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重要概念:东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华夏认同、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有教无类”、百家争鸣等。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学习聚焦: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族发展壮大。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任务:对比教材第9、10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能找出哪些不同?民族关系变化:、【及时巩固】1.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次年,宋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上述记载表明当时()A.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B.鲁国成为众矢之的C.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2.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为戎、狄、蛮、夷。戎狄蛮夷融入华夏大体是在()A.西周 B.春秋C.战国 D.秦朝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学习聚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成为潮流。1.经济发展: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水利工程兴建;工商业繁荣,中心城市涌现。2.商鞅变法:政治:奖励,剥夺贵族世袭特权;推行县制;什伍连坐经济:,,承认土地私有社会:个体小家庭政策【及时巩固】3.到战国末期,来源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这主要是因为()A.铁犁牛耕 B.商鞅变法C.兼并战争 D.奖励垦荒4.《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承认土地私有 B.革除陈规陋C.强化社会控制 D.打击旧贵族势力三、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请在横线上写出思想家的主张)学习聚焦: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学派和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聚焦: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1.儒:①孔子:、、、②孟子:、③荀子:、2.道:①老子:、、②庄子:墨(墨子):,,,(代表阶层利益)法(韩非):、(代表阶层利益)【及时巩固】5.春秋时期,天子行祭祀之礼,撤祭时唱《雍》。《论语》记载,鲁国权贵三家大夫在撤祭时,也唱《雍》。孔子评论说,他们怎么可以在自家堂上行此大礼?据此可知,孔子主张()A.推行仁政 B.简化祭礼 C.维护周礼 D.隆礼重法6.(2022全国甲卷)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7.(2020江苏高考)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四、文化(教材第14页学习拓展)1.春秋《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2.战国“楚辞”:代表作人物:知识拓展:“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治国以道家思想为宜。【当堂检测】春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到战国时却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战国时期()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官僚政治正式确立C.井田制开始瓦解D.宗法制影响扩大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分封制的崩溃C.血缘政治得到加强D.中央集权加强3.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体现出他的治世理念源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A.“仁”B.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改良5.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重要概念:东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华夏认同、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有教无类”、百家争鸣等。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学习聚焦: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任务:对比教材第9、10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能找出哪些不同?这些变化反映什么历史发展趋势?不同:①春秋形势图中没有长城,战国形势图上已有长城;②三家分晋,战国后期许多中小诸侯国已消失;③北面少数民族也有变化趋势:反映了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民族关系变化:华夏认同、民族交融。【及时巩固】1.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次年,宋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上述记载表明当时()A.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B.鲁国成为众矢之的C.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2.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为戎、狄、蛮、夷。戎狄蛮夷融入华夏大体是在()A.西周 B.春秋C.战国 D.秦朝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学习聚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1.经济发展: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水利工程兴建;工商业繁荣,中心城市涌现。2.商鞅变法:政治:奖励军功,剥夺贵族世袭特权;推行县制;什伍连坐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社会:个体小家庭政策【及时巩固】3.到战国末期,来源于土地开垦的新县数量远远高于被吞并小国变成的县的数量,这主要是因为()A.铁犁牛耕 B.商鞅变法C.兼并战争 D.奖励垦荒4.《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承认土地私有 B.革除陈规陋C.强化社会控制 D.打击旧贵族势力三、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请在横线上写出思想家的主张)学习聚焦: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聚焦: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1.儒:①孔子:仁【核心】、克己复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②孟子:性善论、仁政③荀子:性恶论、隆礼重法2.道:①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顺其自然);辩证法(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小国寡民②庄子:逍遥、自由墨(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下层平民阶层利益)法(韩非):以法治国、中央集权(代表新兴地主阶级阶层利益)【及时巩固】5.春秋时期,天子行祭祀之礼,撤祭时唱《雍》。《论语》记载,鲁国权贵三家大夫在撤祭时,也唱《雍》。孔子评论说,他们怎么可以在自家堂上行此大礼?据此可知,孔子主张()A.推行仁政 B.简化祭礼 C.维护周礼 D.隆礼重法6.(2022全国甲卷)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7.(2020江苏高考)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四、文化(教材第14页学习拓展)1.春秋《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2.战国“楚辞”:代表作《离骚》《天问》人物:屈原知识拓展:“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治国以道家思想为宜。【当堂检测】春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到战国时却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战国时期()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官僚政治正式确立C.井田制开始瓦解D.宗法制影响扩大2.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分封制的崩溃C.血缘政治得到加强D.中央集权加强3.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体现出他的治世理念源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