学思想宋代美学的特点之一是追求平淡境界。审美上,“悟”;对平淡境界的崇尚,包括对文的平易、诗的淡雅、书的淡泊、画的平远的崇尚。另一种新特点是“以禅喻诗”。严羽《沧浪诗话》明代,美学上也形成了具有近代个性解放色彩的浪漫思想观念。总体倾向,就是把个性情感置于文艺和审美活动的本体层面,主张在审美与艺术中直率地、大胆地体现个人的真情实感,反对因袭,崇尚独创。李贽倡导“童心说”,主张一切诗文自然地体现人的性情;汤显祖把“情”提到使“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高度,并提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明七子论诗主情;公安派推崇“性灵”和“趣”。清代美学转向以实学为根基,但主情说仍然占有重要地位,重自我、重个性、重情感。此外,明清时期中国审美文化还在更大的范围与更深的层次上得到拓展,那就是在老式文人审美思想继续发展的同步,老式中潜在的世俗文化风情喷薄而出,为中国审美思想增添了平凡生活的意趣、现实人生叙写的瑰奇以及追求情感实现的浪漫。《红楼梦》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非重点)西方美学史的基本特色,在于它一直被当作哲学的一种分支或者构成部分来看待,并与哲学史一起经历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一、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本体论阶段”指的是以“本体”或者“存在”为思索中心的思想发展阶段,其起止时间大概从古希腊初期到16世纪。西方思想的焦点是探索超越于人与万物、给人与万物以存在根据的本体,解答世界是什么的主线问题。从而导致哲学的产生。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主旨是透过详细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这一阶段的美学思想家重要有:毕达哥拉斯:从数学入手进行哲学和美学思索的,他们把数提高到本体论层面,认为事物最终由数构成,数的原则就是万物的原则,数给出一种永恒有序的局面和状态。柏拉图:严格辨别了“美的事物”与“美自身”两个概念,认为前者仅仅回答了“什么东西是美的”,后者才波及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普遍性质和共同原因,主张美学思索应当超越美的详细事物去寻求美自身。这个美自身,柏拉图称为理念。从哲学上看,理念是世间万物的本体,是永恒不变的原型。世间万物都由于分有理念才能是其所是。亚里士多德:把“存在”理解为推进事物构成、发展的“实体”和“始因”。认为美不能脱离现实的详细事物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作为客观属性存在于详细事物之中,也就是说,美的本体与美的现象统一于一种客观世界。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匀称与明确”。并把美与善紧密相连。古罗马晚期的普洛丁:把神性的太一设定为世界的最高本原,认为世界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太一流溢出心智,心智流溢出灵魂,灵魂与物相结合而形成现象界的过程。在美学上,普洛丁主张神或太一是美的本源。中世纪,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人把哲学和美学导向了神学。他们把上帝看作三位一体的最高存在,认为一切真、善、美都是上帝发明的产物,真即与上帝心中的观念相一致、符合自然本性的存在,善即与上帝的心智相一致的目的与趋向,美即以上帝为原型的完善、友好的纯形式。二、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文艺复兴后来,西方美学进入认识论阶段。这一阶段,哲学焦点由世界本体转移到真理获得的也许性,转移到人的认识能力。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的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也许与审美怎样构成。英国经验主义:否认天赋观念,否认真理的先验理性法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肯定多种感性质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在措施上尤其看重归纳法。经验主义美学的思想代表有培根、夏夫兹博里、休谟等人。培根:两种灵魂:理性灵魂和感性灵魂(哲学研究对象)。夏夫兹博里:第六感官,心灵是美的本源,人的审美能力是天生的“内感觉”。休谟:美学思想中的关键问题是审美趣味的原则问题。休谟在哲学上提出,人的感觉并不能体现事物的任何内在属性,而只能标志出心灵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合拍状态或联络。审美趣味的统一原则只也许在于人人均有的生理构造和心理构造,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理性主义:强调人的理性能力,并且把这种理性能力看作人的本性和真理认识的源泉。更看重感觉经验对理性、法则的尊崇和服从,总是试图将审美现象与最高真理、纯粹知识联络起来。代表人物:法国的笛卡儿、布瓦洛,德国的莱布尼茨、鲍姆加登等人。笛卡儿:我思故我在布瓦洛:美来源于理性的真实,理性的真实符合人的自然本性。鲍姆加登在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创立了美学,并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科学。法国启蒙主义美学:狄德罗:美在关系德国古典美学:是认识论阶段的美学顶峰,并且也是古希腊以来西方美学的一种高峰。代表人物:康德、席勒和黑格尔康德:批判哲学《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本源于绝对理念,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三、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的关键问题人是怎样生存于世界以及怎样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从语言入手,直探审美和艺术的本体,而不再关怀那个终极的、永恒的美自身,也不再关怀那种既定的、抽象的人的审美能力,就成了西方现代美学区别于老式美学的主线特性。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派别林立,归纳起来,重要有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两大主潮。4.审美与人生审美与人的整体性生存亲密有关。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是人的生存实践的一种重要构成部分,两者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首先,实践不仅指物质生产活动,还包括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人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另一方面,审美活动自身就来源于人类的生存实践之中,并且伴伴随人类的成长而成长;最终,审美实践首先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首先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境界首先属于人生,审美境界乃是人生境界之一种或一种较高的层次。人生境界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生命的升华,从而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审美境界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艺术境界只有在实践-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相通的。人生境界的多质、多层次性也导致了审美境界的丰富多样和多层次性。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重点)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故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需求。1.人的需要主线上是一种超过了机体限制的社会性需要。