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2.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重要概念:重文抑武、转运使、枢密院、三司、三衙、通判、台谏合一、澶渊之盟、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靖康之变、绍兴和议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学习聚焦: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在地方:①削实权:出任知州,设制约②制钱谷:管地方财政③收精兵:地方精锐收编在中央:制掌军政,掌财政,掌行政,增设为副相(分化事权)崇文抑武※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和影响:特点:强干弱枝、分化事权、守内虚外、崇文抑武、预防为主影响:①中央,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地方,改变藩镇割据、武将专权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积极)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国家积贫积弱;(消极——“三冗两积”)③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风气;(消极)【及时巩固】1.北宋建立后,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武将专权的历史教训,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委派转运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B.强干弱枝、重文轻武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D.派文臣做知州和通判边防压力(澶渊之盟、宋夏和议)与财政危机学习聚焦:北宋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边防压力:辽、西夏的威胁,都通过签订协议,“以钱财换和平”。(教材54页思考点:如何评价?)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宋夏和议,“”※评价:对北宋而言,虽带有屈辱性,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但也换来了较长时间的边境和平,有利于边疆发展和民族交融,总体上应当给予肯定。财政危机:(1)“岁币”,“岁赐”(2)养兵,养官※阅读教材54页历史纵横材料——北宋的募兵政策,概括北宋这一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做笔记)特点:①荒年募兵,带有“养兵”意识;②募兵过滥,军队数量激增,素质低下。影响:①军队战斗力低下,与辽、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②军费开支庞大,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及时巩固】2.历史上“澶渊之盟”签订的双方是()A.北宋与辽 B.北宋与金C.北宋与西夏 D.南宋与金3.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史称“庆历和议”。关于这次和议的说法正确的是()A.西夏取消帝号 B.西夏向宋称臣C.宋送西夏“岁币” D.确保战争不再发生王安石变法(1069年,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学习聚焦:王安石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的命运。背景:三冗两积的社会危机;范仲淹发起“”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经验教训措施:①富国:实行青苗法、市易法等,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民不益赋国用饶);②强兵:实行保甲法,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制,取代募兵制;评价:达到了富国目的,但强兵效果不明显。加重人民负担,统治集团分裂日益严重。※失败原因:阅读教材P55学思之窗,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原因:力度过大,牵涉范围过广,过于激进,急于求成,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骚动不满。启示:改革要循序渐进。【及时巩固】4.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经济上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市易法④保甲法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南宋的偏安(1127年--1276年)学习聚焦: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1127年,“靖康之变”,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岳飞抗金宋金绍兴和议:以为界限,南宋称臣,每年向金缴纳“”。【及时巩固】5.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其中“靖康耻”是指()A.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B.1127年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C.1141年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D.1141年南宋向金议和6.南宋初期的一首诗歌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主要反映了()A.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B.西湖景色秀丽迷人C.统治者的腐败和苟且偷安D.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当堂检测】1.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 C.知府D.枢密副使2.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3.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5.鉴于唐末五代“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充足),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殊鲜(少)”,北宋统治者为保证各地赋税上交朝廷,采取的措施是()A.用文官担任枢密使B.设置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C.设参知政事为副相D.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2.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重要概念:重文抑武、转运使、枢密院、三司、三衙、通判、台谏合一、澶渊之盟、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靖康之变、绍兴和议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学习聚焦: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在地方:①削实权:文官出任知州,设通判制约②制钱谷:转运司管地方财政③收精兵:地方精锐收编禁军在中央:二府三司制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中书门下掌行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化事权)崇文抑武※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特点和影响:特点:强干弱枝、分化事权、守内虚外、崇文抑武、预防为主影响:①中央,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地方,改变藩镇割据、武将专权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积极)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国家积贫积弱;(消极——“三冗两积”)③制度僵化,效率低下,助长因循守旧风气;(消极)【及时巩固】1.北宋建立后,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武将专权的历史教训,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A.委派转运使掌握地方军政大权B.强干弱枝、重文轻武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D.派文臣做知州和通判边防压力(澶渊之盟、宋夏和议)与财政危机学习聚焦:北宋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军事和财政两个方面。边防压力:辽、西夏的威胁,都通过签订协议,“以钱财换和平”。(教材54页思考点:如何评价?)宋辽——澶渊之盟,“岁币”;宋夏——宋夏和议,“岁赐”※评价:对北宋而言,虽带有屈辱性,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但也换来了较长时间的边境和平,有利于边疆发展和民族交融,总体上应当给予肯定。财政危机:(1)“岁币”,“岁赐”(2)养兵,养官※阅读教材54页历史纵横材料——北宋的募兵政策,概括北宋这一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做笔记)特点:①荒年募兵,带有“养兵”意识;②募兵过滥,军队数量激增,素质低下。影响:①军队战斗力低下,与辽、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②军费开支庞大,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及时巩固】2.历史上“澶渊之盟”签订的双方是()A.北宋与辽 B.北宋与金C.北宋与西夏 D.南宋与金3.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史称“庆历和议”。关于这次和议的说法正确的是()A.西夏取消帝号 B.西夏向宋称臣C.宋送西夏“岁币” D.确保战争不再发生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学习聚焦:王安石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背景:三冗两积的社会危机;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经验教训措施:①富国:实行青苗法、市易法等,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民不益赋国用饶);②强兵:实行保甲法,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评价:达到了富国目的,但强兵效果不明显。加重人民负担,统治集团分裂日益严重。※失败原因:阅读教材P55学思之窗,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原因:力度过大,牵涉范围过广,过于激进,急于求成,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骚动不满。启示:改革要循序渐进。【及时巩固】4.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经济上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市易法④保甲法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南宋的偏安(1127年--1276年)学习聚焦: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1127年,“靖康之变”,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岳飞抗金宋金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限,南宋称臣,每年向金缴纳“岁贡”。【及时巩固】5.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其中“靖康耻”是指()A.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B.1127年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C.1141年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D.1141年南宋向金议和6.南宋初期的一首诗歌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主要反映了()A.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B.西湖景色秀丽迷人C.统治者的腐败和苟且偷安D.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当堂检测】1.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 C.知府D.枢密副使2.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府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A.制约地方长官

B.控制财政大权C.提高行政效率

D.牵制中书门下3.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