2.人的需要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彩性。3.人既有物质的需要,尚有精神的需要,这两方面的互相区别和互相渗透,从主线上使人的需要与动物的本能需要区别开来。特性: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自身的独特性质。2.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在审美活动中,审美理想重要具有如下两方面的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另一方面,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构成部分。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体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首先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审美趣味还具有社会性。6.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审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高级的活动方式之一。(1)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它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完满境界为其突出的特点。在审美的世界中,物体不再是作为一种孤立的实物而存在,而是作为具有自身丰富意义的符号对象而存在。(2)审美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它所构建的是一种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同样是秋天的枫叶,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崔莺莺:“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枫叶就像是被泪水染过一般,令人伤感醉心。(3)审美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就是说审美活动必须以挣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4)间接功利性。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主线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高。7.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非重点)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体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即是客体对象被人性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伴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重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平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种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鼓励人不停去发明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悲剧美学史上对悲剧性质的解释(1)亚里士多德的过错说和净化说“悲剧是对于一种严厉、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首先,悲剧摹仿的对象是好人的严厉行动,悲剧的情节一般是好人由福转祸,由顺境转入逆境,须由其行动来体现。第二、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第三,就是悲剧的净化效果。(2)黑格尔的冲突说和永恒正义说这一理论认为冲突双方都具有可辩护的理由,具有合理性,不过各自的立场又都是片面的,在冲突中导致悲剧的不幸。黑格尔的冲突说已经波及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问题,他有关冲突双方的合法性与片面性的分析,揭示了悲剧冲突的基本条件。尼采的悲剧诞生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和酒神谨慎。日神代表梦境状态,代表着造型艺术的静态;酒神代表迷醉状态,代表着音乐艺术的振奋。在艺术发展中互相影响、彼此交融,最终产生了古代希腊悲剧。对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故意识地进行了区别。悲剧的特点(1)悲剧体现为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2)悲剧人物具有某种正面素质。(3)悲剧能产生积极的美好感情。悲剧的美感特点悲剧美感的心理轨迹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2、悲剧的美感过程充斥着矛盾。3、悲剧美感的心理构成,侧重于理智的原因。9.崇高(非重点)明确地将崇高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提出并与优美对立起来加以讨论。朗吉弩斯《论崇高》,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深厚的热情、符合修辞格的藻饰、崇高的措辞和把前四者联络为一种有机整体的庄严宏伟的构造。而从主线上说,崇高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正式作为美学范围进行探讨。博克《论崇高与美》,从人的生命意识角度入手,崇高感来自于人的本能情欲,以痛感为基础。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康德认为崇高与人的生命体验有关。“力学的崇高”与“数学的崇高”。崇高首先引起人们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席勒从艺术论入手,认为崇高是“活的形象”,都是生命与形象、实在与形式、偶尔与必然的统一。黑格尔结合康德和席勒的观点。“崇高一般是一种体现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又找不到一种恰好能体现无限的对象。”“崇高突出地体现出两点:首先是意识到的意义与有别于意义的详细显现之间的分裂,另首先是这两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不适应。”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崇高就包括于生活现象当中。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通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在这种审美活动中,对象和审美主体都获得了新的意义,或者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非重点)中和:①保持天地本然状态的境界思想②矛盾统一的友好思想。审美特性:1.强调适度①情感的适中②人格精神的友好③人与自然的友好2.多样性的统一3.中和最主线最高层次上的特性: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审美的文化之魂。神妙:指善于把握多种各样的审美意象,而不拘泥于某种艺术体现措施,到达出神入化的美妙境界。审美特性:1.形而上的超越性2.直觉体悟和内审美超越3.对外在形式的超越性4.“神妙”具有内在自由性。气韵: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洋溢着一股不可克制的生命力,并且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等体现形式之外,给人留下诸多联想和回味而的余地。审美特性:1.气韵是超乎形式和技法之上的总体审美形态2.它的感性形式一般具有直接可见的表层构造和只能通过精神活动去领会的深层构造,而深层构造所发挥的作用使得感性形式处在美的运动、变化之中。意境:1.主客统一,这是意境最基本的审美内涵。意境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在人的思想意识领域中的统一。主客统一的极致是物我两忘。陶渊明的诗歌有诸多主客统一的典范。2.情景交融,这是主客统一带来的必然成果。主客统一,是伴伴随情感活动的统一,实际上还是人的情感与审美对象的交融。“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这是描述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意境中的艺术形象的情景交融的状态。同步,王夫之还揭示了意境的形象发明的两种重要方式。3.时空转换,意境中多种情景的交融,实际上就是到达了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在思想意识内进行的审美活动,把此时此地的情景与彼时彼地的情景和在一种意境中。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4.有无相生,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时空转换包括着虚实相生、动静相生,而虚实相生、动静相生的本质是有无相生。如刘禹锡的《乌衣巷》5.言有尽而意无穷6.辩证的哲理智慧。审美经验的基本特性(重点)(1)感性直观性。所谓“感性直观性”,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与对象打交道,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直接地展现给主体,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即审美关系。Eg:电影《城南旧事》中的《骊歌》:第一次:在毕业典礼上,童声齐唱,欢愉而嘹亮;第二次:英子目睹偷儿被捕,歌声缓慢哀怨,渐渐消失,化为呜咽。(声画组合友好,对比,对立)(2)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康德把“审美无利害”即非功利性放在第一位。他说:“规定鉴赏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Eg:延安时代,一次文工团为八路军演出《白毛女》,当演到地主黄世仁逼死杨白劳时,一位战士冲上去,就要向饰演“黄世仁”的演员开枪。这位战士是把台上的演戏当成生活的实事了,他这种以现实的利害关系的眼光看戏,实际上就打破、中断了审美经验。(3)感知与情感相交伴随。情感体验是审美经验的关键和动力。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常常是互相激发、互为因果的,互相交错和伴随。Eg:刘勰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体现的正是感知与情感交融的特点。(4)自由无限性。自由无限性具有使人身得以全面、丰富、健康展现与发展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审美的最高目的的体现。Eg:西班牙立体主义的代表画家毕加索(5)非理性的线性表征。①不自觉性和突发性。Eg:巴金开始写《秋》时,并没有想到淑贞会投井自杀,写到第三十九章时,淑贞向花园跑去,巴金才想到了那口井,才想到淑贞要投井自杀。这种神来之笔显然不是作家预先计划好的,而是写作过程中灵感的忽然爆发。②非逻辑性。Eg: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就没有任何意义的情节线索,全剧都是两个流浪汉之间漫无目的的对话。而在第一幕中以枯死的两棵树在第二幕中居然长出了新叶。③发明性。Eg:中国古代的使人们大多喜欢在开怀畅饮之后挥毫赋诗,由于此时诗人意识已经挣脱了理智的枷锁,处在高度的自由状态,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多少名篇巨制就此诞生。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非重点)一般来说,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是构成审美经验的几种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交融最终形成了主题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感知: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对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把握,而知觉则可以通过对于感觉材料的加工和整顿而到达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首先,审美感知作为审美经验的一种构成要素,当然具有自己不一样于一般感知活动的特点;另一方面,审美感知具有积极的选择能力;最终,审美感知总是以完整的方式来把我对象的,因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功能:从哲学高度来看,感知在审美经验中的重要功能在于,它使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出现了一种物我不分、主客统一的混沌状态。二、想象:从心理学角度看,想象是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发明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情感:情感活动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动的原因,他首先构成了其他多种心理原因产生的诱因,另首先又是她们深入发展的动力,同步,他还作为一种弥漫性原因伴随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使整个审美活动都显示出明显的情感色彩。德:立普斯“移情说”认为: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是主题在什么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是对象展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性。理解:理解的特点:1.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点2.审美理解具有多义性的特点3审美理解是与科学意识活动具有本质区别的一种新的理解形式13.艺术的本质和定义,你对艺术是怎么理解的从艺术来源角度定义游戏说: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席勒更认为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2、集体无意识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留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发明的,艺术来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凝血分析仪器试剂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强化融资租赁-提升中小企业财务自由度
- 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评估指南编制说明
- 2.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同步练习
- 【浙教】期中模拟卷02【1-4章】
- 盘山的导游词(30篇)
- 画房子的美术教案6篇
- 销售季度个人述职报告
- 销售员成功沟通技巧(3篇)
- 铁路心得体会模板5篇
-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 GB/T 44570-2024塑料制品聚碳酸酯板材
- 中国航空协会:2024低空经济场景白皮书
- 2024年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计划(六篇)
- 天车工竞赛考核题
- 民办非企业单位理事会制度
- 临床输血的护理课件
- 民生银行在线测评真题
- 人教版(PEP)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课文一-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话故事-孤独的小螃蟹(课件)(共26张课件)
- 大学美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